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石油業產業結構分析

石油業產業結構分析

發布時間:2021-06-26 04:37:03

⑴ 中國石油產業結構應如何調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於2001年4月28日在北京成立。這是繼1998年從化學工業部到國家石油化學工業局這一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大變革之後,石油和化工行業管理體制的又一次大跨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目前擁有會員單位200多家。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是石油和化工行業具有服務和一定管理職能的全國性、綜合性的社會中介組織。協會將依據章程獨立開展活動,加強制度建設,規范運作;充分尊重會員意志,積極為企業服務,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協調好各專業協會、學會及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凝聚行業整體力量。協會的主要任務是:以服務為宗旨,反映企業的呼聲,維護企業的權益,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行業管理新機制;協助政府推進行業工作,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石油和化學工業整體水平。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作為社團組織,對內聯合行業力量,對外代表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加強與國外和境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石油和化工行業目前有專業協會41個,行業覆蓋面約70%。

⑵ 產業結構從哪些方面分析

產業結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察:
一是從「質」的角度動態地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起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的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從而形成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
二是從「量」的角度靜態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時期內產業間聯系與聯系方式的技術經濟數量比例關系,即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量的比例關系,從而形成產業關聯理論。廣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包括狹義的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

⑶ 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

知識與技術創新、人口規模與結構、經濟體制、自然資源稟賦、資本規模、需求結構、國際貿易等是一國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的基本制約因素.
知識與技術創新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力。科學技術發展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革命催生新產業
技術革命、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都對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影響,特別是技術革命,往往導致一些新的產業部門的誕生。按照一般的劃分,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技術革命。
第一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志是紡織機器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機器工業代替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促進了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生產力發生了質的突破。紡織工業的興起、運輸業的躍進(輪船和火車)、鋼鐵和機械工業的崛起都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成果。在農業方面,人們開始用蒸汽泵大量地灌溉農田,並用它來推動石磨加工農產品,農業生產機械化開始起步。人類的能源結構從以木材為主的轉向以煤炭為主,工業動力由以人力、水力、風力為主演進到以蒸汽動力為主。
第二次技術革命始於19世紀70年代,其主要標志是電力的廣泛使用,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使生產力再次躍升。在內燃機技術基礎上建立了汽車工業和航空工業;電力工業崛起(發電、輸電、配電系統),「弱電」工業產生(「弱電」技術出現,相應產生了電信業、廣播業等)。在第二次技術革命時期,工業生產進一步集中化,壟斷企業不斷涌現,企業內部管理出現了「泰勒制」,形成了生產流水線等。
第三次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高分子合成技術及空間技術等為標志。原子能技術出現,帶動一大批生產和應用原子能工業的崛起,其中有與原子能相關的機械設備、材料、燃料等工業。高分子合成技術引致塑料、橡膠、纖維、合成材料工業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眾所周知。人類擁有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嶄新的生產手段,大大節省了人的體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腦力,使人們能用「電腦」代替各種復雜的腦力勞動,這是革命性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計算機技術發展和計算機廣泛使用,使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的信息系統得以普遍建立,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了主導產業。顯而易見,這次技術革命帶來了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升級。
第四次技術革命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通常也稱為新技術革命,以生物工程技術、信息網路技術、軟體技術、新材料技術(如納米技術)等為主要標志,這次新技術革命仍在開展之中,對其具體內容目前仍然說法不一。近20年來,高新技術的涌現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網路技術和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生物技術、基因技術將對各次產業的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技術革命促成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第一次技術革命中的紡織工業基本上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第二次技術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汽車、化工、鋼鐵等產業群則具有資本密集的特徵,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和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誕生的新產業,如計算機工業、宇航工業等屬於知識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型產業。新技術革命不僅促成了各個時期主導產業的變化,使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發生變動,而且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

