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託項目的風控措施主要有抵押質押擔保結構化設計還有什麼
1、收益率
收益率是信託產品的基本要素,信託產品的收益率是指信託合同中約定的該信託產品受益人可能獲得的預期收益率。由於信託產品不能承諾保底收益,因此信託公司通常以預期收益率的形式向投資者展示產品收益水平。以融資類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為例,一般情況下投資人的預期收益加上受託人信託報酬、銀行保管費、財務顧問費等信託費用後的總和即為融資方承擔的總融資成本。
信託產品預期收益率主要受市場資金面、政府監管力度及產品本身情況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資金面松緊。投資者可以根據同期銀行間拆借利率和國債利率水平來判斷資金面松緊。一般來說,信託產品預期收益率與市場變動是同步的,如果市場資金面寬松,企業融資渠道多樣化,融資利率就會下降,信託產品預期收益率也會下降;如果市場資金面緊張,企業融資渠道變窄,融資成本則會上升,信託產品預期收益率也會上升。
(2)產品自身特徵,包括信託期限、投資領域、資金運用方式、項目綜合風險等。關於信託期限,一般來說項目期限越長,則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越高,按照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理,可以理解為投資者投資期限越長,承受的流動性風險就越大,相應要求的收益率也就越高。關於投資領域,通常情況下投資於房地產、礦產等高利潤行業的信託項目收益較高,而基礎設施信託項目、證券投資類、陽光私募類信託項目收益率相對較低。資金運用方式上,同一項目如果採用股權或權益投資的信託方式,則會給出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水平。對於項目綜合風險,一般需要結合融資方實力、風控措施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判,項目的綜合風險越高則信託預期收益率也會相應越高。
2、產品期限
產品期限是信託產品另一個基本要素,信託產品的期限是指信託合同規定的信託成立日至信託終止日之間的時間長度,一般在信託合同中體現為一個固定的期限。有的期限是以「M年+N年」的形式出現,通常是指在信託存續期限達到M年時,如果滿足信託合同約定的延期條件(比如信託財產未完全變現),信託則可延期N年。信託產品期限與投資期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情況下投資者的投資期限即為信託產品的信託期限,但是對於設置開放期且開放期內可以申購贖回的信託產品,投資期限則可能會短於信託期限。比如一個信託項目信託期限是3年,在信託計劃每滿1年開放,則投資該信託計劃的投資者的投資期限可能為1年、2年、3年。
信託經理在設計信託產品期限時通常會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資金需求方的需要。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信託項目為類固定收益類產品,通常為項目導向型,不同類型的項目資金周轉時間不同,因此對融資期限的需求也就不同。一般來說,PE類項目及基礎設施類項目的期限較長,房地產開發項目次之。另外,資金需求方的資金調度能力和再融資渠道也會影響產品期限的設計。
(2)監管要求。如2007年頒布的《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規定,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期限不少於一年。
(3)投資者偏好。由於時間越長,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投資者一般偏好中短期的投資項目,因此信託期限大多數在2年半之內。當然,不同地區的投資者風險偏好不同,如一些中小城市的部分投資者可以承受期限較長的信託產品。由於不同投資者對期限的偏好不同,所以信託產品的期限設計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數量、多樣性和市場集中度,進而影響到產品流動性。因此信託經理在設計信託產品期限時也會重點考慮投資者偏好。目前市場上的信託產品期限一般在1-3年,比較適合希望通過中期投資獲得穩定收益的理財客戶。
信託期限作為信託產品投資的重要考慮要素,與其他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互為條件的。從投資者角度考慮,選擇一個理財產品是在綜合考慮其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後作出的選擇。由於目前市場上沒有活躍的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因此影響信託產品流動性的主要因素即為信託期限。在沒有設置開放期的信託產品中,信託期限越長流動性越差,但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率一般會相對較高。而信託產品的安全性是與流動性成反比的,信託期限越長,其未來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信託產品面臨的風險也會越大,安全性就會相對降低。當然除此之外,信託產品的安全性還需綜合考慮產品類型、風控措施等方面。
