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600315.SH)董事長葛文耀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卷橫幅,橫幅上書有「如履薄版冰」四個大字。從1985年掌舵上海家權化這艘航船開始,葛文耀坦言這四個字最能反映他的心路歷程。
在這近30年的企業發展史里,上海家化曾遭遇各種波折:有被要求與外資合並,險些導致自主品牌被埋沒;有受命吸收合並同類企業,添上一身包袱。「葛文耀一直在戰斗,卻總是贏家。」有熟悉葛文耀的人士表示,與外資斗時,他研究國情,實現產品的差異化。與國企體制斗時,他講策略,最終啃下了國企轉制這塊敏感的「硬骨頭」。
『貳』 上海家化午後閃崩,一度封死跌停!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上海家化的股票在2月2日午後開盤之後突然就直線向下,直至跌停,停盤時上海家化跌幅達到了10%,現在股價為36.28元。可以看出,基金機構在第四季度也對上海家化大幅度進行了減倉,由原先的4629.82萬股減至了459.22萬股。其中,比較知名的由諾安基金的羅春蕾經理管理的諾安積極配置混合基金、諾安主題精選混合基金對上海家化共計持有450.01萬股。
『叄』 上海家化午後閃崩跌停,對此你有何看法
我覺得是這家公司的經營出現了狀況,因為資產如果是正常波動或者漲幅的話,一般不會出現這么大的波動,而是持續的下跌,每天跌停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一下子閃崩跌停,那麼就不正常了。其實主要原因是因為在1月31日的時候,按照國家的要求,公司就要把自己的年報給披露,但是這家年報就把這家公司給跌停了,主要是因為年報的話就要寫出自己在去年的一天盈利和虧損狀態,而這家年報就表明了這家公司在去年的時候屬於虧損狀態,而且虧損的比較多,這個年報一披露大家就翻了,大部分股民就覺得這家公司不值得再投資了。
我們一定要理性購買股票不要過於追漲殺跌。因為追漲有時候還能賺點小錢,殺跌的話經常殺到半山腰啊,雖然這次的跌停看上去是一個機會,但有時候真的是自己進場加倉之後才發現又被套牢了,這是大部分股民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最低谷買入,最高點賣出就連巴菲特都不行,我們覺得自己比巴菲特更厲害嗎?我們其實更多隻是一種散戶的,非專業性的投資者而已,而這次的事件也反映出了大家對這家公司未來前景是不看好的。
『肆』 家化巨頭上海家化跌停,為何上海本地股屢屢閃崩
其實主要原因更多是因為大家本身對這些白馬股的一個非常看好的原因因為這些白馬股本身大家對它的期望值比較高,都認為它這么大的體量在這里肯定是盈利的,包括之前跌停的上海機場一樣,而其中原因也是相似的,主要是因為整個上海都受到了疫情的沖擊。因為疫情帶來了大家一些收入也會有所減少,所以收入有所減少的情況下面大家對消費的頻率也會相對降低,而生為家化巨頭的上海家化公司,他旗下有非常多的著名品牌,但是大家經常有所減少,卻需要一些剛需品的時候,就會選擇一些市場上的中下游品牌,因為中下游品牌價格較低廉,而現在因為資金緊張,所以就選擇中下游的品牌。結果就造成上海家化的盈利不佳,導致2020年是屬於相對以往盈利較少的情況,然後在發布年報之後瞬間跌停,這一點和上海機場是類似的。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大部分股民還是選擇拋售,但是也有一些股民他是選擇加倉的,因為他們認為現在是一個好機會,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驚慌,在別人驚慌拋售的時候,而我卻開始貪婪,這就是每個人對主持判斷不一樣,這也造成了每個人的盈利和虧損狀態不一樣,這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伍』 澳洲電訊怎麼用汽車之家這么多股份
