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9車市風雲激盪 從凜冬中看未來方向
千千萬萬汽車人的勤勉努力,也沒能最終阻擋車市下滑的腳步。2019年,國內汽車市場嚴峻的局面已不容否認,消費端向理性克制傾斜,車市銷量在調整與跌宕中前行。1月10日,乘聯會公布了2019年車市「期末考試」成績單,2019年狹義乘用車全年銷量2070萬輛,同比下滑7.4%。相比2018年3%的下滑幅度進一步增加。
車市很難,「降薪、裁員、關閉工廠、退出市場……」這些曾經駭人聽聞的消息,在過去一年間統統成為現實。但車市並非哀鴻一片,在市場格局顛覆與重塑的過程中,汽車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洗牌期,有的品牌在寒冬中瑟瑟發抖,而有的品牌卻一路迎著朝陽。
自主品牌唯有自強不息
數據顯示,2019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840.7萬輛,同比下降15.8%,在乘用車市場銷售總量中佔比39.2%。中國品牌乘用車年度份額十年來首次跌破40%。
當爆發式增長紅利釋放完成,托底性政策扶植抽離,自主品牌已經到了必須依靠自己成長的時候。從行業現狀來看,SUV、新能源細分市場闊別高熱增長時代,單一車型布局再難從夾縫中尋找到新的增長點。即便是汽車下鄉的行業政策感召也沒有掀起太大波瀾。再看競爭格局,合資品牌通過車型、價格持續下壓。面對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困難與矛盾,自主品牌除了正面應對,已經沒有其他選擇。
事實也是如此,懂得敬畏市場敢於突破桎梏,終會得到市場的犒勞。
2019年,吉利累計銷量1361560輛,連續三年奪得自主第一,這並非偶然。從2002年發展至今,吉利格外重視產品布局,在轎車市場、SUV市場、MPV市場無孔不入。完善的產品矩陣,健全的產品架構,以及突出的產品力,保證了吉利的市場競爭力。在2019年,吉利新車攻勢猛烈,全面升級的SUV博越Pro,網紅車吉利icon,跨界SUV星越,「全家頭等艙」MPV嘉際,具有彈射起步功能的領克03+,同時新能源車型成為新增點。
一邊是兵強馬壯的產品矩陣,一邊是別出心裁的營銷,還有來自沃爾沃技術、品牌的賦能。吉利獨占鰲頭的原因看似復雜,但其實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相比吉利的廣泛布局,長城通過產品升級向上的效果更為直觀。雖然長城汽車在2019年新車投放有限,但全年銷量仍達到1060298輛,並連續第十次奪得中國SUV市場的銷量冠軍。相比依靠H6爆款拉動銷量,長城更側重於追求產品技術的升級。哈弗H6、M6到新產品序列哈弗F系均在動力、智能化方面有所提升,其中,調整後的M6相較之前更具性價比,銷量同比增幅高達63%,年銷量接近12萬台。另外,專門針對年輕消費者推出的哈弗F7同樣實力不俗。
同樣,在自主品牌頭部陣營,長安面對SUV寒潮,依靠自身實力推出更高品質的CS75和CS75plus等車型扭轉了局面;比亞迪在電池、電機、IGBT模塊上都做到了自給自足,其純電動車型銷量增幅達到42.5%。
「自主品牌陣營洗牌加速,但體系力強大、向上戰略更快的頭部車企已經出現回暖跡象。」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未來自主品牌兩極分化將逐漸形成,只有踏踏實實地把產品做好,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實力,才可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反觀部分自主品牌在2019年已觸探到市場邊緣。海馬汽車「賣房求生」,力帆汽車「論斤賣」、華泰被曝資產危機,如果不能通過技術、產品轉型,這類品牌已很難激起消費者或者投資者的慾望。
其實,2019年初的一場訴訟已預示了接下來自主品牌的發展命運。
2019年3月,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判決裁定,江鈴控股生產的陸風X7直接抄襲路虎攬勝極光的5項車型設計,要求江鈴汽車必須立即停止陸風X7的所有銷售、製造和營銷,並向捷豹路虎支付賠償金。對此結果,江鈴控股曾表示不服,並提出上訴。就在近期,該申請遭到最高法駁回。
塵埃落定,這是外資車企在國內設計專利維權勝利的「第一案」。這相當於釋放出一個信號,自主品牌逆向研發時代已然終結,自主品牌當自立自強,秉持打造百年品牌的決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外形設計,造車企業都需要集中精力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潛心樹立品牌形象,這是最基本的要素;如若不然,面對市場的競爭肯定會首先被淘汰。」
應該說,自主品牌的分化,實則是企業戰略格局眼光的分化。短視的發展格局,註定只能得到片刻的歡愉。
合資品牌拼體系日系車贏在了哪裡?
