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和測繪航空攝影專業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專業區別不大,都是測繪類的專業。具體說還是不一樣的,航空攝影測量專業是航拍和測繪,遙感專業是地質分析
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涉及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一級學科有地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二級學科有地理學中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科學與技術中的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中的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全國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院校共有140多所,主要分布在江蘇、湖北、四川、北京等省市。其中,江蘇有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等15所,湖北有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 四川有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9所,北京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5所。從高等院校的性質來看,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高等院校主要包括民用測繪類院校和軍事測繪院校兩大類。從領域分類來看,這些教育機構包括了綜合類、測繪類、地礦類、交通類和師范類等幾大專業類別。我國著名的綜合類大學武漢大學設有測繪學科的學院有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系、攝影測量與遙感系和空間信息工程系,其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是教育部審定的首批全國重點學科,211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人才培養體系。北京大學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設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該所為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工科學科碩士、博士授予權主體單位,擁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工學)碩士點和博士點。中國現有地礦類高校67所,其中中國地質大學等5所高校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方面,中國礦業大學等18所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在博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方面,中國礦業大學等7所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目前,我國有12所交通類高校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或開設有這方面的相關課程,而且這兩個專業基本上是以測繪科學與技術為支撐發展起來的。其中在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起步最早的是西南交通大學。1942年,西南交通大學開始航測解析法及圖算研究。1951年首次發表航測解析法研究成果航空測量的數學解析。1959年在鐵道建築專業內成立鐵路航測專門化方向。1977成立航測教研室及航測實驗室。1979年成立遙感教研室及遙感實驗室。1983年成立航測與工程地質系。1984年按國家規定將鐵路航空勘察專業,更名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1991年成立測量工程系,下設工測、航測、遙感、控測4個教研室,以及工測、航測、遙感3個實驗室。師范類大學開設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的院校有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40多所。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專業一般設在這些院校的地理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旅遊學院中。攝影測量與遙感相關科研院所是我國為適應攝影測量與遙感科研和開發應用需求而設立的專門機構,也承擔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工作。如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
一、培養目標: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和責任意識,掌握航空攝影測量和遙感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航空攝影測量內、外業生產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 能夠勝任航空攝影測量內業成圖、外業調繪、外業控制測量、內業加密、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等專業崗位一線生產的高級應用性人才。
二、主要課程: 航空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遙感技術、數字測圖技術、地形測量、工程測量、控制測量與GPS衛星定位技術、計算機制圖(CAD)、計算機圖象處理、地籍測量等。
三、主要實踐環節: 航空攝影測量實習、數字攝影測量實習、數字測圖技術實習、控制測量與GPS衛星定位技術實習、地形測量實習、地籍測量實習、工程測量實習、計算機制圖綜合實習、計算機圖像處理實習、計算機程序設計綜合練習、MicroStation綜合練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四、擇業方向: 畢業生面向基礎測繪、勘測規劃設計、國土資源、水利、電力、交通、地礦、測繪儀器銷售等行業單位。
㈡ 德生PL-600,有玩家使用該收音機收聽到航空波段的嗎
不至於這么誇張吧,再天津聽上海的電台?
如果是調頻,fm根本就不可能,因為電台的發射功率就是100公里的樣子
中波,夜間效果好,可能會飄逸去一點,但是收聽效果不好!
pl600隻是在接收信號和還原信號更加細膩,可以加強弱信號 效果更好!
並不是說可以收聽更遠距離的電台
因為這個不是收音機作為接收機決定的,最終決定去權在於電台的發射功率!
而,無論是調頻還是中波,你都不可能在天津收聽上海的台!
