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國股市的創新

中國股市的創新

發布時間:2021-07-04 18:19:36

① 介紹一下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從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證券市場,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灣證券市場,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灣證券市場,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70—1949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放鬆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中國民族工商業迅速發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發行,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0年孫中山先生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集資500萬元,於同年7月1日開業,經營品種除證券之外還有金銀、皮毛、花紗布、糧油等等。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根據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所交易法》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有55名,主要經營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這兩個交易所業務興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就賺了100多萬,引起了各方面投資者的注意,各種證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隨後全國一些大城市陸續建立了證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當時的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200多萬元,分為10萬多股,由天津和上海兩地籌資,理事長為曹錕之弟曹均,滬方代表由孫棣三擔任,監督人為天津一位巨紳。當年10月1日在天津東馬路開業,先是買賣公債,然後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興盛一時。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國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個證券市場。香港是開業最早的證券市場,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個證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這兩個交易所停止活動。1947年兩個交易所合並,成立了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實際上,香港從1866年開始股票買賣到1947年香港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這一階段,市場規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兩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對融通社會資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作用。1950年以後金融和物價趨於穩定,證券交易減少。1952年天津證券交易所並入天津投資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業。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大陸的有價證券是國家發行的公債,但只能還本會息不能買賣和轉讓。80年代中國大陸又興起國債、企業債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

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到台灣以後,通過發行所謂「愛國債券」促進證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證券市場是從1953年開始的。台灣當局為了把地主的土地轉換給農民,對地主實行贖買政策,以七成稻穀實物債券和三成的公營事業股票(主要是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台灣農林四大公司)換取地主的土地。當時地主所得的債券和股票,連同台灣當局發行的愛國公債共22億新台幣,地主對其所擁有的股票不感興趣而大量開價出售,場外交易的商行應運而生,最繁榮時達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選舉了第一批成員,經過三年,原來的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停止營業,1986年4月2日聯交所正式開業,並亨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使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

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 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 只,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 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 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境內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灣四個證券市場。

1981年中國政府開始發行國庫券,1984年7月北京天橋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這是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證券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到1989年全國發行股票的企業達到6000家,累計人民幣35億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安徽、湖北、遼寧、內蒙古等省市,其中債券化的股票佔90%以上,經正式批準的比較規范的股票發行的試點企業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陽信託投資公司率先開展了債券買賣和抵押業務,到1988年全國61個大中城市開放了國庫券流通市場,1989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機構開辦了國庫券轉讓業務,1990年全國累計發行各種有價證券2100多億,累計轉讓交易額318億,證券中介機構網點達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動報價系統(STAQ)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啟動階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銀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業務部開始了股票櫃台交易,主要交易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兩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萬國、振興三家證券公司成立從而初步形成了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到1990年上海市場上有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場、鳳凰化工等8隻股票進行交易,這就是所謂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時除老8股之外,還有89年保值公債三種,87至91年國庫券四種,工行債券六種,交行債券一種,中行債券兩種,建行債券一種,還有上海石化、氯鹼化工等企業債券十四種。深圳證券市場從1987年啟動,到1990年已有發展、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開交易,證券公司12家,營業網點16 個,深圳與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債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繼開放股價,同時在兩個交易所進行規范化的場內交易,兩地綜合指數分別達到1429點和312點,到11月又分別回落到 386點和164點。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隻,B股9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隻,B股9隻。1993年2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又上升到1558點和369點,同時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隻,B股22隻,國庫券5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隻,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滬深股市在擴容的壓力下分別降到325點和94點,從8月份管理層提出暫停發行新股等三項政策,兩市指數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點和210點。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隻,B股32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5種,期貨10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隻,B 股18隻,基金8隻,國債期貨15種。

1995年初由於大量資金雲集國債期貨市場,深滬股市分別降到524點和122點,5月18日國務院宣布停止國債期貨交易並處罰違規的券商,3天之內滬深股市指數上升到927點和175點(成份指數1473點),到95年底在滬深證券市場上市的證券達到460個,全年累計成交額64097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隻,B股35隻,基金12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6種,期貨14種,國債回購7種。

