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釣魚島爭端對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分析

釣魚島爭端對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分析

發布時間:2021-06-27 03:20:44

1. 談談釣魚島爭端對國際戰略格局變化的影響

戰 略 意義

首先,釣魚島列島及其周圍海域具有巨大的經濟開發價值。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查,得出結論:

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據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已開發的石油資源,主要是從新生代第三紀(6500萬年~200萬年前形成的)岩層中發現的。釣魚島列島的海底是新生代第三紀的沉積盆地,具有理想的生成和儲藏石油的地質構造條件。據我國有關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30~70億噸(亦有材料說,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釣魚島周圍海域的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盛產飛花魚等多種魚類。長期以來,我國台灣等地漁民經常到這里從事捕撈活動,年可捕量高達15萬噸。

其次,釣魚島群島在海洋劃界中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批准生效,將不可避免地使各國在劃分管轄海域時出現一些重疊和矛盾。按《公約》規定,兩國如按中間線劃分,那麼釣魚島主權歸屬哪一方將極大地影響大陸架的劃分。如果日本佔有釣魚島,並以此為基礎劃分東海的專屬經濟區范圍,那麼日本將多佔7~20萬平方公裏海域。日海洋產業研究會編著的《邁向海洋開發利用新世紀》一書中,公然將一些位置重要、有主權爭議的島嶼,作為「擴大與俄羅斯、朝鮮、韓國、中國等鄰國海洋經濟區間的邊界起到重要作用」的關鍵所在。日本一些官員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釣魚島和北方四島,日本管轄海域將減少110萬平方公里以上。

第三,釣魚島直接或潛在的軍事價值,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日本是一個地形狹窄的島國。其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這種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對短淺的防禦縱深,使日本在戰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空中與海上襲擊。為此,日本極力擴大其軍事防禦的范圍:日本軍方於80年代初提出保衛1000海裏海上交通線,到80年代中又提出「海上殲敵」的戰略;80年代中後期以後,其海軍建設的投入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並已步入世界海軍強國之列。近年來,日本關注、參與沖突的范圍從遠東地區擴展為「日本國周邊地區」,該地區包含了對日本可能產生影響的中東、馬六甲和南沙。日本控制了釣魚島,就可以將其防衛范圍從沖繩向西推出400餘公里。一些日本軍事專家認為:釣魚島適合建立雷達陣地,也有條件建立導彈基地和潛艇基地。由此一來,日本軍事力量就將據此向西擴展,擴大它的軍事控制范圍,從而將對亞太地區國家構成現實的威脅。

2. 中日經濟的相互影響與分析

第一章 中日經濟關系發展的歷史沿革

本章將以史實與數據為依據,考察中日經濟關系在過去50多年的發展歷程。重新考察這段歷史,就是要從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中理清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脈絡,考證兩國經濟往來在各自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經濟關系對兩國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從而為進一步考證兩國經濟關系與政治關系的相互影響奠定基礎。

第一節 復交前的中日經濟關系

中日復交之前,經濟往來比較簡單,主要是貿易往來,而且此一時期的貿易往來受到了政治限制。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對於沒有外交關系的中日來說,貿易往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主要是為政治需要服務的,其象徵意義也更大。

一、50年代的兩次貿易協議與兩次貿易協定

1、第一次貿易協議。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佔領下的日本當局曾與新中國有著相當規模的貿易往來,然而由於冷戰的需要以及朝鮮戰爭爆發,日本追隨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了禁運限制了兩國貿易的發展。1952年6月,由日本繞道西歐經過蘇聯訪問新中國的三位日本國會議員高良富、帆足計和宮腰喜助代表日方貿易團體與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並代表中方貿易團體的南漢宸簽訂了《中日貿易協議》,這是一個以物易物的簡要民間協議。協議規定雙方到該年底各出口3000萬英鎊。隨後的11月,根據第一次貿易協議日本「巴商事」株式會社與中國進出口公司在北京簽訂了第一個38萬英鎊的進出口合同,然而日本當局不予批准,第一個合同最終未能履約。由於日方執行美歐的「封鎖禁運」,導致了兩國貿易遲遲沒有進展,中方兩次同意展延協議。盡管如此,第一次中日貿易協議也僅僅執行了協議總金額的5%。

2、第二次貿易協議。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後,在「日中議聯」 的推動下,日本國會通過了《促進中日貿易決議》,日本的貿促運動逐漸興起。同年9月,「日中議聯」接受中國貿促會邀請,組團參觀訪華。訪華期間,雙方經過20多天的談判,於10月29日簽訂了第二次中日貿易協議。這次協議仍然是同類物資交換的易貨貿易協議,協議金額仍然是各方出口3 000萬英鎊。本次協議在14個月期間,完成了總額的38.8%,比第一次協議的執行情況已經大大改善。

