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的貨幣論的假定前提
貨幣論有三個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業均衡狀態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變數的穩定函數。
(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
(3)貿易商品的價格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來看,一國的價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場水平。
B. 為什麼彈性價格分析法與國際收支說的結論不同
貨幣論和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是固匯和浮匯的差別 是一樣的 前提有三個:垂直的總供給曲線;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即Ms=P*f(y,i),在y和i確定時f是不變的;一價定律(購買力平價)成立(差別不大)。
主要是相對價格、收入、利率、國內信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固匯就是(比如)國際收支逆差,浮匯就是貶值。
給我最大感受是國際收支分析是把這四個當作外生變數,它們引起國際收支變動;貨幣分析是把它們當作內生變數,別的量引起它們變動同時引起國際收支變動,他們只是結果。
日本低利率與國際收支順差同時存在,我國收入增加與順差同在,可以用貨幣分析法分析。
你可以找到北師大出版社的國際金融學嗎?我是看得它講的國際收支貨幣論,結合將博客的匯率決定理論的貨幣分析法,將博客是強調一個是存量(貨幣分析)一個是流量(國際收支分析),對此算是理解了一些了,感覺中級講不明白(將博客貨幣論貶值就沒講明白,大多數都沒講明白,我現在也不是很懂,只是記著的),太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我打算半清醒半迷糊地去考,真的,很浪費精力。
以收入為例。國際收支分析:收入上升---進口增加---逆差
貨幣分析:先畫三個圖(北師大那本書上看到的,要是找不到就看看我的描述吧)一個是古典adas圖,長期嘛;一個是購買力平價圖,橫軸e(直接標價),縱軸p,p=ep*,p*是外國價格,就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率為正的直線;一個是橫軸外匯儲備R,縱軸貨幣供給M,M=D+R,D是國內信貸,假設初始D=D0,就是一條過(D0,0),斜率為正的直線。
收入上升可能是由於as右移造成的,在asad中,價格P會下降,p下降在購買力平價中有貿易順差(在直線下面,本國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出口便宜,會增加),固定匯率下政府增持外匯儲備R,這是順差;浮動匯率下本幣升值(就是將博客的分析結果)。 另外固定匯率下R上升,M上升,導致ad上移,asad中價格回升,直到回到購買力平價直線上,貿易平衡,國際收支平衡。
貨幣分析突出了價格的作用,某些量變動最終引起價格變動,通過購買力平價來產生貶值或升值壓力,將博客匯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分析法什麼貨幣需求上升引起實際貨幣供給怎麼怎麼樣啊感覺解釋得不太能讓人理解,也不能把這個方法和三個圖聯系起來。考試時我還是按他的答吧。
總的來說,我的理解是國際收支分析是流量分析,因此把收入、利率、相對價格、國內信貸當作了外生變數,由此來影響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是存量分析,收入等的變動是因為其他東西變了,它們和國際收支只是共存的結果而已,不是起因。我也感到頭痛啊,不打算深究了,感覺時間很緊。呵呵,加油哈
R=X(出口)-V(進口)+K(資本流入)=M(貨幣供給)-D(國內信貸)
第一個等式是國際收支分析,他是流量分析,收入變動引起v變動,本國價格變動引起xv變動,利率變動引起k變動,信貸變動引起利率變動從而k變動.
第二個等式是貨幣分析法,他是存量分析,匯率是同貨幣市場國內外債券市場聯系在一起的,本國債券和國外債券無差別(風險中立,區別於後面那個資產組合方法),只考慮貨幣市場就行了,因為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兩者有一個均衡的話兩個都會均衡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要分析就分析在達到均衡後,收入等變數和國際收支的關系,有點事後的感覺.ms=p*f(y,i)在y增加f增加,md/p增加(均衡後的分析,ms恆等於md),p下降,升值壓力,或者國際收支順差,這就是不同於國際收支分析法的地方.
C. 您能再詳細說說國際收支說和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對利率與匯率的影響為什麼不同么
個人觀點:關鍵在於貨幣需求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按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來說專貨幣需求上升屬導致物價水平下降,此時由於國內外商品完全可替代國內居民不可能反而增加對國外商品的購買,人們只會增加對國內商品的購買。所以在國際收支說中的Y上升導致進口上升,本幣流出,本幣供給上升本幣貶值的邏輯在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假設下從一開始就斷了。
但實際上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假設與事實並不符且差距很大,並且P=M/K這個式子本身只是一個數學算式不具有因果關系。從K上升推P下降就是一個單純的數學邏輯,再現實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D. 簡述貨幣分析法對匯率的調整
貨幣抄論,又可譯為貨幣分析法。彈性論、乘數論和吸收論都強調商品市場流量均衡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而貨幣論則強調貨幣市場存量均衡的作用。
第一,在貨幣論者看來,對於小國來說,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無法控制本國的貨幣供給,它只能改變貨幣供給國內外來源的結構,即國內信貸與外匯儲備的比例。
第二,一國國際收支赤字的根源在於國內信貸擴張過大,故它的對策是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使貨幣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的速度。
第三,貨幣論者認為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但並不否認實際因素對國際收支的作用,只不過它需經由貨幣需求來產生影響。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和價格上升通過提高貨幣需求,將會帶來國際收支盈餘,而利率上升則通過降低貨幣需求造成國際收支赤字。貨幣論關於收人、利率、價格對國際收支影響的結論正好與傳統理論相反。
E. 針對國民收入上升下降,國際收支說和貨幣分析法為何得到...
針對國民收入上升下降,國際收支說和貨幣分析法為何得到...
