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分析知名人士的影響力

分析知名人士的影響力

發布時間:2021-06-19 18:54:09

① 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知名股評人

著名股評家口碑好的有弘度、王國強、徐一釘、謝國忠、王偉臣、李大霄、花榮、龔方雄等,我特別佩服弘度老師,他的中短期一般都很准, 基本面分析的最好,是一個很有文化低蘊的專家。

② 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知名人物有哪些啊

千古帝王:

1.華夏始祖——黃帝
2.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贏政
3.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4.威震歐亞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5.千古一帝——康熙皇帝
6.埃及最早的統一者——美尼斯
7.崇尚法度的「眾神之王」——漢謨拉比
8.埃及王朝最偉大的國王——圖特摩斯三世
9.改變世界格局的帝王——居魯士
10.馬其頓帝國最負盛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
11.悲天憫人的帝王——阿育王
12.羅馬大帝——愷撒
13.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正式宗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14.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15.致力改革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16.馬背上的皇帝——拿破崙

軍政巨子:

17.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
18.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19.美國國父——華盛頓
20.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
21.印度「自由的燈塔」——甘地
22.「紅色國度」的締造者——列寧
23.文武雙全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24.衛國戰爭的偉大統帥——斯大林
25.輪椅上的美國總統——羅斯福
26.反法西斯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戴高樂
27.膽識過人的傑出將領——艾森豪威爾
28.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
29.英國「鐵娘子」——撒切爾
30.製造噩夢的撒旦——希特勒

思想先知:

31.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32.人間救世主——耶穌
33.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34.發動戰爭的教皇——烏爾班二世
35.德國宗教改革先鋒——馬丁·路德
36.萬世師表——孔子
37.希臘哲學發展的紀元性人物——蘇格拉底
38.古希臘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柏拉圖
39.「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
40.偉大的教父——奧古斯丁
41.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
42.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
43.馬克思主義奠基者——馬克思
44.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
45.德國唯意志論哲學的主要代表——尼采
46.精神分析學專家——弗洛伊德

文學名家:

47.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48.一代詩仙——李白
49.北宋大文豪——蘇軾
50.神秘的游吟詩人——荷馬
51.中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但丁
52.英國天才劇作家——莎士比亞
53.文學中的「奧林匹斯神」——歌德
54.俄羅斯民族文學之父——普希金
55.文學界的拿破崙——巴爾扎克
56.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
57.童話王子——安徒生
58.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座豐碑——托爾斯泰
59.永不言敗的硬漢作家——海明威
60.東方美的現代探索者——川端康成

藝術大師:

61.音樂史上的明星——莫扎特
62.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
63.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64.藝術史上的天驕——達·芬奇
65.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米開朗基羅
66.法國最偉大的雕塑家——羅丹
67.荷蘭天才畫家——凡·高
68.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

科技英才:

69.世界上第一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
70.星河探尋者——伽利略
71.近代科學奠基人——牛頓
72.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富蘭克林
73.「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
74.炸葯發明者——諾貝爾
75.元素周期表的創始者——門捷列夫
76.科學界的拿破崙——愛迪生
77.現代航空之父——萊特兄弟
78.「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
79.原子彈之父——費米

探險行家:

80.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
81.義大利偉大的探險家——馬可·波羅
82.新大陸的發現者——哥倫布
83.印加帝國的征服者——皮薩羅
84.環球航海的先驅——麥哲倫
85.改變世界面貌的人——庫克船長
86.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
87.太空飛行第一人——加加林

體壇巨星:

88.中華民族體育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容國團
89.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
90.「黑色閃電」——歐文斯
91.世界球王——貝利
92.「超級拳王」——阿里
93.體壇飛人——喬丹
94.F1「車王」——舒馬赫

商界精英:

95.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96.汽車王國的英雄——福特
97.日本經營者之神——松下幸之助
98.動畫巨星——迪斯尼
99.全球零售業巨頭——沃爾頓
100.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
101.軟體之王——比爾·蓋茨

