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出現了負增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百分之6.8,談談央行利用三大貨幣
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明顯增強。2020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1.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8%,增速均明顯高於2019年。
6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4%,較上年12月下降0.48個百分點。貨幣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26.5%,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24.7%。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市場預期平穩。6月末,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2.05,較上年末升值0.72%。
長期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也要看到,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
(1)2019年一季度宏觀分析擴展閱讀
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沖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 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
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B. 求分享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擔保行業形勢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的出現,擔保行業作為一種有效且便利的融資手段,行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隨著我國擔保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已逐漸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例如存在擔保機構普遍規模較小、風險管理水平有限、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等,融資擔保公司生存當務之急是要提升自己的風控能力。
挖掘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潛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擔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擔保機構擔保債券發行出現強勁增長,進入債券市場的擔保機構主體增多,多家擔保機構評級上調。據了解,中合擔保上半年共擔保發行182億公募債券,位居市場第一位,同時債券類業務的在保余額提升到市場第三位。
中小企業債權融資具有一定的現實需求,比如在企業快速成長階段,其股權價值快速增值,如果債權融資可以實現,企業是不願讓渡股權的。然而,創新型企業一般由於輕資產等特點,抵押物缺乏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標准,從而造成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債權融資難度較大,制約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擔保行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盡管行業當前面臨的較大的挑戰,未來,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擴容,資質水平良好的擔保機構或將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C. 我們應該如何全面,客觀看待2020年一季度我國負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為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對此,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表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對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重大影響。
也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宏觀經濟數據反映的其實是微觀主體的冷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第一,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沖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
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第二,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空前考驗。本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沖擊,我們迅速果斷採取超常規的防控舉措,不僅在較短時間內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
也有力保障了14億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會秩序安全穩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生命無價,相比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短期承壓這個代價是必須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當前經濟運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程。從3月份以來的情況看,各項經濟指標正在逐步好轉。生產方面,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明顯恢復,3月份工業降幅比前2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
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3.9個百分點,4月上旬用電量已同比增長1.5%。需求方面,內需正在不斷恢復,一季度投資、消費降幅分別比前2個月收窄8.4個、1.5個百分點。預期方面,3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
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回升16.3個、22.7個百分點,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指出,中國經濟出現的復甦趨勢令人鼓舞。
第四,強大國內市場正在有力發揮托底支撐作用。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市場縱深和迴旋空間巨大。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不少企業順應防控需要,迅速開展技改擴能和轉產擴產。
一些滿足群眾基本需要的工農業產品生產和銷售保持了正增長,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行業快速發展,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成長迅猛,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13.2%。
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在就區域總部落戶中國等加快洽談進程。這些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增長極,都展示出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第五,宏觀對沖政策仍有很大空間並將持續發力。為應對疫情沖擊,前一階段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們也注意到,受國際疫情「二次沖擊」等影響。
國內供需循環還沒有完全暢通,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個體工商戶停業歇業問題還比較突出。對各類市場主體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感同身受。下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
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就業民生等方面,抓緊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著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切實穩定經濟運行。「總體上看,這次疫情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
嚴鵬程強調,我們相信,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支撐,通過宏觀政策對沖,暢通經濟循環,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發展盡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完成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D. 怎麼看待2019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4%
說明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期的經濟政策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一季度GDP增長6.4%,與內去年四季度持平,但明顯好於市場容預期。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積極因素逐漸增多,為全年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不僅僅是企業,國內外許多方面也都體現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增強了。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還是有條件、有支撐的。
E. 我們應該如何全面,客觀看待2020年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為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對此,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表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對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重大影響。
也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宏觀經濟數據反映的其實是微觀主體的冷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第一,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沖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
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第二,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空前考驗。本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沖擊,我們迅速果斷採取超常規的防控舉措,不僅在較短時間內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
也有力保障了14億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會秩序安全穩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生命無價,相比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短期承壓這個代價是必須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當前經濟運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程。從3月份以來的情況看,各項經濟指標正在逐步好轉。生產方面,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明顯恢復,3月份工業降幅比前2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
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3.9個百分點,4月上旬用電量已同比增長1.5%。需求方面,內需正在不斷恢復,一季度投資、消費降幅分別比前2個月收窄8.4個、1.5個百分點。預期方面,3月份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
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回升16.3個、22.7個百分點,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指出,中國經濟出現的復甦趨勢令人鼓舞。
第四,強大國內市場正在有力發揮托底支撐作用。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市場縱深和迴旋空間巨大。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不少企業順應防控需要,迅速開展技改擴能和轉產擴產。
一些滿足群眾基本需要的工農業產品生產和銷售保持了正增長,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行業快速發展,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成長迅猛,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13.2%。
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在就區域總部落戶中國等加快洽談進程。這些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增長極,都展示出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第五,宏觀對沖政策仍有很大空間並將持續發力。為應對疫情沖擊,前一階段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們也注意到,受國際疫情「二次沖擊」等影響。
國內供需循環還沒有完全暢通,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個體工商戶停業歇業問題還比較突出。對各類市場主體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感同身受。下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
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就業民生等方面,抓緊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著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切實穩定經濟運行。「總體上看,這次疫情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
嚴鵬程強調,我們相信,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支撐,通過宏觀政策對沖,暢通經濟循環,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發展盡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完成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F.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式分析
本報告採取了國際前沿、國內較為獨特的基於准結構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擬(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對統計數據和經濟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學鑒別校正的基礎上,對中國宏觀經濟最新形勢進行嚴謹分析,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客觀預測,並提供各種政策情景模擬結果供決策參考。
一、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即期特徵與主要風險
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內部主要不確定性
1.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投資和消費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華早報》編撰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後,Davis等基於《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選取中文關鍵詞再次編制了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來說,該指數搜索的關鍵詞包括「財政」、「貨幣」、「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等,尋找到報紙中包含至少一個分類中的經濟政策不確定關鍵詞的文章,然後計算這些文章的數量,最後將其與該月兩個刊物上所有文章數量相除得到該月份政策不確定性的具體數值,並將1995年1月的數值作為基準數據,最終計算出中國經濟不確定性。該指數同時涵蓋中央政府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時變性,能夠較為准確的衡量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中短期變動。同樣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中使用了這兩本新聞刊物中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稅」、「WTO」、「貿易壁壘」等關鍵詞的文章做月度統計,用以衡量外部貿易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以來,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確定性與公司決策、貨幣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場行為等,其在多個維度上都表現出與宏觀變數的相關性和一定的預測能力。課題組利用新發布的以中文關鍵詞為基礎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發現其與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之間在2018年以來都存在負的相關性。進入2018年後,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點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由2017年的平均290點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點。2019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高達411點,並在4月份回落到319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達到905點,4月份回落到392點。伴隨著不確定性指數的增長態勢,中國宏觀經濟同期出現反向的向下趨勢,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經課題組計算發現,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確定性指數與同期的名義投資增速做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2018年以來相關性為-0.3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為-0.21,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的相關性為-0.35,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達到-0.39,表明近年來不確定指數的攀升確實負面影響了企業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