3、第一次貿易協定。第二次貿易協議簽訂後,中日民間友好運動升溫,鳩山、石橋兩屆內閣也採取了較為積極的態度。在這種政治氛圍下,第一次貿易協定於1955年5月4日在東京簽訂。與以往不同,此次協定是中國具有民間和政府雙重性質的中國貿易代表團訪問東京期間簽訂的;而且在日本一方,以鳩山為首的日本內閣首次對協定表示了支持和協助,此次貿易得以由兩國國家銀行支付清算。稱為協定而不稱為協議,正是因為已經與官方發生了聯系。協定的貿易額仍然是3 000萬英鎊,依然是甲乙丙類物資同類易貨原則,為期一年並在一年屆滿之後因協定中的雙方互設商務機構問題沒有進展再延長了一年。第一年完成貿易協定總額的67.2%,第二年完成77.7%。

4、第二次貿易協定。岸信介上台後,採取了敵視大陸的政策。談判第二次貿易協定的日本通商使節團遲至1957年9月才到達北京開始談判,由於雙方在中國在日商務代表機構的問題上遲遲難以達成一致,直到1958年3月日本通商使節團再次訪華才簽訂了第二次中日貿易協定。此次協定仍然採取同類物資易貨的原則,協定金額發生了變化,即一年內各方出口3 500萬英鎊。然而,由於1958年5月長崎國旗事件 的發生與日本政府的錯誤態度,該協定僅履行了一小部分。隨後,中日貿易完全中斷。

二、60年代的友好貿易和備忘錄貿易

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榮作三屆內閣的對華政策,基本上都是「政經分離」——政治上承認台灣,不承認大陸,經濟上同大陸進行一定程度的貿易。不過三屆內閣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三屆內閣期間中日貿易情況也有變化。1960年,對華持敵視態度的岸信介因為在國會強行通過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招致人民的反對,被迫下台。其繼任者池田勇人對華採取了較為友好的政策,中日民間貿易開始恢復。1962年11月,中日雙方代表廖承志和高崎達之助簽訂了《備忘錄》,其中規定:雙方開展長期綜合的易貨貿易,自1963年到1967年的第一個五年內,列出雙方有計劃長期供應的主要商品貨單,平均每年進出口交易總額約為3 600萬英鎊。此外,雙方還同意互設常駐機構、互派記者。1963年6月,中日間第一個成套設備合同簽訂,並使用了日本輸出入銀行貸款。隨後又簽訂了兩項大型合同,但由於日本受到台灣和美國的壓力,不再使用日本輸出入銀行的貸款;而最後這兩筆合同也因「吉田書簡」 事件而失效。佐藤上台後,對華政策再次轉向,中日間貿易受到影響,因而未能在1967年備忘錄第一個五年結束後續簽貿易。盡管佐藤上台前後,中日關系處於低谷,但是直到中日復交日本中小貿易商社仍然同中方有相當數額的貿易往來。

從表一來看,中日貿易額在1960年代初期之前一直都是相當小的,但是1960年代中期以後中日貿易額卻有很大的增長,盡管1964年佐藤上台後對華採取了較為敵視的政策。之所以出現了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對華政策較為友好的池田內閣同中方簽訂了長期貿易合同,這些合同的相當部分得到了執行;另一方面,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在1960年代初期嚴重惡化,使得中蘇貿易受到了極大影響。此時中國需要的進口的大部分物資和產品都轉向從日本獲得,因而中日貿易額較大。

表一、復交前的中日貿易歷年統計 (單位:百萬美元)
歷 年 中國經貿部統計 日本通關統計
中方出口 中方進口 合計 日方出口 日方進口 合計
1950 21 26 47 19 39 58
1951 0.9 11 12 5 21 27
1952 3 1 4 0.6 14 15
1953 6 3 9 4 29 34
1954 20 14 35 19 40 59
1955 58 25 83 28 80 109
1956 64 63 128 67 83 150
1957 59 55 114 60 80 140
1958 32 48 80 50 54 105
1959 — — — 3 18 22
1960 — 0.1 0.1 2 20 23
1961 21 14 36 16 30 47
1962 31 42 73 38 46 84
1963 64 64 129 62 74 137
1964 141 160 302 152 157 320
1965 192 261 454 245 224 469
1966 269 333 603 315 306 621
1967 233 304 537 288 269 557
1968 204 334 539 325 224 549
1969 222 381 582 390 234 625
1970 223 582 806 568 253 822
1971 281 592 873 578 323 901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連德:《當代中日貿易關系史》,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年2月,第188頁,189頁)

