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最貴股票
波克夏海瑟威是美國股價最高的一隻股票,它的股價高達20.99萬美元,
海岸集團在美國最貴股票排名中高居第二位,這家公司的股價高達2752美元。
nvr集團和priceline的股票分別占據著美國最貴股票排行榜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它們的股價也已經超過了一千美元。
B. 歐美股價最高的是
截止昨日歐美股市收盤,股價最高的是Priceline,他是美國一家基於C2B商業模式的旅遊服務網站,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價第二第三的分別是谷歌和蘋果,這兩個大家都熟知的,望採納!
C. 藝龍對標Booking,換帥有用嗎
攜程系江浩出任藝龍CEO:藝龍對標Booking,換帥有用嗎?
今年5月,攜程以4億美元的價格閃電並購了藝龍37.6%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彼時攜程CEO梁建章在內部郵件描繪了藝龍未來的發展目標:
「藝龍將繼續專注於做中國人的全球酒店預訂專家,酒店專家的定位,在世界上造就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電子商務公司,比如Booking.com。在中國,這個酒店專家的定位未來也一定前途無量。藝龍繼續保持獨立上市,獨立運營。」
在內部郵件中,梁建章提出了藝龍對標Booking的發展規劃。在藝龍CEO崔廣福發布的內部郵件中同樣表達了延續對標Booking的目標:
「我們既有的住宿專家定位,既有的移動住宿預定戰略不會改變。酒店專家的定位,在世界范圍內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比如Booking、Agoda、Hotels.com。」
一如所有的並購一樣,被並購方難逃裁員及管理層出局的境地,之前的91、土豆都是一樣,藝龍也免不了同樣的命運。7月8日,藝龍CEO崔廣福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攜程高管的進入,攜程原副總裁及無線事業部總經理江浩出任藝龍CEO(對,你沒看錯,就是被八卦的攜程四君子之一季琦的親妹夫,攜程1999年成立之初即加盟的骨灰級高管),攜程副總裁兼天海郵輪執行副總裁周榮任CSO(首席戰略官)。
攜程的戰略是:一站式旅行服務提供商。在此定位的基礎上攜程已有14個一級頻道,在旅遊市場也通過並購,合縱連橫,幾乎所有的大型旅遊公司都和攜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攜程的股價也翻了3倍增長到70美元,市值突破100億美元。這說明一站式的戰略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國內去哪兒、同程、途牛等大型OTA也都是沿用的這個戰略。
那為什麼攜程對藝龍的定位不是一站式的旅遊服務,為什麼攜程期望將藝龍對標Booking?
1、攜程對標Priceline,期望類Booking業務對市值的提升
攜程CEO梁建章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攜程對標Priceline的想法,同時對標Priceline的估值認為攜程仍有有較大的潛力,其表示:全球前四大互聯網公司,Google市值排第一,亞馬遜和Facebook不相上下,Priceline第四,簡單地代入中國互聯網公司,網路相當於Google,阿里巴巴相當於亞馬遜,騰訊相當於Facebook,那麼攜程就相當於Priceline。
Priceline的產品布局和市值支撐體系中,Booking是最重要的部分。2015年Q1,Priceline集團總預訂量達到138億美元,毛利達到17億美元,同比增長19%,酒店間夜量超過1億,其中超過78%是Booking帶來的,Booking也是Priceline最主要的利潤來源,而且Booking增長超過40%。Booking已經占據全球酒店業買賣近1/10的市場份額,歐洲更是有超過50%的酒店是通過Booking預訂。自從2005年以1.33億美元收購Booking以來,Priceline年度營收已增長了兩倍,股價也已增長了20倍,達到630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值第五大互聯網公司。
而藝龍2015年Q1總營收為2.258億元,虧損1.807億元,酒店間夜量為930萬,酒店覆蓋量28萬,市值僅4.6億美金,占攜程市值的4.55%。若藝龍能成為攜程的Booking,那對攜程的價值具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2、酒店行業盈利能力強,增長空間大