③ 六力分析模型的潛在競爭者的影響力、活力、能力

潛在競爭者目前並不在此一行業中,但一旦環境改變,潛在競爭者將隨時准備進入市場內。潛在競爭者通常會帶來一些新產能,不僅分享既有市場,也會拿走一些資源。
Aaker認為,業界中凡採取市場及產品擴張策略、垂直整合策略、擁有特殊能力或資產待價而沽等策略的公司均為潛在的競爭對手。 一般新進入產業之廠商主要的進入障礙包括:
(一)規模經濟
(二)專利的保護
(三)資金需求
(四)品牌的知名度
(五)轉換成本
(六)產品差異化
(七)配銷通路
(八)政府政策

④ 如何從領導者的影響力來分析領導者與管理者的聯系與區別

領導是從管理中分化出來的,二者既相互聯系又存在區別。
管理者在從事管理工作的同時,也承擔了領導工作。例如一名中層管理者,對上,他是作為某一級管理者的角色出現的,主要承擔著執行上級領導決策的任務;對下,則充當著領導者的角色:對部門的發展承擔著決策者的角色。領導與管理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領導活動的目標只有在有效地管理之下才能實現;而管理能夠出效益也只有在正確的領導決策下才能實現。
被譽為「領導力第一大師」的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說:「管理者試圖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領導人卻努力解放人與能量。」這句話實際上道出了領導與管理之間的辯證關系:領導和管理互不相同——管理的工作是計劃與預算、組織及配置人員、控制並解決問題,其目的是建立秩序;領導的工作是確定方向、整合相關者、激勵和鼓舞員工,其目的是產生變革,顯然,這也正是領導力的運行軌跡。
具體地說領導通常關注意義和價值,關注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否正確,是否值得。領導關注做人、關注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潛能、人的激勵和發展。如果說管理側重技術和手段,側重過程和方法,那麼領導側重人文和目的,側重結果和藝術。當然二者間還存在一些重要的區別。比如,管理是重權力作用的,而領導是重魅力作用的,重影響力的等等。
領導者是決策者,管理者是執行者。
從影響力的視角來分析,影響力來源於「權力」,權力分兩種類型:職位權力和個人權力。職位權力來源於組織,包括強制權、關聯權、獎賞權和法定權;個人權力來自於被領導者服從領導者的意願,包括關照權、信息權和專家權。管理者偏重於運用職位權力,領導者偏重於運用個人權力。

⑤ 為什麼馬克思會被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首,請高人詳細論述一下,謝謝

來說這位偉人,我是誠惶誠恐的.

理論上他是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開創了辨證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方法論的先河.
而且他的一些著作是無產階級的斗爭的精神支柱.
首先資本論,這書揭示了資本主義赤裸裸的剝削,使得廣大無產階級能夠覺醒.
並且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他還起草了共產主義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
《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

這為我們中國無產階級的斗爭和世界無產階級的斗爭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們的聯合提供了思想媒介.
所以我們現在都稱他是革命導師.

他的影響力太大了,我只從他2本書來談他在社會革命和哲學理論上的一些影響.

不滿意就關了問題吧。

⑥ 世界經濟與政治分析的當代知名人士有哪些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說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屬於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後人對於什麼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麼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裡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後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