交易結構要素更多地體現在信託經理進行產品設計的前期思路中,而風險控制措施要素則貫穿於信託產品設計和運行的始終。
3、交易結構
交易結構是對信託期限、收益率、資金運用方式、投資領域、風控措施等各個信託產品要素的架構和組合。我們可以形象的把交易結構理解成是把信託產品的「人、物、事」連接起來的機制。「人」即為信託當事人,包括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等;「物」即為信託財產,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同時由於資金運用方式不同也有所區別;「事」即為委託人將其合法擁有的財產(如資金或財產權等)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和運用,並實現受益人信託利益的一系列行為。
不同類型的信託產品交易結構有所不同,籠統的說,資金信託的交易結構通常是指信託資金在進行投融資操作時的進入和退出方式以及相關的保障措施。例如,股權質押信託交易結構是受託人將投資人(即委託人)交付的資金用於給融資方發放貸款,或者受讓其持有的標的股權對應的股權收益權,融資方於信託期限內或信託期限屆滿之時償還信託本息,或者回購信託公司受讓的股權收益權。同時,融資方或第三方以其持有的金融股權質押給信託公司,為其到期還款義務提供質押擔保。又如,結構化證券投資信託的交易結構為委託人(分為優先順序委託人和次級委託人)將其合法擁有的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將其投資於證券市場,由投資顧問進行投資管理,並通過預警、止損線的設置進行風險控制。結構化證券信託的受益人預期收益有差別,一般優先順序受益人獲得固定預期收益,次級受益人為優先順序受益人的本金及收益提供補償並分享超額收益。
財產權信託或者應收賬款流動化模式多用於基礎設施信託產品的設計,其交易結構為政府平台公司將承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生的對地方政府的應收賬款信託給信託公司,成立財產權信託,同時信託公司向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由合格投資者認購財產信託的信託受益權(交納認購資金的合格投資者成為信託的認購人和受益人),信託公司將所募集資金直接支付給平台公司。信託計劃存續期內,由地方政府向信託公司支付應收賬款,以實現項目的信託受益權。
通過一定要素的組合和架構,信託產品的基本結構就成型了。而要完成整個產品的設計和交易過程,在流程方面還需經過多個環節,包括前期項目論證、方案設計、信託文件擬制、審批、報備、相關合同簽訂、產品營銷推介與資金募集、資金運用、項目跟蹤管理、收益分配、到期清算等各個階段。
4、風險控制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是信託產品設計中的核心,信託項目風險控制貫穿項目審查、產品設計、到期兌付等從項目篩選到項目終止的各個階段,如項目審查階段通過遴選交易對手、盡職調查、中台獨立審查進行風險控制;產品設計中通過抵押質押擔保等手段及交易結構設計進行風險控制;信託到期後通過資管公司接盤、股東協調等措施應對可能的風險。
本節將要介紹的風險控制,是針對信託產品設計階段通過抵押擔保、結構化設計等手段來防範信託產品風險的措施。信託產品的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如在貸款信託借款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義務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市場風險是指未來市場價格(利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等)的波動可能導致信託財產損失的風險,如在證券投資信託產品中表現為由於投資標的股票價格的波動可能導致信託財產價值波動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信託產品到期時信託財產不能夠及時或者按照合理的價格進行變現的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於不完善或違規的內部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
關於信用風險,主要採取擔保的方式加以控制。根據《擔保法》,法定擔保形式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五種。信託產品通常採用保證、抵押、質押這幾種擔保方式。主要包括:
(1)保證擔保,通常為融資企業實際控制人或其他關聯方為其做保證擔保,或者是法定代表人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對於政信合作項目,近年來有地方政府向信託公司出具承諾函或者由同級人大出具將還款事宜列入財政預算的文件,以向信託公司提供「擔保」,但由於政府機關不屬於合格的擔保主體,這種擔保不具有法律效力。
