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黎聖母院的解讀
小說與劇情: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小說講述了15世紀法國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同時描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和無奈,是表現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力作。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劇情和小說劇情基本一致,在人物上也沒有很大的更改。相對而言比較大的人物調整是劇中角色葛林果,他除了扮演小說中的游吟詩人和吉普賽女郎艾米斯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之外,還擔任了故事情節的敘述者,起到了講述劇情和過渡段落的作用。 劇中人物: 卡西莫多: 獨眼駝背,相貌醜陋,他是藏身在巴黎聖母院內的敲鍾人,也就是鍾樓怪人,對吉普賽美女愛斯米拉達一見傾心。 弗羅洛: 巴黎聖母院的主教,也是卡西莫多的監護人。外表道貌岸然,實則陰險狡詐,他有強烈佔有愛斯米拉達的慾望。 菲比斯: 皇家侍衛隊隊長,已有未婚妻百合,仍情不自禁地愛上了愛斯米拉達。 愛斯米拉達: 美麗奔放而又善良的吉普賽女郎,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都對她著迷。 葛林果: 游吟詩人,愛斯米拉達有名無實的丈夫,在劇中他也是故事的敘述者 百合: 菲比斯隊長的未婚妻,家境優越,背景深厚,對愛斯米拉達充滿妒忌與恨意。 克洛潘: 遭人歧視的外來移民,與愛斯米拉達同為吉普賽人,後來成為吉普賽人的領袖。 《巴黎聖母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醜陋駝背卻又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愛上了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米拉達,但他知道自己相貌醜陋,只敢把愛藏在心裡。與此同時,巴黎聖母院的主教弗羅洛與皇家侍衛隊隊長菲比斯也傾心於愛斯米拉達。弗羅洛一生侍奉天主,他明知男女之愛是神職人員的禁忌,卻依然難以自拔。而菲比斯已經有嬌美的未婚妻,卻依然想要染指愛斯米拉達。在劇目開場不久,卡西莫多,弗羅洛和菲比斯三人共同唱出了「美人(Belle)」,表達自己對愛斯米拉達的愛慕之情,這首歌曲在法國單曲市場上創下了300萬張的佳績。愛斯米拉達後來愛上了菲比斯,這讓弗羅洛感到無比嫉恨,他趁著愛斯米拉達與菲比斯幽會的時候,暗中刺傷了菲比斯,然後嫁禍給愛斯米拉達,並威脅她以身相許,否則就要將她處死。愛斯米拉達誓死不從,被弗羅洛送上了絞刑台。卡西莫多得知愛斯米拉達即將被判處死刑之後,奮不顧身到法場救回了愛斯米拉達,把她藏在巴黎聖母院中。不久,吉普賽人的領袖克洛潘帶領了一大批人攻打聖母院,想要解救出愛斯米拉達。但是他的烏和之眾被菲比斯率領的皇家衛隊擊潰,克洛潘在戰斗中身亡。 卡西莫多以為菲比斯是為了解救愛斯米拉達,他也知道愛斯米拉達喜歡的人是菲比斯, 於是哀求主教弗羅洛把愛斯米拉達交給了菲比斯。然而菲比斯早已變心,他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敢得罪和觸怒未婚妻百合,竟然與主教弗羅洛合謀,宣判了愛斯米拉達死刑。 加西莫多後來才看穿了弗羅洛和菲比斯兩人的險惡用心,悲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羅洛從鍾樓頂端推下,然後趕去解救愛斯米拉達,可惜為時已晚。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然後以死殉情,倒在了愛斯米拉達的身旁。 音樂劇同小說一樣都是悲劇結尾的,在最後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米拉達的屍體,失聲痛哭地唱著《舞吧,愛斯米拉達》的時候,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淚。這與好萊塢動畫影片《鍾樓怪人》的大團圓結局相比,小說和音樂劇的悲劇性結尾不知要感人多少倍。
Ⅱ 巴黎聖母院常識
1簡述愛斯梅拉達這個人物
很多人評論《巴黎聖母院》中的愛斯梅拉達時認為她是善良的化身、美麗的天使、超脫世俗的女神,這種評論未免有簡單化、單一化的傾向。事實上,愛斯梅拉達在被捕以後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變得世俗化了,從她對待克洛德和加西莫多的態度上我們可以深刻地感觸到她的這種性格的轉變。
很多人評論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中的愛斯梅拉達時把她看作「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認為這位吉普賽姑娘「心明如鏡,美似白玉」:「愛斯梅拉達是黑暗世紀的一線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就是理性、意志、想像的結合體。」