縱觀旅遊行業,酒店仍然是目前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其次是度假、機票等。而機票由於上游供應商集中,議價能力強,所以機票的代理傭金從2007年前的11%降為2015年的0傭金,這意味著代理機票產品本身幾乎無利可圖。
同時酒店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行業遠遠未飽和。根據勁旅智庫監測數據,我國酒店在線滲透率為27.3%,無論從現有存量還是未來市場增量來看,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這就得感嘆崔廣福的遠見,早早的將業務聚焦於傭金較高的酒店行業。
mp22874923_1436949203710_2.png
3、應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和吸引低端、價格敏感型用戶
中國市場太大了,用戶太多了,直接導致了價格戰屢試不爽!根據易觀國際2015年4月App月活數據,排名前10位的App月活都超過9000萬,最高的微信突破4億,要知道布局全球市場,市值2600億美金的Facebook才8億月活,對標Facebookd的用戶來計算,日活排名前10位的App市值都應超過290億美元。
市場大導致競爭激烈,競爭激勵導致用戶選擇多,用戶選擇多加之企業不斷的習慣,導致產品不能有非常明顯的區隔,產品區隔不強就導致價格戰成了唯一的利器,所以才有了打車軟體的補貼、外賣的補貼。OTA也一樣,一元門票,一元海外游,補貼返現等。攜程作為服務商旅等高端用戶的OTA,本身價格不具優勢,導致對價格敏感型用戶及三四線市場吸引度和競爭力不及競爭對手。
藝龍作為與攜程PK了10餘年的競爭對手,一直秉承的是比攜程便宜的價格戰打法,所以在低端酒店市場可以是攜程的補充,攜程完全可以用控股的藝龍發起酒店的價格戰來搶佔去哪兒、同程、美團的市場和價格敏感型客戶,而價格敏感型客戶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升自己的消費品質,之後從子品牌轉移至大的母品牌相對更容易,這個很容易理解,小米為什麼要做高端Note系列?就是希望用小米的用戶收入增長後仍然投入到自己的懷抱,而不是三星或者蘋果。
盡管崔廣福從2007年入主藝龍,定位酒店對標Booking也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較大差距,原因何在?
有哪些Booking具有的優勢,是中國市場或者崔廣福時代的藝龍所不具備的?
1、Booking是一家技術公司,藝龍是一家零售公司
Booking本質是一家技術性搜索平台,領先的演算法技術是其迅速成長的基礎,Booking結合多種因素演算法對結果排序進行展示,Booking的演算法會不斷演變,比如2013年整合了點對點交通方式的搜索技術等,最終會使那些沒有對酒店服務提供全面信息的酒店處於「不利」地位,某種意義上說,Booking就是旅行行業的網路、谷歌。
Booking大中國區總經理賴軍在采訪中也曾提到,Booking所有的功能和設計,都是以數據作為支撐的,什麼東西在什麼時候出現,不是憑個人判斷的,完全是根據用戶行為來決策的,非常科學。即使是CEO的主意,如果得不到數據上的支持,一樣也辦不了。
Booking前全球CEO,現任Priceline CEO Darren Huston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我是一個親力親為的人,我有軟體方面的背景。他們就在我門外做網站,我們網站上任何一個部分都做過A/B測試。」
唯數據論、唯技術論帶來的結果是Booking的轉化率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到三倍,而且它在競爭中憑借「結構性優勢」勝過了其他OTA對手。
國內技術性公司,做的最好的就是攜程和去哪兒,去哪兒成立之初就是一家技術型公司,攜程自技術出身的梁建章回歸後,也轉變成了一家技術性公司,外在表現是晉升的VP大多都有較強的技術背景。
而藝龍一直以來技術都是薄弱環節,從528攜程系統崩潰後為藝龍導流居然導致藝龍網站快速崩潰可見一斑,藝龍的網站此前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2012年12月、2013年2月、2014年12月等時段也曾多次出現崩潰,技術薄弱不僅帶來用戶體驗差,新業務發展受制,更會導致用戶流失。崔廣福在2012年9月宕機26小時後曾微博發起了投票,「藝龍網伺服器宕機時間長達26小時,你還會用藝龍嗎?「結果明確表示不會再使用的佔11%,持觀望態度的也佔40%。.