(2)抵押、質押。常見的有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動產抵質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通常打折比率較低,一般為評估價值的3到5折。房產和土地抵押是常見的不動產抵押,足額的不動產抵押是很多項目得以操作的核心保障措施。另外,動產和權利質押在信託產品的設計中也常有涉及,但動產質押最大的缺陷在於其可移動性和難以控制,部分抵押物變現能力較差且折舊較快;擔保法中規定的權利質押,在信託公司近幾年的實際操作中幾乎都有涉及,上市公司股票變現能力較強常成為質押標的,另外未上市公司股權、應收賬款、各種收費權也成為質押物。
關於市場風險,如在信託產品中,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通常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此類產品在風險控制措施上,主要採取結構化設計、預警點及止損點設置、分散投資等方式來控制風險。具體包括:
(1)結構化設置,結構化證券信託的受益人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受益主體,即優先順序受益人和次級受益人,優先順序受益人認購優先順序信託單位,獲取固定的預期收益率,有些獲取少部分浮動收益率,優先順序受益人一般為普通投資者;而次級受益人認購次級信託單位,獲取剩餘超額浮動收益,一般由私募機構等投資顧問充當,其按一定比例認購的信託資金作為保底資金,如果發生虧損,這部分資金將首先承擔虧損。
(2)預警、止損,一般來說預警線是在全覆蓋基礎上上浮一定比例,以給次級受益人追加保證金的時間,止損線一般覆蓋優先受益人的全部信託利益及應付未付信託費用。受託人對信託財產凈值進行實時監測,在觸及預警、止損點時分別進行補充保證金提醒或平倉操作。
(3)分散投資,證券信託一般通過投資比例、范圍的限制及逐日盯市制度來實現分散投資,以規避由於個別證券價格下跌導致的非系統風險。
關於流動性風險,通常採取到期控制或封閉運作方式控制現金流。如藝術品信託由於其到期處置時間較長,因此一般在信託計劃到期前6個月或3個月就要求投資顧問在市場上進行銷售,並且不得再買入新的藝術品。而一些權益投資類項目通常通過賬戶管理(或監管賬戶)進行現金迴流控制。
關於操作風險的控制,信託公司通過嚴格制定業務流程、加強復核等方式來降低操作風險。不同類型的信託產品風險控制措施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分為如下兩類,增信措施和流程式控制制措施。增信措施是指能夠增加現金流的措施,包括外部信用增級措施和內部信用增級措施,外部信用增級措施主要包括抵押、質押、擔保等措施,內部信用增級主要通過對信託受益權的分層設計來實現。流程式控制制措施一般是為保證信託公司與交易對手約定的操作事項能夠順利執行而採取的措施,如強制執行公證、賬戶監管等措施。
5、流動性
前面兩期介紹了信託產品收益率、期限、風控措施和交易結構四個基本要素,這幾個要素可以認為是信託產品分析框架中的靜態指標,下面探討在產品誕生以後,受益人(投資者)如何將所持信託受益權變現,即所謂信託產品的流動性問題。
信託產品的流動性,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將持有的信託受益權轉換為現金資產的難易程度,可以用變現時的最大損失來衡量,變現時的損失越大,變現就越困難,則其流動性就越弱。從信託產品成立到終止的各個階段,理論上信託受益權可以通過轉讓、贖回、終止分配或者質押貸款的方式轉換為現金資產,從而滿足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
門檻高、收益高、風險較高、投資時間相對較長等特點是眾多投資者對信託產品的印象。信託資金門檻大多在100萬或300萬,投資時長多在1年以上。數據顯示,近三年發行的各類信託產品中,期限為1年以上(含1年)的信託產品佔比達90%以上,2年以上佔比接近一半。這意味著投資者認購大多數信託產品後,需要持有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收回本金及獲得收益。通常而言,除證券類等少量信託產品可以中途贖回外,大部分信託產品流動性比其他金融產品差。無法快速盤活資產從而提高流動性一直是信託產品的一個「短板」,信託行業就此提出了眾多解決方案,大致可以歸結為信託產品結構設計和市場構建兩個層面。
信託產品結構設計層面,可以在信託存續期間設置開放期,從而縮短投資者的投資期限,滿足其流動性需求。如平安信託推出的平安財富·日聚金跨市場貨幣基金1號系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產品有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2個月5個投資期限,產品投資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銀行間債券以及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產品風險較低、收益高於同期限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流動性強、並且無固定管理費,適合有短期資金配置需求的機構及個人投資者。這一類信託產品又被稱為資金池信託產品,通過「期限錯配、循環發行、匯集運作」,一方面實現了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一方面又能保證信託財產的正常運作。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期貨 結構性投資 最基本的知識點和框架,講解一下。比如買月遠拋近月 等等
你說的這個是套利交易吧?