第二節 復交後的中日經濟關系

20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尼克松總統上台後美國的對華戰略也因而發生了變化。1971年10月25日,在聯大第26屆大會上,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隨後不久,1972年2月21日至2月27日,尼克松一行終於實現了北京之行,中美雙方於27日發表了「上海公報」。這兩件大事,震動了整個世界。而日本所受到的沖擊又是比其他任何國家更為巨大的。

多年以來,日本一直追隨美國「遏制」中國,但是日本在尼克松正式發表將訪問中國的講話之前幾分鍾才最終得知美國與中國的接觸。美國的「越頂外交」給日本帶來的所謂「尼克松沖擊」震撼了日本朝野,同時也正因為美中關系的改善,日本才得以獲得了美國的允許而與中國建交。田中組閣之後,迅速與中國接觸,並於1972年9月29日發表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終於實現。邦交正常化的實現去除了中日發展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政治障礙,從此中日經濟關系也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新時代。

復交之後的中日經濟關系也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個時期,中日復交到90年代初期,兩國發展經濟關系,同時也考慮中日友好的大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兩國間被初期的友好所暫時掩蓋的問題以及兩國發展之中產生的新問題均浮出水面,經濟關系中「友好」的因素越來越少,逐漸走上常軌。另一方面,盡管復交之後中日經濟關系發展迎來了新的高潮,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從復交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中日經濟關系

復交初期,雙方的友好關系在從官方到民間的各個層次上迅速發展,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好感日益加深,雙方往來頻繁。良好的政治氛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理想的大環境,雙方經濟合作大大發展。

(一)、貿易關系。

1、政府間貿易協定、長期貿易協議的簽署和貿易混合委員會的成立。復交之後,兩國政府立即根據聯合聲明著手進行兩國政府間一系列協定的談判,在經過多次磋商之後,中日政府間貿易協定終於在1974年1月簽訂。這一貿易協定是中日間第一個正式的「政府間」貿易協定,周恩來總理在1960年提出的三原則中的「政府協定」終於實現,兩國貿易關系走上了正常的軌道。在這一協定的基礎上,在中日兩國政府和經濟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貿易大幅度增長。

中日兩國貿易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貿易的新篇章,為了鞏固兩國間的貿易聯系同時也是實現日本經濟界人士就長期貿易協議問題提出的設想和建議,1978年2月14日,稻山嘉寬和土光敏夫率領日中長期貿易訪華團到達北京,並最終於16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長期貿易協議。該長期協議「期限為1978年至1985年共8年,規模為各方出口金額累計100億美元。日方在頭五年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口技術設備70億美元至80億美元,建設器材20億美元到30億美元;中方在頭五年逐年增加原油、煉焦油、動力煤出口,原油從700萬噸逐漸增加至1500萬噸,煤炭從50萬噸逐漸增加至370萬噸,後三年的數量另訂。」 1979年3月,長期協議委員會雙方負責人舉行定期會晤,簽訂了會談紀要,一致同意將協議的期限延至1990年,在協議13年期間,將原定目標金額再增加一至二倍,即各方出口200—300億美元。後來,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雙方也對協議的內容做適當調整。

根據中日貿易協定,中日雙方政府還組建了貿易混合委員會,自1975年開始委員會召開了多次會議。通過接觸、協商,更好的解決了雙方貿易過程中出現的如貿易平衡問題、產權問題、關稅問題等等摩擦,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該委員會通過定期協商、及時解決兩國關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有助於兩國貿易更加健康的進行,推動了兩國的貿易往來。

2、貿易規模和貿易結構

復交以來,在良好的氛圍下,在中日兩國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兩國貿易關系迅速發展,貿易規模逐年擴大;在貿易結構上,由於雙方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主要還是垂直分布。

1972年中日貿易額僅10億多美元,1975年達到了近40億美元,1981年幾乎達到了100億美元,是1972年的10倍,1991年又迅速躍升至200多億美元。中日貿易在雙方的貿易總額中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對於中國來說尤其如此。以1985年為例,按照中國外貿部的統計,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約592.1億美元,中日貿易佔中國外貿總額的27.8%左右,佔中國外貿對象國首位;按日本海關通關統計,1985年日本外貿總額3051.4億美元日中貿易占日本外貿總額的6%,為日本外貿對象國中第二位。

從表二中可以看到,中日貿易規模擴張的速度非常快。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友好的政治氛圍為經濟往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政府間各項協定的簽署也極大地便利了經濟交往。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自70年代逐漸走上正軌,尤其是1970年代末之後,中國大力發展經濟,經濟建設需要進口大批物資。早在60年代中蘇交惡以後,中國失去了東歐的技術和設備來源,日本就開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在1979年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又一次形成進口浪潮,日本仍然是最主要的來源。80年代以來,中國輕工業開始加快發展,日本在此期間向中國大量出口消費品和工業原料,1983年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只有55億美元,1985年就達到了150億美元。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自從1966年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近20年都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是中國最重要的進口來源。