藝龍的技術薄弱的致命缺陷一直未得到解決,崔廣福營銷和零售的工作經歷,也導致其對價格戰過分的的推崇,對技術重視程度不夠,藝龍一步步走向勢微的現狀。
2、Booking是一家創新公司,而藝龍創新能力匱乏
Booking成立之時,不是採用Expedia等OTA現有的預付模式,而是創造性的主要採用現付模式。這直接成就了Booking和Priceline,要知道現付模式之初也存在客戶入住後OTA得不到返佣的問題,但相較預付而言,可具有節省2-3%信用卡手續費,分銷成本更加低廉,再加上其靈活的訂房取消政策等優勢,銷售優勢極為顯著。
2012年Booking還創新性的推出了Last-minute預訂模式,對當晚尾單酒店進行低價打折處理,2015年Booking創新性的推出了類Uner的Booking Now服務,利用用戶的GPS位置為其聯系附近提供最後一分鍾交易的酒店。
反觀藝龍,我們很難看到其在產品或模式上的創新,即使2012年模仿Priceline推出酒店殺價頻道,也很快無疾而終。
3、Booking全球布局,分銷強大,藝龍布局低端酒店
Booking成立之初就不是一個區域性公司,而是一家布局全球的住宿公司。目前Booking已在全球2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超過69萬個酒店住宿,要知道現在全球才224個國家和地區,意味著Booking已經布局了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Booking的產品也從早餐旅館到五星酒店,從沙發客到樹屋。
在2005年Priceline收購Booking時56.3%的資產是商譽,另外收購的核心資產是供應商關系,由此可見Booking分銷的強大。正因為Booking的產品布局之廣,導致了成為其供應商除了常規拓展酒店業務的OTA外,更重要的是要要拓展國際酒店業務的公司。目前Booking已擁有了9000家網站合作夥伴,分銷商越多,Booking的業務發展就越迅速,所以才有了2015年Q1業績增長40%的良好表現,國內就有攜程、藝龍、去哪兒、馬蜂窩、天涯、窮游等多家旅行相關公司是Booking分銷商。
而藝龍在國內盡管低端和高端酒店都有布局,海外酒店也和Booking合作,但不得不說藝龍的酒店優勢在低端酒店,高端和海外酒店遠遠不是攜程、去哪兒的對手,低端酒店也受到美團、大眾點評的強勢挑戰。藝龍傭金較低的低端酒店佔比較高也就導致了預定量占攜程的60%多,但營收比例只有40%。
4、Booking得到充分授權,藝龍不過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打理的外國生意
Booking在被Priceline收購後迅速成為其最大的業務,也直接引領Priceline的業績超過競爭對手Expedia,所以Booking一直以來都得到了Priceline的充分授權,2013年11月,時任Booking CEO的Darren Huston晉升為Priceline CEO,薪資創新高就是最好的佐證。
而藝龍是Expedia控股的公司,崔廣福只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和其他跨國企業一樣,崔廣福從來沒有獲得總部充分的授權,在新業務拓展上被束縛了手腳,很多工作並不能完全的施展,最終導致Expedia喪失了對其的信心,將股權出售給了攜程和鉑濤集團。
5、Booking是一家盈利公司,藝龍是一家持續虧損公司
前面我們講到,2015年Q1,Priceline毛利達到17億美元,其中超過78%是Booking帶來的;2014年,Priceline凈利潤24億美金,利潤主要來源的Booking全年收入增長32.5%。所以,Booking就是Priceline的「金蛋母雞」。
藝龍2015年Q1虧損1.807億,2014年全年虧損2.69億,虧損有進一步增大的趨勢,在國內OTA全部負利潤的情況下,藝龍更沒有扭虧的可能性。
當然,除了以上差異外,Booking更好的用戶體驗、更高效的Google廣告投放和更大的流量導入、更強大的公關和品牌打造能力等(筆者之前曾2014年9月撰文分析《藝龍坐困「千年老二」,難見轉機》,更多細節請參考該文)。
當然,攜程和鉑濤聯合接收了原Expeidia持有的藝龍全部62.4%股份,要知道鉑濤的CEO鄭南雁和攜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曾是攜程營銷副總裁,7天創立前也獲得攜程投資,7天退市成立鉑濤又獲得紅杉資本投資,紅杉中國合夥人沈南鵬可是攜程創始四君子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攜程不僅控股37.6%,更獲得了對藝龍絕對的話語權。
攜程的江浩入主藝龍,在實現藝龍對標Booking的目的上有哪些轉變的可能性?
