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市哪個區經濟最繁華其次是哪個區
浦東新區經濟最繁華,其次是閔行區。
1、浦東新區,2015年GDP總值是6548.35億元。
東新區在上海人眼中高大上的存在。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上海第一大的行政區。東方明珠、上海科技館、金茂大廈……高樓林立,人才濟濟,每一處都充滿著機遇與挑戰,每一處都透露出繁華與自信。著名景點、東方明珠,上海科技館,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野生動物園等。
2、閔行區,2015年GDP總值是1964.71億元。
閔行區位於整個上海的地域腹部,形似一把「鑰匙」,2016年5月,閔行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第四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聚集了非常多的外來精英人才,也是近年來上海房地產樓盤的聚集地。著名景點、七寶古鎮、銀七星室內滑雪場、錦江樂園、閔行體育公園等。
(1)上海2015年經濟擴展閱讀: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市東部,地處中國沿海開放地帶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北倚物豐人傑的長江三角洲、面對浩瀚無垠的太平洋。
浦東新區合並後的新浦東,在短短19年間,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被譽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2016年浦東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32.5億元,排名上海第一。人均GDP159500元,排名上海第三。
㈡ 2015年在上海生活的花銷
衣服的話你自己最好帶好四季的,外面買件衣服還是很貴的,商場里一般的衣服也要四五百一件,大衣什麼的肯定要上千塊。
吃的你自己買一般不會太多錢一天三四十應該可以吃很好了,只要不吃什麼海鮮之類的。
租房子的話市區二三十平米也要2000左右一個月,近郊再低一點,遠郊的話1500左右就有80平米。
交通的話公共汽車一般都是一律2元的內線車,郊區到市區十多塊,乘地鐵0-6公里:3元
6-16公里:4元
16-26公里:5元
26-36公里:6元
36-46公里:7元
46-56公里:8元
56-66公里:9元
乘客在2小時內乘公交換乘軌交或軌交與軌交換乘可優惠1元/次。
㈢ 中國2015經濟排名第一城市
1、上海,簡稱「滬」或「申」,中國第一大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版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權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中國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所在地。
上海是中國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和國際大都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亦為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GDP總量居中國城市之首。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上海正致力於在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
㈣ 如何看待上海外來常住人口 2015 年首現負增長
1、上海物價太高,消費水平太高,人們不敢再去上海生活
2、其他二現城市發展迅速,中西部現在發展也不錯,有更多的人會願意去這些地方
㈤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5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
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楊雄作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上海市市長楊雄提出了2015年的主要任務。
1. 做好自貿區區域擴展工作 拓展「單一窗口」功能
2015年,將認真做好自貿試驗區區域擴展工作,在全市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經驗。深化投資管理制度創新,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出一批新的擴大開放舉措。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實行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實施國際船舶登記等制度創新。推進自貿試驗區與國際金融中心聯動建設,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開展個人境外投資等試點,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深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快建設信息共享、聯動聯勤等服務管理平台,完善專業監管制度。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探索建立行政公開透明、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制度。
2. 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全力建設科創中心
2015年,將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工程。積極支持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培育創新源泉。
3.推動4G網路向全市域覆蓋 構建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台
2015年,將繼續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推動第四代移動通信網路向全市域覆蓋。加強信息技術在交通、醫療、城市管理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拓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示範應用。強化信息安全,基本建成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台。
4.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淘汰落後產能800項左右
2015年,將制定實施政府采購、資金支持、人才落戶等「四新」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保險交易所等功能性機構落地。加快建設大宗商品市場。落實擴大消費政策措施。推動大飛機、北斗衛星導航、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信息服務、旅遊會展、健康養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落實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鼓勵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嚴格執行安全、環保、能效、質量等標准,淘汰落後產能800項左右。推進桃浦、南大、吳淞、高橋等區域轉型發展,探索科技創新、商務商貿、文化創意等多功能、復合型社區建設。
5.再開建88公里軌道交通線 加快臨港、前灘等區域開發建設
