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國儲銅分析與實踐

國儲銅分析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1-06-15 00:44:59

⑴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⑵ 國儲銅是什麼事件細節

2005年。國儲中心違規從事境外期貨交易,造成巨額虧損
「國儲銅事件」到底是誰的錯?有人認為是劉其兵的錯:由於其過度投機,才引來國際基金的逼倉;也有人認為是國際基金的錯:因為按照規定,劉其兵所建的頭寸應該是機密,國際基金卻違反規定竊取了該機密,並以此為依據,將中國國儲視為「難得」的交易對手;也有人認為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錯:由於該所鬆散的監管體系,最終導致了這種基金逼倉行為的發生。

⑶ 中航油和國儲銅是怎樣死的

需要涉及一些期貨知識。
我國對國資源價格上升的趨勢把握不夠,一幫純技術派的操盤手看到現價(期貨價格)離均線太遠,就買空,即賭期貨價格會下跌,結果上漲了。到期了必須採用實貨或者平倉。所以就屁了。

⑷ 案例分析開成公司與亮昌公司

國儲銅案例

案例介紹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案例分析

「國儲銅」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它與國儲局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

1、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期貨交易的特殊性使得企業財務報告難以公允反映期貨投資業務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因而針對期貨交易的內部控制相對困難。國儲局在期貨交易內部控制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一是國儲局本身沒有資格從事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是借道中糧期貨經紀公司進入期貨市場。由於其行為是非法的,所以在國儲局內部並沒有制定與期貨交易相關的如付款、對外投資等內部控制制度,制度的缺失使國儲局在期貨市場的行為缺乏合理基礎,因而更多地是進行投機而不是投資。二是在世界期貨業中,從事期貨交易的下單人和資金調撥人都是分開的,期貨經紀公司一般會定期與客戶進行核對,以確定期貨交易的下單人和資金調撥人是否為同一人。而國儲局從事期貨交易的人員劉其兵既是期貨交易的下單人,又是資金調撥人,明確違反了期貨交易的一般內部控制原則。

2、風險管理水平低下。國儲局所進行的期貨交易具有多樣化的內在風險,包括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結算風險等,而執行期貨交易的操作人員是惟一了解現狀或對自己的行動可能帶來潛在後果進行認真思考的人,其他處於控制地位的管理人員可能不理解或缺乏信息去理解與投資對象相聯系的風險性質,因此期貨交易的風險大於一般交易的風險。而國儲局對期貨交易既沒有制定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也沒有建立一整套風險管理基本流程。此外,對國際銅市價格走勢的判斷失誤也說明了國儲局缺少懂得期貨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

3、監管缺位。作為國儲局國儲調節中心的交易員,劉其兵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無人察覺。原因是劉其兵曾為國儲調節中心賺取過一定利潤,也被譽為「近兩年全球最出色的交易員」。因此,國儲調節中心大膽放權,期貨投資的暴利加上監管的缺位直接誘發了劉其兵投機而非套期保值的交易行為,導致了國儲局的巨額虧損。

⑸ 國儲的銅期貨多空對決賠了還是賺了

lme交易所,國儲銅的最後交割日為每月第三個星期的星期三,12月21日為國儲的最後交割日,從實際交割數量來看,12月交割量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大。目前有消息說,「十一」長假至今,LME在韓國釜山和新加坡的兩個交割庫庫存連續大幅增加。到12月20日,兩庫庫存已增加到55350噸。而根據以往情況,這兩個交割庫此前庫存水平幾乎為零,其一直代表中國交割頭寸。
也就是說,國儲的大部分空單選擇了展期。國儲局是在3300美元時建倉,那麼,現在每噸將不得不虧損1000多美元。即便空頭頭寸只有10萬噸(傳說為20萬噸),其損失也將達到上億美元。
展期似乎可以達到用時間換空間的意圖。但展期的同時,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由於目前LME遠期合約價格低於近期合約,除交易成本外,兩個合約價之差就是展期一噸銅需要付出的代價。按照目前的價格,展期10萬噸銅須付出3000萬美元的損失。
基金的逼倉遠未結束,中國的反擊也還在繼續。

建議你看看這個帖子
http://post..com/f?kz=71992375

⑹ 銅這幾天為什麼漲得這么多

8月16日15:30期貨沙龍邀請長城偉業首席分析師景川成功舉辦了沙龍-中國需求能否支撐期銅牛市?

