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了孩子移民美國值得么
其實
移民,真的不僅僅是為了孩子
在我們的朋友圈裡, 有幾對丁克夫妻. 每當我們為孩子奔忙的時候, 他們都在開心地享受生活. 他們也是上班掙錢的打工族, 但八小時之外就完全是自由人了: 滑雪, 攀岩, 釣魚, 潛水, 射擊, 打獵, 劃艇, 風帆, 攝影, 寫作, 練書法等等, 各種玩法不一而足, 生活一點兒不寂寞。
我當然不是鼓吹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我自己還是一雙兒女的母親呢, 但那也確實讓我想到, 在聲聲」為了孩子」的呼籲背後, 是不是也藏著我們應從自身角度去考慮的東西呢? 移民, 這人生最大的跨越, 是應萌動於我們自己內心的剖析吧? ……
也許, 你想改變你現有的格局?
格局是什麼? 物化地說, 也是按國人如今通常的說法, 就是你生活在幾線城市----你周圍的人是大都市般見慣不怪的陌生鄰居還是小縣城裡喜歡嚼舌根的長舌婦? 你所處的人文環境是目光高遠天外有天的競爭氛圍, 還是井底之蛙安分守己的知足狀態? 反正你就想改變, 想跳出祖輩既定的框架.
跳去哪裡呢? 既然是跳, 別忘了你還可以漂洋過海跳得更遠! 中國有北上廣, 但美加新澳能滿足你夢想的大小城市多如牛毛! …... 說俗一點, 中國的房價幾乎可讓你落腳世界任何一個城市, 還沒有戶籍的枷鎖限制你流動. 而且, 走遠一點, 走到一個多族裔多文化可以領略多種風情的地方, 那不是更令人嚮往?
也許, 你渴望內心豐富的慢生活?
三十多年來, 中國人人都跑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而如今看似已經小康了, 可你猛然發現, 人家哪裡只滿足於小康啊, 分明是在中康大康大大康的層次上對你擠眉弄眼呢。你說物慾追求沒有極限, 你說人還是要有精神情操和心靈信仰, 你說有時間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 可當眾人都對百萬千萬億萬富豪頂禮膜拜的時候, 當別人都在打了雞血的狀態下你追我趕的時候, 你哪還有採菊東籬下的仙氣? 哪還能心如止水不浮躁? 還能悠然構造世外桃源?
出國吧, 到歐美國家看看, 也許你有機會找到自己內心的模樣, 也許你能慢下來思考: 一直被潮流推著走的我, 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也許, 你已厭煩了世俗觀念的折磨?
你傲然於世, 追求真愛, 不願屈從現實寧可做優質剩女, 卻會有一大堆人在你背後竊竊私語, 飛短流長, 揭你隱私, 挑你毛病。 是的, 沒幾個人能有徐靜蕾的膽量和能量。 在中國, 女人不結婚, 你有病啊?
你積極進取, 努力工作, 就為讓心愛的人感受到你的付出. 只可惜, 你依然買不起房, 因此也結不了婚----所以棒打鴛鴦散, 所以岳母只能稱阿姨----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么把幸福和房子捆綁銷售的.
移民國外就能買得起房了嗎? 當然未必. 但不會有人干涉你的愛情自由, 更不流行什麼」男孩是建行, 女孩是招行」的婚嫁觀念. 男耕女織, 男女平等. 租房買房都可以做婚房, 只要你付出勞動去奔忙.
也許, 你就是想贏得做父母的主動權?
當孩子考了93分而你覺得挺不錯時, 老師告訴你, 全班平均分是98.5分, 同事告訴你他孩子是98分, 鄰居告訴你她孩子是99.5分! 哼, 區區幾分之差算個屁, 我不聽不聽不想聽! 可暗夜裡你已被攀比的魔咒撕裂得心力交瘁。該表揚孩子還是把他訓斥一頓? 該屈從於分數還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唉, 你哪裡還是當爸媽的, 分明就是在替分數管教孩子的傀儡。 養育養育, 孩子能養而不能育, 你究竟有多少真正做父母的權利?
