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生安全教育怎樣「走心」
「想成立一個災難教育學習小組,有興趣的舉個手。」聽聞校友在外灘踩踏事件中不幸傷亡,華東政法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大二學生楊濟威心情沉重,他在微信朋友圈發出號召,想成立一個小組或社團,先給自己補上應急管理和安全教育的知識,再向更大范圍進行宣傳和普及。
安全教育應是公民教育,安全意識應該從小養成,然而,當前安全教育並沒有形成成熟體系,在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各階段僅是邊緣化存在,尤其在大學校園,學生們覺得安全教育距離自己還很遠。
教材領先 實施卻遇尷尬
別說遇到災害事件的極端情況,就是平時發生骨折、擦傷等小意外,絕大多數大學生都不懂得有效的自救和互助。
2008年,上海市編寫了《大學生安全教育大綱》,對本市高校開展安全教育的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做了統一和明確的規定,要求各高校將大學生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並建立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安全教育師資隊伍。2010年,上海市教委出版《上海市大學生安全教育讀本》,涉及防盜、防火、防特、防事故等多方面,在全國都走在前列。但實際上,安全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卻處於邊緣化境地。「安全工作做到最好,就是不出事。投入很大卻看不出成績。」滬上一所高校從事安全工作的教師用「性價比不高」來形容這項工作的無奈。各校具體實施方案五花八門,沒有學分、學生缺乏動力、師資參差不齊,許多學校4年唯一的正式安全教育課僅是新生教育中的「2小時」。
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應該在中小學就完成」的觀點也對高校安全教育課程化、學分化提出質疑。有高校曾嘗試將安全教育課程納入學分,課程答辯卻沒有通過,由教授掌舵的教學委員會的反對理由是:「小學就該掌握的內容,大學竟要用學分完成,豈非笑話?」
急需「補課」 不同層次培訓
教授們的觀點不無道理,安全教育的確應該從小抓起。在歐美校園,室內均有逃生路線指示圖,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逃生門採用特殊防擁擠門鎖,小學階段的學生就會參加消防救護等部門的社區聯誼,學習基本安全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盡管國內安全教育正被逐步在基礎教育階段受到重視,但絕大多數大學生,甚至已畢業的成年人成長於安全教育嚴重缺失的現狀卻無法迴避,安全教育急需「補課」。
作為餘姚救援隊長,上海政法大學教師沈吉利萌發組建大學生專業防減災應急救援社團的想法,希望通過普及和培訓讓學生了解掌握災害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培養他們減防災意識和能力。「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更專業的身份在校內或周邊社區發揮作用。」社團成員進行不同層次培訓,最基礎的志願者也能掌握院前急救、手台通訊、GPS尋人、火災迅猛前撲救、安全繩索逃生等基本技能。成立2個多月,上政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社已成為學校人氣第二的熱門社團,這給沈吉利帶來信心。她計劃與滬上高校結成聯盟,讓更多大學生加入應急救援的專業培訓,通過社團讓更多大學生「補上這一課」。
理論簡單 實踐卻不容易
上海交大紅十字會學生分會在校方的支持下從2012年起負責在軍訓中培訓現場急救技能、火災演練等,目前在近3屆交大本科生中的普及率達100%。此外,交大校醫院院長劉金生開設的《急救與自救》選修課在學生中人氣很高,100人的名額總是被搶光;同濟大學也通過大學生安全朋輩課堂普及安全知識,鼓勵學生互助、關愛;一些戶外社團也會提供野外生存技能等內容的培訓。
上海交大紅十字會學生分會的趙愷今年大三,他認為:「天災人禍不會天天發生,但小到同學打球骨折倒地或是偶遇走丟的孩童和老人,都需要安全教育予以更專業、冷靜和有效的應對。」一位學生感慨:「如果是必修課,要拿學分,可能大家才會有動力去學安全課。」但是,用更多課時、納入學分來進行安全教育並不容易,而且每個學生考理論很簡單,每個學生都實踐卻很難。
大學校園里的安全教育如何「走心」,學生何時才能補上合格的安全教育課,在普及數量和專業度之間如何探尋到適合的邊界,這些仍然是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