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好多公司都不在國內上市
我們知道,現在中國很多企業是在美國上市的,只有少部分企業在國內上市,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會讓這些大企業到美國上市,而不是在國內上市?事實上,這些中國企業之所以會選擇在美國上市而不是國內上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三是因為公司的股份和投票權的對等問題。在中國的股市,上市公司必須嚴格地遵守同股同權的條例,也就是說,你擁有多少的股權,就擁有多少的投票權。這也是很多企業不願意在國內上市的原因,因為很多企業創始人的股份並不多,他們擔心不能很好地控制公司,以至被人直接踢出局。
也正因為這幾個方面的原因,這些中國企業才會選擇到美國上市,而不是在國內上市。
2. IPO重啟和新股申購到底是怎麼回事
1月份的IPO重啟後又緊急叫停了,因為炒作太厲害,現在處於暫停階段,5月前預計會再次重啟。
首次公開募股(簡稱IPO),指企業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上市。現在中國大概有2700多家上市公司,每家公司對應一隻股票。為什麼公司要上市?簡單理解就是一家公司想發展,但自有資金不足,就希望廣大投資者拿錢投資他的公司,公司賺錢了就給投資者分紅,一般世界上的上市公司都是這樣的。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券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有限責任公司IPO後會成為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一種獲得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允許私人公司將它們的股份向公眾銷售。這些股份被認為是「自由交易」的,從而使得這家企業達到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要求條件。 大多數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對上市公司在擁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數量的股東人數方面有著硬性規定。
IPO好處
募集資金,吸引投資者;增強流通性;提高知名度和員工認同感;回報個人和風險投資;利於完善企業制度,便於管理。
IPO壞處
審計成本增加,公司必須符合SEC規定。募股上市後,上市公司影響加大路演和定價時易於被券商炒作;失去對公司的控制,風投等容易獲利退場。
(望採納)
3. 為什麼一些公司回歸A股上市
一文讀懂中概股公司為何紛紛回歸A股
2018年03月04日
2月28日,互聯網安全公司360成功登陸A股,市值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較其在美國上市的市值增加了5-6倍。
這兩日,網路、網易等公司創始人被問的最多的,也是會不會、何時會回歸A股等問題。
為何「回歸A股」再次成為互聯網行業熱點?為何中國熱門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赴美上市?回歸A股要經歷哪些過程?騰訊科技梳理相關問題,爭取讓您一文讀懂。
為何回歸A股再次成為熱點
騰訊《一線》2月28日報道稱,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發行部近日對相關券商作出指導,包括生物科技、雲計算在內的4個行業中,如果有」獨角獸「的企業客戶,立即向發行部報告,符合相關規定者可以實行即報即審,不用排隊。「兩三個月就能審完。」
根據A股IPO要求,對於主板和中小板而言,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整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千萬元;創業板需要連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千萬元。
上述人士表示,對於上述4個行業的獨角獸公司,在盈利要求上可以放寬。
1月31日,證監會在2018證券期貨監管工作通報中表示,「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富士康從特殊通道IPO則是證監會支持新企業的最新例證。
2月1日,富士康招股書申報稿上報,2月9日招股書申報稿和反饋意見同時披露,2月22日招股書預披露更新。
一般而言,招股書預披露到預披露更新,時間間隔7到8個月,但富士康2周就已完成。
