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今天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股市沒有牛市,根
熊出沒每天都在上演
② 美股32年最大跌幅是怎樣情況的
新冠肺炎疫情侵蝕全球,華爾街迎來史詩級崩盤。各國股票資產遭遇百年罕見的拋售潮。美國、加拿大、巴西、泰國、菲律賓、印尼、巴基斯坦、科威特、墨西哥等多國股市紛紛上演「熔斷」戲碼。全球至少有50個股票市場上演「熊出沒」,阿根廷股市已在近日高點接近腰斬。截至3月12日收盤,美國三大股指收盤跌幅均超9.4%,跌入技術性熊市,並創1987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股本周之內熔斷兩次,創造歷史。
亞太各地市場同樣慘淡。韓國綜合指數跌3.87%,報1834.33點,創2015年8月末以來低位;日經225指數收盤跌4.41%,報18559.63點,創2017年4月下旬以來低位;澳大利亞ASX200指數跌7.9%,報5304.6點;紐西蘭NZX50指數跌5.33%,報10333.27點。
③ 怎麼看大盤
經濟、物價增長過快...熊出沒主意.上月月k線圖跌破下軌支撐線,本巳離場休息准備迎接兔(套)年中秋節.熊出沒主意.
④ 熊出沒之雄心歸來中有什麼動物
大猩猩黑風是馬戲團動物們的領導者和「大家長」,也是馬戲團過去的精神(榮耀)的象徵,為了重振馬戲團的輝煌它選擇了錯誤的方式--與團長做「交易」,為團長販賣動物做掩護,大猩猩黑風曾經迫於世俗的壓力心靈蒙塵,而隨著劇情推進也幡然醒悟,最後因得知馬戲團老闆陰謀並在熊大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威風不失柔情的馬戲團領頭大猩猩黑風,他表現的是活在當下的人,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有無奈和妥協,在他身上體現了人性的復雜。
袋鼠媽媽:溫柔親切,愛好是打拳擊,對孩子保護過度。
袋鼠跳跳:好動,好奇心旺盛,喜歡時髦的事物,街舞籃球是他的最愛。
對鏡梳妝的這一對的袋鼠母女也懷揣著馬戲夢想。
蕾蒂:霸氣的女王性格,愛好朋克搖滾。嘎嘎:「妻管嚴」,喜歡碎碎念,偶爾略顯無能。朋克風格的鸚鵡情侶lady嘎嘎,雖然鬥嘴不斷但非常善良,也給予了熊大很多幫助。lady嘎嘎這對話嘮鸚鵡代表著80、90後的年輕白領夫妻,聊聊股市看看房價沒事吐槽一下。
慈祥而又充滿活力的大象奶奶,代表著生活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擁有生活智慧的老人。
蠢萌賤的三隻短腿犬,靈感是來源於英國女王最寵愛的柯基犬。傻呵呵、吐舌頭、只會說「汪汪汪」。旺寶、旺財、旺福三隻小狗則為單身狗代言,表示自己「不寂寞」要「救世界」。
新角色,一隻可愛的浣熊。背著五彩氣球飛向天空的小浣熊高喊「不要瞧不起小丑,小心我讓你笑抽」。
⑤ 歌~~關於股市的歌
股市奇跡 邵雨涵
死了都不賣 邵雨涵
股票:《痴心絕對》,
看盤:《霧里看花》版,
選股:《左右為難權》,
下單:《風雨無阻》,
被套:《不是我不小心》,
割肉出局:《其實不想走》,
上漲:《遇上你是我的緣》,
下跌:《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利好:《人人都想要》,
利空:《不要再來傷害我》,
熊市:《傷心太平洋》,
牛市:《很愛很愛你》,
莊家:《我想更懂你》,
績優股:《死了都要愛》,
績差股:《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大盤:《象霧象雨又象風》,
億萬股民同一個夢想
只要不虧
不買不買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4&word=%B9%A8%BF%AD%BD%DC
⑥ 2月票房100億,電影大盤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從2月15日到25日,春節期間總票房已接近85億元,整個2月票房也幾乎達到了100億,這樣的成績,不可謂不牛。
偷票房,編劇是「親日分子」,影片出品公司互相撕逼……就在大家亢奮地數數的同時,影片之間也開始了明爭暗鬥。
這場在2017年年底就已開啟的腥風血雨般的春節檔大戰,隨著時間的推進,戰火卻從未削弱,甚至不斷升級,2018年成為春節檔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2月也已經見底,如果單純再去糾結春節檔的是非已經沒有太多意義。
筆者認為,與其回顧和感嘆,倒不如去預測一下未來,明年的春節檔將會怎樣?幾年之後的春節檔又會怎樣?