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
科學技術要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必須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物質形態,從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這一轉化正是在技術創新這一環節實現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從動態角度看,技術創新過程是由科學研究形成新的發明,新產品開發、試制和生產,試產營銷等環節構成的。技術創新是產業成長和發展的推動力量。
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其科技含量不可同日而語。現代農業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體系的同時,其他眾多門類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不斷向農業科學滲透、交融,從而形成許多新的交叉點,拓寬了農業生產領域,推動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稟賦
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過程所依賴的外界自然條件。一國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狀況、礦藏總量及分布、水資源、氣候等)對一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經濟最早在寒帶地區和沿海地區得到發展,當今許多發達國家的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印證了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自然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國農業的發展。而地下資源狀況,直接影響採掘工業、燃料動力工業的結構。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的產業結構與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等國家在產業結構轉換的過程中,確實受惠於其國內的自然資源稟賦。但自然資源稟賦絕不是決定性因素,自然資源條件好的國家可能經濟發展差別很大。因而,自然資源的擁有狀況往往並不被一些經濟學家視作為一國工業化發展與結構轉換的道路,如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特別是日本這樣自然資源奇缺的國家卻在30年時間里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前列。
20世紀初開始,阿根廷躋身於高收入國家,其生活水平當時遠遠高於義大利,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如此。盡管阿根廷擁有世界上最高產的土地和大量礦產,但近年來阿根廷的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從一個側面說明擁有大量自然資源並不能保證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狀況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相對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許多原來難以採掘的資源得到開發,並能開展綜合利用和節約代用天然原料;通過國際貿易可以彌補國內資源的短缺,緩解自然資源對一國或一地區產業結構的制約。從縱向發展過程看,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作為工業化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或先決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在一國產業結構轉換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其作用與影響是不同的。越是在初、中期階段,其影響與作用可能越大。當初級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被製造業所取代,從而完成了起飛與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時,它的作用與影響會趨於減小。

⑷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相關政策,並分析其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意義。

