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你怎麼看
上半年天量信貸讓央行貨幣政策的未來走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目前經濟走勢尚存變數通脹預期雖已存在但並未真正到來的情況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需繼續堅持,但在實際操作中應把握好「適度」原則。
政策作用顯現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從去年四季度的6.8%回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1%,其中,二季度增幅回升到7.9%。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斷蔓延和深化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在中央政策的作用下,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國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遏制住了經濟增長下滑態勢。這充分說明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是完全正確和及時有效的。貨幣政策在我國經濟企穩回暖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增加9.99萬億元,同比多增5.02萬億元;各項人民幣貸款增加7.37萬億元,同比多增4.92萬億元。6月末,M2(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28.46%,創下1996年5月份以來新高,而M1(狹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24.79%,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同期,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1316億美元,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經濟的回暖,寬松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從貨幣增長幅度看,目前貨幣增長明顯高於以往年度的增幅。但是,2009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情況完全不同於以往,超預期釋放貨幣供應量有利於提振經濟復甦信心,為擴內需、保增長添柴加薪,可以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貨幣供應量和人民幣貸款快速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金融對經濟發展支持不可或缺。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一項十分慎重的決策。半年多來,在「雙政策」保駕護航下,政府迅速推出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對於遏制經濟下滑、防止通貨緊縮、提振市場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總體形勢企穩向好,財政貨幣「雙政策」功不可沒。
未來還需堅持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主要是由市場經濟來調節。但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市場機制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僅僅由市場機制調節經濟必然出現繁榮與衰退的周期性波動,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必不可少的。宏觀調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准確判斷經濟走勢。由於宏觀調控的政策效應往往有滯後性,因此正確判斷經濟狀況不僅在於了解現在的狀況,還要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勢。
那麼我國未來的經濟狀況如何,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國已經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通道呢?答案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
首先,世界經濟並沒有擺脫低迷狀態。世界經濟體的復甦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我國進出口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目前看來,雖然我國出口下降的幅度在收窄,但我國經濟的外需局面依然處在嚴峻的狀態中。盡管之前出台了很多措施,類似提高出口退稅等等,但難度仍舊較大。外需萎縮導致出口大幅下降已成拖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其次,上半年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從外需拉動型轉入投資拉動型,這種增長會不會帶來下一輪的產能過剩問題,這種增長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續還有待觀察。
再次,消費不振仍然是困擾我國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問題。上半年國家擴大消費政策力度繼續增強,對消費穩定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失業人數增加、消費信心不足以及農民收入增速放緩增收難度加大等都將抑制消費擴大。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經濟出現向好勢頭,並不意味著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如果「見好就收」、輕率地改變那些實踐證明對應對危機有效、對保增長有利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導致「不進則退」的局面。
而且從貨幣政策本身來說,貨幣政策大幅調整的前提是,經濟增速達到並超過潛在增長,由此導致通脹壓力再度上升,經濟出現過熱苗頭。而現實是目前經濟增速仍然相對較低經濟仍處在偏冷的階段,如果在這個時候貿然對貨幣政策作出大幅調整很難預料經濟會不會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因此就保增長大計而言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應繼續堅持下去。
在「適度」上做文章
宏觀調控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穩定經濟,也可以使經濟更加不穩定,尤其是在當前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時更須謹慎從事。
上半年創歷史紀錄的信貸增速既成為經濟增長的有力保障,又為市場注入了過多的流動性。即使在2007年,此輪經濟偏「熱」的年份,當時的信貸投放也不足現在的一半。2007年年底安排2008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量為3.87萬億元,這在當時是歷史最高水平。這個最高,在今年一季度就被輕松突破。從年度數據看,自1978年以來,最高的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986年的27.25%,其次為1995年的26.37%。此次高速放貸,在自3月份越過歷史高點達到29.78%後,一直持續在29%以上增長。
天量信貸數據加之資產價格在最近一段時間的持續暴漲,使人們擔憂是否有大量貸款流入股市、樓市是否會導致資產泡沫,而市場上充裕的流動性也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加深。