1996年初滬深股市指數在522點和104點徘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和 97年香港回歸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大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兩市指數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別達到1258點(30指數3064點)和476 點(成份指數4522點)。96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證券達到667個,全年成交額41610億,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隻,B股42隻,基金15 只,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8種,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隻,B股43隻,基金10隻,國債現券9種,國債回購9種。

1997年5月滬深股市的指數分別達到1510點(30指數4286點)和520點(成份指數6130點)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隻,B股48隻,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隻,B股51隻。中國上海和深圳證券市場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金融界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發展股份制進行企業改革之後,證券市場將進一步發揮它的籌資和融資功能。

拓展資料:

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開始發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高速成長的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網路覆蓋了全國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技術手段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也已經建立。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中國證券市場-網路

② 國外的股市不斷創新高,中國的股市,為什麼漲不上去呢。中國的GDP增長不是最好嗎 人民幣為什麼不斷上漲

在1950年時,1美元兌換1.5美元,1980年,1美元兌換2.5美元,1994年一下子貶值到8.4美元,現在緩慢升值,改革開放時候ZF操控匯率,使出口產品更便宜更有競爭力,現在外國佬不同意,ZF外匯也賺夠了,所以升值也無所謂了,真心回答,希望能採納

③ 中國股市,究竟「底」在何方

熊市不言底.超跌反彈時,逢高減倉或者出貨,減少損失.
短時間內大盤有繼續破位的風險,建議持幣迴避風險.
肯定會繼續下跌,在熊市中超跌反彈結束後還會繼續創新底的.
從8月12日開始的這個震盪箱體持續了18個交易日了,雖然中間經過過一次靠謠言帶來的大漲不過,謠言就是謠言,隨著謠言的破滅大盤繼續震盪走低,中間的紅盤游資的抄底力度越來越弱,而大盤繼續被均線壓制下去震盪走低無法突破,最終還是選擇了跳空破位,把這個震盪箱體打破了創了新低,如果大盤無法放1100億以上的巨量突破並回補這個跳空缺口,那大盤的下降通道將打開,這個缺口就將成為新的頂部壓力區域,後市還會繼續探底創新底的.而之前大盤在720日線曾經兩次形成支撐作用不過8月8日還是大跌破位把下降通道打開,而大盤運行到960日線附近時曾經失守過,後來因為游資借謠言托高過大盤大漲178點.但是謠言就是謠言沒有出來,960日線再次破位失守後下行,現在下方1440日線、1800日線和2160日線已經纏合在一起了,形成了自3300以來的最強的支撐區域(短期的最後的支撐區域2034~2150點),但是如果連這個區域都失守無法站穩,那大盤下方的下個支撐區域將下降到1400~1500點附近了。短線繼續有所謂的利好在市面上謠傳,機構放出來配合出貨的概率很大,不要對政府出政策抱太大希望.投資是理性的活動不要有太多的感性因素在裡面. 而近期市面上公布的8月機構凈減倉近200多億。而根據最近政監會相關會議精神透露出市場期盼的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這兩個救市政策還在探討階段,要進入籌劃正軌樂觀估計2009年初的事.而政監會主席再次表示市場的問題應該由市場解決不要出了什麼事就盼政策救市,那不符合政府要求股市變得市場化的要求,而大小非是很巨大的問題,要經過國務院的省核,而不是政監會說禁止就禁止得了的,政監會沒有這個許可權. 請跟隨政府的政策來投資,而不要對政府善意的風險警告視而不見.
現在市面上的利好謠言很多,主要是以下方面,
1、證監會「二次發售」解決大小非 (證監會相關人士已經表態,二次發售只是打散大小非使解禁的集中度降低,不限制大小非解禁,同時表示,限制大小非是違背股改精神和市場的行為國家不會限制的,該消息屬於重大利空,如果有投資者能夠看懂?)
2、融資融券的可能在奧運後出台(沒得到證實)
3、摩根大通龔方雄放言政府將出台千億級的經濟刺激方案(周二該黑嘴表態所謂的千億級經濟刺激方案只是自己認為國家應該出的,不是國家有出的計劃和想法,該傳言也遭到了李嘉誠的否認,勸投資者理智點面對現在的行情,他認為到09年為止股市不會太理想,投資者要謹慎介入)
4、據非常接近證監會高層人士可靠消息,將於8/2*宣布印花稅即日起調整為雙向徵收0.05% (沒得到證實)
5、暫停三個月的新股上市審批 (沒得到證實)
6、國家平準基金將入市救市(相關發言人表示,平準基金現在還沒組建,而且組建的資金來源暫時無法確定,所以較長時間內不可能入市,中等利空)
7、政監會組織基金經理開會,會議上的重點議題就是救市(但是有與會經理表示,會上更本沒有談到救市,主要是關於基金發行的部分議題)
在紅七月行情進行過程中有過無數的眾多利好傳言帶來了游資推動的那波小反彈,但是結果呢?都要到8月底了傳言的利好都沒出來.所以穩健的投資者建議等待官方公布利好後才介入穩健獲利,而不要被游資和減倉的機構忽悠了,每次真正有利好政策出來的時候,政府都是悄悄的進村,而沒有出現過提前一個多月干叫喚的情況,是機構製造謠言方便出貨還是真的有利好,多思考下吧,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介入。

