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結合具體作品,比較分析北島和舒婷兩個人的創作個性和特點
北島與舒婷的詩歌在思想內容的側重點、藝術表現方式和話語風格都有區別。
一,思想內容側重點的區別;
1,北島。
北島的詩最突出的是表達一種懷疑和否定精神,對虛幻的期許、選擇的猶豫和對缺乏人性內容的苟且生活的堅持拒絕。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內心充滿痛苦和不安、熱血激昂、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感,正在努力擺脫黑暗,四處尋找光明的青年形象。
2,舒婷。
舒婷的詩多抒發她自己對情感、對人生哲理的獨特感悟和經驗,能夠把個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的揭示和對自我情感的抒發,與對社會現實的關懷和感知結合起來,她是以自己的感悟方式,在個人青春的失落中感應民族的命運,在自己不甘沉淪的追求中寄寓一代人的精神探求。
二,藝術表現方式的區別;
1,北島。
北島善於用鮮明、獨特和堅實的意象,並且通過意象之間的拼接跳躍和組合營造出復雜的
富有張力的意象結構,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整體上帶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價值內涵上處於對立的位置。
2,舒婷。
舒婷的詩,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
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她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② 分析北島的詩作一切
對北島詩的另一方面的批評,是說他的詩感情頹廢,不健康,絕望,悲觀主義,虛無主義。「悲觀」在現在也許還是不好,但已經不是那麼嚴重的事情。在五六十年代和文革那個時期,悲觀可是嚴重的問題;不管是對自己的生活,還是對社會歷史,都絕對的要不得。文革後一個時期,「悲觀」仍是一個政治倫理性質的問題。記得當時有一篇文章批評北島的詩表現了一種心如死灰的情緒,發出了絕望的嚎叫。
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
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一切苦難都沒有內容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一切交往都是
初逢/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一切信仰都帶有
呻吟/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舒婷寫了《這也是一切》來呼應。舒婷的這首詩有一個副標題,「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這首詩比較長,我念其中的一部分:
……不是一切大樹都被暴風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
消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夢想都甘願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的那樣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燒自己而不把別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僅指示黑夜而不報告
曙光/不是一切歌聲都掠過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③ 波動-北島 故事梗概
這個故事的主線是楊訊下鄉做知青時偶遇了了女孩肖凌,兩人彼此相愛,然而肖凌是高級知識分子出身,是被批判的罪人,社會地位低下,在剛下落農村的時候委身於一個救過她性命的大學生,未婚先孕,並生下了女兒,但大學後來回京上大學,卻一去不復返。他在離別之前許諾回京就讓他父親動用權力將她從苦海當中打撈出來,孰料食言而自肥。林東平憂心兒子的前途,因為這勾起了他當年與領導夫人相愛最終沒有好結果的往事,而楊訊就是因為這段孽緣而生,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罷了。於是林東平百般打壓,拆散這兩個戀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的結尾是楊訊登上離開的列車,而肖凌在雨夜之中孤獨死去。
肖凌的死不是這些年我見過最唯美的畫面,然後讀完之後又始終念念不忘,也不知道為什麼。她彈鋼琴、喜歡洛爾迦的詩,有著長長的睫毛,氣質幽冷,像一朵搖搖晃晃的雨夜花。我忽的又想起了劉慈欣筆下的葉文潔,不論家庭背景、氣質亦或命運,她與肖凌都驚人的相似,想來若是《波動》位面存在紅岸工程,那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刻又交由肖凌掌握,她是會與三體人聯系呢聯系呢還是聯系呢?
