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柯達一夜熔斷13次,你如何看待柯達進軍制葯界後股價暴漲
膠卷大王柯達跨界制葯,股價暴漲,是必然的。柯達曾經是一個超級巨大的工業巨頭,擁有相當多的專利技術,曾經有過經營制葯企業的經驗。並且柯達此舉是響應抗疫的社會需求,並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可以及時轉化產能,這個曾經的企業巨頭再一次站在了時代發展的風口。
在12年柯達申請破產保護以後,13年柯達就踏上了跨界轉型之路,它創辦過時尚雜志,研發過手機,也辦過制葯企業,有相關的經營經驗。最重要的是它手上擁有很多化學領域的專利技術,而葯品製造研發又是化學工程和工藝的一個分支,這將是柯達葯企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⑵ 膠卷科達公司的背景
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簡稱柯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多年來,伊士曼柯達公司在影像拍攝、分享、輸出和顯示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百多年來幫助無數的人們留住美好回憶、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娛樂時光。但是隨著數碼技術的崛起,柯達公司於2012年1月19日申請破產保護。
柯達公司的前身是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壯在1881年建立的 「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為膠卷、膠片和第一部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的研發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該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膠片供應商之一,包括業余和專業市場。它也進入了其他影像相關領域(例如醫療影像),並繼續致力於在不斷增長的數碼攝影和數碼成像行業獲得更堅實的立足點。 該公司前身為「伊士曼公司」,後由於生產的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名為「柯達(Kodak)」,遂改名。喬治·伊士曼在被人問及此事時回答說:「從語言學上說,『柯達(Kodak)』這個詞就像嬰兒說的第一個『goo』一樣毫無意義—簡潔、突兀、甚至有點粗魯,字面上兩端都由堅定不妥協的輔音字母截斷,聽起來就像你面前的相機快門聲一樣乾脆。這不就是最好的名字!」該款相機獲得巨大成功,「柯達(Kodak)」這個詞由此被加入到公司的名稱中。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到2004年底,柯達將停止製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膠片的生產還將繼續。這些變化反映了柯達已將注意力轉移到新興的數碼市場中。 柯達圖文影像集團自2005年6月完成對克里奧的並購後,正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圖文影像新時代。目前,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圖文影像產品與服務的全方位大型跨國公司,印藝業的客戶可以在柯達圖文影像世界裡得到最廣泛、集成的行業解決方案與服務,從圖文影像的智能輸入、設計、輸出、再到圖文影像的流程管理、遠程管理和存儲管理、咨詢管理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並購的成功標志著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實現了向數字化的轉型成功,基本實現了由傳統的影像業向數碼圖文影像業的過渡,初步完成了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在數碼領域的戰略部署。
伊士曼柯達公司自1880年成立以來,柯達一直在全球影像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業務多元化,涵蓋傳統鹵化銀技術和數碼影像技術各方面。目前,柯達公司主要從事傳統和數碼影像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服務對象包括一般消費者、專業攝影師、醫療服務機構、娛樂業以及其他商業客戶。公司設有四個業務部門:攝影事業部,醫療影像部,商業影像部和元器件事業部。憑借其技術優勢、市場規模和眾多的行業夥伴關系,柯達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他們對影像中所包含的豐富信息的需求。柯達120多年的歷史正是世界影像行業發展的縮影。
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獲成功,翌年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1881年末,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柯達照相機在1888年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幾經變化之後,伊士曼的公司在1892年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
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獲成功,翌年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88年,柯達照相機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
1889年,伊士曼攝影材料有限公司於倫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倫敦附近的哈羅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廠。
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
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路已經遍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
1921年,柯達進入中國,並創建照相學校。《申報》報道了該事件。《申報》1921年12月23日載《柯達照相公司創辦照相學校》一文: 柯達照相公司,邇來在江西路六十四號,創辦照相學校,三星期畢業,學費及材料用器費一概從免,該公司近又紛紛致函各代理公司及照相館,請派人前往學習雲。[2]
1976年,柯達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
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
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這與100年前伊士曼果斷拋棄玻璃干板轉向膠片技術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3年9月26日,柯達宣布實施一項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2004年1月,柯達宣布裁員其現有20%的員工,即當時70000名員工在生產和行政部門的12000到15000人。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
2004年底,柯達將停止製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膠片的生產還將繼續。
2005年1月,柯達任命了新的CTO:William Lloyd,這位在惠普工作了31年的技術專家,被外界冠為「數字CTO」的稱號。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國當地時間周五,擁有131年歷史的相機製造商伊斯曼-柯達公司(EK)可能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股市盤中柯達股票一度暴跌68%,創下該公司自1974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2012年1月3日,柯達公司宣布已收到來自紐交所的警告,因為其平均收盤價已連續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價在未來6個月內仍無起色,柯達將面臨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宣布已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以爭取渡過流動性危機,確保業務繼續運營。
2012年4月20日,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正式宣布破產,正在進行資產評估和拍賣!
