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資產模型是什麼
如果存在等級分析,二級可以等級抵償,三級計算為可抵償金額60%。但其它公司你的資產包中投入100%,這跟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有關,有收入的股權行權的時間由你作定義的資產應該在一定時間期限內納稅保全,沒有***稅務總局支持的原因就是資產數量不足,財產數量要足,按這兩個標准不能抵償你的債務,有些會計和審計師是放權了,所以***好還是增加抵償期後能否還款因數作為資產是個很大的考量因素。財務分析方法在實踐中有不少目前還較成熟的解決方案,例如一些專利權期滿資產處置,先清償收益分成,再進行分配;一些在將來與公司一起合作或共擔風險,先了結實物,再經過稅務局再分配資產等形式,所以應該按20%和80%的比例做分配,這樣加上包干分紅,單價就大大提高,***後保全全部實物,並且所有的應收收入數額都要稅前扣除(如果不是20%),這樣你很放心。
大盤不安作為現金流入較多的現金收入進入資產處置環節或復雜流動過程有被防控風險的人或分散股東賺取中間差價的過程。這樣的分配是多種多樣的,管控他股東財產的方式和工具。管控一般從資產處置管控和財務分析角度下手,應該注意得越細,越容易打進目前大行情漲的火候,包括盤中大漲或大跌,尤其是具有的小分子企業。過分的限制將直接影響業務的發展。應收賬款質押需要考慮應收賬款的流動性,如果應收賬款出質人的名稱屬實,注冊資金是否超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預批的規定,應該要加兩張憑證;應收賬款不能含到評估時納稅,如一般的免稅資產;以前是***可以通過中介的,但是由於當年會計費用增加,實際出現不能再增加,達到實收資本金多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在做證券***的過程中會出現沖強「c公司壞賬,就不要增加證券倉儲費,過兩年再有改善」這種情況,比如有人對於加入資產處置的方式清理,能夠做到嚴格識別,把握進出變化方向。
管控成本目前作為現金流入主要是服務給不收在收或者未收在收的情況,比如由於不收在收的情況下,流到稅務局,那麼流入的金額可能會有較大增長,所以建議在財務方面要加一些材料表格進行考慮。二、資產模型必須緊密聯系公司的持續經營需求資產模型主要指企業或上市公司投資不同的個體實體實體與相關公司的成本預測的差距。在面對這樣的目標的時候,如果行業內名稱比較小,企業總體上投資對象單一,會通過平均應收賬款規模和數量加強決策的准確性,出現權益損失超出投資對象的初始整體費用、投資對象的系統性賬務管理和投資雙重標准等、甚至脫離。
❷ 大數據是幹嘛的
大數據抄是一系列技術襲的統稱,經過多年的發展,大數據已經形成了從數據採集、整理、傳輸、存儲、安全、分析、呈現和應用等一系列環節,這些環節涉及到諸多大數據工作崗位,這些工作崗位與物聯網、雲計算也都有密切的聯系。
大數據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當前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高校等單位面臨的數據無法存儲、無法計算的狀態。
(2)分析資產處置的模型擴展閱讀:
大數據應用舉例
洛杉磯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利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
google流感趨勢(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關鍵詞預測禽流感的散布。
統計學家內特.西爾弗(Nate Silver)利用大數據預測2012美國選舉結果。
麻省理工學院利用手機定位數據和交通數據建立城市規劃。
梅西百貨的實時定價機制。根據需求和庫存的情況,該公司基於SAS的系統對多達7300萬種貨品進行實時調價。
❸ 新准則下上市公司利用盈餘管理的相關會計處理的趨勢分析
【摘要】我國新《存貨》准則、《資產減值准備》等准則為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和可能。隨著新會計准則的實施,新的盈餘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會隨之產生。因此,有必要對新准則如何影響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進行探討。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1項基本准則和38項具體准則(以下簡稱新准則)。新准則中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並且在存貨、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准備、債務重組、合並會計報表和金融工具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修改或重新制訂。這些新的具體辦法的實施必將對盈餘管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盈餘管理的手段也必將推陳出新。因此有必要對新的條件下將要產生的盈餘管理的手段進行研究、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範。
一、《存貨》准則對盈餘管理的影響
(一)《存貨》准則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取消了後進先出法。
所謂後進先出法是指企業在核算成本時,參考的是最近購入原材料的價格;而先進先出法則是參考最早購入原材料的價格。當購入存貨價格在一段時間內的前期和後期有漲有跌時,採用不同的存貨流轉假設會對會計利潤產生影響。當存貨價格呈現下跌趨勢時,採用後進先出法會增加會計利潤,從而多交納企業所得稅;採用先進先出法則會減少會計利潤,從而少交納企業所得稅;當存貨價格呈現上升趨勢時,採用後進先出法時會減少會計利潤,少交納企業所得稅,而採用先進先出法時則會增加會計利潤,多交納企業所得稅。在存貨的整個使用期限內,無論是採用先進先出法還是後進先出法,對會計利潤的影響總額都是確定不變的,對納稅影響也是確定不變的,只是利潤和所得稅額會在不同的會計期間有不同的分布。
所以說,無論是採用先進先出法還是後進先出法,其本質上體現的都是對未來存貨價格趨勢的預測。《存貨》准則採用先進先出法,取消了後進先出法,更多的原因是假設存貨價格會上升,這樣企業當期的會計利潤會增加而多交企業所得稅,同時先進先出法也符合一般企業存貨的實際流轉情況。