2015年,上海要開工建設8號線三期、15號線、18號線等88公里軌道交通線,推動在建的128公里軌道交通線加快建設,建成11號線迪士尼段、12號線西段、13號線部分區段,新增運營線路40公里。加快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北橫通道、沿江通道、滬通鐵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建成嘉閔高架部分區段等項目。基本建成世博園區央企總部集聚區和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主體項目,做好迪士尼樂園及配套項目建設和運營准備,加快臨港地區和前灘、徐匯濱江等區域開發建設,全面推進黃浦江兩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
6.繼續提高養老金水平 新增7000張公辦養老床位
2015年,將提高養老金水平,穩妥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增加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區居家養老,擴大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新增7000張公辦養老床位,新建4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支撐,新增50家養老院內設醫療機構。健全養老服務梯度補貼機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鼓勵政策,實施養老護理隊伍建設規劃,完善需求評估和行業監管體系。
7.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綜合改造舊住房11.5萬套
2015年,將新建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11.5萬套,基本建成10萬套,健全保障性住房供應管理長效機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建設。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55萬平方米,推進郊區城鎮舊區改造,繼續開展城中村改造。改造2000萬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90萬戶老舊小區供電設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8. 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新制度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2015年,將加快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系統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新制度,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進中高職和應用本科貫通培養改革試點。全面實施高校骨幹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加強高水平學科和新型智庫建設,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啟動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
9.調整基本醫療服務價格 發展中醫葯事業
2015年,加快轉變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調整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建立基於基本項目的服務評價和補償機制,啟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試點。擴大葯品帶量采購試點,推進葯品和醫用耗材采購信息公開。鼓勵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葯事業,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城市建設。
10.增強安全意識 強化安全責任體系
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強化安全責任體系,從嚴落實政府部門監管責任,嚴格落實區縣、鄉鎮屬地管理責任,依法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目標考核,嚴肅問責制度,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2015年,將強化重點區域和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防範,完善大人流安全管理機制,加強各類大型活動安全風險的科學評估和應急准備,強力推進軌道交通、機場車站、旅遊景點、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應急管理單元建設。
11.深化街道體制改革 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
2015年,將增加街道統籌社區發展職能,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全額保障街道經費支出,實行市、區職能部門職責下沉准入制度。完善鄉鎮治理體制,要依法賦予鄉鎮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權,加強鎮管社區建設,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實施鄉鎮差別化管理,推動區縣綜合執法力量下沉街鎮。完善居村治理體系,要加強居民村民自治機制建設,建立居委會、村委會依法協助行政事項的清單和准入機制。
12. 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 新增140公里公交專用道
在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方面,2015年上海要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設立街鎮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推動網格化管理項城市住宅小區和農村地區拓展,推進網格化管理與大聯動、大聯勤、「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融合互動。加大城市管理頑症整治力度,鞏固擴大整治成效。加強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健全物業服務市場機制,著力解決小區難題頑症。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推行中心城區道路擁堵分級管理,深化公交行業改革,新增140公里公交專用道,優化公交線網,創建國家公交都市。
13.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上海將在2015年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要著眼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附加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聯社。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加大農業科技應用推廣力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林網化建設,推進蔬菜生產核心基地建設,確保地產農產品生產供應和質量安全。整合財政支農政策,將涉農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純農地區發展,對純農地區實行差別化考核。
14.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