也許, 你只想要一片思想自由的天空?
打開電腦, 各種搜索詞被禁, 各種世界通用的網站被蔽, 各種敏感議題被關閉。 你的腦子都木了不是嗎? 可以罵小三罵小偷可唯獨不能罵zf, 可以贊祖國山河贊人民英雄贊偉大中國夢可偏偏不能贊駱家輝的親民作風 ……
也許, 你單純地就想做個好男人?
在國內, 男人在外應酬而經常不回家吃飯是常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愛缺失也已是社會現象。男人疼不疼老婆不要緊, 要緊的是能不能飛黃騰達; 女人幸不幸福不在心裡----寧願在寶馬車里哭也不願在單車後面笑。
而移民國外, 等於是進到了改造男人的學校。 管你是開寶馬還是騎單車, 自己高興就好, 這個社會既沒人羨慕你也沒人嫌棄你, 所以你老婆也不會死命去逼你, 相反, 更願意你花時間做個好三陪----陪吃陪玩陪孩子。 歐美的男人, 在外可以打拚, 在家可以洗碗; 爬上可以修屋頂, 下地可以修管道; 前院可以鏟雪, 後院可以種菜. 疼老婆的男人會減少應酬, 妻管嚴的男人有福相, 西方社會也是一樣的習俗噢. 看看好萊塢的帥哥明星們, 有幾個不是好奶爸?人家老外可都是追求「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原始幸福感的!
也許, 你也有圓夢的機會了?
我們一直都說要鼓勵孩子去追求理想, 但其實我們自己也是有夢想的。 移民出國, 你已經完成了拚爹的基本任務了. 移二代的未來怎麼也好過漂洋過海的第一代吧? 所以, 我們不妨自己圓夢去吧.
也許, 你大學所學的專業並非你最愛,而移民給了你重新定位自己的機會並在新的一行幹得還不錯; 也許, 你是個很好的工匠, 樂意泡在車庫里擺弄你的工匠台, 前庭後院修修補補的水平也不輸專業技工; 也許, 你可以擁有一艘小船出海, 或一個湖邊度假屋, 或一個森林農場等等, 因為那些都不是非富則貴的專利; 也許, 你可以早早退休, 但並不是圍著孫兒轉, 而是背著相機去跋山涉水的攝影發燒友; 也許, 你會影響下一代, 協助孩子去做非洲慈善援助的愛心大使而不僅僅是緊盯著年薪多少的瑣碎一族……
Ⅱ 一個普通的上海人,移民美國值得么
那要看是為了什麼而移民。
如果在美國有工作,有事業,老婆孩子都在那兒,那還是有必要的,值得。
如果沒什麼事一個人移民到美國,離開了家人、朋友,離開了熟悉的故土,到異鄉去無所事事、孤獨終老……那就不值了!
Ⅲ 移民到美國要多少錢一般中產家庭可以移過去嗎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寬泛,因為中產家庭也說不上有錢沒錢。毫無疑問移民就跟買車一樣,需要花費一筆不少的費用。然後根據各自不同的條件決定車的價格。想移民的話還是到4S(移民公司)問問,試駕是不用花錢。津橋有20多年了吧,在北京這邊是佼佼者。
Ⅳ 33歲資產一百萬的男人移民到美國值得嗎有什麼建議
美國的金融危機比中國嚴重多了,N多的人沒工作。你覺得以現在的英語能不能進行日常交流?能不能聽懂老闆要讓你做什麼呢。
都有家世的人了,我覺得你選擇還是留在國內比較好。我國外的同學打工都不一定找得到地方。何況你才過去呢?
