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的一線城市房價是收入的多少倍比較正常
一線城市房價上漲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市場供應緊張導致的。住宅是不動產,土地價值決定了房價水平。一線城市地少人多,建設用地非常緊張,比如上海市要求2020年以後實現建設用地零增長。再如北京去年商品住宅計劃供地1000公頃,實際供應517公頃;今年計劃供地750公頃,上半年實際供地僅175頃。另外,市場需求旺盛。一線城市就業機會多、工資收入高,每年吸引幾十萬畢業生、各類人才、農民工等,所以每年新增住宅需求巨大。隨著收入提高,本地居民改善性購房需求持續增長。還有投資性購房需求,雖然近幾年限購將很多人攔在了門外,但只要房價上漲,就不可能杜絕投資需求。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樓盤精品化的趨勢。近幾年,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三四線市場低迷之後,一線城市成為眾多大房企、中型國企、激進型民營企業的必爭之地。近幾年「麵粉貴過麵包」的土地屢見不鮮。既然樓面價已超3萬,甚至5萬,開發商只能把樓盤精品化、高檔化,以吸引對高房價抗性小的精英階層,於是精裝修、高科技、貴配套等漸成「標配」,這都需要「砸錢」,自然增加了房價成本。
② 請問一下現在上海的平均房價大概有多少
2006年上海房價預測
市中心人民廣場附近12500元/平方
內環線到人民廣場市中心6500元---10000元/平方
內環線到中環6500元---5000元/平方
中環到外環5000元---3000元/平方
外環以外小於3000元/平方。
原因非常簡單:1。上海房價按照人均收入比較是全世界最貴的,就是按照絕對價格比較也超過了歐美絕大多數大城市價格。
2。上海的6000元/以上的房屋空關總量已經超過了38%,就不開發新的商品房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消化完。
3。過去五年上海投機和投資客買房超過80%,上海實際需要有能力自住型買房不過10%左右,這就是現在沒有成交量的真實原因。
因此上海2006年房價至少下降50%--70%,這樣才可能提高人們實際購買能力,從提高成交量。
參考樓盤授價:
http://www.truthy.com/uu/zj/html/2006-3-24/164640964310.html
③ 相對於收入而言 地產價格已經太貴
一、房租和房價之間的差距:
無論如何看好一線市場地產市場,我們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是,這些住宅的租金回報率越來越低。
原因很簡單,房租的上漲,無法趕上房價的上漲。
由於租房市場的高商品、低投資品屬性,因此房租比房價更好的反映了市場的平均需求。所以,正如盈利和凈資產回報率決定了股票長期的價格中樞一樣,房租也是房價長期波動的中心軌跡。而這兩者的背離,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二、相對於收入而言,地產價格已經太貴:
與房租類似,人均收入/房價也是一個衡量地產價格是否失衡的指標。不幸的是,這個指標現在也在房價的上漲下逐漸縮小。
三、割裂的泡沫:
就房價的高低而論,一線與其它城市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特別是以人均收入/房價衡量的數據更是如此。
這種割裂導致現在看似火熱的中國地產市場,實際上是被割裂成兩塊的市場。一邊是人口在1到2億的一線城市,一邊是人口在數億的二三四線城市。這或許意味著,一線城市地產價格如果下行,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可能沒有高房價本身看起來的那麼恐怖。
四、人口和城市化與地產價格之間並非直線影響關系:
與流行的觀點不同,人口和城市化進程並非直接左右房價的因素,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比流行觀點分析的更長遠、更不直接。
比如說,目前我們能看到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之間的人口擴張比例有那麼大的差距嗎?武漢的人口流入速度慢於上海嗎?
