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一個投資網站,雪球網具有怎樣的競爭優勢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雪球就是大家的精神家園,這里基本上匯聚了國內最好的價值投資者,雪球網站也是欣欣向榮,活躍度非常高。雪球網站到底有怎樣的競爭優勢能夠吸引這么多投資者?這是很多人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我想了很久,說說我的看法,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雪球更加適合長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
這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雪球服務長線投資者,所以短線投資者對於雪球來說意義不大,因為他們沒有耐心持有幾年,幾天可能就換股票了,雪球可能不太適合他們短線投資者,如果做長線雪球可以給他們提供非常好的基本面研究,雪球更適合長線投資者。
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不是簡單的事情,一定要先學習在慢慢開始買股票,這樣才能夠把風險控制好。
Ⅱ 基本面分析大家都在哪裡看
我一般都是在解析投資app利用股查查那個工具看。
Ⅲ 如何看待雪球草根基金
隨著雪球私募江湖排行表最新凈值發布,非常殘酷的結果出來了,大部分私募業績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基金由於巨虧清盤了的。只有小部分基金獲得優異成績。前一段時間雪球力推的大V,DAVID自由之路業績一般,僅僅小虧一點就被很多人質疑。下面我分析一下草根私募的問題所在,供大家在選擇私募時參考。
草根私募募集資金的來源是互聯網,互聯網是個巨大的放大器,會把基金經理的能力放大10倍以上,也會把失誤宣傳放大10倍,這是雙刃劍。很多草根基金經理經常在雪球上發各種文章,宣傳各種看法,一旦看法驗證,馬上會被無數網民知道,於是誕生一個又一個先知。殊不知,看對和做對相差喜馬拉雅山這么遠的距離!做對和重倉還得加上馬里亞納海溝的距離!所以看對的人多,賺錢的人少,賺大錢的更是少之又少。雪球提供了這么一個巨大的放大器,所以雪友們在裡面嘚瑟不止,個個期望渾水摸魚,博取功名,一夜成名獲取利益。
所以不僅看這個人的觀點對否?還得看他對應的操作以及最後的回報。從而才知道這個人的真實水平。記住索羅斯在他手下基金經理做空英鎊時,索羅斯說的話:倉位,倉位,倉位,這才是最重要的。機會來臨時,你敢不敢下重手?
草根私募還有個通病,自己的小錢玩的時候得心應手,怎麼玩怎麼有,一旦發私募,尤其是業績好的時候,雪球又一大力吹捧,資金規模會短時間急劇擴大。韭菜就是烏合之眾,互聯網的錢都是烏合之眾,來去匆匆,窮人是沒有耐心等待慢慢獲利的,他們期望的是一夜暴富。所以一旦一個私募在雪球上被大力吹捧,經常上榜時,就要提高警惕了,你很可能是追高買入者。
雪球上一個私募成名往往是幾個月就爆得大名,再把過去一二年的業績一嘚瑟,馬上吸引資金蜂擁而至,迅速規模擴大5-10倍以上,而基本所有的草根私募沒玩過大錢,一夜暴富,過去的招數全部失靈,小快靈變成大慢笨,於是相當長時間緩不過勁,業績也就一落千丈。但他們又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不願意封盤,而寧願擴大規模享受白得的管理費,甚至以收取管理費為主要獲利手段。在金錢面前,人人都會失去理智和內斂。誰說的,這是一個名利場。
看看過去雪球上成名的私募不都是這樣在成名後淪落的。所以保持獨立思考,不聽信忽悠,投資知名度低一點,能力強一點的私募往往獲得更好回報,一旦他成名,就該撤退了。
雪球的名氣和你投資他獲利是成反比的,這是基本規律。是不是一棍子把雪球和雪球大V都打死了?@不明真相的群眾 ,但這是自然規律,作為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老道的投資者,我是中國敢說真話的極少數人之一。
什麼樣的私募是不受規模限制的?最主要看他的投資方法,投資標的,一般而言價值投資者容納資金規模大,投資標的是大標的的,比如大股票,大的ETF之類就不容易受限於規模,基金經理還得嚴格自律,一旦規模超過自己的能力,就要及時封盤,不再擴大規模,不接受新的投資者,放棄短期利益,追求更長遠的利益。可惜我這個建議從不被人接受,利益面前長遠的東西都很蒼白。
Ⅳ 如何在一周內快速了解這個行業 雪球
一周之內真的能摸清一個行業?