愛斯梅拉達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酷愛自由,純潔善良,富於同情心。她挽救誤入乞丐王國的青年詩人甘果瓦,不計前嫌給受刑時乾渴難忍的卡西莫多送水喝,她熱情天真,致死愛著負心的法比,絲毫沒有懷疑他會欺騙和背叛自己。她品格堅貞,面對克洛德的淫威寧死不屈,最後無辜地被送上絞架。
2簡述珈西莫多這個人物
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從外表看,這是個令人譏笑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醜這兩重災難,使他在唾罵,嘲笑中長大。卡西莫多是個富於正義感,富於感情的人。愛斯梅拉爾達在他受型口渴難耐之時,送水給他喝這一行動,成為他人性化覺醒的契機。從此以後,他變成她忠實的保護人。他劫持法場,將她救至聖母院避難,悉心照料她。就在女郎被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屍體,並頭躺下,直到一同化為灰塵。卡西莫多是作者根據「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的美學原則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3簡述克洛德這個人物
副主教克洛德是一個人格分裂形的人物。他收留棄兒伽西莫多,給他父親般的愛,表現了其善良的一面;一生信仰宗教,以「嚴肅和貞潔」著稱,則是他對宗教規范的自覺遵守。但一旦被情慾所俘虜,他便走上罪惡之路;在得不到愛斯梅拉爾達時,便一手造成她的悲劇,將她送上絕路,表現得極其惡毒陰險。因此,
克洛德既是宗教的犧牲品,也是一個滅絕人性的惡人,這是一個很豐富的性格典型。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內心陰險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愛斯梅拉爾達,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劇。雨果同時也把克洛德寫成宗教勢力的犧牲品。克洛德並非天生的惡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發展,最後走到了人性的反面。———滅絕人性。對於愛斯梅拉爾達,他是只可惡的「蜘蛛」對於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蒼蠅」作為「蜘蛛」,他以宗教殺人,罪孽深重;作為「蒼蠅」,他下場悲慘。作者通過描寫克洛德這樣一個以「嚴肅和貞潔」著稱的副主教,在情慾的驅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慾俘虜的結局,對宗教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全面的否定。
4簡述愚人節選舉愚人王的故事
1482年的1月6日,整個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歡樂的氣氛中。法政大廳正在進行「愚人之王」的選舉,選舉的規則是誰長得最醜陋、誰笑得最怪最難看誰就有望當選。巴黎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因其奇醜當選,人們給他穿戴上用硬紙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繪有花紋的轎子到廣場遊行。
5簡述弗比斯解救愛斯梅拉達的故事
愚人節那天,受命於富洛婁的加西莫多准備劫持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奮力反抗,高聲呼救。國王的近衛弓箭隊隊長弗比斯聞訊趕到,解救了愛斯梅拉達,擒獲了加西莫多。愛斯梅拉達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動。
6簡述愛斯梅拉達搭救窮詩人甘果瓦的故事
甘果瓦誤入乞丐王國,被捉了起來,按照乞丐王國的法律,甘果瓦將被判處死刑。愛斯梅哈爾達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應了做甘果瓦的"妻子",雖然愛斯梅哈爾達供給甘果瓦食宿,但卻不準甘果瓦接近她的身子。
7簡述愛斯梅拉達給受刑的珈西莫多送水解渴的故事
加西莫多被捕後,拉到格雷勾廣場的絞台上受刑,廣場上群眾百般嬉戲,凌辱這個形體醜陋的人。當加西莫多在人叢中看見了孚羅諾時,眼睛一亮,心裡大喜,但是這個當年收養他的義父卻慌忙逃避加西莫多的眼光。刑台上被綁的加西莫多受到無情地鞭打,他口渴難熬,絕望地叫道:"給我水喝!"觀看的人們嘲笑他,無動於衷。愛斯梅哈爾達看看這一切,從人群中走上刑台,將懷中的水葫蘆溫柔地送到加西莫多乾裂的嘴邊。人們看到加西莫多那一直乾枯的眼睛滾出了一行眼淚。也許這是加西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淚水。眼前這么一個漂亮、純潔、嫵媚、纖弱的少女能夠這樣垂憐一個醜陋無比、凶惡的人,台下的群眾都感動了;惟有荷蘭塔里的女修士見到這一切,連聲咒罵道:可惡的吉卜賽女人。加西莫多回到聖母院當了敲鍾人。愛斯梅哈爾達繼續在廣場上跳舞,加西莫多倚在聖母院鍾樓欣賞著愛斯梅哈爾達的舞蹈,在加西莫多的眼中露出了溫柔可愛的目光。
