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重要股東減持是有上市公司的利好來護航的,或者是有其他機構接盤。這類減持股價有可能不跌反漲,但不排除有利益輸送嫌疑。而其他機構的接盤,則不排除有內幕交易之嫌。
基於對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過高會使國家失去企業控股權的擔心,精心設計了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
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為非流通股,這種股權結構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股市的形成和發展。
市場經濟的本身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沒有獨立分散的產權主體,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而不是政府經濟為主體。因此,有種觀點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綱」。
造成國企困難的原因,除了政企不分,責權不明,關鍵不在國企過於龐大,包羅萬象,戰線過長。所以,只有通過減持來改變國字型大小,「降格以求生存」,才有可能解決國有企業投入大產出少的現象。
不難想像,通過國有股比重降低及社會公眾股上升,可逐步實現充分發揮和利用非國有股權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弱化國有產權代表的不利作用,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完善。
上午9:25是集合競價,有的股票沒有成交,等到9:30分以後,開始連續競價階段,就開始有成交了。
9:15開始的集合競價階段,出現沒有報單的情況,也是有的,誤以為停牌了。假如9:30之後仍然沒有顯示買賣報價,就真的可能停牌了。
這只股票上一交易日集合競價沒有成交,9:31分開始有交易,請看1分鍾分時圖。
③ 時代中國股價連跌3天,市值蒸發因CFO個人作風問題嗎
地產行業高增長的幾年裡,時代中國的表現依然中規中矩,剛剛結束的2019年,其以783億元的銷售額踩線躋身50強。但是就在最近,一段計程車內的監控視頻讓時代中國登上了香港媒體的頭條,這家上市7年的內房企以前還從未受到過如此大的關注。據曝出監控視頻顯示,在計程車後座上,有一對男女上演“激情大戲”,絲毫不顧及司機的感受。隨後有網友指出,視頻中的男乘客疑似時代中國CFO黃永年,並將其出席業績會的照片與片段中男主進行對比,發現相似度極高。
④ 為什麼大股東減持股份會影響股價會如何影響
你好,指持股份額較高的股東,包含大股東賣出手中股票,下降持股份額就稱之為減持,這種行為對股票價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中小散戶減倉。
股東減持對股價的影響
1、稀釋了二級商場的資金總量,由於大股東們減持1%,往往也會帶來數千萬元乃至數億元的資金流出證券商場,尤其是那些從財政出資視點減持籌碼的大股東們更是如此。
2、股東很多減持闡明公司的領導層現已發現未來該公司的盈餘才能大幅下降,股價在近期或許成為很長時刻無法逾越的高點,對股價十分顯著的鎮壓。
3、從產業資本的視點提示金融資本,由於連控股股東都開端減持,那麼,作為金融資本的中小出資者為何還要苦苦支撐呢?所以,股東們的減持相當於供給了一個估值新標尺。
4、盤活了股市商場的籌碼,提升了股市商場的籌碼流動性。究竟部分大股東的減持並非是由於股價嚴峻高估,而是控股股東為財政問題而做出的減持動作。
5、股東們的減持籌碼一旦被商場所消納,且股價再度活躍走高,那麼極有或許強化股市商場的牛市氣氛,在繼續減持聲中一路上漲相同。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⑤ 高升控股股價為什麼大跌的最新相關信息
昨天發布的業績遠遠不及預期,機構的預期是2016年利潤2.5億,現在只有區區的1.1億,這意味著估值要大幅度調整。2017年原來的業績預期是4億,後來變成3億,現在看來有2.5億就不錯了。按照2017年每股0.5元的收益看,雲計算50倍PE,目標價位就是25元,所以這次反彈到25元左右就停止前進了。那麼最低價位應該是多少,PE30-35介入比較合適,價格是15-18元。
⑥ 一隻股票翻5,6倍後,接下來暴跌甚至破發意味什麼這樣暴漲暴跌對公司有何影響,到底正面多還是負面多
中國股市很多股票發行價格本來就不低,但是中國股市偏偏又有炒新的專傳統,一隻股票翻5,屬6倍以後再跌破發行價,實際上是價值的回歸。從道理上來講,下跌不是好事情,但是對公司的直接經營並沒有什麼影響。這是股東的損失,並不是上市公司的損失。所有的買入者在為投機付出代價,這個鍋不能由公司來背。
⑦ 中新集團的股價應為多少
中新集團發行價9.67/股。
現在打新股也有風險,很多新股都是破發的。以前中版簽了多少能有權點利潤,現在搞不好要賠錢。
實時的股票價格可以在新浪財經、東方財富網、同花順能看到,股票歷史數據可以正在「數據及服務」這里查看和下載。
⑧ 大股東增持之後為什麼股價還跌有些減持之後股價卻漲了
我們在一般把大股東增持稱為利好,把大股東減持當作是利空,但是在實際炒股中我們發現後,增持的個股不一定上漲反而還會出現下跌的可能,而減持個股反而繼續走出上漲趨勢,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下面我來具體解釋下這個問題。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增持和減持,如果有其他觀點的也可以在評論評論交流。