既然你是學計算機,十幾年了,經驗有了技術應該也不差,自己創業過也就了點管理經驗,也就是說大部分崗位你都能勝任了。為什麼一定要出去呢。
說實在的現在的大環境是國內比國外好
另外別去移民。全家移民費用要幾十W。沒必要花那冤枉錢
Ⅳ 如何看待中產階級爭相移民美國
你好,美帝是富豪的名利場,窮人的伊甸園(稍微誇張了點),中產的,確實不好說。是中產階級的什麼?悲觀的人說是噩夢,樂觀的人說是機遇和挑戰,自由派的人不好給出簡單直接的答復,還是那句話: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對這位「移民爸爸」和未來的准移民父母們,移民美國絕對不是之前苦難的救贖,而是另一場充滿驚奇的旅程的開始。是的,會很驚奇
1、關於教育和學區。
是的,美帝也有學區房,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帝的學區房考驗的僅僅是父母的財力。好的學區內(頂級除外),教育資源更為豐富,大部分公立學校的評分都在 9 以上(10 分最高,私立除外)。
學區內都有可售賣房屋和可出租的公寓。經濟條件好一點,買一套學區房就意味這你的孩子們可以無條件享受這里公立學校的免費教育,從 K 至 12 年級,就是國內的學前班至高三的階段。 經濟條件差一點,可以租住學區的公寓。只要是這個學區的居民,對,不是公民,提供你的居住證明(水電費賬單和駕照),你的孩子就可以在這里接受免費的公立教育。這時候有人也許會說了,誰說免費,學校不經常請求家長(微博)們捐款嗎?那是請求,而不是要求,你可以選擇捐或不捐。這里的實際情況是:亞裔移民和傳統白人家庭(不是種族歧視)通常都會捐款,取決於家庭情況,幾十到幾百美元不等。而其他沒有列舉的族群捐款較少。
回到房屋的話題,學區房的價格從幾十到上百萬美元不等,同樣取決於地段和學區高低。這里需要指出一點是:美國的房屋增值非常慢,每年需要繳納房產稅,一直交到房主過世且繼承者繼續交下去。以南加州為例,這里的房產稅是購房總價的1.5%,交上 70 年就又是一套房子錢。而且是以購房成交價為收稅標準的,就會出現高價購入者稅更高的問題。好學區的租住公寓價格也會很高,唯一的價格杠桿就已經將社會階層劃分,同學區的孩子們基本都是條件相當的家庭出身,不會有特權,但是有特供(很多學校有專門針對殘疾孩子的課程和服務,讓殘疾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買房 or租房?根據自身條件決定。無論租買,都有一套也挺復雜的流程和 tricks,以後另行剖析。
2、關於就業或創業
來了美帝還需要生活,收入來源是什麼?這里以全家移民來美帝的情況分析,大雁家庭(專指父親國內賺錢,母親帶孩子國外生活,父親像大雁一樣每到一個季節飛過去跟家人團聚)是另一個話題。投資移民過來的人不好去申請低保,那麼先說說就業。如果移民家庭來自高知或特別技能家庭且基本英語過關,那麼恭喜你,也許你還有機會重操舊業。碼農最容易找到工作,但是你的職業生涯基本上可以看到底了,staff、senior staff、manager? That is it!是的,如果你在國內還是管理層或不大不小的領導,你趁早要放下身段,美帝這里不缺本土管理者和印度管理群,東亞裔大部分都是從事技術性較高的執行層面,看看今年奧斯卡對亞裔的歧視就知道了,那是事實。
特別技能就是樂、舞、體育。也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和自營。另外的一些人,具體點就是文科出身(文商,經管史),很遺憾的告訴你,你求職的概率非常低,如果你還想做一份和國內一樣體面的工作的話。華人企業大部分是 SMB 或小作坊,容不下你這樣的大牛。美帝本土企業對語言和人脈的要求較高,也許你並不適合。如今的移民已經不是 20,30 年前偷渡或庇護過來的階層,餐館、乾洗店或華人中介都可 以容身。曾經在國內頂級寫字樓出入的白領們,在美帝等待你們的也許就是繁忙枯燥的家庭生活或者放下身段的下里巴群。大專生鳳姐目前的職業生涯也僅是法拉盛一家美甲店的美甲師,她的網紅身份也並未幫助她拉到更多的客戶和更大的生意。找不到工作,靠什麼生活?這個問題需要提前想好。
創業?好主意。美國的創業環境非常寬松,注冊公司的手續簡單便宜,只要你做好規劃,找准市場,找好夥伴,不差資本,恭喜你,你可以在另一片天空嘗試下你的宏圖壯志。這個征途,還有更多有(jian)趣(xin)的經歷等待你。 可以說明的是,這里不需要潛規則,不要找關系,不需要看政府部門的眼色。 怎麼樣?有錢有項目還有靠譜夥伴的人,試試吧。
3、醫療保險