實際上,2015年武漢的總人口同比上升了2.6%,上海則下降了0.4%,但前者的地產價格表現卻遠遜於後者。
而日本地產泡沫在1989年破裂,當年的日本人口增長也並沒有什麼變化。
五、經濟發展是地產市場穩定的重要保障:
從日本和美國的地產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而非簡單的人口增加,才是地產價格更重要的保障。也就是說,在中期(5年左右),經濟是否發展,比人口是否流入更能解釋一個地區的地產價格情況。
就目前來看,中國經濟持續保持發展狀態的概率仍然較高,畢竟我們現在的人均GDP仍然很低。當然,這並不是說地產價格就一定能保持堅挺,只是更好的經濟必然會給地產市場以正向的幫助,但這種幫助是否能取得決定性的作用,仍需要考量。
六、完全不同的中國土地制度導致地產市場相對可控:
與美國、日本等國不同的是,中國大陸的土地並非私有產權,農村宅基地、城市低矮住房的用地在轉讓、重新開放等步驟中,受到嚴格的管理。
這種管理必然導致中國大陸的土地市場,從政府宏觀調控的層面來說,更加可控。
在房價承壓的時候,這種控制能力應當能夠為地產市場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控制市場價格下跌的力度。
七、居民超高杠桿率與衍生品的缺失提高金融穩定:
在控制居民購房杠桿率、以及控制這種杠桿通過金融機構擴大的方面,中國經濟的管理者比美國監管者在次貸危機以前的表現,好的太多。
目前,中國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在購買房地產時都已經支付了相當比例的首付(一些通過社會融資提高杠桿比例的除外,但這部分人數量太少),這就使得他們在價格下跌時很難選擇違約。
而即使選擇違約,高首付款、低貸款率導致下的房地產不良貸款,對金融市場的沖擊也不會太大。
同時,由於中國金融市場中衍生品的缺位,以及中國政府對主流金融機構的強大管控、支持力度,也導致可能出現的貸款違約不會被無限制放大。
八、公寓和西方普通住房之間存在差異:
最後需要指出的一個細節是,與北美和歐洲國家不同,中國大陸的住宅地產,主要以公寓為主,而公寓的供給量可以在不提高土地使用面積的前提下,通過提高樓層進行擴張。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一線城市土地的長期供給缺口,仍然存在一些更加融通的解決方法。而這種無限制放大,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源頭。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8-30,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④ 誰知道房價收入比怎麼算 房價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
房價收入比怎麼算但由於在數據的來源和選取、對計算指標的界定、不同國家和地區實際情況等方面的差異,國內外學者對房價收入比的應用價值始終存在爭論。以上海為例,房價收入比怎麼算2011年一手房成交均價約為每平方米2.2萬元,套均面積115平方米,套均總價約為250萬元;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6萬元,三口之家年收入約11萬元,由此計算的房價收入比在22倍以上,遠超所謂的國際公認標准。若按房價收入比6倍計,目前的房價要下降超過70%,才算合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無疑,房價收入比怎麼算靜態的房價收入比在分析一個國家或城市的住房具體情況時仍存在多方面缺陷。比如,由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懸殊,用平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得出的房價收入比,難以准確反映各收入群體的具體購房支付能力。又比如,可支配收入的統計不可避免存在誤差。再比如,沒有考慮不同收入群體能負擔的家庭住房面積及其新舊程度,房價收入比怎麼算還忽視了收入的增長性和房價的增長性,一旦居民購買房子,住房成本就被鎖定,但隨著收入增加,房價收入比會不斷下降;如房價增長快於收入增長,房價收入比則會上升。另外,沒有考慮居民的儲蓄和銀行住房貸款的支持等因素。所以,房價收入比的合理區間應根據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房價收入比怎麼算,並以動態的房價收入比來衡量居民購房能力和房價的高低。
⑤ 上海房價到底多少才合理
我來談談
1、我認為不要講合理,沒什麼合理不合理;
2、房價本身是不會降的,國家和上海市的政策近兩年內都是不允許房價降的;
3、如果打算長期在上海還是買房為好,因為沒有太大選擇,早晚的事,誰都不想太累;
4、經濟適用房不要考慮,因為上海政策有一定的保護主義的;
5、現有情況建議買房的收入兩個人不低於15000,且買房後能有一定結余,否則會很累;
⑥ 上海房價怎麼那麼高
樓主不要聽其他人說,他們研究的還不夠透徹。
我們應該都記得,現在的80後,小時候和父母居住的房子,很多都是單位里分的。這個分的房子,就是保障房,我們前二十年的住房消費能夠保持低位,不是因為一樓的回答者所說,而是因為前二十年我們國家擁有足夠的保障房,使得老百姓在沒有足夠資產的基礎上沒有必要去購買商品房。
一般的國家,保障房的數量很多,商品房的數量佔少數,而我們國家不同,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末「房改」,及98年下崗危機之後,國家停止了保障房的建設,導致商品房占絕大部分,保障房基本沒有。所以產生的後果就是老百姓為了住房不得不購買商品房。而商品房也屬於金融商品,給一個金融注入強大的硬性消費的後果就是商品房價格和土地價格不斷攀高,因為你不消費不行啊。