際收支彈性分析法 過對商品進出口供求彈性的分析,研究匯率變動對貿易差額影響的國際收支理論。
產生和發展 彈性分析法最早見於C.F.比克迪柯19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經濟學家J.V.羅賓遜圍繞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研究了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在《就業理論論文集》(1937)中首次正式提出。以後L.A.梅茨勒和A.P.勒納等經濟學家作了進一步發展。後又經過F.麥克勒普和G.哈伯勒等人的努力,彈性分析法才成為國際收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內容 彈性分析法首先假定:①其他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動對商品進出口數量和總額產生的影響;②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③充分就業,收入一定,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價格函數;④不考慮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⑤由於出口總值等於出口價格乘以出口數量,進口總值等於進口價格乘以進口數量,進出口值皆以外幣表示。
應用 彈性分析法在分析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影響方面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由於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為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的前提,因此一國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如何,成為判斷貶值是有利還是有害的最重要的理論標准。一些計量經濟學家早在30年代就開始對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彈性進行了統計分析。當時的統計分析表明,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都相當低,不足以使貶值發揮其應起的作用。因此,「彈性悲觀論」盛行一時。直到1949年英鎊的貶值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50年代和60年代,「彈性樂觀論」才佔了上風。它發現由於彈性較高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彈性較低的初級產品比重越來越低,在多數情況下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都能達到1,因此能夠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其主要依據是根據採用新的計量統計方法進行的彈性值測算。下表所列的數據在當時被廣泛引用。表中顯示,除英國、荷蘭和挪威三國外,其他國家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都大大超過了1。現實世界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之爭充分反映了彈性分析法的應用程度。
評價 對彈性分析法的批評首先來自其假定前提。彈性分析法是一種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它只考慮匯率變動對於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而馬歇爾—勒納條件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窮大,也不完全符合現實。另外彈性分析法假定其他條件不變,貶值只對貿易商品的價格有影響,但實際貶值也會影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從而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導致貶值引起的價格變化被抵消。彈性分析法把貶值之前定為國際收支均衡的起點,但實際情況表明實行貶值是因為已經陷入了國際收支逆差。對彈性分析法的批評還來自它所採用的靜態分析方法。如果考察了匯率變動的長期結果,則貶值改善貿易差額的途徑就有可能發生變化。
參考書目
C.F.Bickerdike ,「 The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Economic Journɑl,March,1920.
J.V.Robinson,Essɑys in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Blackwell,Oxford,1937.
M.G.德弗里斯著: 《國際收支調整》,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1990。(M.G.Devries,Bɑllɑnce of Pɑyments,IMF,Washington D.C.,1987.)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起源與發展
1......
F.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G. .貨幣分析法假定()。 A.貨幣貶值是增加出口,改善國際收支的唯一手段 B.在充分
這個的話一般來說應該選擇的應該選項就應該是b,因為這個才是正確的。
H. 根據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理論,談談匯率波動對改善貿易失衡的作用。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
糾正順差,就要減少貨幣需求。匯率波動(升值)-減少出口-減少國外對人民幣需求-改善貿易順差。
在堅持當前有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中,應提高「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調控藝術,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匯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調整。
I.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J. 貨幣分析法的主要假設有哪些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將一國的貨幣供給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部分:MS=D+R,D代表國內內中央銀行的供給,R代表國外供容給部分,即通過順差導致的資本流入,在我國被稱為外匯占款。
貨幣市場均衡時,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即MD=MS=D+R,變化一下:R=MD-D.顯然R大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小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順差;R小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大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逆差。
本國居民的貨幣需求沒變的情況下,若本國貨幣當局緊縮貨幣,即D減少,顯然R就會增加,也就是國際收支改善,若本國擴張貨幣,效果相反。理論解釋是,當本國緊縮貨幣時,本國居民手中的貨幣余額少於意願持有的余額,因此居民將減少支出以期將余額保持在意願水平,這樣本國的進口就會減少,國際收支改善,另外緊縮貨幣時,本國利率升高,資本內流,資本賬戶也將改善。
因此,貨幣分析法德政策建議就是通過緊縮本國貨幣供給來改善國際收支。
詳細見姜波克的《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 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