在和咨詢、投行、投資、獵頭這些行業的人聊天的時候,我反復聽到「一周」這個時間,於是我也開始好奇:你們是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在一個星期之內了解一個行業?你們都是如何做到在一個星期之內摸清一個行業的?
在一周之內「摸清」一個行業依然不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頂尖專家,也不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個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個行業的全局,現今狀況、過去、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的發展趨勢,熟悉那個行業的行話,拿捏這個行業的基本信息。
這有什麼用?
你能和那個行業內的人自如對話,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結合你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看到新的機遇,你能在你的客戶面前讓他刮目相看,你還能拿到一份好工作,了解你的上司在做決策的時候會考慮什麼...
所以我們邀請了兩位嘉賓來和我們說,他們是如何做到在一周之內摸清一個行業的。
第一期咨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內摸清一個行業
一默是恆嘉智略咨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銷售無處不在》的作者。
他說:
「了解一個行業」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過,如果我們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問對幾個關鍵問題著手。這些關鍵問題圍繞著一個根本問題:這個行業的鏈條是如何運轉起來的?
1 這個行業的存在是因為它提供了什麼價值?
2 這個行業從源頭到終點都有哪些環節?
3 這個行業的終端產品售價都由誰分享?
4 每個環節憑借什麼關鍵因素,創造了什麼價值獲得他所應得的利益?
5 誰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
6 這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如何?
而信息獲取的渠道,則包括:
1 金融投資機構的行業報告;
2 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
3 行業交流網站或論壇的熱門帖子;
4 業內企業的培訓課件;
5 參加行業展會或者論壇;
6 從業者的私下交流。
其中1-4,都可以通過網路搜索獲得。
第二期 IT咨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周之內摸清一個行業
有一個IT界的小牛,在IT咨詢公司工作。
我問他:「做咨詢是不是經常要在短時間內摸清一個行業啊?」
他說:「是啊。」
「要多久?」
「一個星期吧。」
「哈哈,一個星期就可以?能打敗那個行業的多少人? 」
"90%吧。"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嘉賓,熊節。他在IT咨詢公司ThoughtWorks已經工作8年了,也是《重構》的譯者,看看他的經驗之談吧:
五天之內,三步讀懂一個行業
作為職業咨詢師,在很短時間內熟悉一個行業,是我經常要面對的工作內容,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心得。根據我的經驗,對於掌握了基本商業知識的咨詢師而言,一個星期之內熟悉一個之前陌生的行業並非難事。當然一個星期不會讓一個新鮮人成為行業專家,但是足以讓一名咨詢師在這個行業里順利開展工作。
這有限的五個工作日,必須高效地利用。我的建議是分三步走:首先,確保自己不會亂開黃腔;其次,讓自己進入這個行業的對話;第三,爭取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觀點。
* 第一步:首先不要開黃腔
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首先應該了解這個行業里的領導企業——很可能正是你馬上需要去服務的企業。了解一個領導企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讀它的財務報表。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是公開的,並且通常會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長致投資者函。閱讀一份財報,就可以了解很多基本的信息:這家企業的所有權性質、主要業務、主要客戶、收入結構、成本結構、員工規模、人才結構、戰略方向、主要風險……即便你真正想了解的企業是非上市企業(比如華為),它也必定與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比如中興)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閱讀財報可以讓你對這個行業里的主要玩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不至於提一些太離譜的問題或者建議。
如何閱讀財務報表,一個比較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杜邦分析法。我有一篇文章介紹過如何用杜邦分析法來解讀一家知名上市企業(中興通訊)的財務報表和企業經營狀況,(文章見此)在我做了這個練習一年後,中興通訊2012年中期財報報出巨虧,利潤率持續走低正是導致該企業及其幾家主要競爭對手從2012年起開始大幅裁員的直接原因之一。
花一天時間讀完一兩家企業的財報之後,接著就得下點死工夫,讀一本這個行業的綜述性書籍,例如對於保險行業我推薦《風險管理與保險》。讀這樣一本書的目的,第一是更深入地理解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慣例,比如你得知道財產險和壽險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異所以它們的經營也會很不同;第二是掌握一些行業里的「黑話」,比如當你聽到「承保」、「核保」時你得知道這都是指什麼。我個人而言,讀這本書是用業余時間,加起來用了8小時左右。
* 第二步:進入行業對話
