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內盤遠遠大於外盤為何還能封漲停在線等
1. 在股價上漲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這種內盤大、外盤小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股價並不一定會下跌。
2. 因為有些時候莊家會用幾筆買單將股價拉至一個相對的高位,然後在股價小跌後,在買1、買2掛買單,一些者認為股價會下跌,紛紛以叫買價賣出股票,但莊家分步掛單,將拋單通通接走。
3. 這種先拉高後低位掛買單的手法,常會顯示內盤大、外盤小,達到欺騙投資者的目的,待接足籌碼後迅速繼續推高股價。
(1)明治股價擴展閱讀
股票的歷史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❷ 岩崎彌太郎的巨子遺恨
岩崎彌太郎雖然從「官場」走進了「商海」,但激烈的商海鏖戰往往與激烈的官場斗爭聯系在一起。當時在海運界,彌太郎有一個強勁的對手澀澤榮一。此人不僅與彌太郎同年出生,而且在家庭出身、學問等方面也很相似, 兩人年輕時也都有過反叛權威的行動。但是,他們的經營觀念、事業策略卻恰恰相反。
1869年,澀澤榮一被任命為大藏角租稅正,即現在的國稅局長。當時,涉澤才30歲,他的上司是比他小一歲的伊藤博文。但是,涉澤在大藏省工作時,和他最默契的上司卻是井上馨。
當時日本是以米納租稅,為了把貢米從地方輸送到中央,需要有得力的 船隊,才能很好完成這項任務。而民間用的是舊式和船,容易遭到沉船與浸水的危險,而且運費也相當高,因此,澀澤榮一與三井公司協商成立一個半官半民的船運公司。1870年1月,澀澤等組織的郵政蒸汽公司成立後,毫不客氣地把許多民間的弱小船運公司擠到破產的邊緣,彌太郎的公司也受到很大的沖擊。
後來彌太郎在給其弟弟彌之助一封信中提到:「現在,受大藏省庇護的日本郵政會社與我們三川商會競爭得非常激烈。郵政公司以1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大藏省十五六艘船,稱為大日本郵政蒸汽公司,假政府的威望,其勢銳不可擋;而我們三川商會嚴守規規矩矩做生意的原則,以獲得內外界的信譽為目的。」正如彌太郎在信中所提到的那樣,他的公司在「內外界獲得信譽」這方面遠勝過郵政蒸汽公司。郵政蒸汽公司的經營方式是「官僚式」 的,而彌太郎本著「規模雖不大,然以在野之身,任意做官方辦不到的事情」 的精神來經營公司。彌太郎以信譽為上,重視服務,積極從郵政蒸汽公司爭取到顧客及船貨,為自己公司打開了廣闊的前景。
1873年日本發生政變,一直庇護三井、支援郵政蒸汽會社的井上馨等長州派政治家逐漸失勢。結果,井上辭去內閣職務,澀澤也跟著辭職。不過,澀澤城府頗深,他已准備好後路,即與小野共同出資,設立第一所國立銀行,由他本人擔任總監。這年10月,大隈重信出任大藏大臣。11月,大久保利通被任命為內閣大臣。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等文人派勢力大長,武人派遭到排擠,乃至放逐。岩崎彌太郎一直與文人派保持密切的聯系。
1874年,日本西鄉從道出兵侵略大清帝國的台灣島。彌太郎積極向大久保利通請示承攬一切軍需輸送工作。大久保利通同意以771萬日元為政府購得13艘汽船,托與三菱。從這個時候開始,澀澤的郵政蒸汽公司與三菱商會的地位就顛倒過來了。侵台之役後,被郵政蒸汽公司視為命脈的補助金也被停掉,政府將郵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以22.5萬日元買下,連同政府所有的13艘,幾乎不要代價地借給三菱商會。另外,政府又在1875年9月15日發布命令:每年給予三菱25萬日元補助金。
1877年日本國內發生西南戰爭。大久保利通等時刻關注戰況,深夜與大隈重信商量,破格優待彌太郎,以15年分期貸款償還的方式,借給彌太郎345萬日元資金,購買10艘船,讓三菱商社全面協助軍事運輸;等到戰後,將這些船全數送給三菱公司。在西南之役8個月期間,政府花在船運上的費用高達1300萬日元,相當於戰爭總費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菱公司賺去了。1877年,三菱共擁有61艘汽船,噸位高達35464噸,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數的73%,三菱公司一躍成為海上霸王。從此,彌太郎以汽船為中心, 將事業范圍擴大到匯兌業、海上保險業、倉儲業等。在三菱公司進行押匯的貨物都由三菱的船隻來運送,由三菱負責保險,收在三菱倉庫之中,於是, 三菱的匯兌、保險、運輸、倉儲等方面的利潤都成倍地增長,一派蒸蒸日上 的景象。
與三菱公司相反,昔日對三菱不屑一顧日本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的迅速擴張中受到猛烈的沖擊。一般競爭不過三菱的地方性小汽船公司,破產後不得不租用三菱的船隻。對於別的小汽船公司,三菱很大方地出租給船隻;唯獨對於三井物產,彌太郎不同意租給它船隻。縱使三井物產公司最後提出每年提供超過70萬日元之高的租賃費,也枉費心機。