北島不是在寫科幻小說,但現實與科幻一般殘酷,肖凌幽冷的氣質,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在國族喧囂騷亂的狂熱里一個人安安靜靜綻放,然後無人賞識,在種姓論出身論原罪論的動亂年代嗚咽。自出生以來所經歷的種種苦厄重創了肖凌對世界的信任,就像北島在幾年後於詩集中對這個操蛋的世界高呼我不相信,前戀人與戀人對她的背叛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化成了最濃郁的絕望和虛無,哪怕是玩世不恭的流浪漢白華在這虛無面前也要自慚形穢,因為他眼中還有希望,而這在肖凌眼中我們是等不到了。
楊訊那熱熾的理想主義在她面前是如此的淺薄,他沒有意識到他腳下的根基是如此的脆弱,一步走錯就可能萬劫不復。在故事的開頭,楊訊炫耀式的告訴肖凌自己曾經坐過大牢,因為拒絕在飢荒的年代為了保護農民拒絕繳納公糧,肖凌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是有父輩的權力保護,你又怎麼還能像眼前這般如此輕易地出現在她面前。她更是嘲諷道,其實國家就是你們最大的保護人,只要不犯錯運氣尚可,出身於統治階級的你們是不會理解底層人士的痛苦的。楊訊在當時並沒有明白肖凌此話的意味,但想來在故事的結尾,楊訊因為親生父親林東平權力的干預下,輕松得到其他人一輩子都可能得不到的機會,開後門回京的時候或許明白了。
④ 北島《紅帆船》賞析
賞析:
《紅帆船》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是真實。一開頭詩人就明確的表現出直面現實的勇氣,採取的是反問句式。他再也不輕信面前的一切,他也再也不去詐騙他人:我不能再詐騙你,讓心像一片顫抖的楓葉,寫滿那些關於春季的流言。
他再也不為任何人去掩蓋太平,他要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邏輯去審視這個世界。「楓葉」的意象無比有新意,盡管楓葉很美,「霜葉紅於二月花」,楓葉雜譾紅,它畢竟帶來的是秋季的信息,它不是花,不是春季,它是迷惑人的,是虛假的。
曾經使一代青年癲狂的時期過去了,最初的時代,特別是青年人感到迷惑惆悵,他們「在被黑夜碾碎的沙灘」上,一時不知何去何從。
他們覺患上宛若遭到巨大的嘲搞以及詐騙,但事實教育了他們,他們再也不迷信,開始獨立思考。他們對現存的一切都不相信,都要親自加以驗證。可以說,那個時代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代獨立思考的青年。
盡管「後面的海水卻茫茫無邊」,盡管今後無論是個人、祖國、民族未來途程中,還有無數的謊言、無數的陷阱、無數的「帶著注釋的希望」仍要扮演欺騙者的角色,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代已經過去了。
因為「國人漸已醒」,使他們醒來的就是那隻運載著獨立思考之風、直面真實之風、理性思維之風的科學的「紅帆船」。
(4)波動北島分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20世紀80年代。
作者簡介
北島(1949~),原名趙振開。浙江湖州人。歷任北京市六建工人,《新觀察》、《中國報道》編輯,北京飛達(集團)公司幹部。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
對於北島,大多數人還是很陌生的,雖然他曾獲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詩刺穿了烏托邦的虛偽,呈現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吶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們。自20世紀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新詩已有近百年的歷程。
新文化的成就在嚴肅的文學史家眼中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現代詩歌更是被人瞧不起。誠然,現代詩歌無法與古典詩歌相提並論,也許沒有過多值得稱道的,因而有不少人感嘆:「當代無詩歌」,甚至有人刻薄地說:「當代只有詩歌作者而沒有詩人。」我們這個 「詩歌的國度」果真衰落了嗎。.
