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力與小米的企業估值對比
格力與小米都不是一個模式,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現在實業越來越難做了!
2. 如何評價小米和格力的模式
如果大家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小米模式下的產品盡管從手機數碼產品延伸到了公寓,它都有一個特點,產品本身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有一定的復雜性,即它是以「發燒」和高性價比作為消費者口碑的核心。
3. 小米輕資產與格力重資產模式區別
參考這個,也許能幫你理解:
輕資產,可以理解為企業的無形資產,相對於固定資產的大,重,實,無形資產顯然是輕很多啦,所以創新的叫法就是輕資產。所謂的輕資產公司或運營模式,是指運用專利,專有技術,專營權,租賃,外包等方法,降低有形長期資本的投入,發揮設計,創新,營銷的軟實力,打造長期無形資產的競爭優勢,獲取壟斷競爭的超額利潤。
小米打敗格力,這個判斷不知雷軍是如何定義,在什麼場合說的。下次你有機會的話可以問問雷軍,是從哪個角度來定義打敗的。是比營業收入,還是股東收益率;是比市盈率,還是股利分配額;因此這個打敗真不好評論。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軟實力,輕資產,規模化,低成本,都是企業發展的模式,各有用途,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需要順勢而為,量身定做,沒有優劣之分。小米是一個創新型的公司,值得欽佩,但不是一個輕資產的概念就能包治百病的。
4. 格力和小米誰更偉大
既然是偉大,就要談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誰對社會和人民創造的價值大,誰就偉大!
格力生產為主,小米營銷為主。格力幾萬人的工廠和幾千家代理商,為中國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很多人靠他生活,這一點創造的價值小米沒法比!畢竟格力有20多年的沉澱,小米是不是曇花一現還不好說。就品牌價值來說,小米比格力差遠了。
綜上,就目前來說,格力更偉大,這點是毋容置疑的。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10年20年以後,小米一如既往的厲害,就難以評價了!
5. 相比格力小米擁有哪些優勢,家電產業觀察人士如何解說的
小米擁有的優勢有:
第一、小米是互聯網+實體發展公司,對於營銷更有策略。在2013年時,我有個非常深的感受,那就是小米手機全部靠搶,因為不搶買不到,一款新的小米手機往往在小米網站上出台大概那麼幾秒,那基本一售而空,每次在小米新機要發布的時候,雷軍開一場發布會,現場人聲鼎沸,各大網站紛紛跟蹤報道,將小米手機的各項系數,發布之前的小道消息等等,可以說賺足了公眾的眼球,小米打著低價高配營銷策略給小米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實事證明這種策略是非常正確的,至少在發展之初給小米注入非常多的新鮮血液資金。
6. 小米和格力哪個發展前景好
最後的勝利肯定是小米。代表未來。格力也是業界翹楚,但是還是稍弱。
望採納,謝謝
7. 小米和格力的賭局分析
的確有這樣的賭局,但是這個東西最終也沒有權利,只不過是一種宣傳炒作罷了,大家都是不贏的對象。
8. 格力pk小米,應該怎麼看
格力是中國對科研最重視的企業 平穩運行10年問題不大
小米的成功賣點是性價比高 在中國想玩價格戰的統統沒有好下場。當中華酷聯也開始在同價位推出同樣性能的手機時 小米基本就死定了。小米進軍高端顯然沒有優勢,拼價格,沒有規模效益也很難維持低成本。現在一時威風不過是市面上沒有相同高性價比的手機,如果有了同樣配置的現貨 誰買期貨。
小米勝率不高。不過,賭一個億也不一定虧。炒熱話題 撈一把快錢 賺一個億也不困難
9. 小米與格力,誰更有未來
個人覺得都很難有,格力專業做空調,但是很明顯現在傳統製造業已經遭遇嚴重的挑戰了,當然格力有底蘊,畢竟二十幾年來銷量都是全國第一,又是國企背景。手機行業安卓實在是太多了,小米也沒有獨樹一幟的系統,之所以小米擁有現在的知名度,完全是當初銷售戰略的成功,飢餓營銷,當時明顯現在華為無論銷路和口碑,已經超過小米了,目前是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的天下,如果微軟或者其他系統進來插一腳,蘋果扛得住,安卓就不一定了。
10. 結合格力的製造模式,說明小米的成功之處
和格力的製造模式說明小米的成功之路,格力是一個大的品牌,所以格力的制度製造模式給小米帶來了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