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裝企業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1、規模經濟
服裝企業是有一定規模經濟壁壘的。通過拉開與競爭對手的相對規模,獲得采購定價權,從而攤薄固定成本。比如說,一家新創業的線下服裝企業,前期最大的成本是管理和開發成本,下單量越來越大,供應鏈成本也會越來越低,做100件和做1000件的成本是差別非常大的。
2、用戶習慣。
在沒有電商的時代,找到一個款式的難度,只能通過實體店,實體店沒找到就找不到了,但現在如果在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一個服裝款式,直接打開淘寶拍立淘,立刻能找到非常多相似的款式,而且還能立即比價,搜尋成本幾乎為零。
劣勢
1、市場惡性競爭加劇
中國服裝消費市場前景廣闊,尤其在經歷全球經濟危機後,國際知名品牌紛紛加快中國市場拓展的同時,以出口為主的傳統服裝企業也開始逐步轉向國內市場,使得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產品促銷打折、同質化競爭、渠道建設等行為增多。
2、知識產權保護滯後
產品的款式設計、品牌的形象標識是品牌服裝企業重要的知識產權,而國內服裝行業普遍存在知識產品保護制度滯後、侵權行為打擊力度不足的問題。服裝行業的加工製造門檻相對較低,且產品的款式、色彩等設計較為直觀,行業內抄襲服裝款式設計、盜用知名品牌的侵權行為仍普遍存在。
(1)紡織服裝企業分析擴展閱讀:
服裝行業現狀
紡織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也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巨大的市場內需已經成為國內服裝行業平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裝消費觀念正不斷成熟,對服裝質量、特性、品牌文化內涵的認識在不斷提高
服裝消費逐漸趨向於中高檔化發展,服裝採用中高檔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長。服裝行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適度的方向發展,有利於服裝行業產品結構的升級,增強品牌服裝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服裝消費已經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中國服裝消費市場正沿著:需求消費→時髦消費→時尚消費→個性消費,這樣一個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費需求軌跡進行著變革
2. 服裝行業前景分析
做服裝行業是最傳統的想法了,現在還在想著做服裝生意,這樣的想法是很守舊的,就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想要創業成功還是很欠缺的。服裝生意明顯已經達到極大的飽和了,現在再去加入這個行業純粹就是去當炮灰的啊。做生意想要成功和賺錢還是要有一些突破性的思維的,要能夠發現大多數人發現不了的商機,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多去市場上看看有什麼生意是做的人少但是卻長久屹立不倒的,二手奢侈品回收就屬於這其中的一類,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但是從業的人一直不多,說明這個行業的競爭小,並且行業隱形,利潤遠遠高於其他行業,可說是真正的暴利行業,只要做,就沒有不賺的
3. 以紡織企業為例,分析產業競爭五力對其影響
目前的中國還是紡織大國,不是紡織強國。國內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只有少數。雖然今年的很多外貿單轉移到其他低成本國家,但是其他國家的相關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暫時還不能和國內形成有力的競爭。但是我們要居安思危,其他國家強大起來過程中構成的威脅與日俱增。現在國內的紡織廠相互間的主要競爭還是在價格的優勢上,對於質量和開發的重視還太少。
我只是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有人能來共同討論行業發展前景。
4. 紡織行業環境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紡織市場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收入利潤增速持續回落,需求端前景不樂觀,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去年1~11月份,整個紡織行業主營業務增長了5%,利潤總額增長6.8%。雖然紡織行業在2015年仍然實現了增長,但從自2013年以來收入與利潤增速持續回落。從下游看,對外出口下降,2015年出口總額較2014年下降4.88%。紡織行業向人工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已不可逆。第二個是國內消費低迷,服裝消費增速持續回落。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消費總額都由過去的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個百分點,變成低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個百分點。在內外交困的背景下,紡織行業的盈利水平難以維持。同時,占成本比例10-20%的人工成本未來還將繼續上升,紡織行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對於服裝消費來講,國內消費需求還是很大,但供給面在需求匹配上還有改善空間,高附加值、創新產品等往往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需進一步加強產品創新、提供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
5. 如何分析紡織服裝工業的競爭優勢分析
本文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從數量和規模角度看,我國的服裝產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但從質量和層次角度看,其競爭優勢並非很強,其原因主要在於:上游產業發展滯後、低端加工比重較大、單純依賴價格競爭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走出去」、產業鏈條深化和品牌建設等策略建議。
6. 中國服裝行業的市場分析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但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廣東省服裝行業地位下降,產量整體趨於下降,在全國比重不到20%;銷售總額持續下降。產業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挑戰,自主創新瓶頸,周邊國家服裝業的崛起挑戰,國內其他地區的激烈競爭以及國際市場沖擊等挑戰。未來,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產量整體趨於下降
服裝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是服裝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服裝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以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為輻射中心,在服裝主產區廣東省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出口優勢形成了眾多以生產某類服裝產品為主的產業集群。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擁有26個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中國品牌服裝製造名鎮—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中國化纖產業名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等。
面對挑戰,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的、現代化的服裝產品,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要推進產業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7. 中國紡織業的戰略地位(內外環境分析)(用SWOT分析)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2005年,在紡織品配額全面取消,世界紡織服裝業重新洗牌的背景下,應該重新定位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明確其國家核心競爭行業的地位,以一國之力加以重點打造,以適應日趨激烈、復雜的全球競爭環境。盡早明確國家全球競爭戰略,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我國的比較競爭優勢,讓中國成為世界紡織服裝中心。關鍵詞:紡織服裝業 後配額時代 國家競爭優勢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戰略發展到今天,不再是保護幼稚工業,而是重點發展其國家核心競爭行業,形成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稱之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有IT產業、知識產業、金融產業等;日本有汽車製造業、高端家電業等;德國有精密機械等;法國有時尚、奢侈品行業等等。而中國,在未來的十年裡,我們把目光轉向紡織服裝業。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工業化初期均將紡織行業作為先導型產業,在提供就業、出口創匯、提供資金等方面極大地帶動了經濟增長,比如英國。在對美國、日本、韓國多年來GDP與紡織工業相關性研究表明,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工業步入了衰退。不過對中國而言好日子至少會過到2025年。另外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性不平衡和人口基數,紡織行業發揮作用的時間還會更長;同時紡織服裝行業的中高端則基本可以劃到創新行業,其生命之樹長青。 一、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核心戰略地位並非無源之水1、永恆產業並非夕陽行業 由於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差異,造成全球資源分布不均勻。經濟一體化趨勢要求各類資源在全球流動以實現優化配置。資金、技術的快速流動已體現了這種趨勢。但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由於多種原因卻難以快速流動,因此,以物流代替勞動力流動的貨物貿易快速發展。而吸附勞動力較多、便於運輸的紡織品貿易更得到快速發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紡織品出口總額增長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貿易增長幅度210%高出48個百分點。預計2004年全球纖維、織物、服裝、家庭布置等的貿易總額將達到3800億美元。 從長遠發展看,紡織服裝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紡織服裝業只能以不斷的增長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紡織行業並非夕陽產業而是永恆的產業。 國際貿易促進了全球紡織產業的國際分工和產業調整。目前西歐、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的主要消費市場,而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則是世界紡織品服裝的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