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銀行有哪些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概
⑵ 為什麼上市銀行不如香港上市銀行股價
你寫的恐怕包括兩類,一類是只在香港上市,主要業務不限於我國大陸的,國際型銀行。
像匯豐,恆生,是老牌的具有國際視野,國際布局,業務廣泛,經營年代久遠的金融機構。他們是香港市場的藍籌股,股價很高,但和業績與派息相比,市盈率(性價比)是比較合理的。
另一類是主要業務在大陸,有的兩地上市,這些股票股價確實相對低,兩地股價有的價差較大。總的來說,還是美譽度不高,經歷較大風浪,表現優異的記錄較少。有的股票市盈率很低,但由於派息率較低,國際投資者對真實業績的疑慮一直存在,所以相對低估。
⑶ 國內已上市的公司在香港上市會對股價產生什麼影響
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兩地股票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不明顯。
國內的投資者和香港的有很大的區別,香港一般是那種價值型的投資者,所以股價跌到幾分的也有很多。沒有漲跌限制。國內投機氛圍稍微濃一些吧。
並且香港和國內的銀行利率有所不同,會影響到股價表現。
目前兩地同時上市的AH股很多股票股價相差很遠。
⑷ 如何購買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的股票
大陸公民目前還沒有合法渠道購買香港上市公司股票。明確一點:非「我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認購和交易的股票」,大陸公民目前是不能購買的。
為了在外匯管制下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以允許在資本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往海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由香港政府部門最早提出了國內機構投資者赴海外投資資格認定製度制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
在QDII沒有正式施行之前,只可以通過某些特殊機構,購買H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股票)。
⑸ 公司在香港上市跟大陸上市有何區別為什麼同一公司港股跟盧股差價這么大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在香港,好的公司抄比較容易得到認同,而獲得更寬廣的融資平台,股份全流通。 大股東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套現,又或者找各大投資銀行承接自己的股份,那些投資銀行都不是一般的有錢,所以很多公司喜歡在香港融資。 兩地價格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兩地不流通,定價機制不同。成熟市場有成熟市場自己的定價規則。他們不能接受一個普通股票有40,50倍的市盈率,但是國內可以。他們不能忍受一個企業年年虧損還能賣5,6塊錢,但是國內可以。同樣,他們能忍受一個網路公司有200倍的市盈率,國內不可以。 價格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大家思維方式不一樣。
記得採納啊
⑹ 在香港上市的銀行有哪些
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
⑺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股票,被稱為什麼
內地注冊香港上市稱為H股,例如工商銀行。
非內地注冊的中國公司在香專港上市為紅籌屬。例如中國移動。
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於90年代初期的香港證券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相應地,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本世紀以來在美國、新加坡以紅籌模式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多,紅籌股的概念便延伸為在海外注冊、在海外上市,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
⑻ 在港和深滬同時上市股價怎麼算
不同地區上市的股票,股價是分別計算的,沒有直接關系。香港和內地市場相同公司股票之間存在價差,我們稱之為AH股溢價。
通常多地區上市股票,按照凈值份額,有一個股份比例(一般為1,也就是A市場100股與B市場100股,所享受的權利是一樣的。股票享受的權利是,股東大會表決權,獲取紅利等)。
目前證監會正在積極推進,香港、滬深市場,相同公司上市的股票,在市場間轉存規則。也就是說如果實施,那麼在香港買入A公司股票,可以通過規則,交付一定費用,在內地市場賣出。
⑼ 港股的銀行股估值這么低,為什麼沒有遭到外資的搶購
港股作為高度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投資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交易來自歐美市場投資者,中國內地投資者佔比僅有21.5%。
從投資者結構看,大陸市場投資者在港股市場參與程度並不高,佔比只有8.7%;歐美市場投資者總和則為22.8%;香港本地投資者佔比約為36%。
然而,因香港市場環境良好,上市規則便利,因而與投資者結構相對應的是,港股主要上市公司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主。截止2017年末,中資股市值佔比超過港股總市值比例2/3,成交額高達76.1%。
由於投資者普遍具有本土偏好,會優先投資自身熟悉的市場港股市場投資者來源與上市公司的匹配,因而由於對當地市場參與程度有限,在估值中無法體現當地企業的知名度,品牌效應和關注度。
另外,受制於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有限,外地投資者對國內公司基本面研究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了解,因而致使對H股整體投資風格趨於保守,傾向於選擇低風險行業與個股,導致港股估值偏低。外地機構投資者主導股票市場
高估值往往與個人投資者聯系在一起,然而港股市場投資者主要為專業機構。從2016年現貨市場結構中,可以看到機構投資者交易佔比超過50%, 其中本地機構投資者佔比為20.1%,外地機構投資者佔比為 33.3%。若將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歸納與機構投資者,那麼港股市場真正的機構投資者比例高達77.2%,個人投資者比例僅為22.8%
與個人投資者相比,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擁有資本和信息的雙重優勢,在投資種類和方式選擇上也更靈活,對股票估值也來得更為專業和成熟。
而且,港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大部分是海外投資者,其追求安全性的全球化資本配置會對股票的估值更為謹慎。
⑽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證券股
沒
不過內地證券公司在香港有業務,比如中銀國際 中信證券,招商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