這是美國最為艱苦的話題,作為移民的你們也不例外,甚至更難。從國內大城市移來的你們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備。首先,保險!保險!保險!沒有保險看病非常難。這里先講一下美國的醫療體制,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Universal Healthcare 的國家,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全民醫保,一會會講一下 Obama care,忙著質疑的人可以暫時收下聲。美國的醫院和診所大部分是私營,對,私營就需要考慮營收,所提供的服務就會考慮到成本和效益。公立醫院非常少,大多在較差的區域(此處自行腦補一下什麼是較差的區域)。
醫院是用來接受急診和手術的地方,檢測(檢查與化驗)有專門的檢測機構和實驗室,對,也是私營,而診所就是類似國內門診,是由各個醫生或一群醫生單獨運 營的。這三個地方也許很近,更多的時候是在幾個相距很遠的地方(遠到駕車也很久)。如果你有個頭疼腦熱想馬上看醫生,抱歉,沒有預約,你看到醫 生的概率為零。除了某些兒科,大部分醫生不接受 walk in。你只能去醫院或某些醫療機構看 Urgent care 或 Emergency。等待你的將是天價診費,多麼天價,以後分解。即使在有保險的情況下,個人支付的部分也將會在幾十到幾千美金不等。如果沒有保險,那就哭泣著回國或者等著上美國信用機構的黑 名單吧(這將是個非常嚴肅和嚴重的問題)。
舉個最小的例子,一項 B 超檢查的費用就有可能是上千美元甚至更多。其他的還是下回分解。如果你有僱主,就是你的公司給你和你的家庭買了醫療保險,那麼恭喜你,只要沒有大病的情況下,一個家庭一年自付的醫療花費大概不會超過 6000 刀(不是絕對)。如果你沒還有僱主,想自己買保險,可以買之前提到的奧巴馬醫保,一個三口之家一年保險費用在 9000 刀左右(交給保險公司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每次看病付給醫生和醫院的 co pay 或dectable,費率不等。
也許有人會說,我身體好,不買保險不行嗎?以前也許可以,奧巴馬醫保實行後,不買醫保就會被罰款,900 刀左右一年。很多 「健康」的移民家庭選擇交罰款而不買保險,也是一條路,自己衡量吧。既 不買保險,也不想交罰款怎麼辦?呃,有個叫做醫療白卡的東東,可以搜索下,看看你是否符合申請資格(投資移民的家庭就不要想了)。網上也有很多說明的文章,這里不說。
其次,說完保險,說看病。大部分移民的英語都不夠好,跟本地醫生交流很困難,所以很多人都擠著去看華人醫生。嗯,那就等待漫長的排期吧,熱門的華人醫生也許不會接收新病人,接受病人的醫生的預約也許在幾周以後。你沒有看錯,幾周以後。
比如你胃疼,想看看醫生,你先需要確定你想看的醫生是在你的保險 cover的網路內,簡單的說,不在你保險網路的醫生你別看,看不起。好,你打電話過去說我胃痛,想看醫生,接電話的永遠是前台或護士,醫生是沒有時間跟你說這些的。前台說,好,下個月幾點你可以來看。下個月?我疼的厲害啊!對方會說趕緊打 911 或者去看急診啊,我們更不能看你了。WHAT?你懵了,可這就是你唯一的出路。不然就趕緊買些 OTC 的胃葯吃了,堅持到看醫生的那一天。
等你看到了醫生,醫生說,你這個狀況我需要做檢查才能確定下一步治療。這有幾個檢查,你打電話去預約檢查時間,查完了我告訴你下一步情況,你再約我的時間。於是你拿著電話打過去預約一個胃鏡,對方告知,兩周後有時間,你來吧。啥?兩周後。Plus,你這個檢查還需要你支付額外的幾百刀 copay 或 dectable,這是保險不 cover 的。WHAT?還要交錢?是的,你要是一下交不起可以分期付款啊,對方好心地提醒你。兩個月過去了,你終於檢查也做了,錢也交了,醫生告訴你,你上次發作就是一次急性腸胃炎,通過你自己吃的 OTC 葯已經好了。所以我不用給你開處方葯了,你回去自己多注意保養就可以了。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會想起可愛的神獸們(不好意思解釋了,自己度娘去)。 呵呵呵呵。這只是一個例子,在美國看病還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還是以後分解。比如看牙醫,比如配眼鏡。很多中小公司是不給員工買牙醫和視力保險的,太貴。而大部分中國人的牙口都不好,在美國看牙醫的故事早就可以寫成書了。很多人選擇假期回國看牙,其實那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探親訪友和看病,經濟又實惠,一舉多得啊。