⑨ 談談股價的嚴重下跌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解釋一:嚴格來說,股價的漲跌對公司的本質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上市公司不是通過倒買股票來賺取利潤的,券商和保險公司等除外,公司股價漲了或跌了,公司的經營業績也不會因此而變好或變壞,公司的凈資產也不會因此而增多或減少,短期的股價漲跌是市場行為,跟公司無關;反過來,公司本身的經營好壞卻是可以影響股價漲跌的,從長期來看,股價的漲跌最終是由公司的內在價值決定的,如果公司的經營業績持續向好,公司的內在價值就會持續增長,那股價就會漲上去,反之則最終會跌下去,直到破產清算,價值歸零,從而讓投資者血本無歸。
解釋二:有一定的影響,首先是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影響,比如說一家公司的股票現在的市場價格是每股10元,這時候公司有好的項目要啟動需要再融資,二級市場上是每股10元那麼公司以每股8元的價格來增發新股,投資者肯定願意積極購買,假如說二級市場上股價跌到了8元或以下,公司再以8元的價格增發新股,就沒有人願意買了。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當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嚴重低於公司的價值的時候,公司有可能別人人收購。所以上司公司都希望自己公司的股票價格高一點。
解釋三:首先是資產損失,股票是有價證券,股價下跌,資產縮水。作為可抵壓性資產減少,銀行貸款額減少,資金周轉困難,大股東套現解決資金周轉的成本提高。其次:作為控股大股東,要考慮自己辛苦創立的企業能否一直擁有話語權。股價下跌,對於想吞並這家公司的投資者來說就能以極少的資金購買到控股股份,使公司易主。再者:股價下跌,對於想增發融資來說也會相對困難。
解釋四:這個問題還需要從上市公司的股份構成和發行價格說起。 1.公司股份的計算。首先需要評估公司資產,然後規定是以面額1元作為公司股份的設定,這些股份包括了,公司上市前的控股股東(比如集團總公司)、個別高管持股、職工股等。 2.發行價格和發行股數的議定。依據公司當年的收益、公司需要募集的資金、公司股數、發行市盈率進行確定: 發行股數=需要募集的資金/發行價格 發行股數+公司股數=總股本 當年收益/總股本=每股收益 發行價格/每股收益=發行市盈率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招股說明書上會說,***公司以**倍市盈率發行***A股… 那麼現在就方便討論為什麼公司不是希望股價下跌而是希望股價上漲了,你想想看,他們手上也有很多自己的股票啊,對於某些不負責任的、包裝出來的小公司,他們還不知道公司有幾斤幾兩。早就巴不得股價大漲了,那樣就可以大把套現,現在的某些大小非就有這樣的情況。 當然也有很多好的公司,比如三一重工(600031),明確表示不在二級市場上減持,那麼他們是否也希望股價上漲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 第一,股價上漲是一個結果,不是一個原因,表示公司業績得到市場認可、表示公司前景光明,有利於穩定公司內部人員,因為他們的帳面財富在增加,穩定的公司將更能創造增量財富; 第二.股價上漲之後,方便公司進行再融資,只有優良的公司、不斷回報股東的公司才能夠讓投資者樂意追加對她的投資,以方便公司的做大、做強; 第三,退一萬步說,就算不在二級市場上再融資,相同股份股價高的可以利用手上的股份從銀行裡面抵押貸出更多的資金;而銀行也會考慮投資風險,對於好的公司在貸款方面甚至會存在一定的優惠政策。 所以說公司方面當然是不希望股價下跌的。
解釋五:在成熟市場,股價的變動特別是劇烈的波動會對上市公司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但在中國這種影響的程度就要低得多了。 影響主要有: 1、短期給公司造成輿論壓力,無論激烈的上漲還是下跌公司都必須給出個「說法」,這種「說法」將會對企業的信譽等有一定的影響。 2、劇烈的價格波動會引起監管層的注意,從而可能會對公司進行特別監管或者財務審計等等,每個公司都有些說不清楚的東西,一旦審計,後果可想而知。 3、股價的上下直接造成的是上市公司市值的波動,漲得越高,股東的財富就越多咯,股東也想自己有更多錢啊,所以也許會加強企業的治理,作出好的業績來使企業的股價能夠持續在高位,反之。財富榜的財富排名就是按照個人所持有股權市值來計算的。 4股價的變動如果持續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或者是下跌趨勢中,就會打擊投資者和管理層的信心,一至於企業在融資遭遇風險。
⑩ 中新集團股票開盤後停盤什麼原因
你好,股票停牌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1.上市公司有重要信息公布時,如公布年報、內中期業績報告,容召開股東會,增資擴股,公布分配方案,重大收購兼並,投資以及股權變動等;
2.證券監管機關認為上市公司須就有關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澄清和公告時;
3.上市公司涉嫌違規需要進行調查時,至於停牌時間長短要視情況來確定。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