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年物價漲了多少倍
10年前,一碗標准早餐點心2塊5,現在5塊錢,漲了一倍。
10年前,房子什麼的。。。不說了,
當然,家電其實一直在便宜,所以總的說還是看不同的東西吧。。。
關鍵是基本生活品不能越來越貴啊!!!!
B. 上海浦東機場造價大概多少誰知道啊
樓上235億的數據早過時了,浦東機場目前正在四跑道校飛,五跑道建設,T1航站樓適應性改造(100億),T3T4衛星廳建設,總造價約680億人民幣
C. 近10年物價上漲多少倍
看你說的是什麼產品的物價啊
比如我身邊的事情 十年前豬肉8元一斤 現在16元一斤
D. 上海機場大盤6124點時的最高價是多少
朋友,在07年大盤上漲到6124點是時,是10月16號。
這天上海機場,股票代碼;600009的最高價為38元,最低價為35.9元,收盤價為37.98元。
E. 10年工資漲了多少倍
如果是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十年的平均增長率在三倍以上。如果是企業人員或自謀職業人員,則要看本人(及單位)的工資增長水平或自我創收能力的實際收入水平,據我所了解,這類人員工資水平絕大多數是基本沒有增長或者略有增長。
F. 上海機場的估值
上海機場隸屬上海機場集團,是大股東旗下唯一上市公司,大股東承諾將虹橋機場在適當的時候注入上市公司,但是並沒有具體時間表,因此給市場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前期因為在建工程影響了公司的利潤,所以並沒有太好的表現,但是如果上海機場成功注入虹橋機場,必將大幅提高上海機場的估值。據我測算,如果虹橋機場成功注入,將使上海機場的內在價值放大1.5倍,預計應該不會低於14元左右,二級市場價格應該不低於21元,現在看來是明顯低估。可以預計三年內重組成功,平均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大於50%,如果三年內沒有重組成功,其內在價值也能平均每年提升15%,二級市場平均每年的投資回報率也能大於15%,是個很好的長期投資品種。當前價位介入幾乎沒有虧損的可能性。
上海家化也是個不錯的公司,屬於消費類產品,屬於防禦性行業。從上市以來平均每年為投資者帶來15%投資回報率(自己可以計算),遠高於銀行存款利息。適合長期投資。
不知道你是做短線還是長線,短線不應該買這些品種,短線創業板更好,長線的話,這上海機場是不錯的品種,上海家化已經被炒得太高了,可以在它回調到12.6元的時候買入,那時才有安全邊際。投資需謹慎,寧可不做,也不能做錯。
希望你能小心。
G. 請問10年內房價漲了幾倍
記者隨某中央媒體采訪團從北京出發,先後經過淄博、濟南、西安、運城、重慶等城市,中途改道廣州,最後一站為清遠市,重點對魯、晉、渝、粵四省市部分樓市進行調查後發現,10年左右時間,房價漲幅超過10倍。 以筆者所在的中部某省會城市為例,2004年時市場房價不到每平米2000元,眨眼六七年過去,房價已經升到1萬多元。而筆者老家某地級市,2000年時房價也就每平方米四五百元,現在已經漲到四五千元,所以對房價10年漲幅10倍這一結果,筆者非常認同。 房價10年漲10倍,那麼,居民收入10年漲幅多少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報,2000年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53元;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也就是說,從2000年到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不到3倍。10年來,雖然企業高管人員、壟斷行業以及國有上市公司等行業的收入增長很快,但大多數行業工資增速較慢,一些社會群體的收入幾乎原地踏步,沒有明顯改觀。 兩相對比,讓增幅不到3倍的百姓收入去承受增幅高達10倍的房價,百姓如何能夠承受得了?而10年房價漲幅10倍的背後,是房地產行業的畸形暴利。這個畸形暴利已經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士沖進房地產,使得房地產行業泡沫泛濫,金融風險凸顯,使得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嚴重失衡。 在10年房價漲幅10倍的同時,其他物價也在上升,嚴重影響了民生。一些專家說,不要控制房價,不要調控房地產,讓百姓收入增長快於房價增速後,百姓慢慢就能夠買起房了。房價10年漲幅10倍,而百姓收入增幅才3倍,如果不控制房價、不調控房地產,猴年馬月收入增速才能追上房價漲幅呢?這要麼是專家們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像的餿主意,要麼是開發商們在忽悠政府決策者,戕害廣大百姓。 10年來房價增速和百姓收入增速對比後,提醒決策層應該毫不猶豫的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堅決把高房價抑制住、降下來。
H. 十年物價一共漲了多少倍
比較十年前後的M2
I. 10年工資漲16倍..物價漲了多少
2002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422元扯*****犢子
今年124220元??
J. 關於工資10年漲了近3倍 為什麼好多中國人還是"白領"事件的介紹
近日,朋友圈就被兩件事佔領:一個是曬年終獎,另一個是曬漲工。
國人工資10年漲了近3倍
殷劍峰表示,24%的「90後」受訪者願意將工資放入互聯網理財平台,比「80後」高出10個百分點。不過,目前「90後」用於理財的工資盈餘較少,理財觀念還有待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