正當三菱獨霸海運,業務如日中天之際,忍無可忍的澀澤榮一與三井物產公司的董事長益田孝商量,糾集敵視三菱的地方船隻、批發商、貨主,採取涉澤最擅長的合股方式,創立一家大型海運公司,企圖對「驕恣」的彌太郎進行反擊。他們成立的新公司取名「東京風帆船會社」,投入資金36.6萬日元,董事長預定由海軍大佐遠武秀行擔任,頭取(相當總經理)由澀澤榮一的堂弟澀澤喜作擔任。
面對來勢兇猛的威脅,岩崎彌太郎也未敢怠慢。他迅速召集會議尋求對策。首先,三菱公司展開了全面的離間行動。彌太郎先派得力干將在地方上說動當地的富戶,不要投資經營困難的海運公司,而接受三菱全面的幫助,組織物產公司。結果,准備投資或已經投資東京風帆船會社的地方實力派,都紛紛抽身,借重三菱的協助,成立物產公司,與涉澤、三井競爭。
其次,彌太郎還通過媒介大造輿論,攻擊涉澤、三井一派。如當時日本 的《團團珍聞》載:「澀澤由於投機生意而虧損50萬日元,造成財力上的一個破洞,為彌補破洞,他才設立風帆會社,以此來彌補虧損。」《近事評論》也載:「澀澤榮一在米業及銀行方面的投機生意失敗,失望狼狽之餘, 與三井銀行商量,組織風帆船公司,各處籌募資金,以彌補自己的虧損。」在真真假假的輿論攻勢之前,澀澤在米業及銀行上早已一天不如一天,如第一國立銀行,抄紙公司等都連連虧損,而謠傳鵲起更使澀澤等人陷 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另外,彌太郎還開始秘密收購涉澤與三井派合股創立的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彌太郎絞盡腦汁使收購股票的策略成功,澀澤榮一的弟弟澀澤喜作被迫辭去頭取之銜。彌太郎向澀澤所做的反擊不止於此,他還對澀澤支持的商法講習所(一橋大學)施加壓力。他命令在東京府會中任職議員的屬下,在府會中議決停止商法講習所繼續授課。雖然彌太郎的反擊有時未免過人,但卻很凌厲,幾乎招招命中要害。最後、東京風帆船會社由於地方資本家的背叛,資本銳減為17萬日元,客戶一一被搶走,船員也不斷被挖走。情況最凄慘時,僅能維持營業而已,與處於最盛期的三菱公司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澀澤雖在與三菱的競爭中敗得一塌糊塗,卻未徹底垮台,而且隨著局勢的發展,意外地得到了卷土重來的契機。
1881年,當權者大隈重信被反對派排擠,被迫下台,而另一位彌太郎的支持者大久保利通也早已被殺。明治政府內部己無人能幫助彌太郎的三菱。農商大臣西鄉從道甚至大罵三菱是一夜暴富的國賊。而與三井息息相關的井上、同縣及伊藤等長州人物開始掌權。下野的大隈重信組織改進黨與政府相抗衡,彌太郎鼎力支持大隈的反政府運動。於是,形成「長州藩閥政府加三井財閥」的聯盟對抗「大隈的改進黨加三菱」的聯盟的局面。對彌太郎而言,真正的龍爭虎鬥才剛開始。
就在政壇斗爭激烈,陷入一片混戰之時,澀澤榮一再度活躍起來。他指使心腹田日卯吉在《東京經濟雜志》上發了一篇名為《論三菱公司的補助金》 的攻擊性文章。由於澀澤的推波助瀾,三菱越來越處於不利的地位,特別是明治當局也看到,若是彌太郎的財力和大隈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圖謀顛覆政府,將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於是,1882年明治當局計劃成立一個打垮彌太郎三菱公司的大海運公司,由澀澤出面,井上馨贊助,農商大臣品川負責指揮。彌太郎在政府這一計劃出台前得到消息,立即提出「意見書」阻止,然而政府卻以一篇《辨妄草案》的長文加以駁斥。就這樣,規模空前的大公司——共同運輸公司按計劃成立了。這個公司採取澀澤最擅長的合股形式,其中260萬日元由政府投資,其餘由三井集合民間游資形成,共計總創業資本為600萬日元。
1883年1月,共同運輸公司將東京風帆船會社的三家公司合並。社長向英國訂購最新式的船隻,啟航後,其航線與三菱公司航線完全一樣,於是「天下大角力終於開始」。當時的《東京日報》報道:「兩家公司一起由神戶出航之後,為了搶先到達目的地,船員與船長都綁上頭巾,不計成本,拚命將煤炭鏟入火爐中,雙方都不肯認輸,在海上進行馬拉松賽跑。到達紀州藩時, 火爐內的火力強到煙囪燒得赤紅,船員卻不因煙囪可取代火爐的暖氣而高興,因為,當時船內已達灼熱難耐之溫,由陸地遙遙望去,好象看到兩只火龍在競速一般,情況十分可怕。」兩家公司為了搶乘客,搶業務,幾乎是「不擇手段」。共同公司企圖通過附贈禮品來吸引乘客;三菱公司也不甘示弱,不惜把般費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接著,兩家公司的競爭演變為降價競爭。最高興的還是乘客與貨主們,他們甚至威脅說:「你們不多打折扣,我就去坐別家的船。」