⑶ 柯達是那一年破產的
北京時抄間2012年1月19日下午消息,柯達周四宣布,柯達及其美國子公司已經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簡稱為柯達公司,是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為柯達全球第二大膠卷市場,僅次於美國。而根據預測,數年後,中國將成為柯達的全球第1大市場。伊士曼柯達公司在影像拍攝、分享、輸出和顯示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百多年來幫助無數的人們留住美好回憶、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娛樂時光。
⑷ 柯達百年沉浮史 求大家的翻譯!
翻譯成英文?
In 1880, when George Eastman or the bank clerk started to use own invention patent technology batch proction photography dry version, this is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edecessor. Eastman in dry version on business success, with traders in frost lang partnership established Eastman dry version of the company.
By the end of 1881, Eastman from rochester savings bank to resign and into all the energy to run their own new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o study the method of simplified photography.
In 1883, Eastman invented the film, photography instry proced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1888, kodak camera out, Eastman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pular photography.
In 1889, Eastman photography material Co., LTD. Was founded in London.
In 1891, Eastman in London, LuoJianZao near a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factory.
In 1896, Eastman kodak company be in Athens, Greece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main sponsors.
In 1900, the sales network has already spread kodak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In 1976, kodak is developed digital camera technology, and digital image technology used for aerospace field.
On January 9, 1986, kodak lost and baolilai (Polaroid) patent lawsuit, so out of the camera instry taken immediately.
In 1991, kodak had 1.3 million pixels digital camera.
In 2000, kodak digital procts only sold to us $3 billion, accounting for 22% of total revenue only the.
2002 years of kodak digital proct rate also only 25% or so, and a rival Fuji has reached to 60%. The 100 and years ago GanBan glass to abandon Eastman decisive film technology speed, great form contrast.
September 26, 2003 kodak announced a major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 give up the traditional film business, the focus of the new digital procts to transfer.
In January 2004, kodak announced job cuts its current 20% of workers, that is, when 70000 employees in the proc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12000 to 15000.
On January 13, 2004, kodak announced it will stop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western European proction of traditional film cameras.
By the end of 2004, kodak will stop making use of Advanced Photo System and 35 mm film camera. Film proction will continue.
In January 2005, kodak appointed new CTO: William Lloyd, the HP work of 31 years technical expert, the outside world champions for "digital CTO" of the title.
On October 1, 2011, the early morning, the United States on Friday local time, with 131 years history in the camera makers-Eastman kodak company (EK) may submit application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By this news influence, the American stock market kodak shares plunged 68% once plate, set the company since 1974, the biggest one-day fall.
On January 3, 2012, the company announced it had received the kodak from nyse warning, because its average closing price has been below 30, $1. If share prices in the next six months WuQiSe still, kodak will face delisting.
On January 19, 2012 the United States Eastman kodak company announced it has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in New York, for through the liquidity crisis, ensuring that the business to continue operations.