說完這三件事,保守的自由派總結一下吧。中產階級來美帝,如果是為了給孩子一片干凈的天空,一瓶純凈的飲用水,一盒安全的午餐,和一段相對輕松的童年,而你也做好了應對如上一切可發生的挑戰的心理和財力的准備,那麼來吧!這里是普通人的樂園,沒有特權,不需拼爹,不豪不權也可以過相對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會有太多的眼色和白眼。如果你是天才或極客,曾經的環境讓你覺得格格不入,美國也是很好的選擇,沒有人敢對你公開評頭論足。只要你不觸犯法律,不影響他人,你完全可以醉心與你自己的世界而無需擔心來自外界的壓力。
再次強調:心理和財力!沒有這兩方面的准備,移民美國不是一項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另一場充滿了未知與挑戰的行程。內心不夠強大,財力不夠充分的人,建議還是在越變越好的天朝安居樂業,一起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繼續努力。
望採納謝謝! 本司加拿大技術移民30萬人民幣,不成功不收費!!
Ⅵ 中國移民在美國生活到底怎麼樣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好幾種情況。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在中國算是中產階級的人,移民到了美國,如果是沒錢沒勢的話,那麼也只能當藍領階級。但如果你有錢或者有權,結果又不太一樣。我們其實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零幾年時可以說是移民的熱潮了。但是你看看現在誰會因為去美國留了個學,就想要上天一樣的驕傲呢。國家越來越強,其實移不移民都沒差。
Ⅶ 移民美國好不好
轉一篇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移民的理由。
很多人都開始選擇另一種生活,嘗試另一種可能,其中各有不同的原因。
傑西卡,這是她在外企工作用的英文名,她先後在兩家外企工作,第一家服務了10年,第二家服務至今也有6年了,這兩家公司大名鼎鼎,在世界500強里都排在前50名。傑西卡2004年在美國總部工作了一年,把3歲的女兒送到當地幼兒園。入園第一天,還不懂英語的小閨女就參加了地震演習訓練,加州屬於地震多發地帶,幼兒園和學校時常舉行演習。每天早上,女兒到幼兒園之後,老師會帶著孩子高聲朗誦一句口號:「我們對待別人,不能用我們不喜歡別人對待我們的那種方式。」這個略微復雜一點兒的句子翻譯過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時,傑西卡的丈夫是以家屬身份去美國的,每天接送孩子、買菜做飯的事情更多由他承擔。工作期滿,丈夫對「家庭婦男」的身份感到厭倦,一家人告別加州的明媚陽光,回到北京。在北京,夫妻二人都是「精英大白領」,每天忙忙碌碌。到2010年,國內忽然接連發生幾起校園兇殺案,有殺手闖入小學殺害孩子,北京的小學驟然變得緊張起來,丈夫忽然跟傑西卡念叨,我們移民吧,去加拿大。這個目的地的選擇沒費什麼時間,他們服務的都是美國公司,對北美最熟悉。加拿大的情況也相對簡單——溫哥華適宜居住,可要想找到合適的工作,多倫多的機會更多。從移民的念頭萌發,到辦完相關手續,傑西卡只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其間還成功傳染了一位上海同事,同樣辦理了移民加拿大的手續。現在,傑西卡一家三口等著加拿大的審批,一旦獲批,就准備奔赴「新大陸」。她也有心情回顧這10多年的職場生涯:「我在美國總部工作那一年,發現那裡是彈性工作制,很多人都是早上送孩子上學之後就到公司,這樣下午4點多就能下班,回家去喂寵物,享受家庭生活,從來不加班。這種比較正常的工作狀態,我們從來沒有享受過。跨國公司都把中國大陸當做最重要的市場,定下非常高的目標,我們這些職員就要貫徹執行,都跟著這個目標拚命,其後果就是人際關系的緊張和無法消除的焦慮感。我們這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生的人,算是趕上了好時候,那就是外企在中國的黃金時期,收入高,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我們的目標就是升職、漲薪水,時不時能接到獵頭公司的電話,告訴你又有一家大企業給出多少萬的年薪。可現在『80後』的年輕人進入公司,外企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了,我們就是很普通的打工者。現在,房價飛漲,要想過體面的生活並不容易,可上升渠道比以往更為狹窄,人際關系——那種內部和外部,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競爭,讓你待在公司里極其緊張。」