4、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2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u好又a快發展的歷p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y史來說,在各國的工i業化8進程中5,發展初期技術水0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z來提高產量。當工t業化8進入p一g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w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5方0式。這是一x種客觀規律。所以5,在傳統意義o上l的經濟增長8方3式,在本質上d蘊涵了m人v與d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a業革命的推進、貨幣1向資本的轉化6,追求經濟增長0的觀念日4益凸顯。這一i時期,西方7學術界和公3眾認6同的一z個q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l開g人k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s業主義q精神之m父3之l稱的聖西門b曾明確指出,工c業革命的本質在於i「把人l力t作用於d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8模式下m,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6,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2,煙囪冒煙有多長0,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t的、片7面的增長5方6式,直接導致了w大u規模投資、大n規模生產和對不b可再生資源的大f規模開v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q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o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5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7的代價而犧牲掉了b。顯然,這種經濟增長2方3式,長2遠看來不t利於r人y類自身文7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4起檢討和反6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n如世界工m業化1國家一y樣,經歷k了p一c個o對經濟發展規律從3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5期過程。十r一e屆三b中1全會以4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e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1針指導下c,蘊藏在人r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7的巨4大u生產力z得到極大j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f乎走上m崩潰邊緣,與d發達國家差距巨7大b的基礎上q,剛剛復甦的中0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g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k以8經濟建設為5中7心7的戰略轉變,由於j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u猛進。改革開k放以6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n巨0大r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s有了k很大k改觀,貧困人u口d大g幅度減少2,城鄉k居民生活水5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3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4以0為8豪的。但是,與w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q方8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j脆弱性;人g口l數量壓力r巨0大z,活動頻繁,規模龐大a;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l均淡水2、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c到世界平均的一s半。此外,廢水3、廢氣8、固體廢物等主要工v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3城市為1中0心7的環境污染仍7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l其是在過去的幾u十g年間,一x些企業或單位片1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0,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w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7方1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u一g系列問題。從6總體上u看,以7往我國經濟增長7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f,約占國內6生產總值的10%,加之m我國生產技術與i管理水5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2較低,經濟體制不d合理,導致地區v間低水7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6投入q大i、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5,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e世界平均水5平的3、2倍,美國的6。2倍,日4本的23。1倍,工k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4%。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7持續的時間越長4,對資源環境的壓力s越大l,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8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4消耗能源和污染為6代價的經濟增長8方2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d能再僅2僅5靠GDP數量的增長1,而應當納入y到社會這一l大v系統中8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5全面、更為4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g更大w的決心6、採取更有力q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u好又p快的發展。從2這個p意義t上q說,「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的提出,反6映了p黨中0央對這一t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8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2識進一x步走向深化3、理智和清醒。 6、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y史時期已w經認7識到經濟發展方4式的重大t作用,特別是強調了z從7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7此,提出了p轉變經濟增長8方1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6識的深化4,十q七p大b提出經濟發展方0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1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3為2,經濟增長0與a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m有區v別,經濟增長7指的是GDP或人b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h僅4僅5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m,包括經濟增長4、結構改善、人l民群眾物質和文0化1生活水6平的不u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8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8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8轉變為5集約式經濟增長5;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2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8質量上h來;把見1物不i見7人s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3人g為1本,更加註重不a斷提高人y民群眾的物質文5化1生活水2平,讓廣h大v人k民群眾分3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4實維護和實現最廣q大t人e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s來。 經濟增長0與y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2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0就談不f上t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7的目標,經濟增長2並不c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r方5面,作為6一v個l發展中8的人a口i大t國,要積極地擴大t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7。沒有一n定的增長2速度,經濟發展中6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q以6及q區i域經濟發展不k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4解決;沒有一t定的增長0速度,全面建設小m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u定的增長8速度,社會主義f的優越性就難以4充分6體現。但同時,另一v方7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2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4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t的增長6速度,是扎v實的沒有水5分3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i,我們要走的是一f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j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f。 從0轉變發展方1式這個m意義c上z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與b「轉變經濟增長4方2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m致的,都要求從5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8。但是,具體來說二p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k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3式包含經濟增長6的內4容,但不k是簡單的等同於l經濟增長1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5方6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1產生正向作用又v可以4產生負向作用。所以3,經濟發展方3式的表述較之q經濟增長7方8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較之c轉變經濟增長7方5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c,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q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3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f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x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n文6性的統一w。為5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本質上d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x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1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d,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j口t增長7;維護社會秩序,為5人z民提供安全、公5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4化3生活條件;努力s提升8人c民群眾的身體和文1化1素質;逐步提高人e民的生活水4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o,這樣的發展實際上b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j好又z快發展的具體內3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5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4、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5針和戰略也g有很多,比4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6起方5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g業化0道路、中1國特色城鎮化6道路、區d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m內1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8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之c所以2成為7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1針和戰略。是因為1,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y局的,對各項具體工d作方4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7針,所以7是重要方6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7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u局長3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1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6稱為3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任務又u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u中1。 其一m,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要堅持走新型工i業化0道路。新型工i業化4道路是以4信息化6帶動工h業化1,以2工y業化7促進信息化1,工u業化1和信息化6並舉的道路。新型工j業化2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6、人i力s資源優勢能充分7發揮的道路。新型工f業化4道路就是人g力k資源優勢得到充分8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p業化6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h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7式的轉變,要更為2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4增強自主創新能力k來提升5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n好型社會。 其二l,轉變經濟發展方6式,要堅持城鄉o和區k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j放以2來,無d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h論是東部地區q、中1部地區q還是西部地區d都有了l不b同程度的發展。但與k城市相比2,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c東部地區m相比7,中7西部地區p發展相對滯後。城鄉f之l間和區m域之d間發展差距仍3然較大z。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x和區m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h懈地實施統籌城鄉y和區w域發展的方5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2的過程中0,扎w扎z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n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u率先現代化5的同時,促進中4部崛起、西部開x發和東北等老工x業基地振興。 其三j,轉變經濟發展方0式,要進一v步擴大b內8需。擴大y內0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3期戰略方5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i對農村基礎設施以6及t水4、電、氣6等公1共設施的投入s。從3提高居民的收入i,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1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0面著手2提高消費率,擴大d消費需求。要努力q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3擴大b消費需求的重點,不w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7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5級。結構調整一p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a戰略。在向工l業化5中8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k、各個u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8方2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0要素的投入h比5例,降低一h般的資金、資源、人c力m的投入t,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6。而經濟發展從3整體上q不b僅7需要調整要素投入y比1例,還需要農業、工h業與b第三s產業之c間協調發展;工e業內8部的冶金、石化6、機械、電子f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7傳統加工g業與g精細加工x、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2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0。 其五j,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h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0一x次性和單一w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2以8犧牲環境為0代價的經濟增長3轉向以3環境優化8增長5和經濟發展與a環境保護的雙2贏。我國是一t個z人k口n大k國,人q均資源明顯不i足。人k均耕地低於p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v均水1資源僅0為5世界平均水8平的1。7。人h均礦產資源僅4為7世界平均水0平的30%。石油進口k依賴程度已j經超過2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2面,我國與w發達國家相比2還有很大b差距。與v此同時,我國在減少3污染物排放方2面任務十l分5艱巨2,因污染物高排放引7起的重大o環境事件,危及c了r人f民群眾的生活。所以8,節能減排不g僅2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7人y為0本等科學發展的全 wゐ駿l勝dΗ[rmt

