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幣卡電子盤抄中的原始票,一般是指交易所在上市品種之前,以原始上市價格發行的新票份額。通俗的說,就是新上市的藏品都會有一個線下發行價格,投資者可以通過軟體進行申購,獲得原始價格的藏品。電子盤的規則是上市第一天的漲幅為30%,之後每天漲幅限制為10%。新品上市一般會有十幾到三十幾個,甚至的漲停板,所以收益非常客觀。想了解郵幣卡電子盤的信息,建議你去郵幣通逛逛
B. 投資郵票怎麼玩需要下載什麼軟體
投資郵票有實物與電子盤二種,實物只要到郵幣卡市場,或者網上買入即可。電子盤了解好文交所,想入哪家,登陸他們的官網注冊、開戶即可。
C. 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交易所軟體哪裡下載
找 不 到 上 海 郵 幣 卡 交 易 中 心 軟 件 嗎 , 可 以 去 知 名 的 牛 郵 網 官回 網 下 載 專 區 下 載 上 海 郵 幣 卡答 交 易 中 心 , 要 是 找 不 到 可 以 直 接 聯 系 在 線 的 客 服 給 你 連 接 下 載 。
D. 關於郵票
【概述】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郵票是發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發送者會將郵票貼在信件上,再由郵局蓋章消值,以用於在郵件被寄出前,證明寄郵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傳遞費用。為方便使用,郵票四周一般會打上齒孔,背面則加上一層背膠。郵票發行由國家管理,通常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甚至是某些國家重要的財源來源,如列支敦斯登。世界上最早的郵票是黑便士,中國最早的郵票是大龍郵票。
[編輯本段]【郵票的誕生】
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後使用)。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於17世紀中葉。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採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簽,出信給用戶。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 資付訖證的標簽,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簽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的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šir)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採納,而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進行改革。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郵資非常昂貴。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
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並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回響。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於在下議院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這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Perkins, Bacon Petch)承擔。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空子(漏洞)將其反復使用。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
[編輯本段]【郵票的歷史發展】
在1840年郵票誕生以前,出現過有很多種郵件付費形式。巴黎郵局的佃戶讓—雅各·雷奧爾德·德·維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年發明了一種名為「付款票」(或應付票據,法語:Billet de port payé),這是與郵票類似的紙樣收費條,價值「一蘇」。這種付款條被面並無粘性,需要用夾子或繩帶固定在信件上。目前這種付款票已很難見到,而且流傳至現世的情況不詳。
在英國也有類似郵票前身製品。自1680年起倫敦芬尼郵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羅伯特·穆里發展出新的郵價統一系統,他們為發信者的郵件蓋上郵戳的做法非常受歡迎,致使當時約克公爵在郵政領域的壟斷地位岌岌可危。不過公爵向芬尼郵局施壓,迫使後者在兩年後放棄該項業務,而且被並入郵政總局。而芬尼郵局一些流傳下來的三角形郵票(英語:triangular postmarks)現在依然可在博物館見到。另外最少有四枚為私人所收藏。