而基本面投資者現在也將面臨一個壞消息878家公司半年報:雖然每股收益小幅度增長1分錢,但是增速已經大幅度減緩,凈利潤增長現金流下降,降幅高達64.47%,但總體現金流下降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行業現金流都出現下降,如採掘業上半年現金流同比就有較大增長。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和中國宏觀調空的的雙重作用,隨著宏觀調空的繼續深入,業績面支撐股市上行的壓力更大,在遇到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將近,大盤長期趨勢不樂觀.

部分機構報告表示現在大盤估值低估,已經進入合理投資區域鼓勵散戶買入,這又是個對散戶下的套,大盤大跌過後只是從超高估變為了高估而已,離新興市場12倍市盈率標准還是高估了5倍,和俄羅斯的8倍比高估了9倍,而市凈率雖然已經達到4倍,但是離上次熊市的大底時的1.71倍還有70%以上的差距,所以低估純粹是機構掩護出貨吸引場外資金入場接籌碼的托詞而已,請理性對待。既然機構這么看好「低估」的股市為什麼在鼓勵散戶買的同時自己堅決賣呢?各位股友靜下心來想想吧,請善待自己的資金,得來不容易,不要輕易就送給機構了。順勢而為吧.沒人喜歡熊市,但是,不得不面對現實.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而8月後是大小非的解禁高峰期,下跌的概率大於上漲.最新的資金統計顯示,7月到現在為止,股評鼓吹的機構大建倉再次成為笑談,雖然7月的減倉規模較大幅度減緩,但是基金和保險等機構仍然凈減倉近300億.8月又減了200多億。而這波反彈的主力軍成了游資,不過游資的特點眾所周知是快進快出,既然是游資狙擊的行情,在傳統大資金還在繼續拉高減倉的情況下,後市如果仍然沒有較為實行性的利好出現,全靠利好謠言帶來的這波反彈,有可能成為機構最後一次較好的減倉機會,奧運畢竟只是個題材,不對大盤的資金面帶來任何的實質性改善,所以見光死行情按照預計出現了,機構是不會放過這次拉高減倉的機會.