2019的春節檔排片:一個字,不變應萬變
春節檔與其說是一場全民狂歡,倒不如說是頭部公司的「分蛋糕」派對,大到中影華夏萬達光線,小到一些原來做批片的公司甚至是猜不透名堂的公司,都加入了春節檔影片的出品方,就連做電視劇的華策也抓住機遇出品了一部賀歲片。
筆者大膽預測,2019年的春節檔基本可以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出現,無非就是這些名字:《捉妖記3》?《唐人街探案3》?《西遊記之XXX前傳》?外加雷打不動的《熊出沒》以及從這兩年開始嘗到甜頭的戰爭動作片的最高標桿:《戰狼3》?
不知不覺,從2014年春節檔票房超過10億開始,春節檔已經顯現了某些規律,這樣的規律在2018年得到了一個更為強烈可靠的印證,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節檔有極大可能延續這樣的規律。
規律1
續集不怕多,只要有人看
《爸爸去哪兒1》在2014年上了,2015年馬上就有了《爸爸去哪兒2》,直到這個IP逐漸在官方被限制,在民間被淘汰。2014有《澳門風雲》,2015就有了《澳門風雲2》,直到後來《澳門風雲3》的口碑實在差到沒人看…
更不用說《西遊記》的,大鬧天宮,白骨精,牛魔王,伏妖,降魔,女兒國,等等等……
筆者去年曾經和做《女兒國》特效的一家公司的老闆吃飯,老闆說得很實在:「不用動什麼腦筋,女兒國拍完了就會有紅孩兒,紅孩兒完了還有哪吒,哪吒完了還有盤絲洞,什麼都不用多想,每年春節拍一部西遊就夠賺了。」
《西遊記》系列被不同的導演,公司拍攝,成了春節檔續集效應的最大受益者,只可惜IP擁有者吳承恩無法轉世,否則他老人家一年賺幾個億的版權費是沒問題的。
《西遊記》為什麼大家這么喜歡?因為一個字「穩」,吳承恩老人家故事情節編排的巧妙,拍起來很順;又是人盡皆知的四大名著,觀眾沒有任何陌生感;很多情節又都是合家歡,老老少少都能看。
不要小看了這一個「穩」字,春節檔要的就是這個「穩」——穩賺不賠。因此,大IP的續集很適合春節檔上映。前作只要算是成功的,同樣的一套班底就可以穩穩地延續,故事在前作基礎上穩穩地繼續展開,大不了換幾個角兒,換一個場景,拍出來就穩穩地賺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熊出沒》這個系列,簡直是「穩穩」派續集春節檔的經典大作,不知不覺間已經連續五年進入春節檔;從某種程度上,《熊出沒》已經在春節檔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壟斷,很難想像有另外一部動畫片可以趕走《熊出沒》順利搶占春節檔動畫合家歡的「吸金大位」。
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2019年的春節檔我們還將看到《熊出沒》,還有《西遊記》,甚至還有《捉妖記3》和《唐人街探案3》,更甚至,筆者預測,還有《戰狼3》。
你覺得有點煩對嗎?沒事,你還是會掏錢看戲的。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規律2
票房越來越穩,觀眾越來越習慣
春節檔的總票房和《熊出沒》一樣,也是異常的「穩」,但是這種「穩」更多的是「穩定地增長」。2014年春節檔票房首次突破10億,達到14.5億,2015年票房18.1億,2016年達到33.8億,2017年達到34.2億,2018年達到57億,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穩」的規律,不僅票房收入越來越高,而且在當年度票房中的佔比也是不斷升高: 2015年全年票房為440億,春節檔佔4.1%;2016年全年票房457億,春節檔佔6.0%;2017年全年票房559億,春節檔佔6.11%,從趨勢來看,今年春節檔佔2018年票房的比例可能會更高,大概率會超過7%。
