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分析,詳細的。
1世界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
⑵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樣的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系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戰後初期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而形成的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對抗的兩極格局,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最終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首腦主要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後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諒解和協議。其實質是由美蘇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反映了二戰期間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原則;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戰後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聯合國的建立也是雅爾塔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它具有美、蘇、英三大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損害了一些主權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為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開了先河。
(二)兩極政治格局
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代替由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局面,獨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冷戰」政策,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1947年美國先後拋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949年5月策劃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其他一些組織,形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面對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敵視、意識形態上的攻擊與誣蔑、經濟上的制裁與封鎖、軍事上的包圍和威脅,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不得不奮起自衛。1947年9月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1月,蘇聯、東歐6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對抗「馬歇爾計劃」,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對抗,這樣歐洲便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並形成冷戰局面。所謂「冷戰」,是指除了公開的戰爭手段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諸如實行經濟封鎖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顛覆活動,煽動戰爭,進行原子戰爭訛詐和軍事威脅等等。它是戰後國際關系中一種激烈對抗的形式,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峙的一種重要形式。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志著美國對蘇聯實行遏制戰略和冷戰政策的開始。兩大陣營在歐洲冷戰對抗的突出表現是1948年爆發的柏林危機;在亞洲則表現為「熱戰交鋒」,突出表現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從戰後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西方國家害怕、敵視並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藉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這一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政治上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意識形態上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
(三)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1。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極格局主要表現為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對抗,其中雖然也含有美蘇爭霸的成分,但還不是主要的抗爭因素。從6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逐步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開始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說,美蘇爭霸態勢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還是美攻蘇守,那麼到70年代就變為蘇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後提出「擴軍抗蘇」和「重振國威」的口號,美國又扭轉了不利局面,加上蘇聯國力的下降,蘇聯的擴張勢頭得到了遏制。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蘇開始從對抗走向對話,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達成協議,使困擾世界的緊張局勢出現了緩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的馬爾他會晤被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志。
2。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開始出現動盪、分化和改組,兩極格局發生動搖。這主要是因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改變了聯合國的性質和作用,現在的聯合國已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斗爭的有利場所和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從1955年的萬隆會議,經過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大大沖擊了兩大陣營對峙的兩極格局。
(2)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沖突和解體
由於蘇聯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從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最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蘇南沖突中暴露出來,1956年爆發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蘇聯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沖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現。1968年,蘇聯侵捷事件是蘇聯大國主義發展到霸權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蘇兩黨和兩國關系的惡化是社會主義陣營矛盾激化和解體最重要的表現。
(3)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霸權地位開始衰退,戰後初期受到美國控制的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力量的壯大,在政治上出現了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尋求經濟政治的聯合自主。1958年戴高樂再次出任法國總統,提出「戴高樂主義」,在對外政策方面改變了一直依附美國的做法,堅持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9年,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國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內閣上台,提出以「對美協調為主軸」,以恢復日中邦交為「首要課題」的「多邊自主外交政策」,謀求「國際國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發展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一些國家的興衰,從而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原因是:①西歐實力增強,進一步走向聯合。②日本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路線,70年代末又開始改革開放,國家力量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④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1。兩極格局終結的標志。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華約解散,同年12月蘇聯解體,導致雅爾塔體制的解體、兩極格局的終結。當前世界仍處於舊格局已經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
2。新舊格局轉換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舊的力量的對比。
3。新舊格局轉換的特點。(1)舊格局的解體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爭,它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2)新舊格局轉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一段時期內,多極化與「單極世界」之間存在著斗爭,有時甚至是激烈的斗爭。(3)新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⑶ 如果人類忽然開發出替代石油的能源,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政治格局先是雅爾塔體制下的兩極格局(特點就是美蘇冷戰,雙方避免正面軍事沖突,原因很簡單,就是二戰使昔日的歐洲列強衰落,而能控制世界局勢的唯有美蘇兩國,但是雙方的社會體制有千差萬別,所以又水火不容),90年代蘇聯解體後又轉為由美國獨霸的單級格局,而現在,隨著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世界正向著多級化發展,而並非已經多極化,世界各國和唯一的超級大國差距還是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說未形成),目前還是一超(美國)多強(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狀態經濟格局美國通過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將世界經濟牢牢掌控在手中,後來歐洲和日本的復興又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特點就是西歐通過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崛起,並擺脫了美國的控制,而日本後來的經濟甚至超過了蘇聯,躍居世界第二,和歐洲一樣復興的日本也試圖爭取和經濟大國相匹配的政治大國。原因是因為,美國為遏制蘇聯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推出馬歇爾計劃等援助計劃,後來)
⑷ 請簡要分析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代世界政治發展是多元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對立統一的結果。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錯綜復雜,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持久因素也有臨時因素。?
