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銅價還能漲嗎
銅前期大漲的原因除了銅旺季消費的季節性因素之外,主要還有:、國儲收銅的政策利好。2、宏觀經濟數據的回暖跡象。3、流動性的高度充裕為之創造了條件。4、通脹預期升溫的推動。近幾日銅價的回調,筆者認為存在多方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1、美元連日走強。2、銅價前期暴漲已透支了原有的各種利多因素。3、從技術分析看,銅價在連續大幅攀升後存在回調的壓力。
審視前期支撐銅價攀升的主要宏觀因素的發展變化,本文試做進一步的透視
1、
國儲收銅。
國儲收銅的利好也許已遠離政策初衷而轉化為市場炒作的題材。國儲收銅的真實數量不得而知,而依常規判斷,國家收儲會分批逐步買進,因短期內巨量買入有兩大不利:一來可能造成政府過度干預影響市場,二來由此帶來的價格急升會大幅提高收儲的成本。觀察去年危機爆發後中國和美國都有收儲舉措的原油,無論從去年的低點還是從2009年計算,其漲幅相對於銅可謂天淵之別。銅價的飆升將令國家放慢收儲步伐的可能性大增。
2、
宏觀經濟數據的回暖
我國近期經濟數據顯現出經濟的反彈跡象,但並不能就此斷言經濟持續反轉。對當前我國經濟而言,保增長主要以更大的投資彌補出口的下滑。一季度數據中最搶眼的是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基礎上同比增長28.8%,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以4.58萬億元的天量創單季新高,主要由政府投資拉動。但政府投資能否帶動民間投資,還有待觀察。從全球范圍看,雖各國採取的經濟刺激計劃初現成效,但經濟復甦還需要相當長的時期。
3、
中國的流動性。
流動性充裕不表明必然帶來經濟復甦,同時也不是資產價格上漲的內在動因。雖然「不差錢」的行情會發生,但是市場終會回歸到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上。銀行激增的信貸數據中隱含著貸款結構失衡、貸款質量隱憂和貸款虛增等問題;新增貸款對帶動經濟的作用效果,還需進一步考察。
4、
通脹預期。
為刺激經濟和就業,多國政府實施了超常規的政策措施,比如美日英等國的數量型寬松貨幣政策,又如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信貸的爆發式激增,由此引發通脹憂慮升溫,受投資大宗商品保值的驅動,銅倍受追捧。而從各國CPI與PPI的數據看,中國和世界均尚未改變通縮的趨勢,短期內貨幣供應量大增而推動通脹的風險並不高,2009年內出現惡性通脹的可能性較小;而與此同時,全球范圍的通縮預期也已大大降低。
5、美元走勢。
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購買長期國債、相關住房抵押證券與房貸機構債券總額達1.15萬億美元。市場認為美國開動印鈔機救市,美元指數兩日跌幅逾4%,而此後較快修復且趨於穩定。4月16日歐洲央行官員稱央行將在5月初出台非傳統融資措施,市場認為這暗示歐洲央行將採取數量寬松貨幣政策,美元指數上漲約2%。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好於其他世界主要貨幣所屬國家和地區,現實條件還難以動搖美元的地位。從截至2009年底的中期來看,美元貶值的預期落空的可能性更大,美元維持強勢不利於銅價上漲。
6、工業生產。
銅作為全球基本金屬中用途廣泛的重要品種,以往堪稱衡量全球製造業活動情況的「晴雨表」。此輪銅暴漲後雖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這與全球製造業現狀大相徑庭:製造業正處在衰退期,很可能陷入1930年代以來最壞情況。中國工業生產的前景尚不明朗,現在斷言為時還早。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4月20日表示預計4月用電量或低於3月,仍在底部震盪;而用電量是反映工業生產狀況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7、「中國因素」的持久力。