投行人士透露,證監會對富士康IPO實施了一事一議的特殊監管,在申報過程中就與發行部進行了溝通和反饋。他預計富士康在未來兩周內上會,3月將拿到IPO批文。
鑒於不少」獨角獸「行業公司都有VIE架構,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並不需要等待VIE架構拆除後才能申報。「申報後再去拆除VIE架構就行。「VIE架構不會成為即報即審的障礙。
盈利要求放寬、上市時間縮短、VIE障礙變低,這些可能會推行的新的政策變化,增加了海外公司回歸A股的吸引力。
據財新網報道,第一批入圍CDR名單已出爐,共有8家企業,除了BATJ這四家,還有攜程、微博、網易以及香港上市的舜宇光學。前七家企業均是中國上市互聯網公司領頭羊。
另一類公司被歸位「新藍籌」,包括富士康、滴滴、今日頭條、美團點評等尚未上市的互聯網和新經濟巨頭。
為何當初選擇去美國上市
相較於A股IPO對企業季度或年度連續盈利的要求,美股對企業的盈利要求就更為寬松,甚至不要求企業盈利。
另一方面,新興科技公司的股權結構也難在A股上市。新興科技公司大多採用的是「同股不同權」模式,即將股票分為A、B兩個系列,其中對外部投資者發行的A系列普通股有1票投票權,而管理層持有的B系列普通股每股則有N票(通常為10票)投票權。這並不被A股所允許。
另外,注冊制上得快、美股市盈率早期一度比A股高、企業國際化發展等考慮,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選擇美國上市的原因。
但最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赴海外上市,
企業發現股票在美國交易數量不高,股價也持續低迷,另外還有被海外機構做空的風險,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的市值存在低估,在一個用戶與投資者分離的市場,這些企業也經常遭遇被歧視的尷尬。
相較而言,國內股票市場越來越成熟,國家的新經濟戰略、股民對互聯網等新興經濟模式的認知提升,以及經常有同類型公司獲得幾倍於海外上市公司市值的案例,這些誘惑著中概股公司。
海外公司如何回歸A股
回歸A股需要經過私有化退市、拆除VIE、登陸A股三步。
【私有化退市】
中概股私有化主要包括兩種方式:長式合並路徑和要約收購和簡要合並,要約收購和簡要合並,是指大股東通過要約收購獲得目標公司總股份的90%以上的股份;第二步與小股東進行一個簡易合並。
私有化主要流程包括:
收購方委任財務顧問和法律顧問——目標公司宣布收到或接受收購要約——目標公司成立特別委員會——特別委員會委任財務顧問和法律顧問——收購方設立並購母公司與並購子公司——目標公司與收購方的並購子公司簽訂並購協議——向美國證監會提交表格13E-3——召開臨時股東大會(Extraordinary
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股東大會投票通過並購——私有化完成,股票停止交易,退市結束。
中概股退市通常需要6-12個月。
【拆除VIE架構】
由於從早期開始,對中國互聯網公司投資的主力一直來自於海外創投公司,而中國的相關政策對外資創投設定了多種限制,如外資控股企業無法獲得互聯網經營許可等,這使得這些公司從一開始就在尋求海外上市的路徑。
簡單來說,就是外資股東要退出,內資股東要進入。內資付現金給外資解除前述咨詢服務公司和境內實體公司之間業務、債務等所有協議。境內實體公司經營企業實際控制主體變更。
【登陸A股】
拆除VIE後,接下來企業需要考慮是自己上市,還是借殼上市,差別就是後者用時較短,而最大的阻力則是對盈利的要求。
當然,企業也可以直接到新三板去掛牌,時間會縮短一點,不過新三板目前的融資能力和流動性都面臨很大挑戰。
借殼上市是一個節約時間的方法,但是目前A股市場主板的殼最少需要30億元,分眾買殼就花了40億元,這個資金成本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承擔起的。
即使用時最短的借殼,目前來看也難以短期完成。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已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來看,通常需要近一年左右的時間,甚至更長。
4. 聯想集團為什麼不在中國A股上市
並非聯想不想在國內上市,因為聯想提起上市較早,當時中國的證券市場內非常不規范,並未為創業容公司提供平等上市融資機會,上市之路十分曲折,聯想才舍近求遠,去香港上市。
如果樓主讀過中國股市歷史變遷的話就會明白當時為什麼聯想不在大陸上市,中間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聯想某高管曾對此發過牢騷。
5. 為什麼內地好多公司不在A股上市
對於中移動這些大公司來說,原來的A股很小的,容不下,這些公司發行動不動就是幾百億,承受不了的,只能去香港了,那是06年之後逐漸好轉了,才有相應的容量,這些大公司才能在A股上市的,真是很遺憾的事,否則不會有中石油的悲劇