在雙方的進出口結構中,中方出口的主要是原材料、初級產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礦產品、服裝和農產品。其中石油和煤炭是中方出口的最主要產品,1978年石油和煤炭的對日出口佔到了對日貿易的40%還多,1987年比重下降了,但是也仍達近30%。日方主要向中國出口成套設備、鋼鐵、化工和機電產品,以重工業製品為主。從中日貿易長期協議中也能清楚地看到這種貿易結構,原因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下,中國能出口的產品不多,主要也就是自然資源、初級產品,而這些能源正是缺少資源卻十分需要資源的日本想要的;同樣,日本對華出口以鋼鐵及設備為主也正是由於中國要進行各方面的建設。兩國的貿易交往給雙方都帶來了好處。

表二 復交後初期的中日貿易歷年統計 (單位:百萬美元)
年 份 中國經貿部統計 日本通關統計
中方出口 中方進 口 合計 日方出 口 日方進口 合計
1972 411 626 1038 608 491 1100
1973 841 1107 1945 1039 974 2013
1974 1142 1982 3125 1984 1304 3289
1975 1403 2403 3806 2258 1531 3789
1976 1222 1816 3039 1662 1370 3033
1977 1356 2108 3465 1938 1546 3485
1978 1718 3105 4823 3048 2030 5079
1979 2764 3945 6709 3698 2954 6653
1980 3993 4915 8908 5078 4323 9401
1981 4597 5380 9978 5095 5291 10387
1982 4860 3746 8608 3510 5352 8863
1983 4457 4620 9077 4912 5087 9999
1984 5354 7374 1272 7216 5957 13174
1985 5610 70830 16440 12477 6482 18960
1986 4364 9499 13863 9857 5678 15535
1987 5016 7243 13159 8248 7396 15645
1988 7133 7300 14433 9475 9852 19328
(資料來源:轉引自林連德:《當代中日貿易關系史》,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年2月,第189頁)

(二)、投資關系

日本對華投資始於1979年,自1979年至80年代末這一段時期,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在逐步增長,但是總體看來,投資件數比較少,項目規模也比較少。在1984年和1988年日本對華投資出現了兩次小高潮,但是這兩次均屬於小規模的試驗階段,投資量不大,而且投資主要集中在飯店、旅館等投資易於短期收回的的行業和領域,而這兩次小高潮也隨著中國經濟的調整很快衰落了。1979至1990年間,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總件數僅1404件,合同金額總共32.9億美元,實際執行了27.5億美元。這一投資規模不僅在同期日本對外投資所佔微乎其微,即使在日本對東亞和東南亞投資中也無足輕重。8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遠遠少於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單個國家所吸收的日資。日本對華投資不熱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建設剛剛起步,投資的硬體條件不夠完善,而且初期也將投資的主導對象定位於港澳和海外華僑;另一方面,對於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走向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日方對直接投資也仍然有或多或少的顧慮。

(三)、政府開發援助及其他資金合作

1、政府開發援助。日本政府自1979年開始向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1979至1984年日本向中國提供第一批日元貸款3 300億日元,年利率3%,償還期包含10年寬限期共30年。1984年3月,中曾根康弘首相訪華期間表明日本政府決定從1984年至1990年的7年期間,向中國繼續提供第二批日元貸款,總額4 740億日元。

2、其他資金合作。除了兩批低息日元貸款外,日本政府還向中國提供了一些臨時政府貸款和少量無償援助,而且在兩國金融業和民間財團中也有廣泛的合作。其中主要是日本輸出入銀行的能源開發貸款和中方在日本發行債券。能源開發貸款是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成套設備出口設立的信貸資金,由專門設立的日本輸出入銀行管理。1979年5月和1984年12月日本輸出入銀行兩次與中國銀行簽訂備忘錄,兩次共向中方提供了10 000億日元的貸款,這兩次貸款用於中方采購中方為開發石油和煤炭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和器材。此外,為了開辟籌措資金的新途徑,在日本四大證券公司和有關銀行的協助下,中國自1982年開始在日本發行債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和福建投資企業公司首次在日本發行了私募債,後來中國銀行、中信、福建投資、上海國際信託投資等公司陸續在日本發行公募債券。「1982年1月至1987年8月,中方在日發行債券19次,合計金額達3650億日元和2.5億美元。」 這些資金合作擴大了中國的資金來源,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的經濟關系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中日兩國的經濟關系在各個方面高速發展,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績。