1、零售公司轉型為技術公司
團隊領導的靈魂決定團隊的靈魂,攜程的梁建章就是一個技術至上的CEO,無論是在研發部樓層設置辦公室、晉升技術背景VP、邀請矽谷技術背景的葉亞明做CTO,重視無線等都是攜程重視技術的表現。作為攜程成立之初就加盟的江浩本身曾是CTO,並負責無線業務,也見證了攜程從營銷公司轉型技術公司對市值提升的意義和價值,並作為直接相關責任人見證了宕機帶來的不良影響。可以預見的是,江浩入主藝龍必然會將藝龍轉型為技術公司,通過技術來獲取用戶,提升藝龍的核心競爭力。
2、獲得股東攜程的充分授權
攜程並購藝龍花了4億美元,是攜程目前最高的並購金額,而第一個派出的CEO是江浩,充分說明了攜程董事會對CEO江浩和CSO周榮的認可,而江浩本身是梁建章的肱骨之臣,從1999年進入攜程一直工作到現在,是攜程最資深的員工,用開八的話就是「這是價值觀非常正確的老同志,派這種老同志去接管藝龍,面對那麼錯綜復雜的現狀,只有兩個字,放心!」所以江浩獲得的授權將比自己在攜程工作獲得的授權更高,這是崔廣福時代的藝龍遠遠不能相比的。
3、提升藝龍的盈利能力
梁建章在並購藝龍後的內部郵件要求「藝龍要迅速提升盈利能力」,所以江浩進入藝龍後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將藝龍帶回到盈利的方向上來,藝龍的盈利能力是否有迅速的提升,可能是江浩面臨的最大挑戰,也將是攜程對藝龍最重要的考核指標,但將一個持續虧損的企業拉回到盈利上來談何容易,要在保證營收不下滑的情況下提升盈利能力,更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筆者在之前撰文曾講到,業務聚焦於酒店會割裂用戶的預訂需求,因為用戶訂完機票/車票後訂酒店,訂完酒店訂旅遊或周邊,用戶都很懶,很難想像用戶機票一個APP,酒店一個APP,門票一個APP......同時旅行本身是一個低頻的應用,獲取單個用戶成本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國內的OTA都是一站式的服務的原因。所以賣鞋子死掉的樂淘才發出了垂直電商是一個偽命題的無奈,聚焦於酒店本身就是旅行行業中的垂直電商,盡管酒店行業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行業,但在中國市場依靠酒店來保證持續的盈利,恐怕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D. :Priceline 的發展對我國跨界旅遊接待業有什麼啟示
Priceline 的發展對我國跨界旅遊接待業啟示:
在線旅遊業發展得很快,有時人們無法預見到它的變化。而William Shatner不再擔任Priceline代言人這一消息則勾起了一些回憶。
2005年4月,在Priceline的CEO Jeffery Boyd的辦公室里(位於康涅狄格州的Norwalk),Boyd正在說明公司的戰略轉移——從主要通過其Name Your Own Price模式銷售凈價酒店產品轉變為銷售機票、酒店和租車等全面旅遊產品的零售商。
在此一年前,Priceline首次推出其傭金模式的機票零售產品,其傭金模式的產品范圍又逐漸擴大到了酒店和租車產品,使得Priceline有能力與主要的幾家OTA(Expedia、Travelocity和Orbitz)進行競爭。
那時候,Priceline的總預訂量只有Expedia的13%,Boyd說,當時Travelocity和Orbitz的總預訂量都是Priceline的兩倍。因此,四家OTA中最小的Priceline決定努力向提供全面服務的OTA發展,來與其他大型OTA一較高下。
Boyd認為,Priceline沒有理由不成為四大OTA之一,而不是只有三大OTA。我們還不清楚Expedia、Travelocity和Orbitz有否曾留意到Priceline對它們構成的威脅,但Boyd清晰地描繪出了藍圖:Priceline將成為提供全面服務的OTA,並通過內部的增長和收購來擴張。
「零售機票產品是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Boyd在提到2004年Priceline收入劇增時說道。「如果酒店的新產品推出進行得順利,那麼我希望Priceline可以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就像我們以前所做的那樣。」