傑西卡的這種緊張感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她在美國考下了駕照,在中國卻從來不開車。「我前兩天帶女兒出門,打計程車,計程車上的乘客要下來,我們要上去,後面過來一個賓士跑車,一直就在按喇叭,我們上了車開走,那輛車還在後面跟著按喇叭。我就對司機說,不要回頭,不要惹他,這時候我就想起北京那起『英菲尼迪車禍案』——北大、清華畢業的夫妻倆,和我們一樣是『白領』,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去看病,結果被後面的車給撞了。還想起最近看到的新聞,說有些『少爺』,車里都帶著槍。我不知道物質豐富後帶來的這種膨脹感會讓他們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我害怕會碰上這樣的人,我害怕這樣的人,可在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個人沒必要害怕另一個人。」
傑西卡說她在美國工作那一年,成了一個基督教徒。她的婆婆80多歲,住在山東老家,一直是個教徒,可她自己從來沒想過成為教徒,在美國那一年,一家三口每到周日就去教堂,如今,女兒會用耶穌的教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她們學校搞一個班會,本來我女兒和另外一個女生被確定為班會主持人,可到班會召開前,我女兒的主持人資格被取消了,另外那個女孩子說我閨女長得難看,黑,不能當主持人。我女兒就打電話給我,問:『媽媽,我長得難看嗎?』我只能說:『閨女,你長得很美,每一個人都是美麗的,都是平等的。』我不知道怎麼寬慰她,她卻在電話里說:『沒事兒的,耶穌說過,要服務於別人,要做頭也要做尾。』她能這樣想,讓我覺得寬慰。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和社會、學校的教育在競爭。我們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終有一天會發現,我們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成為一個我們不希望成為的人。」
與傑西卡不同,陳先生的移民加拿大之夢還遙遙無期,他1997年在南京辦理第一次加拿大技術移民,1999年辦理第二次,2003年在西安開始第三次,如今在辦理第四次申請,他在電話里承認:「這個夢想離我自己是越來越遠了。」他的移民之夢起源於1995年在烏克蘭的留學生涯,那個地方的壯美風光和淳樸民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什麼奢華的生活,就是完美的自然環境,大家買一毛錢的櫻桃吃,都會高興,在市場上買點兒東西,顧客都會輕聲細語地問,這個東西能便宜一點兒嗎?不會粗聲大氣的說話。我看過《瓦爾登湖》那本書,我的夢想就是能在那麼一個美麗的地方生活,如果我不能移民,那我過些年退休了就去新疆找這樣的地方。」陳先生服務於一家大型電器公司,在南京、西安、廣州、海南等地輾轉工作了10多年,電話中談起為什麼想移民就激動起來:「不公平啊不公平,我辛辛苦苦打了10多年工,每年給企業創造4000萬元利潤,可工資一直那麼少,公平嗎?我在西安買了套房子,繁華地帶30多層高樓,到現在已經7年了還辦不下來產權證,誰能知道這樣的樓手續不全,我的投資得不到保障,這公平嗎?」在接到我的電話之前,陳先生剛在網路上跟人吵完架,他說他希望某人能出任總理,因為他意識到了貧富差距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問題。談起國家大事,陳先生憤怒了:「那麼多的孩子失學,可那麼多人開著賓士、寶馬,這公平嗎?都說我們自己的紅旗轎車好,可那些當官的誰買紅旗轎車了?他們愛國嗎?一輛瑪莎拉蒂,多少人議論啊,這樣一輛車4000多萬元,能養活多少老百姓?這不還是發動機上弄個鐵蓋子,憑什麼賣那麼多錢?美國的次貸危機,他們享受好生活,浪費那麼多資源,要我們買他們的國債,用金融衍生品來坑蒙拐騙,這個世界蘊藏著更大的不公平。」陳先生越說越激動,但很快就自嘲起來,「我說這些話,都是憤青言論,和我的年紀不相符,我的這些想法也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這是我的糾結所在,我希望能到瓦爾登湖那樣的地方,把這些混亂的念頭都拋開。」陳先生承認,技術移民逐漸縮緊,投資移民需要的錢他承擔不起,第四次申請的結果可能還是失敗。
