❶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分析我國政府為什麼要開展對口援疆工作
必要性: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是政府的職能、宗旨、原則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意義:①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②有利於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發展;③有利於國防的鞏固,邊疆的安全;④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❷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境繁榮穩定示範區」的意義。
民族地區,貧困人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全國各族人民,地區發展水平之間的收入差距,這可能會導致在民族地區的社會心理失衡的因素。此外,目前農村的社會變革,將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隱患。顯著改善的條件下,在邊境地區各族,如教育,醫療衛生,讓人放心的人,提高各族人民在邊境地區和愛國意識,國家的身??份。綜合開發邊境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對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國家一個新的水平開辟渠道,擴大中國,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內部發展的外部空間,沿邊開放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充分顯示了中央「睦鄰友好,睦鄰,富鄰」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外交政策的實施的良好形象,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❸ 請從地緣政治角度論述我國安全受到哪些威脅
一、當代中國地緣政治環境分析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陸海復合型國家,陸地邊界總長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接壤;海岸線1.8萬多千米,面臨東海、南海。中國鄰國眾多,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東與朝鮮接壤。
(二)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當今世界各國,從國家的發展程度看,可以劃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類;從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看,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類。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中,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遼闊的海洋和眾多的人口,加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
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二是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一)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
第一,來自美國的威脅。中國要警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經歷了一次大變革,由冷戰時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遏制蘇聯擴張的「兩洋戰略」轉變為「歐亞大陸戰略」,即以歐洲的北約和亞洲的日韓等軍事同盟為重點,輔以由美國領導的其他盟國和美國主導的國際體制組成的「制度霸權」,維持其在歐亞大陸「一超獨霸」的地位,構築美國領導的全球霸權體系。美國正在精心構築一條圍堵中國的「太平洋鎖鏈」,基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是美國圍堵中國「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第二線以關島為中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一系列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的後方依託;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作戰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第二,來自日本的威脅。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態勢值得中國關注。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頒布了和平憲法。憲法明確規定,日本「永遠不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和其他軍事力量」,只能保持有限的自衛隊。然而,時至今日,日本自衛隊已具有相當規模,總人數在30萬人左右,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和航空部隊的規模均超過英國或與英國相當。此外,日本每年的防務開支約500億美元,總額排名世界第二,人均費用居世界第一。盡管日本一再強調它決不做軍事大國,但其迅速膨脹的軍事實力確實讓人擔心。
第三,來自印度的威脅。印度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屬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印度一直不願放棄軍事大國的夢想。1998年,印度為謀求核大國地位,置國際輿論和有關國際條約不顧,實施了5次核試驗,由此引發南亞次大陸的核軍備競賽。近年來,印度的國防開支居高不下,2000年高達136億美元,2001年近150億美元。此外,印度一直叫囂「中國威脅論」,並暗中支持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
第四,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突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地緣政治環境日趨惡化。本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俄羅斯的戰略政策逐漸由過去向西方「一邊倒」轉變為現在同時面向歐亞的「雙頭鷹」戰略,意欲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加之仍堪稱一流的軍事工業和軍事力量,以及歷史上有過的輝煌,必將力圖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從中長期看,隨著俄國民經濟的好轉和綜合國力的恢復,其必將視中國為其地緣政治對手,對中國構成潛在威脅。