⑸ 伊士曼柯達公司的柯達危機
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但是到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達各部門銷售利潤報告,盡管柯達各部門從2000-2003年的銷售業績只是微小波動,但銷售利潤下降卻十分明顯,尤其是影像部門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具體表現在: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2003年的41.8億美元,跌幅達到71%! 在拍照從「膠卷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之後,昔日影像王國的輝煌也似乎隨著膠卷的失寵,而不復存在。 造成柯達危機產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後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於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反應遲鈍。其次,管理層作風偏於保守,滿足於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投資方向單一,船大難掉頭
由於對於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於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佔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於「知錯難改」,「船大難掉頭」的窘境。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柯達彩印店在中國的數量達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麥當勞的18倍!這些店鋪在不能提供足夠利潤的情況下,正在成為柯達戰略轉型的包袱。
決策層迷戀既有優勢
過去柯達的管理層都是傳統行業出身,例如:現任運營系統副總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學化學的,數字影像系統美國區總經理Cohen是學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現任的49名高層管理人員中有7名出身化學,而只有3位出自電子專業。特別是在市場應用和保持領先地位方面,傳統產業領導忽視了替代技術的持續開發,從而失掉了新產品市場應有的領導份額。
從傳統膠片與數字影像產品市場佔有率的比較可以看出,柯達對傳統膠片技術和產品的眷戀,以及對數字技術和數字影像產品的沖擊反應遲鈍,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柯達陷入成長危機的必然。
短視的戰略聯盟
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柯達經營戰略中技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被短期市場行為所左右,競爭者與合作者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角色模糊。
技術市場競爭激烈,電子技術領先周期縮短,進入細分市場領域的增加,國際級競爭對手增加,在數字相機、可拍照手機、數字沖印、數字列印機領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愛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競爭。雖然柯達也與對手建立了大量戰略聯盟,但是就核心技術而言形成的戰略聯盟卻寥寥無幾,大部分是服務項目的聯盟。國之利器,豈能讓與他人。管理層其實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柯達過去當老大靠的就是膠片,與別人合作也是靠這個金剛鑽兒,人家還會沾你的光。數字時代,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的經營就會隨時處於危險的狀態,過去的一切都會在瞬間貶值。合作永遠不是一廂情願的事。 盡管歷經掙扎,柯達還是走到了這一步——2012年1月19日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這家創立於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在數碼時代的大潮中由於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結局。
此前,柯達的平均收盤價已連續30個交易日位於1美元以下,不符合紐交所的上市要求。總部位於紐約州羅切斯特的伊士曼-柯達公司1月初宣布,該公司已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警告,如果未來6個月內股價無法上漲,則有可能退市。
2011年,柯達數度傳出破產傳聞,當年股價跌幅超過80%,最新報0.66美元。這是正在變賣資產求生的柯達遭遇的最新打擊。柯達表示,由於公司面臨著流動性挑戰,並不能保證在未來6個月的期限內能夠達到紐交所的上市標准。
而在其提交的申請文件中顯示,柯達的現有資產為51億美元,但是債務已經達到了68億美元,處於嚴重的資不抵債的狀況。
「董事會的成員和整個管理層一致相信,為了柯達的未來,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確的一步。」董事長和CEO安東尼奧·佩雷茲( Antonio M. Perez )在聲明裡說道。他還表示,申請破產保護將讓柯達能夠發揮所擁有的資產的最大價值,包括向手機和其他設備商授權數字成像等專利。