8簡述克洛德刺殺弗比斯的故事
衛隊長法比給愛斯梅哈爾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愛斯梅哈爾達的救命恩人,更是她愛情的偶像。但是法比和他的表妹已經訂婚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愛斯梅哈爾達在街上跳舞,被法比看見了,他招呼愛斯梅哈爾達到姑媽家去表演。愛斯梅哈爾達帶著心愛的小山羊到了法比的姑媽家。法比姑媽家的一位小姐趁愛斯梅哈爾達與法比講話,用糖果把小山羊引到另一間房子里。小姐好奇地解下小山羊脖子的小口袋,把裡面的東西倒在地板上,小山羊熟練地撥弄著,原來這是字母表,一會兒,人們發現小山羊撥弄出一個單詞,就是--法比。原來,愛斯梅哈爾達自被解救後心裡愛慕著年輕、英俊、漂亮的法比,她用兩個月的心血訓練著小山羊。這一切全被法比看在眼裡,法比知道了這個吉卜賽女郎心中的秘密。在送愛斯梅哈爾達出姑媽家門的時候,法比約愛斯梅哈爾達在旅店見面。法比將這一秘密告訴了孚羅諾的弟弟。孚羅諾得知這個消息,眼看自己暗戀、垂涎的女郎就要落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時,孚羅諾喬裝打扮來到旅店。當法比和愛斯梅哈爾達摟在一起時,孚羅諾妒火燃燒,抽出匕首插進法比的胸膛,然後迅速溜走了。吉卜賽女郎刺殺衛隊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巴黎城,愛斯梅哈爾達被逮捕了,她被法庭判處絞刑。
9簡述珈西莫多劫法場勇救愛斯梅拉達的故事
愛斯梅哈爾達被關在漆黑的地牢里,身體非常虛弱。這天夜晚,身穿袈裟的孚羅諾秘密地來到地牢,他毫不掩飾地向愛斯梅哈爾達表達他的愛意和內心的痛苦。提出要和愛斯梅哈爾達一起逃走,被愛斯梅哈爾達嚴辭拒絕了。愛斯梅哈爾達被押到廣場行刑。受傷已愈的法比此時坐在姑媽家的樓上,面容冷漠地看著愛斯梅哈爾達。法比不敢站出來證明愛斯梅哈爾達的無罪。這時,加西莫多從教堂里沖了出來,他揮拳打倒了劊子手,把愛斯梅哈爾達高舉肩頭,跳進教堂,用嘶裂的聲音喊道:聖地!群眾中爆發出一陣歡呼,他們被加西莫多的壯舉感動了。加西莫多保護著愛斯梅哈爾達。當孚羅諾再次深夜潛入愛斯梅哈爾達的住房時,遭到了加西莫多的痛打。加西莫多明白愛斯梅哈爾達深愛著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見一見愛斯梅哈爾達,法比面對加西莫多,不屑一顧,策馬遠去。
10簡述流浪漢們功打巴黎聖母院的故事
不久,國會再次判決愛斯梅哈爾達的死刑。乞丐王國的人們聞訊後,在克羅班的率領下,深夜攻打聖母院。憤怒的人群涌進教堂,搭救他們的愛斯梅哈爾達。加西莫多不明真象,在教堂里奮勇抵抗進攻的人們,孚羅諾和甘果瓦趁混亂之際溜進教堂,以幫助愛斯梅哈爾達逃走為名,騙出了她。愛斯梅哈爾達再次落入孚羅諾的魔掌。躲在巴士底獄里的路易十一國王原以為平民暴動是攻擊法院,幸災樂禍。當他知道街道暴動的真正目的是反對國王時,下令鎮壓群眾。一時間,聖母院前屍橫遍地,血流成河。
11簡述愛斯梅拉達和母親重逢相認的故事
軍隊在追捕愛斯梅哈爾達,這時一個黑衣蒙面人拉住愛斯梅哈爾達,站在絞架前,黑衣蒙面人扯去面巾,露出面目,原來又是孚羅諾他借著豎起的絞架,再次威逼愛斯梅哈爾達說:在它和我中間任你選擇一個。愛斯梅哈爾達至死不從。孚羅諾氣急敗壞,他將愛斯梅哈爾達交給女修士看管,自己去叫搜捕的軍警。女修士看著眼前漂亮、活潑、潑辣的愛斯梅哈爾達,想起了自己丟失的女兒。當他們拿出各自保留的一隻小巧的綉鞋時,女修土知道愛斯梅哈爾就是自己15年前丟失的女兒,母女兩人抱頭痛哭。孚羅諾把軍警叫來了,劊子手從女修士懷里拖走了愛斯梅哈爾達。劊子手將女修士推倒在絞台下,當場身亡。
12簡述珈西莫多最後復仇的故事
太陽出來了,照得巴黎城像火一般緋紅。身穿白色衣服的愛斯梅哈爾達在半空中搖晃,孚羅諾在聖母院樓上發出魔鬼般的笑容。悲痛的加西莫多看著被絞死的愛斯梅哈爾達,向副主教猛撲過來,憤怒地將孚羅諾推下教堂。
13簡述珈西莫多徇情的故事
幾年過去了,有人在蒙特佛貢地窖的藏屍所里發現了兩個相連的屍骨。其中一具是畸形的男屍,他身上沒有一點絞死的痕跡。人們分開兩具屍體,屍骨化作了一股灰塵。
Ⅲ 《巴黎聖母院》反應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我寫的一篇小文章,個人感受:
《巴黎聖母院》:真善美的執著追求
