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在過去的30年裡進行的經濟改革是指哪些
農村以包產到戶為改革的突破口,城市以引進外資,外來技術為突破口。
② 哪裡有中國30年股市趨勢圖就是從中國有股市以來直到現在的趨勢圖
http://stock..com/cn/h.php?code=000001.sh&t=d
自己看吧。不過哪裡來30年啊。
③ 中國改革30年的變化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成立時,人們的衣服上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④ 改革30年
改革開放30年,農村變化舉世矚目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國農村改革三十年,中國農業的發展影響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總結農村改革經驗,特別是發現農村改革與國民經濟整體改革之間的關系,對於開拓新的改革思路,推動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從經濟特區到土地承包責任制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從經濟到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到「三農」決策到關系千家萬戶的教育問題,三十年的風雨歷程帶給我們的是翻天覆地切切實實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的幾乎家家戶戶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改革開放30年來,現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樓房了,就連平房也逐漸變少了。以前勞作耕田全都是用牛;而現在,先進的耕田機器代替了簡單的勞作。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變成了「水泥路」。現在變成了真正寬闊的水泥馬路,中間三四輛車可以並排通行,在街道上暢通無阻,路兩邊的人行道栽滿了高大的樹。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現在國家又給農民減免了農業費,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 ——農業稅,被徹底取消。現在農民孩子上學的學雜費也免了,義務教育徹底落實了,父老鄉親們得到了實惠心裡美滋滋的。
國家政策好了,農村人的日子活絡起來了,文化教育也跟著前進了,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也越來越多,科技日益更新了,農村人致富的門路也越來越多了,路越走越寬了,全民奔小康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
改革開放30年發生的變化世人矚目,對中國農民來說,某種程度上來講,對很多人是一場夢一樣,發生這么大、這么深刻的變化。舉幾個簡單的數據來說明,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包括農民的溫飽和整個國家過去都是實行配給制,要糧票、油票、豆腐票,現在都沒有了,不用拿票了,說明農產品供給極大豐富。從供給方面,比如說糧食,糧食在1978年改革之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在6000億斤多一點,到了去年糧食總產量是10030億斤,30年內糧食增產60%以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條,解決了溫飽問題。
而且從2007年開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共同努力,已經在全國普遍建立了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概去年年底全國農村3400萬農民納入低保,從這一點上來講解決了農民,同時也是整個國家的溫飽問題。因此後來在城裡頭,工業、商業其他方面的改革開放,相當重要的基礎就是提供了足夠的食品,使得市場極大地豐富起來了。
但是總體來講,城鄉之間,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本來講是先進的城市經濟和落後的農村經濟,這是技術方面的,但是這兩種結果帶來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和城裡相比,農民的收入相對於城裡來說,每個人的收入僅僅相當於城裡人的1/3左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30年的改革開放給農業、農村帶來很大的變化,給農民帶來了很多的實惠,也使得整個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發展有了比較雄厚的基礎。但是由於過去農村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太多,30年的改革還僅僅是解決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從當前的城鄉發展差距來看,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更快發展的任務還是相當艱巨的。
這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之後,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個就是要求把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去。現在中國有34000多個鄉鎮,64萬多個村。從目前來看,每個鄉鎮都通水泥路是不成問題的。另外,就是85%以上的行政村都有了公交班車,農民出行比較方便,這都是最近幾年實現的。1998年以後,國家加大投入,大概一共投入2千多億,幫助農村改造電網。所以現在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都有了電,一部分特別邊遠的,大電網拉過去經濟效益不好。國家想辦法在當地開發小水利,給他們進行太陽能、風能的發電等等,來解決照明問題。所以,我想再往前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以逐漸向城市靠近,當然差距還會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住房。農村居民很少在經濟生活的指標上能超過城裡人的,但是住房是超過城裡人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沒有農村大。當然農民自己的房子是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大一點是有道理的。很重要的一條,過去是茅草房,現在逐步改造成磚房,再進一步是改造成水泥,有的改造成兩三層小樓房。在一些發達地區,大概農民的房屋改造有三四次,後來經濟又富裕了,看到人家有更好的,又去學人家,拆了重蓋。
還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們講的最多是農村的義務教育,農民的合作醫療,這些方面最近幾年有非常大的變化。到2007年,全國農村縣以下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九年制的一共有1.48億,從去年開始已經完全免交學雜費,讀書不用交錢。從去年9月份秋季開學開始,對將近1.5孩子,政府提供免費的教科書,這其中還有700-800萬由於家庭比較遠,需要寄宿,對這些孩子政府還給他們提供一些補助,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
從醫療來說,目前有7億多農民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水平雖然不高,去年以前的水平每個農民自己出10塊錢,中央政府貼20塊錢,地方政府再貼20塊錢,就是50塊錢,但少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從 2008年開始,中央決定提高這個水平,大家都發一份,農民出20元,地方政府出40元,中央政府也出40元,就是一百塊錢。另外剛才講農村覆蓋最低生活保障,屬於社保網,對農民來說公共服務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
最近這幾年中國宏觀經濟態勢比較好,經濟增長比較快,居民收入增長也比較快,和這個是直接有關的。所以講城市經濟或者講宏觀經濟和農村經濟是緊密相連了,農村經濟發展得好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就提供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而宏觀經濟發展好,又使得國家有更多財力解決農村的基礎建設,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再一次證明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是非常具有針對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開放30年,農村改革30年,農村變化舉世矚目,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輝煌的成就。