柯達稱,該公司及其美國子公司已根據破產法第11章,向美國一家破產法院申請業務重組。美國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請范圍內。柯達表示,此舉將加強其美國及海外資產的流動性,將非戰略知識產權商業化,妥善解決遺留負債問題,專注於最有價值的業務。
此外,柯達還已從花旗集團獲得破產保護企業9.5億美元貸款額度,貸款期限為18個月,用於改善流動性以及運營資本。貸款額度還需要獲得法庭批准並有一些前提條件。該公司相信,在破產期間,公司有足夠的流動性來維持運營,公司將繼續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
柯達預計將繼續支付員工薪水和福利,並維持消費者的服務項目。柯達在海外的子公司不受破產保護條款約束,有義務向供應商支付所有未償債務。柯達及其在美國子公司承諾有義務向供應商支付所有破產後欠下債務。 針對上述問題和資本市場的反映,柯達於2003年9月26日宣布實施一項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1.「以變應變」,增加在非影像業務領域的投資。
2.不再向傳統膠卷業務進行任何重大的長期投資。
3.公司重組,將原來的膠片影像部門、醫學影像部門、商業影像部門重組為商業影像、商業沖印、醫療影像、數字及膠片影像系統、顯像及零部件五大數字科技部門。
4.向消費者推出系列型號的數字相機和噴墨列印機,與富士、惠普、施樂、佳能和愛普生等在數字業務領域展開正面較量。
5.堅持其膠卷特許經營業務,積極開展私有品牌膠卷經營業務,如:膠卷將可以以非柯達品牌的商標在國外出售。
6.通過跨行業聯盟形成消費者足不出戶全面解決方案,即如下的產業鏈,包括:數字相機(柯達或非柯達品牌)-聯邦快遞派送-連鎖沖印店輸出;彩信(攝影)手機-網路傳輸-連鎖沖印店輸出-聯邦快遞派送-客戶。
7.在中國市場,傳統業務與數字業務兩者兼顧,建設一個柯達全球生產中心,主要業務為組裝核心型號的數字相機,同時開始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工作和數字沖印;柯達傳統的民用影像業務部門繼續擴大中西部和二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實現由「影像」到「影像+零售服務」的戰略轉型。8.實現「雙T」(全面解決方案和全面滿意度)和「雙E」(延伸和擴張)的戰略規劃,加強終端輸出。 繼9月份轉型戰略出台後,召開的紐約西部投資人大會上,柯達CFO 布魯斯特宣布了柯達新戰略的要點,其中包括:
1.整頓傳統業務管理以擴大現金收入;
2.加速發展公司已有數字圖像產品和服務;
3.嚴格聚焦的收購行為填補已有業務的不足,並加速進入緊密關聯的圖像市場;
4.在諸如電子顯示和噴墨列印領域發掘長期增長機會。 在轉型後的一年中,柯達展開了一系列活動:並購Algotec系統公司、SCITEX數字印刷公司,與VERIZON WIRELESS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完成NEXPRESS和HEIDELBERG公司的並購,從美國國家半導體購買圖像感測器業務,購買OREX公司,賣掉AUNTMINNIE業務,購買CREO公司等。
柯達發言人說:「這是柯達面對現實——從傳統的影像業務到數字業務轉型中,必須要做的事。」同時,在管理層安排上,柯達緊鑼密鼓進行了人員更換。而柯達董事會也期待他能「延續他在發展數字產品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傳奇」。柯達希望這一新的戰略轉型將導致業務更為多元化,並預期這個新戰略將會讓公司每年以5%~6%的速度增長。在2006年以前可能達到160億美元的年收入,2010年以前可望達到200億美元。 其實,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開發成功了數字照相技術,但在數碼影像上一直步履蹣跚。首先,柯達在傳統膠片市場的龐大投資和全球存在變成了公司轉向數碼市場的龐大包袱。不僅如此,柯達的管理層在90年代中後期也一直沒有把轉型作為公司的核心戰略來推進。公司的前任首席執行官喬治·費舍爾(George Fisher)曾經宣稱柯達會在1997年實現傳統業務和數碼業務在銷售量上的持平。但事實卻是公司管理層更多地沉浸於傳統膠卷市場既有優勢和利潤的創造上,甚至認為推動數碼相機等產品會傷害其傳統業務。在柯達公司確定了進軍數碼市場的戰略後,一些股東仍然批評當時柯達公司的CEO鄧凱達(Daniel Carp)是在用柯達公司做賭注押寶數碼戰略。
在爭奪傳統膠片市場的戰斗中,柯達的競爭優勢更多地體市場策略和商業模式上,相關替代技術的開發往往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但在IT背景下的數碼影像市場中,關鍵技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柯達在90年代中後期專注於傳統膠片市場,其在數碼影像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幾乎喪失殆盡。柯達傳統的營銷渠道,比如遍布大街小巷的沖印店的改造也還需要一個過程。如此一來,柯達的品牌無疑將成為其戰略整合的切入點和發動機。 當柯達在1997年進入數碼影像時,它就面臨著品牌推進的問題——柯達需要利用一個膠卷和照片處理的強勢品牌在數碼相機和數碼成像市場上推進其產品。柯達公司商業研究部主管麥克·洛蒂(Mike Lotti)認為,「柯達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現有的營銷投資和品牌認知來推進其新產品的銷售。柯達從過去的經驗知道對某類產品的營銷投入會對其他產品產生正面影響。」消費者對柯達已有產品和服務的信賴和滿意會增進消費者對柯達新產品和新服務的認同。對於過去的柯達來說,在相機上的廣告投入對其傳統膠卷的銷量也有提升作用。對於今天的柯達來說,它需要做的就是要將其過去的營銷努力和投入轉化為其數碼產品銷售的推動力量。