銅作為今年大宗商品市場上最耀眼的「明星」,其動因已被歸結為「中國因素」,於此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即使中國於全球經濟衰退能夠獨善其身,憑中國一國增長的銅需求能否彌補全球范圍大幅下滑(CRU數據預計今年全球銅需求下降15%—20%)的部分?其二,為銅價飈升付出最大代價的會是誰?無疑是世界最大的銅資源進口國——中國。
8、銅需求與銅消費錯位原因的探討。
銅本輪行情受現貨供應緊缺的影響很大,現貨價格帶動期貨價格的特徵顯著。令人費解的是CRU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銅產量多於銅消費量的過剩量高達55.7萬噸。這種現象也許可用脫離需求而囤積貨物的保值行為來解釋。但基於各主要國際貨幣及人民幣發生崩潰的可能性很小,囤積保值的銅終究還是要向最終消費轉移,從而影響其供求基本面。
後市影響銅價之宏觀因素將逐漸轉化
近期銅價持續暴漲後連續回調的行情,缺乏基本面因素的支持,難以從供求角度加以分析。此輪行情借消費旺季之時機,在流動性高度充裕的條件下,誇大國儲收銅,加之對經濟復甦和通脹升溫的預期,宏觀因素成為銅價走勢最主要的推動力。筆者預計期銅短期走勢震盪加劇,總體偏空;目前多空雙方分歧加大,消費旺季還未結束,現貨依然堅挺,但銅價前期暴漲已透支了原有的各種利多因素,繼續密切關注資金面及政策面。期銅中期看空,隨著消費旺季的結束,現貨價格對期貨價格的支撐將難以為繼,全球經濟何時復甦還有待觀察;隨著金融危機後實體經濟和民眾心理的逐漸平穩,銅基本面的影響力有望提升,銅價的主導因素將向需求是否持續增長的基本面轉化。
㈡ 最近銅價一直在上漲,請問銅價是根據什麼再漲呢
銅前期大漲的原因除了銅旺季消費的季節性因素之外,主要還有:1、國儲收銅的政策利好。2、宏觀經濟數據的回暖跡象。3、流動性的高度充裕為之創造了條件。4、通脹預期升溫的推動。近幾日銅價的回調,筆者認為存在多方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1、美元連日走強。2、銅價前期暴漲已透支了原有的各種利多因素。3、從技術分析看,銅價在連續大幅攀升後存在回調的壓力。
審視前期支撐銅價攀升的主要宏觀因素的發展變化,本文試做進一步的透視
1、 國儲收銅。
國儲收銅的利好也許已遠離政策初衷而轉化為市場炒作的題材。國儲收銅的真實數量不得而知,而依常規判斷,國家收儲會分批逐步買進,因短期內巨量買入有兩大不利:一來可能造成政府過度干預影響市場,二來由此帶來的價格急升會大幅提高收儲的成本。觀察去年危機爆發後中國和美國都有收儲舉措的原油,無論從去年的低點還是從2009年計算,其漲幅相對於銅可謂天淵之別。銅價的飆升將令國家放慢收儲步伐的可能性大增。
2、 宏觀經濟數據的回暖
我國近期經濟數據顯現出經濟的反彈跡象,但並不能就此斷言經濟持續反轉。對當前我國經濟而言,保增長主要以更大的投資彌補出口的下滑。一季度數據中最搶眼的是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基礎上同比增長28.8%,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以4.58萬億元的天量創單季新高,主要由政府投資拉動。但政府投資能否帶動民間投資,還有待觀察。從全球范圍看,雖各國採取的經濟刺激計劃初現成效,但經濟復甦還需要相當長的時期。
3、 中國的流動性。
流動性充裕不表明必然帶來經濟復甦,同時也不是資產價格上漲的內在動因。雖然「不差錢」的行情會發生,但是市場終會回歸到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上。銀行激增的信貸數據中隱含著貸款結構失衡、貸款質量隱憂和貸款虛增等問題;新增貸款對帶動經濟的作用效果,還需進一步考察。