另外,近三年的春節檔,就影片的「量」來說,數量和質量都呈上升趨勢,從2016年的4部影片到2018年有6部。
這樣的趨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觀眾越來越習慣在春節假期去影院看片,這種習慣也是過去4-5年逐漸培養起來的。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各個影城的觀眾結構具有明顯特點,家庭式購票、情侶約會,同學聯誼式集體購票比例不斷增多,這樣的現象在二三四線城市觀眾群體中尤為明顯。
最為值得注意的一種春節檔觀影現象是「返鄉青年的催化劑」作用,春運大潮下,一線城市的上班族回到2-5線,據2017年微影數據顯示每個人可以帶動大概3-5個家鄉的潛在用戶觀影,這種觀影習慣會隨著每一次的返鄉大潮慢慢普及,不斷沉澱;另一方面隨著影院建設不斷下沉,銀幕數增多,這樣的」返鄉催化劑「在沉澱後經歷爆發,終於在今年得以井噴,而且這樣的厚積薄發在接下來的幾年應該還將持續。
規律3
從一家獨大到群雄紛爭,春節檔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
有心人應該還記得,從2014年開始到2017年,春節檔雖然非常熱鬧,但是競爭還算有限,相對溫和。
每年總是有那麼一到兩部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贏家,而其他票房未達到預期的影片,也大多識趣知趣,對於已經比平時放大數倍的觀影量和票房體量感到滿足。
但是從2017年開始,春節檔出現了一番激烈的肉搏戰。內行應該還記得,當時《西遊伏妖篇》上映7天拿下11.5億元的票房奪得了春節檔冠軍,《功夫瑜伽》也斬獲了8.7億票房,《大鬧天竺》的票房為5.7億,《乘風破浪》4.1億。雖然《西遊》還是冠軍,但是面對的是同時三部大片的追擊和「搶票房」。
這樣的情況在之前的春節檔從未發生,一方面是因為春節檔體量還不夠大,影片爭奪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也沒有太多的公司傾盡全力把宣發成本提高壓在一部春節檔大片上;但是這樣的情況在2017-2018年發生了根本扭轉,類似《美人魚》這樣一家通吃的現象可能永遠都不可能再重現了。
2018無愧史上「最激烈春節檔」,早在春節檔開始前幾天,業內就瘋傳「春節檔票補限令」,即全國影院票價不低於19.9元,單部影片補貼不得超過50萬張,這背後的邏輯很清楚:誰都不願意對手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高票房,誰都對自己的內容有信心,覺得自己的影片能夠大賺一票。
除夕當天,春節檔電影預售已超6億,其中,《捉妖記2》預售為2.68億,《唐人街探案2》預售2億,《西遊記女兒國》「超前點映」加預售達2.6億。
各部影片的宣發投入空前巨大,平均下來每部影片的宣發成本都是在1億上下;手段也是多種多樣,從春晚、衛視晚會、高鐵、飛機,到深度異業營銷,甚至農村的牆面……
這樣的預售和宣發投入導致後來票房的行情一天一個情況,幾天一個逆襲,直到最後口碑逐漸沉澱,拋開各種微博上的爆料和指責,宣發和預售上動靜最小的《紅海行動》竟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筆者不再去贅述和復盤2018春節檔的具體情況,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春節檔的蛋糕分享者越來越多,6部影片齊上陣,歷年最多,100多家出品方坐陣後方,類似中影,華夏,橫店,金逸,文投等公司都投資了至少兩部影片,這樣的群狼相爭和群虎環伺證明了一點:春節檔已經進入徹底的戰國時代,如果未來的春節檔出現更多的影片,更多的出品方,以及更多的狗血劇情,從預售,宣發,到收尾,請不要驚奇,這就是中國電影市場所有真實現象的集中體現。
春節檔的迷思:究竟有沒有瓶頸?難道春節檔會一直這樣火爆下去?