新詩里沒有傳世之作嗎。對於前述論調,我不敢苟同。如果要說「當代無詩歌」,除非把「當代」一詞限定在九十年代,因為此前的數十年間──僅僅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現了一批優秀甚至堪稱傑出的詩人,北島就是其中之一。
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北島詩選》、《太陽城札記》、《北島與顧城詩選》,中短篇小說集《波動》,譯著詩集《現代北歐詩選》等。
⑤ 幫忙分析北島的詩《回答》
單純的控訴往往流於膚淺的自傷,和瘋狂的仇恨,這樣的控訴是不能起到警醒歷史的作用的,而一個民族的災難需要的是理性的、深入的、更加寬廣的深層次的省思,沒有這樣的省思,這個民族就不會吸取教訓,就不會在災難之後真正的奮起,真正地走向美好的未來。這首詩之所以到現在為止仍然不過時,就在於它的強大的反思力量。心中有愧的人,在過去年月里犯過這樣那樣錯誤的人,曾經盲目狂熱的人,受過欺騙的人,受過苦難的人,徘徊掙扎過的人,都能在這首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些影子加在一起,重疊在一起,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多災多難的縮影。我們曾經走過那麼多的彎路,我們曾經經歷過那麼的磨難,我們曾經那麼地輕信幼稚,在看過這首詩之後,會有一種浴火重生的感嘆。
這首詩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載這種思想的是高超的詩歌藝術。北島用他強健的筆觸付與了作品強大的藝術張力。它將抽象的倫理觀念與平易的意象相結合,產生了一種超現實的思想力量。不僅如此,其強烈的悲劇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冷峻的反諷、濃郁的悲憤、熾熱的感情,如火山噴發一般使人驚心動魄。
詩中許多意象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如「鍍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強烈的象徵性。特別是「死海里千帆相競」,就是對文革十年群魔亂舞、人妖顛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義不彰的高度概括。詩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詩人對黑暗勢力的連珠炮般的轟擊,那麼激烈而堅定,那一連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與正義的呼聲,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歷史的大浪淘沙。詩的最後一節,詩人將強烈的感情和控訴進行了高度的升華,從而使詩具有了哲理的意蘊,歷史的深度。也表現了詩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嚮往,對於人民的堅定信心。其浪漫主義情懷和象徵主義意象高度融合,嚴肅、冷峻、莊重、熱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顧,又有熱烈的希望。
當然,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不是完美無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盡人意之處,比如,詩的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鋪天蓋地,從天而降,語攜風雷,勢不可當。但從第三句開始,語氣再也無法達到前兩句的力度和氣勢。從第三句一直到詩最後一句,彷彿都是為了論證前兩句而存在的。整首詩好象就是為了提出「卑鄙——高尚」這個警句而寫的。這使得這首詩顯得有點「頭重腳輕」。不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確實振聾發聵,是開啟一個時代的名句,也必將流傳千古。它的意義已經不限於詩歌,它對中國社會的深層剖析遠遠大於它對於中國詩壇的貢獻。也許所有的藝術都是缺憾的藝術,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微瑕並不影響它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預見的。
這首詩中最有名的就是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是一種憤慨的吶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許卑鄙能夠暢行於一時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時一地而已。高尚盡管會被死神與苦難糾纏,但是畢竟總有一種光芒讓你想親近,就如同那斑斕的天光。
當然,人生在世,我們無須時時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審視卑鄙與高尚,也沒有必要自以為高尚,去貶低他人。道德的優越感最容易讓自己以高尚的名義掩飾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為每個個體中都蘊涵著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是活生生的塵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為人的存在,卑鄙與高尚交織在靈魂之中。我們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無論在自以為高尚的時候還是自以為卑鄙的時候,因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同時,也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別人,因為那就是真實的他人。
當然,卑微的我們還是會被美麗、真實、高尚感動,會被醜陋、虛偽、卑鄙扭曲。或許人也是墮落的天使,只是墮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許,我們本就沒有抵抗卑鄙誘惑的能力,但是只要靈中還存有一絲對高尚的自然親近,那麼我們或許還擁有救贖或者被救贖的機會。
⑥ 請鑒賞一下北島的《回答》,謝謝!
