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通關一體化

上海通關一體化

發布時間:2021-06-17 05:30:40

上海到江蘇的城際高鐵線路

上海與長三角江浙兩地的城際交通將分別由高速磁浮列車和高速輪軌鐵路進行連接,而滬杭磁浮有望於今年年內開工,2010年前投入運營。這是上海東方早報記者從昨天召開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據介紹,今年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將從港口、海關、人才三方面進行推進。

滬寧線敲定高速輪軌
在昨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新聞發布會上,合作交流辦合作發展處副處長陳曉雲透露,根據長三角區域交通規劃,上海和浙江、江蘇的城際交通將分別由高速磁浮列車和高速輪軌列車進行連接。而根據國務院批准,現在滬杭磁浮項目已進入可行性研究論證、合作談判階段,陳曉雲表示,如果條件具備,滬杭磁浮有望今年年內開工,2010年前完成試運行,投入運營。
而對於滬杭磁浮線會否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線,陳曉雲表示,現在擴線可能性很小,要等運行後才會考慮,目前滬杭磁浮工程指揮部正在籌建。陳曉雲透露,上海和江蘇之間的城際連線之前也曾考慮過磁浮項目,但現在按照初步規劃將會在江蘇省內長三角城市和上海之間全部採用高速輪軌列車來連接,而不再另建磁浮項目。
三方面推動長三角一體化
另據合作交流辦新聞發言人周賢行透露,今年長三角還將著力推進港口聯動、通關、專業人才三個方面的合作。
周賢行表示,在港口聯動方面,要建立長三角各城市港口合作機制,今年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港口規劃及其實施過程中的溝通和協調;開展長三角地區內河集裝箱運輸體系建設的研究。通過調研,形成報告,報送交通部和長三角各城市;推進長三角地區港航企業的合作。加強各城市港航企業和協會的交流,適時成立長三角港航企業協會,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實現聯動發展。
他表示,在通關方面今年將發揮洋山保稅港區優勢、加快長三角物流業發展。主要是在長三角4個直屬海關進行以「規范和簡化轉關運輸監管」為核心內容的業務改革;實行「屬地報關、口岸驗放」的區域通關新模式;調整轉關運輸監管流程,將轉關監控由目前的人工審核調整為計算機自動審核,從而提高轉關效率。
在人才合作方面,周賢行表示,今年有關部門將著手編制長三角區域人才規劃,實現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專題。通過對長三角人才資源的調研,完成長三角區域人才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建立蘇浙滬三地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工作的聯系協調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並形成共識,簽署長三角區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協議書,實現人才自由流動和人才資源的共享。

㈡ 7月起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正式實施是怎麼回事

據報道,從7月1日起,海關通關一體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企業可以在任意一個海關完成申報、繳稅等海關手續,實現申報更自由、手續更簡便、通關更順暢。

通關一體化後,海關將在全國范圍內設立風險防控中心和稅收征管中心,實現風險防控、稅收征管等關鍵業務集中、統一、智能處置,為企業提供統一的通關便利。7月1日當天,海關總署風險防控中心(青島)正式啟用。當日9時31分,該中心下達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模式下首票水運艙單查驗指令。