為在歐洲和亞洲獲得酒店市場份額,Priceline收購了Active Hotels,並在2005年7月收購了Bookings B.V.,幾年後將Agoda也並入其陣營。然而,在2005年4月,那時其他OTA對Priceline進入零售酒店產品業務並不驚訝,或者說不是特別擔心。
畢竟,Priceline主要集中於凈價酒店產品模式,而且這些OTA的規模更大。Travelocity當時的CEO Michelle Peluso認為Priceline在Name Your Own Price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其規模是很合理的,而Travelocity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從母公司Sabre獲取資源。
Expedia的一位發言人稱,比起Priceline公司的策略,其更傾向於多品牌的模式——Hotwire提供酒店的模糊交易產品,而Expedia則提供凈價和傭金模式的產品。而該發言人不確定Priceline提供傭金模式的產品是否會對其自身的模糊酒店產品帶來影響。
Boyd表示,Priceline在剛推出傭金模式的機票產品時,非常擔心它會導致該公司的模糊機票預訂下降,但後來發現傭金機票產品可帶來增量的預訂。時間到了2012年,Priceline通過提供全球酒店產品,其市值達到了263億美元,而最近分拆了TripAdvisor的Expedia,其市值則為47億美元。
毫無疑問,Priceline及其他OTA將從在線旅遊發展史中吸取不少經驗。它們應該謹慎地認識到不能忽視Expedia。很明顯,Expedia已提升了其全球技術平台,並和Groupon進行了團購業務合作,與亞洲航空也簽訂了獨家合作協議。
在線旅遊發展史(或者說是移動旅遊/社交旅遊發展史)就發生在你的眼前,但你現在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大量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在Tnooz TLabs Showcase上闡述了他們的戰略。可能會有一家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在展示其發展計劃的時候,冷靜地說明其生存發展的策略,而我們卻沒有「慧眼識英雄」。
E. 美國最貴的股票有哪些
波克夏海瑟威是美國股價最高的一隻股票,它的股價高達20.99萬美元,
海岸集團在美國最貴股票排名中高居第二位,這家公司的股價高達2752美元。
NVR集團和Priceline的股票分別占據著美國最貴股票排行榜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它們的股價也已經超過了一千美元。
F. Expedia 和 Priceline 為什麼股價差距這么大
昨天回答這個代言人,其實是想這個問題如果回答起來太復雜了,既然有人私信批評我回答態度有問題了,我就簡單寫寫我認為Priceline比Expedia更有優勢的點,對於股價我完全不懂。
Priceline 的結構更細分,更體系化
- 傭金模式 http://Booking.com
- 用戶出價模式 Name Your Own Price
- 預付模式 http://Agoda.com
- 元搜索 http://Kyaka.com
- 模糊預訂模式 Express Deals
租車,度假,目的地等其他的先不說,以上的模式可以清晰看到Priceline對於用戶細分的功力,每個模式的目標群體均有明顯的特徵,而Expedia除了最近也拿下元搜索Trivago外,當然還有大力改版推出ETP,更多的偏向社交,Plan等,不夠細分聚焦。Priceline顯然更專注於酒店預訂。
局部優勢明顯 http://Booking.com
提到Priceline沒人不知道Booking,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無比成功的旅遊業的教科書般收購經典案例,從財報可以看到很多數據,Booking的很多動作都是業界的帶頭人,改變了原來Expedia的Hotels的預付模式,而且在信用體系完善的北美和歐洲市場,Booking像風一樣的速度席捲單體酒店,讓原來不屑這些的Expedia還在集團和連鎖類里驕傲。目前,歐洲的份額應該Booking已經占據完全優勢,要說成功的原因,一個是模式的改變,分銷的成本遠低於Expedia,還有利潤,因為信用卡還需手續費2-4%,更重要的是Booking的整個營銷團隊的能力,尤其在Google上獲取流量的能力,到現在都是很牛逼的。