那麼,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到底是什麼呢?在斯密52歲完成的5卷本巨著《國富論》中,經濟學論述的問題的確是包羅萬象的,但斯密提出並論證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別是自由貿易學說)經濟理論則在120年後的馬歇爾那裡轉換成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實質性架構。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古典經濟學說史家都認為,李嘉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經濟學體系發生了從概念、範式到重點的變化。例如,有的當代學者認為,斯密學派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在1817年以後的確要由「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來限定了,甚至還有「李嘉圖革命」之說。不過,正如熊彼特的觀點那樣,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階段來說,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可能的確是從斯密到穆勒體系這條發展主線的一個小小的彎路。這一點在丹尼斯·奧布萊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經濟學家》和1981年發表的論文「李嘉圖式的經濟學和李嘉圖的經濟學」中得到了發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古典經濟學」條目下,著名的經濟思想史學家布勞格(M·Blaug)認真地比較了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和斯密體系的區別。他認為,好在李嘉圖的「彎路」很快就被糾正了,因為在1823年李嘉圖死後的10年內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們」拋棄了。因此,包括布勞格在內的不少人還是認為,古典經濟學的整體體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論述的問題比斯密的《國富論》要少得多。不僅如此,李嘉圖還沒有繼承斯密的關於價值(價格)決定的理論體系,而將注意力轉到了「分配問題」。沒有正確地把生產(價格)和分配問題統一起來的所謂「李嘉圖謬誤」,後來也成為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學的富蘭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圖的生產和分配理論》(1956)中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進行批評的根本原因。可是,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在英國古典經濟學說史上插入了一個所謂的「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的話題。當然,也可以這么說,沒有李嘉圖的這個「彎路」,就沒有後來的馬克思的經濟學。如果我們把「剩餘產品」的生產和分配視為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主線的話,那麼,正如布勞格所說的那樣,把馬克思列為最後一批「剩餘」的古典經濟學家也是恰當的。作為剩餘理論的繼承人,馬克思無疑從李嘉圖那裡學到了後者的分析範式。然而,馬克思創造性地發展了「剩餘價值理論」,這是他對李嘉圖式的古典經濟學的超越。為《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撰寫「馬克思」條目的歐內斯特·曼德爾稱,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他對(古典)經濟學最具革命性的貢獻,他發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長期運動規律毫無疑問成了他最傑出的成就,19世紀沒有第2位作者能象馬克思那樣始終清醒地預見到資本主義怎樣運行、發展和改變世界。的確,馬克思首先是一位預言家和社會學家,他的經濟學始終在充實他的社會學框架。在這個意義上,我更欣賞熊彼特在著名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2)中對「作為經濟學家的馬克思」所作的這樣的高度評價:「作為經濟學家,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博學的人。馬克思作為一個作家,我一直稱他為天才和預言家,而我認為有必要突出上面這一點,這似乎有點奇怪。然而,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天才和預言家通常不是在某一專門的方面很傑出,正是因為他們不是某主面的專家,因而具有獨創性。但是,馬克思的經濟學中沒有什麼能說明他缺少作為學者的素質,或缺少理論分析技術方面的訓練。他是一位貪婪的讀者、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遺漏重要文獻。他消化他讀過的所有東西,深入思考每一個事實,懷著熱情爭論不尋常的問題的細節,他習慣於透視包含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延續發展的歷史。或批評,或反對,或採納,或綜合,他對每一個問題總是要探索透徹。最突出的證明就是他的剩餘價值理論,這是理論方面的里程碑」。
不過,提起「作為剩餘理論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式的經濟學,我們也不得不提及本世紀年輕的劍橋大學的斯拉法(P·Sraffa)所作的卓越貢獻。在劍橋,他是和數學家兼經濟學家的年輕的拉姆齊(F·Ramsey)和馮·諾伊曼(J·Von Neumann)一樣僅靠3篇論著而成為名聲大噪的偉大經濟學家的天才。特別是,他於1960年出版的僅99頁的小冊子《用商品生產商品》可謂開創了一個把斯密、李嘉圖和馬克思結合為一體的「古典結構」。這種結構復興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剩餘產品」的分析範式,以至於人們今天乾脆把古典經濟學稱為「斯拉法體系」。

二、劍橋遺風

「斯拉法體系」也許可以為英國古典經濟學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斯拉法的出現則勾起我對美麗劍橋的回憶。150年來,這里曾活躍著馬歇爾、庇古、凱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羅賓遜夫人、哈羅德等一代代傑出的經濟學家,這使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