4、 通脹預期。
為刺激經濟和就業,多國政府實施了超常規的政策措施,比如美日英等國的數量型寬松貨幣政策,又如中國銀行(601988,股吧)信貸的爆發式激增,由此引發通脹憂慮升溫,受投資大宗商品保值的驅動,銅倍受追捧。而從各國CPI與PPI的數據看,中國和世界均尚未改變通縮的趨勢,短期內貨幣供應量大增而推動通脹的風險並不高,2009年內出現惡性通脹的可能性較小;而與此同時,全球范圍的通縮預期也已大大降低。
5、美元走勢。
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購買長期國債、相關住房抵押證券與房貸機構債券總額達1.15萬億美元。市場認為美國開動印鈔機救市,美元指數兩日跌幅逾4%,而此後較快修復且趨於穩定。4月16日歐洲央行官員稱央行將在5月初出台非傳統融資措施,市場認為這暗示歐洲央行將採取數量寬松貨幣政策,美元指數上漲約2%。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好於其他世界主要貨幣所屬國家和地區,現實條件還難以動搖美元的地位。從截至2009年底的中期來看,美元貶值的預期落空的可能性更大,美元維持強勢不利於銅價上漲。
6、工業生產。
銅作為全球基本金屬中用途廣泛的重要品種,以往堪稱衡量全球製造業活動情況的「晴雨表」。此輪銅暴漲後雖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這與全球製造業現狀大相徑庭:製造業正處在衰退期,很可能陷入1930年代以來最壞情況。中國工業生產的前景尚不明朗,現在斷言為時還早。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4月20日表示預計4月用電量或低於3月,仍在底部震盪;而用電量是反映工業生產狀況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7、「中國因素」的持久力。
銅作為今年大宗商品市場上最耀眼的「明星」,其動因已被歸結為「中國因素」,於此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即使中國於全球經濟衰退能夠獨善其身,憑中國一國增長的銅需求能否彌補全球范圍大幅下滑(CRU數據預計今年全球銅需求下降15%—20%)的部分?其二,為銅價飈升付出最大代價的會是誰?無疑是世界最大的銅資源進口國——中國。
8、銅需求與銅消費錯位原因的探討。
銅本輪行情受現貨供應緊缺的影響很大,現貨價格帶動期貨價格的特徵顯著。令人費解的是CRU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銅產量多於銅消費量的過剩量高達55.7萬噸。這種現象也許可用脫離需求而囤積貨物的保值行為來解釋。但基於各主要國際貨幣及人民幣發生崩潰的可能性很小,囤積保值的銅終究還是要向最終消費轉移,從而影響其供求基本面。
後市影響銅價之宏觀因素將逐漸轉化
近期銅價持續暴漲後連續回調的行情,缺乏基本面因素的支持,難以從供求角度加以分析。此輪行情借消費旺季之時機,在流動性高度充裕的條件下,誇大國儲收銅,加之對經濟復甦和通脹升溫的預期,宏觀因素成為銅價走勢最主要的推動力。筆者預計期銅短期走勢震盪加劇,總體偏空;目前多空雙方分歧加大,消費旺季還未結束,現貨依然堅挺,但銅價前期暴漲已透支了原有的各種利多因素,繼續密切關注資金面及政策面。期銅中期看空,隨著消費旺季的結束,現貨價格對期貨價格的支撐將難以為繼,全球經濟何時復甦還有待觀察;隨著金融危機後實體經濟和民眾心理的逐漸平穩,銅基本面的影響力有望提升,銅價的主導因素將向需求是否持續增長的基本面轉化。
㈢ 銅價-今日銅價,銅價趨勢圖
http://www.ccmn.cn/index.shtml
冶金行內抄 金屬材襲料這塊 大都是看這個網的
㈣ 今天銅價多少急急!!!!