(一)、貿易關系

1、貿易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在短暫的「平成景氣」之後,經歷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1996年以後,日本經過一系列調整改革,經濟剛剛有了起色,但是卻在不久後遭遇到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寒流,日元大大貶值,國內經濟再度蕭條。在這些情況下,國內需求減少,進口增長停滯不前,有的時候甚至出現減少。日本從中國進口卻較小地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有較大幅度上升,中日貿易增長速度遠遠大於日本外貿增長速度。拿2001年來說,日本對全球貿易出口減少15.7%,進口也減少7.9%,但是惟有對華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4%。 據中國海關統計,1991—1996年,中日貿易年增長幅度均在20%以上,而1990年至今中日貿易也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長,高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的年均增速。

從貿易額來看,1991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202.5億美元,1995年達到578億美元,2002年就突破了1 000億美元大關, 2004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則迅速突破了1 500億美元。1993——2003年,連續11年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也早已超過韓國和台灣地區,自1995年以後連續多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貿易夥伴,2004年最終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從圖一和圖二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日貿易、美日貿易的變化情況。很明顯,中日貿易在不斷上升,美日貿易在下降,中日貿易對日本來說越來越重要。

圖一(Fig.2-2(1))日本對中美出口情況

圖二 (Fig.2-2(2) )日本從中美進口情況

(表格資料來源:日本貿易振興會網站www.jetro.go.jp)

另一方面,中日雙邊貿易在兩國各自對外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都很大。「1990年,對華貿易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出口僅佔2.1%,進口佔5.1%,而1999年分別上升到5.6%和13.8%。」 2000年對華貿易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首次達到10%,2003年則超過了15%。對日貿易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也一度逐年上升,1990年,出口佔14.3%,進口僅佔6.9%,而2000年分別上升到16.7%和18.4%。2001年以來,出現了新情況。盡管中日貿易額在不斷增加,中日貿易在日本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如表四所示),但是在中國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卻在降低(如表三所示)。這表明中日貿易關系中持續了幾十年的中方對日的依賴——在相當的時期內是嚴重依賴——出現了變化,日本對中國的依賴性大大增加,而中方對日方的依賴性逐漸降低。

表三 日本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地位 單位:億美元,%
年度 中國進出口總額A 對日貿易額B 比重B/A 位次
2001 5096.5 877.22 17.2 1
2002 6207.7 1091.1 16.4 1
2003 8512.1 1335.7 15.7 1

表四 中國在日本對外貿易中的地位 單位:億日元,%
年度 日本進出口總額A 對華貿易額B 比重B/A 位次
2001 913947 107903 11.8 3
2002 943364 127074 13.5 3
2003 989241 153689 15.5 2
轉引自薛敬孝:《1980年以來中日經濟關系的演變》,載《現代日本經濟》,2005年第一期

90年代以來中日雙邊貿易強勁發展的原因其一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擴大了自身的出口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對日本產品和資金的需求量;其二是日元升值和日本經濟戰略的轉變。由於日元升值,使日本國內資金相對過剩,也使日本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從而促使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為了減少與美國、歐洲的經濟摩擦,日本企業轉移和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又逐步從歐美轉向東亞地區。中國及時地抓住機遇,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日商來華投資設廠。由於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增加,帶動了日本的機械設備、生產原料及零部件的對華出口。同時日資企業的產品大量反銷日本,也促進了中國紡織品、服裝家電等製成品的對日出口;其三是雙邊政府間資金合作的加強。日本政府對華ODA的擴大,對開拓中國市場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促進了民間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和雙邊經濟交流。

2、貿易結構。90年代以來,中國對日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的絕對數量還保持在原來的水平,但是在整體出口中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中國對日出口增長的主力是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中國服裝占據著壓倒多數的日本服裝市場份額。其他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及游戲用具的出口也迅速增長。檔次較高的機械、機器類產品如復印機、照相機、精密儀器類產品的零部件的出口也持續旺盛。中國對日出口產品中工業製品比重的上升,行業間分工向部門內部分工的轉化,甚至部門內生產程序分工的出現,都標志著雙邊貿易正在向水平方向發展,這種趨勢及促進了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盡管中國對日出口中工業製品的比重在增加,但是紡織、服裝及輕工等初級產品和鋼性產品居多,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機電儀器產品、彈性產品較少,中日雙邊貿易結構優化的潛力仍然很大。

此外,日本對華技術貿易在中國的技術引進中占重要地位。70年代以來中國從日本引進了大量的技術設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90年代以來,又有了新的發展。1990—1999年,中國從日本引進技術設備共5280項,總金額達163.22億美元。日本在中國技術引進國別中,始終居前4位,其中1993年居第一位,1994—1996年連續3年居第二位。90年代從日本技術設備的大量引進更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產業裝備的現代化和技術進步,特別是在家電、石油化工及鋼鐵等行業體現得尤為突出。

