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看待蘇教版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歷史回顧與思考
引言:現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批評
蔡朝陽和郭初陽、呂棟等人撰寫的《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詳盡列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簡稱蘇教版)和北京師范大學版(北師大版)三套使用最廣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種種毒素。他們談得較多的是語文課文中有關母愛和母親形象的問題,他們認為課文中母愛和母親形象不健康,很少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的生活中的母親。「比如蘇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櫃台前的孩子》,母親形象多是身體不健康的,家庭氣氛壓抑的。而人教版《日記兩則》《看電視》、北師大版《流動的畫》《媽媽的愛》等,裡面的母親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無邏輯。」蔡朝陽說。
在書中,他們還認為,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主要問題有四類:一是內容不符合歷史與常識,如人教版《愛迪生救媽媽》;二是扼殺兒童天性,如蘇教版《蘑菇該獎給誰》;三是思想不符合現代觀念,如人教版《媽媽的賬單》;四是隨意改編戕害經典,如蘇教版《少年王冕》、北師大版《不願長大的小姑娘》;至於無作者名字、無出處、無發表時間的「三無」文章,更比比皆是。蔡朝陽說,他們想通過這本書呼籲社會:「救救孩子!」
《愛迪生救媽媽》 講述愛迪生7歲時,用鏡子反光的原理照明,使醫生在家為媽媽做了闌尾炎手術。最早對闌尾炎手術的論述是在1886年,愛迪生生於1847年,1886年時他已40歲。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不可能有闌尾炎手術。
《地震中的父與子》 講述的是洛杉磯地震中一位父親在學校救出兒子的故事。這篇課文最初是這樣開頭的:「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經變成一片廢墟」,然而1989年洛杉磯沒有發生地震。2004年6月印刷的課本,課文開頭改成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的確發生地震了,然而地震時當地時間是凌晨4點31分。2005年6月印刷的課本,課文開頭又改成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
《小蝌蚪找媽媽》 這篇經典童話惟一的遺憾是對小學生來說,看到這個母親扔下孩子不管,而叫孩子歷經艱難去找尋,是不是會有些困惑?
《烏鴉反哺》 這篇文章,以目擊證人的方式講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然後生物學已經證明了,烏鴉並沒有這種習性。
觀點:語文教材不僅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中小學語文教材更是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色。
一、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歷史回顧
早在20世紀前期,龐翔勛《我的中學語文教學經驗》(《國文月刊》,1934年第二十五期)宋文翰《一個改良中學國文教科書的意見》(《中華教育界》,1931年第十九卷第四期)就批評語文教科書選文編排沒有系統,他們說:「從來選取國文教材,大多數只是幾篇文選,……一言蔽之,沒有系統」,「以前的國文教科書,大都是沒有系統的,只是刻板地順次一課課教下去,忽而一篇論文,忽而一篇游記,忽而一篇紀傳,又忽而一首詩、一篇小說」。
歸因分析:從舊式教育脫胎出來的新教育,其他學科教科書可以照搬國外的做法,而語文不能。既不能照搬先進國之成法,自己又尋不出端緒,這樣的教材對教學實踐的凝滯落自然負有責任,遭人詬病也就在所難免。
編排語文教科書內容的方法大致有可分為兩種:
(一)論理的排列:完全依照學科本身的系統而定的排列法。
(二)心理的排列:完全依照學生的經驗和興趣而定的排列法。
現分述如下:
(一)論理的排列綜述
1、按時代逆溯編排
代表教材:1908年由林紓評選,商務印書館印行的《中學國文讀本》
編排方式:由近及遠,由淺及深,循序漸進。
優點:A 可以讓學生在沿流溯源的過程中明了文學和學術思想的變遷。
B 掌握了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有利於理解作品。
弊端:不易確定難易程度。
2、按文章體裁編排
代表教材:1924年吳遁生、鄭次川編寫、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學制高級中學國語讀本》
編排方式:分評論、演講、序傳、記述、書信、小說、短劇、詩歌八類,各類皆選近人可誦之作。
優點:A 有利於寫作。以文體編排,其「用意在於連類比較,使學生容易悟解文藝作法的同異」,這樣就便於學生遵循規范的文體樣式進行寫作,即得「體」。
B 有利於閱讀。閱讀也需要文體思維。定體雖無,大體則有。
弊端:A 文體往往難以歸類。
B 文體相同的文章難易程度未必相同,放在一起不利於教學。
3、按主題編排
代表教材:1928—1929年朱文叔編寫、中華書局發行的《新中華教科書國語與國文》
編排方式:全書沒有採用單元組文的形式,只將主題相近的排列在一起。如1—3課為讀書治學;4—6課主題為秉公無私;16—19課主題為離別;21—24課主題為戰爭。