嘉賓介紹

景川,長城偉業期貨公司首席分析師,上海營業部副總經理。1993年開始進入期貨市場,先後任中國西電集團、句容銅業期貨部經理,並被重慶工商大學融智證券期貨研究所聘為高級分析師。主要從事有色金屬的研究與交易,具體操盤以上海期貨交易所以及倫敦LME期貨交易所的標准合約為交易對象,進行投機以及套期保值業務,在《期貨日報》、《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國際金融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多篇專業文章。

投資理念:廟算而後戰,謀定而後動。

沙龍精彩回放:

銅基本面分析:

主持人:請問,美聯儲日前宣布暫停加息對銅市未來走勢有何影響?

景川:FED在經過了18次加息之後,其調控手段已經初見成效,經濟數據穩步回落,在這樣的情況下,FED在8月8日的公開會議上,決定暫停加息,我們認為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FED決定進入減息周期之前,難以對銅價構成實質性的壓力。

主持人:您認為金磚四國對銅的需求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對銅價有何影響呢?

景川:就目前而言,金磚四國中的主要消費來源於中國,其次是印度,俄羅斯,巴西,印度是值得重視的潛在消費群體,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總體向好,對全球銅價進行支持。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請介紹一下銅的消費旺季在全年的分布和產生的原因.

景川:消費的淡季和旺季,各國有一些差異,比如中國的春節前後與國際上不同。但7~8兩月是全球的傳統消費淡季,9月份後進入旺季。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銅礦的品位中所說的富礦是指銅含量多少?

景川:剛才說過,銅精礦的數據是銅凈含量的概念。

阿芳2:銅的價位已經這么高了,還會有基金進來拉高么?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出現減緩的背景下,

景川:這個取決於經濟的增長以及通脹的程度,不取決於價格的高低,這一點大家應該已經充分體會到了。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請介紹一下進口銅是如何結算的?還有「點價」是交易過程。

景川:點價是現貨合同在結合期貨合約的操作方式,具體交易與我們平時的交易沒有太大的區別。進口銅的成本基本上是LME現貨價加上地區升水後乘以進口關稅再乘以增殖稅以及匯率的結果。

貓總日記:說到銅與糖的不同就要從銅精礦到粗銅再到陰極銅的加工過程說起,請景川介紹一下這個過程一噸銅精礦到底可以加工多少的陰極銅以及國際和國內的成本。

景川:由於銅礦的品位不同,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數據是銅含量的概念。成本也有很大的區別,每個企業都不相同。

阿芳2:銅的基本面和糖是完全兩樣的,但是國外的評論曾經說過,再緊張的基本面也不支持銅價在這么高的高位,這完全是基金操縱的行為,就如這次的罷工事件一樣,因為你也認為這次罷工是在作秀,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景川:我認為現在的銅價是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的客觀反映,認為基金操縱的觀點我表示不贊成。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既然國內電力行業是國內銅消費的龍頭,您能結合國家十一五計劃稍稍透露一下您研究的國內未來幾年電力消費銅的增長情況么?

景川:我認為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城市化導致未來幾年將有3億農名走向城市,以及中國重化工業進程導致銅的消費增長。

大巧若拙:中國目前國內銅與進口成本的差價較大,請問這是如何形成的?估計將來會有校正嗎?

景川:造成這種情況有兩個方面,第一,中國冶煉產能的迅速擴張加上上半年銅精礦加工費的高企,使得上半年中國的銅產量大幅提高,第二,中國國家儲備局計劃外拋售國家儲備銅使得中國銅的供應在上半年出現了一些過剩,壓制了國內的價格,使得國內外銅的差價處於不合理的狀態,在下半年由於前兩者的因素將發生變化,會得到校正。

主持人:司馬懿 : 請景川老師分析一下:銅的替代品情況,因為銅價高,應該有很多吧?我提這個問題,主要是考慮是否銅可能象糖一樣由於替代品的原因而走熊市?

