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今後的經濟形勢呢
總的來看,上半年國內以及國際經濟受疫情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各國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措施,發達經濟體和新型市場經濟體一同進入經濟收縮期,陷入衰退。IMF對2020年全球經濟預期由早前預估下降3.0%,進一步下調到下降5%左右,預計全球經濟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大概要到2022年前後。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是大蕭條以來的首次。1,關於國際經濟形勢。總體上,5月份全球經濟沒有明顯起色,復甦前景甚至惡化。到6月份,持續衰退預期比5月份預估更嚴重,從IMF不斷下調全球經濟預期就可得到基本的判斷。
盡管上面一些指標出現積極變化,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當月還有不少指標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主要指標累計數據仍在下降通道。疫情沖擊損失尚未彌合,經濟還未回到正常水平。有些積極變化,只是相對於糟糕時,糟糕的不那麼嚴重了,實際上還沒走出糟糕的處境。有些逆勢增長的指標,雖然代表了一種趨勢和前途,但還處在量的積累階段,目前尚不足以彌補經濟的缺口、扭轉經濟下行的方向。我們一方面要看到積極的因素,增強信心,保持定力,一方面始終要有憂患意識,未雨綢繆,主動作為。
B.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近期,全球股市、匯市、商品市場大幅震盪,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符合內在經濟規律。
C. 聽說4月19日股市暴跌
呵呵,那是因為國家統計局原定於在19日早上10點公布國家第一極度的數字,結果推遲到了版下午三權點公布,而且人民銀行有規定國家不的在一個月內兩次出台加息等調空措施.這是政府高管對市場過熱的側面打擊,造成投機者心理上的恐懼,不的不說非常之高明.
呵呵,個人觀點,大家一起談論啊.
我的QQ是:490372903
D. 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特點
顯。基建投資中,高速鐵路正進入全面建設期。房地產面臨泡沫風險。出口要看世界經濟形勢。總之,有效經濟增長並不穩固。但是,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頭一年,各地政府會鋪攤子,會推動基建投資增長。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是可能的。
問題是,經濟增長尚未過熱,通貨膨脹就接踵而至。2010年11月的CPI同比增長5.1%。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面臨過的情況。我們缺少治理這種情況下的通貨膨脹的經驗。改革以來發生過的三次通貨膨脹,雖各具特點,但都是在經濟過熱的基礎上發生的,都是採用「踩剎車」的方式治理的。
我們正面臨一種兩難處境:既不能「踩油門」,又不能「踩剎車」。這是我們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貨幣政策走向的一個基本判斷。在這種兩難處境下,加強通脹預期管理十分必要。
E. 我國經濟形勢重點問題分析與對策時事報告
經濟運行:已經出現轉機,但基礎仍比較脆弱持樂觀態度的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已經出現了「拐點」或「轉機」。但他們認為,盡管如此,也應看到其基礎仍很脆弱。基本根據是,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增長8.1%,上半年增長8.2%,比去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這是國民經濟增長連續7年下滑後的第一次明顯抬頭(參見圖1)。支撐國民經濟出現轉機的條件主要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9.7%,農業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出口增長38.3%、進口增長36.2%,順差14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億美元;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0.1%,比去年同期增加3.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止降趨穩,正增長0.1%,這也是連續兩年負增長後第一次出現正增長。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態勢進一步趨好,可以說是「亮點」開始增多,但還不能據此肯定已經形成了「拐點」。因為,按照經濟周期波動的一般規律,所謂「拐點」,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率連續幾年下滑後,又連續幾年上升,其中,回升的第一年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下往上的拐點;下滑的第一年也可稱為「拐點」,這是由上往下的拐點。因此,2000年是否是經濟增長率由下往上的「拐點」,不僅要看2000年這一年經濟增長率是否高於1999年,而且還要看隨後的幾年,即2001、2002年等是否能夠一直保持經濟增長率的穩定回升。由於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中央增發國債投資支撐的,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尚未有效啟動,降低居民支出預期的問題尚未很好地解決,居民消費的回升尚不穩定,因此,今年至明後兩年經濟增長趨勢還很難確定。從季度GDP增長率走勢看,問題也還是不小。2000年第一季度為8.1%;上半年為8.2%;第三季度預計為7.2%;第四季度預計為7.4%;全年可能是7.5%左右。具有明顯的「前高後低」(見圖2)特徵,這對明年、後年的經濟增長也會產生較大影響。當前有兩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一是如果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不能有效地啟動,那麼,單靠中央政府投資來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是困難的。近幾年來,我們一直想用中央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但始終未能「帶動」起來。實踐證明,在體制轉軌時期社會投資或民間投資有其特殊規律和特殊啟動方式,單靠中央投資是「帶動」不起來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推動,但目前這方面的推動,我們還是討論得多,實際採取的行動少。二是如何通過降低居民支出預期來提高居民消費以及農民收入提高問題,均未得到有效解決。在這兩個大輪子有效轉動起來之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是很難進入穩定增長軌道的。財政政策:重點應放在支持結構調整、啟動民間投資從1998年春季中央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到現在,已經過去3年多了。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實踐證明,這一政策確實起到了擴大內需、托住經濟增長和穩定經濟的作用。不管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是否出現了拐點,都應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因為,從根本上說,我國經濟拐點的出現,最終將取決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其進程。