2015年,上海要致力於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繼續推動城市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公共資源配置向郊區傾斜,加快形成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薄弱地區教育、衛生等設施補點建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實施城鄉職工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統一城鄉低保制度。
15.改造27座老公園 新建綠地1000公頃
2015年,將啟動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深化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完成中小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黃標車淘汰,加強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將啟動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實現建成區直排污染源全部納管。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農田、水源保護區和工業區土壤污染防治。加快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建設,深化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綠色賬戶」試點。積極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綠化建設。加快郊野公園、外環生態專項建設,新建一批林蔭道,改造27座老公園。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新建綠地1000公頃,立體綠地4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5%。
16.拓展網上政務大廳辦事功能強化「12345」市民服務熱線功能
統籌硬體資源、數據採集、信息應用,完善基礎資料庫。出台信息共享管理規范,推動各部門政務平台互聯互通。拓展網上政務大廳辦事功能,探索建立政府服務「單一窗口」制度。擴大政府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強化「12345」市民服務熱線功能。
參考:人民網: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5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
http://sh.people.com.cn/n/2015/0125/c134768-23675871.html
㈥ 2015上海的經濟總量
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
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是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上海經濟穩中有進,呈現出
與全國不同的「新常態」特徵
(一)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預計全年GDP增速達到7%
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其中,「穩」主要表現在「四個平穩」:一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從全年經濟走勢看,前三季度全市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0%、7.1%、7.0%,波動幅度僅為0.1個百分點,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二是物價保持平穩態勢,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7%,其中10月份上漲2.4%,明顯低於3%的年度控制目標,在較低的通脹水平上實現了中速增長。三是就業形勢平穩,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15萬個,提前三個月完成年度就業創業目標;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24.29萬,同比減少1.32萬人,沒有出現明顯的就業壓力。四是社會消費基本平穩。2014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一季度增長7.2%,上半年增長7.6%,1-10月增長8.7%,平穩回升。同時1-9月份無店鋪和網上商店消費分別增長21.7%和25.1%,明顯高於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
「進」主要體現在「六個進一步」:一是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前三季度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比二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增速高於第二產業和工業3.9和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達到62.82%,比去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連續三年穩定在60%以上,產業結構更趨服務化。二是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高端化。從服務業結構看,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5%、12.5%和8.4%。從工業結構看,1-10月份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增長6.4%,也比全市工業總產值高出4.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分別增長20.1%、37.0%和11.6%,同比增幅都有所上升。三是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增強。1-10月份,上海利用外資實際到位金額增長10%,比全國高出8.6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利用外資增長24.1%,同比提高18.8個百分點。四是金融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提升。1-10月份,全市有價證券成交額增長32.5%,其中股票成交額增長10.4%,扭轉了1-8月份負增長的局面。新金融特色功能區初現雛形,如嘉定區促進產業與金融「共榮共生」,大力推進「金融矽谷」建設,著力打造新型金融產業發展集聚區、資本市場上市企業總部集聚區和為長三角地區配套的專業金融服務集聚區,目前嘉定區已經集聚了1000餘家基金公司、管理資金規模近千億元。五是轉型發展進一步提速。一方面,節能減排工作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標。截至10月底,上海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3%;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1%;單位GDP的能耗總體減少18%,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另一方面,土地的二次開發步伐加快。如奉賢區1-9月份已騰出土地1597畝,25個騰出土地的項目中已有10個進入土地二次開發的實質性啟動。六是改革效應進一步顯現。一方面,各區縣對接自貿區改革步伐加快,如青浦區對照市下發可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已復制推廣6項,並正在推進18項,特別是出口加工區創新「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再利用」的監管制度,更加領先自貿區一步。另一方面,「營改增」政策效應進一步凸顯。1-10月份,上海增值稅收入增長11.7%,依然保持較快增速。部分區縣增值稅增幅增長更快。比如,長寧區增值稅就增長46.2%,而營業稅僅增長7.9%。
