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原因有哪些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原因有:
1、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2、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3、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貳』 一帶一路面臨哪些挑戰
「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主要挑戰
首先,從國內發展面臨的挑戰來看,「一帶一路」成功的關鍵在於「互聯互通」,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必須實現「地區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聯通,不同地區之間需要尋找自己的優勢,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將蛋糕做大、做好。然而,當前卻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不同行政區域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如果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過於濃厚,或者是不同地區搶占「一帶一路」紅利,那麼就會使「互聯互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現有的官員績效評價體系存在不合理之處,「一帶一路」是大工程,需要長期的投資,一些項目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取效果,而官員的任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些官員難免會出現「肥了他人田」的擔憂。其次,「一帶一路」戰略規模宏大,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一些地區仍然處於「觀望」階段。因此,「一帶一路」在國內實施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互聯互通」,這也是破局的關鍵。
與國內的挑戰相比,「一帶一路」在國際上面臨的挑戰則更加艱巨。首先,一些國家政局本身就處在動盪之中,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比較弱,而「一帶一路」主要是「高層政治」之間的合作,看重的是與政府間的合作,選舉政治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政府發生權力交替,就會存在中止「一帶一路」項目的風險。其次,沿線國家國內復雜的利益集團問題也是決定「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尤其是有著「火葯桶」之稱的中東地區教派林立,民族、種族矛盾尖銳,甚至演化為政治矛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團。「一帶一路」項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協調好這些國家復雜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那麼就會存在一些利益集團為利益爭奪而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破壞的問題,從而增加「一帶一路」實施的阻力。最後,沿線國家國內的腐敗問題也是「一帶一路」不可迴避的現實性問題。「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支撐,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帶一路」也是一個海外投資項目,「金錢容易滋生腐敗」。「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腐敗問題比較嚴重,這不僅會增加「一帶一路」項目的投資成本,嚴重的話還會造成不公平競爭行為,使「一帶一路」項目在海外面臨受阻困境。因此,如何確保一個自由、良性競爭、可持續的國際投資環境是「一帶一路」項目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國際項目合作的「點睛之筆」。
「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較明顯,如何在差距如此明顯的環境下做到「統一」,簡化投資程序,降低投資成本,這也是「一帶一路」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首先是「貨幣」的統一問題。「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單位,然而每個國家貨幣的幣值也處於變動之中。因此,如果能夠在大家認可的足值貨幣上達成共識,將會大大提高「一帶一路」的發展水平。其次,交通工具的不統一也是「一帶一路」項目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當前「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在鐵軌軌道尺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貨物在運輸時候途徑不同國家需要進行換軌,例如,中國與中亞國家採用不同的鐵路軌道,這不但增加了運輸成本,還會限制一些對保鮮條件要求比較高的商品的供應,不利於「貿易暢通」。最後,沿線國家海關工作也缺乏統一標准。海關是確保對外貿易流通的關鍵部門,不同國家的海關工作標准存在著一些差異,如果不能得到統一,那麼就會使「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效果大打折扣,這也是「一帶一路」實施的基礎。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5月28日,以「互聯互通,共建共贏」為主題的「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在西安舉行,期間提出要在上海建立「一帶一路」海關能力培訓基地。總之,「一帶一路」是一個跨區域的大工程,如果能夠做到尊重差異基礎上的統一,那麼就會打通「一帶一路」項目的經絡,疏通「一帶一路」項目的血液。