「壓力來自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營銷的『生產力』。柯達需要一些措施來讓我們的市場營銷變得『高產』,」倫敦商學院高級研究員提姆·安姆勒(Tim Ambler)補充道,「市場營銷難道僅僅是廣告、推廣再加上一點點市場研究么?收獲過去成功營銷投入帶來的收益也是市場營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柯達過去的品牌投入已經讓它的名字家喻戶曉。柯達自己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許多中介機構的調查也證實了柯達的品牌價值。在柯達開始推廣全新產品的時代,柯達的品牌價值將帶給它什麼好處呢?轉型對於柯達來說不僅是迫不得已,也說明它在一開始就在時間上被競爭者甩在了後面。在這種環境下,品牌也許是柯達相比於其他廠商為數不多的競爭優勢之一。當然,要將消費者對柯達品牌的認同從膠片轉移到數碼產品上來,柯達還需要在其市場營銷上做得更多。
品牌的老化是柯達在其市場營銷上面臨的最直接問題之一。品牌從根本上說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意識在某種市場產品上的集中體現。當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從傳統的膠片影像轉移到數碼影像之後,柯達品牌的市場載體就日漸薄弱,品牌也隨著開始老化。 為了顯示管理層重新定義柯達品牌的決心,柯達公司在年初更換了其已經沿用了36年的品牌標識。在新的柯達公司標識中,Kodak字母跳出了傳統的黃色盒子。柯達的新品牌標識展示的是流線型的設計和突出醒目的字母,象徵著一個全新的、跨行業的,專注於數字影像的領導者。
標識的改變只是柯達一系列品牌戰略調整的其中一步。公司營銷合作夥伴奧美傳媒(Ogilvy)的布賴恩·柯林斯(Brian Collins)證實道,奧美公司的BIG團隊(Brand Integration Group)已經開始幫助柯達公司重新定位其品牌的消費者認同戰略和視覺效果,柯達新公司標識只是奧美團隊工作的一小部分。柯達公司市場總監卡爾·古斯丁(Carl Gustin)則公開呼籲柯達公司需要在品牌策略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我們正全力以赴地更新我們的指導方針、政策和實踐,但品牌策略的轉變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在這個時候推出新的公司標識,就是要說明行動的時候到了。」
卡爾·古斯丁(Carl Gustin)的呼籲和市場上大多數的看法相一致——換標只是柯達品牌戰略改造的開始。要想改變柯達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傳統形象,重新塑造一個數碼化的新柯達品牌,柯達品牌必須通過轉型再一次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意識,並且這種滿足是必須建立在柯達數碼產品這個市場載體上的。柯達時刻(Kodak Moment),為了配合「數碼柯達」的概念,柯達在營銷策略上改變了以往的訴求。在新廣告片和其他宣傳手段中,柯達將「色彩牌」作為自己的主線,明顯區別於過去膠卷推廣中的「親情牌」。 柯達樂圖館是柯達在國內唯一授權的全能影像服務店。
⑹ 柯達破產的柯達現狀
將獲7.93億美元貸款
伊斯曼·柯達公司已與債主達成7.93億美元的貸款協議,此協議可能幫助曾領導全球膠卷業的柯達擺脫破產保護,而柯達需以至少5億美元的價格賣出1100項數碼專利權作為貸款條件。
獲9.5億美元融資
柯達是在曼哈頓的一家破產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稱已從花旗集團(Citigroup)獲得9.5億美元融資,公司的經營活動將繼續維持下去。柯達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此次業務重組旨在增強公司在海內外的流動性,將非戰略性知識產權貨幣化,公正地解決遺留債務問題,並使公司能夠著重經營最有價值的業務。
發起系列專利訴訟
柯達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訴三星電子,稱後者包括Galaxy Tab在內的平板電腦產品侵犯該公司專利。柯達當前正在為可能的破產申請做准備,這是該公司本月以來發起的一系列訴訟中的最新一起。柯達1月初對蘋果公司、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指控它們的手機、平板電腦產品上的圖像傳輸功能侵犯了柯達的專利。之後,柯達又對競爭對手富士膠片提起訴訟,指控後者的數碼相機侵犯其圖像記錄和處理方面的專利。
評級機構下調柯達評級
評級機構穆迪5日將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垃圾級信用評級進一步下調,從Caa2下調一檔至Caa3,理由是該公司近期申請破產的可能性加大。Caa3意味著高度投機性,評級前景仍然為負面。當天,另一家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出於流動性擔憂也下調了該公司的評級。從CCC下調一檔至CCC-,同時將其評級放入負面觀察名單。CCC-也代表高度投機性。
股票暫停交易
2012年1月19日,紐約泛歐交易所宣布,暫停伊士曼柯達公司的普通股在紐交所的交易。紐交所發布聲明指出,交易所確定柯達公司的普通股已不適合繼續交易。柯達股票價格連續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低於1美元,跌至紐交所持續交易所必須達到的最低股價標准之下。
柯達股票19日開盤後從前一個交易日的0.55美元左右跌至0.36美元,開盤僅交易幾分鍾後被中止,維持35.10%的下跌幅度。
高層紛紛離職
2011年12月30日,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證實,獨立董事勞拉·泰森已經向董事會遞交辭呈,成為這家影像產品巨頭一周內第3名辭職董事。泰森辭職前,柯達在同一星期內宣布獨立董事亞當·克拉默和陳志軒辭職。兩人為私募公司KKR的代表,在KKR購買柯達3億美元優先擔保可轉換票據和4億股票權證後於2009年加入柯達董事會。