表五 1990年以來的中日貿易歷年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中方統計 日方統計
中方出口 中方進口 合計 日方出口 日方進口 合計
1989 81.47 65.16 146.63
1990 88.71 40.55 129.27 120.54 61.30 181.83
1991 102.52 100.31 202.83 142.16 85.93 228.09
1992 116.99 136.80 235.80 169.53 119.47 289.02
1993 157.80 232.5 390.3 205.65 172.73 378.38
1994 215.70 263.20 478.90 275.66 186.82 462.48
1995 284.60 290.05 574.60 359.22 219.31 578.53
1996 308.70 291.80 600.58 405.50 218.90 624.40
1997 318.20 289.93 608.58 420.66 217.85 638.51
1998 296.62 282.07 578.99 368.96 200.22 569.17
1999 323.99 337.68 661.67 428.80 233.35 662.16
2000 416.50 415.10 831.70 552.95 304.38 857.33
中國對外貿易年鑒各年版

(二)、投資關系。1991年以後,在中國吸引的外資大幅度增加的同時,日本再次形成了對華投資的高潮。1992—1995年,日本對華投資達到了第三次高潮。「1992年中國批準的日本對華投資項目數相當於前13年的總和,當年批准項目數為1 805個,協議日資金額為21.73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7.1億美元;1993年批准項目數為3488個,協議日資金額為29.6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13.2億美元,分別比1992年增長93.2%、36.2%和185.9%。1994年,日本對中國的投資項目為3 018個,協議金額為44.4億美元,實際投入20.75億美元,協議金額和實際投入分別比上年增長50.5%和57.2%,居中國引進直接投資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第四位。」 到1995年,日本對華投資出現第一個高峰,達到了44.67億美元。1996年,日本的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量和協議額雖然比上年分別下降了40.9%和32.4%,但是實際投資額也達到了36.8億美元,佔中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額的8.7%。主要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此後對華投資放緩甚至有所下降。然而,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消除以及中國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到新世紀之初投資再次出現高峰。2001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達到了4301億美元;據中國外貿部統計,2002年日本對華投資項目2745個,合同金額53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41.9億美元。2003年實際使用金額則達到了50.5億美元,2004年前10個月的直接投資使用金額就接近了這個水平,達到了47.2億美元。

根據日本的對華直接投資統計也可以看出同樣的增長趨勢。據日本大藏省的對外直接投資申報額統計(大藏省只統計一億日元以上的申報項目),1995年度,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達到了770件,投資額達4320億日元(44.73億美元),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21.1%和74.4%,約占日本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8.8%和對亞洲地區直接投資總額的36.5%。首次超過對東盟地區的投資總額,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日本第二大投資國。截至1997年3月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4066件,金額達到157.1億美元。此後呈現下降趨勢,1999年度為761件、838億日元,占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比例下降到1.1%。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經過亞洲金融危機後的下降,2000年和2001年合同額分別比上年增長40%多。 盡管日本對華投資有起有落,但在對華投資國別和地區中始終處於重要要地位。截至2005年2月底,日本累計對華直接投資

3. 釣魚島事件中日關系的改變對中國外交有何影響

中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任何國家或個人的任何行為都不會影響中國的外交政策。

4. 軍事理論課作業 從國家軍事戰略角度談談對中日釣魚島爭端的認識和建議

釣魚島是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釣魚島的喪失將失中國海軍力量失去走向深藍的機會,中國海軍將永遠窩在海岸線上,並且釣魚島附近石油資源豐富經濟價值高,在政治喪失主權會導致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衰退這是最可怕的。

中日雙方解決釣魚島問題的途徑實際上很寬廣,只要「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和為貴」,所能得到的遠遠要比戰爭要多得多,事實上,中日在商業上是已形成連體嬰兒的兩個亞洲經濟大國,竟因一個小島陷入長期對抗,甚至可能爆發軍事沖突,令人匪夷所思。

戰爭只會給雙方帶來巨大的損失,沒人會是得益者,而人民大眾會犧牲無盡的資源和寶貴的生命,世界環境會受到巨大的破壞,人類社會和道德會大步倒退。


(4)釣魚島爭端對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分析擴展閱讀:

釣魚島的自然資源:

1、石油資源,釣魚島海域蘊藏著800億桶的海底石油和油氣,也有數據稱釣魚島周邊海域石油儲量可達30億-70億噸。

2、漁業資源,釣魚島是中國東海靖魚場,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太平洋黑潮流經,帶來大批魚群,我國浙江、福建和台灣等地的漁民經常到這一帶捕魚。

3、主要捕撈品種有:綠鰭馬面魨、黃鰭馬面魨、短尾大眼鯛、鮐魚、馬面魚、馬鮫魚、竹莢魚、藍圓鰺、青砧魚、紅鯁魚、鮀鰹、鯊魚類等,鯖魚、紅衫魚、飛花魚、鰹魚、文鰩魚、大小黃魚、帶魚等也很豐富,年權可捕量達15萬噸。