「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實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這個主體上來,而無論是高層,還是當地民眾,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則直接影響「一帶一路」的落實。首先,沿線國家政治高層對「一帶一路」的認識使其會對「一帶一路」本土化的大方針產生直接影響。當地政府高層無法准確把握「一帶一路」內涵,難免會在制定政策以及落實政策中有失「一帶一路」的戰略高度。其次,「一帶一路」深入到當地基層建設,需要依靠當地民眾之手支撐,如果當地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存在偏差,滋生「反華意識」,那麼「一帶一路」項目就會遭到當地民眾的抵觸,甚至是破壞,這對於「一帶一路」戰略來說,無異於災難性的打擊。因此,中國需要在「一帶一路」項目落實之前構建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正確認識,破解「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以及「中國威脅論」謠言。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中指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帶一路」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問題。國內的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地區。新疆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西部門戶,而近年來,「疆獨勢力」卻異常活躍,在社會上製造各種聳人聽聞的打砸搶燒惡性暴力事件,如果不能對「疆獨」勢力進行有效控制,必然會對「一帶一路」項目造成破壞,並引發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從國際上來看,「一帶一路」途徑文明的沖突帶,尤其是中東地區民族矛盾、教派沖突以及恐怖勢力猖獗,不排除「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成為他們進行敲詐勒索的目標。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財產安全、勞工安全」等也是一項重大挑戰。
「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應對策略
第一,踐行「一帶一路」戰略首先需要明確實踐主體。政府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者,政府主要扮演著開疆拓土、牽線搭橋的角色。政府首先需要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鏈接,打開沿線國家的國內市場,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些方面的「必要統一」,在政策層面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其次,企業應該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中最活躍的部分。商人以追求利益為目標,企業是「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直接承擔者,應該成為「一帶一路」項目中經濟利益的捍衛者。在全球化的今日,跨國公司成為了「海外投資」的主要承擔者,中國實施「一帶一路」項目也需要有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成為了我國進行海外投資的主體,例如中石油等。然而,一些國家對國有企業的國家背景存有偏見,認為國有企業的存在會導致不公平競爭行為,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應該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增加國有企業的透明度,做好釋疑、解疑工作。當然,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可以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去。「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戰略,也是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對於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需要進行甄別,寧缺毋濫,這就需要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能力,還要具有過硬的國際公關能力。
第二,要採取多種手段有效應對「一帶一路」項目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首先,從國家角度來講,國家應該倡導沿線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聯合反恐中心,在中心實現反恐情報共享,反恐行為相互配合的目標,共同應對恐怖勢力威脅。其次,中國應該與沿線國家在安全方面加強合作,以當地政府為主,同時依託於「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動亂地區設立一道對「一帶一路」資產以及海外勞工進行保護的安全屏障。必要時也可以與當地政府協商後派出維護海外資產項目的安全人員,確保「一帶一路」項目的安全。最後,投資本身就意味著風險,為了規避風險,中國企業也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共同組成跨國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將「一帶一路」蛋糕共同做大做好。
第三,積極推動投資建設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化」。在「一帶一路」項目落戶沿線國家之前,我國需要建立「一帶一路」專門研究機構,做足前期准備工作,並且實現與企業的合作,組織有能力的專門研究人員赴沿線國家進行長期、實地考察,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地發展的具體情況以及「一帶一路」企業的具體特點採取不同的「投資戰略」,促使「一帶一路」項目「紮根本土」。此外,智庫除了擔任研究、考察工作外,還應該發揮橋梁的作用,開啟不同國家之間智庫的溝通與交流,增強智庫層的互信,構建沿線國家決策層對「一帶一路」的科學認知。
第四,要加強「一帶一路」的對外宣傳工作。「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中國走出去的「經濟工程」,還是一項巨大的「形象工程」。因此,對「一帶一路」的宣傳工作需要採取「入鄉隨俗」的策略,講求「互利共贏」的原則,使當地人能夠真正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去的福利,以及給他們的生活帶去的積極改變。中國政府以及企業在開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對當地的公益投入,使「一帶一路」走過的地方能夠印下友好的腳印。
第五,設立專門機構對「一帶一路」進行科學管理。對於「一帶一路」的實施,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國際政治、國家與國民安全賬、大國責任賬、全球與地區發展賬、民族信心賬等等,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專門機構對「一帶一路」進行科學管理,難免會使「一帶一路」項目顧此失彼,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一帶一路」是一項巨大工程,不僅涉及到工程項目建設,還需要與沿線國家進行溝通、協調。「一帶一路」管理機構在設立時應該以項目需要為出發點,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相關機構。其次,「一帶一路」管理機構在設立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多邊機制」,實現與當地政府以及其他國家共同管理,一方面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不同參與者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