19世紀初一些城市出現了所謂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為貼在信封上印刷郵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島出現一蓋有郵戳的信紙(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後由不列顛報紙發出的回復卡也已經有郵戳印記。世界上第一張印有郵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從悉尼發出的郵簡(letter sheets)。
【郵票的今天】
隨著當代蓋郵戳機的應用與電子郵件的迅速普及,郵票的使用量在不斷減少。即便如此,郵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還是數以十億計的。
收藏者是郵票的一大主顧,為了迎合這些用戶,郵政當局發行了很多紀念郵票,例如正值世界盃之際發行的世界盃紀念郵票,還有一些仿古製品。一些小國家的郵票已經不再是為了郵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賣,作為自身財政一大來源,如梵蒂岡,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還有一些非常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
[編輯本段]【新式郵票】
自2002年起,德國的用戶可以通過軟體STAMPIT在互聯網上下載列印郵票。自從郵政改革之後,郵政事業的壟斷開始瓦解,一些私營企業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郵票。例如柏林的PIN AG2004年就東德喜劇系列的Abrafaxe發行了郵票。
2003年荷蘭和芬蘭郵政(後者顯示面向企業用戶)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戶自己設計的郵票。他們可以將相片,圖片或者是Logo導入到模板中付印。奧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該服務,最低印數為200,但2005年後則降至100。而美國則只需20張即可。瑞士在9月6日發行了四張印有手機照片的郵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這些手機照片。
奧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郵票。但該技術花費甚高,所以並未成為主流,這是為了特定場合而制。這種郵票現只有120張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種收集方向。
[中國郵票的發展史】
中國第一枚中國第一組郵票郵票的故事: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准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
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公元 1878年7月)開始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共三種,圖案是一條五爪大龍,它在清代是皇權的象徵,具有國徽的性質。這套郵票通稱為「大龍郵票」。1888年,台灣設立文報總局,在其頒布的<台灣郵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聯單式的台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用的稱「商票」,但這里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1896年決定開辦大清郵政。1897年初,清政府決定將海關兼辦郵政時期發行的郵票和清代紅色印花稅票加字改值暫作郵票使用。同年8月,大清郵政首次正式發行成套普通郵票,全套共12種,圖案為蟠龍、鯉魚、飛雁,面值最低為半分,最高為5元。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暫將大清郵政1901年第三次發行的無水印蟠龍、鯉魚、飛雁圖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字樣(全套15種),於1912年3月起陸續發行。同年 11月又發行主圖為孫中山像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郵票和主圖為袁世凱像的「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各一套,每套各有12種。兩套郵票面值相同,最低1分,最高5元。1913年5月,發行中華民國第一套普通郵票,圖案有三種:面值半分至10分的為帆船圖,15~50分的為農民收稻圖,1~10元的為北京國子監大成門牌樓(通稱「宮門」)圖。從1878年開始有中國郵票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發行郵票400餘套,2000多種。1930年,贛西南革命根據地設立了郵政總局,發行「贛西南赤色郵政」郵票,已發現三種,面值為1分、3分、8分,這是現知中國人民革命政權最早發行的郵票。