目前我國告別的只是飢寒型向溫飽型轉變中的「短缺」,而在新興消費領域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隱性短缺」。因此,支持結構調整仍然是財政政策的重點。在當前情況下,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較低是不可避免的,不宜過分追求短期效應。財政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是合理的、必要的,盡管這類投資的周期較長、見效較慢、產業鏈條短、投資的短期拉動效應小,但其長期效應最終會反映出來。當然,也應明確,財政投資只能是面「起子」,關鍵還是啟動民間投資。從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全社會保持15%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是比較合適的。從1997年到現在,投資增長率持續低於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率分別為8.8%、13.9%、5.8%,今年上半年雖有回升也僅為11%,其中非國有經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則呈負增長態勢。這種狀況是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大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後勁的要求都是不相適應的。造成民間投資需求不旺、投資增長率低的原因:一是市場需求不足,投資找不到熱點;二是投資項目嚴重缺乏資本金,因而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三是行業壟斷對擴大民間投資仍是一個巨大障礙。貨幣政策: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第一,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出現倒置。1999年第三季度以後各季度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結構與1992年相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M2增長率持續下降,M1和M0增長率持續上升,與1999年形成了明顯反差。第二,要提高預防通脹的警惕性。1999年我國貨幣流動性比率(M2/GDP)已達146%,目前還在繼續擴大,已經超過了其它國家、特別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脹壓力明顯上升。目前貨幣政策擔負的目標過多,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金融多樣化、一體化的核心在於利率的市場化,利率雙軌制、不同市場的回報率差距過大、資金不能在不同市場流動,妨礙了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第三,企業資金出現嚴重的結構性緊缺。自1998年12月份以來,企業存款從32486.6億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0739.8億元,增長了25.4%,高於同期的M2增長率。這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的資金緊缺已經是結構性緊缺,其中相當部分企業不是缺資金,而是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第四,居民儲蓄存款出現負增長率,但物價回升幅度並不穩定。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加了3486.7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804.7億元相比,少增2318億元。但居民儲蓄減少後並未導致消費增加,居民消費價格雖然比去年同期增長0.1%,但相當不穩定。第五,金融機構的「存差」(即存款大於貸款的數額)不斷加大。1995年以後,各年存差數額分別為1995年3324.2億元、1996年7418.4億元、1997年7476.2億元、1998年9173.8億元、1999年15044.7億元和2000年上半年22595.4億元。造成存差持續擴大的原因不在於金融機構「惜貸」,而在於企業資產結構不良、資產質量不高,從而導致企業缺乏貸款能力。完善宏觀政策,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第一,擴大內需仍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任務,因此,還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三五年內不要改變。第二,啟用供給管理政策。一是清理不合理收費;二是財政提供技改貼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三是降低國有股持股比例,收回資金,用於重點領域投資,但不進入預算;四是按公共財政要求,界定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關系,把經營性事業推向市場;五是改革預算制度,實行政府采購和政府集中支付制度。第三,將國債發行的年度審批法改為余額控製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確定一個國債發行余額上限,在這個范圍內,財政部可以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度,決定發行數量、時機與規模,事後報告。這樣改有利於改變財政政策的滯後性,有利於長、中、短期國債的合理組合,有利於國庫資金調度,有利於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提供調節工具。第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目前居民儲蓄率仍然較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傳導機制不靈,迫切要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在發展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還要調整我國金融資產結構,改變目前證券交易均納入M2的管理法,在M2之外設立M3。第五,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建設,建立以資產抵押、現金流量和銷售合同等為基礎的貸款機制。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力度。運用項目融資、租賃融資、BOT等各種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F. .你如何認識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
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形勢是喜憂參半、利弊並存。所以在中國的發展與崛起道路上,我們還不能高枕無憂。我們不可能象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居高臨下的去決定事情的發展走向,但是我們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在自己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包括金融實力)大大增強的情況下,開辟新的世界新興力量的市場。