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彌太郎以堅定的信念、高昂的鬥志、超人的謀略與共同公司角逐。他既重視對方的變化,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也非常注意內部整頓。他將公司重新改組,裁撤冗員,削減開支,採取徹底抗戰的姿態。他的心腹近藤廉平(日本郵船社長)利用一張公司便箋寫私信,彌太郎發現後,居然立刻給予他從月薪(70元)中扣除15元的處分。當時有人諷刺說: 「近藤使用一張紙花了15元,近來物價實在太貴。」盡管有人覺得彌太郎對屬下太苛刻了,但他的辦法卻的確使三菱走出危機。1884年,每噸汽船的平均收入三菱為100元,共同公司只有50元。與共同公司的競爭,三菱雖獲得了勝利,然而,赤字的打擊使它元氣大傷,不得不停止香港至琉球間的航線,連三菱匯兌所也被迫停業。此時,共同公司也精疲力竭,他們拚命宣傳,但其股票在 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無紅利的窘境,股價落到面額的2/3以下,持股人爭相拋售。彌太郎抓住機會,秘密收購這些拋出的共同公司股票。到1884年末,彌太郎已控制了過半數的股權。這樣一來,共同公司的高級管理者與股東亂作一團,尤其是井上、品川、涉澤等三進、長州派與批評公司做無謂競爭的薩摩派更是產生激烈的爭執。 但面對共同的敵人三菱,兩派都咬牙切齒。到此地步,政界自由黨的幹部覺得已不能袖手旁觀,加上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自由民權運動逐漸普及到貧民層,演變得過於激烈。於是,他們在發生激烈暴動前便解散了組織,大隈重信也由改進黨脫黨。對政府而言, 已無須再整垮三菱。另外,經濟不景氣的風暴愈來愈強,公司、銀行一家接一家倒閉。兩家公司對打下去只會兩敗俱傷。1884年12月15日,農商務卿兩方從道為使兩家公司白熱化競爭降溫,訂立了關於兩家公司船隻出發時間、速度的規定。1885年2月5日,在政府的斡旋下,兩家公司在運費、出發時刻、承包人、船員僱用等方面達成臨時協定。
1885年2月7日,岩崎彌太郎由於飲酒過量,再加上日日勞心,胃癌難愈,終於帶著無限遺恨撒手西歸了。他弟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 彌之助指示各分公司負責人「社長喪期,為免忽略事業,各人須更加小心謹慎。」沒有讓各旗以致哀。
岩崎彌太郎死後不久,共同公司與三菱公司的臨時協定又宣告破裂。彌之助列舉了共同公司對協定背叛的事實,發出最後通蝶。於是戰端重開,甚至比以往更激烈,7塊7毛錢的運費競降至2毛5,到最後,幾乎是完全不需費用,還饋贈禮品。當時《東京日報》載:「幾乎完全免費,又附贈一條毛巾。」面對如此態勢,三菱公司決心背水一戰。彌之助決定:月薪百元以上的職員,不論其資歷多深,薪俸一律減半。同時,彌之助為了表達自己對政府偏袒共同公司的不滿,揚言要將彌太郎時代向政府申請的輔助金全數償還, 並且將所有的船隻集中在品川外海引爆。政府方面原先不相信會這么做,但是,彌之助居然真的退還3200多萬日元,使得政府人員開始感到擔心。如果彌之助真的引爆船隻,社會輿論必會交相指責政府,因此,他們不得不更換共同公司的社長,任命溫和的森岡昌純為新社長。森岡昌純上任後不久就與彌之助進行秘密會談,討論兩家公司合並之事。雖然在共同公司內部,澀澤與益田等汲力反對合並,卻不能抵擋大勢所趨。後來共同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時,合並派以絕對多數票大獲全勝。
1885年10月1日,兩家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同公司出資600萬,三菱公司出資500萬。由於共同公司股份分散,加上很多股票早已被三菱秘密收購,實際的權力彌之助並不吃虧。後來,這家新公司終於成為日本最大的公司,同時,高級幹部很多都是三菱一系的人。至此,兩家公司的激烈競爭最終告一段落。彌太郎的4個女婿中,加藤高明及幣原喜重郎2人後來成為日本首相。
❸ 股票的本質是什麼我想了解它的最基礎的東西。
股票的本質就是:公司公開發行股份,籌集到的資金用於生產經營(現金入股).這些版股份權可以自由買賣.你買公司的股份,其實就是看好公司的發展和贏利前景,買的是一種期望.隨著公司經營利潤的增長,股份的單價也隨之提高.股票就是這個意思.看好它,就買,等它上漲.不看好,就別買,或者已經買了的,就賣掉.
❹ 日本何時拉開與中國的差距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尤注意於求富,繁殖物產、保護本國物產為先務,觀其學校,分門別類,亦駸駸乎有富強之勢。
——黃遵憲
19世紀70至90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由此,西方強國以先驅者姿態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台,開始爭奪殖民地,分割世界。中國淪為被獵取、被宰割的對象。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經過維新改革,很快拔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走向強盛……
激變中的紛紜世界
18世紀60年代,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代。正是從這一時期,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先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封建主義的城堡開始土崩瓦解,人類文明邁入新紀元。