應該看書,這東西太復雜了。
看期貨基本知識吧。
Ⅲ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研究信息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變化特徵的科學,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的發展完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生產的規模、結構形式、組織管理的關系;信息經濟模式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過程和作用,等等。
(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的價值和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標准和計算方法,等等。
(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的經濟效益計算和考核;信息工作在社會生產中的最佳投資和投資效果;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提高信息經濟效果的途徑和方法,等等。
(4)信息產業結構。主要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信息產業與部門經濟結構、服務性行業結構、教育機構的關系;信息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信息因素和非信息因素的分析,等等。
(5)信息系統。包括如何建立和發展完善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的聚集與分散對信息系統價值的影響;從經濟角度考察信息系統評價的標准和方法;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及其相互關系;信息系統經濟的管理;最優化信息系統的選擇,等等。
(6)信息技術。用技術經濟原理研究信息技術對提高信息經濟效益的作用;比較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採取新信息技術的最佳方案了;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等等。
(7)信息經濟理論。包括對信息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性質、方法、作用、歷史等基本問題的研究。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就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等。
Ⅳ 想買股票型定投基金,有固定收入,每月想拿出500來投資,有什麼可推薦的定投基金呀後端收費的。菜鳥
一般來講現在大多數基金都可以選擇後端收費的,具體的無法一一列舉。
而關於後端收費的費用,根據不同回基金與及年限不同費率是不同的。一般來講,在當年贖回的話手續費用會比前端費用高不少。而答在兩年左右後,後續費用會比前端費用低。如果您堅持投資三到五年後,一般來講手續費是為0的。
定投基金的話一般投資於股票型基金,個人推薦鵬華價值與及南方隆元。如果您對未來市場有信心的話其實也可以考慮一下定投指數型基金,個人推薦嘉實滬深300,盤子夠大且跟蹤指數到位。
Ⅳ 如何看懂屈慶的固收研究思維
屈總的這篇報告客觀系統,邏輯清晰,尤其對於像我一樣剛剛接觸固定收益市場的新人來講,是一個建立起自己的邏輯的非常好也是非常基礎的學習材料。這篇研報中很經典的是對於很多基礎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同時有助於我們建立起自己對於宏觀微觀以及信用利率的分析框架與體系,這對於我們在未來分析市場,甄別賣方研報結論來講是很必要的一項功課。但是由於撰寫時間的原因,有些關於央票以及外匯占款的內容似乎與目前市場不符,我們更多的是從歷史中把握規律,理解其中的邏輯,建立起自己的分析體系。
流動性專題
學習11年流動性專題,並結合16年流動性專題,兩者相互補充。
12年以後,隨著外匯占款的不斷下降,央行從數量型調控為主過度到價格型調控為主,同時影響流動性的因素也愈加復雜,因此對流動性的預判和把握愈加重要,屈老師從七個不同的維度研究與分析了影響流動性的因素,11年的一系列流動性報告與16年的一系列流動性專題有些重合的部分,但是各有千秋,在整體的思路和框架較為一致的基礎上,我個人覺得11年的專題將基礎知識闡述的更加詳盡,同時也有利於我們這些入行較晚的後輩回顧歷史,使思維更加一脈相承。16年的很多報告更加精煉,同時更符合目前的市場趨勢,有利於我們把握固定收益市場時代的脈搏。我傾向於將兩者結合起來學習。
具體邏輯如下:
在看這7篇專題中我建議與2016年華創債市培訓合集中的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學習,具有相互補充的效果。在學習7篇專題之前,建議先學習《合集》中《剖析流動性——錢是什麼?》(P69-P76)這部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釋了什麼是流動性。
第一篇:首先從央行公布的金融統計報表來闡述流動性的問題。對我而言這篇最重要的是讓我了解央行資產負債表中一些晦澀科目的定義和構成,以及這些科目的勾稽關系、彼此之間如何相互挪騰。對我而言,這部分我會抓大放小,對於重要科目重點學習與分析,非重要科目暫且忽略。這部分請結合合集中《剖析流動性——從央行報表解讀流動性》(P92-P113)這一部分。
第二篇:主要講了法定準備金率以及超額准備金率對於流動性的影響。這篇對我的啟示還是很大的,無論是從基礎知識的完善還是從邏輯關系的建立都使我有很大收獲。由於時代的變遷,可能央票和外匯占款這兩部分並不是很適用目前的市場情況,但是對我這個沒經歷過銀行間市場的新人來說,學習這些也是一種了解債券市場歷史的方式。
第三篇:外部流動性在近幾年不管是對中國金融市場還是貨幣市場投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這篇主要從美元的角度來研究外部流動性的問題。但是我覺得811匯改後一些分析美元的思路或許有些變化,所以沒有完全局限於本文的分析思路,更多的從這篇學習些基礎知識。
第六篇:是從典型貨幣匯率變動來看國際資本流動。本篇是結合第三篇一起來看的。本篇建議與合集中《流動性與匯率研究體系》(P77-P91)一起學習。