貨幣政策的目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的最高行為准則。而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概括為: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常常是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經濟增長,就應促進信貸和貨幣發行的擴張,就有可能會帶來物價上漲;而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就要採取信用收縮的措施,這又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中央銀行只有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尋求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契合點。目前央行要在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這對矛盾綜合體中找到平衡點就必須在「適度」上做文章。厲以寧近日也指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近期不能改,但在適度上要把握好分寸。
事實上央行對目前的情況早已有所警覺並已經「出手」。
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就作過如下表述:「當前不少經濟體及其央行的大規模注資和金融救援計劃,都會導致貨幣增發和財政赤字增長,從中長期看有可能轉化為通貨膨脹壓力,對此也要給予關注。」央行在今年初闡述如何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時,也明確表示要「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這一表述本身就含有適時適度的內涵。央行還表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結合宏觀調控需要,適度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多種工具,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滿足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合理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在積極支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繼續主動做好均衡合理放款工作。」可見央行已早有預見。
在目前央行的實際調控中,盡管未啟動「存款准備率、存貸款利率」三率極端的調控手段,但是,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和窗口指導,看不見的手已經出手,停了7個月之久的央票再度發行,市場人士認為,時隔兩年,央行重啟具有懲罰意圖的定向央票,大力調整流動性的意圖已非常明顯。此前,央行曾在2006年至2007年的通脹周期下頻繁發行定向央票。根據央行公開資料顯示,最近一次發行定向央票為2007年10月份。
『貳』 央行的寬松政策是想讓貨幣升值還是貶值
貶值呀!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等增大貨幣的發行量
『叄』 急呀!!貨幣需求理論分析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影響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
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首要發展是圍繞交易動機所做出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凱恩斯貨幣需求公式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系。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傭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傭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肆』 為什麼央行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就意味著國家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並且是應對金融危機的
上面那位說的太專業了,簡單點說就只要理解2個概念:
1、什麼是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是指銀行對所有存入銀行的資金按百分比提取的為應付儲戶擠兌情況下得現金率。假設1家銀行有100億的存款,按國家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率未75%,那麼這家銀行就必須保留75個億的資金在賬上,隨時應付存戶提現。剩餘的25個億,銀行可以拿來放貸收取息差(這也是銀行賺錢的基本方式)
2、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就意味著銀行有更多的錢用來放貸,可以賺取更多的息差利潤。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意味著市場的流通資金更多了。也就是所謂的通貨更多了,市場上資金更多了,貨幣必然貶值,貨幣貶值更能抵制一些國家是無忌憚的印刷本國鈔票,惡意貶值本國貨幣。
說白了就是貨幣供大於求時,貨幣就不值錢了,匯率就提高了,外國貨幣值錢了,就更能從中國進口商品了。
這么多「了」,我解釋你明白滴?
『伍』 為什麼各國央行急於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
我國的貨幣政策就是穩重偏松的。 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是經濟周期走向復甦的國家, 如果繼續使用貨幣寬松,會造成通脹,不利於經濟持續恢復。現在主要是防通脹
『陸』 中央銀行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股價怎麼變化
寬松的貨幣政策對應的是市場的流動性增加和資金面的放鬆,這樣對市場來說是絕對的利好,但是落到個股上還得看具體的個股行情。
『柒』 分析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的含義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的變動來影響和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採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實施以適度擴張的國債政策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來達到擴展需求、刺激經濟的目的,促使刺激經濟實現繁榮發展的目的。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
寬松貨幣政策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
貨幣市場上,貨幣量多了需要貸款的企業和個人就更容易貸到款,一般能使經濟更快發展,是促進繁榮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比如中央放出的大量信貸就是寬松貨幣政策的表現。
『捌』 中國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對未來三年的經濟影響
對股市有好處,,貸款好貸了企業更好的運用資金更好的發展
『玖』 近年央行發行貨幣政策是寬松還是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央行官方的說法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就是並非一味的寬松或者緊縮,而是根據市場現狀時刻進行積極的調節。近年還是寬松的時候居多,但緊縮也不是沒有。寬松的貨幣政策使股市 證券市場資金供應量持續增大 ,近期,中央銀行對社會貨幣供應數量、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通過間接影響股市資金量的變動實現的,也就是說,貨幣政策間接調控股市的結果,使證券市場的資金總量發生變化,即股市資金的存量和流量發生變化,最終影響社會資金貨幣的流動和流向。緊縮貨幣政策對股市證券的影響,應該算是一個利空消息。緊縮貨幣,市場上的貨幣量減少,自然流入股市證券市場的資金就少了,自然股價應該會下跌。而且一般利率和債券價格成反方向變動,緊縮貨幣政策,相當於提高利率,自然股價應該是下跌的趨勢。
當然,分析股市證券還得結合其他很多因素,貨幣政策也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