中國人民革命政權發行郵票分三個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行郵票的單位有175個,發行了2200多種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8日發行了第一套郵票,即「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種。自此至1984年底,共發行各種郵票 502套(包括加蓋「中國人民郵政」字樣的中華郵政郵票10套),2091種,小型張33張,小本票11本。郵票面值從半分到20元共30餘種,其中以4分、8分的發行量最多。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 《會徽、吉祥物福娃》 郵票 (中國國家郵政局限量發行)the 2008 BeiJing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the mascots-five fuwa》stamps(limited issued by China Stamp State Post Bureau ) 郵票名稱:29屆奧運會會徽和吉祥物 name :the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 and mascots.
[編輯本段]【郵票製造】
銘記
銘記用來表示郵票的發行國家與機構。1874年,郵政聯盟規定各國郵票都必須印上國名;1889年修訂的《萬國郵政公約》又明確規定應當用拉丁文來標記國名,但目前該規定沒有被嚴格執行。目前世界各國的郵票銘記主要是採用文字標注,這通常是國名或國名加郵政字樣,有的還加註英文。以中國郵票為例,採用的是中國郵政加CHINA銘記。美國的則是USA或US,前蘇聯則是CCCP。英國是唯一的例外,其的郵票銘記為女王的側面剪影,不標任何文字。此外,匈牙利發行的郵票銘記不是其國名,而是「MAGYAR」(中文「馬扎爾人」之意);瑞士的郵票銘記則是「HELVETIA」(中文「荷爾維第亞人」之意)。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發行的歐羅巴郵票上,加註有「EUROPA」和「CEPT」字樣。
造型
郵票最早的造型是長方形,直立比橫放要普遍。長方形郵票可以非常美觀的放置在方連里。長方形的特殊形式—正方形的郵票比較少見。匈牙利就很喜歡發行漂亮的正方形郵票。除了四角郵票外,早期的一些郵票還呈現出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國殖民地好望角發行的一套三角形郵票。
最近的十幾年,很多國家都發行了形式多樣的郵票,例如以足球為主題的圓形郵票。這種郵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郵票那樣容易從方聯撕下來,因此它們常以郵票塊的形式出現。收藏家席拉·里昂(Sierra Leone)以其收集的特殊形狀郵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鳥,地圖和椰子形。法國的郵政局(La Poste)曾發行過心形郵票。
由於矩形有節省原料的優點,所以成為大量發行的普通郵票票形首選,而三角形也有相同優點,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有些形狀如圓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鳥、地圖等各種事物的形狀,會浪費原料,所以這些票形多用在發行量較少的紀念郵票上。
郵票也常以小型張、小全張、小版張和小本票等其他形式的形式發行。小型張(miniature sheet)是指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積較大的紙上,在郵票四周的空白處一般印有相關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而小全張屬於小型張的同類特殊版式,是指全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的郵票,其面值、圖案、枚數與同時發行的郵票完全相同。二者在邊紙上大多都會飾以相關圖案或說明文字,有時還會以高於面值的價格出售。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張是年盧森堡發行於1906年的紀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張郵票。中國的第一枚小全張是中華郵政發行於1941年的《節約建國》郵票。小本票又稱為郵票小冊,是郵政部門將一套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冊,配有封底的郵票稱為小本票。這種郵票經常由於由於裝訂的原因而有一邊、兩邊無齒孔或二、三邊無齒。小版張是郵政部門在發行全版張之外另印製的小開張郵票。小版張四周一般有裝飾或與郵票主題關聯的文字與圖案。
齒孔
到了今天制齒則成為了針對郵票邊緣最受歡迎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也成就了郵票這種獨一無二的外形樣式。郵票邊緣的齒其實是郵票打孔的摩登樣式。開始的時候郵票的邊緣不會怎麼被加工。沒有齒,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從郵票方格分離出來。而英國人亨利·亞瑟爾(Henry·Archer)則打算改善這種情況。他首先應用了一種穿孔機,裡面有著細小的刀排,人們能用它在兩張郵票之間作出等距切口。世界上第一張以這種方法制出的郵票出現於1848年。