景川:剛才說過,銅的替代品其數量非常有限,甚至於可以忽略不記。銅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走向熊市。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您認為當前國家的宏觀調控對國內銅消費度會影響多少?也就是說國內銅消費會較預期減少多少?

景川:中國的宏觀調控會對投資消費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由於電力行業是銅消費的龍頭,對銅的消費抑制有限。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假如未來某個時間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開始衰退,美元大幅貶值,你認為這是的銅價會漲還是會跌?為什麼

景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經濟學中所認為的滯賬現象,也就是說,美圓的下跌將使得商品上漲。

主持人:目前炒做比較厲害的銅礦罷工事件,您怎麼分析?另外智利Escondida銅礦的產能如何?在供應上對銅有什麼方面具體的影響?

景川:智利Escondida銅礦是全球最大的銅礦,其產量變化對銅的供應,尤其是對中國銅的供應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由於此次罷工事件人為操縱的痕跡較為濃厚,因此對市場的影響將漸漸被淡化。

主持人:您認為未來銅需求會在哪個領域哪個行業加大?電網傳輸?基礎建設?還是家電等設備?

景川:城鄉電網改造。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請問目前中國銅消費結構是如何構成的?電纜所有比重是否在下降?

景川:電力行業始終是中國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據我們了解,截止2005年電力行業占據銅消費的60%,中國電力行業的持續發展為銅的消費提供了穩步增長的條件。

銅期貨走勢分析: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個人從您剛才介紹的情況來看,銅價依然看漲,您認為銅價下輪沖高的高點能超過86000么?

景川:是的,從長期的意義上看,我是看漲的,但是目前的行情,我認為要關注的是進入旺季後是否真的會啟動消費,否則不排除更大的調整行情。

主持人:羅傑斯到中國來的時候,您和他同台演講,但他似乎對銅牛市看得不是太高,您對於羅傑斯的觀點怎麼看?

景川:我們都看到了羅傑斯「熱門商品」的著作,但是他給我的簽字是在商品還沒有熱的情況下進入,銅顯然已經熱了。

jr0454:請問,銅的上市公司中值得投資的股票有哪一些比較好呢? 如果銅的價格下跌的話,這些股票是否值得長期持有呢?

景川:我認為資源性股票可以長期持有。

主持人:操作上,你能否談談近期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景川:近期應該注意的是在9月消費旺季即將到來的時刻,關注是否能夠出現需求的強勁,同時還是要注意美元的運行情況,因為美元淤銅價呈現明顯的負相關的關系。

向雷鋒同志學習:當前銅價如果想要發力上攻的話,你認為會依據什麼做為突破口?

景川:當然是消費旺季的來臨。

貓總日記:景川,你好!您認為銅價自去年11月以來加速上揚的主要因素是國儲銅事件還是美元貶值?

景川:我認為去年銅價的加速並非是國儲拋售的直接原因.其僅僅是牛市的一個犧牲品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流動性過剩導致的投資行為以及供需的緊張等等所致。

主持人:之前,人們都認為銅市場存在泡沫,但目前這中聲音小多了,您是否認同呢?現貨上是否存在著泡沫呢?

景川:我從來不認為銅價有泡沫,我認為用非理性繁榮來形容更為准確。

阿芳2:景川老師好!請問現在商品基本都在一個很大的回調當中,只有銅還沒有大的回調,銅會不會也將有一個很大的回調呢?

景川:前面提到過,銅價現在處於5月份以來的調整時期,目前還沒結束,能否出現更大的修正,則要看倫敦銅價在7300到7400美圓一線受到支持。

蛹不眼白:銅現在上下兩難。敢問方向如何?

