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年2015的化纖廢絲行情怎麼樣價格
7月初來的可有年終獎
❷ 中國化纖形勢怎麼樣
中國化纖工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中國紡織加工能力的需求和巨大的紡織消費市場空間,這是一種典型的內需型的發展模式。這種內需型的結構特點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改變,每年仍需進口較多的化學纖維,進口估計將維持在10%的年增長幅度。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投資結構的優化,化纖行業所處地位及內部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紡織工業所使用的原料構成中,化纖在我國紡織品總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已由1999年占我國紡織品纖維加工量的54%提高到2002年的65%,成為我國紡織行業的主要原料。差別化率由1999年的平均20%提高到2002年的45%以上,企業技術裝備先進程度、產品開發創新能力、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均有明顯提高,對帶動我國化纖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企業結構上,化纖工業在調整和發展過程中,加大改革、改組、改造的力度,實現資產存量的重組和優勢企業的擴張,使一些企業增加了活力,提高了效益。
目前,我國化纖工業隨著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正由數量型向質量品種效益型轉變。化纖品種規模日趨完善,內部管理及標准化工作日益加強,產品質量穩步上升。但是,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化纖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專業人員知識更新率跟不上市場變化發展;近幾年我國化纖產品及原料價格存在較大的波動,使整個化纖行業受到相當大的影響。
二、化纖行業的技術及裝備狀況
經過20多年的建設,我國的化纖技術裝備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八五」期間,化纖技術裝備的改造和更新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化纖生產企業組織結構得到調整。產量在5萬噸以上的企業,由1999年的22家上升到2002年的57家,平均規模超過10萬噸/年。形成了一批管理水平高、生產規模合理、經濟效益好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2.化纖產品結構調整有了明顯成效。直接紡滌綸長絲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纖維出口量由1999年的8.8萬噸,增加到2002年的24.1萬噸,增量均為1.8倍,特別是高性能的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新品種發展迅速,提高了我國紡織面料質量水平、花色品種和附加效益。
3.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創匯增長較快。1999年,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為151.8億美元。2002年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額達到200.5億美元,3年出口量增加32.1%。
4.化纖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化纖工業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成為紡織大國、紡織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產品開發能力、技術水平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化纖產品在國防、交通、能源、水利等產業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
5.紡織企業綜合效益升級。通過實施國債技改項目,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綜合實力和整體優勢明顯增強,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像儀征化纖集團、洛陽石油化纖集團、黑龍江龍滌集團、浙江恆逸集團、吉林化纖集團、新鄉白鷺集團、江蘇吳江絲綢集團、煙台氨綸集團等行業骨幹企業。
隨著我國人民消費能力的大幅增長和出口的需要,今後化纖工業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據預測,「十五」期間,中國的人均纖維年消耗水平將由現在的5.5公斤提高到7.5公斤。
從化纖諸品種發展情況看,滌綸纖維發展最快,1990年時生產能力為125萬噸,是1985年的2.2倍,至1995年有效產能已達200萬噸,比1990年增長60%;錦綸的生產能力1994年為27萬噸,比90年增長近一倍;腈綸的有效產能1995年為30萬噸,丙綸為20萬噸;國內外市場需求廣泛的粘膠纖維近幾年在我國發展速度較慢,1995年有效能力為45萬噸。
目前,我國粘膠生產能力占化纖能力的10%左右,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近。在合成纖維中滌綸的比重已佔到合成纖維的70%,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滌綸中滌綸長絲又是發展最快的,其比重已超過短纖,但錦綸和腈綸的數量明顯不足。
從生產能力布局分析,1994年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省市僅7個,合計生產能力240萬噸,佔全國生產能力的74%,並多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所佔比例甚少。這是因為化纖工業屬資金、技術密集性產業,東部地區發展相對快一些。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2001年有12個省市擁有年產5萬噸以上的化纖企業,分布稍趨合理。從效益角度看,化纖作為新興的紡織原料工業,在紡織工業中已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作為技術密集型、高勞動生產率的行業,化纖工業近十年來為扭轉紡織全行業虧損局面作出了突出成績,在全紡織行業百家利稅大戶中,化纖企業佔了50%,前十名中化纖企業佔了多數。行業的市場供求情況,隨著國際經濟區域化的發展,世界紡織品生產也形成了亞洲東部、歐洲西部和北美洲各具特徵的三大區域。
但畢竟我國化纖工業由於底子薄、發展時間短,國產設備技術質量水平跟不上,除部分滌綸長絲企業及新建大中型企業外,導致多數化纖企業的工藝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粘膠纖維設備大多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三廢處理欠帳多、污染嚴重、能耗大、設備低水平延伸的情況嚴重。錦綸生產設備約40%是低速紡系列,產品毛絲多、卷裝小,不能適應噴水織機需要。
另外,化纖技術裝備重復引進現象嚴重。我國雖進口了不少國外先進化纖設備和技術,但由於國內設備製造尚未走出一條良性循環、技貿結合的路子,致使消化吸收工作進展緩慢。
❸ 化纖行業今年的行情怎麼樣呀企業都說行業不好呀!!!!