短波一般是國際台,和中央台
希望你能明白,如果在天津想聽上海的台,那就通過網路吧
㈢ 什麼是KA
KA(KeyAccount),直譯為「關鍵客戶」,中文意為「重點客戶」,「重要性的客戶」,對於供應方企業來說KA賣場就是營業面積、客流量和發展潛力等三方面均有很大優勢的直接銷售終端平台(如:沃爾瑪、大潤發、歐尚、易初蓮花、麥德龍、世紀聯華、家樂福、樂購等)。
(3)上海航空波段擴展閱讀:
這些重點零售客戶一般簡稱KA。在中國市場,KA的發展方興未艾,但是其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巨,零售份額之高,已經足以改變中國零售市場的商業格局。今天,任何一家製造商都必須面對KA客戶,並因與KA的生意而快樂著、痛苦著。
不同的行業管理KA的內容和組織結構的模式都會有所差別.即使是在快速消費品、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同樣領域的企業,隨著企業銷售規模的大小、渠道發展戰略的差異、銷售組織結構的不同,其KA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㈣ 遙感名詞解釋:1、遙感圖像的質量評價。
遙感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編輯本段](一)遙感技術主要特點
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鍾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採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採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採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遙感技術所獲取信息量極大,其處理手段是人力難以勝任的。例如Landsat衛星的TM圖像,一幅覆蓋185km×185km地面面積,象元空間解析度為30m,象元光譜解析度為28位的圖,其數據量約為6000×6000=36Mb。若將6個波段全部送入計算機,其數據量為:
36Mb×6=216Mb
為了提高對這樣龐大數據的處理速度,遙感數字圖像技術隨之得以迅速發展。
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氣象、水文、軍事、環保等領域。在未來的十年中,預計遙感技術將步入一個能快速,及時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都會有極大的提高。其應用領域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及相互滲透,將會越來越廣泛。
遙感(Remote Sensing),從廣義上說是泛指從遠處探測、感知物體或事物的技術。即不直接接觸物體本身,從遠處通過儀器(感測器)探測和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經過信息的傳輸及其處理分析,識別物體的屬性及其分布等特徵的技術。
通常遙感是指空對地的遙感,即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通過感測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並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遙感在地理學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了地理學的研究和發展,使地理學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遙感信息應用是遙感的最終目的。遙感應用則應根據專業目標的需要,選擇適宜的遙感信息及其工作方法進行,以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遙感技術系統是個完整的統一體。它是建築在空間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學、地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的,是完成遙感過程的有力技術保證。
[編輯本段](二)遙感的原理與實踐
--以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為例
在人類即將告別20世紀,並邁步跨入21世紀之際,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 對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作一次全面的航空遙感調查,這是繼1988年和1994年前兩輪航空遙感調查之後的上海市第三輪航空遙感調查。本次航空遙感調查的目的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20世紀末的上海城市發展狀況,以數字化的形式真實、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相應的遙感影像資料資料庫,並對這些數據充分加以分析和利用,以便為未來的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參考。
(一)基本概念
遙感一詞來源於英語「Remote Sensing」,其直譯為「遙遠的感知」,時間長了人們將它簡譯為遙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於遙感的科學含義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的解釋: 一切與目標物不接觸的遠距離探測。 狹義的解釋: 運用現代光學、電子學探測儀器,不與目標物相接觸,從遠距離把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通過分析、解譯揭示出目標物本身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二)系統的組成
遙感是一門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它的實現既需要一整套的技術裝備,又需要多種學科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實施遙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遙感的定義,遙感系統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組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遙感需要對其進行探測的目標物。任何目標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目標物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形成目標物的電磁波特性,這就為遙感探測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依據。
2、信息獲取 信息獲取是指運用遙感技術裝備接受、記錄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探測過程。信息獲取所採用的遙感技術裝備主要包括遙感平台和感測器。其中遙感平台是用來搭載感測器的運載工具,常用的有氣球、飛機和人造衛星等; 感測器是用來探測目標物電磁波特性的儀器設備,常用的有照相機、掃描儀和成像雷達等。