第六,通過制度化機制將「一帶一路」項目在當地固定下來。當前中國「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時主要採取的是政府間合作,「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政局不穩,再加上選舉政治的影響,「一帶一路」存在著被中止的風險。任何政府間的合作都存在著風險,唯有通過規則與制度將合作機制化,才能夠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化機制將「一帶一路」項目在當地固定下來,那麼就會確保「一帶一路」的連貫性與穩定性,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依舊處於對規則的適應階段,並沒有主導制定新國際規則的實力。當前世界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差距比較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處於對現有國際規則的適應階段,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無法適應TPP的高度自由化要求,中國應該抓住這一點,將「一帶一路」總體保持在現有國際規則的框架內,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去主導制定符合我國利益的新規則,並對一些不合理的規則進行修訂,使之能更加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現實發展需要。
『叄』 財政政策對一帶一路有什麼作用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及實施,工作千頭萬緒,其中的理論建設也很重要。對「一帶一路」的理論分析應該是寬視角、多層面和全方位的,比如歷史、文化傳統、精神等。筆者主要以GDP四部門為框架,對「一帶一路」做些經濟分析。
用支出法核算,GDP包括居民消費(C)、企業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X-M)。不談出口,僅對GDP做三部門分析。首先分析居民消費,政府多年來努力擴大居民消費,但效果不理想,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5%。提高消費率屬於結構性改革,需要漫長的過程。
再看企業投資。投資主要包括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現在製造業行業大都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不足70%,即便像光伏那樣的新興產業也都過剩。房地產的超級繁榮時期已經結束,雖然房地產很重要,但不能過分依賴。撇開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從短期看,基礎設施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現在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土地財政問題復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明顯回落。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需要調動全社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可帶動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一帶一路」是很好的經濟增長點,受益的不僅僅是中西部,帶、路、廊、橋,產業園區,投資必定擴大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拉動中西部乃至全國的消費和投資。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積極作用。為刺激經濟,近年來貨幣政策採取「定向寬松」的招式和非對稱降息,但效果不明顯。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邊際效用在下降,需要打好財政「組合拳」,增加政府購買。政府購買的形式很豐富,比如購買物品和勞務,增加對道路、橋梁、口岸、碼頭等公共工程的投入,政府還可以購買規劃。比如跨境道路的設計,要充分考慮道路沿線的地質地貌、周邊的礦產資源的分布、儲量和運輸路徑,還要考慮風俗民情和災害發生情況等,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勘查,做很細致的規劃。像這種規劃,可以由政府購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財政的錢可以花得很聰明,比如採用PPP模式加強公私合營、財政貼息等手段,撬動更多的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在GDP三部門分析中,居民的消費率低,則儲蓄率就相對較高。如果金融部門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宏觀經濟也能順暢運行。當經濟形勢比較好時,金融部門的媒介作用發揮得較好。而當經濟形勢比較弱時,銀行惜貸,不願承擔過大風險。銀行貸款利率較高造成整個社會融資成本較高,抑制了實體經濟增長。依靠現有的金融體系為「一帶一路」融資,前景不樂觀。因為「一帶一路」項目主要是對外投資,需考慮對方意願,需要協商並徵得周邊國家的同意,需要做很多外交工作,不可預測、不可控的因素較多。
「一帶一路」項目大多帶有公共產品的屬性,雖然社會效用高,但經濟效益偏低,投資周期長。商業性金融對「一帶一路」項目到底有多少積極性,目前不得而知。即便商業性金融願意投資,但高企的利率也不是「一帶一路」項目可以承受的。成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很有必要,這樣做可以將財政和貨幣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利用些許政府信用,以較低利率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到「一帶一路」建設,以增量帶存量,進而盤活整個金融盤子,讓整個社會資金流動起來,為實體經濟服務。
在以上GDP三部門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引入外需做四部門分析。從外部看,美國經濟在緩慢復甦,但很難恢復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歐元區的問題比較嚴重,受老齡化和福利制度的拖累,經濟幾乎停滯。日元貶值嚴重。新興市場分化嚴重。另外,我國的國際貿易環境值得關注,2013年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經濟調查。
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不佳,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也一樣。在外需比較疲弱時,凱恩斯主義受到重視,各國都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這就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周邊國家對接提供了歷史機遇。「一帶一路」是互聯互通的典範,它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許多沿線國家與我國有共同利益。「一帶一路」覆蓋的范圍越廣,有效促進資本、勞動力、資金和貨物的流動,越能有效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拉動外需。