景川:目前銅市場總體上處於5月11日以來的調整行情中,結構上呈現收斂形態,等待對該情態的突破。

⑺ 請你舉例說明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現狀及其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最好是舉東航、國航、中鐵)

東航那個根據報道 是正常的對沖虧損 沒有投機行為

國儲銅投機比較典型

我給你摘錄過來

「以為是金礦,其實是火坑。」在國際基金的圍剿之下,國內機構再一次脆弱得
不堪一擊。這一次,被金融大鱷盯上的是國儲銅。

從3500美元到4200美元的拉升,僅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市場傳言的空方主力——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下稱國儲中心)已形成1億多美元的浮虧,跟風冤鬼不計其數。

對賭或許剛剛開始,勝負還是未定之數,但發改委一紙調控銅價批文,背後潛藏了多少老鼠倉?國資在為誰買單?對60%進口依賴的銅巨量放空形成與國際投機買盤對峙,明年中國還進不進口銅?所有「拍腦袋」的人是否就此事還要拍屁股走人?

從11月16日開始,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下稱國儲局)向市場拋售的兩萬噸銅很快就被上漲的潮水淹沒。11月23日,國儲局再次拋售兩萬噸銅,效果逐漸顯現。此前一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月期銅終於低下了高昂的頭,收盤報4110美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5美元。

交易數據顯示:12月21日交割品種持倉41098手(約102萬多噸,每手25噸),全部期銅合約總持倉21067手(約25萬多噸),LME當日顯性庫存為67050噸。

「如果持倉和庫存是這個比例,走勢與基本面就沒什麼關系了,完全是資金在對賭。」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危險的空單

事情緣起一個名叫劉其兵的交易員在LME下的8000手空單。

劉其兵是國儲中心進出口處處長,負責國儲物資(主要是銅)的套期保值和跨市套利。一位期貨交易員說,大約在今年「十一」的時候,劉其兵就已失蹤。之後國儲中心負責人稱,這些空單是劉其兵的個人行為,「不是我們的」。

據一位LME交易商估計,劉其兵於9月20日左右下了8000手(20萬噸)三月期銅空單,價格在3500美元左右。之後,LME期銅價格一路上揚。「十一」長假期間,更是大漲158美元,空頭因此遭受重創。

按LME期銅保證金每手在5000美元(200美元/噸)以上計算,劉其兵所建空單所需保證金高達4000萬美元,且因浮虧而要不斷追加。據猜測,因需要追加巨額保證金,劉的空單無法繼續掩蓋而暴露出來。

劉其兵被套的消息在LME傳開後,市場預期這20萬噸空單無法交割而只能斬倉,價格更被多方一路推高,於是期銅再度暴漲。截至11月22日,劉所建空單的虧損已達600美元/噸,總計1.2億美元。

就在銅價暴漲,劉其兵所建空單虧損越來越大的時候,國儲局的做法令市場再度喧囂。

國儲局委託國儲中心於11月16日和11月23日分別以公開競價方式銷售兩萬噸國家儲備銅。記者從現貨商處得到的消息稱,這樣的拍賣還將持續兩次。

盡管國儲局把此次拋銅解釋為宏觀調控的配套措施,是「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因劉其兵本人為國儲中心的交易員,國儲局又委託國儲中心拍銅,市場更願意把其舉動理解為與國際基金的對決。

圍繞著劉其兵如何建立這些倉位以及誰來「埋單」,各種傳聞此起彼伏。最新的消息是,為劉其兵開倉的8家國際期貨經紀和基金公司將派人來京同國儲中心交涉此事。

天上掉下個「冤大頭」

「他這么做有沒有得到授權?誰授權的?」宋國青問道。他認為,如果確實有授權,那隻能說授權人不懂國際期貨市場,「以為是金礦,其實是火坑」。

「中國是銅進口大國,在期貨市場上理應做多。」北京洲通投資技術研究所所長黃永山說,「如果做多被套就接實盤好了,反正我們也要進口銅。做空根本就是投機。」

據外電稱,劉其兵「個性溫和,行事相當低調」,因兩年前准確判斷期銅牛市啟動而在圈內一舉成名,並且「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國內期貨界人士普遍認為,劉其兵是因為不肯認輸才把倉位越做越大而無法收拾的。

「期銅上好久沒有這樣的多空對賭了,國外基金有嚴格的風險控制,虧到一定程度後會止損而不是繼續加碼,大家很難找到對手。這次劉其兵算是讓人逮著了。」 黃永山說,「與其說是國際游資在算計中國,不如說我們的風險控制太薄弱,單子這么大,自然會有人找上門來。」