5. 釣魚島對中日兩國的重要性以及意義

怎麼說呢,我覺得對中日雙方的重要性和意義都是一樣的。
樓主應該知道一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經濟區吧。反正就是釣魚島周圍海域不僅海底石油儲量巨大,可達30-70億噸,而且其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年可捕量達15萬噸,有人曾經斷定,釣魚島附近水域的石油資源使之「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為什麼在中東投入那麼大,還不就是為了石油;南海為什麼那麼多爭端,也是為了石油。所以,中日對釣魚島的爭端根本在於石油及其他資源的爭奪。
但是呢,中日的歷史矛盾很深,兩國的民族情緒很高。現在是雙方想讓步都不行,因為會激化國內矛盾,引起執政不穩甚至下台。軍事上倒沒多達意義。
所以我認為兩國都是一樣的理由。

6. 釣魚島問題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哪些

經濟上來說,打破了中日和平的狀態,影響兩國貿易,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當然也對日本造成更大的影響)情感上來說,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延續了中日關系。政治上來說,造成了中日外交危機,同時中國對釣魚島的控制權難以收回。對政府來說,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是個挑戰。治安上來說,造成了國內一些暴力砸車、搶劫事件,影響安定團結。

7. 釣魚島撞船事件對中日兩國關系的影響有哪些

中日兩國一直的口頭禪是二戰時期 日本在中國的罪行

由於中國的歷史比較復雜 建國後中國反日教材比較濃厚 所以一般民眾對日本沒有什麼好感 反而日本的民眾客觀點講對中國人有歉意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中國經濟復甦和未來也離不開日本的投資和回收 所以國際關系是那樣 沒有永久的也沒有暫時的 隨利益而不斷改變

中日釣魚島之爭 日本開頭 中國跟著吵 其實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仔細的問題

第一,釣魚島是台灣的領土,而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並沒有收復回來

第二,台灣既然是民國政權,而台灣和日本向來關系不錯,台灣是日本最大的旅遊團體,釣魚島事件不是今天才發生,說明台灣政府一直默默無聞。

第三,很擺明的事情,大陸政府故意和日本鬧大,以前對台灣是採取封閉,現在不僅主動提出交流,而且還故意把釣魚島事件鬧大。

表面鬧釣魚島 志在台灣 1,釣魚島是中國人民的領土。得兩岸民心
2,大陸越強硬加上兩岸的交流加大,自然可以轉變回歸率
3,台灣年年選舉想入聯 入聯10多年一直沒成功,繼續僵持下去 對大陸沒有任何優勢 不利於鄧小平的發展戰略方針

所以根本不必去擔心中日關系 都建國60多年了 考慮長遠 日本 和韓國就是美國的戰略部署 隨著日本 韓國的經濟膨脹和軍事技術的提升 反而使他們想擺脫美國的縛束。從而確立自己的全球地位和內部政權的鞏固

台灣總統馬英九不斷的去接見日本政府 3個目的
第一個,不希望把釣魚島事件鬧大,亞洲的軍事平衡將會打破
第二個,釣魚島是台灣領土,確立他在台灣的權利象徵。
第三個,釣魚島引發軍事演習再到戰爭的話,台灣不可能得到美國的幫助,台灣政府面臨巨大考驗

日本政府 3個目的
第一個,借釣魚島事件轉換國內的選舉利益,民主選舉國通用手段
第二個,釣魚島鬧大拖美國下水,有利於北島之爭。
第三個,釣魚島是一場賭局,拿下了,就可以提前做台灣的最好打算布局,如果台灣收回去了,也可以壓制中國的遠洋擴張

雙方都抱著自己的政治戰略立場在互毆 但是經濟利益和宏觀戰爭是不會讓日本和中國發生戰爭。一但戰爭,必定輸贏,軍事平衡就會打破。這是很多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就像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 卻丟了藏南。憤青炒作必定只有那不到10%,民主投票也輪不到他們得到最終審判。