(二)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第一,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在南海水域存在領土爭端。公元前,中國人就已漂洋過海發現了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並對其進行命名和開發,中國對南海諸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但目前南海局勢並不平靜,南海水域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世界石油儲量日益減少,其作為國際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紛紛提出對南海群島的主權要求。在南沙群島形成了中、越、菲、馬、文五國對主權的爭奪態勢。南海是中國防禦體系中防衛能力相對薄弱的環節,又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得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中亞等國對中國西部邊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中亞五國地處內陸,出口不暢,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需要同中國發展合作關系,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尋求出路;同時其對俄重新統合懷有戒心,視中國為制衡俄影響的砝碼,在維護民族文化特徵、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上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但是,中亞是歐亞東西、南北陸路交通要地,加之豐富
❹ 結合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分析世界和中國的地緣政治以及中國應採取的國家安全戰略。
環境:1台灣問題2朝鮮半島的核危機3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領土爭端4美日軍事同盟
戰略:
首先,中國應處理好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中美關系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中之重,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有重大影響。
其次,中國應繼續推進睦鄰友好戰略,立足東亞。中國處於東亞的中心,東亞是中國的安全屏障,正所謂「唇亡齒寒」,中國應立足東亞。
再次,中國應繼續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第三世界的一員,中國應與第三世界各國在發展經濟、建設國家的事業中相互學習、相互支持。
第四,中國應經濟參與國際事務,推行多邊外交戰略。爭取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性、區域性組織中開展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大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❺ 從地緣政治角度論述我國安全受到哪些威脅
一、當代中國地緣政治環境分析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陸海復合型國家,陸地邊界總長2萬多千米,與14個國家接壤;海岸線1.8萬多千米,面臨東海、南海。中國鄰國眾多,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東與朝鮮接壤。 (二)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當今世界各國,從國家的發展程度看,可以劃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類;從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看,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類。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中,既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遼闊的海洋和眾多的人口,加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
當代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潛在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二是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一)來自世界大國和周邊大國的威脅
第一,來自美國的威脅。中國要警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經歷了一次大變革,由冷戰時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遏制蘇聯擴張的「兩洋戰略」轉變為「歐亞大陸戰略」,即以歐洲的北約和亞洲的日韓等軍事同盟為重點,輔以由美國領導的其他盟國和美國主導的國際體制組成的「制度霸權」,維持其在歐亞大陸「一超獨霸」的地位,構築美國領導的全球霸權體系。美國正在精心構築一條圍堵中國的「太平洋鎖鏈」,基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是美國圍堵中國「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環;第二線以關島為中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一系列基地群組成,是第一線的後方依託;第三線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既是支援亞太美軍作戰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第二,來自日本的威脅。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態勢值得中國關注。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頒布了和平憲法。憲法明確規定,日本「永遠不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和其他軍事力量」,只能保持有限的自衛隊。然而,時至今日,日本自衛隊已具有相當規模,總人數在30萬人左右,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和航空部隊的規模均超過英國或與英國相當。此外,日本每年的防務開支約500億美元,總額排名世界第二,人均費用居世界第一。盡管日本一再強調它決不做軍事大國,但其迅速膨脹的軍事實力確實讓人擔心。
第三,來自印度的威脅。印度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屬經濟不發達國家。但印度一直不願放棄軍事大國的夢想。1998年,印度為謀求核大國地位,置國際輿論和有關國際條約不顧,實施了5次核試驗,由此引發南亞次大陸的核軍備競賽。近年來,印度的國防開支居高不下,2000年高達136億美元,2001年近150億美元。此外,印度一直叫囂「中國威脅論」,並暗中支持達賴集團的分裂活動。
第四,來自俄羅斯的威脅。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突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地緣政治環境日趨惡化。本論文由無憂論文網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俄羅斯的戰略政策逐漸由過去向西方「一邊倒」轉變為現在同時面向歐亞的「雙頭鷹」戰略,意欲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加之仍堪稱一流的軍事工業和軍事力量,以及歷史上有過的輝煌,必將力圖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從中長期看,隨著俄國民經濟的好轉和綜合國力的恢復,其必將視中國為其地緣政治對手,對中國構成潛在威脅。 (二)來自周邊鄰國的威脅