2019年的春節檔很有可能出現更多的續集電影,包括已經續了N年的《熊出沒》,刷新票房新紀錄的重任也有可能由「《戰狼》+春節檔「這樣的雙重」王冠效應「來完成。當然,也有可能會有新的大片進入明年或者後年的春節檔爭奪,開心麻花可以出個春節檔的喜劇大片,《前任4》也可以挑著春節檔來個大挑戰…….
可是,問題來了,春節檔的增長究竟有沒有瓶頸?難道春節檔就一直這么火爆下去,100億?200億?
筆者認為,有三個維度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清醒地認識春節檔的本質,同時預測可能的威脅到春節檔持續增長的瓶頸。
01
宏觀經濟與社會環境的變化
在中國,電影業或許是唯一一處還在被行政高度干預的大眾消費市場,雖然它的很多經營環節已經完全向民營機構敞開,但它每日的交易狀況仍在政府的掌握之中,至少是大方向上(至於誰偷了誰的票房之類的,其實監管部門並沒有特別在意,從宏觀上來說,都是些小數字)。
不言而喻,看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消費,那麼中國城鎮居民收入的水平決定了娛樂消費的規模。文化產業就是因此而能成長,電影也不例外,春節檔更不例外。
中國目前正處於所謂的「第三次消費升級」時期,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旅遊等服務業消費。電影作為大眾娛樂,裹挾在整個經濟大趨勢中,必然會遵循一些常見的市場規律。比如市場高速增長期時,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往往對消費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電影並不是一個新生消費,它作為娛樂項目已經長久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只是近些年因為影院的新建,針對盜版的管理,以及內容審查的放寬,讓觀眾的消費場景發生了變化,消費支出得以增加。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夠制約電影票房增長或者春節檔票房增長的,到頭來還是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和物價水平;試想一下,如果電影票每張平均100元的話,三四線城市的票房一定會急劇下降,大家又都會回到每晚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免費節目或者用wifi刷朋友圈的不變軌道中。
這也是為什麼春節檔前出現了票補限令和出品方與宣發方的各種反復,因為無可否認的事實是現在全年度票房,包括春節檔的票房,並不是觀影消費規模真實的體現,有相當一部分是商家攜起手來自己導入的「水分「。
02
春節檔的「非電影化「
曾有人說過,中國電影的最大問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和中國電影低下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的矛盾近兩年看似被緩和了不少,但是沒有人能夠保證隨著好萊塢大片的更新換代,《捉妖記》和《熊出沒》們是否還有能力滿足大家的審美需求。
三四線城市的人越來越愛看電影,春節檔全家出動,但是這似乎與電影的生產水平並不相關。對於一線城市以外的人群來講他們看電影更像是一場節日,春節檔去電影院更像是去尋一下開心,而不是真正的所謂「觀影興趣「:電影院放什麼就看什麼,只不過要動腦子選擇一個看起來更有趣。
看電影本身變成了一種純銷費和純消遣,電影本身的意義就變得不再重要。隨之而來的就是危機,只要人們能夠找到更多更新的消遣方式,春節檔看電影的意義就不會顯得這么重要。
春節可以去國外旅遊,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選擇去國外旅遊,那潛在的看春晚的人群以及去影院看春節檔的人群就降低了,當然要等到三四線城市居民春節紛紛去旅遊,可能還得等上一段時間;同樣的,如果有越來越多國人春節有了其他娛樂方式,比如看某個火熱劇集,比如打某些游戲,那麼自然春節檔看電影的人群都會降低。
當然,春節檔的火熱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紅利,就算有再多的人群被其他娛樂方式牽引,還是會有足夠的觀眾去買電影票:所以春節檔一大瓶頸就是檔人口紅利不再足以支撐春節檔的基本票房需求,那個時候就會有問題了。
至少現在看來,這樣的問題並不嚴重。
03
人民欣賞口味的變化
最後的最後,也是一個隱藏的主要因素,是中國整體觀眾的欣賞口味和觀影層次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今年春節檔還是上映了一部叫《澳門風雲4》的電影,票房會有多少?無論宣發砸多少,檔期排多少,估計會和《祖宗19代》相差無幾。
所謂的三四線小鎮青年,說句實話,在很多行業內部人士看來,和「文盲「或者」傻瓜「的同義詞相差不遠,說白了就是什麼片子都要看。但是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
至少從2018年來看,小鎮青年的口味也會提高,也正在提高,雖然很難期望他們出現全面的批判性觀影思維,但也不是任何質量的電影進入春節檔就能忽悠到他們。
雖然中國電影的製作水準還是參差不齊,但是至少爛片放多了觀眾也會厭倦,也會看懂,怎麼著也得生產出一些「不那麼爛的爛片「來吸引消費者。
春節檔的瓶頸會來嗎?