所以如今,Booking是Priceline最大的利潤貢獻者。從今年的CEO接班人也可以看得出。
這個Expedia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亞洲市場就是個很好的鑰匙,應該還有人記得李嘉誠的http://Priceline.HK。當然,Booking包括Kyaka都已經重視亞洲市場,攜程,螞蜂窩,包括我們都在和Booking合作。
Priceline 的眼光更遠
Priceline 除了前面提到的專注,更讓我欽佩的是眼光。這一點在我自己的工作中深有感觸,專注於短期的ROI是Expedia的招牌(說這話會得罪人了)。
其他
團隊,組織結構,廣告代言人,酒店數量,營收能力等等都是或多或少的積極因素。
不管怎樣,Priceline和Expedia都是非常偉大的公司,像我上面提到的模式國內基本都有眾多的模仿者,所以他們依然是行業的領頭者,雖然市值差異非常大,但我個人依然認為他倆的真實差距不能完全由市值來體現,Priceline或者會漲到1200,但Expedia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路。
希望看到國內更多的旅遊公司有更好的表現。
G. 瑪麗·米克爾的履歷
出生於印第安納州鄉村的瑪麗·米克爾,為人直率、熱情,這位從小就迷戀壘球的女學生繼承了偏執狂父親極端熱愛競爭的激情。她的特長是:在混亂中了解事物。80年代後期,瑪麗·米克爾進入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為基金經理,但面對當時流行的垃圾債券與杠桿收購她做得並不成功,於是1991年她進入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從事PC業與網路業分析。直到1995年,成功地將網景(Netscape)推入市場才使得她名聲鵲起。1996年瑪麗·米克爾如願地成為摩根·斯坦利技術股票分析部的負責人,還創造出了華爾街閃耀的新職業——互聯網分析師。就像垃圾債券代表了80年代華爾街一樣,瑪麗·米克爾成了90年代華爾街的象徵。
自1995年以來,米克爾的工作隨著網路潮流變化而變化,她逐重於研究雅虎、美國在線及亞馬孫等知名公司將如何調整結構並相互競爭。她甚至為業內的一些大人物出謀劃策。米克爾相信,仍有大量空間可供好的公司開發龐大的商業服務,來支持巨大的市場資本化潛力。她認為,正在更新傳統商業方式的「B to B」市場的前景極為廣闊。例如:Chemdex公司可能會成為可將化學品買家和賣家集中在一起的一個在線市場。而另一個熱門空間可能是在線音樂市場。RealNetworks,MP3,Amazon及AOL等公司者在大力挖掘這一市場。
整個90年代後期,資本市場似乎瘋狂了。無數新生網路公司都渴望她在研究報告中提出自己的名字,渴望由瑪麗·米克爾承接公司的股票上市,這意味著股價將無止境地上揚。瑪麗·米克爾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向華爾街說明這一情況。她發現,對網路新興公司的估價需要制定新的規則。這些公司不贏利,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不要用戶付貨款。她知道,這些公司擁有的是數以百萬計的用戶以及可能會在世界各地嶄露頭角的品牌。在網景首次公開上市後,她幫助創立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即根據網站訪問者或軟體用戶未來價值的大小,對公司估價,並在此基礎上對公司收入和利潤作出預測。是她最早指出,Pageviews比短期贏利更重要,眼球比財務狀況更關鍵。她是Amazon、Yahoo、Priceline、Ebay的鼓吹者。從此,成百上千的互聯網公司紛紛上市,當它們的股價狂飆時,再也沒有人對此大驚小怪了。所有的追隨著都深信,一個商業新時代正在開始。
面對2000年夏天股票市場戲劇化的漲落,瑪麗·米克爾如花崗岩般堅硬的性格不允許她示弱。她承認2000年是她的倒霉年,這並不說明什麼,她在1992年也經歷過類似的困境。2001年5月,她仍舊在評估報告上為她曾經大肆贊揚過的Amazon、Yahoo、Priceline等公司簽署上「表現優良」的評價,盡管它們的市值已經跌落了80-90%。雖然她的聲譽已經與dot-com的股價比肩跌落,她依舊不改論調。瑪麗·米克爾強調,在1996年時所有人都不看好AOL,只有她在堅持,結果她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