第一,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在南海水域存在領土爭端。公元前,中國人就已漂洋過海發現了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並對其進行命名和開發,中國對南海諸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領土主權。但目前南海局勢並不平靜,南海水域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隨著世界石油儲量日益減少,其作為國際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日益為人們所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周邊國家紛紛提出對南海群島的主權要求。在南沙群島形成了中、越、菲、馬、文五國對主權的爭奪態勢。南海是中國防禦體系中防衛能力相對薄弱的環節,又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得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中亞等國對中國西部邊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中亞五國地處內陸,出口不暢,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需要同中國發展合作關系,為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尋求出路;同時其對俄重新統合懷有戒心,視中國為制衡俄影響的砝碼,在維護民族文化特徵、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上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但是,中亞是歐亞東西、南北陸路交通要地,加之豐富
。。。。。。
❻ 運用政治生活有關國家利益的知識,分析我國周邊外交工作思路的正確性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是一國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國際間合作的基礎。
我國周邊外交工作,體現睦鄰、安鄰、富鄰的方針與思路,符合我國國家利益,也符合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
❼ 請分析中東政治沖突與中國政治安全的關系。
當前的中東北非地區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大變革。2010年底發端於突尼西亞的政局動盪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引起中東地區的全局性動盪,至今尚
未塵埃落定。作為國際能源需求大戶中的一員,中國在中東北非有著巨大的油氣利益,而中東北非地緣政治環境的多變,會影響國際石油供給,繼而影響油價和中國
石油進口,給中國能源安全的保障帶來嚴重挑戰。
根據最新統計數字,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首次超過美國的53.5%。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
度仍將上升,近年來從中東北非地區進口的原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40%以上。對於一個原油凈進口國來說,原油供應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油國所在地區的
地緣政治安全。雖然都在中東北非地區存在著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可相比於歐美而言,中國缺乏對其局勢施加影響的能力,不可控的局面必然會產生不可控的新變
化,這些不可控的新變化必然會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從維護能源安全形度考慮,中國必須對這些新變化保持預見性和警惕性。
大國博弈,利益重劃
從世界主要大國(選取了五大常任理事國與德國)2011年對石油的需求量與其自身的生產量來看,除了俄羅斯石油實現自給而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以外,其他幾個大國都對進口石油有著不同程度上的依賴。
結合中東北非變革中美歐國家的態度及其行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其背後石油利益集團的影子。在這場變革中,美國、歐洲對中東北非國家內部出現的
反對派持支持態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約通過空中打擊幫助了利比亞反對派取得政權。北約國家的這些行為不但擴大了其在中東北非的政治軍事影響,也有利於
其在戰後利比亞資源的重新劃分中占據優勢。利比亞反對派上台後宣稱要按照對其態度友好程度來確定其合作對象,那麼,西方國家由於為其提供了直接的軍事援助
幫助其獲得政權自然成為其戰後重建以及經濟建設中首選的合作對象。早在戰爭期間,法國道達爾集團、英國石油公司等歐洲能源企業要求本國政府積極爭取利比亞
油田開采權。利比亞反對派更是直接表示就原油方面與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沒有政治問題,但與中國、俄羅斯還存在政治問題。可見,在利比亞石油利益重新博弈
的過程中,中國可能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由於西方國家在中東北非的變革中普遍採取干涉其國家內政、支持反對派推翻原政府的策略,使其在這場變革之後很容易就贏得了新政府的合作。中國采
取不幹涉內政的政策,反對派對此是不滿意的。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掌握了對中東北非發生變革後產生的新政府的政治影響力就自然能贏得後續的經濟合作,而這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資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中東北非的變革中,大國之間對變革採取的不同政策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結果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在這場博弈
中贏得了新政權的好感,擴大了它們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這在未來可能會增加中國通過進口石油彌補石油缺口的困難。
伊敘局勢,撲朔迷離
當前,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武裝沖突不斷,國際社會對敘利亞經濟制裁力度加大;美國、歐盟繼續對伊朗實施能源和金融制裁。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運輸線風險增大,敘利亞、伊朗國內油氣投資環境惡化。
伊朗是中國的第三大石油進口來源國,而且伊朗周邊的穩定對整個中東的石油供應有著戰略性的影響。在當前伊朗局勢日趨復雜的情況下,未來的走勢大
體有三種:(1)美國繼續採取以經濟制裁為主的手段,限制外資進入和石油出口,打擊伊朗國內經濟;(2)西方國家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導致伊朗石油出口終
止,國際油價迅速攀升;(3)伊朗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採取極端措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導致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斷。
從實際形勢看,第一種走勢出現的可能非常大。如果這種情況不斷持續,將對中國在伊朗投資的企業及金融機構造成較大影響。自去年下半年,由於國際
