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埃斯頓自動化怎麼樣
埃斯頓目前自主研發的電機在機器人上簡單應用沒有問題,後面市場會急需擴大,但跟歐系還是有區別,因此,此行業發展空間還是很大。
② 中國有哪些工廠生產伺服比較好
伺服電機市場有多大?怎麼回答才好呢,一下我引用下周恩堂的《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剖析》把這篇分析報告看完,你想要知道的在這裡面就應該都能找到。
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剖析
作者:周恩堂,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
交流伺服系統作為現代工業自動化與運動控制的支撐性技術之一,由於其高速控制精準、調速范圍廣、動態特性和效率高,廣泛應用於機床、印刷設備、包裝設備、紡織設備、橡塑設備、電子半導體、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以及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領域。
1999年,國產交流伺服電機及其全數字式伺服驅動器基本自主開發成功,但產業化方面比較滯後,尚未形成商品化和批量生產能力,國內對精密交流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的需求還主要依賴進口,如日本三菱、松下、富士和德國西門子等。但近幾年,隨著國內電機製造能力的空前提升,交流伺服技術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廠家所掌握,加上交流伺服系統上游晶元和各類功率模塊的不斷推陳出新和智能化,促成了國內伺服產業在短短的不足十年時間里實現了從起步到全面擴展的發展態勢。比如數控系統企業中的廣州數控,電機和驅動企業中的南京埃斯頓、桂林星辰、東元、珠海運控、和利時電機,運動控制相關企業中的深圳步科、杭州中達,乃至以變頻器為龍頭產品的台達、匯川等都已紛紛投身伺服產業並實現了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國外交流伺服廠商在大陸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刺激下,大舉開拓國內市場,陸續在國內設置工廠或辦事處,招募代理商,利用本地資源,批量生產和銷售各種規格的交流伺服系統產品。大陸交流伺服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從基本結構來看,交流伺服系統主要由伺服驅動器、伺服電機和反饋裝置、接線電纜(含插頭)及濾波器、電抗器、電阻器等相關配件組成。其中,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是伺服系統的核心部件,占整個伺服系統成本的90%以上。在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JFUnited)於2010年4月推出的《2010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調查報告》中,該報告研究的「交流伺服系統」研究范圍包括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及上述配件,但以伺服電機和驅動器這兩個核心部件為主要研究內容。在上述定義的基礎上,捷孚聯合(JFUnited)從交流伺服系統的整體市場、細分應用市場和主要供應商表現等三個方面,對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分析。
金融危機下,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仍然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2009年市場容量超過45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23.9%
根據北京捷孚聯合咨詢有限公司(JFUnited)最新調查報告《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規模達45.78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同比2008年增長23.9%。金融危機下,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仍然呈現如此「繁榮」景象,主要得益於國家四萬億元投資計劃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對宏觀經濟的推動。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形勢的好轉,伺服系統重點應用行業如機床、電子半導體、紡織、包裝、印刷、新能源等積壓訂單迅速得到釋放,2009年下半年以來,多數交流伺服系統生產企業的銷售呈現較快增長趨勢,其中松下、施耐德、路斯特等供應商的交流伺服系統業績增長幅度甚至超過了100%,而安川、富士、台達、東元等廠商的交流伺服系統業務增長速度也達到20%或者更高。
目前,交流伺服系統產品供不應求,許多供應商排產緊張,產品缺貨嚴重,市場對2010年增長預期普遍比較保守
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使伺服行業諸多廠商准備不充分,上游晶元原材料等供應不足,許多供應商排產緊張,產品缺貨嚴重,其中日系品牌如富士、三菱、安川等,缺貨程度最為嚴重。另外,2010年,特別是下半年的國家宏觀政策和經濟走勢還不明朗。因此,大多數供應商對市場前景的預期也傾向於保守,相比2009年的整體市場實際增長有大幅下降,捷孚聯合(JFUnited)預計2010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市場增速約為16.1%;而2010年之後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發展趨勢難以預計。
大陸交流伺服系統市場集中度比較高,西門子、安川、松下繼續保持市場的領導地位