在合資品牌方面,德系品牌仍佔領王者地位,日系品牌成為大贏家。
在補足了SUV市場短板後,2019年一汽-大眾以累計銷量約213萬輛,排在銷量排行榜首位,同比增長3.8%。同時,也成為國內有史以來首家突破210萬輛銷量大關的車企。上汽大眾,以年銷200.1萬輛的成績排在第二,同比下滑了3.07%。
相比大眾的此消彼長,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日系品牌的齊頭並進更引人關注。
根據豐田中國、本田中國公布的數據,二者在華銷量均取得歷史最佳成績。其中,2019年豐田在華銷量約達162萬輛,同比增長9%,廣汽豐田銷量達到68.2萬輛,同比激增18%,超額完成年度銷量任務。一汽豐田銷量為73.8萬輛,同比增長2%。
本田在華銷量約達155.4萬輛,同比增長8.53%。其中,東風本田銷量約為78.9萬輛,同比增長13.2%。廣汽本田76.5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4.1%。
東風日產全年在華銷量為117萬輛,同比微增0.3%,雖然增幅不如本田、豐田,但市佔率指標得到提升。
不得不說,日系車的成績在車市整體下滑9%的大背景下顯得格外亮眼。究其原因,主要源於企業自身體系能力的培養與建設。
從產品、技術導入的層面來看。2017年豐田正式導入TNGA豐巢,涉及汽車研發、設計、生產、采購等全產業鏈價值在內的造車體系。分析認為,廣汽豐田在華銷量的增長與此兩款基於TNGA架構打造的第八代凱美瑞和C-HR車型密不可分。對消費者來說,僅從TNGA帶來影響外觀設計的變化就可窺見一斑。外觀既不中庸也不激進,吸納了更多年輕消費人群。
而本田作為日系車企中的「技術派」,其「FUNTEC技術品牌」被當作是繼大眾「TSI+DSG」技術品牌之後最為成功的企業技術品牌之一。該項技術已陸續搭載到思域(CIVIC)、雅閣(Accord)、冠道(AVANCIER)、CR-V等車型,而且這些技術正由中級以上的車型向緊湊車型延伸。
從產銷體系來看,以東風本田的「產銷聯動型生產體制」為例。在2019年4月以前,東風本田在中國的兩座工廠合並產能僅為51.2萬輛,但是,通過生產模式調整,使得產能利用率超過130%,分別在2017年、2018年實現了72.7萬輛、72萬輛的銷量任務。2019年4月12日,東風本田第三工廠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投產,初期產能為12萬輛,合並一廠和二廠的年產能,也僅為63.2萬輛。
相比之下,2019年部分合資企業產能利用率已不足30%,也就是說,2/3的產能處於閑置。為了節約維護和運營成本,不得不採取賣廠、裁員等手段來維持經營。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早前,在國內汽車爆發式增長的年代,部分合資公司通過強化供給,搶佔了大片市場。然而,如今市場環境低迷,日系謹慎擴張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保全了自身。三大日系品牌從研發到生產製造、從價格到銷售的體制、體系特點,天然的決定了其在低迷市場環境下會顯得格外健康。
豪華品牌比誠意全價值鏈本土化戰略是核心
在車市寒冬之中,各細分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以「BBA」(寶馬、賓士、奧迪)為代表的豪華汽車市場的銷量卻不降反增,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成為車市中為數不多的亮點。根據寶馬、賓士和奧迪發布的2019年銷售數據,由於中國市場的給力表現,德國三大豪華車生產商2019年銷量創新高。
2019年,寶馬摘得國內豪華市場桂冠。寶馬2019年在中國共交付寶馬和MINI品牌汽車約72.4萬輛,同比增長13.1%,創下公司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好銷售紀錄;賓士品牌汽車2019年全球共交付約234萬輛,比上年增長1.3%。在中國市場,賓士共售出約69.3萬輛新車,同比增長6.2%;奧迪,2019年在中國市場銷量約為69萬輛,同比增長4.1%。
BBA豪華三強的逆勢表現,以及三者銷量日益膠著的原因,都是因為三家車企把中國市場作為戰略重點,不斷加碼。
