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觀經濟學:為什麼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下降,OPEC組織總要限制石油的生產
石油價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股票一樣,也會有上升跟下浮,而石油投資者們最關注的莫過於石油價格變動的情況了,那麼什麼才是影響石油價格波動的原因呢?影響現貨原油的價格因素是什麼?1.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2.石油庫存變化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OECD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並且商業庫存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要明顯強於常規庫存。當qi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qi貨現貨價差減小;當qi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qi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3.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市場干預OPEC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IEA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他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IEA的26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2.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3. OPEC對原油價格有什麼影響
一般來說美元上漲,原油之類的大宗商品就會下跌, 美元下跌的原油之類的大宗商品會上漲。但有的時候也不排除特殊的情況。
名家金融博客零對沖表示,美國鑽井總數跌至記錄新低,石油鑽井數也跌至此輪周期新低,表明美國鑽井數正在加速下滑;按照以往數據,油價走勢通常滯後石油鑽井數一段時間;按照目前石油鑽井數的走勢,未來18個月內或有斷崖式下降,美原油產量可能因此大幅減少。
不過,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上周五公布的數據,截止至5月10日當周,因投資者逢高獲利了結,投機者持有的紐約原油投機性凈多頭減少26584手合約至291960手合約,顯示做多原油的情緒正在繼續消退。
4. 利用囚徒困境原理分析OPEC石油價格
第三章 「囚徒困境」的啟示
1.「囚徒困境」的深刻哲理
在前面的章節,筆者討論一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變形博弈,很明顯,該警察局長所採取的策略必然不能夠使得兩名囚犯坦白罪行。其實,只有改變游戲規則,利用「囚徒困境」模型策略才可以達到目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道理人人都懂,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個囚徒困境模型的應用。我們前面所討論的愛情博弈其實也是囚徒困境的一種形式。
這里我們繼續前面的討論,這個警察局局長C如果足夠明智的話,必然不要求兩名囚犯都招供,而是讓兩名囚犯中的任何一名坦白,招出另外一個人。這樣警察局局長C就要確定,對不坦白的人施以最嚴厲的刑罰。
這種情況下,警察局局長C對囚犯A和B作成如下許諾:如果他們之中有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則坦白者無罪釋放,而不坦白者要被判無期徒刑,囚禁終生;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兩人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如果兩人都不坦白,則兩人都被判2年監禁。
囚徒困境仍然需要2個前提預設:囚徒A和B兩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個人,即只要給出兩種可選的策略,每一方將總是選擇其中對他更有利的那種策略;兩人無法溝通,要在不知道對方所選結果的情況下,獨自進行策略選擇。在這種條件下,從囚犯A的立場來看,共有2種可能情況:第一種可能是B採取坦白的策略,這時如果囚犯A也坦白,則要入獄5年,如果不坦白,則要囚禁終生,兩相比較,結論是應該坦白。第二種可能是囚犯B採取沉默的態度,這時若甲也沉默,要入獄2年,如果囚犯A坦白,則可獲得自由,兩相比較結論是應該坦白。因此,無論囚犯B是坦白還是沉默,囚犯A採取坦白的策略對自己更為有利。同樣以上推理對於囚犯B也適用。結果兩個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的「困境」在於如果甲乙二人都保持沉默,則都只被判刑一年,顯然比兩人都坦白的結果要好。
兩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照博弈論的說法,這是惟一的納什均衡點。除了這個均衡點,A與B的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只會得到更加不經濟的結果。而在其它的結果中,比如兩人都不坦白的情況下,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可是兩人經過一番理性計算後,卻選擇了一個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結局。
其實「囚徒困境」不允許囚犯A和B進行溝通的假設,與實際生活中大部分情況的現實是有差異的。比如,在愛情博弈中,很多戀人會經常花前月下、徹夜廝守;在企業的價格戰中,企業之間也會多有溝通,價格;即使是二十世紀下半世紀的美蘇軍備競賽中,兩個超級大國也會經常進行外交交談,及時交換信息。
筆者不妨將條件放寬,允許囚犯A和B在審訊室李一起單獨呆上10分鍾,然後再決定是否坦白。很明顯,雙方交流的主旨就是建立攻守同盟,克服自利心理,甚至可能訂立一個口頭協議,要求雙方都不去坦白。然後,雙方再單獨被提審。我們不妨設想,囚犯A的心理,他一定會認為,如果囚犯B遵守約定的話,則自己坦白就可獲得自由;如果囚犯B告密的話,若不坦白就會被終生囚禁。事實上,囚犯A的策略並沒有因為簡單的溝通或協議而擺脫兩難境地。
戀人們在戀愛中的海誓山盟,最終還是分手;企業之間相互溝通信誓旦旦,價格戰仍然會爆發;美蘇兩國經常會晤,甚至簽訂核不擴散條約,但軍費一年高過一年。這些現象都反映了上面所說明的問題。
在本節所舉的囚徒困境的游戲規則,能夠讓狡猾的罪犯招供,得到應有的懲罰,固然不是壞事。然而,我們不妨假設囚徒A和B都是完全清白的大大的具有理性的良民,這個博弈的納什均衡並不會因為他們的清白而改變。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加上對身體的殘害,完全會造成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在中國歷史上,這種事情並不是多麼稀有的個案。
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囚徒困境模型動搖了傳統社會學、經濟學理論基礎,這是經濟學的重大革命。