哪一天小鎮青年路過縣里的影院,看著幾張海報,搖搖頭:「真的沒什麼好看的,還是老樣子,走,回家吃雞去。「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中國電影的產業和市場方能真正出現質的變化,那麼春節檔瓶頸的到來或許將是一件好事!
⑦ 是不是美國股市漲哪個品種中國就張哪個
要是這樣的話,中國股市會總是"熊出沒"之地嗎?不也得跟著美股牛上幾年嗎?
⑧ 2012年中國經濟什麼時候回籠
從來沒有真實的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能真的預測五百年內發生的大事。但依據事實和基本數據,根據結構與模型,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做出判斷,進而對一個經濟體的發展,勾勒出幾十年發展模型還是可能的。
經濟的三大引擎是出口、投資和消費。 歐債務危機外溢效應顯現 全球股市「熊出沒」:歐債危機的外溢效應正在不斷顯現。隨著中美歐等幾大主要經濟體相繼遭遇「數據滑鐵盧」,全球股市過去兩天都籠罩在濃重的陰霾之中。承接上周五美歐股市重挫的頹勢,亞太股市周一全線潰跌,跌幅普遍超過2%,A股也大跌2.7%。希臘一屁股債務沒完沒了,退出歐元區,更是一顆定時炸彈,西班牙也被債務坑得不行。
中國經濟的大格局——出口不行了,內需沒起色,投資沒錢了。從出口來看,前幾個月是一個下行的趨勢,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將更加困難,從央視對長三角、珠三角做聖誕禮品等外貿產品的情況來看,可謂哀鴻遍野。首先,出口難以為繼,貿易順差迅速下降,甚至偶爾會出現逆差,傳統的出口產業,如IT產品、機電產品乃至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都因為外部需求不振、內部成本高企而陷入蕭條。其次,內需毫無起色,一些行業在滯脹之下,成本上漲的幅度遠遠高於銷售上漲的幅度,所以銷量在增,利潤在降。當然,客觀地講,出口和內需一直也不是GDP的主力,我們真正的主力一直都是投資,而且是政府領投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當然還有工業投資,但是大部分工業投資也都是圍著基建而不是民生內需轉的。之前,我們投資用的錢是從哪裡來的?都來自我們老百姓。因為老百姓不敢消費,所以把錢都存到銀行里去了。而這些錢經銀行之手被轉給了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這些人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搞起項目不是「大躍進」就是「放衛星」,一口氣投完改革開放30多年積累的家底。等大家發現都沒米下鍋了,才看到遍地都是半拉子工程。4萬億拉動起來的行業基本都被打入谷底。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經濟周期不比季節周期。對於季節周期,冬天來了,春天就不遠了。可是經濟寒冬之後,卻可能又進入另一個冰河世紀。如今的大蕭條,正是過去幾年「大躍進」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們還指望靠這條老路走出危機,最後只會陷入日本式三十年蕭條。
最近的物價菜市場走一遭就知道到底怎麼回事,鮮香菇由3月份的6.5元/斤,漲到現在的13元/斤,是3月份的200%;雞蛋由3月份的3.5元/斤,漲到現在的5元/斤,是3月份的145%;愛吃的鹹菜煮烏魚,烏魚也由去年的10元/斤,漲到現在的15元/斤,漲幅150%;冬瓜去年這時還只賣1元/斤,現在卻要2元/斤;3元以下/斤的菜就只有冬瓜、南瓜、空心菜、包菜這幾樣了,看看公布的CPI真是難以置信,明明物價在大幅竄升,但官方CPI總是非常溫和,你該相信發改委的CPI忽悠呢,還是相信日益通貨膨脹的生活本身呢?