2012年1月6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柯達公司首席通訊官(Chief Communications Officer)傑拉德·穆切納(Gerard Meuchner)也表示因個人原因而最終選擇離開柯達。
賤賣專利
目前,對柯達來說籌錢支撐下去是當務之急。除了歷經百年的品牌價值之外,最值錢的就是攢了130年的1萬多項技術專利。去年8月,柯達就開始四處兜售數字圖像專利組合1100項,從而將這部分知識產權轉化為現金。據悉,自2008年以來,柯達通過專利出售共取得近20億美元的收入。
報道說,柯達可能最早於2012年1月或2月初申請破產保護;破產保護期間,企業將繼續償還債務並正常運轉。屆時,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
美國當地時間2012年12月19日,柯達宣布,將以5.25億美元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如果這一項專利出售交易最終達成的話,瀕臨破產的昔日膠卷巨頭有機會起死回生。柯達公布的這份專利出售協議還有待美國曼哈頓破產法庭的批准。根據規定,該交易需在2013年1月31日前獲得批准,2月28日前完成。
2013年4月,柯達以6.5億美元的價格向英國養老基金出售電影和印刷業務,用以部分抵充英國養老基金向柯達發起的28億美元索賠。
2013年6月,柯達與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和巴克萊銀行達成一項8.95億美元的融資協議。該公司還計劃出售3400萬股股票以償還債務,這部分股票總價值4.06億美元,相當於重組後公司股本的85%,所得收益將歸債權人所有。
⑺ 柯達的歷史詳細
柯達公司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始創於1880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柯達是「信息影像」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這個行業的市場價值達3850億美元,包括設備(如數碼相機和掌上電腦)、基礎設施
伊士曼柯達公司
(如在線網路和影像沖印系統)以及服務和媒介(如訪問、分析和列印影像的軟體、膠卷和相紙)。柯達利用先進的技術、廣闊的市場覆蓋面和一系列的行業合作夥伴關系來為客戶提供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對影像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柯達公司宣布破產保護。公司有以下幾大業務領域:攝影—為大眾消費者、專業攝影師和電影攝影師提供數碼
「黃色巨人」柯達
[1]和傳統產品及服務;醫療影像—為醫療衛生行業提供傳統和數字影像獲取、存儲和輸出產品及服務;商業影像—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影像獲取、輸出和存儲產品及服務;元器件—為原始設備生產商(OEM)提供光學元件和感光晶元;以及顯示器—設計和製造世界領先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公司2002年的全球營業額達12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柯達全球員工總數約為七萬人,其中三萬九千人在美國。公司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向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銷售種類眾多的影像產品。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柯達公司的前身是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壯在1881年建立的「伊斯曼干版公司」。 作為膠卷、膠片和第一部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的研發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該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膠片供應商之一,包括業余和專業市場。它也進入了其他影像相關領域(例如醫療影像),並繼續致力於在不斷增長的數碼攝影和數碼成像行業獲得更堅實的立足點。 該公司前身為「伊士曼公司」,後由於生產的第一部傻瓜型膠卷相機名為「柯達(Kodak)」,遂改名。喬治·伊士曼在被人問及此事時回答說:「從語言學上說,『柯達(Kodak)』這個詞就像嬰兒說的第一個『goo』一樣毫無意義—簡潔、突兀、甚至有點粗魯,字面上兩端都由堅定不妥協的輔音字母截斷,聽起來就像你面前的相機快門聲一樣乾脆。這不就是最好的名字!」該款相機獲得巨大成功,「柯達(Kodak)」這個詞由此被加入到公司的名稱中。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到2004年底,柯達將停止製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膠片的生產還將繼續。這些變化反映了柯達已將注意力轉移到新興的數碼市場中。 柯達圖文影像集團自2005年6月完成對克里奧的並購後,正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圖文影像新時代。