在開放的背景下,「一帶一路」融資既要考慮國內金融市場,還要考慮與所有的利益共同體一起去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離岸人民幣、美元、歐元或者相關國家的貨幣都可以。筆者建議,應發行人民幣計價「絲路債券」。「絲路債券」可以補充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本金,也可以根據「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需求發行;絲路債券可以在國內金融市場發行,也可以在國際債券市場發行;還可通過設立SPV等方式,做好風險隔離,吸引國際金融機構、項目東道國金融機構參與。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建設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對內可調整投資方向和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增加政府購買,以增量帶動存量改革;對外擴大外需,突破市場約束,完善國際經濟秩序,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降低我國經濟運行成本。
『肆』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
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
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WTO這一被大多數成員國一致遵守國家經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
『伍』 什麼是「一帶一路」戰略如何理解其國家戰略地位試舉一二例分析說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取得
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陸』 結合實際論述一下中國一帶一路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
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一帶一路」為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提供了新平台。「一帶一路」涵蓋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實現了「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的統一,有助於推動全球均衡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著眼點,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宏觀政策協調。
對於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次搭中國經濟發展「快車」「便車」,實現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性機遇,有力推動的南南合作的廣泛展開,同時也有助於增進南北對話,促進南北合作的深度發展。
『柒』 一帶一路有哪些挑戰對策有哪些
一、「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帶一路」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延伸國內18個省,覆蓋沿線60多個國家,穿越亞洲文明、伊斯蘭文明、歐洲文明,沿線國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甚至相互敵對,不同文明之間也存在著碰撞。中國雖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發展質量不容樂觀,而且過於重視「一帶一路」的地緣效益,這會加劇國內地區發展的分裂,引發不同地區之間的不良競爭。
1、從國內發展面臨的挑戰來看。
「一帶一路」成功的關鍵在於「互聯互通」,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必須實現「地區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聯通,不同地區之間需要尋找自己的優勢,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將蛋糕做大、做好。然而,當前卻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不同行政區域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如果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過於濃厚,或者是不同地區搶占「一帶一路」紅利,那麼就會使「互聯互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現有的官員績效評價體系存在不合理之處,「一帶一路」是大工程,需要長期的投資,一些項目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取效果,而官員的任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些官員難免會出現「肥了他人田」的擔憂。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規模宏大,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一些地區仍然處於「觀望」階段。因此,「一帶一路」在國內實施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互聯互通」,這也是破局的關鍵。
2、與國內的挑戰相比,「一帶一路」在國際上面臨的挑戰則更加艱巨。
首先,一些國家政局本身就處在動盪之中,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比較弱,而「一帶一路」主要是「高層政治」之間的合作,看重的是與政府間的合作,選舉政治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政府發生權力交替,就會存在中止「一帶一路」項目的風險。
其次,沿線國家國內復雜的利益集團問題也是決定「一帶一路」項目實施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尤其是有著「火葯桶」之稱的中東地區教派林立,民族、種族矛盾尖銳,甚至演化為政治矛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團。「一帶一路」項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協調好這些國家復雜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那麼就會存在一些利益集團為利益爭奪而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破壞的問題,從而增加「一帶一路」實施的阻力。