壓力,中石化延遲了亞達瓦蘭油田的動工日期,中石油也推遲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氣田的鑽探工程,從而影響了中國企業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如果出現第二種
情況,中國雖然可以增加從沙特等產能富餘國家的石油進口,保持石油資源總體需求,但油價的上升也將會增加輸入通脹的壓力。如果出現第三種情景模式,世界石
油將會「運輸癱瘓」,而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進入2012年,中東局勢繼續動盪。盡管歐美與敘利亞、伊朗的沖突有升級趨勢,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歐美與敘伊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
大,嚴厲的經濟制裁很有可能是長期行為。經濟制裁是國際油價走高的重要推手。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油價高位增長無疑會提高中國石油進口的成本。目前,中國
企業在敘利亞的油氣項目已經受到影響,一些項目已被延遲或中斷。同時,歐美發起新一輪制裁後,中方在伊朗的油氣項目風險也進一步增大。
政府重建,政治不穩
中東北非發生變革的國家在國內的反政府活動以及西方國家的壓力甚至直接打擊下,原政府相繼垮台。這些國家相繼進入了「後卡扎菲時代」、「後薩利
赫時代」等,面臨著艱巨的戰後恢復與重建任務。對於這些國家的反對派來說,如何結束亂局,實現政局穩定、社會秩序良好是其在反政府斗爭中所無法獲得的經
驗。政治局勢的穩定、社會秩序的恢復可以說是產油國恢復生產、安全出口的前提。那麼,在這些國家的重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應是我們考察其石油生產與出口能
否恢復時所要首先考慮的。
以利比亞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其國內政治重建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國內部族問題反彈的可能性。利比亞是個部族色彩很濃的國家,內戰雖然
打敗了卡扎菲,但卡扎菲當政以及內戰期間造成的部族之間的隔閡、沖突能否在內戰後消弭還是一個未知數。部族影響的存在,或許就是利比亞後卡扎菲時代政治重
建過程中的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其次,內戰帶來大量武器散落民間。因此利比亞在戰後還面臨著大量武器散落民間的問題,而一旦國內重建出現困難、經濟恢復
緩慢,這些武器是否會再次成為反抗政府的重要工具?顯然是可能的。再次,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抬頭。利比亞反對派曾宣稱將以伊斯蘭教義作為法律依據,並有傳言
要實行「一夫多妻制」,這些現象的出現不能不使國際社會擔心利比亞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問題。最後,利比亞反對派內部派系林立勢必加劇政治重建的困難。反對
派在崛起過程中本身就缺乏統一的權威,派系林立,各自握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它們共同的目標是消滅卡扎菲及其政權。在進入「後卡扎菲時代」後,如何實現派系
整合以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的政府,顯然是個難題。如果其國內政治重建受阻的話,石油工業如何恢復基礎設施?如何實現生產恢復?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不穩定勢必
阻礙其石油出口以及與外國石油合同的履行。
同樣,中東北非其他發生變革的國家,比如突尼西亞、埃及等都有類似的政治重建困難。
中東變局,帶來變數
作為中東石油出口的必經之地,每年由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占海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產量的五分之一。針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
制裁甚至打擊,伊朗可能採取連鎖性報復措施進行反制。在極端情況下,伊朗可能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報復。伊朗如果真的採取行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全球將
陷入「多輸局面」。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運輸將受到重大打擊。從目前形勢看,哪怕伊朗不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要該地區保持「亂而不戰」的局面,對石油供給中
斷風險的擔憂以及恐慌性預期就會把油價推升至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表示,對伊朗實施的石油禁運可能導致全球供應每日減少150桶,國際原油價格
將出現30%的上漲,即每桶上漲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極端事件,國際油價將會瘋狂飆升,世界經濟到時亦會承受更大壓力。
與此同時,海灣周邊國家和伊朗的「海灣三島」: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的爭端近期也有加劇的趨勢。今年5月初,海灣阿拉伯國家聯合部隊
(又名「半島之盾」)在阿聯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代號為「忠誠島嶼」的軍演。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強調,美國的戰機參加了「忠誠島嶼」軍演
並在阿聯酋進行部署,對海灣局勢和伊朗的安全構成了威脅。中東媒體分析認為,「忠誠島嶼」軍演以及伊朗的官方表態,是以阿聯酋為代表的海灣阿拉伯國家與伊
朗之間針對「三島」分歧的升級表現。在其背後,美國藉此推波助瀾,向伊朗施壓無疑是沖突升級的重要誘因。如果處置不當,有可能使海灣周邊國家關系緊張,從
而會增加霍爾木茲海峽石油通道的不穩定性。
綜上所言,中東北非變革引發的一系列新變化對中國石油穩定的供應將產生不確定的影響。根據目前的形勢,利比亞、突尼西亞、埃及的戰後政府重建工作
還存在各種各樣的挑戰,政治斗爭引發政局不穩的可能性很大;敘利亞局勢仍在演變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變數;伊朗核問題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
機升級的可能性卻始終存在。為確保中國的石油安全,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引發的地緣政治新變化保持足夠的預見性和警惕性,對這些新變化及其影響進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反思和調整中國的地緣安全政策和思維,做好危機預警工作,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
❽ 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分析在疫情期間黨為什麼確保人民群眾度過一個安定祥和
因為當時國家和人民的堅強後盾,只有保證人民度過一個安定祥和的時期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安全穩定。人民才會更加堅信黨的領導。
❾ 一個政治題目。請運用主權國家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
要回答主權國家的地位,權利,義務,主權的重要性。還要適當的結合材料。答題才完整...
❿ 用政治的觀點解釋為什麼要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
因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的利益大於任何東西,當然人民的安全更重要,民安則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