不列顛的蒸汽機加速了整個世界的運轉,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歷經七八十年時間後,到了19世紀30--40年代,法、美、德等國相繼完成了自身的技術革命。
這些最先以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國家,開始了以強國角色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表演。對於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市場的需求,使他們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世界版圖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給尚處在封建時代末期的落後國家和地區帶來深重災難。
又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史的車輪即將駛入20世紀。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俄等已經漸次由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社會主義先驅列寧曾就兩個時期的資本主義做出過這樣的分析:
自由競爭占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的特徵是商品輸出。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的特徵是資本輸出。
這一變化體現在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掠奪方式上,就是資本輸出取代了商品輸出並占據主導地位。具體表現為,向落後的國家與地區輸出「剩餘」資本並直接利用當地廉價的原料、勞動力,進行生產,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同樣是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國家,因為工業革命的程度不同,進而導致各自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他們在殖民地的爭奪上異常激烈。
資本主義國家的後起之秀美國、德國工業水平迅速發展,很快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但資本主義世界的基本格局尚未被打破。這些新老列強一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了19世紀末期,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他們攫取的目光轉向了亞洲。
在遠東太平洋地區,朝鮮和中國成為列強爭奪的獵物。
在對中國進行的爭奪戰中,來自歐洲的兩個列強,英國和俄國的矛盾沖突最為激烈。
19世紀的最後10年裡,英國占據了列強侵華集團的頭把交椅。通過《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不但控制了中國近70%的對外貿易,而且割佔了香港,並將長江流域作為其勢力范圍,妄圖進一步獨佔中國。
作為中國北方鄰邦的沙俄,也通過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勘界協議等手段強佔了中國西北和東北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通過移民、修鐵路等手段擴展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又將觸角伸向朝鮮。
在英俄爭霸中國的過程中,其他列強也力爭為本國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法國佔領越南後,企圖以越南為跳板,進佔中國領土。
❺ 香港首富李嘉誠是怎樣創業的
李嘉誠創業發財史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樹大招風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二○○○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❻ 3900日元兌人民幣多少錢
時間:2020年1月6日。實時匯率:1日元=0.06437人民幣,1人民幣=15.5357日元。3900日元等於251.0347人民幣。實時匯率網站:和訊網-比價中心
影響匯率的因素
日本財政部,是日本制訂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唯一部門。日本財政部對貨幣的影響要超過美國,英國或德國財政部。
日本央行,在1998年,日本政府通過一項新法律,允許央行可以不受政府影響而獨立制訂貨幣政策,而日元匯率仍然由財政部負責。