1929年5月,經濟學家庇古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們最近先後失去了劍橋的馬歇爾和牛津的埃奇沃斯(F·Edgeworth),他們倆毫無疑問是近30年來英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確,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有關馬歇爾和埃奇沃斯的條目都多達20頁以上。馬歇爾作為所謂「劍橋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經濟學原理》(1890)和《工業與貿易》(1919)完成了經濟學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換,成為現代西方正統經濟學的基礎之作。在馬歇爾之前,歐洲的經濟學特別由於法國的瓦爾拉(M·Walras)、古諾(A·Cournot),德國的屠能(J·Thunen)和英國的傑文思(W·Jevons)等經濟學家在轉換穆勒的結構和研究範式方面肯定對花去馬歇爾20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經濟學原理》影響不淺,但馬歇爾仍然代表一個時代的開端。馬歇爾的「原理」建立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經濟學的「靜態學」分析範式(這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版50周年的紀念文章中說,從根本上說,與其說馬歇爾創造了還不如說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真理,而是一個去發現真理的「 機械」。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馬歇爾也應該是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引路人。盡管我們都注意到,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並沒有使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後來指出的那樣,他的「原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他把數學這個偉大的工具隱藏起來了。

馬歇爾對經濟學的另一大貢獻可能就體現在他手下造就出來的一大批弟子了。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這是馬歇爾最重要的貢獻。庇古自然是馬歇爾最得意門徒和「劍橋學派」的繼承人,他還是現代福利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事實上,馬歇爾的經濟學是由庇古在劍橋為學生講授並大力傳播的。凱恩斯是馬歇爾和庇古的學生中不算最突出的一個,但毫無疑問,凱恩斯是當代最具影響的馬歇爾的弟子。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起源於他長期形成的貨幣思想的一系列發展。他在13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發展三個階段的重要著作:《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通論》(1936)。《通論》是一部把貨幣理論過渡到「宏觀經濟學」的革命性的著作。對於《通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的意義的評價,我想再也沒有帕廷金的下面這段話更合適的了:「在《通論》中,我們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凱恩斯。這里(正如凱恩斯許多的著作和文章一樣)是這樣一個先知的鼓舞人心的聲音,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真理,並且確信只有這個真理能挽救一個深深陷入各種危機與痛苦之中的世界。這是直接為了勸說全世界的經濟學家皈依新的教規和向錯誤的先知們作斗爭而發出的一種清晰而又雄辯的聲音,因為後者們剛愎自用地堅持早已被凱恩斯否定了的古典神話中的種種錯誤的教誨。這就是凱恩斯的著作和文章不但因其重大的科學成就,而且也因為其成為每個經濟學家所繼承的一部分文獻遺產而聞名於世的情況。還有誰不知道『在長期,我們都死了』(《貨幣改革論》,第56頁)這句話?還有誰不知道,『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實上,統治這個世界的就只是這些思想。許多實踐家自以為絕不受任何知識的影響,卻往往當上了一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執政的狂人,自稱聽到了上帝的指示,實際上卻是從若干年前一些學術界劣等作者那兒拾取了一些怪誕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漸侵蝕力來,既得利益的勢力被過分誇大了。』」②

可是,凱恩斯的《通論》的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一個被稱為「劍橋園地」的具有傳奇色彩的氛圍中完成的。在20年代,埃奇沃斯去世後,凱恩斯擔任了英國著名的《經濟學雜志》的主編,並傾心於《貨幣論》的寫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凱恩斯誠心地把曾向馬歇爾發難的義大利青年經濟學家斯拉法請到了劍橋。事實上,已經50歲的凱恩斯和一批25歲左右的劍橋同事和青年新秀組成了劍橋學術俱樂部的重要成員。在這個俱樂部里,除斯拉法之外,還包括拉姆齊這位年輕卓越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還有凱恩斯的得意門生卡恩(R·Kahn)和卡恩的大學同學羅賓遜夫人(J·Robinson)、以及後來大名鼎鼎的哈羅德(R ·Harrod)和曾榮膺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德(J·Meade)。