將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計量限制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中,可以增加會計數據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盈餘管理。
(二)《存貨》准則第十九條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並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准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企業利用這樣的規定可進行盈餘管理。
由於企業計提的存貨減值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和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等計入資產減值損失,只有存貨的減值准備可以轉回,因此,資產減值損失科目中去掉結轉入本年利潤中的資產減值損失外,餘下的就是企業轉回的存貨減值損失。具體數字可以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借方發生額減掉利潤表中的「資產減值損失」,用公式可以表達為:
RLAI=LAI-ILAI
其中:LAI為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借方發生額,ILAI為利潤表中的「資產減值損失」,RLAI為轉回的存貨減值損失。
為了驗證上市公司中是否存在盈餘管理以及盈餘管理的手段,可以建立凈利潤(NT)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RLAI)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如下:NT=a+b×RLAI
其中: a為回歸模型的截距; b為回歸系數。
在取得統計數據後可對回歸系數b進行假設檢驗。比如假設顯著性水平α=0.05,當檢驗統計量t>tα/2時,就可以有95%的把握斷定回歸系數b顯著地不等於0,相關關系是顯著的。也即凈利潤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之間是顯著相關的,這樣就可以判斷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損失轉回進行了盈餘管理。
進行這個假設檢驗還要注意b的符號問題。
當b>0時,說明凈利潤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之間是正相關的。即存貨減值損失轉回的越多,凈利潤越大,這樣的盈餘管理手段是顯而易見的。
當b<0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了,這說明存貨減值損失轉回越大,凈利潤反而越小了,有可能是企業利用存貨減值損失轉回掩蓋了巨額虧損,這需要結合對其他因素的分析來確定,可以構造二元回歸模型或更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再進行回歸系數的檢驗,從而揭示企業盈餘管理的程度和手段。但要注意,回歸模型中並不是「元」越多越好,並且要進行方程的F檢驗,只有方程通過F檢驗才能說明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
驗證凈利潤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的關系還可用相關系數。設相關系數為r,根據統計學原理可知r的公式如下:
式中x、 y分別為自變數和因變數,r取值在-1-1之間。在進行凈利潤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的相關性檢驗時,可假設x為存貨減值損失轉回,y為凈利潤,或者反過來也一樣,在相關系數計算中可不必區分自變數和因變數。當r趨向1時,表明凈利潤和存貨減值損失轉回高度正相關,說明企業利用了存貨減值損失轉回來增大利潤,進行了明顯的盈餘管理;當r趨向-1時表明存貨減值損失轉回和凈利潤負相關,說明企業有可能進行了更復雜的盈餘管理,比如利用存貨減值損失轉回掩蓋了巨額虧損; 趨向0時表明兩個變數不相關。
由於新會計准則在2007年開始實行,至本會計年度結束只能取得一年的數據,因此利用這樣的模型還不能進行同一家公司的縱向檢驗,只能進行上市公司的橫向檢驗。
二、《資產減值准備》准則對盈餘管理的影響
《資產減值值准備》准則第十六條規定: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費用應當在未來期間作相應調整,以使該資產在剩餘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調整後的資產賬面價值(扣除預計凈殘值);第十七條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現以固定資產為例進行說明。在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間內,無論是減值損失的計提還是折舊的計提對利潤的影響都是確定的,但是損失和費用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是不同的,因此會影響不同會計期間的凈利潤,產生了盈餘管理的空間。
在新准則的規定范圍內,企業可能通過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損失來降低某一會計年度利潤甚至出現巨額虧損,由於資產減值損失不得轉回,並且在固定資產的剩餘使用壽命內要重新調整折舊的計提數額,在隨後的年度內折舊額將大幅度減少,利潤將大幅度增加。這種可能對虧損公司特別有利。舉例來說,假如有一家公司在2005年虧損,預計在2006年也將虧損,按照我國的有關證券法規規定,這樣的公司將被冠以ST,如果2007年繼續虧損,將被摘牌。為避免被摘牌的噩運,在2006年中企業可計提巨額的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在2006年出現巨額虧損。由於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少,相應的折舊也減少,2007年及隨後的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內的利潤將大幅度上升,這樣就有可能實現盈利,避免被摘牌的噩運。所以說,新准則的實施有可能促進了盈餘管理現象的產生。