《〈克倫威爾>序言〉》被視為法國浪漫主義宣言,作者在序言中倡導了「美醜對照」原則。《巴黎聖母院》的創作使「美醜對照」原則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使美與丑、善與惡得到了深刻的對比體現,使作品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伽西莫多在小說中是外在丑與心靈美的典型,他外表醜陋,是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愚人節被選為「愚人王」,成為人們調侃和愚弄的對象。然而,他的內心卻崇高無比,他對愛斯梅拉達懷著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質朴的愛。當他受笞刑在飢渴中哀號時,她給他水喝,「這時人們看見他那一直乾燥如焚的獨眼裡,流出了一大顆眼淚,沿著那長時間被失望弄皺了的難看的臉頰慢慢流下來。這也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淚。」 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被深深打動了,一顆飽含美與善的種子在其心中開始紮根。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託在她身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小說的最後這樣寫到,人們到地窖去,「在那些怕人的骸骨中,發現了兩具屍體,一具把另一具抱得很緊。一具是女的,緊抱住那具屍骨的另一具是個男人。他的頸骨上沒有一點傷痕,可見他並不是絞死的。那個男子一定是自己去到那裡,而且就死在那裡了。人們想把他同他抱著的那具屍骨分開,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塵。」 這就是伽西莫多的愛,對愛斯梅拉達的永恆之愛,對真善美的執著的追求。伽西莫多在愛斯梅拉達被絞死後,他出於對她的愛,於是便來到這個地窖,抱著她死去。他的愛充滿了純潔與奉獻,他是不願讓她美麗而冰涼的軀體在孤寂中再被冷落的,他要永遠做她的守護神。「抱得很緊」,這表明了他愛的執著,他不願再失去心中美麗而善良的女神,現實中他對她無法保護的深切內疚,在這里將得到完美的彌補。現實中她對他的害怕也絕不會再出現,她成了他懷中溫順的羔羊,他的愛將通過他那結實而寬闊的胸膛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她,而她也不會再有一絲的摒棄。他再也不允許任何人對這永恆的平靜的侵擾,有人企圖把他們分開,他就化成了灰塵。伽西莫多的善與愛在現實中飽受打擊,成為人們調侃、譏諷的對象。內在的善被外在的丑所遮蔽,他的愛只能在虛幻的另一世界得到慰藉,這可以說是現實的悲劇。
雖然作品中充滿了悲劇的色調,也留露出對以克洛德為代表的教會的批判,但是這並不與作者所具有的宗教情懷相悖。「可以說,雨果反對和否定的是扭曲了的宗教——沒有仁慈、沒有愛的宗教,即把人心靈需要的宗教變成了欺騙人、殘害人的工具的宗教。……從整個小說和他以後的創作中可以看出,人類需要的是人道主義的宗教,是愛的宗教。」 愛斯梅拉達是真善美的化身,然而單純、善良的她對愛情的追求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種犧牲是毫無價值的,它只會成為弗比斯獵艷的一次奇遇。相比之下,伽西莫多也具有一種真善美的品格,他的美是內在的。他受到真善美的感化,由對克洛德的迷信盲從轉為對愛斯梅拉達的積極衛護,他的愛具有的是一種忘我的犧牲精神。從這部作品裡,我們彷彿看到了作者「博愛」思想的端倪,作品展現了愛的偉大,愛斯梅拉達的愛心喚醒了被遺忘在塵埃中的伽西莫多的善,從二者身上體現出一種充滿愛的心靈之美。可以說,從《巴黎聖母院》開始,作者便開始了一條追尋人類心靈調和之路,這便是作者在以後的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人道主義的「博愛」精神,一種「基督教的慈悲」,一種「愛的宗教」的構建。
Ⅳ 《巴黎聖母院》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
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這部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那麼獨特,具有15世紀巴黎風俗的鮭明色彩。
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
Ⅳ 巴黎聖母院的分析,急急急
《巴黎聖母院》的全名是,《巴黎聖母院——1482年》,1831年出版。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歷史小說,是法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品。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以巴黎聖母院為主要場景,描寫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聖母院及副主教克洛德三個主要人物之間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故事。小說一開頭提出「命運」或「天數」的概念,讓美麗純潔的愛斯梅拉達,醜陋善良的伽西莫多,邪惡復雜的克洛德這三個人物在命運的安排下演出悲劇色彩十分濃重的故事,反映出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雨果對小說的歷史背景作過長期而認真的史料查閱和考證工作,但小說情節則是作者想像力的產物。《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比」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實踐了崇高和滑稽相結合的原則。