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是主要的短期銀行間利率,由BOJ決定。BOJ也使用此利率來表達貨幣政策的變化,是影響日元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政府債券,為了增強貨幣系統的流動性,BOJ每月都會購買10年或20年期的JGBs。10年期JGB的收益率被看作是長期利率的基準指標。例如,10年期JGB和10年期美國國庫券的基差被看作推動USD/JPY利率走向的因素之一。JGB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通常會利好日元。
經濟和財政政策署,於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經濟計劃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職責包括闡述經濟計劃和協調經濟政策,包括就業,國際貿易和外匯匯率。
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負責指導日本本國工業發展和維持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其重要性比起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經大大削弱,當時日美貿易量會左右匯市。
經濟數據,較為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GDP,Tankan survey(每季度的商業景氣現狀和預期調查),國際貿易,失業率,工業生產和貨幣供應量(M2+CDs)。
日經255指數,日本主要的股票市場指數。當日本匯率合理的降低時,會提升以出口為目的的企業是股價,同時,整個日經指數也會上漲。有時,情況並非如此,股市強勁時,會吸引國外投資者大量使用日元投資於日本股市,日元匯率也會因此得到推升。
交叉匯率的影響,例如,當EUR/JPY上升時,也會引起USD/JPY的上升,原因可能並非是由於美圓匯率上升,而是由於對於日本和歐洲不同的經濟預期所引起。
(6)明治股價擴展閱讀:
日元匯率在金本位制前趨跌,制定金本位後較穩定。1884年與美元比價是100日元等於100美元。禁止黃金輸出期間,匯價基本在100日元合49美元。1930年1月11日,黃金輸出禁令解除,恢復舊平價的金本位制。
1949年4月25日規定1美元等於360日元,1日元等於2.46852毫克黃金,1971年8月29日日本政府決定日元浮動。70年代以後,日元匯價幾經波折,在1979年~1982年間,一直是1美元兌210~270日元,80年代以來,日元在國際市場上日趨堅挺。
❼ 有沒有名人成功之路的故事
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942年,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搶注旺鋪得超值禮物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李嘉誠創業史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常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二○○○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❽ 日本最大的投資是
你看了以下這篇文章就會明白了。
美國對日本的「轟炸三部曲」究竟是如何實施的呢?
第一,我們首先談談如何利用股指期貨/期權賺錢。
股指期貨怎麼賺錢——首先,摩根士丹利找到日本保險公司,然後跟他商量:你看現在日經指數是100點,要是下個月是120點,我就給你20元,要是150點,我就給你50元,依此類推,不封頂,反過來,要是下個月是60點,你就給我40元,依此類推,也不封頂,你願不願意跟我賭一把?日本人一聽就笑了,傻瓜,日經指數還會跌成負數了?實際上那不就是我盈利是無限的,而虧損是有限的。而且,日本人覺得摩根士丹利肯定是瘋了,日經指數還需要賭么?肯定是一路上漲啦!所以,日本人說要賭就賭大的,就這個合約簽一萬份,而且簽上一年怎麼樣?摩根士丹利說:好,但是每筆合約我要10元手續費。日本人說:成交。
摩根士丹利當然不傻,他們簽完這單生意就立刻回美國和歐洲,和高盛等著名投行聯合行動打擊日本人。他們說什麼呢?日本人瘋了。一批資深研究員發表重磅報告指出:日本的實體經濟只是表面上在高速增長,但很顯然,它增長的速度遠遠比不上股市的膨脹,更重要的是這種高速增長的背後是實體經濟和各種製成品的毛利在迅速下降,剔除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的收入,日本一些企業的真正利潤甚至已經不如20世紀70年代。顯然,這些國際投行是要製造一種恐慌和懷疑的情緒。