去年10月,寶馬第7款國產化車型BMWX3上市。而BMWX家族目前是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主力,全年銷量同比增長超過50%;早前率先完成的國產的BMW3系在2019年年中換代後也為品牌銷量注入了動力,2019年,3系家族全年銷量超過13萬輛。另外,2019年光束項目正式落實,MINI國產化和電動化推上日程。
賓士,同樣在推進其國產化戰略進程,2019年賓士A級AMG、EQC、GLB車型實現國產化倒入。目前賓士已擁有8款國產乘用車型,為品牌在華整體銷量貢獻約3/4的份額。其中,賓士C級、賓士E級以及長軸距GLCSUV增勢突出。同時,EQC純電SUV成為中國市場首款國產純電動豪華車型,拉開了豪華品牌電動化的序幕。另外,2019年1月8日,吉利與賓士新合資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成立,Smart新車型將在中國的全新工廠生產。
奧迪有著領先的產品布局和國產化進程,目前奧迪品牌旗下產品國產化率達到了91.5%。然而奧迪在2019年BBA排位賽中位列第三,這與寶馬、賓士加速本土化有關,同時,也可能是由於奧迪短時間內主銷產品換代導致的銷量爬升滯後。
業內分析認為,豪華品牌逆市上漲,價格是很重要的原因。其背後是豪華品牌踐行全價值鏈本土化戰略的結果。近年來,豪華品牌不斷推行本土化戰略,不僅車型實現了國產,還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定製車型,在滿足中國消費者喜好的同時,造車成本下降,售價降低。在車市艱難之時,如今的豪華品牌已經放下身段,採用以價換量的策略來謀生存求發展。
不僅如此,二線豪華品牌市場位居前列的凱迪拉克和沃爾沃在售的國產車型就已經都達到7款。而這些過去普通老百姓望塵莫及的品牌,很多車型都與合資品牌價格重疊。
新能源市場下滑車企巨頭「脫單」
2019年,國內新能源市場出現拐點,新能源汽車產銷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分別下滑2.3%和4.0%。這是我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十年來,年產銷首次出現負增長。
其中純電動汽車生產完成102萬輛,同比增長3.4%;銷量為97.2萬輛,同比下降1.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0萬輛和23.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2.5%和14.5%;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33輛和2737輛,同比分別增長85.5%和79.2%。
能源時代的更迭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新能源市場的疲態確實讓車企的發展規劃增添了不確定性。可以看到,為應對車市銷量下滑,更是為順應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的發展潮流,多家國際車企巨頭在2019年紛紛「抱團取暖」。
大眾汽車與福特汽車展開新能源合作,福特將藉助大眾MEB平台實現電動產品擴容;雷諾集團和江鈴集團宣布正式成立合資公司,力爭在新能源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比亞迪與豐田汽車成立純電動車的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吉利與戴姆勒聯合運營smart;長城與寶馬的合資項目光束汽車項目「落地」;戴姆勒寶馬成立出行聯盟。
分析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以及車市下行的大環境下,汽車企業採取結盟的方式抱團發展,一方面可以形成技術資源的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在投資過程中可以避免浪費以及稀釋風險,或許這是目前車企突破困局的辦法之一。