小說中圍繞在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周圍的男性除了敲鍾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以外,還有詩人甘果瓦,騎兵隊長弗比斯,他們分別代表一種典型。四個男性中,真正有深度的應屬克洛德,這個人物從表層來看,屬於應該譴責的罪人,作為副主教,他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們的歡樂,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布對波希米亞人的偏見,夥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這個人物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然而從深層次看,作者刻畫這個人物時,在把他當作罪人的同時,更是把他作為中世紀禁慾主義的犧牲品,愛斯梅拉達被毀滅的只是肉體,克洛德是首先被毀滅了靈魂,而後又被毀滅了身體。但在面對美麗的愛斯梅拉達時,有誰比他愛得更深更強烈呢?他得不到這份愛,他不知道怎麼去愛!作者是否想通過這個人物,對違反人性的宗教禁慾主義教條進行控訴呢?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巴黎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在他們的「社會」里,卻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與路易十一所統治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攻打巴黎聖母院的場面,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雨果在此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這里的描寫其實是七月革命的回響,展現了雨果描寫歷史場景的巨大才華。
有人從小說的具體描寫指出,小說的真正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巴黎聖母院這座哥特式大教堂,他將巴黎聖母院擬人化,寫成了一部石頭的交響樂。雨果對巴黎聖母院精彩絕倫的描寫,引起法國對哥特式藝術的興趣和重視,並為保護歷史古建築早晨了貢獻。另外,以巴黎聖母院為中心的中世紀巴黎市民生活也
Ⅵ 《巴黎聖母院》的意義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是一幅瑰麗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畫卷。作者充分運用自己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手法,把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下對照起來描寫,並在環境、事件、情節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誇張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強烈的對照。加西莫多外貌醜陋,身體畸形,五官失靈,但心地善良,行動勇敢,心靈高尚,與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卑鄙齷齪的副主教加羅德恰巧形成鮮明的對照。加西莫多一旦愛上吉普賽姑娘就真誠相待、忠貞不渝,最後抱著姑娘屍體而自盡;而外貌英武、風度翩翩的法比隊長,不僅拋棄了愛斯梅哈爾達而和另一貴族小姐結婚,而且成為帶兵搜捕吉普賽姑娘的兇手。
雨果在談到《巴黎聖母院》時說:這本書「如果有什麼優點,是在想像、多變、幻想的方面。」豐富的想像,怪誕的情節,奇特的結構,就成為這部小說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區,居然有一個軍警很難進入的「乞丐王國」;愛斯梅哈爾達願意嫁給詩人甘果瓦時,乞丐王國的埃及公爵叫詩人把一隻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塊,就命令他們結婚,為期四年。小說結尾取名「加西莫多的結婚」,更帶有傳奇色彩。愛斯梅哈爾達死去兩年後,人們看到一個頸上沒有斷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男屍,緊緊抱著一具女屍,把屍骨一拉開就化為灰塵。