提起拉姆齊,他傑出的才華和英年早逝(26歲)給這位劍橋的數學家的後代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拉姆齊與著名的數學家和博弈論專家馮·諾伊曼同生於1903年,每個人都只寫了一生中最有價值的3篇論文。拉姆齊的這3篇論文分別是討論主觀概率與效用的「真理與概率」(1926)、討論最優稅收的「對稅收理論的一個貢獻」(1927)和討論單一部門最優增長的「儲蓄的數學理論」(1928)。他的後兩篇論文均發表在由凱恩斯任主編的《經濟學雜志》上。「對稅收理論的一個貢獻」實際上開創並奠定了現代稅收理論的基礎,但一直到1970年,拉姆齊的這一論文才得以普遍的重視,這主要歸功於鮑莫爾(W·Baumol)教授等一批學者在70年代對規模經濟顯著行業的定價問題的集中研究。鮑莫爾還以「拉姆齊定價」為條目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中介紹了拉姆齊的這一重要貢獻。另外,在拉姆齊的這篇論文發表70年以後,從牛津剛轉入劍橋任教的米爾利斯(J·Mirrlees)教授因為發展了這一最優稅收理論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拉姆齊的第3篇討論儲蓄的論文被凱恩斯在為拉姆齊撰寫的逝世訃告中稱為「對數理經濟學所作過的最卓越的貢獻之一」。
在「劍橋園地」,還有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她1922年入劍橋念經濟學,當時馬歇爾還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給學生講授馬歇爾的經濟學。可以說她是馬歇爾、庇古和凱恩斯的學生。但同時也還是斯拉法、卡爾多(N·Kaldor)和卡萊斯基(M·Kalecki)的摯友,他們對馬克思的《資本論》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開始在劍橋工作,研究經濟學。她是「劍橋園地」的積極參與者。這個「園地」的定期討論會在30年代實際上正在孕育著凱恩斯的《通論》的初稿。羅賓遜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使年輕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經濟學的最前沿。隨後她致力於對凱恩斯《通論》的闡釋和辯護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與卡萊斯基的相遇改變了她後來對經濟研究的重點,也改變了她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態度。她發現卡萊斯基已早於凱恩斯得出了後者的結論,而且卡萊斯基使用的是馬克思經濟學的語言。馬克思的整體社會觀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論馬克思經濟學》,並於1956年出版了她開創性的、同時也可能使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資本積累》。

人們今天為她沒有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惋惜。曾經有人說,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兩大錯失良機的遺憾,而且都與羅賓遜夫人有關。一是它至今尚未授予一位女性經濟學家;二是它沒有授予羅賓遜夫人。然而,無論如何,作為「劍橋學派」的重要一員,她的個性正好驗證了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哲學家的一句話:如果真正追求真理,最好做一個持異見的學者。

三、古典主義的新世界

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我們會始終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科學力量。是它的存在誘導並推動了一代代經濟學家恆久不懈的努力。沒有這種追求科學的精神,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經濟學面貌。80年代初,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將我帶入經濟學的。當然,那時我們念的《經濟學》是高鴻業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10版翻譯過來的,而今天出版的已是英文第16版的中文版了。

薩繆爾森在為他的《經濟學》1948年第1版的紀念本所寫的前言中風趣地說:「看到中世紀的三個正在勞動的人,喬瑟問他們在干什麼。第一個人說:『我在掙錢,錢還不少』。第二個人說:『我在把石頭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狀』。第三個人則聲稱:『我在建一座教堂』。當我撰寫《經濟學》的第一版時,我實際上在同時做這三件事,盡管我當時並不知道」。的確,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的成功是數百年來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的成功!作為在美國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人(1970),薩繆爾森對經濟學的貢獻代表了過去的50年一代經濟學家在將馬歇爾經濟學體系的分析語言和圖式轉變成數理的推理方式方面所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薩繆爾森對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充滿信心和熱情。他25歲完成的博士論文於1947年出版,題為《經濟分析的基礎》,成為現代經濟學分析的經典。1966-1986年連續出版的5卷本《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收入388篇論文)堪稱現代經濟學範式之非凡作品。