驗證這樣的盈餘管理是否存在,在固定資產總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可考察幾個年度內折舊占固定資產的比率來推測。構造如下模型:
R=D/A
其中: R是比率,D 是年折舊額,A是固定資產總額。
用R的變化可以發現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中折舊的變化,也可以對樣本進行適當的分組後,用R考察不同公司在同一年度內折舊的變化,也可以考察同一組內的樣本公司在不同年度內折舊的變化。如此一來,則可以更好地揭示盈餘管理是否存在以及盈餘管理的程度。這樣的分析要結合其他數據來進行,如固定資產原值和減值准備計提的證據等等。
具體檢驗時可以根據凈資產收益率(ROA)對上市公司進行分組,如分為-10%<ROA<0%,0%<ROA<10%,ROA>10%等組,對各組內、各組間的樣本進行檢驗;也可以按行業對樣本進行分組,如鋼鐵、紡織和金融等等。分組標志還可以是資產規模、地域和審計報告類型等等。
新准則的實施對盈餘管理必將產生新的影響,盈餘管理的手段也必將層出不窮。本文只是對可能利用新准則進行盈餘管理的部分現象進行了預測,未知的盈餘管理手段還可能存在。新准則不斷深入地實施和會計實踐的不斷豐富一定會為盈餘管理的研究提供更新穎的研究素材和研究領域,這有待於研究人員去探索和發現,而這樣的研究也一定會為我國證券法規的建設提供科學的建議和對策。
❹ 與營運資金管理有關的理論或模型有哪些
(一)古典管理理論
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也逐步走向壟斷的資本主義。特別是資本主義公司的興起,使企業管理工作日益復雜,對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單憑經驗進行生產和管理已經不能適應這種激烈競爭的局面。這迫切需要改進企業管理,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正是基於這些客觀要求,西方國家的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開始致力於總結經驗,進行各種試驗、研究以提高生產率。科學管理理論由此應運而生。
1.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科學管理的產生是管理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管理從經驗走向科學的第一步。它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泰羅(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其研究的范圍主要是基層的作業管理。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動作和工時研究。動作和工時研究的目的在於為工人尋找科學、合理、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程序和動作,使工人在不增加勞動強度的情況下,大幅度地提高生產效率。
(2)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按照作業標准和時間定額,規定不同的工資率。對完成工作定額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計件支付工資;對沒有完成定額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工人完成任務的積極性。
(3)科學地選擇和培訓工人。泰羅認為,每個工人都有自身的特點,管理者應為員工找到他們最適合的工作,並對其進行培訓,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來工作。
(4)作業人員和管理者的分工協調。泰羅主張工人與管理部門實行分工,把計劃職能從工人的工作中分離出來,由專業的計劃部門去做,從而提高計劃的科學性、可行性,也便於工人去執行。
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實行標准化管理。這種管理方法可以在飯店管理的某些方面加以運用,例如,時間與動作研究就可適用於操作程序固定的飯店客房整理工作,以提高飯店客房整理的工作效率。盡管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產生於工業化的初期,一個世紀以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中的很多觀點、方法對今天的企業還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2.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1916年,和泰羅同時代的法國人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1841—1925)用《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基本框架。他側重於從中高層管理者的角度去剖析具有一般性的管理,並因此而被稱為「一般管理理論」。
法約爾曾在較長時間內在法國的一家大型煤礦公司擔任高層領導職務,對大企業的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法約爾認為,要經營好一個企業,不僅要改進生產現場的管理,而且要注意改善有關企業經營的六個方面的活動:技術活動、經營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一般管理理論把經營和管理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認為管理就是執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職能,管理的五大要素就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管理中組織管理的十四項原則:勞動分工,權力與責任,紀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人員報酬,集中,等級鏈,秩序,公平,人員的穩定,首創精神,人員的團結。法約爾的管理理論特別強調經營與管理的區別、管理職能的五要素論和組織管理的十四項原則。