㈢ 如何探索推進職能分工一體化協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對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長三角區域合作已經走過了區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階段,深化至體制機制的創新,長三角一體化進入了深層次階段。在長三角一體化向縱深推進的同時,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如城市功能定位與分工不明晰,同質競爭仍較普遍,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現實與隱形的壁壘,城際交通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管理仍有較大差距,區域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長效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等。
未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通過設立更高層級的協調發展機構,建立多領域、多層次的協調發展機制。通過開展長三角城市功能協同發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職能分工體系。通過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網路,構築區域綜合交通網路體系。通過設立環境監管治理制度和生態建設專項基金,構建長三角生態協同治理機制。同時,要加強區域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聯動實施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等重大戰略,協同推進上海「四個中心」、全球科創中心、自由貿易區等重要功能區建設。在此過程中,江蘇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一員,需緊緊圍繞頂層規劃體系、產業分工協作、創新要素培育、區域交通一體、生態協同治理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積極主動對接和支持上海長三角龍頭作用的發揮,加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共同推動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積極融入長三角頂層規劃體系
首先,瞄準長三角區域頂層規劃設計。注重立足需求,統籌全局,突出重點,有序實施,積極深化實施《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呼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促進空間體系一體化發展。其次,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無縫銜接。在涉及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生態維護時,要重視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的無縫銜接,為融合發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統一性、可操作性的發展藍圖。再次,提升內部功能板塊的能級。為積極呼應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要繼續提升城市群內部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加快落實「1+3」重點功能區戰略,著力打造揚子江城市群經濟增長極,推動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能級,實現區域發展由同質競爭向協同融合轉變。
共建長三角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
首先,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在鞏固傳統製造業優勢的基礎上,加強與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製造業高端化發展。其次,培育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樹立與新時代和本省實踐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實現先進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協同攻關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長三角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再次,加強區域間產業分工協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資源、產業鏈等外溢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瞄準國家或長三角地區急需的重點產業領域,加強研究謀劃,進行整體戰略部署,堅持產業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打造區域特色產業,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形成合理分工、協作有序的發展格局。
打造長三角創新功能示範區
首先,加快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圍繞經濟發展高質量,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利用區域內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科創資源,藉助上海科創中心和合肥國家科學城的建設機遇,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其次,推進高層次創新平台建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進國內外科技創新人才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團隊,打通江蘇和長三角其它地區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聯合建設區域高層次創新載體和研發服務平台,加強科技資源交流共享,開創長三角科技合作共贏新局面。再次,實現創新要素跨區域聯動。瞄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通過打通與上海、浙江、安徽在創新要素流動上的界限,實現科創資源的協同創新。加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與上海張江、合肥科學城、G60科創走廊等國家級科學中心的聯動,打造長三角創新集群重要連接點,合力建設長三角創新功能示範區,打造世界級創新經濟發動機。
建設區域一體的交通網路體系
首先,加快交通干線骨架的建設。進一步加大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區內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路線、過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軸線的架設,打造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系統,支撐「1+3」重點功能區發展。其次,實現跨區域交通的無縫連接。通過推進沿海經濟帶、沿江生態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寧杭生態經濟帶等的交通運輸規劃研究,構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跨省市城際鐵路、公交、軌道交通線路有效銜接的協調,實現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無縫連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網路體系。推動江蘇與長三角城市間公交一卡通、通關一體化等的全面實施,支持主要城市間開通城市公共交通線路。臨滬地區城市加快與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時都市圈,其餘城市躋身上海2小時交通經濟圈。
構建跨區域生態協同戰略區
首先,建立區域生態保護聯盟。重點圍繞長江、太湖、洪澤湖、大運河等生態重點功能區,以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江生態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為契機,與上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及長三角其它地區實現區域共享、生態共保,協同建設長三角區域發展綠色新空間。其次,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以推進「263」專項行動為抓手,全面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重點開展大氣、水環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動,積極參與長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為核心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長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區實行多管齊下,聯防聯治,共同推進長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態協同治理。再次,設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重點對跨區域的環境污染防控、環境治理等工作進行資金扶持和政策獎勵。健全和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在區域環境保護中承擔生態功能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地區,通過設立專項基金予以合理的經濟補償。
實現制度創新的跨區域聯動
首先,要積極配合長三角跨行政區域協調管理機構的工作,統籌好區域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資源開發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做好與其它兩省一市的協調工作。其次,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和長三角其它地區聯手構建協調的制度框架和實施細則,實現區域制度架構的融合。同時,與長三角其它地區相關政府部門一起,協商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問題和相應舉措,完善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長江經濟帶下游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再次,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積極探索江蘇與長三角核心區、非核心區之間的聯動發展機制,支持區域性的非政府社團組織或民間組織發展,不定期地針對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問題和舉措開展專題研討,使企業、非政府組織、居民等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㈣ 什麼是一體化報關

一體化報關是:

1.有的企業座落在一個地方,但是貨物的進出口可能在另外一個城市,而原來海關的分布是按照屬地化的,一個地方的海關自身是一個獨立的監管體系;

2.現在實現了一體化報關以後,企業可以自主地選擇申報、納稅、驗放地點和通關模式,以往需要在多關辦理的手續可以在一個海關辦理,進一步簡化了手續。

(4)上海通關一體化擴展閱讀

一體化報關是海關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實現一體化報關,主要是通過打造兩個中心,建立三個制度。

1.打造兩個中心:設立一個全國海關的風險防控中心和一個全國海關的稅收征管中心

通過實現集中的風險防控和稅收的集中統一作業,讓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海關面對統一的海關監管政策和要求,享受統一的通關便利待遇。

2.建立三個制度

①一次申報、分步處置:運輸工具申報以後,就可以先放行,不用等到所有的項目申報完畢。貨物放行以後,企業再做完整的申報,海關完成稅收征管;

②改革現行的稅收征管方式:原來企業報關報稅,應該是票票過篩,每一個票都要審價、歸類、計征稅收。現在通過改革征管方式,主要靠企業自報,自繳稅款;