薩繆爾森成長的30年代,正是英國的「凱恩斯革命」和壟斷競爭理論的創新時期。薩繆爾森因之從芝加哥大學轉入了「合適的地方」——哈佛大學。在哈佛的5年學習以及後來在MIT的終身教職使薩繆爾森最終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和美國的正統經濟學之間找到了一種「綜合」。然而,在薩繆爾森離開芝加哥時,弗里德曼、施蒂格勒這兩位後來先後於1976年和1982年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年輕人正在芝加哥念研究生,而且在30年代後期,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正在形成以奈特和維恩那(J·Viner)為首的反對英國30年代的凱恩斯《通論》和壟斷競爭理論創新的「風格」。就是說,他們始終希望堅持凱恩斯之前的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據說是芝加哥大學的凡勃倫在1900年最先發明這個詞來描述馬歇爾的「劍橋學派」的),信奉自由市場制度和價格原理,後經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經濟學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現代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

至少在40-50年前,甄別「芝加哥學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們對培養經濟學博士的苛刻要求。這種要求博士的候選人必須通過關於價格理論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試。掌握應用價格理論的能力是每個念經濟學的學生必須樹立的明確目標。芝加哥學派的這個所謂的「教義帝國主義」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不過,盡管如此,在30年代的芝加哥經濟系,奈特捍衛新古典經濟學的方式還是與維恩那保持著迥然不同的風格。奈特比較反對經濟學中的數理分析,而維恩那卻更欣賞經驗(計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在50-60年代出名的一批芝加哥的學生,特別是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瓦里斯(W·Wallis)等,雖然更忠實於奈特,但他們卻是十足的經驗實證主義者,對在經濟研究中採用計量經濟方法十分推崇和偏愛。

在西蒙斯1946年去逝後,芝加哥大學請來了年輕的奧斯卡·蘭格(O·Lange)來主講凱恩斯的經濟學(據說這樣做的原因是,校方試圖讓芝加哥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也有一些聲音)。但蘭格是一位傑出數理經濟學家,與芝加哥的亨利舒爾茨教授成為芝加哥的數理經濟學家。另一位舒爾茨這時候也調入了芝大並擔任了校長。他就是西奧多·舒爾茨,農業和發展經濟學家,他於1979年因為創造性地發展了「人力資本和教育」的經濟學分析而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實證經濟學的這一作風使芝加哥的確維持了30年代形成的傳統的連續性。但屬於「芝加哥學派」的經濟研究在方法上並不始終囿於統計和技術的分析。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實證經濟學論文集》中對一套實證主義的方法作了最有挑逗性的表述(確實,後來曾引起薩繆而森的挑戰)。他認為,重要的不是假設的可靠性,而是理論的可檢驗性決定著對理論的選擇。但是,在芝加哥的少數經濟學家並不完全堅持這一「原則」,對他們來說,邏輯的一致性是理論的更重要的原則。

