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權平均價的公式
加權平均法是指企抄業以襲庫存材料的數量為權數,平均計算其單位成本,以此作為發出材料存貨的計價標準的一種方法。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一般於月末計算,因此,又有「月末一次加權平均」之稱。其計算公式:
① 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材料實際成本 本月收入材料實際成本)÷(月初結存材料數量 本月收入材料數量)
②發出材料實際成本=發現材料數量×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例:現庫存材料明細賬所列圓鋼為例,計算如下:
加權平均單位成本=(3200 12800)÷(800 3000)=4.21(元/千克) 會.計奧.網
本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1100×4.21=4631(元) 會,計奧網
採用加權平均法,核算簡單,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比較合理,存貨成本分攤較適中。但由於平均單位成本集中在月本一次計算,發貨憑證的計價、匯總與登記等工作,也都必須因此而集中在月末進行,這既加重了月末核算的工作量,又影響核算的及時性。為了克服上述缺點,人們又提出了另一種加權平均法,即移動加權平均法。
㈡ 加權平均法計算股價指數
市場股價指數=100*(5*100+16*80+24*150+35*50)/(4*100+10*80+16*150+28*50)=100*7130/5000=142.6
㈢ 什麼是加權平均法公式是什麼
加權平均法:是指在月末,將某種材料期初結存數量和本月收入數量為權數,用來計算出該材料的平均單位成本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這種方法是將某材料的月初庫存金額與本月購入的金額之和除以月初庫存數量與本月購進數量之和,所求得的該種材料月末平均單價,即作為本月發出材料成本的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月末平均單價=(月初庫存材料金額+本月購進各批材料金額)/(月出庫存材料數量+本月購進各批材料數量) 發出材料成本=發出材料數量×月末平均單價 加權平均法的優點是計算手續簡便。缺點是:第一,採用這種方法,必須要到月末才能計算出全月的加權平均單價,這顯然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第二,按照月末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庫存材料價值,與現行成本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
㈣ 加權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公式是對的,但是樓主的計算有點不對。
用你的例子,正確的計算方法是:
(5*10+5*10+5*10+6*10+6*10)/(10+10+10+10+10)=5.4,(這個才是平均價格。注意,分母要除以成交總股數,得出來的才是平均股價)
㈤ 加權股價平均數的計算(請告訴我計算方式)
以發行量為權術的加權股價=樣本股市價總額/同期發行量
就是把上面三個數值的總額算出來求和,然後除以發行總數
詳見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考試證券基礎(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p209
㈥ 求股票加權均價的公式
股票加權均價的公式如圖:
加權股價平均數又稱加權指數,是內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容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㈦ 加權平均法公式是什麼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里,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
舉例a雞蛋34元一個,買了10個,b雞蛋45元一個,買了20個,問買了a雞蛋和b雞蛋的平均價格是多少?
這時肯定不能用算術平均,直接(34+45)/2,因為他們買的數量不一樣,因此要計算他們的平均價格,只能用所買的數量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
(34×10+45×20)/(10+20)=
1240
/30
=
41.33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