作者:秋風依然 2005-12-17 11:32 回復此發言

--------------------------------------------------------------------------------

2 逼空國儲銅中國定價權鏖戰警示

事實上,劉其兵的倉位只是全部空單的1/5。

「除了這20萬噸,跟風的有多少?」黃永山說,「今年有不少國內機構在LME賠了錢,這次看到有人出頭跟老外干,肯定跟進來做空,要報仇啊。」

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除一家國有大型有色金屬公司有15萬噸空單外,國內期貨界一著名炒家也涉足其中。

「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管基本面了。因為現貨上虧的錢可以通過逼空在期貨上賺回來。」宋國青教授說,「期貨市場上逼空的關鍵是多頭要掌握現貨,雖然明年銅會出現供大於求,但庫存增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每個月也就三五萬噸。多頭只要把增加的庫存吃下來就可以了。」

而LME期銅市場上多頭主力對現貨的控制力顯然非同一般。

11月10日,智利國有銅業委員會(Cochilco)將智利2005年預估銅產量由原來的550.4萬噸調降至537.2萬噸。作為最大的產銅國,智利2004年銅產量為560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36%。其中,外國公司控股銅礦的銅產量為309萬噸。

一方面是期貨價格高漲,另一方面卻是最大產銅國的減產消息,兩相對照,耐人尋味。

LME的交易商們認為,投機商已經買入了巨量的銅,造成了短缺的假象。這種策略與10年前「住友事件」中濱中泰男所採用的手法一樣,人為製造市場供給緊張。

弘業期貨分析師蘆濤認為,作為大宗商品龍頭老大的原油價格最近一直在跌,鋁、錫、鎳等也沒有太好表現,農產品價格連創新低,因此,無法用通脹因素解釋銅價上升。而美元的走強也構成對銅價的利空。如果說是「中國因素」在起作用,可上海期銅價格一直落後於倫敦期銅。

因此,LME期銅暴漲的唯一理由就是「逼倉」。

近年來,全球有色金屬的控制權進一步集中,雖然銅市供求關系面臨轉折,但多頭卻借交易所庫存不足之機進行擠倉,而空頭對此准備不足,使得這種孤注一擲的「逼倉」行為成功概率大大上升。

在國際基金有計劃的圍剿之下,「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的劉其兵成了LME市場上的「冤大頭」。

錯上加錯

不管國際基金是否有陰謀,客觀條件也對參與LME的中國機構投資者不利。黃永山認為,由於缺乏有影響力的金融平台,而國內期貨經紀公司又不能做LME的會員,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只能通過外資機構報盤,其交易的核心信息被掌握,在博弈中往往處於被動。

LME會員分為5類,最高一級是Ring dealing,可以進行自營、經紀、結算等業務,並且在場內場外、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交易。這種經紀公司被稱為「做市商」。「做市商」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為市場參與者報價。但像劉其兵這樣的大額空單,則有可能把為其報單的「做市商」逼成多頭主力。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這些「做市商」既作經紀又作自營,並且了解對手的一舉一動,勝算極大。

退一步說,即使「做市商」不做自營,但他們與國際基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投資者通過外資機構代理交易,商業機密容易暴露,從而成為國際基金狩獵的對象。

此外,由於全球低利率的金融大環境,衍生品市場上游資充斥。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金額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了24%和16%,2004年全球新投入對沖基金的資金達到1300億美元。僅倫敦就有約500家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約1200億美元的資產。

這些基金時刻在尋找獵物。

在LME,一張1000手的單子開出來,馬上就會被人盯上。「一單大額交易的雙方彼此心知肚明,經紀人能讓一個消息在5分鍾內傳遍市場。」一位LME交易商說。

與在市場上拼殺多年、經驗豐富的國際基金相比,中國投資者顯得過於稚嫩。

宋國青指出,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從而保證了美元低利率,低利率的環境使得大規模游資湧入衍生品市場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間接在期銅市場上逼倉中國。」

作者:秋風依然 2005-12-17 11:32 回復此發言

--------------------------------------------------------------------------------

3 逼空國儲銅中國定價權鏖戰警示

黃永山表示,銅與其他大宗商品不同,其存儲成本極低,糧食會出現過期損耗,原油存儲有一定危險性,而銅呢,「幾千年前的青銅器,挖出來還是好好的。」而且,銅的現貨規模很小,相當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小盤股」,很容易被逼倉。