根據捷孚聯合(JFUnited)調查數據來看,2009年大陸交流伺服系統供應商前10家企業占據了市場份額的67.9%,其餘企業占市場份額的32.1%。其中排名前三的西門子、安川、松下的銷售額均在4億元以上,共占據29.3%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市場的領導地位。這三家企業自身定位和優勢不同:西門子定位於高端應用行業,產品技術性能優越,以整體解決方案的項目為主,在數控系統領域優勢非常明顯,數控領域的優勢帶動了西門子伺服產品的銷售。安川、松下同為日系品牌,均定位於國內中端應用市場,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對大陸客戶的吸引力較強。
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國產品牌整體市場份額較小,而且與國外先進技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以外資品牌為主,市場份額的前四名都被外資品牌占據,2009年外資品牌市場份額達到80.9%;大陸品牌數量較多,但多數企業規模偏小,整體市場份額只有19.1%。在外資品牌中,日本品牌和歐洲品牌表現突出。而台灣品牌、大陸品牌及其它品牌雖然也各有特點,也在努力跟進和開拓市場,但差距仍然不小。
日本品牌:在大陸市場早期,日系品牌憑借較好的產品性能、較低的價格在大陸市場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代表性品牌有安川、松下、三菱等。日系品牌與上位機構的聯系多採用脈沖方式,與早期的數控兼容性較好。
歐洲品牌:大陸交流伺服市場中歐洲品牌的企業數量較多,品牌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產品價格較高;多數歐系品牌伺服電機各功率段產品比較全。從銷售規模上講,西門子、博世力士樂等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高,另外施耐德憑借近兩年快速的發展,也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其它的歐系品牌(如倫茨、路斯特等)市場份額相對較小。
台灣品牌:台灣品牌以台達與東元為代表,產品設計理念主要來自於日系品牌,在價格上更具優勢。台灣品牌主要定位於大陸中低端市場,近兩年大陸對台灣品牌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台灣品牌的市場前景也相對較好。
大陸品牌:大陸品牌目前市場規模普遍偏小,只有廣數憑借其在數控系統方面優勢獲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大陸品牌憑借低價格和本土化售後服務策略,在中低端市場佔有較大比重,但在高端數控市場的佔有率不高,高端數控市場仍然被西門子、發那科等外資品牌佔領。在技術方面,6軸、7軸聯動伺服、機器人伺服等高端應用,以及通訊匯流排介面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與國外先進水平至少還有20-30年的差距。
其它品牌:除上述品牌外,目前大陸市場還有一些其它的品牌,如韓國品牌等,但是這些品牌的市場規模都比較小。
機床、印刷、紡織、包裝是大陸交流伺服系統的重點應用行業,機床、電子半導體以及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對交流伺服的需求增長較快,不同細分領域的競爭格局差異較大
現代交流伺服系統最早被應用到宇航和軍事領域,比如火炮、雷達控制等,後來逐漸進入到工業領域和民用領域。工業應用伺服用量最大的行業依次是:機床、印刷、紡織、包裝、橡塑、電子半導體、電子半導體和風電太陽能,合計超過87.4%。
機床:在機床領域,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廠商在數控系統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並且在數控系統方面的優勢有助於其交流伺服產品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擴大。這些企業早期的數控系統基本上可以與其它品牌的伺服系統兼容,但最近幾年各數控系統生產企業開始重點推廣整體解決方案,與數控系統搭配的伺服系統主要為自身產品,對其它品牌伺服系統不再兼容。近兩年大陸數控機床的產量變化幅度較小,隨著大陸宏觀經濟的回暖,數控機床領域的增長潛力比較大,伺服系統的需求增長預期也比較高。
印刷:目前大陸印刷機械的市場集中度較高,高端設備主要集中在幾家領先企業,這些企業比較注重品牌,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其採用的交流伺服系統多為高端品牌。其它中小企業則比較注重價格,以採用中低端品牌為主。印刷機械行業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印刷機械產量的增加和無軸印刷設備等新產品的發展方面。
紡織:紡織行業採用變頻器、PLC等產品較多,因此,在變頻器、PLC等領域影響比較大的企業,其伺服產品更易於在紡織行業有效推廣。紡織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大,2009年行業發展基本跌到谷底,2010年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行業發展將有大的提升。另外,目前大陸紡織機械行業正面臨產品升級,低端的紡織機械逐漸被淘汰,高端紡織機械(能夠提高紡織質量的紡織機械)逐漸增多,交流伺服系統的用量也會逐年增大。
包裝:包裝機械是對交流伺服系統需求最具潛力的一個行業。目前國內包裝領域採用的高端設備以進口產品為主,國產相關設備與進口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可提升的空間較大,而設備的改進將會大量應用伺服系統。
電子半導體:電子半導體設備如打孔機、插件機等主要採用200W、400W等小功率的伺服系統,歐系企業在小功率電機領域的價格比較高,競爭力較弱。因此,該領域主要為日系、台系和國產品牌。2009年,中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內銷產值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電子半導體行業應用市場成為大陸交流伺服市場增長的一個亮點。