目前,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圖文影像產品與服務的全方位大型跨國公司,印藝業的客戶可以在柯達圖文影像世界裡得到最廣泛、集成的行業解決方案與服務,從圖文影像的智能輸入、設計、輸出、再到圖文影像的流程管理、遠程管理和存儲管理、咨詢管理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並購的成功標志著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實現了向數字化的轉型成功,基本實現了由傳統的影像業向數碼圖文影像業的過渡,初步完成了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在數碼領域的戰略部署。 曼柯達公司自1880年成立以來,柯達一直在全球影像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業務多元化,涵蓋傳統鹵化銀技術和數碼影像技術各方面。目前,柯達公司主要從事傳統和數碼影像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服務對象包括一般消費者、專業攝影師、醫療服務機構、娛樂業以及其他商業客戶。公司設有四個業務部門:攝影事業部,醫療影像部,商業影像部和元器件事業部。憑借其技術優勢、市場規模和眾多的行業夥伴關系,柯達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他們對影像中所包含的豐富信息的需求。柯達120多年的歷史正是世界影像行業發展的縮影。 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獲成功,翌年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1881年末,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柯達照相機在1888年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幾經變化之後,伊士曼的公司在1892年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 【柯達百年沉浮史】 1880年,當時還是銀行職員的喬治伊士曼開始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技術批量生產攝影干版,這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獲成功,翌年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88年,柯達照相機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 1889年,伊士曼攝影材料有限公司於倫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倫敦附近的哈羅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廠。 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 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路已經遍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 1976年,柯達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 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 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競爭對手富士已達到60%。這與100年前伊士曼果斷拋棄玻璃干板轉向膠片技術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3年9月26日,柯達宣布實施一項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2004年1月,柯達宣布裁員其現有20%的員工,即當時70000名員工在生產和行政部門的12000到15000人。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 2004年底,柯達將停止製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膠片的生產還將繼續。 2005年1月,柯達任命了新的CTO:William Lloyd,這位在惠普工作了31年的技術專家,被外界冠為「數字CTO」的稱號。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國當地時間周五,擁有131年歷史的相機製造商伊斯曼-柯達公司(EK)可能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受此消息影響,美國股市盤中柯達股票一度暴跌68%,創下該公司自1974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2012年1月3日,柯達公司宣布已收到來自紐交所的警告,因為其平均收盤價已連續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價在未來6個月內仍無起色,柯達將面臨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宣布已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以爭取渡過流動性危機,確保業務繼續運營。 編輯本段海外業務公司成立之初,伊士曼就意識到全球民用攝影市場的巨大潛力,因此積極向海外擴展業務。伊士曼干版公司在美國成立5年後就開始在倫敦設立銷售辦事處。隨後,伊士曼攝影材料有限公司於1889年在倫敦成立,全面負責柯達產品的海外銷售。起初,所有的產品都在羅切斯特生產。不久以後,國內外的需求超過了美國工廠的生產能力。因此,伊士曼於1891年在倫敦附近的哈羅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廠。