國家儲備的風險

就在國儲中心開始拋銅的當口,「交易員失蹤」的消息傳遍LME。其結果是,上海和倫敦兩家交易所的期銅價格差越拉越大:滬銅漲跌兩難,LME扶搖直上。

無論是在倫敦還是在國內,都有人相信國儲局拋銅的真實意圖絕非如其所言是為了緩解供需矛盾;而是藉此打壓LME銅價,以減少空單造成的損失。

盡管有國儲局庫存銅超過130萬噸以及中國擬出口20萬噸銅的傳聞,但LME期銅價格始終不為所動,繼續上漲。

一方面,國際基金認為,2004年由於進口量下降但消費上升,中國的國內產量加上進口量不足以滿足消費需要,國儲當年釋放了大致20到30萬噸銅,庫存已經空虛,會在適當時間補庫。

另一方面,多頭已是騎虎難下,且手中握有大量現貨和資金,有很強的抗壓能力,不看到銅進倉庫決不罷休。

這就造成了國儲局越是高調拋銅,國際基金越是有恃無恐拉高銅價的局面。

根本上,還是8000手空單授人以柄。而直到現在,除了已經失蹤的劉其兵,還沒有人對這起惡性事件負責。

國儲局和國儲局中心都表示這些空單與他們無關,看來更像是劉其兵私自動用手中的許可權做了大量交易。而要動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卻能夠不被察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劉其兵進行這些不尋常交易的過程中,竟然沒有遇到任何麻煩,有關部門金融風險控制之薄弱也就可見一斑。

在倫敦,LME方面否認國儲局為其會員。而只有會員才能獲准交易,所以,劉其兵的交易可能是通過其他會員來完成的。LME表示,交易所的職責只是維持交易秩序,而核實客戶身份應由會員負責。

而在國內,根據相關政策,進行海外期貨投資必須經過證監會的批准。證監會的一位官員稱,中國政府僅允許31家公司在海外進行期貨交易, 國儲中心並不在其中。那麼,拋開劉其兵的超限持倉不談,單單是國儲中心繞過證監會直接派交易員在LME進行期貨交易這件事本身是否妥當?

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次事件反映了國儲部門運作不透明及內控機制不嚴的問題,而由此造成損失的情形已有先例。

「中儲棉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成立於2003年3月,到2005年初,中儲棉虧損近10億元,相當於其全部注冊資本。

一位企業研究人員就此評論說,國家儲備類企業同時從事經營活動,很容易導致企業將隨時可能產生的經營性風險向儲備活動轉嫁,進而加大了國家儲備的風險和成本,降低發揮國家儲備職能的效率。

政府之手

雖然對於「劉其兵事件」官方始終沒有給出正式回應,但一向神秘而低調的國儲局近期卻頻頻高調出場。其主管部門發改委的官員也頻頻對銅價發表言論。調控虛高銅價意圖明顯。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賈銀松日前表示,銅價一路上揚,引發了銅冶煉投資大幅增長。初步調查,目前全國有在建、擬建項目18個,建設總能力205萬噸。按發展態勢,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屆時全國銅精礦資源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可能提供的銅精礦量。

此前,智利國有銅公司(Codelco)預計,2007年銅價將因供過於求跌到每磅1美元(2205美元/噸)。

也就是說,當中國產能釋放的時候,正是銅價低谷,而對銅精礦資源的爭奪又將大幅提高銅的生產成本。中國銅業將因此遭受巨大損失,投資的低效率顯而易見。

為此,發改委表示,將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抑制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

作為調控的配套措施之一,發改委下屬的國家物資儲備局委託國儲中心在11月16日和11月23日分別拍賣了2萬噸國家儲備銅。並且,這樣的拍賣還將持續兩次。

此外,國儲中心主任王會民證實,該中心通過中糧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連續拋出4萬噸銅。而11月份的前兩周,上期所的銅庫存大幅增加3.2萬余噸。業內人士估計,新增加庫存中的一大部分將用於國儲中心所持空單的交割。同時有消息稱,國儲已將1.8萬噸銅庫存裝運至LME位於亞洲的倉庫,並將於11月底前再出口3萬噸銅,以備交割。