第四篇:探討了流動性因素在各類調控監管因素下所可能發生的變化,從約束銀行的外部監管要求變化非信貸類業務經營狀況以及表外業務狀況變化,同時對理財運作機制進行解析。這一篇我覺得更重要的了解相關監管指標的構成等基礎知識以及回顧下政策發展歷史,對於監管方面的影響,我們還是要不斷的跟隨政策變化才能順勢而為。此部分請結合合集中《低利率環境下理財賬戶的債券配置策略》,這部分比較建議大家多多參考合集中的內容,它是針對2016年的市場狀況闡述並分析的理財賬戶的債券配置策略,更貼近目前的市場狀況,對2016年的投資策略有更強的指導意義。
第五篇:前四篇分別從央行的金融系列報表,銀行間流動性外部流動性以及政策面對於銀行流動性的影響,而本篇則著重討論貨幣乘數的問題。我覺得這篇對我來講收獲是很大的,在分析市場的時候我們也總會提到M1,M2以及貨幣乘數,而這篇文章讓我建立起一個比較客觀的體系,這樣面對M1、M2等數據的變化可以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分析邏輯,形成自己的判斷依據。此部分請結合合集中《剖析流動性——M2與社融》(P114-P119)這一部分進行學習,合集中增添了M2與社融增速的關系,更值得我們目前借鑒和學習。
第六篇:如上所述,和第三篇一起學習。本篇建議與合集中《流動性與匯率研究體系》(P77-P91)一起學習。
第七篇:從企業資產負債表來看企業所出現的資金困局。本文從微觀的角度,即從企業自身流動性的角度來闡述,我覺得對我收獲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最近信用違約事件頻發,本文給了一個系統分析的框架,但是很多例子和分析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講的,所以還是著重看思路。
其他經典
學習其他經典專題。
這一部分我共總結了16個專題,其中以四個小專題為例,分析下主要內容以及我的收獲:
1.四季度避險貨幣走強,國內資本流入壓力將緩解----從典型貨幣匯率變動看國際資本流動。
主要內容:闡述典型貨幣匯率的變動對於國際資本匯率變動以及中國資本流入的影響。
2.滯漲末期優配防禦性信用債-----從美林投資鍾看信用債行業的配置。
主要內容:闡述行業輪動在股票市場的反映以及投資時鍾下的行業景氣度輪動。
3.信用風險尤存,流動性溢價是機遇-----信用利差驅動力分析及預測。
主要內容:闡述信用債利差驅動因素與利率債利差驅動因素的差別。本研報對於目前的市場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於我們研究哪些因素對於信用利差走擴有比較重要的影響以及各個因素對於長短以及短端利差的影響方向。
4.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轉型中商業銀行債券配置時點後移。
主要內容:與目前的市場狀況並不是很相符,但是其中一部分是從資產負債和流動性管理角度探尋銀行配置一般特徵,值得研究,其他部分可以著重參考邏輯。
合集中的經典專題:
1.《資管投行化下的資產創造新時代——華創債券類固收產品介紹》(P136-P178)
主要內容包括:私募EB,IPO打新,高分紅股票,企業ABS,分級A等。
這一部分也是對我來講收獲很大的部分,既闡述了基礎知識又包含了16年最新的相關政策,同時還結合了很多案例。
2.《華創債券信用分析體系》(P178-P233)
這一研報是對於《宏觀,微觀,到精耕細作——華創利率及信用分析方法研究體系》中信用債體系研究的印證與補充,主要補充了關於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的狀況,以及鋼鐵、房地產、城投企業分析框架,同時由於今年信用違約事件頻發,又增添了部分違約案例解析,最後是新形勢下的信用分析展望。
策略研究
學習2008年-2014年投資策略研究。
在學習了基礎知識和相關專題的基礎上,再來看歷史幾年的策略研究,會更加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我對於屈慶老師研報的學習思路與學習體系,希望能給各位大佬和前輩們帶來一點點幫助,同時作為銀行間新人,闡述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和指教。最後祝大家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Ⅵ 年度報告財務分析框架
利用會計報表觀察:
財務結構及負債經營合理程度
資產負債表 擁有或控制資源情況及資金實力
觀察企業償債能力和籌資能力
預見未來財務狀況
經營業績
利潤表 利用現有資源、提高盈利能力
未來獲利能力
以現金償債和支付投資者利潤
獲取利潤和經營現金之間發生差異原因
現金流量表 籌資、投資影響和不影響現金收支情況
未來形成現金流量能力
估計企業風險
可以用一些指標進行具體分析。
例如,
一、盈利能力分析:
1)普通股權益報酬率=(凈收益-優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權益
衡量普通股的獲利能力
2)股票價格與收益比率=普通股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收益額
反映每股市價相當於每股收益的倍數,衡量市價的合理性
3)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所有者)權益總額/資產總額
反映所有者權益在總資產中的比重,衡量所有者權益的保障程度
二、現金流量分析:
1)現金流量適應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償付到期的長期負債+購建固定資產支出額+支付股利)
該指標是衡量企業是否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流量以償付債務、購建固定資產和支付股利需要的指標,它的數值大於1,說明比較適應
2)現金獲利指數=企業年度實現的凈利潤額/年末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每實現1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所獲得凈利潤額,藉以衡量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盈利能力
3)現金流入量對負債總額的比率=企業一定時期銷售收入/期末負債總額
該指標反映企業一定時期每1元負債由多少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所抵充。該指標與流動比率相結合考察企業償債能力大小
三、成長能力分析