亨利·阿舍並沒止步於此,他不斷改進該機器,後來利用鑽芯代替小刀。這種方法非常受歡迎。當第一枚邊緣帶齒的郵票在 英國出現後,世界各國也緊隨其後應用該做法。
在打孔機發明之後,大部分郵票都是有齒孔的,但有時因不具備打孔條件(如戰爭時期等),小部分郵票也沒有齒孔。這種郵票收藏價值普遍高於有齒孔郵票,有時郵政部門為了滿足集郵者的需求而故意發行無齒孔郵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2年8月8日發行的紀94號郵票「梅蘭芳舞台藝術」和1963年8月5日發行的特59號郵票「熊貓」。
塗膠
郵票的背面會塗膠,之後只要濕潤其表面就會產生粘性,可以粘貼到信封表面。時至今天郵票會在印刷之前就用機器上膠。但早期卻是先印後膠的,而且在相應的機器出現之前,塗膠是手工用刷子完成的。膠的主要成分是塑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種碳多聚物。後來則是動物粘著劑,也見植物粘著劑 ,如糊精或阿拉伯膠。一些郵局則開始應用帶粘性的塑料薄膜。大部分使用者使用舌頭濕潤塗膠層,因此很多郵局想辦法使郵票帶「味」。例如德郵在 1955年到1956年測試了帶薄荷味的塗膠材料。在集郵者收集郵票時,需要將背膠洗掉,才能夾在郵票冊中。
材料
郵票的紙是特製的,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它們既要對防偽識別起作用,又要張張如一(在戰爭期間就很難做到),所以價格昂貴。
現今的郵票使用的紙會發光。熒光,磷光和郵票的這種光效增益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郵票的這種發光性質一方面可防偽,另一方面自動蓋戳機要靠它來識別戳印位置。德國每天需要25噸郵票用紙。
很多其它的國家則使用木或布料制郵票。例如瑞士就發行過這些郵票,但只面對收藏家。從1955年開始發行郵票的不丹,在1973年4月15日發行了一套68到100毫米的唱片郵票,它們既是郵票又是唱片。蘇聯1965年印有兩枚以航空為主題的鋁郵票。東德在1963年發行了一滌綸郵票,因滌綸一詞Dederon從發音上非常接近東德的德語首字母縮寫DDR。蒲隆地在建國三周年之際發行了金薄膜郵票紀念其獨立。2003年義大利發行牛仔褲料郵票。2004瑞士發行木料郵票。在2000年6月21日,瑞士還發行了世界第一套刺綉郵票。但是歸根到底,紙還是郵票的最實用材料。
【郵票種類】
郵票有很多種。只是因為自其誕生之日起,郵票被賦予越來越多的用途 ,可分類歸納為:
普通郵票:
普通郵票既是最古老又是最為常見的郵票種類。購買普通郵票是交納郵費的一種方式。普通郵票面值齊全,發行量大,票幅較小,圖案比較固定。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種。
紀念郵票 :
紀念郵票是為某一事件或場合特別發行的郵票。秘魯在1871年暨其第一條利馬和卡亞俄之間的條路開通之際發行了世界第一枚紀念郵票,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效仿。許多國家將紀念郵票作為自我廣告的一種形式。特別是一些小國家,其紀念郵票成為自身財政來源之一(但是有時也可能存在著宣傳目的,例如德國第一枚紀念郵票就是在納粹時代出現的。)紀念郵票主要面向的是收藏者,因為它們基本上不會用到信封上面。所以比起長期郵票,罕見附有紀念郵票的信件。紀念郵票通常票幅比較大,設計印刷精緻,圖案豐富,不允許重印,有特定的發售期限。
特種郵票:
為宣傳特定事物而發行的郵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郵票和紀念郵票的郵票都屬於此類,范圍比紀念郵票更加廣泛。
福利郵票:
又稱附捐郵票,是為福利、健康、賑災、慈善等事業而發行的郵票。其面值分為兩部分,一是郵資本身,二是附捐金額。世界最早的附捐郵票是1897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發行的1便士郵票,其售價比郵票面值高12倍,多餘的金額即用於捐贈。
公務郵票:
公務郵票是政府機關單位用於支付公務郵件所使用的郵票。因此在一般郵局是不會看到有公務郵票出售的,而且它們也不能由於普通郵寄。所以實際上是沒有濫用或盜用公務郵票的事件的。
第一枚公務郵票於1866年英屬印度被發行。中國的第一枚公務郵票是中華郵政在新疆發行的鑿孔「公文貼用」。德國則要等到1920年再有自己的公務郵票,但二戰結束後又被廢除了。東德在1954年到1960年使用過公務郵票。奧地利則只有在德國1938年到1945年佔領期間才出現過公務郵票。瑞士則在1918年到1944年使用過公務郵票。列支敦斯登從1932年其發行公務郵票。1983年,美國發行的公務郵票上注有「美國公文郵票」和「私人使用將罰款300美元」的字樣。因此又被稱為處罰郵件郵票。
航空郵票:
航空郵票適用於空運郵件,因此也被稱作「空運郵票」。但它們只能用於空運郵件,普通郵遞是不能使用航空郵票的。自20世紀中期起,空運郵件成為郵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會發行自己的航空郵票。票面圖案通常為氣球、鴿子或飛機等。 德國和瑞士在1912年就引入了第一枚航空郵票。奧地利則是在一戰時1918年3月30日發行第一枚航空郵票。大部分歐洲國家在二戰之後廢除了航空郵票。現在普通郵票已可用於空運郵件。