北島用他強健的筆觸付與了作品強大的藝術張力。它將抽象的倫理觀念與平易的意象相結合,產生了一種超現實的思想力量。不僅如此,其強烈的悲劇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冷峻的反諷、濃郁的悲憤、熾熱的感情,如火山噴發一般使人驚心動魄。
詩中許多意象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如「鍍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強烈的象徵性。特別是「死海里千帆相競」,就是對文革十年群魔亂舞、人妖顛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義不彰的高度概括。詩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詩人對黑暗勢力的連珠炮般的轟擊,那麼激烈而堅定,那一連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與正義的呼聲,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歷史的大浪淘沙。詩的最後一節,詩人將強烈的感情和控訴進行了高度的升華,從而使詩具有了哲理的意蘊,歷史的深度。也表現了詩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嚮往,對於人民的堅定信心。其浪漫主義情懷和象徵主義意象高度融合,嚴肅、冷峻、莊重、熱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顧,又有熱烈的希望。
當然,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不是完美無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盡人意之處,比如,詩的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鋪天蓋地,從天而降,語攜風雷,勢不可當。但從第三句開始,語氣再也無法達到前兩句的力度和氣勢。從第三句一直到詩最後一句,彷彿都是為了論證前兩句而存在的。整首詩好象就是為了提出「卑鄙——高尚」這個警句而寫的。這使得這首詩顯得有點「頭重腳輕」。不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確實振聾發聵,是開啟一個時代的名句,也必將流傳千古。它的意義已經不限於詩歌,它對中國社會的深層剖析遠遠大於它對於中國詩壇的貢獻。也許所有的藝術都是缺憾的藝術,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微瑕並不影響它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預見的。
這首詩中最有名的就是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是一種憤慨的吶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許卑鄙能夠暢行於一時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時一地而已。高尚盡管會被死神與苦難糾纏,但是畢竟總有一種光芒讓你想親近,就如同那斑斕的天光。
當然,人生在世,我們無須時時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審視卑鄙與高尚,也沒有必要自以為高尚,去貶低他人。道德的優越感最容易讓自己以高尚的名義掩飾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為每個個體中都蘊涵著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是活生生的塵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為人的存在,卑鄙與高尚交織在靈魂之中。我們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無論在自以為高尚的時候還是自以為卑鄙的時候,因為這就是真實的自己。同時,也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別人,因為那就是真實的他人。
當然,卑微的我們還是會被美麗、真實、高尚感動,會被醜陋、虛偽、卑鄙扭曲。或許人也是墮落的天使,只是墮落的程度不如魔鬼而已。或許,我們本就沒有抵抗卑鄙誘惑的能力,但是只要靈中還存有一絲對高尚的自然親近,那麼我們或許還擁有救贖或者被救贖的機會。
⑦ 幫忙詳解一下北島的這首《無題》
北島的詩台比喻滿天飛了,我的感覺分析是..
經歷的故事本應是真實的,可感覺陌生,那說明,它失真了,對它的認識不清、理解歪曲、評估不準了
真正的廢墟是殘破、殘缺、被傷害過剩下的殘骸,比廢墟完整了,就說明對它對事實進行了誇張、掩飾、粉飾,沒有理性的還原、再現歷史
有故事的北島,親身見證過廢墟的北島是理智冷靜甚至冷峻的,他要得不是粉飾太平,而是深刻的真實,現實的真相。語氣可能有些諷刺、輕蔑。
由此可以看出,北島就像是對著故事、廢墟說話一樣,所以...
說出「你」的名字,這個你,其實是要離我們遠去的歷史、真相,北島要歷史留下名字,因為一切很會被淹沒、掩蓋,不會再現的,就是,歷史得不到再現了
這是北島和歷史的對話,語氣意會好了
最後比較好懂些,時間里,青春已逝,留下的是粗糙的干硬的水泥,這是不美好但真實的
樓大,我想我可能會誤讀,就當參考好了
北島認為「文革」絕不僅是做一場惡夢那樣簡單。他提請人們要警惕這一隱喻的麻痹性。「你沒有如期歸來」,被文革毀壞的「一切」一時難以修復或重建,人性、人道主義、誠實等並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隨著文革的結束而復歸,隨著「歸來者」的歸來,隨著新時期的到來而「如期歸來」。把文革說成是十年才做一場惡夢的做法24,顯然「比事故更陌生/比廢墟更完整」(〈無題〉)。北島寧願「迷上深淵」,要在「痛飲往昔的風暴」的紀念日「和我們一起下沉」,讓「風」再次激盪「死者的記憶/夜的知識」。
⑧ 波動的介紹
《波動》是北島最有名的中篇小說(北島,原名趙振開,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他的體例與另一位現代派大師福克納的《在我彌留之際》完全相同。全篇用小說人物的名字作小標題,而標題下面自然是此人視角的開闊觀照和意識流動。1970年,開始創作中篇小說《波動》,1974年,完成創作。1984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了《波動》的中英文本,而大陸版是1986年的花城出版社。 1984年,香港出版《波動》中英文本。
⑨ 誰是中文系的,給幫一下忙,弄一個北島彗星的賞析,謝謝!