2013年中國化纖業:逐步回暖。2013年是「化纖工業」十二』發展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擔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
「十二五」期間,化纖企業發展模式將進一步向三個方向分化:部分企業進一步向更上游領域延伸,以規模化、低成本優勢取勝;另一些企業繼續向下游發展,走差別化道路;還有一些實施多元化策略,投身化纖以外的諸多領域。這三種模式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企業明確自身定位,選擇一條路並堅持走下去。
去年化纖行業利潤下滑的原因,原料價格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化纖產業要從下游向上游發展,做好產業鏈,化解潛在的原料風險。
在去年的調研工作中發現,一線企業上下游延伸的模式常與多元化經營策略共同實施。這種縱向延伸與橫向跨界的經營策略在化纖大型集團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如向上游延伸,投產PTA、己內醯胺等大型原料項目。這些項目規模大、投入高,在保證企業原料供應、穩定生產、提升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一些企業還建設變電廠、港口等配套工程以滿足實際生產經營需要,一些企業或投資房地產、涉足生物醫葯等行業豐富資金來源,以支持化纖主業發展。
同時,隨著「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國內更多化纖企業的視野正在放寬,將站在全球角度考慮資源配置,到資源發達的國家投資原料項目,緩解資源瓶頸和貿易爭端。
目前國內經濟形勢已有好轉趨勢,化纖行業經濟運行也趨於穩定,另外根據行業發展的周期性,我們預計2013年化纖行業將迎來逐步回暖的運行走勢。行業將走出低谷,贏利能力將有所提升。2013年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將呈現「寬財政、穩貨幣」的態勢,這對於化纖行業繼續加深結構性調整和規模化發展是有利的。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3年的經濟工作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反觀化纖行業,在產量增長的同時,也將更加註重增長質量和效益。多年來,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化纖行業發展的「心結」。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成為實現化纖強國的重要途徑。化纖行業將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結構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化纖行業轉型升級是「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在今年將更加突出全局意識、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紡織化纖工業是國民生活中的支柱產業,是實體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新技術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是新興戰略產業之一,在新的發展階段將會大有所為。化纖行業將立足產業發展實際,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的發展進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注重文化品牌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❹ 請問哪裡可以查詢最新的化纖行業最新進出口數據及行業分析的資訊
中國化纖行業信息網http://www.ccf.com.cn/ccfdata/
❺ 什麼是化工行業什麼是化纖行業具體是哪些
這些是化工行業 表面活性劑 電化學工業 電熱工業 硅酸鹽工業 合成樹脂工業與塑料工業 橡膠工業 化學纖維工業 膠粘劑工業 化學肥料工業 制葯化學工業 煤工業 石油工業 燃料照明工業 爆炸物工業、火柴工業 感光材料工業 光學記錄材料工業 磁性記錄材料工業 塗料、顏料、染料工業 香料及化妝品工業 脂類工業 綜合化學工業 這些是化纖行業 中國其他合成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錦綸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人造纖維(纖維素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維綸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腈綸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滌綸纖維製造行業 中國化纖漿粕製造行業
❻ 化纖布料做塑料顆粒2015年前景如何
現在不太好,當然每個人做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結果,這就要看你怎麼做。現在行情不好,但我們也有不少造粒的客戶生意也還可以。
❼ 化纖行業怎麼樣
現在已經開始復甦了,比如最有影響力的儀征化纖上半年已經盈利2--3億,到前面的水平估計至少一兩年吧。當然這和具體的單位有關系。
❽ 化學纖維的發展歷程
纖維素纖維產業是化纖行業的重要分支,但與其他化學纖維不同,粘膠纖維以天然棉短絨為原料的一種優良再生纖維素纖維,除了保留棉纖維的吸濕、透氣等優良性能外,粘膠纖維在染色性、抗皺性和後道可紡性等方面優於棉纖維,是棉纖維的一個良好替代品種。
(1)市場需求穩定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的稀缺、糧棉爭地的矛盾,決定了化纖仍將長期作為最主要的紡織原料在紡織加工鏈中佔有較大比重,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仍是化纖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具體來看,每年全國紗線產量的不斷提高增加了粘膠短纖的剛性需求,同時近年來技術的進步提升了粘膠短纖產品的性能、擴大了粘膠短纖產品的應用范圍,在棉紡織原材料中的用粘比不斷提高。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國纖維素纖維原料及纖維製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我國纖維素纖維行業增長速度較為波動,復合增長率在20%左右,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對服裝及家紡用品的需求將不斷上升,2013-2015年行業將保持15%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