④ 哪些股票屬於創新成長類

當前的中國經濟可以用「非典型滯漲」來形容。「滯」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速的下滑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漲」則體現在國內貨幣持續高增長,各種資產價格和通脹大幅攀升。與上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滯漲」除了與寬松的貨幣政策有關,還有其特別的體制背景,因此又是「非典型」的。
在「非典型滯漲」的大環境下,企業利潤的可持續增長受到考驗,A股的整體回報前景並不樂觀。在可預見的未來,高成長高回報的公司很難大面積地產生。市場不給力,投資者是不是就只能束手無策了呢?如果我們牢牢把握中國經濟轉型期的特點,以「創新」和「資源獨占」為綱,仍然可以在微觀層面挖掘出一些不錯的成長類投資機會。
一方面,經濟轉型意味著舊經濟的一些特點仍在,突出體現在政府、國企對某些稀缺資源的掌控上,體現在政策對資源分配的巨大影響上;另一方面,轉型也意味著技術、組織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改善經濟中普遍的無效率,這符合新興階層的需求,也為公司的成長創造了獨有的資源。A股中的高成長股,其增長大多不是來自資源獨占,就是來自創新。基於「創新」和「資源獨占」這兩條主線,我們梳理出了以下九類高成長公司的股票。
1、政策投機型:搭政策與管制的順風車。在經濟轉型期,政府仍掌控著大量資源,產業政策使用頻繁,管制措施層出不窮。比如,「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措施逐漸加碼,對脫硫、脫硝要求的提高,以及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都為相關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2、傍大款型:受益於主要客戶需求快速提升。一些公司的業務集中在少數主要的客戶上,它們的增長就依賴於客戶需求的快速提升,而這些客戶也大多壟斷著巨大的資源。
3、烏雞變鳳凰型:受益於企業重組,尤其是國有資產證券化和國企上市。中國目前仍有大量優質的國有資產尚待證券化,國有資產注入、重組等主題還會持續相當長時間,這也為相關上市公司的成長提供了保障。比如,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加快軍工企業改革……要以調整和優化產權結構為重點,通過資產重組、上市、相互參股、兼並收購等多種途徑推進股份制改造」。這為軍工企業提供了優質資產注入的想像空間。
4、變廢為寶型:為廉價資源找到更好用途。經濟中有相當多的資源,因其用途沒有被充分挖掘而顯得廉價。企業若能以商業模式或技術創新來大幅提升這些資源的價值,將會帶來高成長。
5、貼心貼背型:精確把握目標市場需求。中國市場異常廣闊,文化、習慣、消費形態在城鄉、地域之間差異巨大。通過精準把握目標市場的特點,並對自身的業務進行創新,將目標市場變為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將能獲得高速增長。
6、一招鮮型:擁有「獨門暗器」。這類公司擁有旁人難以復制的技術和創新成果,其利潤可以獲得市場增長和高毛利的雙重支持。這些技術既是創新的成果,又有獨占的資源。
7、效率改善型:大幅改善經濟社會中的無效率現象。轉型經濟的特點就是有越來越多的無效率現象被暴露和修正,誰能通過商業模式和發展戰略上的創新,把握住其中的機會,就有希望獲得釋放出來的「紅利」。
8、鑽空子型:深耕細分市場。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的好處正在充分展現。一家公司如果能在一個細分行業做到深耕細作,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運營能力,成為這個市場的王者,就會在整個產業鏈中穩保自己的地盤。
9、強勢增長型:不懼激烈競爭。這類公司基於企業家精神,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判斷,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強勢成長,並將業務拓展到國外,其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企業的創新和業務拓展能力。