對於西寧的小向而言,錢從來不是問題。他出生於1982年,父母做生意,他在成都上大學,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時間,看見那些家在外地的同事,為了攢錢買房子累到吐血,於是辭職,回到西寧接手家裡的生意,感嘆西寧的閉塞,辦完了紐西蘭的創業移民,打算把生意做到紐西蘭去。「上大學時我還是一個愛國青年,整天討論光復台灣;可另一方面,為了加入學生會,又沒臉沒皮,請老師吃飯,請高年級同學吃飯,我猛然發現,我們對權力、對官職的崇拜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很多同學都會說,我既然改變不了現狀,我就要加入其中。這時候我才開始自我教育,要把我以前學到的那些假的東西一行行刪除,然後重新學習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國家究竟是怎樣定義的,中國人這三個字的重點到底是中國還是人。我的一位朋友,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入托前,父母對他的教育是,要學會打架和罵人,這樣才不會吃虧。我可不願意將來我的孩子重復一遍這樣的生活,他們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壞人,見死不救,只知道吃喝拉撒。我還年輕,我只想過心地干凈、有朝氣的生活。」小向說,在紐西蘭工作一年之後就能獲得綠卡,然後再考慮換國籍。
杭州的老王,已經在去年10月踏上了澳大利亞的土地,他選擇了墨爾本,墨爾本剛被評為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老王給這座城市打了99分。「空氣、環境、政府服務,這些都無可挑剔,扣掉的一分,是這個城市略顯陳舊,土了一點兒。不過,這里的確適合人居住。我從1994年開始做外貿生意,曾在莫斯科、約翰內斯堡長駐,以我的經驗,外國人在異地總有一些緊張感,很難交到朋友,可我在墨爾本待了不到半年,手機里就多了40多個人的電話,都是我新結識的朋友,有黑人,有白人,有越南人,那裡很容易交到朋友,每個人都與人為善。孩子在那邊也很幸福,下午3點放學就去公園玩,在國內,他每天晚上寫作業寫到八九點是很正常的現象。我現在料理自己的生意,一半時間在國內,一半時間在澳大利亞,可我的孩子已經不願意回來了,他習慣了那邊的生活。」老王談話極為從容,「我在國內生活也非常好,不會為錢發愁,可我們也有不安定的感覺,像我這樣收入的人,買一套房子都非常困難,我真不知道以後人們怎麼生存,現在我逐漸把財產轉移到澳大利亞,就是為了安定。但我對國家不會有任何激憤的批評,畢竟我得到了利益,沒有受到過任何迫害,我只是想能生活得更好、更放鬆。」
「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時候那樣子——上下學自己去,走幾條馬路就到學校,遇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用家長去接,路上沒那麼多汽車,汽車知道避讓行人,不用給老師送禮拍馬屁,就這么簡單。」
「我不知道物質豐富後帶來的這種膨脹感會讓他們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我害怕會碰上這樣的人,我害怕這樣的人,可在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個人沒必要害怕另一個人。」
Ⅷ 上海本地人想移民美國,選擇什麼移民方式比較好
根據你的年齡,最高學歷、以及職業,英文程度、家庭資金和資產確定能辦理那種美國移民,跟你是中國那個城市的人關系不大。
Ⅸ 為子女移民美國,從國內中產到國外小保姆,值得嗎
樓主的標題是否「為子女移民美國,在國內是中產,到國外聘請小保姆,值得嗎」?