1)主營業務增長率=(本期的主營業務收入-上期的主營業務收入)/ 上期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高,表明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大,業務擴張能力強。如果一家公司中能連續幾年保持30%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家公司具備成長性
2)主營利潤增長率 = (本期主營業務利潤-上期主營利潤)/ 上期主營業務利潤
一般,主營利潤穩定增長且占利潤總額的比例呈增長趨勢的公司正處在成長期。一些公司盡管年度內利潤總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主營業務利潤卻未相應增加,甚至大幅下降,這樣的公司質量不高,投資這樣的公司,尤其需要警惕
3)凈利潤增長率= (本年凈利潤-上年凈利潤)/ 上期凈利潤 × 100%
凈利潤增幅較大,表明公司經營業績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強。反之,凈利潤增幅小甚至出現負增長也就談不上具有成長性
具體運用哪些指標,要結合分析目的與能獲取的資料。另外,分析只是手段,最後要提出結論性意見或建議。
Ⅶ 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一般包括哪些賬戶
一、國民賬戶
(一)國民賬戶的基本內容
1.定義:國民賬戶全稱為「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用以衡量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宏觀經濟活動的總價值和本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的總體水平。
2.國民賬戶的三種統計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這三種方法分別對應了三種統計途徑,即產品生產部門的產量(生產法)、提供生產要素所獲得的收入(收入法)、為獲得產品而獲得的支出(支出法)。其中支出法是從需求面分析出發,體現了私人部門、公共部門等的收入去向,因而成為央行的主要分析工具。
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結構比率 單位:億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國內生產總值
最終消費
居民消費
政府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存貨增加
貨物與服務凈出口
82673.1
49722.7
39334.4
18147.6
30701.6
29475.5
1226.1
2248.8
89340.9
54600.9
42895.6
19196.9
32499.8
32623.8
-124.0
2240.2
98592.9
58927.4
45898.1
20307.4
37460.8
35813.3
647.5
2204.7
107897.6
62798.5
48881.6
21265.7
42304.9
41918.3
386.6
2794.2
121730.3
67493.5
52685.5
21819.3
51554.7
51303.9
250.8
2682.1
142394.2
75439.7
58994.5
23909.3
62875.3
62351.4
523.9
4079.2
最終消費率
居民消費比率
政府消費比率
資本形成率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比率
存貨增加比率
60.1
79.1
20.9
37.1
96.0
4.0
61.1
78.6
21.4
36.4
100.4
-0.4
59.8
77.9
22.1
38.0
98.3
1.7
58.2
77.8
22.2
39.2
99.1
0.9
55.4
78.1
21.9
42.4
99.5
0.5
53.0
78.2
21.8
44.2
99.2
0.8
3.區別幾個重要概念。支出發者重於研究總需求的形成及不同部門之間的需求結構,編制及分析時有必要明確如下概念:
1)經濟體中的居民與非居民。一個經濟體中的居民包括在本國領土內居住的個人、服務於個人的非盈利性機構、本國領土內的工商企業及各級政府。不符合上述條件者視為該經濟體的非居民。
2)國內總量和國民總量。國內總量按國土原則衡量;國民總量按國民原則衡量國民產品總量=國內產品總量+凈要素收入。
凈要素收入=本國居民從國外獲得的要素收入—本國對外國居民的要素收入。
3)流量與存量。存量是表示經濟變數在某一時點的數量,計量時不具有時間下標;流量是指經濟變數在一段時期發生的數量,計量時必須標有時間下標。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記錄一段時期所發生的經濟活動,所以各變數指標均用流量核算。
4)名義值和實際值。名義值按現期價格計算。實際值是按基期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優點是免除了物價波動因素的干擾。名義值/實際值=平減指數,平減指數衡量了物價波動的綜合情況。
(二)國民賬戶的分析框架
1)GDP、GNP和GDI的關系。
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民可支配收入(GDI)三指標都可用來描述總產量,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下;
GDP=C+I+(X-M) (8—1)
GNP=GDP+YF=C+I+(X-M+YF) (8—2)
GDI =GNP+TR=C+I+(X-M+YF+TR) (8—3)
其中,C=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消費支出;I=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投資支出(包括存貨變化);X=商品和服務出口;M=商品和服務進口;YF=要素凈收入;TR=凈轉移。
2)公式S-I=X-M+YF+TR的含義。
由於國民儲蓄(S)等於國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既S=GDI-C,所以公式8—3還可以表述為:S-I=X-M+YF+TR (8—4)
公式8—4表明: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會反映在內部(國內)的不平衡上。
二、國際收支賬戶
(一)國際收支賬戶的基本內容