⑤ 我國股市交易有哪些創新

  1. 剛開始推出了融資融券,可以借錢炒股,可以借券做空。有利於機構

  2. 然後推出了股指期貨做空,有利於機構,

  3. 最後又推出熔段機制,沒幾天就二天熔段,最後又取消了熔段,還是做空的工具。

  4. 現在又要推出注冊制

  5. 股市創新都是為做空做准備的,散戶要小心。因為做空是為門檻的,大多散戶只能做多賺錢,這給機構大戶可乘之機。

⑥ 中國股市發展方向是什麼

規范企業上市的審核制,規范二級市場的交易行為,是中國股市的發展方向 股票市場之有效,就在於它是一個較少受到政府幹預的市場。與股票市場相比,銀行總是會比較多的受到政府的政策直至行政性干預,比如在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西方國家裡,政府仍然可以通過利率等政策手段來影響銀行的行為與資金的配置結構,此外像日本這樣的以主辦銀行制度為主的國家更是長期實施行政色彩濃重的政府對銀行的窗口指導。
在這樣的結構下,當政策取向與市場的發展激勵相容時,市場就會出現相好的趨勢,比如開始於2005年的全流通改革就是管理層的政策與市場參與者的利益激勵相容的典型例子,從而導致中國股票市場走出了長達數年的低迷狀態。但是,當政策取向與市場不能激勵相容時,那麼市場就會重新失態。
結論是明確的,中國的股票市場之所以失態,就是因為從基本面上看缺乏給投資者好的回報的企業,從管理層面上看存在行政干預,而這兩個問題歸根到底其實只是一個問題,那就是管理層自己已經被捲入到市場中去了。因此,要使中國的股票市場得到健康的發展,僅有股票全流通改革是不夠的,因為在制度缺損的情況下,全流通反而會引發一場搶錢的後果。所以,要想讓中國的股票市場能夠有效而又穩健地運作起來,關鍵在於讓市場去識別什麼樣的企業是可以上市的,同時,也只有當這個市場中沒有特殊利害關系時,管理層才能真正有效地承擔起對市場的監管責任。假如上市公司質量是高的,政府監管是有效的,或者說公司的紅利分配是可預期的、市場交易費用是較低的,那麼上市公司的大小股東必定會根據自己的優勢去選擇理性的行為,而使股票市場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 再則,我國證券市場不規范的現象主要是表現在:部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實,舉薦人沒有盡到審核責任,在二級市場上有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聯手,拉抬股價操縱股市,有的投資機構通過紙媒網路,披露虛假信息,來誤導市場。
規范和治理的辦法和途徑:一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使投資者能夠獲得上市公司的真實信息,改變和扭轉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二提高上市公司的上市質量,保薦人要起到審核責任;三規范上市公司的並購行為;四監管辦法和手段要創新,對於新問題要有新的辦法進行解決;五對於個別投資機構和私募機構在二級市場上的拉抬股價操縱股市的違規操作,一經發現就要予以及時糾正,必要時要進行嚴厲打擊,絕不姑息,以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⑦ 為什麼美國的股市屢創新高,中國的股市屢創新低,請高人解說一下,謝謝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自己也問過,為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
美國出台搞亂全世界政策,除美國以外的一切國家美國都要想辦法不同程度地搞亂;而在其國內,則故意打擊非美企業扶持本國企業,超發美元,打擊大宗商品市場包括黃金。所有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把大量的美元集中供給給美國股市,從而解決「美國的次貸危機」中的大量銀行倒閉的問題,從而解決美國的企業生存問題。
中國的出口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因為全世界都被美國亂了),整個經濟面資金鏈脫節,地方債發難、房地產市場發難,股市怎麼可能漲得起來。
美國之所以能搞亂全世界,因為它手裡握著「世界通用貨幣美元」和它手裡握著2戰以後的最強軍事實力,一句話美國用美元+軍事掌控了全世界。

怎麼證明以上結論呢?(下面是比較詳細的論述!)

第一、中美內因對比:
1、政府債:美國政府債台高築,中國同樣;
2、超發貨幣:美國超發,中國也超發;
3、房地產市場:美國溫和,中國危機重重——這個是唯一最不同的!
4、經濟增長率:美國soso,中國減速但任然預計為7.5%。
【總結內因】:如果一定要說不一樣,那麼就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太不正常。但是,難道這就是股市不漲的原因嗎?非也,道理在外因上去找。

第二、中美外因對比:都有些什麼外因呢?美國——其他國家——中國。
1、其他國家:這是中美共同的外因。這其他國家都在干什麼呢?
(1)歐洲:因為歐債危機,歐洲都快鬧到歐元解體的邊緣了,經濟一片蕭條。
誰是始作俑者?答:美國。
(2)非洲:美國、歐洲打利比亞,搞亂敘利亞,非洲相當不太平。
誰是始作俑者?答:美國。
(3)中東:阿拉伯之春,整個阿拉伯世界亂了。
誰是始作俑者?答:美國。

(4)南美洲:也許是美國後院,一切照舊。
(5)亞洲:圍繞中國,美國的前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搞了個「美國重返亞洲」,結果中國周邊亂的一塌糊塗。沒哪個周邊國家能好受。
誰是始作俑者?答:美國。
(6)澳洲:澳洲的經濟基本靠中國的經濟發展支撐,中國受影響,澳洲自然不好過。誰是始作俑者?答:美國。
【其他國家總結】:這美國把全世界搞亂,它到底要做什麼呢?答:它要讓美國看起來獨好——看,全世界都亂了,就我美國不亂,於是,資金留在美國,然後,再超發幾組貨幣,這美國股市能不漲嗎?