銅價上漲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本報訊(記者林子海林鵬)由於受銅價持續上漲的影響,汕頭市場上的五金鎖具、水暖器材等沾「銅」的產品也紛紛漲價。 據了解,最近兩三個月來,銅價一路飆升,每噸銅售價從原來的4萬多元漲至近8萬元。原料的持續上漲引起了銅類產品售價的飛漲。記者昨天在一些五金水暖建材店走訪時了解到,銅百葉的價格數個月來幾乎翻番,銅芯鎖具已連續幾次以20%左右的漲幅提價,水龍頭、熱水器等價格也水漲船高。長平路一水暖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相比三四個月前,建材市場上出售的五金器材、水暖潔具等價格明顯漲了許多。中山路一鎖具店老闆說,帶銅芯的鎖具售價上漲迅猛,搞得門前生意受到影響,像一款門鎖,以前的進價不到150元,現在卻達200餘元,比過去的零售價還要高,漲幅超過30%。 面對銅價居高不下,一些生產企業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應戰」,一是採取減少訂單或部分停產,一是相應漲價讓消費者「買單」。 在大學路經營電機生意的鄭先生說,銅價上漲是預期到的,只是沒料到上漲幅度這么大,上漲速度這么快,現在生產電機的成本的確高了許多。因客戶大多為老主顧,且簽了生產合同,為維持信譽又不能隨意漲價,經營確實艱難。 有關人士分析,因為五金、水暖器材、燃氣具等生產企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普遍大大壓縮,有的企業想要不虧損,勢必不同程度提高產品售價,而讓消費者來為高銅價「買單」。
㈤ 銅價快速上漲的原因是什麼
分析認為,銅價大漲主要是全球政府大放水下的經濟回升,其次是運輸成本的節節攀升以及人力成本的增長。
長江證券鋼鐵有色行業分析師許宏遠表示:預計美國通過1.9萬億元美元的刺激之後,實現了供需加金融屬性共振的格局。所以大家可以看到,2月5日起銅價開始大幅拉漲,到現在大概每噸漲了一萬元。
銅的供需格局是非常好的,需求隨著海外疫苗的快速落地,是確定性向好;供給還比較緊張,主要是一些南美洲的礦山復產還需要時間。
(5)今天銅價分析擴展閱讀:
再生銅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在浙江諸暨一家銅棒生產企業的原材料倉庫,有著各種各樣的再生銅,總重量有5000噸,貨值在三億元左右。主管原材料采購的蔣利民和來自江西的再生銅供應商何華養保持了多年的合作。但是他們發現,2月份銅價大幅上漲,再生銅價格跟著水漲船高,盡管近期略有回調,但仍處在價格高位,例如1#光亮銅線的價格大約在每噸59000元左右,年內漲幅超過10%。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采購管理中心總經理蔣利民:會影響我們17%到18%的資金佔用。簡單來說,我們一個月需要一萬噸的銅棒銷量,我以前需要5個億的流動資金,現在我可能會需要6個億的流動資金。
當前市場上再生銅供應大約七成來自進口,三成來自國內市場。再生銅供應商何華養稱,盡管再生銅價格處於高位,國外再生銅貿易商出貨意願強,但是由於疫情影響,航線效率降低、運費大漲,進口再生銅的供應受到阻礙,而國內再生銅貿易商看漲的惜售心理,加劇了整體再生銅市場的供不應求。
㈥ 按照現在的銅價,我能進銅線做庫存嗎誰能給我分析下,謝謝。急。
套保價格其次
關鍵是你生產是否真的要用
如果你生產確實需要
那現在進一些
控制好倉位
還是可以的
至於說
誰能猜測到明天的漲跌
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人的
㈦ 今日銅價
上「銅價格網」可查電解銅,黃銅,紫銅等各種銅材料的價格,每天更新,全國各地均有報價!
㈧ 請問,今天的銅價是多少
銅價上漲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本報訊(記者林子海林鵬)由於受銅價持續上漲的影響,汕頭市場上的五金鎖具、水暖器材等沾「銅」的產品也紛紛漲價。
據了解,最近兩三個月來,銅價一路飆升,每噸銅售價從原來的4萬多元漲至近8萬元。原料的持續上漲引起了銅類產品售價的飛漲。記者昨天在一些五金水暖建材店走訪時了解到,銅百葉的價格數個月來幾乎翻番,銅芯鎖具已連續幾次以20%左右的漲幅提價,水龍頭、熱水器等價格也水漲船高。長平路一水暖店經營者告訴記者,相比三四個月前,建材市場上出售的五金器材、水暖潔具等價格明顯漲了許多。中山路一鎖具店老闆說,帶銅芯的鎖具售價上漲迅猛,搞得門前生意受到影響,像一款門鎖,以前的進價不到150元,現在卻達200餘元,比過去的零售價還要高,漲幅超過30%。
面對銅價居高不下,一些生產企業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應戰」,一是採取減少訂單或部分停產,一是相應漲價讓消費者「買單」。
在大學路經營電機生意的鄭先生說,銅價上漲是預期到的,只是沒料到上漲幅度這么大,上漲速度這么快,現在生產電機的成本的確高了許多。因客戶大多為老主顧,且簽了生產合同,為維持信譽又不能隨意漲價,經營確實艱難。
有關人士分析,因為五金、水暖器材、燃氣具等生產企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普遍大大壓縮,有的企業想要不虧損,勢必不同程度提高產品售價,而讓消費者來為高銅價「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