⑸ 產業結構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我國當前總體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1.三個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失衡,第三產業所佔比例偏低。第一產業比重偏高,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而且高於工業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大低於同等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2.第一產業效率仍然很低。自動化程度低,基礎不穩定,生產方式落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抗災能力下降,耕地面積大量減少,糧食生產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3.受傳統因素和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第二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觀:高能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務對我國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基礎產業成瓶頸,製造業比重偏高,輕紡工業生產嚴重過剩,加工業小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不相稱。4.第三產業全面落後的狀況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從產業角度看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較高,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二產業在拉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有較大的增長,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沒有保持上升態勢,尤其在2007—2008年之間,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說明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尚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如郵電、通訊)和新興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自然發育不足。

⑹ 什麼是產業結構,哪些指標可以表示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產業結構 :
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產業結構狀況,一般用兩種指標表示:一種是用各產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種是用各產業的產出(增加值、實物量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
相關指標:各產業產值;各行業月增長率、年增長率;製造業指數;采購經理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貨幣供應量;就業率與失業率等。
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新聞、衛生、金融、保險、物業、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佔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准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並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當前以微電子產業、自動化產業、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
(四)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採石;D、製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僱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自動化改造製造業。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 (一)需求結構的變化
需求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的影響最為直接。首先,產業結構變動取決於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一個產業的中間需求越大,該產業部門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質;最終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這意味著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關系變動將導致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最終需求結構和規模的變化是促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最重要的動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階段上的個人消費結構。當收入極為有限而不能滿足所有層次需要時,溫飽目標至關重要,居民自然傾向於把有限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導或帶動了農業和輕紡工業優先發展,這既是工業化能夠起步在需求結構上的根據,也是工業化首先從輕工業起步的需求依據。同時邊際儲蓄傾向,即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低,也決定了既無實力發展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也無資本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輕型化。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階段,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結構的重心由必需品轉向非必需品,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的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相應地,使提供資本物品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並反過來推動農業和輕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為主要提供耐用消費品和設備的重工業上升為主導地位提供資本和勞動力,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高度化。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階段,不論從數量上還是檔次上,物質享受已得到極大的滿足,個人需求趨向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時尚化,這樣的消費結構必然帶動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遞進升級,促進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詢業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個人消費結構是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最大的需求結構因素。
再次,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在最終需求中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直接決定了消費資料產業同生產資料產業的比例關系,前二者比例的變動直接引起後二者的比例變動。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以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為理論依據,考察了20個國家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史和統計資料,發現這一比例在發展過程中是持續下降的,即它是一個由消費品工業佔主導地位,向資本品工業佔主導地位的工業化漸進過程。
最後,投資結構。投資是構成現實最終需求、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實現產業擴張的重要條件。因此投資結構,即資金投向不同產業方向所形成的投資配置量比例,是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因此,政府為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就常常通過制定或修訂投資政策,變動投資結構來貫徹調節意圖。
(二)供給結構的變化