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當前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和能源的壓力,國家已經明確提出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戰略規劃。風電場葉輪的變槳控制、太陽能電池板的角度調整等都需要應用到大量的伺服控制產品,而且對伺服的安全防護性能和精度、穩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成功打開市場的僅有西門子、路斯特等少數幾家企業。2009年,大陸風電裝機容量不斷增加,並且保持了較快增長。伺服系統在風電領域需求量的增長與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增速基本相同,因此伺服系統在風電領域的需求前景比較看好。
③ 交流伺服系統的發展方向
現代交流伺服系統,經歷了從模擬到數字化的轉變,數字控制環已經無處不在,比如換相、電流、速度和位置控制;採用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高性能DSP加FPGA、以及伺服專用模塊(比如IR推出的伺服控制專用引擎)也不足為奇。國際廠商伺服產品每5年就會換代,新的功率器件或模塊每2~2.5年就會更新一次,新的軟體演算法則日新月異,總之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總結國內外伺服廠家的技術路線和產品路線,結合市場需求的變化,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最新發展趨勢。
· 盡管這方面的工作早就在進行,但是仍需要繼續加強。主要包括電機本身的高效率比如永磁材料性能的改進和更好的磁鐵安裝結構設計,也包括驅動系統的高效率化,包括逆變器驅動電路的優化,加減速運動的優化,再生制動和能量反饋以及更好的冷卻方式等。
· 直接驅動包括採用盤式電機的轉台伺服驅動和採用直線電機的線性伺服驅動,由於消除了中間傳遞誤差,從而實現了高速化和高定位精度。直線電機容易改變形狀的特點可以使採用線性直線機構的各種裝置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
· 採用更高精度的編碼器(每轉百萬脈沖級),更高采樣精度和數據位數、速度更快的DSP,無齒槽效應的高性能旋轉電機、直線電機,以及應用自適應、人工智慧等各種現代控制策略,不斷將伺服系統的指標提高。
· 電動機、反饋、控制、驅動、通訊的縱向一體化成為當前小功率伺服系統的一個發展方向。有時我們稱這種集成了驅動和通訊的電機叫智能化電機(Smart Motor),有時我們把集成了運動控制和通訊的驅動器叫智能化伺服驅動器。電機、驅動和控制的集成使三者從設計、製造到運行、維護都更緊密地融為一體。但是這種方式面臨更大的技術挑戰(如可靠性)和工程師使用習慣的挑戰,因此很難成為主流,在整個伺服市場中是一個很小的有特色的部分。
· 通用型驅動器配置有大量的參數和豐富的菜單功能,便於用戶在不改變硬體配置的條件下,方便地設置成V/F控制、無速度感測器開環矢量控制、閉環磁通矢量控制、永磁無刷交流伺服電動機控制及再生單元等五種工作方式,適用於各種場合,可以驅動不同類型的電機,比如非同步電機、永磁同步電機、無刷直流電機、步進電機,也可以適應不同的感測器類型甚至無位置感測器。可以使用電機本身配置的反饋構成半閉環控制系統,也可以通過介面與外部的位置或速度或力矩感測器構成高精度全閉環控制系統。
· 現代交流伺服驅動器都具備參數記憶、故障自診斷和分析功能,絕大多數進口驅動器都具備負載慣量測定和自動增益調整功能,有的可以自動辨識電機的參數,自動測定編碼器零位,有些則能自動進行振動抑止。將電子齒輪、電子凸輪、同步跟蹤、插補運動等控制功能和驅動結合在一起,對於伺服用戶來說,則提供了更好的體驗。
· 隨著機器安全標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故障診斷和保護技術(問題發生的時候判斷原因並採取措施避免故障擴大化)已經落伍,最新的產品嵌入了預測性維護技術,使得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及時了解重要技術參數的動態趨勢,並採取預防性措施。比如:關注電流的升高,負載變化時評估尖峰電流,外殼或鐵芯溫度升高時監視溫度感測器,以及對電流波形發生的任何畸變保持警惕。
· 隨著機器安全標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故障診斷和保護技術(問題發生的時候判斷原因並採取措施避免故障擴大化)已經落伍,最新的產品嵌入了預測性維護技術,使得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及時了解重要技術參數的動態趨勢,並採取預防性措施。比如:關注電流的升高,負載變化時評估尖峰電流,外殼或鐵芯溫度升高時監視溫度感測器,以及對電流波形發生的任何畸變保持警惕。
· 雖然市場上存在通用化的伺服產品系列,但是為某種特定應用場合專門設計製造的伺服系統比比皆是。利用磁性材料不同性能、不同形狀、不同表面粘接結構(SPM)和嵌入式永磁(IPM)轉子結構的電機出現,分割式鐵芯結構工藝在日本的使用使永磁無刷伺服電機的生產實現了高效率、大批量和自動化,並引起國內廠家的研究。
· 無論是永磁無刷伺服電機還是步進電機都積極向更小的尺寸發展,比如20,28,35mm外徑;同時也在發展更大功率和尺寸的機種,已經看到500kW永磁伺服電機的出現。體現了向兩極化發展的傾向。
· 根據ARC 2001年的報告,當年全球伺服驅動的市場規模是20.67億美元,01年到06年的復合增長率在7%以上,預計全球伺服系統的市場規模在2006年會達到29億美金左右(這個預測包括了交流伺服和步進電機)。現在回過頭來看,恐怕已經不止這個數據,這中間經歷了911等因素造成的02、03年的市場衰退和04年之後的恢復性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增長率會有所提高。