3、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是指運用光學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對所獲取的遙感信息進行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的技術過程。信息處理的作用是通過對遙感信息的校正、分析和解譯處理,掌握或清除遙感原始信息的誤差,梳理、歸納出被探測目標物的影像特徵,然後依據特徵從遙感信息中識別並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
4、信息應用 信息應用是指專業人員按不同的目的將遙感信息應用於各業務領域的使用過程。信息應用的基本方法是將遙感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源,供人們對其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利用。遙感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最主要的應用有: 軍事、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三)遙感原理
振動的傳播稱為波。電磁振動的傳播是電磁波。電磁波的波段按波長由短至長可依次分為: 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電磁波的波長越短其穿透性越強。遙感探測所使用的電磁波波段是從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到微波的光譜段。 太陽作為電磁輻射源,它所發出的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太陽光從宇宙空間到達地球表面須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太陽光在穿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因而使透過大氣層的太陽光能量受到衰減。但是大氣層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影響隨太陽光的波長而變化。通常把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透過率較高的光譜段稱為大氣窗口。大氣窗口的光譜段主要有: 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 地面上的任何物體(即目標物),如大氣、土地、水體、植被和人工構築物等,在溫度高於絕對零度(即0°k=-273.16℃)的條件下,它們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輻射電磁波的特性。當太陽光從宇宙空間經大氣層照射到地球表面時,地面上的物體就會對由太陽光所構成的電磁波產生反射和吸收。由於每一種物體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長不同,因此它們對入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各種物體對入射光反射的規律叫做物體的反射光譜。遙感探測正是將? 8幸瞧魎
㈤ 飛機上為什麼禁止使用手機
對於「飛機上不能使用手機」這項禁令的合理性,有很多人深表懷疑。在斯蒂芬妮用手機拍到的奮進號穿透雲層的照片在網上流傳的同時,就有不少人提出疑問,難道美國的飛機上允許使用手機嗎?不僅對公眾而言,這是民航領域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在航空業內,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也從未停止過,至今也沒有得出讓大家都滿意的結論。為什麼會有這條禁令呢?謠言粉碎機調查員得從20年前說起。
2001年,NASA對一架波音747和一架波音737進行了幾周的測試。他們在乘客座位上,放置一台超寬頻帶的無線電發射機。實驗結果非常明顯,飛機的自動防撞系統當即出錯,無視附近的另一架飛機。而且儀表著陸系統在進近過程中,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別發生了明顯的漂移 [9]。雖然如此暴力的實驗與日常情況相去甚遠,但這至少證明了前面的理論結果是正確的:一旦存在與飛機組件工作頻率相同的雜波,就確實會對飛行系統造成干擾。
2005年,FCC打算放寬這項禁令。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允許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比如與通信設備廠商合作,為手機的發射功率設定一些限制。他們還考慮為飛機開發一種專用的機載通信設備,以滿足乘客的通信需求。但這個好心反倒又招來了新的爭議,有人認為,此舉是強迫用戶只許使用機載通信設備,而這顯然會給航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有違商業公平性。2006年,FAA再次宣布,維持原先的意見,即禁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執行。2007年,FCC也維持原議[10]。IEEE Spectrum雜志(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出版的期刊)質疑說,為什麼這個問題這么多年沒有定論,根本是因為FCC和FAA不肯花錢做實驗,總是把決定權推給航空公司。。
這場爭論持續了半個世紀,目前還是沒有一致的結論。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無論說絕對有干擾,還是說絕對沒干擾,都是不負責任的。但如果從代價的角度來看,雖然這種干擾的概率很小,可是賭注卻太大了。而關閉手機,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種成本較低的措施。所以,在尚無結論的情況下,選擇這種保守的做法,是一個明智之舉。何況在航空公司有明確規定的同時,大家還是要嚴格遵守,不要因此惹出別的亂子。
㈥ 德生PL-600,有玩家使用該收音機收聽到航空波段的嗎
短波、中波的可以,但好聽的,音質好的,新潮的節目都在調頻,調頻比較牽強,看你所處的位置的地磁環境,越空曠越高越有利,還有大氣電離層狀況好的話還能FMDX,遠程越距接收...
㈦ 民航飛機相向飛行為什麼不會相撞
因為航道不同,就象汽車在不同的行車道
飛機上有很多的導航儀表的,現在先進的飛機用GPS導航,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吧,和車載的GPS基本原理差不多,跟著儀表提供的方向走就行了。比較常見的是用VOR/DME台定航道。VOR叫做甚高頻全向信標,very high frequency omni range, 用來測飛機和台的相對方向。DME叫做測距機,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 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測量飛機到台的距離。這兩個台通常都是裝在一起的,而所有的VOR台的方位在傑普遜航圖中都是給出的,再加上距離和方位,就可以得到飛機的位置。比如飛機上接收到某個VOR台的信號,那麼這個台的經緯度信息就會隨信號給出,地面台測得飛機在自己80公里以外,那麼飛機就只可能在以這個台為圓心,半徑80公里的圓周上,再加上DME台測得的方向信息,從圓心向這個方向作條半徑,和圓周只可能有一個交點,這個點就是飛機的位置。有了飛機的位置就好辦了,航道的設置就是從這個台飛到那個台,然後再到下一個台。當然飛機的定位方法不止這一種,比如只靠VOR台還可以定位的,叫做VOR/VOR定位。
航班起飛前,飛機上的飛行管理計算機裡面就已經有了航道的信息,這是航空公司預先裝進去的,飛行員可以從裡面選走哪個航道,或者可以手動輸入新航道,至於記憶,就是飛行管理計算機的事了,不需要飛行員去記。
當然實際上民航飛機的航道沒有這么簡單,這只是從技術上說的,具體的實施還要看空管的要求,或者航道上有雷電之類的需要改道的,比較復雜了,我不是飛行的,所以只能告訴你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