針對車企間的聯盟,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未來的汽車既是機械產品,也是電動、電子信息、智能網聯的產品,隨著產品定義的變化,跨學科、跨產業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很多企業想把機械行業以外的非常專業的東西完全攏到自己手裡,這不現實,還是需要大跨度的產業合作。」
從原本平行的軌道,競爭的關系走向交集尋求利益的契合,無非是為了安穩過冬。
過去的一年,整體看,下半年乘用車大盤確實走出了上行趨勢,但2019年車市依舊存在諸多難點。盡管「明年車市呈現正增長」是業界期盼的答案,但根據目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預測,依然可能是下滑,同比下滑2%。
新的一年,與其期待車市轉暖,車企不如做好功課修築「堡壘」。接下來,車市兩極分化或將越來越明顯。但行業分化是良性競爭的結果。分化之後再集中,是行業發展、優化的過程。車企間的表現分化,其實是長遠戰略眼光的分化,也是企業體系能力的分化。所謂,水太深的地方會掩蓋太多真相,如今潮水退去,才更能看清楚該把鮮花送給誰。
新的一年,希望所有汽車人依然年輕,依然熱淚盈眶。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2020年3月15日上證指數多少
2020/3/15星期日,交易所休市。
㈢ 2015年截至3月15日上證指數最高點
上證最高點是6124.04,發生在2007年10月16日。
2015年3月16日上證收盤3449.30。
㈣ 如果A股本輪牛市來了,本輪牛市大盤能漲到多少點
假如本輪牛市抄的起點是襲2440點的話,本輪A股牛市大盤上漲到最起碼是6124點以上,按照歷史牛市最低漲幅2.8倍計算,本輪大盤指數都能漲到6832點。
在牛市的第一段行情中,大多數股票的價格會擺脫空頭市場的過度壓抑而急劇上漲,整個股市的指數升幅較大。通常占整個多頭市場行情的50%左右。
(4)2019年3月15日大盤分析擴展閱讀:
在牛市中,股價的漲幅往往小於整個多頭市場行情的25%,而且只有極少數股票在繼續上升。在此行情中,股市漲落大部分已告結。
這時買賣股票必須具有選擇性,只能買進績優成長股,以及那些在未來經濟困境中仍能獲益的順應大勢股,必須開始對承受空頭市場的風險作好准備。
㈤ 李大霄再次提示瘋牛風險是否會和15年一樣是大盤見頂的信號
我認為是的。因為現在A股已經站上3400點,在股市的歷史中都屬於非常高的點位,因此已經見頂了。
㈥ 上證50etf期權如何交易
期權交易——從買入第一份50ETF期權合約開始
期權的四種基本交易操作
買入開倉認購期權——看漲後市,大盤只有漲才有盈利
買入開倉認沽期權——看跌後市,大盤只有跌才有盈利
賣出開倉認購期權——不看漲後市,大盤跌或者橫盤都有盈利
賣出開倉認沽期權——不看跌後市,大盤漲或者橫盤都有盈利
1和2,是做期權的買方,也稱為權利方
3和4,是做期權的賣方,也稱為義務方
以上四種開倉交易方式,都可以T+0隨時平倉來了解頭寸,或者等到行權日行權交割50ETF基金份額來了解頭寸,當然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直接平倉來落袋為安。
期權新手投資者,很容易混淆的點
有幾個點容易新手投資者搞混淆,我們在此強調一下:
買方和賣方互為對手方,一方的虧損就是另一方的盈利。有買入認購期權的,一定是有人賣出同一份認購期權給他,和股票一樣,有買有賣才有交易量。
做賣方不代表做空,買入認沽期權或者賣出認購期權才叫看空後市,後市跌了就賺錢。
賣出開倉是做賣方,不是平倉操作,無論是買方、賣方都需要平倉來了結利潤,落袋為安,交易軟體上有「平倉按鍵」。
實操開始:買入一份50ETF期權
我們以中國中投證券的交易端為例:
第一步:登錄交易端,找到並點擊「期權T型報價」
第四步:等待委託掛單成功
第五步:平倉出場,平倉點擊合約,然後再點擊【賣出平倉】就行了。
最後補充一點:
買入開倉 的平倉按鍵是【賣出平倉】
賣出開倉 的平倉按鍵是【買入平倉】
實在記不住,可以這樣記:買入對應賣出,開倉對應平倉,兩者都相反就行了。
到此為止,一套完整的上證50ETF期權買方操作方法就完成了。
㈦ 專家們說,中國股市將進入牛市,大盤可能超12000點是真嗎
中國的專家太多了,尤其股市專家特多。股市將進入牛市,這幾乎誰都知道,無須專家們來啰嗦。沒想到專家們特立獨行,又整出個上證要超過12000點,簡直可笑! A股目前的狀況,上證12000點,可能嗎?痴人所夢!