做到了不開黃腔也還不足以跟行業里的CxO們展開對話,因為大家平時不會談論那些最基本的東西。要進入一個行業的對話,你得了解這個行業當下的趨勢。有些人會推薦跟行業里的朋友去聊天。但作為一個時間緊迫的內向型人,我個人更願意以研究材料為主,與朋友聊天為輔。
行業趨勢的最佳來源是麥肯錫之類管理咨詢公司做的行業分析。我個人尤其推薦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http://www.mckinseyquarterly.com)發布的研究報告,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com/)的行業分析。從這兩個網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與你關注的行業相關的文章,花一到兩天時間全部通讀一遍,你應該就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脈搏。
在中國市場上工作,我們會擔心來自麥肯錫和經濟學人的分析不夠「中國特色」。我的經驗是,一方面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本土內容;另一方面,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基本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說歐美發達國家在三五年前發生過的應該就是中國當前正在發生的,歐美發達國家一兩年前發生過的應該會在一兩年後在中國發生。比起「中國特色」,很多時候簡單的市場規律和時間差更有效。
與此同時,在這整個一周時間里,你要讓自己浸泡到這個行業的上下文中。辦法很簡單:訂閱一堆與這個行業、與你想要針對的目標企業直接相關的新聞RSS,把其他的RSS頻道都暫時屏蔽,在地鐵上、咖啡館里、床頭上、馬桶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這個行業、這家企業最近發生了什麼。比如我在關注澳洲保險行業的階段,就訂閱了Google News的「australia insurance」關鍵字和我客戶公司的名字,客戶公司出什麼重大理賠案或是高層人事變動,我能比客戶的大多數員工還先知道消息,於是就有了很多可以談論的話題。
* 第三步:以我為主,提出觀點
開始這個連載的時候彭縈講了一個故事,說某咨詢公司的創始人要應聘者一周內給出一份行業報告,但回頭他發現這些名校畢業生做的報告都沒有一個亮點。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在我看來,「沒有亮點」的症結恐怕就在於應聘者是「畢業生」:雖然是研究另一個行業,其實「亮點」的關鍵不在對那個行業研究得多好,而在研究者自身的專業技能。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看麥肯錫去年所做的中國壽險行業分析,首先你會發現它遵循了前面說的兩步:數據詳實,術語准確,而且把握住了行業脈搏。但它的亮點在於它指出了中國壽險行業的幾大痛點,並且從戰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歸根到底這才是行業里的CxO們期望你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拿出來的東西,也是你之所以要去快速了解這個行業的根本目的:快速了解一個行業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習能力,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在這個行業中得到運用。
所以關鍵在於把你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經驗和這個行業的情況相結合,提出一點別人沒有提過的東西。
所以,在做了前兩步功課之後,你至少應該給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時間來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1. 這個行業所面臨的痛點有哪些?
2. 哪些痛點對於業內人士是最緊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與這些痛點結合起來?
其中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相對客觀的。也就是說,你大可以把麥肯錫的壽險行業分析列印出來,扔掉最後的「解決方案」部分,然後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來嘗試給它所列舉的幾大痛點尋找解決方案。如何用IT手段改善壽險銷售?壽險行業需要何種人力資源戰略?甚至何種MBTI人格更適合從事高水平的壽險服務?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提出觀點這部分,就是專業人士站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命題作文,能不能講出亮點,第一靠快速理解目標行業的小聰明,最重要的還是看在自己專業領域里的造詣。
Ⅳ 雪球怎麼看營運能力分析
雪球不是上市公司,它的財務報表可以不公開,雪球也確實選擇不公開,所以查不到。
Ⅵ 證券基本面分析的優秀書籍有哪些
給你推薦幾本非常經典的,我讀完後絕對不錯,幫助很大。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專《證券分析》,關於巴菲屬特的《滾雪球》,費雪的《選擇成長股》,彼得林奇的《學以致富》和他的《戰勝華爾街》,這些書都是關於從基本面分析股票,挑選股票的
Ⅶ 基本面分析的方法
基本面其實還有心裡分析,心理分析法是一種從「市場心理到價格」的分析思路,通過推測市場主導勢力控制者的心理價格定位,以此為基礎,分析主導資金的流向(資本流向)從而判斷未來市場走向的方法。
Ⅷ 基本面是什麼基本面分析的方法
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匯查查總結以下幾點:
1、熟悉交易品種:點差、手續費、合約大小、最專小波動、屬杠桿大小等;
2、例行數據會議:例如歐元兌美元,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的每一次講話都會造成歐元的不小波動;
3、意外因素:例如英國脫歐的態度和進程,會影響英鎊和歐元兩種貨幣的波動;
4、外匯的波動大且杠桿高,技術面的佔比要比基本面來得更多,因為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日常的無數據交易且以超短線為主。
基本面是什麼?