優點:A 便於引起學習的興趣,激發研究的動機。
B 便於了解各種文體特徵,促進寫作和閱讀。不同作者圍繞同一個問題,採用不同的文體形式,這樣學習既增加了學生對內容的興趣,引發他們對於該問題發生深沉研究的動機,又可以讓他們在對各種文體的比較之中了解文藝表現的方法。
弊端:A 不明語文學科基本屬性和主要任務。夏丏尊、葉聖陶認為:「把內容相類似的古今現成文章幾篇合成一組,題材關於家庭的合在一處,題材關於愛國的合在一處。這種辦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圍,一方面失去了國文課的立場。」宋文翰認為這種編排方式極易導致教師在學時,把語文課上成社會問題研究課。
B 不盡合學生的興趣、需要。
C 有時主題分得過細,顯得很繁雜。有教材寫景竟細分到桃花和梅花兩個單元。
4、按知識、技能編排
代表教材:1935年夏丏尊、葉聖陶合編、開明書店出版的《國文百八課》。
編排方式:全套教科書按文章學知識體系分108課,每課為一單元,有一定的目標,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以掌握寫作、閱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
優點:A 目標明確。為了「給與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的觀念」,要系統地學習文章形式方面的知識。
B 體系完整。
弊端:A 過分強調言語形式的學習。形式的學習必然伴隨而且需要通過內容的學習才能完成。
B 過分突出選文的單一功能。任何一篇選文都具有多重教學功能,強調某一種功能並以編寫教科書,可能會造成其他功能的喪失,削弱選文其他方面的價值;而且往往編者所選定的文章自身並不能發揮他所預設的功能。
C 過分追求知識、技能體系的完整。《國文百八課》的作者也說:「我們自己發覺的缺點有一端就是太嚴整、太系統化了些。」而這種語文知識、技能的序列,是否符合語文能能發展的序列,也值得懷疑。
(二)心理的排列綜述
文藝的淺深繁簡很不容易確定,每每依主觀的直覺,而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流弊。
——周予同《對於普通中學國文課程與教材的建議》(《教育雜志》1922年第14卷第1號)
阮真《初中國文教材研究(二)》(《教育研究》,1929年第16期)提出可以從4個方面13條標准來判斷選取文的難易。
甲 辭句方面的標准
1、文中用辭造句愈近於現代通俗語者為淺;愈遠者愈深。
2、文中引用古典及前代或取古代之成語或原文,以所引多寡難易酌定其深淺。
3、根據文句結構之煩簡,平曲,華質,雅俗,及含蓄之多寡,以判斷文法之淺深。
乙 內容方面之標准
1、文中所載事實,以易否引起學生想像為淺深。
2、文中所含理想,以某級年齡之學生易否判斷及領悟為淺深。
3、文中所含感情,以某級年齡之學生曾有否類似的經驗為淺深。
丙 藝術方面之標准
1、文章層次清楚,用筆平易少變化者為淺;結構繁復,用筆奇險多變化者為深。
2、詩文格調近俗者為淺;格調高古者為深。
3、藝術的表現明確,易於尋繹者為淺;文意含蓄,不易尋繹者為深。
丁 意境方面之標准
1、童話,故事,寓言,神話,歌謠,合於初級學生之幻想,而為其時心理發育程度易感興趣者為最淺。
2、記事記游記人記物及敘述言行,為學生的處世經驗所能想像而感興趣者次之。
3、描寫議論須根據深刻的處世經驗與學理解析者又次之。
4、文藝之含有哲學的背景,與論文之為學術之門徑,或考據者為最深。
二、初中語文教材編排的思考
(一)近來語文教材研究的新動向
1、教材編制類型有文選型、知識型、活動型、語用型等,現有人提出編制啟發型教材的主張。
2、《新時期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探索與啟示》(周慶元、胡虹麗,《湖南教育·語文教師版》2008年第10期)認為教材編制理念的人本化、內容的生活化、體系的多元化是30年語文教材建設的主要經驗,提出今後要我國語文教材編制需要繼續處理好三對關系。
3、《語文教材建設新探——試教交流(第一輯)(王榮生、鄭桂華,上海教育出版社)提出教材編制的新思想:1、教材要提供比較切實的課程內容;2、教材必須通過種種資源運用和語文實踐活動,使課程內容得以具體顯現;3、教材應該提供比較完整的、教師可據以教學的方案設計。
4、《語文教材選文的五個向度》(《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10A期)一文提出語文選文的五原則,分別為語文內質、學生立場、典範精神、開放氣度、時代氣息。
5、主題組元模式引熱議,構建能力體系呼聲高漲。
《語文教學呼喚教材體系化》(《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5A期)指出,現行教材各「主題」單元表面團結,實則意義不相往來、知識點糾纏不清。
王士榮認為,用「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設計語文教材,不如用語文能力的形成來設計實在些,至少更適合語學科的教學。(《試論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與使用》,語文月刊·學術綜合版,2009年第3期)
《新世紀語文教科書編排方式的探索》(《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指出將「主題」、「情境」並列作為編排單元的要素,可以構建一種更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語文教科書編排方式。
(二)討論題
1、你怎樣看待現行語文教材的編排系統?
2、怎樣看待單元的意義與價值?
3、文選型教材如何融入寫作、綜合性學習、語法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