傳統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其傳世經典《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這樣描述市場機制:「當個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私利時,市場的看不見的手會導致最佳經濟後果。」 這就是說,每個人的自利行為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增長。即自利會帶來互利。
傳統經濟學秉承了亞當?斯密的思想。傳統經濟學認為: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是自利,自私是個好東西,每個人都有權追求自己的利益,沒有私社會就不會進步,現代社會的財富是建立在對每個人自利權利的保護上的。因此經濟學不必擔心人們參與競爭的動力,只需關注如何讓每個求利者能夠自由參與盡可能展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只要市場機制公正,自然會增進社會福利。
但是囚徒困境的結果,恰恰表明個人理性不能通過市場導致社會福利的最優。每一個參與者可以相信市場所提供的一切條件,但無法確信其他參與者是否能與自己一樣遵守市場規則。
佛家講因果律,儒家講究「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從囚徒困境看來,如果一味地想算計別人,算來算去,最後算計到自己頭上來了。如果我們將囚徒困境中的有期徒刑改為死刑,那麼「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用在這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5. 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對中國石化的影響
因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左右,因此中石化都不得不依賴進口油維持正常的生版產運營。往往是權兩個月前就安排好未來的采購計劃,因此現貨市場的虧損已經是肯定的。
未來虧損大小,只是看在期貨市場上如何操作了,但中國企業很少披露這方面信息,所以無法判斷虧損的大小。
6. 對石油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反映了經濟學的什麼道理
在價格經濟,法律的價值在於,一個主要的,但實際上不符合某些現代經濟的,那是一種油。作為主食的產品,你可以控制石油巨頭有其生產或流通性。直接因素導致油價上漲,這是供不應求。
7. 微觀經濟學: 請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為什麼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下降,OPEC
不正確。首先供求定律指的是市場價格變化的基本規律。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上升;當需求小於供給時,價格下降。需求的變動方向與均衡價格變動方向相同;供給的變動方向與均衡價格變動方向相反。價格上升是因為供不應求,同時價格的不斷上升又會引起需求量的減少,而一旦供給超過了均衡點,價格又會下降(但是特殊的吉芬商品除外。吉芬商品,是一種商品,在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本應下降,卻反而增加。所謂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減少)價格跟需求的關系這一章我覺得挺復雜的,而且圖形曲線也都超級多,你應該把這幾個圖形放在一起分析。我現在已經畢業兩三年多了,相關具體的解釋我現在也已經模糊了,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你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8. 微觀經濟學簡答題:當前石油價格下跌原因分析(結合經濟學思維)
正常來說 減產才是正確 但確實增產 美元倒是復甦了 不需要QE了
剩下自己考慮再問
9. 為什麼經濟危機導致了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下降
1.石油價格來暴跌
油價受到兩個因自素影響,一是供求關系,二是美元匯率,金融危機,導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經濟衰退,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大幅下滑,世界經濟下滑,造成對石油的需求不足,產量是過剩的,石油是以美元計價的,當美元升值了,也會造成石油價格下跌
前期油價暴漲就是因為經濟繁榮,需求強勁,並且美元貶值,但是,這個暴漲是非理性的,價格已經存在嚴重的泡沫,當支持油價上漲的這兩個根本性因素發生了逆轉,那麼結果就是暴跌
2.股票也類似油價,只是美元這個因素,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公司的收入就減少,利潤減少,甚至紛紛虧損,股價反映的是公司的狀況,公司都不好了,那麼股價肯定也要跌了,大幅度下跌,也是因為存在泡沫,當泡沫破裂以後,那是肯定要大跌的
3.銀行倒閉,也是因為金融危機,銀行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貸款,面臨資不抵債的窘境,這個時候,儲戶就擔心自己的錢可能沒有了,這就發生了一個嚴重的狀況,擠兌,大家都紛紛要求提出自己的存款,銀行就是借錢(儲戶的存款)做生意的,當都需要提錢的時候,銀行是沒有能力應付這樣的沖擊的,只要遇到大規模的擠兌,對任何銀行來說都是致命的,更何況那些已經面臨破產的銀行
10. 油價下跌,OPEC為什麼死扛不減產
OPEC(歐佩克)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Ali al-Naimi)拒絕接受關於該國有意壓低油價的說法,稱油價大幅下跌是一個「暫時性」問題、並無政治意志推動。納伊米將油價下跌歸咎於非歐佩克供應上升,而需求卻因全球經濟增長疲弱而放緩。他否認沙特的石油政策與全局性政治動機之間存在聯系。他表示,在當前環境下,很難安排海灣國家和OPEC其他成員國減產和犧牲市場份額。
事實上,沙特已准備忍受油價下跌以保持市場份額;此外OPEC其他產油國也紛紛表示通過調降售價已保持市場份額。然而,外界投資者認為,OPEC成員國相繼調降售價會進一步加劇油價跌勢,為什麼OPEC不通過減產來支撐油價?
第一:OPEC成員國桶油成本低。原油售價還未跌至桶油成本,產出的油只要能賣出去都會有利潤,說明還有利可圖,這是不減產的根本,虧本買賣歐佩克應該不會做。所以油價下跌對他們來說只是短期內利潤的下降,不致於觸動國家經濟命脈,而今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疲軟,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情況下,能源需求增長下滑,導致產能過剩,別看伊拉克埃及國內動盪,絲毫不耽誤油田生產,所以目前原油是出於供過於求的現象。
第二:美國退出QE3,美元走勢堅挺,相對應石油黃金等價格下跌,原油價格下跌是一個很正常的市場規律;
第三:美國頁岩油頁岩氣開采量節節攀升,正在蠶食了部分OPEC的出口市場,但是頁岩油氣開采成本過高,低油價可能會對頁岩油氣產生很大的打擊!
第四:中國和日韓都在和俄羅斯等中亞能源輸出國開展更多的合作,OPEC的老客戶要被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