基本面分析是市場需求分析的關鍵方式之一,它根據對經濟、社會發展、政冶等將會危害到資產供需要素的剖析來做到判斷市場走勢的目地。
利用供需作為判斷市場價格的指標值的方式是非常簡單的,但難題取決於對危害供給和需求全部要素的剖析。
換一句話說,你迫不得已明確哪一經濟體基本面強悍,哪一經濟體基本面不盡人意。你需要了解,例如失業人數等數據信息的提升為何可以危害一國經濟及其怎樣危害一國經濟,並最後危害到銷售市場對本國貸幣的要求情況。
·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相輔相成
·基本面對外匯長期趨勢尤為重要
Ⅸ 雪球地球的研究歷史
1964年,劍橋大學的B.W. Harland最早對全球范圍內新元古代(大概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做了研究,他提出在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8億—5.5億年前的冰期沉積物。
同時,他通過簡單的地磁學分析指出,當時這些大洲其實並沒有像現在那樣被海洋分開,而是在赤道附近匯聚成一整塊巨大的大陸。
而在當時,板塊漂移學說也才慢慢被接受。而且由於分析手段缺乏,加上數據有限,所以B.W. Harland的說法並沒有明確的得到廣泛地證實,更沒有人能解釋,冰期沉積怎麼到了赤道附近。 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面,通過科學家在海洋生物學、地球化學等領域的進一步努力,獲得了不少新的進展。
1987年,加州理工學院的J.L. Kirschvink等研究了澳大利亞的一塊新元古代的粉砂岩之後,證實了它是屬於當時沉積在赤道附近的淺海環境,確鑿地說明了冰川曾經到達了赤道附近,而且這個研究成果也被後來的研究反復檢測所證實,其中就包括隨著古地磁學的發展。
D.A.D. Evans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這個時期(8億—5.5億年前)各個大陸的冰川沉積地層學、地質年代學、古地磁學後指出,許多冰期沉積的雜礫岩出現在南北緯10°以內,甚至沒有超過60°的。
1992年,J.L. Kirschvink首先提出在新元古代(8億—5.5億年前)曾經出現過幾次「雪球地球」事件。可以想像,赤道附近都結冰了,那麼整個地球還不凍的嚴嚴實實,成為一個「雪球」? 8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並不是分離的,而是在赤道附近連在一起,我們稱為羅迪尼亞超大陸。
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一次著名的」超級地幔柱「的火山活動分裂了,形成幾個小的陸地,這個就使得陸地的海岸線增加了很多;海岸線的增加帶來兩個後果:一個是生物在岸邊的活動增加,光合作用的加強導致大量CO2被吸收,二個是同樣增加了大陸的硅酸岩風化,而吸收了不少CO2,這兩個結果導致大氣的CO2迅速減少,「溫室」變「冰室」,產生巨大的冰雪覆蓋,進而產生了失控的反照率事件,而最終形成了「雪球」。
經過計算,當時冰蓋有1公里厚,推進到赤道附近,地球溫度下降到零下50°C左右。因為被冰雪埋藏,光合作用和大陸的硅酸岩風化作用都被終止,但是地球的火山活動還在繼續,向外釋放了大量的CO2。經過長達1000萬年的積累,這些CO2終於足夠強大,形成「溫室效應」,從而迅速融化了「雪球地球」,在融化的時候整個海洋溫度能夠達到50°C以上。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還證明了一個機制,藉助這一機制,地球才能擺脫「雪球地球」。在變成「雪球地球」後大約幾千萬年裡,地球的二氧化碳積聚到一定程度,閃耀的亮白色冰層能反映太陽光線和熱量,因此雪球在2億年間一直處於像冰凍的雪球。
最終,由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進入空氣中,由此地球氣候逐漸轉暖,厚厚的冰層也慢慢融化。溫室效應再一次發生了,地球溫度又逐漸升高,冰層融化,生命重返地球。研究小組的科學家認為,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地球有可能再次成為「雪球」,地球上的生物將面臨被再次毀滅的危險。
Ⅹ 「雪球」的裡面是什麼樣的雪球」的內部結構都有什麼
歐洲航天局(ESA,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羅塞塔項目(Rosetta mission)為太空科學家們提供了有關彗星的令人驚訝的龐大豐富的數據。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發現告訴我們,彗星的內部結構並沒有那麼緊密。也讓我們能得以窺見 “雪球”的內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