最後,沿線國家國內的腐敗問題也是「一帶一路」不可迴避的現實性問題。「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支撐,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帶一路」也是一個海外投資項目,「金錢容易滋生腐敗」。
「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腐敗問題比較嚴重,這不僅會增加「一帶一路」項目的投資成本,嚴重的話還會造成不公平競爭行為,使「一帶一路」項目在海外面臨受阻困境。因此,如何確保一個自由、良性競爭、可持續的國際投資環境是「一帶一路」項目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國際項目合作的「點睛之筆」。
3、「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較明顯,如何在差距如此明顯的環境下做到「統一」,簡化投資程序,降低投資成本,這也是「一帶一路」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統一問題。「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單位,然而每個國家貨幣的幣值也處於變動之中。因此,如果能夠在大家認可的足值貨幣上達成共識,將會大大提高「一帶一路」的發展水平。
其次,交通工具的不統一也是「一帶一路」項目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當前「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在鐵軌軌道尺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貨物在運輸時候途徑不同國家需要進行換軌,例如,中國與中亞國家採用不同的鐵路軌道,這不但增加了運輸成本,還會限制一些對保鮮條件要求比較高的商品的供應,不利於「貿易暢通」。
最後,沿線國家海關工作也缺乏統一標准。海關是確保對外貿易流通的關鍵部門,不同國家的海關工作標准存在著一些差異,如果不能得到統一,那麼就會使「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效果大打折扣,這也是「一帶一路」實施的基礎。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5月28日,以「互聯互通,共建共贏」為主題的「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在西安舉行,期間提出要在上海建立「一帶一路」海關能力培訓基地。總之,「一帶一路」是一個跨區域的大工程,如果能夠做到尊重差異基礎上的統一,那麼就會打通「一帶一路」項目的經絡,疏通「一帶一路」項目的血液。
4、「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實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這個主體上來,而無論是高層,還是當地民眾,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則直接影響「一帶一路」的落實。
首先,沿線國家政治高層對「一帶一路」的認識使其會對「一帶一路」本土化的大方針產生直接影響。當地政府高層無法准確把握「一帶一路」內涵,難免會在制定政策以及落實政策中有失「一帶一路」的戰略高度。
其次,「一帶一路」深入到當地基層建設,需要依靠當地民眾之手支撐,如果當地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存在偏差,滋生「反華意識」,那麼「一帶一路」項目就會遭到當地民眾的抵觸,甚至是破壞,這對於「一帶一路」戰略來說,無異於災難性的打擊。因此,中國需要在「一帶一路」項目落實之前構建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正確認識,破解「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以及「中國威脅論」謠言。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中指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帶一路」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問題。國內的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地區。新疆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西部門戶,而近年來,「疆獨勢力」卻異常活躍,在社會上製造各種聳人聽聞的打砸搶燒惡性暴力事件,如果不能對「疆獨」勢力進行有效控制,必然會對「一帶一路」項目造成破壞,並引發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
從國際上來看,「一帶一路」途徑文明的沖突帶,尤其是中東地區民族矛盾、教派沖突以及恐怖勢力猖獗,不排除「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成為他們進行敲詐勒索的目標。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財產安全、勞工安全」等也是一項重大挑戰。
二、「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應對策略: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中指出,「一帶一路」雖然面臨巨大挑戰,但是也存在著良好機遇,中國要敢於迎難而上,腳踏實地下好「一帶一路」大棋局。
1、踐行「一帶一路」戰略首先需要明確實踐主體。
政府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倡導者,政府主要扮演著開疆拓土、牽線搭橋的角色。政府首先需要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鏈接,打開沿線國家的國內市場,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些方面的「必要統一」,在政策層面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企業應該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中最活躍的部分。商人以追求利益為目標,企業是「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直接承擔者,應該成為「一帶一路」項目中經濟利益的捍衛者。在全球化的今日,跨國公司成為了「海外投資」的主要承擔者,中國實施「一帶一路」項目也需要有一批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成為了我國進行海外投資的主體,例如中石油等。
然而,一些國家對國有企業的國家背景存有偏見,認為國有企業的存在會導致不公平競爭行為,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應該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增加國有企業的透明度,做好釋疑、解疑工作。當然,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可以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去。「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戰略,也是我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對於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需要進行甄別,寧缺毋濫,這就需要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能力,還要具有過硬的國際公關能力。