1)基本內容:①經常賬戶余額:反映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商品、服務、收益及無償轉移的交易記錄。②資本與金融帳戶余額:反映本國居民的國外凈資產變化及其他資本流動。③官方凈儲備:與國際儲備和賬戶清算有關的官方儲備賬戶的凈額。④凈誤差和遺漏:為平衡國際收支賬戶的借方和貸方而單獨設立的。
2)經常項目(CA)、資本和金融項目(F)和官方凈儲備(ΔR)的關系。
CA+F-ΔR=0 (8—5)
其中,CA=經常項目;F=資本和金融項目;ΔR=官方凈儲備。
3)理解國際收支帳戶的基本內容可參見下表
表:中國2004年國際收支概覽 USD(10000)
項目
余額
貸方
借方
一. 經常項目
A貨物與服務
B收益
C經常轉移
二. 資本和金融項目
A資本項目
B金融項目
三. 儲備資產
1. 貨幣資產
2. 特別提款權
3. 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4. 外匯儲備
5. 其他債權
四.凈誤差與遺漏
6865916
4928364
-352267
2289819
11065976
-6935
11072910
-20636400
—
-16100
47800
-20668100
—
2704508
70069701
65582658
2054410
2432634
34335015
—
34335015
47800
—
—
47800
—
—
2704508
63203785
60654293
2406676
142815
23269040
6935
23262105
20684200
—
16100
—
20668100
—
—
(二)對外部門的分析框架
1)目的。央行分析國際收支帳戶的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斷經濟是否春在對外失衡問題,並作出是否需要調整政策來糾正這種失衡的決策。
2)對外交易記錄分類加工的基本方式。
由於國際收支帳戶採用復式計帳法,因此為了判斷是否對外失衡,必須對交易記錄在進行分類加工,其基本方式是:不同對外貿易按項目加總、借代相抵後得出凈額,以劃分不同性質的對外交易項目各自的順差或逆差,並將不同性質的交易劃分為「線上」與「線下」兩部分,作為判斷國際收支狀況的依據。線上部分凈額在貸方為國際收支順差,在借方則為國際收支逆差。
3)由於這種分類劃線方法存在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因而實踐中有多種差額概念,有貿易差額、經常項目差額、基本差額、總差額。
①貿易差額。當出口大於進口時,為貿易順差,反之為貿易逆差。
②經常項目差額。它反映了一個經濟體實際資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資產凈變化。此差額的判斷往往取決於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互補關系是否成立、是否體現國家經濟決策的主體要求。
③基本差額。它是以交易的穩定性為依據劃線的線上項目差額。但它穩定與不穩定的假設並非總是有效的。
④總差額。這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國際收支差額,除官方儲備資產外,其他項目的交易均劃在線上。它亦稱為「官方結算差額」。
三、財政賬戶
(一)財政賬戶的基本內容
財政賬戶體現著政府預算總量、預算資金的來源及去向。根據IMF的政府財政統計手冊,我們將財政賬戶分為收入、支出和融資三大塊。參見下表
①收入賬戶。財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償還收入,分為經常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經常性收入又分為有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
②支出賬戶。財政收入包括所有的非償還支出,分為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
③融資賬戶。政府融資為財政賬戶的線下項目,其凈額等於收入與支出的差額。
表:國家財政收支平衡表
項 目
2003年
2004年
項 目
2003年
2004年
收入總計
(A)經常性收入
各項稅收
非稅收收入
(B)資本性收入
(G)融資收入總計
國內公債與國庫券
向國外借債
支出總計
(C)經常性支出
(D)資本性支出
(E)融資支出總計
國內外債務還本付息
外債安排重點項目
(F)結轉下年(動用結余)
(二)政府部門的分析框架
財政分析總是和預算平衡概念相聯系的,財政收支是平衡還是盈餘或赤字,使財政分析的基本內容。對財政賬戶的分析,依據IMF的政府財政統計手冊中關於政府業務及其分類的三種基本規則,一般存在兩種分析方法:總差額和經常性收支差額。總預算差額常作為對財政政策作總體衡量的指標:總赤字往往表明擴張性財政政策,總盈餘則往往反映收縮性財政政策;而經常性收支差額一般可用來衡量政府部門的儲蓄水平。
四、貨幣賬戶
(一)貨幣賬戶的基本內容
一國金融體系中的機構可分為貨幣當局、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三類,因而貨幣賬戶也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第一層次是貨幣當局的賬戶。貨幣當局一般指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具有發行貨幣,掌管儲備、代理國庫和為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等職能。而中央銀行的全部職能都集中體現在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中。(參考下表)
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資產
對政府債權
對存款貨幣銀行債權
對特定存款機構債權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其他資產
總資產
31141.85
2901.02
10619.47
1363.34
7255.95
206.25
8516.19
62004.06
46960.13
682.90
9376.35
1047.85
8865.09
136.25
9300.05
78655.33
儲備貨幣
貨幣發行
發行債券
國外負債
政府存款
自有資金
其他負債
總負債
52841.36
21240.48
3031.55
482.58
4954.71
219.75
474.11
62004.06
58856.11
