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5財政預算收入排名 預算內財政收入是什麼意思
預算內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稅收收入。大約在我們國家現在稅收收入佔到95%。
⑵ 中國2015一年的財政收入是多少
按財政收入形式的分類通常把財政收入分為稅收和其他收入兩大類。
按財政收入來源的分類,包括兩種不同的亞類:一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所有制結構為標准,將財政收入分為國有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中外合營經濟收入、私營經濟或外商獨資經濟收入、個體經濟收入等;二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部門結構為標准,將財政收入分為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收入,輕工業部門和重工業部門收入,生產部門和流通部門收入,第一產業部門、第二產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收入等。
⑶ 中國2015年的財政收入多少
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增幅進一步放緩至8.4%,同口徑增長回僅5.8%,比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答,並低於年初預算目標。2015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234億元,增長7.4%,同口徑增長7%;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983億元,增長9.4%,同口徑增長4.8%。
⑷ 中國15年財政收入是多少
財政部發布2015年財政收支情況: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比上年增長8.4%,同口徑增長5.8%。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5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同口徑增長13.17%。支出比收入多23551億元。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逾14萬億元。
⑸ 2015年國家財政收入的種類有哪些
按財政收入形式的分類通常把財政收入分為稅收和其他收入兩大類。
按財政收入來源的分專類,包括兩屬種不同的亞類:一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所有制結構為標准,將財政收入分為國有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中外合營經濟收入、私營經濟或外商獨資經濟收入、個體經濟收入等;二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部門結構為標准,將財政收入分為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收入,輕工業部門和重工業部門收入,生產部門和流通部門收入,第一產業部門、第二產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收入等。
⑹ 2015上海的經濟總量
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
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是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上海經濟穩中有進,呈現出
與全國不同的「新常態」特徵
(一)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預計全年GDP增速達到7%
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其中,「穩」主要表現在「四個平穩」:一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從全年經濟走勢看,前三季度全市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0%、7.1%、7.0%,波動幅度僅為0.1個百分點,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二是物價保持平穩態勢,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7%,其中10月份上漲2.4%,明顯低於3%的年度控制目標,在較低的通脹水平上實現了中速增長。三是就業形勢平穩,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15萬個,提前三個月完成年度就業創業目標;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24.29萬,同比減少1.32萬人,沒有出現明顯的就業壓力。四是社會消費基本平穩。2014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一季度增長7.2%,上半年增長7.6%,1-10月增長8.7%,平穩回升。同時1-9月份無店鋪和網上商店消費分別增長21.7%和25.1%,明顯高於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
「進」主要體現在「六個進一步」:一是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前三季度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比二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增速高於第二產業和工業3.9和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達到62.82%,比去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連續三年穩定在60%以上,產業結構更趨服務化。二是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高端化。從服務業結構看,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5%、12.5%和8.4%。從工業結構看,1-10月份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增長6.4%,也比全市工業總產值高出4.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分別增長20.1%、37.0%和11.6%,同比增幅都有所上升。三是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增強。1-10月份,上海利用外資實際到位金額增長10%,比全國高出8.6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利用外資增長24.1%,同比提高18.8個百分點。四是金融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提升。1-10月份,全市有價證券成交額增長32.5%,其中股票成交額增長10.4%,扭轉了1-8月份負增長的局面。新金融特色功能區初現雛形,如嘉定區促進產業與金融「共榮共生」,大力推進「金融矽谷」建設,著力打造新型金融產業發展集聚區、資本市場上市企業總部集聚區和為長三角地區配套的專業金融服務集聚區,目前嘉定區已經集聚了1000餘家基金公司、管理資金規模近千億元。五是轉型發展進一步提速。一方面,節能減排工作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標。截至10月底,上海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3%;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1%;單位GDP的能耗總體減少18%,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另一方面,土地的二次開發步伐加快。如奉賢區1-9月份已騰出土地1597畝,25個騰出土地的項目中已有10個進入土地二次開發的實質性啟動。六是改革效應進一步顯現。一方面,各區縣對接自貿區改革步伐加快,如青浦區對照市下發可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已復制推廣6項,並正在推進18項,特別是出口加工區創新「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再利用」的監管制度,更加領先自貿區一步。另一方面,「營改增」政策效應進一步凸顯。1-10月份,上海增值稅收入增長11.7%,依然保持較快增速。部分區縣增值稅增幅增長更快。比如,長寧區增值稅就增長46.2%,而營業稅僅增長7.9%。