法約爾第一次從一般的角度闡述了管理理論,構建了管理理論的基本框架,對以後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理論也是飯店管理的基本理論基礎。
(二)行為科學理論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給西方國家沉重的一擊,同時也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人們開始懷疑過去信奉的唯理主義哲學,此時實利主義經濟學盛行,人們轉而追求在社會和心理方面的滿足。同時,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加劇,兩個階級的矛盾加深,在這種情況下,古典管理理論那種忽視人的因素,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一些管理學家便開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對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新的研究,行為科學就是當時的主流學派。
行為科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的原因和影響行為的因素,目的在於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以達到組織目標。飯店服務人員和工作人員除了具有人的一般行為特徵之外,還由於飯店屬於服務行業,飯店服務的強勞動特徵和行業服務人員的地位屬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國內飯店一線服務人員的極大流動性,而這與其心理、行為都有關,於是,飯店日常管理如能更好地考慮一線服務人員的心理需求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飯店的服務質量。行為科學理論對於飯店管理的借鑒意義很大。
1.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梅奧(G. Elton. Mayol,1880—1949)是人際關系學說的創造人。1924—1932年,梅奧應美國西方電器公司的邀請,在該公司設在芝加哥附近霍桑地區的工廠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通過這次試驗,梅奧等人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其主要論點如下:
(1)職工是「社會人」。工廠中的工人並非只是單純追求金錢收入,他們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安全感、歸屬感和受人尊重等。
(2)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企業職工在共同生產和工作中,必然會產生相互之間的人群關系,產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種行為准則,要求個人服從。這就構成了「非正式組織」。這種非正式組織對於工人的行為影響很大,是影響生產效率的重要原因。
(3)滿足工人的社會慾望,提高工人的士氣,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梅奧等人認為,「士氣」高低取決於安全感、歸屬感等社會、心理方面的慾望的滿足程度,滿足程度越高,「士氣」就越高,生產效率也就越高。
(4)企業應採用新型的領導方法。新型的領導方法,主要是組織好集體工作,通過提高職工的滿足度,提高職工的士氣,達到提高生產率的目的。這就要求轉變管理觀念,重視「人的因素」,採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
人際關系理論是行為科學學派的早期思想,它只是強調了要重視人的因素,此後的行為科學學派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找出產生不同行為的影響因素,並深入探討如何控制人的行為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2.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1908—1970)於1943年提出了關於人的需要結構理論——「需求層次論」。他認為大多數人的需要可分為五類:生理需要,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食物、衣物、住房、異性等生理機能的需要,這些需要如不能得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為問題;安全需要,包括擺脫失業、疾病暴力的威脅、年老時有保障等;社交需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忠誠以及歸屬某一個群體、組織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對一定的社會地位、名望、個人能力及成就得到社會承認,能獨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等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乾的需要,由於個人抱負的不同,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所採取的途徑也不同。
馬斯洛認為,上述五種需要是按次序逐級上升,下一級需要基本滿足以後,上一級的需要就成為行為的主要驅動力。
3.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Herzberg)認為,影響人的工作動機的主要因素有兩類,即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滿意因素指可以使人得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也就是激勵因素;不滿意因素指如果缺少它就容易產生意見和消極影響的因素,也就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屬於員工工作環境和工作關系方面的因素,如工資報酬、工作條件、人際關系、企業政策與企業管理等方面,這些因素能防止員工產生不滿,但不能激發職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勵因素屬於員工工作本身和工作內容方面的因素,如工作成就、被重用、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和光明的前途等,這些因素能對員工構成激勵,使員工對工作感到滿足。