(二)上海經濟運行呈現出「新常態」的特徵
近年來,上海經濟已逐步進入「新常態」。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既有共性特徵,也有自身特點。
一是經濟增長保持中速。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由兩位數增長下降至一位數增長。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經濟先於全國進入經濟中速增長階段。1992-2007年,上海經濟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GDP平均增速達12.7%。2008年以後,上海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2008年9.7%、2009年8.2%、2010年10.3%、2011年8.2%、2012年7.5%、2013年7.7%),逐步進入中速增長的常態階段。而全國經濟則是從2010年開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長階段(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因此,上海經濟先於全國向「新常態」過渡。其二,上海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在經濟運行向「新常態」轉變過程中,上海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從2007年的15.2%下降到2013年的7.7%,由以往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轉為低於全國0.5-1個百分點。其三,上海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高於全國。2011-2013年,上海經濟增速從8.2%回落到7.7%,波動幅度為0.5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經濟增速從8.7%下降至7.4%,波幅為1.3個百分點。特別是從季度經濟增速波動看,上海明顯小於全國。
二是經濟結構趨於優化。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服務業增長速度快於製造業,服務業佔比穩步提高。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服務業增速大幅高於製造業。2011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增速平均快於製造業增速4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全國服務業增速僅快於製造業1個百分點左右,經濟增長主要靠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其二,全國進入「新常態」後服務業增長主要依靠傳統服務業,而上海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其三,全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而上海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突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三是經濟動力發生轉變。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因此,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更低。
四是經濟效益繼續提升。上海與全國一樣,財政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同步,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於工業總產值增速。同時,上海建設用地零增長,經濟增長開始擺脫對大規模佔用土地的依賴,而全國建設用地仍在持續增加。
五是經濟風險逐步增多。上海與全國一樣,面臨著政府負債壓力較大、房地產泡沫較大、影子銀行膨脹等眾多歷年累積起來的風險。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因此,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有著不同的特徵,面臨著不一樣的矛盾和挑戰。這些特徵和挑戰更多體現的是上海跨入服務經濟階段後經濟運行的新特點。
2015年需要關注國際國內重大因素的變化
(一)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
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仍將處於疲軟狀態。一是美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費和投資增長企穩,國際資本迴流等因素支撐,2015年美國經濟有望維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左右。二是歐盟經濟將降中趨穩。2014年受高失業率、低通脹和結構問題牽制,歐盟經濟復甦乏力,但隨著歐元區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2015年歐元區經濟有望啟穩。三是日本經濟仍將低位增長。隨著消費稅提升引發經濟增長大幅波動的效應減弱,加上量化寬松政策進一步擴大,預計2015年日本GDP增長將達到1.2%左右,略高於2014年。四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將小幅回升。受發達經濟體需求帶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年將略有回升,但由於自身潛在增長率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回升勢頭依然脆弱。總的來看,2015年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仍將呈現出分化態勢。除美國外,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依然不夠強勁。綜合全球各主要機構的預測,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8%左右,略高於2014年3.4%的水平。
(二)2015年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美元升值步伐加快
2014年受美國經濟復甦的影響,美元指數一路飆升,已經實現連續22周上升,並達到14個月以來的最高點,美元對一攬子多國貨幣的漲幅超過了2.2%。2015年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和失業率進一步走低,特別是美聯儲逐步啟動加息進程,美元升值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從歷史上看,美元每次升值都會引起世界經濟較大波動,給全球經濟運行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2015年要高度關注美元加速升值可能對世界經濟帶來的三大影響:
一是國際資本流向有可能出現逆轉。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將掀起新一輪風險資產重估,美元將成為國際貨幣增值投資高地,國際資本將加速向發達經濟體回歸,從而會對此前吸引大量國際資本的新興經濟體造成嚴重沖擊。據聯合國貿發會預測,未來兩年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外資流入量中保持領先的態勢可能扭轉,發達國家佔全球外資流量總量的比例將達到52%。在此背景下,我國有可能面臨外商投資增勢減弱或外資流出的沖擊。據中歐商會調查,歐盟企業中計劃擴大在華業務的公司數量由2013年調查的86%下降到2014年的57%。另據中美商會調查,將中國作為海外投資首選地的美資企業由先前的51%下降至2014年的20%。