有行情就進來賺點錢,沒行情就將資金撤出股市。 外國的成熟市場,都是實行T+0,沒有限制,買賣自由,漲跌順應自然。因而價值投資的多,投機的少,於是股指逐波而上,走出慢牛行情。 村裡的領導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逐步推出完善市場的策略。注冊制的推行,指數編制,T+0的探討,都意圖把A股推向成熟。
綜上所述,上證指數要想上12000點,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A股取消漲跌幅限制,實行T+0交易制度。 2、A股市場過渡到成熟市場,價值投資者的數量多過投機者的數量。 否則,上證指數超過12000點就是痴人說夢!
㈧ 中國股市牛市熊市有幾次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股市20年間有八次牛市,七次熊市。
牛市
第一次
行情特點: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內僅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而當時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寫委託單,被編到號的人才有資格拿到委託單,能買到股票等於中了頭彩,因為沒人願意拋出。這使得滬指從90年12月開始計點,一路上揚,造就了第一次牛市。92年5月21日,上證所取消漲停板,將牛市推至頂峰,當日指數狂飆到1266.49點,單日漲幅105%,這一記錄至今未破。
第二次
行情特點:1992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一個坎上,資本市場既有5 21的暴漲又有8 10暴動,但中國經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鄧小平南巡。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中,有關股市未來怎麼發展的問題成為一大熱點,而他講話里最重要的是「堅決地試」這四個字。11月17日,天宸股份人民幣股票上市,滬指完成最後一跌,第二輪牛市啟動。三個月內快速上漲,301%的漲幅至今為股民津津樂道。
第三次
行情特點:1993年至1994年間,我國宏觀經濟偏熱並引發緊縮性宏觀調控,同時A股實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容,使得大盤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證券市場一片蕭條,94年7月29日大盤創下325.89的最低點。7月30日(周六)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94年8月1日滬指跳空高開,第三次牛市啟動。井噴行情隨即展開,市場在不到30個交易日的時間上漲至1052.94點。
第四次
行情特點:1993-1995年,我國為了推進與大力發展國債市場,開設了國債期貨市場,立即吸引了幾乎90%的資金,股市則持續下跌。1995年2月,327國債期貨事件發生;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資金短線大規模殺入股票市場,掀起了一次短線暴漲。第四次牛市僅3個交易日,是A股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卻從582.89漲到926.41。
第五次
行情特點:經過連續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終於開始走穩,最低點已經探明512點,新股再次發行困難,管理層被迫停發了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第五次牛市啟動,崇尚績優開始成為主流投資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尋常,管理層連發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揚,直到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稅由3‰上調至5‰。
第六次
行情特點:第六次牛市俗稱5 19行情。由於管理層容許三類企業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的籌碼已經相當多了,市場對今後將推出的一系列利好報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中國股市會有很大發展,投資者踴躍入市。2000年2月13日,證監會決定試行向二級市場配售新股,資金空前增加,網路概念股的強勁噴發推動滬指創下2245的歷史最高點。
第七次
行情特點:第七次牛市起點來自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展開,開放式基金大量發行,人民幣升值預期,帶來的境內資金流動性過剩,資金全面殺入市場。而之後伴隨著基金的瘋狂發行和市場樂觀情緒,在5 30調高印花稅都沒能改變市場的運行軌跡,一路沖高至6124點。此輪牛市曾被媒體稱為全民炒股的時代。
第八次
行情特點:伴隨著四萬億投資政策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A股市場掀起了新一輪大牛市,股價從1664點漲至3478點,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里股價大漲109%。3月3日後的逼空上漲性質能與06年和07年的超級瘋牛相媲美。即使IPO重啟這樣特大利空也未能改變牛市的前進。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隻大盤股上市和緊縮的宏觀政策才階段性結束了第八輪牛市。