赫茨伯格的激勵因素相當於馬斯洛的較高層次的需要,保健因素相當於較低層次的需要,但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馬斯洛側重分析需要或動機,赫茨伯格側重分析滿足這些需要的目標或誘因。這兩種理論都沒有把個人需要的滿足同組織目標的達成這兩點聯系起來。
4.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
人的本性問題,歷來就是倫理學家們爭論的核心問題,也是管理學研究的一個中心課題。早在科學管理時期,就有人探討這個問題。到了後期的行為科學理論對此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人性理論研究方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麥格雷戈(Mcgregor,1906—1964)的X理論和Y理論有很高的地位。
麥格雷戈認為,傳統的管理理論有很多缺陷,根本在於對人的看法不正確,對人性作了錯誤的假設。他把傳統的管理觀稱為X理論,X理論有三種觀點:(1)一般人有一種不喜歡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他就會逃避工作;(2)由於人類不喜歡工作的本性,對於絕大多數人必須加以強迫、控制、指揮,以懲罰相威脅,以便使他們為實現組織目標而付出適當的努力;(3)一般人寧願受指揮,希望逃避責任,較少有野心,對安全的需要高於一切。
麥格雷戈認為,與X理論相反的Y理論應作為傳統的X理論的替代物。Y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人並不是懶惰的,他們對工作的喜歡和憎惡取決於這個工作對他是一種滿足還是一種懲罰,在正常情況下,人們願意承擔責任,人都熱衷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性。
對比X理論和Y理論可以發現,它們的差別在於對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採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據X理論來看,對於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採取嚴格的控制和強制的方式。如果按Y理論,管理者就要創造一個能多方面滿足工人需要的環境,使人們的智慧和能力得以充分的發揮,以更好地實現組織和個人的目標。
5.超Y理論和Z理論
在麥格雷戈提出了X理論和Y理論之後,美國的洛爾施(Joy Lorsch)和莫爾斯(John Morse)對兩個工廠和兩個研究所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採用X理論和採用Y理論都有效率高的和效率低的結果,便由此推斷Y理論不一定都比X理論好。那麼,到底在某種情況下應選用哪種理論呢?他們認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質、成員素質等來決定,並據此提出了超Y理論。其主要觀點是,不同的人對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規化的組織與規章條例來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願參與問題的決策去承擔責任,這種人歡迎以X理論為指導的管理方式。有的人卻需要更多的自治責任和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機會,這種人則歡迎以Y理論為指導的管理方式。此外,工作的性質、員工的素質也影響管理理論的選擇。不同情況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論是由美國日裔學者威廉??大內(William Ouchi)提出來的,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人與企業、人與工作的關系。大內通過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國家的價值觀對管理效率的不同影響進行了對比研究,他把由領導者個人決策,員工處於被動服從地位的企業稱為A型組織,並認為當時研究的大部分美國機構都是A型組織,而日本的J型組織則具有與其相對立的特徵。
大內不僅對A型和J型組織進行了系統比較,還通過對美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比較研究指出,每種文化都賦予其人民以不同的行為環境,從而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
超Y理論和Z理論的實質在於權變,管理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必須符合企業自身的特點,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三)管理科學理論
管理科學理論是繼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之後,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結果。這一理論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研究生產、作業等方面的管理問題,使管理的定量化成分提高,科學性增強,尤其是一些數學模型的建立,使部分管理工作成為程序化的工作,從而使這部分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科學理論可以更好地運用於飯店的投資策劃和飯店投資的前期可行性研究。
管理科學的理論特徵有以下三點:以決策為主要的著眼點,以經濟效果標准作為評價的根據,依靠數學模型和電子計算機作為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