我的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你可以先看一下
汽車之家股權爭奪案落下帷幕,秦致等管理層出局或只是時間問題。
近日,開曼法院聽證會當庭宣布撤銷汽車之家「禁制令」,澳大利亞電信隨後將更新的股東名冊交付給平安,交割正式完成,平安持有汽車之家47.4%股份,標志著平安正式成為汽車之家最大股東。
「禁制令」被開曼法院撤銷後,汽車之家立即釋放了更新的股東名冊,澳大利亞電信與平安信託的交割掃清了所有障礙,交易正式完成。
盡管此前汽車之家管理層對此交易堅決否認,並試圖通過法律以及輿論阻止澳洲電訊與平安信託的交易案,但仍然無法逆轉悲傷的定局。
交割完成後,由於與大股東的合作關系瀕臨破裂,作為少數股東的秦致極有可能面臨出局。
創始人(CEO)黯然離場的名單中,或又將多了一個人的名字。
已經離開的創始人李想在新浪微博表達了祝願,言語之間透露著遺憾:當股份的購買塵埃落地後,管理團隊也同樣會很職業的尊重新股東的一切合理權益,繼續把汽車之家經營好。管理團隊能夠很好的和澳電合作八年,同樣可以和新的大股東平安進行好的合作。
從4月15日澳洲電訊宣布出售股權開始,兩個月的時間,汽車之家、澳洲電訊、平安集團三方曾陷入了無限的抗衡與角力之中。
汽車之家管理層:堅持私有化
雖然汽車之家管理層的勝算一直微乎其微,但三方角力的過程中汽車之家一直沒有放棄對私有化的堅持。
就在澳洲電訊宣布將股份出售給平安信託的當天,汽車之家管理層牽頭發出私有化要約,買方財團計劃以31.50美元/ADS的價格對汽車之家進行私有化。相比於平安信託每股29.55美元出價更高。
同樣地,在反對澳洲電訊和平安進行交易時,汽車之家管理層更是不遺餘力:
據報道,5月11日,汽車之家公眾股東對商務部進行實名舉報,稱平安信託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以及《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該舉報已被商務部接收。
這也成為日後開曼法庭開出禁令,要求澳洲電訊在6月24日聽證會之前不能進行任何交易的關鍵原因。
澳洲電訊:心急出手
作為汽車之家最大股東,很顯然在出售股權和私有化這件事情上澳洲電訊和平安集團同屬一個戰壕。
而澳洲電訊之所以心急出手的原因是,自身要在2016年8月前發布新的財年年報,但在主營業務下滑的情況下,急需出手其他業務,以現金的形式回報股東。
與此同時,澳洲電訊也公開表示了對私有化的反對。《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道,作為大股東,澳洲電訊並不認可汽車之家管理層的私有化方案。且在今年5月16日,澳電方面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表示:正在推進與平安信託的股權交割,平安信託對汽車之家的未來發展極為有利。
也許從賣給澳洲電訊的那一天起,汽車之家就喪失了掌控自己命運的話語權。
平安信託:短期套利
雖然平安信託曾公開表示,對汽車之家私有化的支持,「我們與管理層進行了溝通,對有利於汽車之家發展及全體股東利益的事情,我們都支持。」
但隨著4月28日媒體曝光了平安信託《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協議》,將平安此次投資的意圖顯露的更加明顯。其中的一個細節是,合夥企業的「存續期」為自合夥企業成立日起3年,最長延長不超過2年。這意味著,平安信託對汽車之家的投資只是一次短期套利模式。
汽車之家在擔憂什麼?