至於蒙牛和國美,那就是因為A股發行要求高,對於盈利這些卡的太嚴格了,當初他們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只能去香港
如果是現在,有創業板、中小板,多層次了,不一定非要選香港了
6. 為什麼IPO重啟會使股市下跌
因為重啟IPO會分流股票二級市場的資金,而股票流通市場的資金是已經發行的股票按時價進行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市場,包括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兩部分,因此會引起股市下跌。
重啟IPO為股票市場帶來的影響:
1、重啟IPO後將有部分存量資金離開二級市場進入一級市場「打新」,為二級股票市場帶來資金壓力。
2、重啟IPO為股民帶來心理壓力。由於重啟IPO的結果是確定的,而是否有新增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是不確定的,重啟IPO為股民帶來了心理壓力,至少股民在沒有看到分流資金與增量資金達到平衡之前,這種心理壓力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因此,在重啟IPO之初,在通常情況下,股票市場下跌反應。
(6)為什麼國機還未上市a股市場擴展閱讀:
IPO重啟後至少會出現三種效應:
1、比價效應:
股票市場中影響價格和價值的因子相同或相似的同類股票,其價格和價值應相同或相近。因此,某隻新股發行者,為了發個好價錢,就會想方設法把二級市場里的同類股票的價格抬高,以「比價效應」吸引股民以二級市場里的同類股票的價格為參照以更高的價格買進該股。
2、累積效應。IPO重啟後其對市場的影響力將是一隻又一隻新股發行後的影響力的總和。IPO對市場的影響是在一定數量的IPO的影響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會體現出來。
3、滯後效應。由於具有IPO累積效應,因此引起IPO的滯後效應,無論是重啟IPO,還是暫停IPO,其對市場的影響往往不是即時的,而是滯後的,這種效應反映在場上就出現下面現象:暫停IPO後市場先表現為下跌,有時還會在下跌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後才轉跌為漲。
7. 股票市場的重啟IPO是什麼意思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發行股票,以期募集用於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
簡單來講,IPO就是某公司首次上市發行股票。
重啟IPO,分兩個層面來看……
1.公司重啟IPO:指該公司之前曾經申請上市,但由於各種原因擱置,或被證監會否決,如今該公司再度提出上市申請,重新啟動IPO流程。
這個對該公司自然是好事了,若重啟IPO成功上市,則在投資市場發行股票可圈到資金(融資),用於發展公司未來規劃或其他投資項目(例如建一條新的生產線、籌建新技術項目)等;
2.證監會重啟IPO:指證監會暫停新的公司申請上市請求一段時間後,如今重新允許意圖上市的公司提出IPO請求。
因為股票市場本質來說是一個融資市場(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來融到資金,投資者購入股票來獲取上市公司股權、參與公司盈利分紅),但我國情況比較特殊,公司上市後圈錢的目的性較強,而分紅的較少,發行股票後投資者的死活就不用管了;而因為分紅少,投資者往往依靠炒賣股票,靠賺取股價波動的差價來盈利。
因此,不斷的IPO只會不斷的把股市裡的錢圈走,導致股市「失血」,而暫停IPO就是「止血」行為,能讓股市苟延殘喘。當重啟IPO時,說明市場又要開始「失血」了,股票市場當然走不好,特別是當遇到大盤股(上市規模較大)IPO時,股市失血會更嚴重。
8. 為什麼中國很多大型企業不在中國A股上市
中國股市,是政策推動市場。
1、有些不願意回來。
規范一些的國有企業,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能夠穩定、長期看漲。不願意在中國股市裡面,受到管理層的制約,受到其它莊家拉抬、打壓股價。
說白了,你政府別來管我,你別的莊家也別想借我的雞生蛋。——這就是以王建宙(中移動的董事長)、牛根生(蒙牛的董事長)、李彥宏(網路的董事長)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家的思路。
2、有些想回來。
馬化騰(騰訊)是紅頂商人,倒是願意回來。不過它在大陸過於官場化,已經得罪了很多股民,回來也沒有好果子吃。
3、有些不敢回來
橡果國際是不敢回來,它賣的假冒偽劣產品,害苦了中國人,回來也是過街老鼠,比馬化騰還要慘!