是否值得見仁見智。但在美國請小保姆,首先要注意不能觸犯法律:小保姆的年齡不能是未成年;每天工作不能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5天,超出時間僱主需付加班工資(包括法定假日必須休息);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法定時薪等等,一但觸犯十分麻煩。
Ⅹ 移民美國的利與弊有哪些
一、移民美國對子女的好處
1、美國移民子女可自由留美工作
留學生在美國完成學業以後,首先要解決的是身份問題。美國F-1學生在畢業之後有一年的OptionalPractical Training (OPT)資格。如果學生在畢業後60天內仍未申請到OPT,就必須離開美國。拿到OPT簽證後,尋求一份工作,再由僱主出面將F-1學生身份轉為H-1B受雇身份。
留學生持有H-1B簽證可以邊工作,邊申請綠卡,但一般申請周期長達6-7年。並且每年有限配額以及採取抽簽的模式將多數學生拒之門外。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大學外籍畢業生有14.3萬人,中簽率為15%,接受申請時間為一個半月;2016年,美國大學外籍畢業生有22.4萬人,僅有65000個簽證配額(另有2萬個名額供獲得美國碩士或以上學位的人才申請,不列入年度配額)。且預計申請大門開放五天後,即會出現超額,而一旦滿額即會關閉申請。對比H1B的嚴峻形勢,選擇EB-5投資移民的子女則無需擔心這個問題,獲得綠卡後可以合法定居在美國工作或繼續深造。
2、美國移民子女易進頂級名校
拿到綠卡後的永久居民子女,將和美國公民享受同等教育,讀美國名校的機會較留學生更大。一般名校,每年留學生招生人數約為總數的5%-10%,而且面向全世界招生。以哈佛大學為例,近7年來,每年僅錄取7名中國留學生;90%-95%的名額留給永久居民或公民,每年錄取的本土學生在2000名左右。
3、美國移民子女學費可減免2/3
美國全部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即零學費(貴族私立寄宿學校除外),學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在美國接受教育,比起美國當地居民,國際學生的學費則要高出很多。子女去美國留學四年本科算下來起碼需要100萬元人民幣,但本地學生費用僅僅是國際生的三分之一,並且當地學生還可以申請助學金。投資人通過EB-5投資移民拿到綠卡後,可以讓小孩在上大學之前,享有與美國公民一樣的學費。另外,綠卡持有人還可以在入學前即建立合法居民身份並享有州民學費。
二、移民美國的壞處
1.地理環境不同:美國國家地域廣闊,在不同地區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在一些地區生活費用很低,而在另一個地區,生活費用則非常昂貴。
2. 文化隔離:美國各個地區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就是說,可能在一個文化少樣化的地區落戶,這可能導致一個很大程度的文化隔離。
3.家庭的距離:移民後,會容易讓人想念家鄉,遙遠的距離會導致出現孤獨,悲傷以及感情失落。
4.適應環境:不論移民多麼運籌帷幄,依然會面臨很多問題,而且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是擺在很多移民面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