就在4月份澳洲電訊宣布出讓股份的同一天,已經離開的創始人李想發了一條微博:「走了一隻樹袋熊,來了一隻大黑熊。」
為什麼用「大黑熊」取代「樹袋熊」,裡面一定自有深意,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已經完全離開管理團隊的李想仍然對此感到擔憂,對可能會接盤平安信託充滿不信任。
前面提到了平安「險惡」的投資意圖,它只是三年賬期的金融信託產品。《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協議》的曝光,這意味著平安信託對汽車之家的控股對多有五年,難逃三或五年後再次被賣的結局。無法實現其「十年規劃」的發展方向,這正是管理層擔憂的。
盡管近年來平安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不斷擴大,但仍然缺乏足夠主導汽車之家的能力。
就旗下平安好車而言,2015年,在中國二手車電商市場上的佔有率僅為8.4%,而其主要競爭對手車易拍及優信拍的市佔率則分別達到了35.2%和27.9%。在此期間,平安好車的每月線上交易量保持在2000台左右,銷售線索轉化率不足1%,每台二手車的銷售收益為-6000元至-7000元。
除此之外,上海家化的前車之鑒,也會讓汽車之家管理層擔憂平安接盤之後可能出現的危機。
2011年11月7日,上海家化母公司家化集團100%股權最終被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通過競標獲得,成為上海家化新控股股東,後者為平安信託旗下平安創新資本全資子公司。
但據媒體報道,自平安入主家化以來,家化的「窩里斗」就沒有停止過。前上海家化CEO王茁在公開信中曾激烈寫道:葛文耀贊成平安就反對,葛文耀反對平安就支持。將幾乎白熱化的內斗公之於眾。外界看來,平安進駐之後,家化風波不斷,原葛氏人馬相繼離開,導致業績不盡如人意,股價下跌。
李想出局——50億美金的遺憾
同樣的境遇在一年之前也發生過一次,2015年6月13日,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宣布離開。
「汽車之家於2015年6月13日宣布,創始人李想不再擔任汽車之家總裁一職,但會繼續以汽車之家董事、股東身份,在公司的戰略規劃等重要事務上發揮作用。」
消息一出,業界一片遺憾和唏噓。很多人感慨,李想本來有機會避免這樣的「悲劇」,如今卻被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掃地出門。
而對於李想的離開,今天看,李想離開自己創辦的汽車之家再創業,真是明智。一個創始人,在融資做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公司控股權,但還留在公司幫助把公司送上市,那是創始人責任;但公司上市了就完全是股權說話,已經失去控股權甚至已經沒有股權的創始人再留棧,那隻能是自取其辱。
故事的最初要回歸到2008年,李想將創辦三年的汽車之家作價7600萬美金賣給澳洲電信,澳電換取55%股份。彼時,汽車之家的估值不到1.5億美金。
之後的幾年裡,澳電並沒有在業務上做出什麼成績,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增持。2012年,澳洲電信耗資3700萬美元將其持股比例由66%提高至71.5%。並於2013年12月11日在紐交所上市。
當時,李想的股權已經被稀釋到僅僅5.3%,無奈退居幕後。
「在汽車之家招股書中披露,個人股東中,創始人兼總裁李想持有5066483股,佔比5.3%,秦致持有3.2%股份,最大股東澳洲電信持有68788940股,佔比71.5%。」
緊接著的是,李想的持股比例一步步縮水,並逐漸喪失在公司的話語權。根據汽車之家2014年財報顯示,李想的持股比例已經僅佔3.4%,出任總裁後的李想也要向秦致匯報。
而澳洲電訊在汽車之家上市後的持股比例和投票權,也證明了它在汽車之家的絕對控制地位。澳洲電訊持股數不變,持股比例和投票權均稀釋到66.2%。由於投票權超過51%,李想的離開,看來只是時間問題。在他卸任之前,汽車之家最「老一輩」的杜紅(人力主管)和韓路(內容主管)先後離職。
6月12日,一份官方聲明讓「汽車之家」這四個字成為了李想的過去。「汽車之家官方正式宣布,李想卸任汽車之家總裁一職,但保留汽車之家董事、股東身份。」
同一天,汽車之家市值49.5億美金,與當初剛被賣給澳洲電訊時的1.5億美金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外人眼中,李想是背著這「50億美金的遺憾」離開的。很多人不明白,2008年做出這種決定時的汽車之家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李想沒能預期到汽車之家未來的估值?
