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在我的戶口所在地開了商調函,可是我的檔案還被開灤集團人才中心扣留
你已經把檔案放在朝陽人才了,跟上海的工作應該沒有關系啊,繼續留著就可以了吧,然後交點檔案管理費。不知道你有沒有報到證,你的報到證上寫的單位就是你的就業單位,如果你已經在朝陽人才報到了的話,就算是在朝陽人才就業了,檔案也是要放在那裡的。不過你最好是去問清楚朝陽人才。
B. 開灤精煤股份的介紹
2001年6月30日,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2004年6月2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產品為8—12級精肥煤,低磷、高灰熔點、粘結性能好,是我國稀有的煉焦煤資源。產品主供鞍鋼、寶鋼、上焦、韓國浦項等大型冶金化工企業。
C. 鐵路,內河,海運三種交通運輸方式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
1、鐵路運輸
運輸能力大、運行速度快、運輸成本低、運輸經常性好、能耗低、通用性好、機動性差、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佔地面積少、受自然環境影響小、連續性好等。
2、內河運輸
與鐵路、公路相比,長江航運存在著速度慢,時效性不強的弱點的同時,由存在著投資少,運力大、成本低的、能耗低的優勢。運送沒有時效性要求的大宗貨物和集裝箱貨物,尤其是需要量穩定,連續發送就能滿足其需要,且價格不高。運輸費用占整個售價較大比例的大宗貨物,內河航運具有明顯的優勢。
3、海運
(1)天然航道
海洋運輸藉助天然航道進行,不受道路、軌道的限制,通過能力更強。隨著政治、經貿環境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可隨時調整和改變航線完成運輸任務。
(2)運費低廉
海上運輸航道為天然形成,港口設施一般為政府所建,經營海運業務的公司可以大量節省用於基礎設施的投資。船舶運載量大、使用時間長、運輸里程遠,單位運輸成本較低,為低值大宗貨物的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
(3)運輸的國際性
海洋運輸一般都是一種國際貿易,它的生產過程涉及到不同的國家地區的個人和組織,海洋運輸還受到國際法和國際管理的約束,也受到各國政治、法律的約束和影響。
(3)上海開灤海運擴展閱讀:
鐵路運輸的發展歷史:
希臘是第一個擁有路軌運輸的國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馬拉的車沿著軌道運行。
1804年,理查·特里維西克在英國威爾士發明了第一台能在鐵軌上前進的蒸汽機車,但沒賺到什麼錢。
第一台取得成功的蒸汽機車是喬治·斯第芬孫在1829年建造的「火箭號」。
1820年代,英格蘭的史托頓與達靈頓鐵路成為第一條成功的蒸汽火車鐵路。後來的利物浦與曼徹斯特鐵路更顯示了鐵路的巨大發展潛力。
很快鐵路便在英國和世界各地通行起來,且成為世界交通的領導者近一個世紀,直至飛機和汽車發明才減低了鐵路的重要性。
高架電纜在1888年發明後,首條使用接觸網供電的電氣化鐵路在1892年啟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柴油和電力驅動的列車逐漸取代蒸汽推動的列車。1960年代起,多個國家均建置高速鐵路。而貨運鐵路亦連接至港口,並與船運合作,以貨櫃運送大量貨物以大大減低成本。
現時在全球236個國家和地區之中,有144個設有鐵路運輸(包括全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在內),其中約9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客運鐵路服務。鐵路依然是世界上載客量最高的交通工具,擁有無法被取代的地位。
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建於上海,由英國人興建,後被清朝地方官員買回並拆毀。而正式使用的第一條鐵路和蒸汽機車則是由李鴻章興辦的開灤公司煤礦所建。
D. 開灤股份的介紹
開灤精煤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開灤股份)是由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上海寶鋼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南交通大學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30日,公司在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集團公司將所屬的范各庄礦業分公司和呂家坨礦業分公司經評估確認後的生產經營性凈資產投入股份公司,其他發起人以現金投資入股。公司已於2004年5月18日採用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定價配售方式成功發行了每股面值1.00元的人民幣普通股股票15,000萬股,總股本增至48,800萬股。
E. 開灤煤礦什麼時候倒閉
開灤煤礦沒有停業或倒閉。
開灤煤礦創建於1878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它的創建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後,李鴻章等一批洋務派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1878年,李鴻章舉薦上海招商局主辦唐廷樞創辦了開平礦務局,引進西方的機器及技術人員開採煤炭。當時南有江南製造局,北有開平礦務局,開平礦務局成為洋務運動中的典型。
1901年,開平煤礦被英國騙占。1906年清政府在收回開平煤礦無望的情況下,批准了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同一開平煤田內籌建灤州礦務公司。1912年,在英商開平煤礦的擠壓下,灤州煤礦與開平煤礦合並,成立了開灤礦務總局。此後的近半個世紀,開灤煤礦一直被英國人掌管。
解放後的變遷:
1949-04-26 本勞資兩利公私兼顧原則 開灤煤礦勞資雙方獲協議 礦方還清舊欠保障職工生活及安全 華北人民政府貸款三億元扶植生產
1957-11-17 「班長臉上有笑容啦!」——記開灤煤礦一個班長的作風的轉變
1957-11-27 開灤煤礦有些生活福利太高
1976-07-07 堅持參加勞動不當「桌上司令」 開灤煤礦各級幹部努力與工人劃等號
1999-12-09 開灤煤礦改制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99年12月09日舉行掛牌儀式,這標志著我國最老的煤炭企業——開灤礦務局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灤煤礦從1878年建礦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目前,開灤擁有國有資產總額近百億元,資產負債率50%左右。改制後,開灤確立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將下屬廠礦改造為分公司或子公司。
參考:http://ke..com/view/112230.htm
F. 高二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下冊配套練習答案
一、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二、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
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
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
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
恢復植被三、農業區位分析
1、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鹼化等
2、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
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3、我國水稻種植業
典型地區: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影響;酸雨危害
4、畜牧業
典型地區:
內蒙古草原(四大草場: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場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多些,有利於牧草生長(降水從東向西遞減)。
(2)社會經濟因素:牧業生產經驗豐富;市場潛力廣闊;國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氣候乾旱,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暴風雪、寒潮影響;鼠災、蝗災嚴重。
5、乳畜業
典型地區:
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種植業成熟,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草場面積廣闊;地形平坦,平原面積廣(紐西蘭除外)
(2)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捷。
6、大牧場放牧業
典型地區: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7、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8、郊區農業
典型地區:
上海市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量大;交通方便;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四、工業區位分析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
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
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滬寧杭工業基地(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
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
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 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