國內交流伺服的市場規模2006年估計在20億人民幣左右,市場規模近3年一直保持了大於25%的年復合增長率,在所有自動化產品中當屬發展最快之列。而且隨著世界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國產數控裝備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向高性能、高附加值發展,國產交流伺服系統的性價比快速提高,交流伺服系統的市場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從2007到2010年,年平均增長率會維持在20%以上。但是平均單價也將隨著競爭加劇不斷下降,每年大約下降10%。
中國伺服產品的用戶區域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其中華東市場(上海、江浙和山東)佔45%,以廣東為主的華南和以京津為主的華北各為15%左右。華中和東北大約是10%。華東市場是伺服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
伺服驅動廠商面臨用戶和OEM廠家不斷變化的需求的挑戰,伺服驅動器的上位機可以是CNC系統、通用運動控制器和PLC,還有各種嵌入式控制器,他們必須不斷推出多樣化的產品,滿足所有運動控制領域的要求。從功率范圍上,當前100W~2000W是主流,大約占整個伺服市場的70%,而10kW以下的品種佔到90%。在轉速范圍上,大約50%的用戶需要3000rpm以內的電機,另外40%需要3000~6000轉,不到10%的人需要10000rpm或以上轉速的電機。
分析當前國內用戶的購買因素,占前三位的是穩定可靠性、價格和服務。這也說明目前國內交流伺服市場還處在較低級的階段,對性能和功能的充分利用沒有擺在重要位置。從長遠來看,伺服廠商的關鍵成功因素應該是產品的性價比、可靠性、技術含量、以及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 國內交流伺服市場當前品牌競爭情況和10多年前的變頻器市場非常類似。當時進口(主要是日本富士和三肯)產品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經過10年的奮斗,國產變頻器已經占據了中低端市場,在整個市場份額上與進口產品二分天下,並涌現了利德華福、森蘭等一批有實力、也有技術的廠商,其中利德華福在大功率變頻器細分市場上取得絕對的領先優勢。
目前,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交流伺服市場85%左右的份額,他們來自日本、德國和美國,日該品牌有安川、發那克(Fanuc)、三菱電機、松下、三洋、富士等;美國有羅克維爾(Rockwell Automation)、達那赫(Danaher)、帕克(Parker)等;德國有西門子(Siemens)、博世力士樂(Bosch Rexroth)、施奈德(Schneider)等。其中,日該品牌以良好的性能價格比和較高的可靠性占據了超過50%的最大市場份額,在中小型OEM市場上尤其具有壟斷優勢,而且本地化生產的策略進一步增加了在價格和快速交貨方面的籌碼;歐美品牌在高端設備和生產線上比較有競爭力,其市場策略是高性能、高價格,以全套自動化解決方案作為賣點,總的市場佔有率大約在35%,最近這些高端品牌也不斷尋找本地合作夥伴力圖打入中低端市場,並不甘心被日該品牌擠壓市場空間。
最近2、3年來自台灣的伺服廠商在國內設廠,並加大了市場推廣的力度,主要是台達和東元,其技術水平和價格水平都居於進口中端產品和國產品牌之間,在競爭中主要突出性價比優勢,對國產品牌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市場佔有率從幾年前的微不足道提高到大約5%。
中國國內的品牌主要有和利時電機、華中數控、廣數、蘭州電機等,最近出現了南京埃斯頓、上海鄂爾多斯等廠家,粗略計算,宣稱推出交流伺服產品的國產廠家不下20個。其中和利時電機面向整個自動化產業機械市場提供步進、無刷、伺服等系列產品,在技術上和品牌上有一定優勢;華中數控、廣數和蘭電等主要集中在數控機床行業,伴隨著這幾年數控行業的大發展,他們的出貨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長,積累了相對較強的實力;國產品牌產品功率范圍多在5kW以內,技術路線上與日系產品接近,目前總市場佔有率在10%左右。
展望未來,隨著伺服價格的不斷下降、交流伺服的市場接受度不斷上升,中低端市場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因此本土廠商仍將有很大作為;同時台灣、日本廠商也將在整個市場的擴大中獲益,歐美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將逐漸下降,但仍將保持很高的毛利水平。
根據機械工業研究院產業與市場研究所05年做的市場調查,目前國內市場上覆蓋面最廣的10個品牌分別是:西門子、三菱、安川、蘭電、松下、Fanuc、華中數控、ABB、和利時電機和AB(屬於Rockwell Automation)。其中西門子和三菱品牌覆蓋率在30%以上,AB在3.7%,其他品牌均在10~20%之間。調查顯示國產企業比如和利時電機、華中數控、蘭州電機等企業,經過多年的研發推廣,在這個市場中做的有聲有色,在產品覆蓋面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國產品牌的客戶忠誠度和影響力明顯不如進口品牌。用戶選擇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的比例為大約4:1,國產品牌沒有進入用戶首選品牌的前5名。雖然和利時電機和華中數控分列未來需求品牌的第6位和第7位,但是面臨日本和台灣產品本地化生產之後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小功率通用伺服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利潤率越來越低。國產品牌不僅在產品的性能、質量與品種上都有所欠缺,在技術儲備、生產能力和資本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更不是一兩天可以彌補。國產品牌要想突圍,除了需要耐心和持續投入之外,還需要在競爭策略方面走差異化路線。總之,中國品牌廠商同時面臨巨大的挑戰和發展機會,任重而道遠。 國際交流伺服市場處於恢復性增長狀態,而國內市場在未來3~5年仍將維持高速增長。