股市郭樹清名字就挺好聽的,廣大散戶股民還真以為盼來了郭晴天(或郭清天),以為「樹股市新風,清證券陳規」,郭開一片散戶天地,但6月4日大跌,揉碎了多少散戶的夢!股市仍是不懷好意的所謂「老總」圈錢的好途徑好方法,圈完錢不管有用無用,先入自己公司帳戶或囊中要緊,能揮霍的揮霍,誰叫散戶那麼傻?
消費據說准備了大量的「激素」,雖然官方否認了4萬億規模,但眼見溫水煮青蛙,奄奄一息的消費市場,能不著急嗎?從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經濟還在繼續下行。5月匯豐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48.4%,連續第7個月低於榮枯分水嶺;而官方PMI為50.4%,環比回落2.9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新訂單為49.8%,購進價格下降至44.8%,庫存高企至52.2%。可以看出,需求不足仍是目前經濟疲軟的最重要因素。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6%,降幅再次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單月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2%,扭轉了3月份4.5%的同比增加,工業企業利潤仍然在虧損過程中,經濟繼續下行。
房事萎靡,就不用多說了,現在據說為了鼓勵剛需,有的把首套房利率降低到打8.5折,但問者仍寥寥,問題何在?說白了,需要住房的老百姓收入不夠,還是買不起。
2012年年初,地方政府債務是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個重大問題,不斷惡化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敲響了警鍾。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稱,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政府性債務負債率20.15%,高於警戒線10.15個百分點。69個市縣中,四成市縣的政府負債率等三項指標超過警戒線。這是首個省級地方政府公開披露地方政府債務情況。根據審計署的審計,18個省裡面有7個省,有10個市,還有一些縣,它的財政收入和債務的比,債務是超過財政收入2倍,超過了財政收入,其中最高超過2倍多!一份浙江人大代表提出的材料顯示,為了彌補財政赤字,不少基層政府往往採取濫征土地、非法集資、向企業借貸等手段來填補漏洞。經濟強省浙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難怪在中央三令五申的調控政策下,地方閃閃躲躲,即使在有地方債發行平台的前提下,還是對樓市調控政策採取觀望態度,並且在徵用土地、囤地方面曝出許多違規事件。這樣下去,地方債務會發展成為一場危機嗎?政府欠債,然後變身利益機構,市場秩序如何維持?
新興經濟體尤其中國在過去十年內表現很好,這主要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的,同時也是因為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十年內增長了10倍。在下一個十年中,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可能將會停滯甚至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也將會下跌。自從2008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很大。這很大程度上是國內的泡沫造成的。隨著泡沫破裂,這一過程發生了逆轉。
2009年啟動的信貸狂飆,終於在2012年迎來了首輪償債高峰。2月13日,有媒體援引銀行業知情人士和分析師的話稱,中國政府已指示國內銀行對地方政府的貸款進行大規模滾轉,此舉將使中國推遲應對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的巨額債務。一名曾聽取相關計劃介紹的人士稱:「在某些情況下,到期日將被延後多達四年。」
平台貸款若出現大面積逾期,對銀行資產質量、地方政府信用都是毀滅性打擊。平台貸出現大規模壞賬的成本實在太高,從目前來看,貸款展期成為解決、延緩問題的辦法之一。但若要銀行不出現壞賬,平台公司的貸款遲早要還本付息,如何一勞永逸地解決上述問題?但只要中國經濟增長不出問題,平台貸款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平台貸款的風險可以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慢慢緩釋,乃至最終解決。但目前中國的經濟模式轉型之路何其艱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最難熬的幾年!2008年經濟危機出台了一系列應急政策,但貨幣發行過多的弊端也在顯現,主要是經濟陷入痴漲而難以解脫。經濟低迷有國際國內多方因素,但要對症下葯,才能有效,根本在於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一般老百姓收入,讓一般老百姓有錢消費;其次才是調整經濟政策,該減稅的堅決減,該讓利於老百姓的堅決讓,或許這樣經濟自然就有活力。
⑨ 急求一對聯,關於證券 股票 投資類的都可以。
股市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