1.
國家利益?
利益關系是當代世界政治中影響各個國際政治行為主體行為的最根本要素。而對各國來說,國家利益始終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和優先考慮的要素。因此,國家利益始終是當代世界政治中發揮作用最持久、影響力最大的因素。盡管影響國家間關系、國際關系的因素很多,但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國家利益,其他各種因素都要讓位於、服從於國家利益因素。例如,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牟取它在經濟、政治、戰略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
2.
國家實力?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努力捍衛和謀求自身的利益,但是由於各國的實力大小不一樣,捍衛和謀求自身利益的方法、手段也不一樣,從而對世界政治產生不同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政治中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和多極化發展趨勢。?
3.
國家戰略?
各國戰略特別是大國的國際戰略的確立和實施,對世界政治產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冷戰是美國和蘇聯奉行爭霸世界戰略以及由此產生矛盾與沖突的結果。而21世紀初,美國單邊主義和主導世界秩序的戰略,激化了不少矛盾。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有伊拉克方面的問題,但主要還是美國的國家戰略決定的。?
4.
國家關系?
國家間關系,特別是大國間關系,一直制約著世界政治的發展。其關系緩和、協調發展,世界就出現和平穩定的局面。反之,其關系緊張、惡化,乃至由此產生沖突、冷戰、熱戰,世界就會陷入戰亂之中。?
5.
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尤其是聯合國,在協調各國關系、緩和國際矛盾、解決國際爭端、調節國際沖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6.
國際事件?
重大國際事件尤其是各類戰爭的爆發、結束及其為此而召開的國際會議、達成的協議或條約,往往成為世界政治發展的轉折點。蘇東劇變雖未引發戰爭,但由於事件本身意義非常重大,還是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7.
世界經濟?
冷戰結束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
⑸ 世界各典型油氣國家地緣政治結構分析
一、世界各國地理位置關系
地球表面總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3.62億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千米,分別佔全球總面積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而陸地則相互分離。海陸的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部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東半球。全球分七大洲,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東亞指亞洲東部地區,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指亞洲西部地區,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在地理習慣上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包括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頓士登;北歐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和芬蘭;東歐包括俄羅斯西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深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南非和中非五個地區。北非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西非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塞拉里昂、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迦納利群島;中非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
大洋洲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包括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澳大利亞、愛爾蘭和新幾內亞島六個區。
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包括加拿大和美國和中美洲地區。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的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南美北部包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南美中部包括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等。南美南部包括智力、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南美東部包括巴西等國家。
世界各大洲和各國地理分布見圖3-3(見書後彩圖)。
二、政治立場和信仰的一致性
1.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國家的伊斯蘭信仰
如果說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是近代以來伊斯蘭運動的自然延伸和新的發展階段,那麼,石油對於現代工業經濟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大量油源的發現則為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提供了新的舞台和變數。導致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有許多方面。石油經濟的繁榮興盛也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不能簡單地把一方產生的原因完全歸結於另一方,而構成封閉的「因果鏈」。但是二者之間確也存在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概括地說,就石油經濟與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相互聯系的這一層面來看,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又彼此制約的關系。石油經濟的發展與伊斯蘭的復興並存,經濟的現代化與宗教的原典化共在,構成地球上一道獨特的海灣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因石油的戰略意義而格外迷人,同時卻又因伊斯蘭復興中的激進主義而吉凶難卜。以豐富的石油資源為基石,高擎「伊斯蘭復興」大旗的大海灣以它特有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影響世界。石油經濟與伊斯蘭復興的相互促進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伊斯蘭復興運動在海灣國家爭取獨立和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世紀初開始,西方列強逐漸認識到石油的極端重要性,紛紛在全球各地勘探和開採石油,並很快在中東尤其是海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西方各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蜂擁而入,肆意掠奪海灣石油。