我還巴不得中日戰略建交。至少亞洲控制權就會輕松落到中國身上

8. 釣魚島事件對日本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有點長 希望你看下去~
9月11日,日本政府上演了一出「購島」鬧劇,將中日兩國爭端急速提升。中國宣布了釣魚島領海基線,並派出海監船抵達釣魚島外圍海域開展維權行動、宣誓主權。在釣魚島事態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日兩國的經濟交鋒也將隨之展開。作為全球第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兩國的經貿往來頻繁,經濟依存度不言而喻。一旦經貿對峙對雙方都有影響,但對日本經濟的打擊更明顯。
1、將重創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
一是日本出口將面臨沉重打擊。
日本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中國又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2011年,日本對中國出口商品1946億美元,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高達23.6%,日本對中國貿易順差463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的0.8%。同時,日本經過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市場出口然後再出口到中國大陸的份額亦很大,即迂迴出口估計約占日本出口總額的10%。兩項相加日本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高達30%以上。如果中國發動經濟制裁,日本經濟將難堪其重。
二是日本汽車、機電、旅遊等行業將失去一部分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一向是日本企業盈利的重要來源,日本的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電子、機械、家電等主要靠在中國賺錢。以汽車行業為例,2010年,豐田、本田、日產三大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佔比分別達到了10%、18%和25%,且近年來中國市場增速位居全球主要市場之首。釣魚島事態如繼續升級,中國消費者必然掀起抵制日貨浪潮,日本汽車和電器電子產品的銷售量將顯著下滑,並將對日本經濟構成明顯打擊。
製造業如此,服務業也概莫能外,以旅遊業為例,據日本政府觀光局數據,2012年1月份中國的訪日人數佔全體訪日外國遊客的43.7%,中國赴日遊客平均每人消費16萬日元(約合14000元人民幣),是其他國家遊客的兩倍,已位居日本「重要旅遊推廣國家」之首。據媒體報道,由於擔心局勢緊張,近期中國赴日遊客出現退訂情況,最終可能影響到日本旅遊業的收入和就業。
三是日本部分戰略資源的供應將會受到影響。
首先,中日交惡可能導致日本稀土供應緊張。日本製造業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稀土號稱「工業味精」,是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原材料。2011年以前,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達到90%以上。中國的稀土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其中,日本高端製造業的稀有金屬多從中國進口,但目前日本仍有50%左右的稀土原料依賴中國進口。
其次,日本原油供應通道可能受到地區局勢緊張的影響。中東地區的大量石油經此航道運往日本,日本原油的90%都是通過馬六甲海峽再經由南中國海航線進口的。如果發生沖突,將造成日本原油供應的緊張,導致日本國內油價飛漲。
2、中日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小
一是對出口的影響。2012年1-8月份,中國出口僅增長7.1%,較去年同期大幅放緩17.4個百分點,日本目前是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2011年,對日本出口佔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為7.7%,如果貿易戰爆發,對日本出口停滯,加上歐盟、美國出口市場不景氣的因素,要實現「穩出口」的目標十分困難。
二是對電子、汽車等行業生產的影響。中日經濟互補性強,在汽車、電子等重要產業,中日上下游分工明確。2012年上半年,在日本的對華出口中,機電產品(主要包括機械設備、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賤金屬及其製品(主要包括優質鋼材和有色金屬)、運輸設備(主要包括汽車零部件)和化工產品(主要包括有機化合物和塑料)四大類產品佔到了73.5%,這些產品多數位於產業鏈上游,為電子、汽車等行業提供關鍵、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一旦出現供應短缺,短期內將會對這些行業的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三是對外商投資的影響。2011年,日本對中國內地投資63.48億美元,是美國的2倍、德國的6倍,也是除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以外的最大外資來源地。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勞動力成本攀升、日資在華企業盈利下降的背景下,2011年日本對華投資反而大幅增長了76.3%,說明日本仍長期看好中國市場,加大了設備與技術的更新改造步伐,有利於中國的產業升級。釣魚島事件將會打擊日本企業在華投資信心,屆時投資放緩將是大概率事件。
3、中國經濟應對沖突的迴旋餘地大於日本
中國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而日本則是典型的外需型國家。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國內需求和出口多元化填補中日貿易的缺口,而日本失去的是支撐其增長的最大出口市場。
目前日本經濟不但面臨外需萎縮的威脅,而且國內經濟的空間也受到了高債務率的制約。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就陷入經濟衰退-稅收下降-刺激無力的惡性循環,一面是公共債務的不斷攀升,一面是宏觀經濟的長期低迷。據日本財務省預測,2012年底,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負債長期債務佔GDP的比例將達195%,高於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義大利(128%),一旦中日爆發貿易戰,國債持有人信心下降,可能將大規模拋售國債,造成主權債務危機。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釣魚島的歸屬已是一個原則問題,而原則問題是不可能用經濟利益來交換的。因此,中國一方面需要冷靜化解中日矛盾和爭端,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最壞的准備。我們認為,與暮氣沉沉的日本經濟相比,中國經濟正處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內需潛力巨大,國債余額約佔GDP的40%,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在外需低迷之時,如果中國能夠採取長短期結合、標本兼治的辦法,短期內提振投資信心、刺激居民消費,長期內解決好收入分配、產業升級、市場化改革等關鍵問題,中國經濟就不會因中日危機而影響正常的經濟增長
... 在出來冒個泡~ 看懂了吧? 沒看懂追問把 .嘻嘻~

閱讀全文

與釣魚島爭端對中日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