凡此種種,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對吉普賽姑娘的忠貞不渝,又符合讀者的願望,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巴黎聖母院》採用以古代的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它以中世紀封建制度鼎盛時代的巴黎為背景,描繪五光十色的奇異圖畫,從熱熱鬧鬧的場面中揭示出吉普賽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現實的悲慘故事。小說對於中世紀的巴黎風貌特別是巍峨的聖母院作了精緻的描繪,指出它是中世紀巴黎的心臟,封建國家權威的象徵,在情節上又是一切矛盾的匯合點。作者還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聖母院中人與獸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龕,當作目睹人間滄桑的見證人,增添了小說的浪漫主義氣氛。
Ⅶ 巴黎聖母院的主要內容與反映思想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又稱《鍾樓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Ⅷ 巴黎聖母院大概講的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女主人公埃斯梅拉達是一個善良純潔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於捨己救人。當那個賣文為生的詩人格蘭瓜爾深夜誤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將被殺死的時候,她挺身而出,表示願意與他結婚,把這個詩人置於她的保護之下,雖然她並不愛他。當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曬的廣場上遭到鞭撻,口渴得發出痛苦的呼號時,只有她對這個丑怪異常且深夜又劫持過她的敲鍾人表示了同情。
她熱情天真,以為世人像她一樣純潔,至死還對負心的菲比斯保持熱烈的愛情;她品格堅貞,面對克洛德的淫威而寧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寵兒,但自食其力、清白無瑕。雨果把這樣一個鮮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紀陰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寫那個專制主義統治著的、教會勢力極為猖獗的社會,如何像一個巨大的羅網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於死地。
以波希米亞少女為迫害對象的宗教狂熱,教會人物為滿足卑鄙的獸欲而施展的惡毒陰謀,專制國家機器的野蠻與殘暴,所有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義的筆法描寫得像噩夢一樣可怕。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表現了封建專制主義社會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題。
(8)巴黎聖母院與股市擴展閱讀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豐富的想像,怪誕的情節,奇特的結構,就成為這部小說的重要特色。
小說藝術地再現了15世紀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Ⅸ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巴黎聖母院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最偉大傑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於世。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有什麼特徵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7米。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系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庄嚴而勻稱。
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鍾,敲擊時鍾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歷史古跡,雨果曾在小說中稱贊它是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參考資料:http://resource.tengtu.kme.net/statics/jspx/czpd/xkjx/c1dl/c1dl24/Unit2/kzzl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