1958年上台的蘇丹軍政權大力推廣阿拉伯語,開設了許多伊斯蘭教育中心,以伊斯蘭化作為爭取民族團結的途徑,限制天主教傳教士的活動。在巴基斯坦、埃及等國也紛紛開展了類似的活動。在伊斯蘭世界民間復興運動的推動和配合下,穆斯林產油國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獲得了勝利,它們的石油鬥爭也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還實現了與拉美非穆斯林產油國政府的聯合,相繼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把爭取收回石油主權的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1973年10月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團結一致,以石油為武器,通過減產、禁運、國有化等措施,贏得了100多年來伊斯蘭對西方的第一個漂亮勝仗,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後期伊斯蘭社會備受欺凌的貧困的歷史,奪回了石油寶藏的主權,把西方這一經濟命脈控制在手中。
其次,石油經濟反過來又促進了伊斯蘭復興運動。石油收入為伊斯蘭復興運動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之從穆斯林社會走向全世界;同時石油還因其自身的戰略重要性、石油經濟的特性等等給伊斯蘭復興運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為現代社會中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存在提供合法性依據。石油收入增多,經濟與社會得到發展,在一些國家出現「西化」現象,招致穆斯林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也是促使伊斯蘭復興運動發展的因素之一。
2.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西歐、中歐、北美、日本、澳洲等)的政治信仰的一致性
西歐、北美、日本、澳洲等國家和地區是發達資本主義地區,他們的政治信仰比較一致,都比較崇尚「民主、自由、人權」等,因而他們在許多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外交等事務中比較能夠行動協調一致。這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油氣消費的傳統區域。
眾所周知,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油氣消費量卻佔世界的近70%,為了其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的總體需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採取針對油氣出口國家的政策和行動中能夠協調一致。
三、經濟特點與互補性
我們把北美、西歐、中歐、日本、大洋洲等地區和國家劃分為西方發達國家,其經濟發展比較快,它們的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汽車工業和能源化工工業十分發達,需要大量的油氣能源作為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工業經濟與石油需求量之間是一種正比關系,所以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西方經濟所佔的比重遠遠高於發展中地區。西方工業國家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是西方石油消費量的絕對數字卻由1971年的日消費石油3540萬桶增加到1995年的4030萬桶。而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達60%以上。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中東石油的依賴可見一斑。
戰後初期,國際石油卡達(即石油七姊妹)人為壓低中東原油價格是使歐洲經濟復興的重要條件之一。西方世界在廉價的石油的推動下,出現資本主義歷史上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1973年前,西歐、日本和美國經濟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分別達98%、99%和33%,其中有80%以上來自中東。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西方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經濟增長實際上已經停止,據估計,使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遭受了1.2萬億美元的損失。
西方經濟對海灣石油的依賴是一種非對稱依賴,即:一方面,西方經濟對石油特別是海灣石油的依賴度大於後者對前者的依賴度,從而使西方的經濟顯得極為脆弱;另一方面,靠石油出口的國家經濟與西方之間相互關系變動的忍耐力強於西方。但是,考察一下西方經濟戰後5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與世界石油產油地的關系,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而言之,西方經濟與世界石油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函數關系。廉價充足的石油供應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動力之一,石油危機則是西方經濟危機的前奏;但是西方經濟持續低谷又反過來會影響世界石油價格,使之走低或不振。
另外,靠石油出口收入的中東等地區的國家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和投資能力,這樣西方經濟的繁榮又間接地受這些國家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海灣產油國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在商品結構和經濟結構上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雖然一部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其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並採取了一些政策來發展石油化工之外的產業,但就目前來看,中東地區油氣十分豐富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使其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同西方工業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這些國家所需的製成品也大都是從西方進口。值得一提的就是這些國家的軍火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國家通過軍火貿易在客觀上推動了軍火工業和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整個西方經濟的發展。
四、油氣地緣政治現狀