《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到,此次拋售行動,國儲將在國內外的期貨、現貨市場同時進行,並將把握拋售的力度,做到均勻、合理。11月份採取現貨拍賣方式,12月份和明年1月份採取期貨交割方式,均勻釋放庫存。

早在11月初,有發改委官員曾向期貨業專家詢問,釋放20萬噸國儲銅是否可行?這表明國儲本次拋銅的總量可能在20萬噸左右。

上海中期公司分析師李金保表示,這一系列措施意味著對銅價的調控進入實質階段,以緩解國內市場對銅需求的緊張及抑制銅產能過快增長。

之前,發改委曾對其他行業進行過類似的調控。例如,從2004年初開始,發改委等部門對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其結果,電解鋁價格從2004年4月開始,一年內下跌2000元/噸;2004年9月起,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一路下滑,從最高時400元/噸跌至200元/噸;鋼材價格最後一個掉頭,鋼材綜合指數從2005年4月中旬139點跌到目前的104點,而且沒有止跌。

顯然,發改委對國內商品價格的調控得心應手。而這一次,在銅價上遭遇國際炒家,結果又將如何?

最近一兩年來,「中國」屢屢成為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大熱門,不論是原油、金屬、還是農產品,中國這個大買家只要一出手,價格就會扶搖直上。其原因就是誰能影響期貨價格,誰就掌握了定價的主動權,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此次銅交易背後有著良好意願——通過期貨市場來調控價格,也有積極意義。只不過,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

宋國青認為,國內機構對國際投機力量認識不足。近年來,國內期貨界一直大造輿論,要爭奪「商品定價權」,卻沒有考慮到中國缺乏必要的金融平台和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這樣一個事實。而外資機構不但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而且有評級和輿論的「霸權」,簡單來說,「游戲規則」是他們定的。國內機構在本身很弱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再不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規則,吃虧就在所難免了。

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到全球經濟中來,這種情況還會不斷出現。因此,宜及早策劃應對之道。

——————————————————————
一句話就是說 本來是該用來保值對沖的期貨交易 被變成了投機的行為

在國儲銅的事件中,劉兵轉手做空 賭銅價會下降 同時國家的儲備根本無法支付空頭的銅支付,中國又是銅進口國
所以本來是對沖保值的人員確從事投機,並且被國外多方買入逼高銅價 最後一虧到底
——————————————————————————

給我們的啟示是 在中國還沒有絕對的國際金融實力的時候
在衍生品上要嚴格的從事對沖活動,不能投機

同時 建立嚴格的資金監管系統,避免虧損後繼續隱瞞賭博,想抹平這個洞

⑻ 劉其兵的介紹

劉其兵,「國儲銅事件」主角,出生於1968年,湖北省黃陂縣人,武漢大學世界經濟學系本科畢業。1997年7月被授權為國儲在LME所開立交易賬戶的交易下達人,甚至在2003年3月後成為國儲唯一有權進行境外期貨交易的交易員。

⑼ 國儲銅事件的事件經過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閱讀全文

與國儲銅分析與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942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234
企業融資租賃的現狀 瀏覽:226
三峽水利股票吧 瀏覽:228
外匯監管號查詢 瀏覽:246
關於資金不足須從定期轉出的請示 瀏覽:928
紅日葯業歷史最高價格 瀏覽:83
韓國97等於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234
豐田汽車股票歷史漲了多少倍 瀏覽:737
股指期貨理論定價模型有哪些 瀏覽:783
閑人理財 瀏覽:390
個人外匯管理辦法2016 瀏覽:921
淘寶集市貸款 瀏覽:616
天風匯盈創業投資基金章程 瀏覽:294
匯市期貨證券 瀏覽:754
邯鄲永年外匯 瀏覽:892
外匯反彈圖解 瀏覽:907
怎樣找滬深兩市的外資資金 瀏覽:2
龍大資金流打法 瀏覽:286
2500英幣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9
項目投資理財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