23104.00
11079.01
562.28
5832.22
219.75
2105.96
78655.33
⑵第二層次是將貨幣當局與存款貨幣銀行的數據合並在貨幣概覽之中,從而得到貨幣體系中的貨幣、信貸及對外凈資產等金融要素的變動情況。存款貨幣銀行只要指商業銀行,也包括吸收活期存款並發放貸款的政策性銀行。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與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合並後,即為貨幣概覽。(見下表)
表:貨幣概覽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凈資產
國內信貸
對政府債權(凈)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對特定存款機構債權
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貨幣與准貨幣
37990.93
201274.75
13131.47
158741.37
10039.02
19362.89
219226.81
55836.61
220018.66
15603.21
175459.73
13198.89
15760.83
250802.79
貨幣
准貨幣
外幣存款
債券
央行債券
實收資本
其他(凈)
84118.81
135108
11838.01
55.16
0.00
9502.06
-1356.35
95971.01
154831.78
12087.65
1630.21
0.00
10902.74
431.87
⑶第三層次是將其他特定存款機構的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概覽並未一體,編製成金融概覽。我國中央銀行目前尚未將證券市場的業務數據歸納進去,因而只編制銀行概覽。見下表)
表:銀行概覽
資 產
負債和資本帳戶
項 目
金 額
項 目
金 額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國外凈資產
國內信貸
對政府債權(凈)
對非金融部門債權
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
貨幣與准貨幣
貨幣
流通現金
活期存款
37732.92
206283.64
13178.51
172700.24
20404.89
221222.82
84118.57
19745.99
64372.58
55349.90
224419.11
15635.21
192000.86
16783.04
253207.70
95970.82
21468.30
74502.52
准貨幣
定期存款
儲蓄存款
其他存款
外幣存款
債券
央行債券
實收資本
其他(凈)
137104.25
20940.39
103617.65
12546.21
11884.29
1.96
0.00
10949.09
-11693.61
157236.88
25382.15
119555.39
12299.34
12128.63
15203.49
0.00
12011.11
-12781.93
註:與上述的國民賬戶、財政賬戶和國際收支帳戶不同,三個層次的貨幣賬戶均是存量賬戶,所登記的數據均為某一時點、通常是期末的資料。
(二)貨幣賬戶的分析框架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其業務對全國的金融事業施加影響,並經由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傳導到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之 中。因此,貨幣政策是擴張還是收縮的基本取向,可以從貨幣賬戶的分析中反映出來。上述三個層次的貨幣賬戶,就構成貨幣部門的分析框架。
1. 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與資本賬戶兩欄,其資產方反映了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負債方則體現著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存量。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及時提供了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供給的變動情況,因而顯得特別重要。
2. 貨幣概覽。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由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三部分構成,平衡公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將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與存款貨幣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相應項目下的數據合並,既為貨幣概覽。
3. 銀行概覽。將特定存款機構資產負債表與貨幣概覽合並後,既為銀行概覽。我國的特定存款機構是指金融信託投資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兩家政策性銀行。
Ⅷ 為什麼說諾思是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內
因為只有資源是稀缺的,才有後面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目標。
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消費者的收入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收入約束下,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廠商在收益固定的情況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或者成本固定情況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如果資源不是稀缺的,沒必要考慮成本和收入的約束了,想怎麼生產就怎麼生產,想怎麼消費就怎麼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