然後以高盛為首的投行帶著這份報告馬不停蹄地找到世界各地投資日本股市的基金,就問一句話:難道你不擔心你在日本投資的安全么?所有的基金經理看完報告的結論都是:當然擔心,我想對沖風險怎麼辦呢?這些投行說:沒事兒,我們做這個生意好不好?你看現在日經指數是100點,要是下個月跌到60點,我就給你40元,依此類推。反過來,要是下個月是120點,你就給我20元。當然由於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每份合約只要買就立即先送給你5元。基金經理就算了一筆賬:還能對沖自己手裡的股票組合風險,還能免費撈到錢,劃算。
與此同時,無論最後日經指數是多少,因為這兩個賭局剛好對沖掉。假設日經指數由100跌到了60,那麼日本人賠給美國投行40元。而美國投行剛好拿這筆錢賠給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虧。但是美國投行參加了日本人的賭局收了10元,而美國投行要求基金參加賭局,所以付了5元,美國投行還賺了5元。只需要把發行規模不斷做大就能財源廣進。
日經指數看跌期權怎麼賺錢——和前面的例子類似,美國投行說:你看現在日經指數是100點,我們來參加你的賭局,美國人賭股價跌,日本人你賭股價漲。是不是?怎麼賭呢?美國人說由日本人坐莊,我們一參加賭局就給日本人10塊的入場費,不管我們玩不玩,入場費都是日本人的。如果指數漲到了100點以上,我們就不玩了。如果從100點跌到60點的話,日本人就賠我40塊。如果100點跌到30點的話呢,日本人就賠我70塊。
這些投行又找到了基金經理這么告訴他們,你看現在日經指數是100點,你來參加我的賭局,你賭股價跌。怎麼賭呢?你一參加賭局就給我15塊的入場費,不管你玩不玩,入場費都是我的。如果指數漲到了100點以上,你就不玩了。如果從100點跌到60點的話,我就賠你40塊。如果100點跌到30點的話呢,我就賠你70塊。
這兩個賭局剛好對沖掉。假設日經指數由100點跌到了60點,那麼日本人賠給美國投行40元。而美國投行剛好拿這筆錢賠給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虧。但是美國投行參加了日本人的賭局付了10元,而基金公司參加美國投行的賭局付了15元,美國投行還賺了5元。
第二,融資融券制度就是打壓股價的必備武器。
首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么多人願意買呢?因為日本之前一系列的金融開放使得基金這時獲得了一個免費的提款機。什麼提款機呢?首先,日本1987年批准了類似我們的融資融券的制度,這樣,這些基金可以跟日本券商借股票過來賣股票。舉例而言,你向日本證券公司借出一張股票用今天100元價格賣掉,明天等股價跌到了60元,你再買回這張股票還給日本券商。由於你是100元賣的,60元買的,所以你就賺了40元。而如果大家都這么乾的話,那股價就會應聲滑落。所以融資融券制度就是打壓股價的必備武器。
第三,外資必須成為交易所會員才能操作融資融券。
請注意如果東京交易所1987年不批准外資券商成為會員,他們就不會有這種資格操作融資融券,因此也就無法打壓日本股市。
實際上,下圖就把股指期貨和股指期權的作用描繪得最清楚了。三個灰度字表示出來的都是海外推出了日經指數期貨或者期權,第一次是在1986年9月的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第二次是在1990年1月摩根和高盛等美國投行在美國的場外交易市場(OTC)推出日經指數看跌期權,第三次是在1990年9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期貨及期權。第一次是將近20%的下挫,第二次是將近30%的下挫,第三次是將近40%的下挫。
而這之前的1987年摩根成為大阪交易所的會員,同時摩根獲批成立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隨後的1988年大阪交易所推出日經指數期貨,1989年大阪交易所推出了日經指數期權。從而為摩根等在日本國內布局鋪平了道路,你看很巧合,這三個時間點都恰好對應了日經指數大漲,實際上,他們就是要把日本國內做得滿是泡沫,然後才能反向做空,這樣才能玩兒轉上面提到的「提款機」策略。當然,隨著日本股指的崩盤,購買了看跌股指期貨和期權的美國投行和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
伴隨著「日經指數看跌期權」從1990年1月開始上市熱銷不到一個月,日本股市就已經徹底地土崩瓦解了,那種爭相拋售的景象如同末日來臨一般。
當然,隨著日本股指的崩盤,購買了看空股指期貨/期權的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股票市場的崩潰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銀行業和保險企業,因為是它們向美國的各家投行們賣出的日經指數期權,大批的銀行和保險企業出現支付危機。在金融業出現危機後,日經指數進一步下跌,從而帶動了實體企業的股價跟隨下跌,日本股市的股災就此一發而不可收了。當然,日本的股災無可避免地沖擊了樓市,也造成日本樓市的崩盤,到現在都沒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