(二)上海經濟運行呈現出「新常態」的特徵
近年來,上海經濟已逐步進入「新常態」。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既有共性特徵,也有自身特點。
一是經濟增長保持中速。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由兩位數增長下降至一位數增長。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經濟先於全國進入經濟中速增長階段。1992-2007年,上海經濟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GDP平均增速達12.7%。2008年以後,上海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2008年9.7%、2009年8.2%、2010年10.3%、2011年8.2%、2012年7.5%、2013年7.7%),逐步進入中速增長的常態階段。而全國經濟則是從2010年開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長階段(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因此,上海經濟先於全國向「新常態」過渡。其二,上海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在經濟運行向「新常態」轉變過程中,上海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從2007年的15.2%下降到2013年的7.7%,由以往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轉為低於全國0.5-1個百分點。其三,上海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高於全國。2011-2013年,上海經濟增速從8.2%回落到7.7%,波動幅度為0.5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經濟增速從8.7%下降至7.4%,波幅為1.3個百分點。特別是從季度經濟增速波動看,上海明顯小於全國。
二是經濟結構趨於優化。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服務業增長速度快於製造業,服務業佔比穩步提高。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服務業增速大幅高於製造業。2011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增速平均快於製造業增速4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全國服務業增速僅快於製造業1個百分點左右,經濟增長主要靠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其二,全國進入「新常態」後服務業增長主要依靠傳統服務業,而上海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其三,全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而上海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突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三是經濟動力發生轉變。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因此,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更低。
四是經濟效益繼續提升。上海與全國一樣,財政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同步,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於工業總產值增速。同時,上海建設用地零增長,經濟增長開始擺脫對大規模佔用土地的依賴,而全國建設用地仍在持續增加。
五是經濟風險逐步增多。上海與全國一樣,面臨著政府負債壓力較大、房地產泡沫較大、影子銀行膨脹等眾多歷年累積起來的風險。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因此,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有著不同的特徵,面臨著不一樣的矛盾和挑戰。這些特徵和挑戰更多體現的是上海跨入服務經濟階段後經濟運行的新特點。
2015年需要關注國際國內重大因素的變化
(一)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
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仍將處於疲軟狀態。一是美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費和投資增長企穩,國際資本迴流等因素支撐,2015年美國經濟有望維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左右。二是歐盟經濟將降中趨穩。2014年受高失業率、低通脹和結構問題牽制,歐盟經濟復甦乏力,但隨著歐元區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2015年歐元區經濟有望啟穩。三是日本經濟仍將低位增長。隨著消費稅提升引發經濟增長大幅波動的效應減弱,加上量化寬松政策進一步擴大,預計2015年日本GDP增長將達到1.2%左右,略高於2014年。四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將小幅回升。受發達經濟體需求帶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年將略有回升,但由於自身潛在增長率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回升勢頭依然脆弱。總的來看,2015年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仍將呈現出分化態勢。除美國外,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依然不夠強勁。綜合全球各主要機構的預測,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8%左右,略高於2014年3.4%的水平。
(二)2015年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美元升值步伐加快
2014年受美國經濟復甦的影響,美元指數一路飆升,已經實現連續22周上升,並達到14個月以來的最高點,美元對一攬子多國貨幣的漲幅超過了2.2%。2015年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和失業率進一步走低,特別是美聯儲逐步啟動加息進程,美元升值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從歷史上看,美元每次升值都會引起世界經濟較大波動,給全球經濟運行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2015年要高度關注美元加速升值可能對世界經濟帶來的三大影響:
一是國際資本流向有可能出現逆轉。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將掀起新一輪風險資產重估,美元將成為國際貨幣增值投資高地,國際資本將加速向發達經濟體回歸,從而會對此前吸引大量國際資本的新興經濟體造成嚴重沖擊。據聯合國貿發會預測,未來兩年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外資流入量中保持領先的態勢可能扭轉,發達國家佔全球外資流量總量的比例將達到52%。在此背景下,我國有可能面臨外商投資增勢減弱或外資流出的沖擊。據中歐商會調查,歐盟企業中計劃擴大在華業務的公司數量由2013年調查的86%下降到2014年的57%。另據中美商會調查,將中國作為海外投資首選地的美資企業由先前的51%下降至2014年的20%。
二是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持續走低。美元是世界商品資產波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與原油、黃金、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有著高度相關性。進入2014年以來,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較2014年年初下滑了8.3%,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已下滑至五年多來的新低。目前,國際油價已經跌破70美元/桶的大關,創四年來最低水平(圖1、圖2)。2015年在美元加速走強的背景下,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走低。這將有助於減輕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但與此同時,也會使全球面臨較大的通縮壓力,帶動全球經濟進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新常態。
三是部分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出現新一輪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歷史上,美元歷次升值都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災難性打擊。2014年9月份以來,伴隨著美元強勁升值,新興市場貨幣拋售不斷加劇。如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跌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土耳其里拉接近4個月來最差水平;南非蘭特今年下跌1.8%;印尼盧比兌美元匯率下跌了逾1%,跌至7個月來的最低點。2015年如果美元進一步走強,有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競爭性貶值,並演變成新興市場的「連鎖貨幣危機」,其中最有可能出現危機的是俄羅斯。2014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降,俄羅斯經濟出現萎縮,資金大量逃亡,導致盧布兌美元匯率大跌18%。據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測算,國際油價只有維持在104美元以上,俄羅斯才能維持收支平穩,而目前國際油價已跌破70美元,俄羅斯外匯儲備僅剩4520億美元,而外債規模高達7320億美元。因此,2015年俄羅斯有可能發生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進而沖擊地區乃至全球經濟。
此外,伴隨著美元加速升值,新興經濟體的國際債務壓力將不斷攀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抑製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9-2012年間,新興國家發行的企業國際債務不斷攀升,債券總量達到3750億美元,是2004-2008年總額的兩倍多。美元走強將推升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收益率,削弱新興經濟體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進而拖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⑺ 2015年全國財政收入排行榜前十名
2015年上半年gdp排名、2015年上半年GDP數據公布、 2015年上半年gdp一覽表
據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答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968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據陝西省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1-6月各省生產總值」顯示(記者致電其工作人員,稱該數據來源為國家統計局),全國31省市的GDP之和達到323974.17億元,「各省總量」超過「全國」27106.17億元。

⑻ 中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多少
17萬億。北京1月25日電25日,財政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17年財政收支情況 。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同比增長7.4%;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30億元,同比增長7.7%。
在財政收入方面,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567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1119億元,同比增長7.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1448億元,同比增長7.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44360億元,同比增長10.7%;非稅收入28207億元,同比下降6.9%。
在財政支出方面,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30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29859億元,同比增長7.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3471億元,同比增長7.7%。
從主要支出科目情況看,財政部數據顯示:教育支出30259億元,增長7.8%;科學技術支出7286億元,增長1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367億元,增長6.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812億元,增長1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4600億元,增長9.3%;
節能環保支出5672億元,增長19.8%;城鄉社區支出21255億元,增長15.6%;債務付息支出6185億元,增長21.9%。

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財政收入進行不同的分類。國際上對財政收入的分類,通常按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下,將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國有資產收益、國債收入和收費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
⑼ 2015年上海市財政收入
從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總額來看,10省份中,江蘇以約7233億元居首。山內東則首次突破5000億元容,以約5027億元居第二位。緊隨其後的是上海(約4586億元)、浙江(約4121億元)、北京(約4027億元)。另外,除天津公共財政收入超2000億元之外,其餘地區均超千億。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