⑤ 簡介一下中國股票改革的歷史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1991年10月31日, 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1月10日, 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制。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原野股票停牌交易。這是中國證券市場首家停牌企業。
1992年8月10日,深圳上百萬人冒雨來買認購抽簽表,最後發生著名的「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1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並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
1993年3月1日,飛樂音響等內部職工股掛牌,這是股份制企業內部職工股首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4年1月14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發行10億美元全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筆全球債券,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1994年1月26日南方某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因「紅馬甲」電腦操作失誤,以20元一股的天價買入廣船股票80多萬股(當日廣船正常價格在6.50元左右)。一筆交易虧損達1000萬元左右。
1994年7月30日,在數月無抵抗的熊途中,上證指數最低到達325.89點時,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滬深股市交易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異常的劇烈震盪,327品種成交金額佔去期市成交額近80%。對此,上交所發布緊急通知稱,當日16:20以後的國債期貨327品種的交易存在嚴重蓄意違規行為,故該部分成交不納入計算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稱之為「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因期貨資金湧入,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通過協議購買法人股的形式,成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首例外商A股大股東。
1996年5月29日,道• 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擬選擇市場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編制「上證30指數」,並在7月1日正式推出。隨後在30指數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波大級別的行情。
1996年10月23日滬市上漲20.5點,收於1010.83點,在闊別千點大關兩年後重新站上1000 點。
1996年12月15日,在市場不理會管理層十二道金牌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范。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歷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眾多股票跌停低開幾分鍾內被拉起到漲停報收,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7年4月18日法人股首次擺上了拍賣台。海南某公司持有的 600萬股海南航空股份有 限公司法人股被依法公開拍賣,開我國股票拍賣之先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沈陽物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列為首家特別處理的股票。
1998年4月7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基金開元發行。1998 年11 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
1998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
1999年5月9日,發生美軍「誤炸」我駐南大使館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引發一場大級別的「5• 19」行情。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2月23日 上市公司發行轉債開先例,虹橋機場發行13.5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
2000年7月19日,上證綜指以2000.33點開盤,首次站上2000點關口,當日成交量達149.6億元。
2000年10月30日,新華社播發《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紛紛就「鄭百文現象」發表看法。並引起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針對《財經》雜志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2000年12月16日上證所推出包括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在內的系列舉措,以提高B股市場運行效率。此後B股指數不斷上漲,12月25日滬市B股指數創出三年來新高,以 88.95點報收。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1年4月23日,第一隻退市公司——PT水仙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6月14日,滬市大盤見頂2245.42點,此後一路走低,開始綿綿數載的熊市。
2001年7月23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年11月16日,證券印花稅下調,上證指數開於1725.45點,跳空高開104.1點,但當天收出長陰,收於1646.76點,僅上漲1.57%。
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上證指數跳空高開,全天漲幅高達9.25%,上漲144.59點,收於1707.31點。
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於上市首日即計入指數計算。此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後股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
2003年2月19日 ,滬深交易所計對封閉式基金存在交易上的缺陷,規定封閉式基金最小報價單位「分」改「厘」, 3月3日起正式實施。
2003年3月,第一家瑞銀華寶申請QFII資格。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交易清淡,行情回落。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上證指數當日大漲33.71點,收於1398.01點,單日漲幅達2.47%。
2004年2月2日,國九條出台,同年4月為落實國九條,證監會成立六個工作組。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之一。
2004年6月30日, 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
2005年4月29日,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6月6日,滬市大盤見底998.23點,從而結束了長達四年的熊市。