回來,或永遠走開 別這樣站在門口 如同一尊石像 用不期待回答的目光 討論我們之間的一切其實難以想像的 並不是黑暗,而是早晨 燈光將怎樣延續下去 或許有彗星出現 拖曳著廢墟中的瓦礫 和失敗者的名字 讓它們閃光、燃燒、化為灰燼 回來,我們重建家園 或永遠走開,象彗星那樣 燦爛而冷若冰霜 擯棄黑暗,又沉溺於黑暗之中 穿過連接兩個夜晚的白色走廊 在回聲四起的山谷里 你獨自歌唱 -----北島
對於北島的這首詩,我們不妨先放下詩歌的內容,看一下形式,也許能找到更值得探討的東西。按常規的分法顯然是三部分獨自成段,即按總—分—總的方式劃分,而第三段較之第一段又有所超越。這樣的分法毋庸置疑,思路也極其清晰明了。第一段第一句中一開始「回來」,緊接著便是「或永遠走開」,似乎不再有任何商量和「討論」的餘地:要麼「回來」,要麼「永遠走開」。而「你」也別再對「我」有任何期待的目光。我已經對你的「回來」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轉瞬間,相互之間「一切」都變得不可討論,形同陌路。 再跳到第三段,「回來」一詞再次出現。「回來」!「我們重建家園」。「回來」!不要「擯棄黑暗」。「回來」!「你」將不再「獨自歌唱」。「回來」!不要「永遠離開」!既然同屬黑暗,為何要「摒棄黑暗」而獨自去「沉溺於黑暗」?既然同屬黑暗,為何又要在這黑暗之間劃一道「白色走廊」,留下一道永久的傷痕?與第一段中相比,此時「我」對「回來」的呼喚是如此真切,如此迫切又如此之強烈。第一個「回來」之後緊接「永遠走開」,似乎態度很坦然。而後者緊接的則是「我們重建家園」。從語法關繫上分析,前者是一種選擇性的關聯的組合,「回來」或「永遠走開」「你」有兩個選擇;後者則是一種遞進使的陳述,即首先就已經不再給「回來」或「走開」以選擇的餘地,表明「我」此刻的經過強烈思想斗爭之後作出的單方面的決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我們重建家園」。可見「我」並不真正想讓「你」走開。
討論到這里,我們似乎忘記了中間的一段。此時第二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第二段,那麼最後的也是最強烈的內心獨白就會顯得突兀而不合邏輯。既然給出了「走開」的選擇,為何又要如此地強烈呼喚「回來」?這個問題就應交給第二段來處理了。從第二段開頭「其實」一詞起,「我」便漸漸扭轉了自己的態度,開始了對「你」的勸慰。「其實」黑暗並不可怕,因為我們同屬黑暗;其實真正令「我」害怕的是「早晨」,是黑之後的黎明;其實「我」 並沒有想讓你「走開」之意。「我」害怕「早晨」,因為「早晨」一旦來臨,我們的燈光將無法延續,因為「早晨」打破了那原有的僅屬於我們之間的黑暗。即使彗星還會出現,而此時燈光將不再延續;或者即使燈光延續,也已是「拖曳著廢墟中的瓦礫」,那時我已經很疲憊了,已成了「廢墟」中破碎「瓦礫」的搖曳者、可悲的失敗者。而這樣的「彗星」,在短暫的「早晨」之後最終無法逃離成為灰燼的命運。所以最後還隱含了一個「其實」:其實有些話並不用過於直白地坦露無余,覆水難收
⑩ 分析紐西蘭南島與北島的降水差異
南島和北島兩地降水的多少與西風影響的大小和地形影響有關。從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影響推理得到北島地受西風帶影響大。
紐西蘭地處南緯34°~47°之間,除北島北部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外,其
余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盛吹西風,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豐沛。
南島由於西風和地形的影響,降水量西多東少,西海岸一般在 2,000~5,
000毫米,個別地方可高達6,500毫米;山地東坡為雨影區,降水量少,一
般為500~700毫米,克盧薩河中游僅335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除南島內
陸全年少雨、夏雨偏多外,大部地區終年有雨,冬季稍多。東部沿海平原夏
溫稍高,降水較多,這種終年溫和濕潤的氣候有利於森林和草被的生長,宜
於牛羊終年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