國外運動控制廠商通過購並和聯盟迅速擴大自己的實力,謀求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地位,比如Danaher自從1995年以來連續收購了超過40家運動控制廠商,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些品牌,如Kollmorgen,API,Pacific Scientific,Superior Electric,Dover,NEAT,Thomson,Giddings & Lewis,Warner Motion,InMotion,Bautz,Micron和Siedel等。Parker也按照相同的思路在擴展,最近的例子是收購了Bayside,而Schneider收購了Berger Lahr。許多新生的小企業具備獨特的技術或其他核心能力,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並因此得到更多投資。
國際范圍內,政府和國際標準的不斷發展給伺服產業帶來深遠影響,比如美國的能源法案EPactⅡ對電機系統能效的規定,美國的UL、NEC(NFPA)標准對安全的規定,歐盟的RoHS、WEEE和CE標准對環保和安全的規定等。
交流伺服系統的市場范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取代機械傳動、液壓和氣動傳動系統;交流伺服不斷取代直流伺服的市場份額,導致直流伺服在整個伺服市場的佔有率從目前的不到15%每年大約下降0.5%;同時交流伺服成本和尺寸不斷縮小,也在蠶食高端步進電機的市場,但是步進電機本身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不斷延伸市場空間,因此在收到沖擊的同時市場也在擴大,只是速度可能不如交流伺服這么快而已。
我們相信,在中國交流伺服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強勢的國產品牌,國際廠商也必然從中獲益;在諸強博弈中讓廣大客戶受益,最終促進整個行業的成熟。
④ 家族機器人如何進行成績統計
器人運動簡圖 機器人
⑤ 國內人工智慧有哪些代表公司和產品
國內值得關注的人工智慧公司有:網路、騰訊、阿里巴巴、搜狗等多家大型企業,他們被視作創新典範的人工智慧企業。人工智慧會帶來社會變革,使得AI技術無處不在,滲透至各行各業。
⑥ 智能生產對於工廠有什麼作用和好處
智能生產可以減少人工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打造智能工廠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可視化,有效地將生產數據用於企業生產管理,最終達到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棱視INS-MES是智能工廠的必備系統,為生產提供雲管理,能夠避免稿時間管理成本,輕松解決產線協同問題。
⑦ 工業互聯網股票有哪些
據報道,今日工業互聯網概念股拉升,東土科技(300353)股票漲停,佳訊飛鴻(300213)、海得控制(002184)、神州泰岳(300002)以及華中數控(300161)等個股集體拉升。那麼,工業互聯網概念股有哪些呢?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幾個吧。
金自天正(600560):公司是由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控股的大型工業自動化綜合性高科技企業,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認定的骨幹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領域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承接自動化工程及技術服務等,可為用戶提供系統、先進、定製化、高性能價格比的工業自動化全面解決方案。
海得控制(002184):上海海得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領先的具有多行業系統集成和工程實施能力的企業。海得控制在南京、杭州、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福州、濟南、沈陽、長春、新疆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和區域機構及產業化基地,業務覆蓋國內主要區域。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與軟硬體產品服務。
智光電氣(002169):廣州智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電氣控制與自動化領域里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電網安全與控制設備、電機控制與節能設備、供用電控制與自動化設備及電力信息化系統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公司已建立了以測控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應用軟體技術為基礎的核心技術平台。
神州泰岳(300002):神州泰岳是一家「價值引導,創新驅動」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物聯網與通信、ICT運營管理協同發展的高科技企業,致力於用信息技術推動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公司擁有系統集成一級、信息安全服務二級等頂級資質。公司以科技研發為牽引,打造核心競爭力,擁有軟體著作權1500餘件,授權專利600餘件。
⑧ 智能製造行業盈利能力分析如何分析
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製造業競爭的焦點