欠資郵票 :
在很多國家存在著欠資郵票,它們用作計算郵寄欠資。工作人員在郵件寄出之前會給郵費投入不足的信件貼上郵資郵票,並且會在郵件交付的時候結清。欠資郵票不能作為郵資預付的憑證,郵局也不銷售。
世界最早的郵票出現在1859年,出現於法國。奧地利在1894年發行了第一枚郵資欠票。直到2002年引入歐元時被廢除。德國從沒有過欠資郵票。只有當時享有郵政主權的巴登和巴伐利亞在1862到1870年發行過欠資郵票。瑞士在1878年到1938年間發行過欠資郵票。列支敦斯登在1920年與奧地利分開郵政之前一直有用奧地利的欠資郵票。在之後它先是發行奧地利貨幣欠資郵票,再在1940年轉成瑞士貨幣的。中國最早的欠資郵票發行於1904年4月1日,1956年停用舊幣後就再無發行。
電子郵票:
根據郵資大小,由自動販賣機列印不同面值所出售的郵票,又稱自動化郵票。這種郵票無齒孔,無背膠,有的上下兩邊各有兩個半圓形凹槽。1981年德國發行了首套電子郵票,面值可根據需要分檔選擇(1芬尼到999芬尼)。
信銷票與蓋銷票:
蓋過郵戳的郵票按其狀態可分為兩類。分別是信銷票和蓋銷票。信銷票指的是實際寄過信,作為郵資使用過的郵票,也稱實銷票。蓋銷票又稱特銷票,是郵局已表示作為郵資使用過,專為集郵人士提供的郵票。這種郵票比新票略便宜,郵票上郵戳痕跡鮮明清晰,有背膠的保持原膠。
快遞專用郵票:
專門用來郵寄快信,於1955年在美國首度發行。
掛號郵票:
專供在掛號郵件上貼用的郵票。
軍用郵票
供現役軍人或軍事機關減免郵寄費用的專用郵票。世界上最早的軍用郵票於1879年發行,發行國是奧匈帝國。
包裹郵票
供寄送包裹貼用的專門郵票,又稱包裹印紙。一般不單獨出售,只可在寄送包裹付款時由郵局人員將其貼於包裹上並加蓋。世界上最早的包裹郵票發行於1879年的比利時。
電報郵票
在發電報時使用,非常罕見,
報紙郵票
專供郵寄報紙和雜志。最早於1852年發行於奧地利。
匯兌郵票
供匯兌的專用郵票,又稱匯兌印紙,採用飄匯方式辦理郵政匯兌業務時,貼在匯票及其核對收據上的匯款金額憑證。有面值,不能作為郵寄郵件的憑證,最早的匯兌郵票發行於1884年的荷蘭。
試印票
在郵票正式印刷前,郵局會為了檢查效果而先以郵票樣式印刷一些樣張,是為試印票。
發光郵票
這種郵票因為塗抹了特殊材質,可在暗室內發光。根據發光物質的種類又可細分為熒光郵票和磷光郵票。
加蓋郵票
在原有郵票上加蓋文字以變更面額而產生的新郵票就是加字改值郵票。這種郵票的出現多是因為政權輪替與物價暴漲,讓郵政部門無法跟上變化導致。
【奧運郵票】
自奧林匹克和現代奧運會問世起來,體育郵票就與它結為親密「夥伴」,並以郵票的形式向人們描繪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奧林匹克網路全書。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為此,東道國在希臘郵協領導人薩科拉弗斯的建議下,率先發行世界第一套奧運會郵票(也是世界上第一套體育出票),成為體育郵票的開山之作。
[編輯本段]【無齒郵票】
無齒郵票(Imperforated stamp)指四周不打齒孔的郵票。世界上早期發行的郵票都沒有齒孔。自1854年亨利•亞第爾發明了打孔機後,英國和其它國家才開始發行有齒孔的郵票,但有些國家因不具備打孔條件,發行無齒孔郵票的歷史很長。如我國解放區發行了許多無齒孔郵票,就因當時無打孔條件。後來,一些國家雖然有了打孔條件,但為了滿足集郵愛好者的需求,專門發行無齒孔郵票,也有在發行有齒郵票同時,特地發行一些無齒孔郵票。無齒孔郵票一般因其發行量小,倍受集郵愛好者青睞,收集無齒孔郵票最好是帶邊紙或雙連的,謹防偽品。
[編輯本段]【世界珍稀郵票】
物以稀為貴,一些郵票因為數量少而備受收藏家追捧。世上並沒有最珍貴和最稀有的郵票,因為有很多孤本郵票在世。其中最有名的如下:
黑便士 (英國 - 1840年)
世界第一枚郵票
模里西斯「郵局」郵票 (模里西斯 - 1847年)
1847年9月,模里西斯總督夫人舉行舞會,為郵寄請柬,當地郵局發行了兩種郵票,面值分別為桔黃色1便士和藍色2便士,圖案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頭像,各500枚。這是英國殖民地最早發行的郵票。郵票由一位名叫約瑟夫·巴德納的鍾表匠雕刻,由於是第一次做而且他視力極差,結果將「post paid」印刷成「post office」。但是當時沒有人發現這錯誤。舞會結束後,大部分請柬都被丟掉,只有十幾枚郵票被一班輪船運到了歐洲和印度。1869年後,人們才發現這枚郵票的錯誤。目前實寄封僅發現1個,1993年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拍出。而1便士郵票新票存世15枚,2便士新票存世12枚。均為世界珍郵。
薩克森深紅色變體票 (薩克森 - 1850年)
薩克森在1850加入德奧郵政聯盟後,發行了第一套無齒郵票,郵票面值3芬尼,凸版印刷,共印50萬枚,實際售出463058枚,其餘銷毀。這些郵票專供寄雜志報紙等印刷品,在取出郵件後大部分都被棄毀,因此存世稀少。而錯色變體票更加稀罕。一枚使用過的錯色變體票四方連於1987年3月14日以50萬馬克的價格拍出。
傳教士郵票 (夏威夷 - 1850年)
夏威夷在1851年發行了第一套郵票,面值有2分、5分和13分。由於當時的郵政局長是傳教士的兒子,且貼這類郵票的信件多為傳教士,故有「傳教士郵票」之名。現該票新票2分拍賣價為35000美元;5分為35000美元;13分為175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