2005年6月10日, 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行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2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發布關於資金申購上網定價公開發行股票的實施辦法。滬市新辦法將申購上限放寬到當次上網發行總量或9999.9萬股,深市規定申購上限為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 超過9999.995萬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後的第一隻新股中工國際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這標志著終止一年多的IPO恢復,由於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IPO,該股首日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首日漲幅達到332.03%,最大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576%。
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2007年1月9日, 國內保險第一股「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成為首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這標志著保險公司登陸A股的序幕拉開。
2007年2月26日,滬市大盤首次突破3000點。120隻股票達到10%漲停位,投資者企盼的春節後「開門紅」成為現實。
2007年5月9日,大盤藍籌股推動滬深兩市大幅上漲,滬市大盤突破4000點,滬綜指收報4013.08點。
2007年5月31日,調高股票印花稅,單日震盪320點創15年紀錄。
2007年8月23日,滬市大盤突破5000點.,盤中上摸5050.38點,報收5032.49點。
2007年9月28日,滬市大盤突破5500點,迎接58周年國慶節。
2007年10月16日,黨的「十七」大召開,滬市突破6000點,最高到達6124.04點,成為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位。
2008年1月14日,證券論壇討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以全球視野, 5500不攻而破,滬市又進入了進一步的下跌周期。
2008年3月14日,受國內平安再融資,雪災,大小非解禁和物價上漲等壓力,以及美國次債進一步影響滬市直破4000點。
2008年4月16日,中國第一隻以角為計價單位的股票紫金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上申購,申購價為7。13元。
2008年4月22日,管理層明確大小非減持的有關規定,上證指數高開低走,次日跌破3000點至2990點。
2008年4月24日,受證券交易印花稅從0.3%降為0.1%影響,上證指數大幅收高。
2008年5月13日,受隔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八級大地震影響,股市低開後返身走好,一度廣大投資者以不拋股票來支撐指數。
2008年8月8日,29屆北京奧運會召開,大盤以「利好」出盡而大跌,次個交易日跌破2500點,收於2470.07點。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股市暴跌影響,以及央行下調銀行准備金和貸款利息拖累,金融股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9月18日跌至1802.33點。
2008年9月19日,受管理層允許匯金公司對工建中三大銀行護盤等三大利好消息影響,大盤出現了幾乎集體漲停的壯觀。
2008年10月28日,隨著全球證券市場全面殺跌,上證指數又走入下降通道,最低到達1664 .93點。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正式開啟。
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寧波立立電子2008年7月公開發行股票的核准決定,同時要求立立電子按照發行價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這在中國證券市場尚屬首例。
2009年6月10日, 證監會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之後將隨時向企業發審核批文。這意味著暫停8個多月的IPO重啟。
2009年7月29日,金融危機全面全面爆發以來全球最大一單IPO中國建築在滬市登陸,上海證券市場發生了有史以來3031.75億的最大單日成交量,並出現09年最大的跌幅,盤中連破3400,3300,3200點整數關,報收3266.43點。
⑥ 「中國股市30年,最大牛市發生在哪年」
中國股市中的幾次牛市
第一次牛市,產生在1991年的5月至年的5月,歷時13個月,期間無1根月陰線。指數從最低點104.96點上漲到了最高點1429.01點,總共上漲了1325點(不計小數點,以下同),漲幅高達1274%。不過這是在中國股市初期成立中的摸索階段,意義不是很大。
第二次牛市,出現在1996年的1月至1997年5月,歷時17個月,期間月陰線為6根,含首尾的2根月陰線。指數從512.82點上漲到了1510.18點,最大上漲點數為998點,最大漲幅為195%。。
第三次牛市,從2000年1月至2001年的6月,歷時18個月,期間月陰線為4根。指數從1361.24點一直上漲到了2245.42點,總共上漲了884點,上漲幅度為65%。
第四次牛市,從2005年的6月一直持續到了2007年的10月,歷時達到了29個月,期間月陰線的次數僅為5根,包括2007年受到5.30半夜雞叫後,在6月開出的調整陰線,這根月陰線的下跌幅度達到了7.03%。上證指數從998點一直上漲到了6124點,最大上漲點數為5126點,最大漲幅為513.62%。
第五次牛市,從2008年的10月到2009年的8月,歷時11個月,期間只有3根月陰線,含首尾的2根月陰線。指數從最低點1664.93點上漲到了3478.01點。最大上漲點數為1884點,最大漲幅為109%。
由此可見,無論從時間跨度和漲幅角度第四次牛市算是較大的牛市。
⑦ 簡述中國30年如何改革,說明開放的新局面。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功
1978年,我國GDP為3645.2億元,財政總收入 為1121億元,進出口總額為206.4億美元。
2002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為102398億元; 2006年,我國GDP又突破20萬億元,為211923億元,折2.7萬億美元。
2002年,我國GDP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3.9%、日本的37.0%、德國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當於美國的20.0%、日本的60.6%、德國的91.3% 。
2007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成就:
(1)GDP已達249530億元,比2006年增長11.9%,突破3.6萬億美元,世界第四。
(2)財政收入突破5萬億元,達到5.13萬億元,同比增長32%。財政增幅幾乎等於GDP增幅的3倍。
(3)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增長23.5%。世界第三。進出口相抵,外貿順差達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
(4)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大幅增加,達到152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世界第一。
(5)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增長,全年實際使用非金融機構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世界第一。
30年中,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最近5年中,我國GDP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不斷提高,2002年為4.4%,2007年為5.5%。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迅速實現了和平崛起,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上的一個經濟大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正在改變著世界。
