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外國語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了外交官和演員陳沖、章齡之一類的演員,答主則想到了去年加入聯合國維和警隊的上外學子張紫璇。

圖源和部分信息來自 official account上海外國語大學
㈡ 朗力士手錶是什麼檔次
一般情況下的話,我覺得像這一款手錶應該就是屬於高端一些
中國鍾錶行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也不能忽視中國企業及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和影響力微乎其微,占據世界70%的產量卻只佔世界30%的產值。鍾錶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產業轉型滯後於消費結構的升級;鍾表產品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中低檔產品積壓嚴重,其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另一方面,適應高消費的有效供給不足,其技術含量高、質量好的高檔名牌產品仍然依靠進口。因此,當前中國鍾錶行業需要加快技術創新步伐,發展企業的核心技術;努力提高產品品質,打造國產鍾表精品;搞好產品結構調整,適應市場變化;抓好員工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人才等。以此提高中國的中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7張
手錶圖片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空後,翟志剛出艙時戴著一隻航天表,這是飛亞達手錶,但它的機芯是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研發的,為了研發這顆「上海芯」,上海表業有限公司花了兩年。最難的一點是,機芯得符合失重條件,特別是出艙後的外空環境,它的潤滑油在正120度和負90度的情況下不滲透、不凝固,從而保證工作正常。而一般情況下,負50度就凝結了。僅從這個指標考量,上海牌就不比瑞士生產的同類表差。在目前進口表和電子表及國內低端、仿冒產品多面夾擊的情況下,上海牌手錶中一半是不賺錢的,只有 10%的中高檔表才有較厚的盈利。
瑞士政府官員和手錶廠商對正面報道中國手錶業發展的文章相當敏感。「報道擊潰了鍾錶王國的至尊優越感,他們感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他們的廣播電台已經提出這樣的問題:瑞士鍾表如何才能保住其鍾表業長期至高無上的地位並捍衛其製造技術呢?他們認為中國製造的機芯質量趕超瑞士頂級手錶只是時間問題。他們將中國視作強勁對手。」
從機芯的技術上看,上海牌已經縮小了與世界名表的差距,在有些指標上已經超過,但是表殼美觀度不如瑞士表。上海表業有限公司機芯設計的技術力量相當雄厚,外觀設計人才則嚴重匱乏。款式缺少浪漫氣息,就缺少競爭力,附加值就不高。
其次是,世界名表的品牌積累長達幾百年,培育費用也相當昂貴,商標頻頻出現在世界性體育賽事和重大會展上,見證歷史事件,與社會名流建立關系,甚至在阿波羅登月時也可看到瑞士表的身影。他們很願意在品牌宣傳上堅持長期、有效的策略,無形資產逐年上升。而上海牌的品牌宣傳一直缺少投入,幾乎不做廣告。
上海牌陀飛輪手錶看起來賣得不便宜,單價1萬美元,但這只是相對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只有瑞士同類產品的 10%。
還有一個問題涉及手錶文化。中國自產手錶的歷史只有幾十年。建國前是進口表一統天下,文化是外來的。而歐洲手錶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培育文化,他們是將手錶當作首飾來打造並佩戴的。中國人長期來將手錶當作計時器,追求的是精確度和耐用性。歐洲人除了計時功能外,更講究血統、款式和美學價值,還有名表俱樂部,以此提升佩戴者的身份。歐洲人將名表擺在大城市最繁華地段的飾品店、古董店和拍賣行里出售,中國人將手錶放在文具店、百貨店或超市裡出售。一年一度的奢侈品展銷會上難見中國手錶的影子。歐洲人一人擁有多隻手錶,輪換戴,這叫修養。中國人一隻手錶戴幾十年,這叫實惠。
上海只有匯聯、曹楊等幾家商場里能集中見到上海牌的身影。南京東路的亨得利是老字型大小,也許是惺惺相惜吧,他們辟出了全國唯一一個上海牌陀飛輪手錶專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