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截至1900年,柯達的銷售網路已經遍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此外,日本的銷售辦事處已經在籌劃之中,而加拿大的生產廠隨著加拿大柯達有限公司的成立也已經開始動工建設。今天,柯達的生產廠遍及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印度、中國和美國。同時,柯達產品通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銷往150多個國家。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十。 編輯本段柯達危機柯達早在1976年就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但是到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
⑻ 柯達一夜熔斷13次,股價發生了什麼變化
北京時間7月29日晚,在前一交易日股價暴漲203%的情況下,柯達再度大幅高開,隨後盤中更是加速上漲,最高漲幅一度達655%,股價最高報59.98美元,向上觸發熔斷多達10次。不過暴漲之後又迎來暴跌,柯達從572%的漲幅快速回落至260%,這也觸發了該股當日的第13次熔斷。截至收盤時,柯達報33.2美元/股,漲幅318%。
目前,柯達的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在周二貸款消息宣布之前,該公司市值僅為1.15億美元。據Robintrack數據,在過去的24小時內,有20000多名Robinhood用戶將柯達股票添加到其投資組合中,使該股成為該平台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股票。
(8)柯達2000年到2012年股價擴展閱讀
柯達股票大漲的原因
當地時間7月28日,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和柯達聯合宣布,前者向伊士曼·柯達提供7.65億美元貸款,支持柯達制葯的上市。這個新部門將生產關鍵的葯物成分。
其目的是幫助美國加快生產治療多種疾病的葯物,並減少美國對外國供應來源的依賴。據美國有關部門介紹,柯達醫葯行業啟動後,美國所需葯品活性成分的1/4可以在這里生產。這一消息也直接點燃了柯達的股價。
根據柯達公司的聲明,只能提供25%的「非生物、非抗菌仿製葯」活性成分。其制葯業務預計將提供36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1200個間接就業崗位。
⑼ 以前賣膠卷的柯達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是純國產
⑽ 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百年大事
1880年 喬治·伊士曼與商人斯特朗合夥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 伊士曼從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 1883年 伊士曼發明了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888年 柯達照相機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攝影大眾化的基礎。 1889年 伊士曼攝影材料有限公司於倫敦成立。 1891年 伊士曼在倫敦附近的哈羅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廠。 1900年 柯達的銷售網路已經遍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其它歐洲國家 1921年 柯達進入中國,並創建照相學校。 1976年 柯達開發出了數字相機技術,並將數字影像技術用於航天領域 1991年 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 2000年 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到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 2002年 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 2003年9月26日 柯達宣布實施一項重大的戰略性轉變: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2004年1月13日 柯達宣布將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 2004年底 柯達將停止製造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膠片的相機 2011年10月1日凌晨 伊斯曼-柯達公司(EK)可能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2012年1月3日 柯達公司宣布已收到來自紐交所的警告,柯達將面臨摘牌。 2012年1月19日 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宣布已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 2013年5月3日 柯達申請退出破產保護,進行公司重組。 2013年8月21日美國破產法官艾倫·格羅珀(Allan Gropper)批准了柯達脫離破產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