當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前進乏力時,世界經濟正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中國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30年 回顧與展望(一)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關於改革開放,十七大報告中有兩句話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要毫不動搖的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這兩句話不僅旗幟鮮明地闡明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堅定性,而且也明確了下一步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見,今後,中央對改革開放只會加強、只會擴大、只會深化,不可能倒退,不可能停滯。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實際上也是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闡明的一個全面的、發展的、深刻的改革論和開放論。
【今日主講】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翁衛軍
【中心思想】
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完善改革開放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利於進一步凝聚各方改革開放的共識,形成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所以在這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特殊日子裡,我們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感、自豪感;展望改革開放的未來,可以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
【課堂速寫】
為什麼要隆重地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因為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使我們黨煥發出新的創造活力。它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黨的命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升。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億元,到2006年已經達到21萬多億,增長了57.5倍,到2007年則是24.66萬億元。中國外匯儲備去年底達1.53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5億美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GDP平均增長9.7%,而世界經濟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長。現在中國的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等主要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們的載人太空梭已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工程也正在順利進行,等等,這都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綜合國力的極大提升。
中國在這30年的發展中是一枝獨秀。其他國家也曾有過快速發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國這樣持續30年以這么高的增長率發展是沒有的。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排名已從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現在的第4位,排在我們前面的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德國與我們挨得非常近。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也在算,如果中國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到2050年的時候,將要超過美國。
經濟是和政治、軍事聯系在一起的,弱國在世界上是沒有地位的,弱國是沒有外交的。國家強了,說話就有人聽,國家弱了,就沒有話語權。普京就曾說過,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30年的改革發展,伴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發達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國,我們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話語權也更強了。比如,由西方發達國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和問題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要求吸收中國參加,就證明了我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經濟已經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
1978年,中國光農村的貧困人口就有2億5千萬,占總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時候降至2148萬,僅占我們總人口2.3%。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67%的成就應歸功於中國。也就是說,中國為世界脫貧事業是做出巨大貢獻的。
改革開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變化,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價因素以後,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長7%。而同時,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從57.5%下降到36.3%,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下降到43%,這都充分說明了我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改善和消費水平的顯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黨和國家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國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農業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也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改革開放也給杭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杭州的國內生產總值28.4046億元,財政總收入9.9043億元。到2007年,這兩個數據分別達到了4103億元和778.43億元,城市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同時,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個階層群體都獲得了改革帶來的實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比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38元增至2007的21689元,增長63.2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62元上升到2007年的9549元,增長57.9倍。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我們做夢都想不到!比如現在我們的私家車很多,有的人家一戶就有兩輛。還有些企業主是農民出身,在創業初期,他們根本不可能想到現在還可以擁有自己的飛機,更別提手機、電腦啊這些越來越普及的電子消費品了。當時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現在都一一實現了。