9. 騰訊為什麼不在中國A股上市
騰訊不在中國A股上市原因:以最低的成本,融到最多的錢。
一家企業上市,主要的依據包括:
上市成本、融資規模、政策因素、股東意願等等...
1)上市成本來說,這對於不同的地點上市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國內的上市成本就較高。
2)融資規模,企業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所以在除開上市成本、政策限制、財務要求等等以外,主要的依據就是融資的規模,股權融資通常是融資成本很高的一項融資活動,企業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賣一個好價錢,所以不同市場能給出的平均市盈率直接關繫到企業的融資規模,中國股市05年前經歷了五年熊市,市場氣氛低迷,優質的企業當然不願意在國內融資,於是紛紛選擇海外上市,但05年後國內股票市場人氣很高,所以不少在海外上市的企業都紛紛的選擇國內A股市場
3)政策因素,國內上市目前還處於核准制,操作比較復雜,國外發達市場多數採用注冊制,限制較少,上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以及該公司背後的股東,也會影響上市地點的選擇,比如外資所佔比例等等....
4)股東的意願,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指企業自身的意願,個人愛好,個人喜惡等等,以及願意被怎樣的財務標准所要求。
10. bat為什麼不在A股上市
劉柯:BATJ為何不願登陸A股?
現在市場的一個熱點,是在討論BATJ回歸A股的問題,監管層似乎也在密集調研獨角獸IPO。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此前創業板設置的初衷,上海要搞國際板,以及部分中概股到A股借殼上市,都會牽扯到BATJ回歸A股這個話題上來。
現在很多觀點認為,BATJ等一大批互聯網優勢企業、獨角獸企業之所以不能登陸A股,主要是因為股權結構和盈利能力的制約,還有就是A股的市場容量問題。但這些其實根本不是問題,股權結構可以雙向改動,公司可以改,交易規則也可以改;盈利更不是問題,阿里在美國上市之前也是很賺錢的,為什麼它不能登錄A股?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A股沒有一個能容納這些優秀企業的環境,馬雲真的想讓阿里在A股上市,那是很容易的,但並沒有,這裡面不是股權結構不合規這么簡單的。當然,關於市場容量問題見仁見智,但我個人認為,一個阿里上市對A股的榮耀提攜程度完全可以抵300家排隊IPO企業,你信不信?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華為為什麼不上市,主觀上講是任正非認為一旦上市華為就得為股東負責,就得利益最大化。不上市可以更多地為企業發展考慮,為客戶考慮。這只是表面因素,其實從深層次講,華為作為世界范圍內的業界佼佼者,它是不是願意與一大幫虧損股、概念股、題材股一起上市交易?以華為這么傲驕的姿態,顯然是不願意委身下嫁的。BATJ們和一大幫獨角獸企業為什麼願意去美國上市,去海外上市,因為左鄰右舍都是豪門,能與這些豪門為鄰,直接省了一大筆廣告費,而且最關鍵的是能直接提升自己的地位。
A股要吸引BATJ和獨角獸上市,光有政策的更改與歡迎的熱情還遠遠不夠,它需要一個能讓BATJ和獨角獸瞧得起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交易環境;它需要一個可以容納這些巨無霸的市場容量,讓A股真正成為一個消化M2的蓄水池和活躍M1的渠道,在市場容量上為這些國際級的企業開綠燈,允許一定的特殊渠道的資金充當長期戰略投資者,長期鎖定籌碼減少二級市場壓力;它需要一個更合理更國際化的市場定價環境,要能給中國的世界級企業公正公平的待遇,特別是能排到業內全球前十的企業,在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企業,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思維與觀念去束縛它,而是要大張旗鼓地地勇敢地樹榜樣,好的企業就該有更高的溢價。
把這些東西建設好了,BATJ和獨角獸企業登陸A股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你去引導,登陸A股和現在去美國上市一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資本市場建設長期滯後,大量國內頂尖企業國內賺錢然後到海外去上市分紅,一大幫垃圾虧損公司卻賴在股市上濫竽充數,一個沒有優勝劣汰的市場不斷地惡性循環,這樣一個市場卻想讓世界級的企業來站台,還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