東京和紐約就不一樣了,一來,他們有完善的保障房,老百姓居者有其所,對於商品房不再那麼渴求。沒有硬性消費的助推力,商品房的價格也會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二來,國外大城市的交通比中國的大多數要便利的多,那汽車為例,東京和紐約的汽車絕對不比北京上海少,但是他們的交通就要通暢的多,因為他們強調把城市中的功能區外移,降低城市中的汽車密度,而北京上海的功能區全部集中在市中心,能不堵嗎?城市一堵,上班上學距離就遠,距離一遠,你能不在市中心買房子嗎?還有地鐵,紐約的設計就是要比北京上海科學。有了便利的交通,紐約的居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把居住地定在房價便宜的郊區,而國內還做不。
⑦ 中國的房價和人均收入的比值是世界之最嗎我們應該感到恥辱還是光榮
我覺得這個說法就值得商榷。房價:有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北京在中心區和郊區,房子有豪華和普通,朝陽區和東城區也有很大差別。房價高不能一概而論。西藏那曲房價估計就不是很高。所以,說房價是一個連續概念,從十萬到幾千萬的都有。這怎麼能比較。
我們說房價高,應該不是絕對概念,而是相對概念。就是相對於我們的收入我們買不起或者即使買得起也會很艱難。所以,這種比值也就比較高。所以,我認為你的說法應該是成立的。
發展中國家當然是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既然人口最多,資源又並不富裕,所以比別的國家房價高也不難理解吧。
樓上我很贊同。我的觀點是:貧富差距。有錢的人可以買很多房,所以開放商不用擔心。有錢人買房可以出租,而且房價上漲賺差價。同時政府某些一把手是可以獲得福利(就是以房價十分之一的價格購買,其餘由政府財政支付)。所以政府也並不想管,他們不用擔心住不起。
⑧ 房價與工資的對比多少才算合理
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標准為4到6之間)。
但正確的比例是永遠都不會達到的。
以北京為例:2009年一套4環以內普通兩居室新房80平米,按單價25000元/平方米計算,平均200萬左右;
若以工作五年的中產階級家庭為單位買房,假設夫婦月工資為6000元,則家庭月收入達到12000元,年收入為14.4萬元。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13.9,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2015年度《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顯示,
房價收入比排名前十位是:深圳27.7、上海20.8、北京18.1、廈門16.6、福州14.7、太原12.2、天津11.7、杭州11.3、南京11.3、廣州11.1。
拓展資料:
一個國家的平均房價收入比通常用家庭年平均總收入與一套房屋的平均價格之比來計算,即:
房價收入比=每戶住房總價÷每戶家庭年總收入,其中,每戶住房總價和每戶家庭年總收入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每戶住房總價=人均住房面積×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x單位面積住宅平均銷售價格 每戶家庭年總收入=每戶家庭平均人口數×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⑨ 上海房價幾時能恢復正常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收入與買房嚴重失衡啊!!
看這個社會現狀,房價估計不會正常了。
地方政府是不願意控制房價的,因為高房價的最大收益者就是政府。
等吧,前幾年中央政府說調控,結果越調房價越高,不僅房價,醫療、教育、甚至物價都在飛揚,通貨膨脹的事實出現了,那麼不動產的價格就只有繼續漲,或者說上海的地產哪怕前面漲的離譜,現在也不會回落太多。,
中國現在經濟結構本來就有問題,巨額貿易順差導致人民幣的濫發助長了物價的上漲,一個亂啊。。
去年下半年開始銀根緊縮,等吧,看今年的年中經濟結構有什麼調整, 上海的房價應該有調整,看中央的後續政策
⑩ 上海平均月薪全國第一,月薪和房價的比例是多少
近日, 58 同城發布《 2019 年一季度人才流動報告》。報告顯示,上海企業平均支付月薪是 9723 元,排名全國第一,北上廣深依舊是求職需求最旺盛的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求職熱度上升迅速、薪資漲幅也較快,其中,杭州企業支付薪資為 8684 元,僅次於上海排名第二。
根據易居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8年,受監測的中國50個城市房價收入比均值為13.9,相比2017年的14.1下降了1.4%。(房價收入比,顧名思義,就是房價與收入之比,一般以住房總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來計算。這一指標衡量的是普通居民家庭購房的難度——不吃不喝要多少年才能夠買得起一套房。)
整體來看,以房價收入比來衡量,深圳全國最高,長沙最低。而深圳、三亞、上海、北京、廈門、福州等6城房價收入比超過20,這意味著在這些城市,普通家庭不吃不喝要20年以上,方能供得起一套房。
上海平均月薪雖然全國第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單靠工作薪水來購房還是很有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