首先,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勞動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必要條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固定資產的生產能力能夠承受,中間產品供應能夠保證,一個新的或擴張中的產業部門擁有的勞動力越多,該部門就能得到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可變的情形下,如技術結構不斷變動的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部門的更替變換就需要以勞動力具有充分的產業間可轉移性為條件,後者又從根本上取決於勞動力素質。
資金供應狀況是通過資金總量和資金投向兩方面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產業部門擁有資金愈是豐富,愈是能夠得到加快發展。隨著技術創新和生產設備日益大規模化,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就無法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產業。同時,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的投向偏好會改變現有產業的存量結構和形成新的增量結構,即投資結構變動通過影響社會資產總量在各產業配置構成的變動,而影響產業結構動態。可以說,資金供應總量和供應結構的變動是產業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術創新與技術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優化變動的決定性因素。技術結構是指先進程度不同的各種技術之間的質的組合與量的比例關系。從本質上講,技術結構在同一產業內部反映了資源的組合方式,在產業間反映了資源的轉換關系。推動技術結構變動的動因則是技術創新。縱觀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技術創新在本產業內部的傳遞與在相關產業間的擴散,從而技術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程度直接關聯著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歷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革總是以技術創新及相應的技術結構變革為先導,而歷次技術結構變革又都是以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相應的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商品進出口結構的優化而告終。
最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對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農業、採掘業、輕紡工業的發展有不同程度影響。如,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不可能形成資源開發型產業,而是致力於構建資源加工型的產業結構。當今,自然資源擁有狀況對工業部門結構的影響變得具有相對性,受資源稀缺制約的國家或地區可以藉助於科技創新和國際貿易來緩解和克服自然資源對其經濟發展的約束。
(三)國際貿易
開放條件下,一國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不僅受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因素的影響,還受其國際貿易狀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來實現的。一國產業結構在國際交換過程中,出口產品通常是由國內市場價值小於國際市場價值,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商品則相反。開放程度越高,其國內產業結構與他國的產業結構關聯程度也越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內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使得本國產業既有可能利用他國產業彌補自身發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賴外向關聯而抑制了本國產業的自身發展。可見,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決定了一國貿易結構的水平,而貿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反映,並引導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
(四)制度安排
經濟體制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節或轉換機制,並通過國家與企業的關系直接或間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產業結構調節機制是指在經濟系統內部,通過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來實現產業結構從失調到協調,從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演進的手段和方法。現代經濟史表明,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橫向(合理化)和縱向(高度化)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調節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性質、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式和效果。
根據體制因素可將產業結構調節機制分為:
第一,政府調節機制。它是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主要以產業政策的設計與實施,對產業結構進行整體調節。具體操作上,政府以政令或計劃形式直接調整產業結構,並藉助信息、協調關系的通報,建立投資審批或許可證制度以及相應的機構對企業進行「指導」和「勸說」。政府權威對經濟資源具有很強的動員力量,能夠依據政策偏好,集中投資,在短時間內使某些重點產業優先建立起來。但若政府調節機制運用過度或不合時宜,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會暴露無遺:一是下達指令的方式屬於硬性調節,調節幅度大而彈性小,從而易產生調節過度和結構變動的波動。二是政府從供給推動方式出發對產業結構調節,可能產生方向性誤導,再加上垂直封閉的決策傳遞系統,使得調整往往是在結構失衡達到很嚴重時才可能進行,難以克服部門結構中資源配置效益的低效化。三是政府調節機制下,各方利益差異的存在和協調難度大,易導致調節目標變形,形成偏斜度很大的,通常是重型化的產業結構。
第二,市場調節機制。即依據經濟運行本身固有的內在自行調整力量來促使產業結構實現橫向和縱向演進。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由於同等份額的資源在不同的產業中形成不同的效益,即「利潤差別」這一事實,就促成了資源向高效益、高生產率的產業轉移和配置,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實踐又證明,市場調節機制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變動是有局限性的,包括盲目性,對瓶頸產業調節的失效、產業進入障礙、市場信息的不完全、甚至產業結構輕型化等等。
以上分析說明,產業結構優化不可能是純粹自覺或自發的,而只能是自發與自覺雙重調節過程,並且市場調節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高於計劃調節機制。在明確市場是配置資源,調節結構的主渠道的同時,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預見性的產業結構政策,以避免投資行為的盲目性,規劃好鼓勵優先發展的部門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門,確定主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發展順序,多使用稅率政策、投資政策的經濟手段,在增強政府監督與引導功能的同時,注意減少政府幹預的效率損失,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整體素質。

⑺ 五年產業分析圖

小題1:D 小題2:B 小題1:根據來圖中自信息可知,①②③④是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小,⑤是增長率低。所以選擇D項。 小題2:本題考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主要從發展新型產業,使產業結構多樣化;資源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選擇B項。

閱讀全文

與石油業產業結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琅琊榜投資了多少錢 瀏覽:981
資金4個月翻倍 瀏覽:995
沙特外匯儲備下降 瀏覽:706
融資警戒線和平倉線 瀏覽:785
掌眾金服理財 瀏覽:232
地產融資中介 瀏覽:396
武鋼國際資源開發投資公司 瀏覽:26
東京a股票 瀏覽:115
基金主體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的職責 瀏覽:830
百川理財幣群 瀏覽:930
2019年期貨時間 瀏覽:734
理財會開場白 瀏覽:704
金扣理財 瀏覽:850
旅遊融資寶 瀏覽:641
唐山融資案 瀏覽:53
22萬理財 瀏覽:529
解除質押價格比質押價格 瀏覽:615
夢熙理財行 瀏覽:529
理財邦雷 瀏覽:579
潘多外匯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