③改變以往以關區為區塊的監管模式:原來42個直屬海關,每一個關都是自成體系,所有業務都是一個關完成。下一步按照全國不同的類型,建立若干功能型海關。

㈤ 國家支持長江經濟帶建設有哪些政策支持

《長江經濟帶發展指導意見》
海關將進一步完善長江流域大通關體制。已經建立長三角區域、上海與中部六省、川渝滬等區域通關合作機制,下一步將整合提升,按照市場和物流規律,推動長江經濟帶11省市海關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區域通關改革,努力實現沿長江不同關區之間一體化作業。同時,積極推動沿長江省市多式聯運發展。目前,海關總署正在抓緊開展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試點,取得經驗後盡快向長江經濟帶等地區推廣實施。在中歐海關「安全智能貿易航線」合作項目中,發揮上海、重慶兩個試點港口的作用,密切長江沿線港口的對歐聯系。海關利用特殊監管區域政策優勢,大力支持長江流域內陸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支持重慶成功走出一條「整機+配套」、「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內陸型加工貿易發展模式。下一步,海關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統籌推動長江經濟帶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推動類型整合、政策整合和管理整合,優化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功能結構,幫助區內企業統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高端製造、物流和維修等發展的基礎上,向研發、銷售、結算等拓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同時,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監管創新的制度成果也將在長江經濟帶復制推廣。沿長江11省市現有國務院批准對外開放口岸70個,此外重慶、成都鐵路車站均已實現臨時開放。下一步將重點支持在長江流域符合條件、發展潛力大的地區設立口岸,落實好已列入國家口岸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長江流域口岸的開放或擴大開放任務,為長江經濟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供更好的口岸條件。

㈥ 屬地報關和通關一體化的區別

一、主體不同

1、屬地報關:指進出口貨物裝船出運前,向海關申報的手續。

2、通關一體化:企業在一個地方,但是貨物的進出口可能在另外一個城市,原來海關的分布是按照屬地化的,一個地方的海關自身是一個獨立的監管體系。


二、作用不同

1、屬地報關:凡是進出國境的貨物,必須經由設有海關的港口、車站、國際航空站,並由貨物所有人向海關申報,經過海關放行後,貨物才可提取或者裝船出口。

2、通關一體化:實現了區域通關一體化以後,企業可以自主地選擇申報、納稅、驗放地點和通關模式,以往需要在多關辦理的手續可以在一個海關辦理,進一步簡化手續。

三、特點不同

1、屬地報關:報關涉及的對象可分為進出境的運輸工具和貨物、物品兩大類。

2、通關一體化: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讓進出口企業有更多的得益。


㈦ 長三角一體化具體指哪些內容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綱要》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所具備的基礎條件以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明確了「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設置了分階段目標,部署了「7+2」共九個方面的具體任務,並對推進規劃實施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規劃綱要》按照統籌兼顧、遠近結合的原則,部署了「7+2」的重要任務:

「7」是指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等7個方面的重要任務;「

「2」是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兩個重點區域的高水平高標准建設任務。

《規劃綱要》指出,上海要充分發揮好龍頭作用,蘇浙皖要各揚所長,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具體來講:

上海要提升服務功能——提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江蘇要發揮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浙江要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

安徽要發揮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

《規劃綱要》強調,要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

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面向量子信息、類腦晶元、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慧、靶向葯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

同時,《規劃綱要》還從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推進教育合作發展方面,《規劃綱要》明確,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做大做強上海電子信息、江蘇軟體、浙江智能製造、安徽國際商務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培養高技能人才。

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合作方面,《規劃綱要》明確,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積極招引全球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建立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方面,《規劃綱要》明確,中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推動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

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規劃綱要》明確,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台、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製造網路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此外,打造「數字長三角」的重要舉措中,《規劃綱要》明確,要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

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

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准體系構建。

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製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台深度對接。

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路安全試點示範項目。

其他部署還包括:

以十大舉措,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打造數字長三角,共建工業互聯網

開展園區合作,共建升級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園區

閱讀全文

與上海通關一體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交建發行價格 瀏覽:545
我的財富里看不見買了基金 瀏覽:298
泰銖對人民幣匯率4月2號 瀏覽:834
科創板確定最終發行價格 瀏覽:22
期貨理論價格公式 瀏覽:952
銀華定增基金狂跌怎麼辦 瀏覽:313
貸款無力償還會判刑嗎 瀏覽:402
如何考核基金管理人 瀏覽:839
中國外匯新政策 瀏覽:89
那個科創基金比較好 瀏覽:478
融資租賃論壇 瀏覽:524
投資家pdf 瀏覽:631
貨物質押融資業務 瀏覽:249
韓幣100換中國人民幣多少 瀏覽:520
三低價值投資 瀏覽:999
歐諾外匯電話 瀏覽:926
農行我的貴金屬啥意思 瀏覽:415
證券投資的構成要素 瀏覽:560
辦理天津融資租賃公司 瀏覽:596
貴金屬保本保收益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