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製造業競爭的焦點。比如,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推進「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部署「互聯工業」,英國實施「英國製造2050」戰略,法國實施「新工業法國」戰略等,核心都是推進智能製造發展。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正力圖通過智能製造實現「製造業迴流」。全球智能製造主要支撐產業快速增長,2017年全球智能製造市場規模已達到4300億美元,預計2020年全球智能製造市場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預計到了2025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2017年以來,智能製造發展呈現新的特點與趨勢。
核心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主要工業國競逐機器智能領域
以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工業軟體、3D列印等核心產業為代表的智能製造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能製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預測顯示,2018年將有232萬台工業機器人被部署在工廠車間。2023年全球3D列印市場價值將達353.6億美元。截至2017年末,全球工業互聯網平台數量已經超過150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工業強國繼續保持對智能製造的關注和投入,並開始發力機器智能、人機協作、工業互聯等領域。
我國智能製造政策體系基本成型,試點示範項目助推政策加速落地
2017年以來,我國陸續出台《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智能製造頂層設計基本完成。自2015年起,工信部每年啟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作。2018年,遴選項目總數有望超過100個,試點示範項目有效助推智能製造相關政策加速落地。
國產機器人加速崛起,系統解決方案市場生態初步形成
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台(套),2018-2020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將分別為16萬、19.5萬和23.8萬台。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電機等已經開始國產化,並出現匯川技術、埃斯頓等自主品牌。我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仍處起步階段,但局部環節已有成熟案例,基本生態初步形成。當前我國具備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數量為500-600家,未來將有更多的傳統解決方案商向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商轉型。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製造市場
2016中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到1060億元,同比增長18.4%,預計到2020年中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達到2200億元。初步建成208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覆蓋十大領域和80個行業,有32個項目基本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建立起與國際同步的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培育壯大一批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製造關鍵軟硬體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典型區域。
新模式推廣應用成效顯著,智能製造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協同推進智能製造的良好氛圍,智能製造標准體系更加完善,新模式推廣應用成效顯著,智能製造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推動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然而,企業智能製造基礎薄弱、系統集成能力不足、智能製造人才缺乏等仍嚴重製約我國智能製造發展。
能製造供給能力將穩步提升,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將加快構建
展望未來,中國智能製造發展將由「點上示範」向「面上推廣」轉變,智能製造供給能力將穩步提升,中小企業將向製造的智能化發展,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將加快構建,大型企業將把實現智能製造作為競爭焦點。
建議我國應加速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加快發展智能製造裝備和工業互聯網,築牢智能製造基礎。同時,加大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推廣力度,推進區域智能製造協同發展,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智能製造生態體系。
⑨ 一個企業可以同時在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么
在同一個國家來或者地區,只自能選擇一個交易所上市,但是,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分別上市
在內地,只能選擇上海或者深圳,但是可以去香港、美國、英國等再上市,同樣,在美國只能選擇紐約或者納斯達克,但是也可以去非美國家或者地區再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