熊市:
第一次
行情特點:滬指在第一輪牛市沖上1429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認購抽簽表發行了,但發生了當時震驚全國的8 10風波,刺激滬深兩市大幅下挫。為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理,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這次熊市僅僅半年時間,股指跌幅卻高達73%,這樣的下跌在現在來看是不可想像的,而在當時,投資者們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
行情特點:1992年深滬兩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籌資額1992年為50億,1993年為276億元,1994年為99.78億元,擴容的勢頭十分兇猛。隨著發行額度的明確,市場進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來臨。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發行額度55億元,明顯要比1993年的195億元低得多,但滬指在3月10日擊破700點,4個月後跌到全年最低325點。
第三次
行情特點:第三次熊市時,證券市場一片蕭條,在人們對股市信心喪失殆盡的時候,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滬指1個半月漲幅達200%。但政策刺激是短暫的,隨後A股進入第三次熊市。而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是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流通盤要小,這樣好炒。但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
第四次
行情特點:短暫的第三次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來臨。為抑制投機,1995年6月15日,管理層下達55億的95年額度,同時20家歷史遺留問題股票也被開始安排上市,滬指再下一城。從1995年的8月開始,當時僅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長虹開始悄悄走強,業績白馬股逐步受到主流資金的關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達到階段地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條件具備。
第五次
行情特點: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第六次
行情特點:2001年上半年,滬指突破2000點,這讓當時的中國股民為之歡呼雀躍。1個千點似乎預示著一個千年,點數的攀升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股票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然而在國有股市價減持的消息沖擊下,2000點很快成為中國股票市場的險峰,從此之後,我們經歷了長達4年多的調整,指數攔腰一半最低打到2005年的998點。第六次熊市是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
第七次
行情特點:隨著市場的亢奮,監管部門不斷提示風險,07年10月16日見到6124的歷史高點後,在中國的通脹持續升溫、基金暫停發行、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石油上市後大幅下和大小非的減持等利空影響下,引發了第七輪熊市,在下跌過程中一個個整數關口被輕易攻破,直到1664點止跌,後迎來四萬億投資政策,才結束了第七次跌幅驚人的超級大熊市。
㈨ 3月份大盤會怎樣走
總體向上.
㈩ 2019年股市休市期間
你好,年元旦股市休市安排
元旦: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至2019年1月1日(星期二)休市,1月2日(星期三)起照常開市。另外,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為周末休市。
2019年春節股市休市安排
春節:2月4日(星期一)至2月10日(星期日)休市,2月11日(星期一)起照常開市。另外,2月2日(星期六)、2月3日(星期日)為周末休市。
2019年清明節股市休市安排
清明節:4月5日(星期五)至4月7日(星期日)休市,4月8日(星期一)起照常開市。
2019年勞動節股市休市安排
勞動節:5月1日(星期三)5月5日(星期日)休市,5月6日(星期一)起照常開市。
2019年端午節股市休市安排
端午節:6月7日(星期五)至6月9日(星期日)休市,6月10日(星期一)起照常開市。
2019年中秋節股市休市安排
中秋節:9月13日(星期五)至9月15日(星期日)休市,9月16日(星期一)起照常開市。
2019年國慶節股市休市安排
國慶節:10月1日(星期二)至10月7日(星期一)休市,10月8日(星期二)起照常開市。另外,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為周末休市。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十一、春節、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國家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