二是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持續走低。美元是世界商品資產波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與原油、黃金、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有著高度相關性。進入2014年以來,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較2014年年初下滑了8.3%,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已下滑至五年多來的新低。目前,國際油價已經跌破70美元/桶的大關,創四年來最低水平(圖1、圖2)。2015年在美元加速走強的背景下,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走低。這將有助於減輕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但與此同時,也會使全球面臨較大的通縮壓力,帶動全球經濟進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新常態。
三是部分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出現新一輪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歷史上,美元歷次升值都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災難性打擊。2014年9月份以來,伴隨著美元強勁升值,新興市場貨幣拋售不斷加劇。如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跌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土耳其里拉接近4個月來最差水平;南非蘭特今年下跌1.8%;印尼盧比兌美元匯率下跌了逾1%,跌至7個月來的最低點。2015年如果美元進一步走強,有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競爭性貶值,並演變成新興市場的「連鎖貨幣危機」,其中最有可能出現危機的是俄羅斯。2014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降,俄羅斯經濟出現萎縮,資金大量逃亡,導致盧布兌美元匯率大跌18%。據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測算,國際油價只有維持在104美元以上,俄羅斯才能維持收支平穩,而目前國際油價已跌破70美元,俄羅斯外匯儲備僅剩4520億美元,而外債規模高達7320億美元。因此,2015年俄羅斯有可能發生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進而沖擊地區乃至全球經濟。
此外,伴隨著美元加速升值,新興經濟體的國際債務壓力將不斷攀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抑製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9-2012年間,新興國家發行的企業國際債務不斷攀升,債券總量達到3750億美元,是2004-2008年總額的兩倍多。美元走強將推升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收益率,削弱新興經濟體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進而拖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㈦ 2015年上海市財政收入
從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總額來看,10省份中,江蘇以約7233億元居首。山內東則首次突破5000億元容,以約5027億元居第二位。緊隨其後的是上海(約4586億元)、浙江(約4121億元)、北京(約4027億元)。另外,除天津公共財政收入超2000億元之外,其餘地區均超千億。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㈧ 上海的經濟實力相當於發達國家那個水平
2015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接近2.5萬億元人民幣,按6.5元折算1美元的話,為3846億美元。同期的丹麥版GDP為3083億美元,權新加坡2778億美元,以色列2591億美元,芬蘭2522億美元,葡萄牙2066億美元。
上海的GDP往上較接近的是奧地利為3937億美元,高於丹麥、新加坡、以色列葡萄牙等。
PS:這只是經濟總量的比較。
㈨ 2015為什麼經濟直線下降
中國持續且仍未結束的經濟增速放緩一直伴隨著大量的產能過剩、非金融企業債務的大增以及通脹的大幅下降。從2011年至2014年11月,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下降了10%,同比變動已連續33個月為負,而同期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同比漲幅已從6%下降到1.4%。
許多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都大幅下降,如鋼材、平板玻璃、建築材料、化工原料與化肥、鋁、造船,以及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製造。去年這一比率是在約70%至72%,而自那以後很可能又下降了更多。房地產是2008年後投資和信貸激增的主要受益者,直接佔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16%。但房地產業現在處於長期的低迷期。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許多城市的未售房屋庫存消化周期已飆升至25到40個月。
中國名義GDP增長率自2011年以來已下降了差不多一半,至今年的8%,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則上升了80個百分點至250%。日益增加的債務負擔由於實際利率上升帶來的被動緊縮而加重。計入消費者價格因素後,這些利率已翻倍至4%;如果計入生產者價格,它們則從零猛增至8%。利息支出佔GDP的比重增加了一倍,至約15%。雖然信貸擴張放緩,但其增速仍幾乎是名義GDP的兩倍,而且大部分很可能用來維持過剩產能,以避免停工和失業。
過剩產能長期存在將會支撐中國的通縮,被嬌慣的金融體系、封閉的資本賬戶和國有企業享有的金融特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擺脫這種環境所需的時間可能非常漫長,有時甚至還會出現麻煩。中國人民銀行(PBOC)幾個月來一直在注入流動性,最近還宣布了3年來的首次降息。它無疑會在2015年繼續寬松之路,但貨幣寬松代替不了產能關閉和債務重組。
中國通縮問題造成的影響無處不在,並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對大宗商品依賴度逐步下降,已經在影響從澳大利亞到秘魯等大宗商品生產國,同時資源公司收入下降並削減資本支出也產生了負面的乘數效應。此外,隨著中國公司降價以清除過度供應,全球競爭壓力加大,迫使外國製造商也開始降價。
此外,中國增長放緩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導致進口需求突然下降。在從2006年到2012年增長3倍之後,進口就一直原地踏步。在2014年末,進口比年初下降了大約15%。這不僅影響了大宗商品出口國,而且還影響了中國供應鏈上的亞洲國家,以及一系列致力於向中國銷售產品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
額外的通縮壓力還會在2015年通過人民幣貶值傳導至全球經濟。通縮的經濟逆風、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美元走強三者加起來很可能導致貨幣貶值。日元迄今貶值50%可能就是因此造成的。它正開始導致其他亞洲貨幣貶值,如果中國不允許人民幣貶值來抵消影響,那將非常令人意外。
中國的結構性通縮,再加上過度負債和快速老齡化,將繼續對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包括義大利和法國在內的9個歐洲國家已經出現溫和的通縮,其他國家可能很快加入它們。日本的通縮壓力只是因日元貶值而暫時緩解,到2015年年中,美國和英國的「低通脹」可能降至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