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此過程中,會有很多外來的和內在的問題,所以經濟上會有震盪反復,但總的路線不會變,重點還會放在民生上,特別是民生保障上。
1、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房產論 3、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4、深化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5、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6、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望採納
G. 有沒有最新的關於當前經濟形勢分析的文章
縱觀全球,美國經濟走強、歐洲經濟企穩、新興經濟體低迷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基本情況。盡管美國就業數據、非農數據、商業數據還存在反復的可能性,但隨著其製造業、房地產業的回暖,震盪上行的格局已經不可逆轉。為了進一步穩定美國經濟局勢,聯儲年內加息是確定性事件。近幾年來,債務危機困擾著歐洲經濟,歐債危機有沒有見底,還會不會更壞呢?從目前的情況看,歐洲經濟見底企穩是大概率事件。2015年上半年,歐元區CPI同比增長0.3%,雖然原因復雜,但至少讓歐洲民眾對QE政策有了進一步的信心。伴隨著德國經濟的堅挺,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經濟的止跌,歐洲經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雖然尚有發生希臘債務違約、英國脫歐等事件的風險,使歐洲經濟走勢還有可能反復。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撼動業已企穩的歐洲經濟。金融危機以來,新興經濟體的形勢每況愈下。由於歐洲經濟低迷、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抬頭、企業成本大幅上升,使以外向型經濟為特徵的新興經濟體舉步維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歐羅斯遭受制裁、巴西陷入衰退,種種跡象表明,新興經濟體的低迷還將延續。隨著美國加息的臨近,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陷入兩難。不寬松難以刺激經濟,寬松會導致資本外流。未來幾年,新興經濟體的主要看點在印度,如果印度經濟轉型順利,有望提振信心,帶動新興經濟體走出困境。
從2010年—2014年,中國的年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3%、9.2%、7.8%、7.7%、7.4%,一年下一個台階。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房地產行業畸形發展、製造業舉步維艱。中國經濟陷入了下行通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究其經濟根源,是拉動中國經濟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都陷入了困境。
首先是出口陷入困境。2012年—2014年,中國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完成外貿增長目標,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建國以來的首次。今年一季度,外貿增長更是只有—6%,離年度6%的目標相去甚遠。出口下滑,主要原因有四:1、主要貿易夥伴的問題。中國前四大貿易夥伴分別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導致歐洲需求萎縮;美國貿易保護抬頭;東盟部分國家與我國的南海爭端;中日關系惡化。前四大貿易夥伴都出現問題。2、出口企業的成本高企。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環保等等成本的大幅上漲,導致大量出口企業陷入兩難境地。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世界製造業中心,不是因為中國產品質量好,主要還是價廉。現在成本大幅上漲,不漲價,會虧損;漲價,會丟訂單。何去何從?3、人民幣匯率波動。由於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低下,出口企業大多以美元、歐元等結算。而買原材料、發工資、交稅,又需要用人民幣。一旦匯率波動,或者會丟訂單、或者會損失利潤。4、當前出口政策的弊端。當前鼓勵出口,以退稅政策為主,忽視了知識產權的保護。眾多企業為了爭搶訂單,同質化競爭、大打價格戰。最終造成數敗俱傷,外商坐收漁利。
其次是投資陷入困境。由於當初的「4萬億」,過度的透支了中國經濟的彈性,透支了項目和貨幣。一個經濟體的項目上馬,是有其自身規律了,當初一下子增加這么多投資,只有把原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才會上的項目,提前上了。現在如果再進行大規模投資,又再從哪裡尋找到這么多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呢?2008年中國的GDP是30萬億,M2為47萬億;2014年,GDP為63萬億,M2上升到了122萬億。M2的增速,遠遠超過GDP。除了透支項目和貨幣,「4萬億」還透支了我們的資源和環境。現在如果在進行大規模投資、強刺激,無異於飲鴆止渴。
第三,消費也陷入困境。當前擴大消費存在四大障礙:窮人太多、窮人太窮;富人缺乏消費慾望;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導致中產階級不敢消費;假冒偽劣商品橫行,導致消費環境非常惡劣。因此,盡管有著十幾億人口,消費卻非常疲軟。
由於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都陷入困境,中國經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為此,新一屆領導作出了「新常態」判斷。並出台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鼓勵創業創新等一系列政策,試圖挽救經濟下滑的趨勢。但時至今日,收效甚微。近一年來,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在股市,帶著對改革成功的預期,帶著對財富的夢想,大量資金洶湧入市,股市在人們的驚嘆中創了一輪又一輪的新高。在經濟最低迷的時刻,股市高漲給了人們信心。人們在享受財富盛宴的同時,不禁對股市的泡沫產生擔憂,猜測這輪瘋牛行情會以何種方式終結。瘋牛行情結束的方式不外乎兩種:一是隨著股價的上漲,上市公司業績好轉。上市公司業績好轉的速度超過股價上漲的速度,從而拉低市盈率,化解泡沫。------這就是管理層想要的「慢牛」。二是泡沫極度瘋狂後破滅。其實,細細想過後就知道,「慢牛」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都知道會出現「慢牛」,由於人性的貪婪,大家就都會爭先恐後進入,結果一定會出現暴漲暴跌。因此,本輪瘋牛行情的必然結果是狂歡過後泡沫破滅,一地雞毛。
基於這樣的經濟形勢,該如何解決呢?當前,最核心的問題是保就業,而要保就業必保實體企業。因此,商事改革、鼓勵創新、稅收優惠、產業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就應運而生了。但是,解決實體企業最困難的融資問題還需靠貨幣政策,放水不可避免。放水的結果將是導致股市的進一步瘋狂。但無論如何,上市公司也是實體企業,給優質企業較高的估值也算是對創業者的一種激勵。況且,資金在進入股市投機炒作的同時,總會有部分流入企業,支持企業的發展。在一系列財政政策配合下,實體經濟逐步好轉還是有希望的。問題是,如果在實體經濟復甦前股市泡沫先破滅了,對經濟的打擊就更為沉重。那麼,股市能撐到實體經濟復甦的時候嗎?結果怎樣,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