借鑒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我們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經濟和信息研究中心徐小傑(1998)對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的劃分是有典型意義的(圖3-4,見書後彩圖)。他認為傳統的世界供應中心(中東、北美和前蘇聯)是相互獨立的,而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新的現實是中亞、中東和北非將在供應、出口和定價方面相互影響,連成一體,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油氣供應帶。同時,隨著俄羅斯油氣區域的不斷開發與對外開放,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中東的波斯灣,到環裏海地區,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其遠東地區,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帶,在這里蘊藏著68%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5%的天然氣儲量,他稱之為世界的「石油心臟地帶」(圖3-4中黑色區域),是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油氣的主要供應源。而未來油氣的需求主要來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這是一個環繞著「石油心臟地帶」的兩個「內需求月形地帶」(圖3-4中紅色區域)。同時,還要看到北美、南薩哈拉非洲和澳大利西亞(系澳大利亞、紐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之總稱)也將對「石油心臟地帶」提出較大的需求,可稱之為「外需求地塊」。西歐和遠離亞、歐、非大陸的美洲、澳洲的油氣消費量佔世界油氣消費量的70%~80%(圖3-4中藍色區域)。按照這種總體劃分方法,我們可以再對油氣供求的地緣政治關系作如下具體分析。
1.油氣供應的地緣政治概況
還是根據徐小傑的地緣政治劃分,從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氣的剩餘探明儲量的分布來看,油氣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新月帶」,即主要分布在北非、中東、瀕裏海、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裏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紅色地帶,見書後彩圖,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國的北海地區、西非地區作為「外油氣供應地帶」(圖3-5中藍色地帶)。
按地區分布,68%的石油儲量集中於中東各國,前蘇聯、中南美、非洲分別佔8%~6%;天然氣儲量的80%集中於俄羅斯、中東和中亞地區。
由於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而美國等油氣消費國則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大力生產油氣,這樣,歐佩克成員國與其他油氣生產國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導致世界油氣供應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動。
2.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
徐小傑把西歐、中歐地區、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等油氣消費量大的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見書後彩圖,紅色地帶),把日本、英國等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劃分為「內新月形外圍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藍色地帶),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亞歐非大陸以外的油氣需求國家劃分為「外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黑色地帶)。
為了更好地說明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我們將地球上油氣需求大的地區分為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和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主要是指日本、美國、中歐和西歐地區,他們是20世紀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地區。從目前的消費量來看,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油氣最主要的消費區,但是這些地區的消費增長趨勢趨緩。東亞地區的中國、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他們是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隨著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油氣消費需求量的增長也就非常快,是潛在的油氣需求地區。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石油探明儲量增加量的不斷減少,石油所能供應世界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天然氣的儲量比較豐富,但由於運輸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將會影響到天然氣在全球的貿易。這樣,新興的油氣消費區域就會與傳統的油氣消費區域產生矛盾和沖突,引起世界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的變化。
⑹ 當前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樣的(要詳細一點的)
就一百字 怎麼詳細? 現在就是一超(美國)多強的政治格局 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參與自己能夠參與的政事
⑺ 概括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徵主要原因是什麼
多極分化,是因為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逐步形成了多個政治經濟中心。
⑻ 世界石油形勢對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
能源問題是關繫到各國經濟命脈的重大問題。石油和天然氣是世界上投入最高、利潤也最豐厚的一個產業,從這個角度說,圍繞石油天然氣開展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爭奪和斗爭從未停止過,且愈演愈烈。世界石油形勢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
從歷史上每一次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中,都可以看到在政治經濟大國影響下的針對石油的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並不安寧。「9·11事件」、伊拉克戰爭和恐怖襲擊活動猖獗,引發了產油地區和一些國家的局勢動盪,導致世界原油產量銳減,石油運輸通道亦時時處於恐怖襲擊的陰影之中。同時,全球石油需求量卻在持續增長,加之國際投機資本興風作浪,更引發了石油市場的恐慌和緊張態勢。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和油價的漲落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並且正在不同程度地沖擊著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格局。中東、中亞、非洲和拉美等重要產油地區已成為各國政府、跨國財團、大石油公司激烈爭奪、較量的場所。世界石油消費大國,如美、歐、俄、日等,以及一些新興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捲入了這場紛爭之中。
⑼ 關於世界政治格局
根本原因:英國影響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