50年代以後,芝加哥在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方面有了更輝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學派」的條目對此作了介紹。本條目的撰稿人里德寫道:「在50年代的中期和後期,芝加哥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傳統的教義之外。H·G·劉易斯(H·G·Lewis)應用價格理論解決『供需結合』問題(劉易斯,1959)和加里·貝克爾(G·Becker)關於種族歧視的論述(貝克爾,1957)是早期的兩個例子」。貝克爾由於在將價格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會問題的分析而獲得了199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里德的概括,教義擴展的另一個領域是公司財務學。也許財務學與經濟學是相互獨立的學科,但在芝加哥那裡,把兩者革命性地聯系起來的是價格理論。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1958年關於股票價格和股息的創造性論文引發了後來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的誕生。接下來的創新是「理性預期」。這本不是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但在以米勒為首的芝加哥商學院和以盧卡斯(R·Lucas)所領導的經濟系裡得到了「發揚光大」。事實上,公司財務學的發展引出的「有效市場」思想與理性預期的思想一脈相承。米勒和盧卡斯分別於1990年和1997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5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最後一個創新是「法和經濟學」。「法和經濟學」的早期思想來源於對公共政策的經濟分析的嘗試。1939年芝大聘請西蒙斯來執教,西蒙斯開設了「經濟分析和公共政策」的課程。現在看起來,這是芝大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從西蒙斯倡導的政策分析中後來逐步發展出了由弗里德曼掌舵的「貨幣主義」和對法律的經濟學分析。對於後者,我們前面提到的德雷克特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創辦了《法和經濟學雜志》。不過,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科斯(R·Coase)為法律經濟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新制度經濟學。他1960年發表在《法和經濟學雜志》上的著名的論文「社會成本的問題」被施蒂格勒稱之為「科斯定理」。科斯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雖然人們對科斯的學說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正在加速度地進行著,但我始終欣賞這樣一句話:在科斯那裡,真實世界總是趨於走向帕累托改善。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對「科斯定理」的最好概括,而且也是對芝加哥學派的最好定義。

(二)管理學
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內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的能力。
對於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這一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在於:因為核心競爭力具有稀缺難以模仿這些的資源特徵,對核心競爭力的重視和研究,實際上是將企業競爭優勢的生成問題轉化為維系競爭優勢的問題,進而賦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什麼認清、維護和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性命攸關」的。
過去,多元化經營的大公司可以簡單地指示下屬的各業務單元進入某個特定的終端產品市場,並要求這些業務單元能成為世界領先者。但是,隨著市場邊界迅速變化,目標市場往往變得飄忽不定,大公司如再沿用這一簡單做法,則難以創造新市場,也難以快速進入新興市場或在成熟市場戲劇性地改變客戶選擇的模式。
競爭優勢的真正根源是管理層整合整個公司的技術及生產技能而形成的公司能力,這些能力使得各項經營業務能夠迅速捕獲不斷變化的機會。多元化大公司好比一顆大樹,樹乾和主要枝杈是核心產品,較小的枝杈是些業務單元,樹葉、花朵和果實是終端產品,而提供滋潤、營養和穩定的根系則是核心競爭力。比如,索尼公司的縮微(Miniaturization)能力,就是核心競爭力。
我們可以把核心競爭力視為組織內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關於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不僅涉及技術體系的協調一致,還與工作的組織、價值觀的傳遞有關。核心競爭力還是溝通、參與,以及對跨組織邊界工作的深刻認同。需要指出的是,培育核心競爭力並不意味著比競爭對手更多的研發投資,也不意味著垂直整合。
核心競爭力的獨特之處在於,越是使用,越是分享,它就越得到增強。核心競爭力不僅是把已有的業務抱成一團的粘結劑,而且還是新業務開發的引擎。象佳能公司一系列不同產品背後是幾個共享的核心競爭力。各種各樣的業務從表面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往深處的核心競爭力看,不同的業務恰恰是脈絡分明的。比如,正是佳能在光學、成像技術和微處理器控制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使它得以在復印機、激光列印機、相機和掃描儀這些看起來不同的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代表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羅伯特·海斯(Robert H. Hayes)威廉·阿伯內西(William J. Abernathy):關注企業長遠發展
過去20年間,因美國的經濟層越來越依賴一些幾近教條的管理原則。這些管理教條倚重冷冰冰的分析和華而不實的方法,輕視基於經驗的洞察力,因而無法把握戰略決策的微妙性和復雜性。結果,追求短期經濟回報的最大化成為許多公司壓倒一切的准則。
當今世界,大多數行業的成功都要求企業重視長遠發展,從而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美國管理者卻沉迷於那些看似實用的「管理教條」:鼓勵管理者重分析,輕洞察;鼓勵管理者追求短期的成本削減,放棄長遠的企業發展。事實上,恰恰是這些被管理者視為福音的管理教條在美國經濟日落西山的大潮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這些風靡全美的管理教條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財務控制管理。隨著企業的組織結構日益分散化,企業傾向於把利潤中心作為衡量管理者成敗的基本標准。這必然導致企業更依賴於投資回報率這樣的短期財務指標,並以此來評估管理者的業績。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人敢於嘗試創新,因為沒有人可以承受失敗帶來的後果。
企業組合管理。企業組合管理是「投資組合管理」概念在企業中的運用,即多元化經營。但是,假如運用這一理論的管理團隊缺乏實際經驗,只關注財務和控制,那就會把管理者推向一個極端:在安排資源時畏首畏尾,不敢承擔責任,不願冒風險。
市場驅動管理。1960年以來,美國公司把一個它們原本忽視的原則用得過於到家了:經營以客戶為導向。問題在於,運用市場驅動企業發展的戰略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客戶往往只看得到現有的產品,企業僅僅關注當前的客戶滿意度有可能會錯過未來的卓越產品。
事實上,企業得以生存和經久不衰的命門歷來如此:投資、創新、領先、創造從未有過的價值。只有如此,而不僅僅是充當控制者、市場分析家、企業組合管理者,才能造就市場先驅。
代表性文章:《管理教條:經濟下滑之罪魁》
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Abraham Zaleznik):管理者 ≠ 領導者
管理者和領導者是非常不同的兩類人。在動機、成長歷程以及如何思考和行動方面,兩者都截然不同。
什麼是培養領導者的最佳方法?各個社會各有其答案,而商界的答案是培養管理者就是培養領導者。但是這種機制雖然能夠保證控製得法、各方權力平衡和管理者勝任其職,卻不能保證組織富有想像力、創造性或者在道德上不偏離正軌。而且,管理者傾向於集體領導