——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競爭、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識是30年前所不可想像的,特別是,人們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選擇,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自主、獨立,這是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精神領域的一個最大變化。原來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現在花花綠綠了、五光十色了,人們的思想也變得活躍了,創新力強了,人也聰明起來了,文明起來了。人的思想從僵化、半僵化,從「兩個凡是」走出來了,國家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了開放和自信。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革調動了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突飛猛進的局面。
改革開放使中國人富起來了,但是我們要防止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空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個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從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人在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後,還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所以,我們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30年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之路的無比正確性。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外開放在帶來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的同時,也會帶進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說,開放了,新鮮空氣進來,但有的時候,蒼蠅蚊子也進來了。所以,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國門要打開,好的東西放進來,不好的要拒絕,蒼蠅蚊子要趕掉。此外,我們要正確看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誤。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難免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但我們走過的路程,我們取得的成就已經表明,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社會的發展還將證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鞏固成果、再創輝煌。
⑧ 今日改革與30年前改革有什麼不同
今日改革與30年前改革的不同點在於:一個是消滅私有制,一個是恢復和發展私有制。三十年前搞的改造,是盲目學習蘇聯消滅私有製造成的,以為消滅私有制就是搞社會主義。是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所走的一段彎路。它違反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需要的規律,在生產力落後條件下,超前消滅私有制。它沒有起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來看,生產力沒有大增長。1978年,人均GDP不到200美元,還落在印度之後,在全世界倒數第二。改革開放後的改革,恢復和發展了私有制,適應了現實生產力的需要,生產力得到高速發展,經過三十兒年努力,2011年,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遠超印度,世界排名在100上下。人民生活也大有改善。可見。一個改革,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成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一個改革,把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改造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改革,把市場經濟體制改造成計劃經濟體制,一個改革,把計劃經濟體制,改造成市場經濟體制。其核心內容是:一個消滅私有制,一個恢復和發展了私有制。
改造與改革的關系為什麼有些人老是搞不清楚?問題在於一些權威學者給出說法,不能令人信服。一化三改,明明白白是消滅私有制,改革開放後明明白白是恢復私有制,他們硬說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都是形勢的需要,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消滅私有制是為了搞社會主義,恢復私有制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我以為,這是他們對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規律認識不清,或者是自以為一貫正確思想意識作怪。因為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消滅私有制,只能在生產力發展到很高的條件下才能實現。中國現實的生產力是比較低的,是不能消滅私有制的。在同一生產力水平的下,怎麼可能消滅和恢復私有制都是是正確的呢!
⑨ 中國30多年的改革走了一條怎麼樣的改革和發展之路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事業,都經歷了尋找正確道路的艱難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其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繼承,其時代背景是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徵的科學把握,其歷史根據是對國內外建設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其現實依據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動實踐、對最廣大人民共同願望的科學認識。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了科學的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條道路,概括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領導力量、立足點、基本路線、根本任務和奮斗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成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榜樣,也讓發達國家望洋興嘆,感受到競爭的威脅。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和現實都證明,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導中國發展進步, 關鍵在於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⑩ 中國股市未來繼續下跌三十年!!也有人說是三十八年!!對么
非理性以及完全不懂股票的文章,這一波下跌甚至每次反彈都是可以利用正確專業知識提前預判的,而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只聽消息憑感覺以賭博心態操作股票,那結果和賭博一樣十賭九輸應該不意外,口說無憑,
9月27晚上對未來行情下的預判結論,如果需要我可以給你看連續幾個月每天對未來行情的預判,七成以上正確率。
如果只是一次兩次對可以是運氣,但是連續幾個月每天保持七成以上正確率是不是就需要承認用來判斷的理論依據有其合理性?
如果寫這篇文章的人3587點跟你說中國股市要跌,那麼可以承認他的看法有一定合理性,但現在再說是不是有點事後看圖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