2、美國國內:
(1)推出量化寬松:大量的印發美元,股市自然而然的上漲。
(2)打擊非美企業:
例如:打擊汽車市場,首當其沖打擊豐田,於是2007年後豐田出了一堆的質量門;
例如:打擊中國企業,太多了,很多是貿易壁壘式的政策出台。
(3)製造貿易壁壘:中美貿易最典型,美國製造了很多貿易壁壘。
【美國國內總結】美國政府想方設法打擊一切跟他們產業嚴重沖突的非美國企業,為扶持其企業和就業。

3、中國國內:
(1)出口受阻:中國是出口型經濟,當周邊都不太平以後,還出口什麼?!於是中國經濟自然出現嚴重問題。
(2)地方債發難:2007年後,中國出台4萬億救市計劃,其目的是一旦世界經濟轉暖則中國會在這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後超速發展。但是,由於出口受阻,大量地方債只能靠房地產市場中的賣地來解決。可是房地產市場呢?
(3)房地產過熱: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到了崩盤的邊緣,WHY?因為中國的出口型經濟受到嚴重打壓後,整個經濟面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壞賬。
(4)中國超發的貨幣流向:不可能流向股市,只可能流向脫節的地方。
(5)銀行壞賬:其實,銀行+影子銀行,壞賬太多了,市場上的錢不可能流向股市,只可能流向「填窟窿」,這就是最後股市不漲的核心原因。
【中國國內總結】出口受阻,企業面臨嚴重問題,於是銀行業的資金鏈自然出現「脫節」,於是一環扣一環,地方債發難,房地產市場發難。

4、最後:
股市,永遠是市場的晴雨表,中國股市沒能漲起來,說明其內部問題重重,非簡單問題。需要一次大手術。
【寫在最後的題外話】很多人說中國大媽買黃金是虧了——真的未必!!!!起碼這些變成黃金的錢找到了避險的地方。

⑧ 中國股市不進行金融改革創新,股民還能看到希望嗎

根據中國股市過去30年的經歷來判斷,如果中國股市不進行金融改變創新和實行T+0交易制度的話,股民確實不能看到希望,只能看到絕對。

股民對中國股市看不到希望的真正原因只有一條“七虧二平一盈利”,在中國股市投資的股民90%都是虧錢的,只有10%的人是賺錢的。

而這10%的人當中大部分又是機構或者團隊,個人投資者賺錢的可能不足0.1%,賺錢效應如此低的前提之下股民看到絕望,看不到希望。

而當前T+1交易制度是不公平,更不公正,成了一種約束股民交易自由的制度,必須廢除,必須改革。

總之中國股市真的想要成長起來,想要讓國民投資者們看到股市希望,一定要進行改革創新,以上三大點必須要改革,再不改革對股市發現,對股民投資都是最大的傷害。

時代在變遷,舊的制度,舊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一定要進行金融改革,引進一些新的制度,這樣對你我他都是最好的。

⑨ 為什麼美國股市可以一直創新高,而中國股市卻那麼怕高

第一,中國股市怎抄么走,和其他股市怎麼走,沒有必然的相關性,取決於A股自身的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因素。
第二,3450這一輪下來的中級調整修正,是年底法人機構結算績效所致,現在就是一個跌下來換主流的過程。而且下跌之前的技術面表現的很清楚,完全可以避開
第三,未來中國股市是一定向好的,但重點不是股市好你就一定賺錢,5178一樣有人賠,之後股災一樣有人賺。重點是在於你自身的專業知識有多少

閱讀全文

與中國股市的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隻股票3年正常漲多少 瀏覽:86
安邦保險理財安全嗎 瀏覽:406
上海圓通貴金屬招聘信息 瀏覽:493
菜花玉理財 瀏覽:592
中國外匯美元儲備 瀏覽:977
龍一食品股票 瀏覽:917
柳州理財公司 瀏覽:926
智遠理財財富管理計劃 瀏覽:486
三元以下的股票有幾只 瀏覽:545
芬香有融資嗎 瀏覽:863
股票杠桿率怎麼算 瀏覽:144
4萬塊錢如何理財 瀏覽:453
華銳金融融資 瀏覽:728
中信利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329
君融資訊 瀏覽:488
旭升融資 瀏覽:178
非營融資 瀏覽:104
四川大決策推薦股票 瀏覽:186
盛宣懷信託 瀏覽:845
純政信信託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