⑦ 中國現代各界有號召力、影響力的傑出人物

什麼號召力啊、人氣高號召力就大。但也得看是什麼界的人氣。
每個界的號召力大的人物也只是對他所在的行業有點影響。
影響力最大、只要通過CCTV1國家主席一句話。國家命運之決定也。

⑧ 分析當下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

影響力: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全球違法成本最低的地方,全球最富有的ZF。
地位:全球什麼都好賣的地方,全球什麼都能賣的地方,全球最捨得為外國政府買單的ZF。

⑨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

要想對歷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必須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具體注意下列幾點: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全面的評價,防止以偏概全。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⑩ 什麼是知名度,什麼是品牌的影響力,他們區別是什麼呢

品牌知名度表示了解某一品牌的消費者占所有知道該品牌消費者的比例×100%,是一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強度,可分為知道、記得、被主導等幾個層次。而廣義的品牌知名度包涵熟悉品牌的內涵以及品牌識別和品牌記憶。知名度是一切品牌成功的第一步,有了較高的知名度,一切才有了可能。某種程度上,甚至知名度與銷售量有著正相關的關系。品牌知名度指標反映了一個品牌對某類產品的代表性程度、消費者對某品牌的熟悉程度以至可能引發的認知度、好感。

閱讀全文

與分析知名人士的影響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易方達科技創新基金怎樣購買 瀏覽:734
基金查詢1406 瀏覽:223
支付寶里的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81
臨沂融資經理 瀏覽:187
建行可以買外匯嗎 瀏覽:228
紅棗歷年的價格 瀏覽:408
話說股票 瀏覽:719
主力資金指標線在哪裡看 瀏覽:807
海爾智能融資 瀏覽:938
工商銀行手機貴金屬交易為什麼驗簽 瀏覽:980
期貨總盈虧算上手續費了嗎 瀏覽:83
微博理財安全嗎 瀏覽:952
信託雙錄是什麼意思 瀏覽:268
期貨起點資金50萬嗎 瀏覽:221
股票002878 瀏覽:496
外匯小幣種 瀏覽:789
非法融資賺錢 瀏覽:642
退市長油投資分析 瀏覽:734
華寶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977
150us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