2、要採取多種手段有效應對「一帶一路」項目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首先,從國家角度來講,國家應該倡導沿線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聯合反恐中心,在中心實現反恐情報共享,反恐行為相互配合的目標,共同應對恐怖勢力威脅。
其次,中國應該與沿線國家在安全方面加強合作,以當地政府為主,同時依託於「聯合國維和部隊」,在動亂地區設立一道對「一帶一路」資產以及海外勞工進行保護的安全屏障。必要時也可以與當地政府協商後派出維護海外資產項目的安全人員,確保「一帶一路」項目的安全。
最後,投資本身就意味著風險,為了規避風險,中國企業也可以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共同組成跨國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將「一帶一路」蛋糕共同做大做好。
3、積極推動投資建設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化」。
在「一帶一路」項目落戶沿線國家之前,我國需要建立「一帶一路」專門研究機構,做足前期准備工作,並且實現與企業的合作,組織有能力的專門研究人員赴沿線國家進行長期、實地考察,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地發展的具體情況以及「一帶一路」企業的具體特點採取不同的「投資戰略」,促使「一帶一路」項目「紮根本土」。此外,智庫除了擔任研究、考察工作外,還應該發揮橋梁的作用,開啟不同國家之間智庫的溝通與交流,增強智庫層的互信,構建沿線國家決策層對「一帶一路」的科學認知。
4、要加強「一帶一路」的對外宣傳工作。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中國走出去的「經濟工程」,還是一項巨大的「形象工程」。因此,對「一帶一路」的宣傳工作需要採取「入鄉隨俗」的策略,講求「互利共贏」的原則,使當地人能夠真正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去的福利,以及給他們的生活帶去的積極改變。中國政府以及企業在開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對當地的公益投入,使「一帶一路」走過的地方能夠印下友好的腳印。
5、設立專門機構對「一帶一路」進行科學管理。
對於「一帶一路」的實施,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國際政治、國家與國民安全賬、大國責任賬、全球與地區發展賬、民族信心賬等等,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專門機構對「一帶一路」進行科學管理,難免會使「一帶一路」項目顧此失彼,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一帶一路」是一項巨大工程,不僅涉及到工程項目建設,還需要與沿線國家進行溝通、協調。
「一帶一路」管理機構在設立時應該以項目需要為出發點,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相關機構。其次,「一帶一路」管理機構在設立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多邊機制」,實現與當地政府以及其他國家共同管理,一方面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不同參與者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
6、通過制度化機制將「一帶一路」項目在當地固定下來。
當前中國「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時主要採取的是政府間合作,「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政局不穩,再加上選舉政治的影響,「一帶一路」存在著被中止的風險。任何政府間的合作都存在著風險,唯有通過規則與制度將合作機制化,才能夠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能夠通過制度化機制將「一帶一路」項目在當地固定下來,那麼就會確保「一帶一路」的連貫性與穩定性,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依舊處於對規則的適應階段,並沒有主導制定新國際規則的實力。
當前世界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差距比較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處於對現有國際規則的適應階段,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無法適應TPP的高度自由化要求,中國應該抓住這一點,將「一帶一路」總體保持在現有國際規則的框架內,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去主導制定符合我國利益的新規則,並對一些不合理的規則進行修訂,使之能更加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現實發展需要。
『捌』 如何理解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條線路:
中蒙俄經濟帶:主要通過環渤海、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的交通與能源通道,並向東連接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俄羅斯連接歐洲。
新亞歐陸橋經濟帶:通過原來的亞歐大陸橋向西通過新疆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
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通過雲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
海上戰略堡壘:分別由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北部灣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
『玖』 如何應對"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
1、減少和消除疑慮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意圖很清楚就是要促進歐亞大陸一體化發展,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並不是走傳統的霸權崛起的路子。
2、加強途徑國家、地區的合作,建立安全防範體系。為了投資收益的保障,還要完善市場風險評估標准體系,減少市場的不安全因素,確保收益穩定。
3、以創造性合作方式推進南海爭端解決。我們完全可以堅持「主權歸我,共同開發」的理念達到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