時隔一年,當再次談起這個話題時,李想表示沒什麼好糾結的,並對自己當初的決定給出了解釋。他毫不避諱地對i黑馬說,「因為最開始做汽車之家完全出於興趣,所以利小的時候對公司的控制權沒太在意。不可否認,我們的資本能力很差,因為是第一次創業,也沒有融資,而第一次融資就是IPO了。」
汽車之家的輝煌已成為李想的過去,而汽車之家的遺憾也變成積累和精力影響著他的新公司。所以,在車和家融資的過程中李想一定要保持絕對的控股,「可能再融三四輪,我們團隊仍然是控股的。這方面,和汽車之家完全不一樣,我至少要把汽車之家欠下的東西在這里慢慢補回來了。」
『陸』 葛文耀的被免職務
平安信託稱個別高管違法違紀,葛文耀則稱平安違約未完成入股時承諾,矛盾最終在頂點爆發。年5月11日,上海家化集團召開臨時董事會議,決議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由家化集團董事、平安信託副總經理張禮慶出任家化集團董事長。
2013年5月16日,備受市場關注的上海家化股東會如期召開。董事長葛文耀表示此前沒有處理好與平安的關系,深表歉意,自己會平息事態,並將修復與大股東平安的關系。
因上海家化原董事長葛文耀與公司大股東平安信託內斗牽出的「小金庫」問題,日前上海家化披露的整改報告顯示,公司正式承認滬江日化為其關聯公司,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上海家化和滬江日化累計發生關聯交易24.12億元,其中,向滬江日化累計采購金額為14.33億元,累計銷售金額為9.79億元,這些交易從未經過審計和披露。
在整改公告發布後,葛文耀連發4條微博對事情進行說明,希望為上海家化背書,「我負法律責任」。
12月19日,證券律師嚴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實已經涉嫌違法,當時葛文耀作為董事長應該負連帶責任,「具體怎麼處罰還需根據調查進一步判斷,主要是關聯交易價格是否公允和資金流向。」
『柒』 [金台觀察]上海家化風波帶著中國公司治理怎樣啟示
對於一家公司,企業家更重要、員工更重要,還是股東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就業更重要、工資更重要,還是利潤更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的戰略,要基於市值、還是基於利潤,還是基於基業長青? 管理者,必須為了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工作嗎? 不同的答案會帶來不同的選擇。 平安信託與家化管理層的紛爭在本質上就是對於這些答案的不同理解。 平安信託已經解除了葛文耀在家化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職位,現在上海家化小金庫的風波,給葛文耀的位置,帶來了更多變數。 中國公司治理制度的設計中,過多地迎合了投資資本。比如說,家化集團和平安信託都是獨立法人,但法律允許平安信託犧牲家化集團,以適應其自身的發展戰略:葛文耀稱,平安信託入主後,一直在變賣資產,致使家化集團名存實亡。 對於平安信託而言,他的利益在於入股了家化之後,如何以更好的價格賣給下家。對於上海家化的管理層而言,他的利益可能在於這家公司的規模和可持續發展,並且,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可能要求他們對股東套現予以配合。 家化人事斗爭已經發生了兩周,現在的焦點是上海家化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的穩定,因為有太多的投資人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機構投資人和中小投資者希望這家公司能夠穩健前行。大股東與家化管理層的矛盾表明,這給上海家化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 股東主義理論里,一切圍繞股東旋轉,當下的公司治理框架,就是沿著這個理論出發的。對於股東本位的制度設計,支持者看來是不證自明的。更有種說法是,股東財富就是社會財富,這是資本分配最優化的過程中必須的路徑。 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認為,中國公司治理需要進行改革。大股東侵害公司利益的事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治理的焦點並非股東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而是公司無法捍衛其自身利益。上海家化算不上是一個典型案例,但當下有太多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當大股東股權解禁可流通的時候,公司往往以市值管理的名義,為減持配合。在很多時候,這極有可能犧牲了公司的利益。在這個時候,就必須引入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多地予以平衡。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並非簡單的管家與東家的關系。上市公司是一個獨立法人,有自己的生存權和利益,他與股東的關系並非在所有的時候一致,那麼管理層在其中應扮演何種角色? 我們知道,中國第一代創業家慢慢淡出之後,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面臨崛起,這些關系如何協調,對於中國的未來尤其重要。無論是較早的國美控制權爭奪、雷士照明管理層與投資者的沖突,還是現在上海家化的內斗風波,這些案例都表明,中國的公司治理已經到了檢討這些核心問題的時候了。
『捌』 上海家化為什麼要「賣身」
肯定是想獲得很大的利益
所以出售了
也許對老闆更好吧
『玖』 美加凈的品牌介紹
「浦東陸家嘴的房子賣得很貴,一平方米數萬元,但它們還不算上海的『樓王』,真正的『樓王』是華山路一帶的老房子。經過修繕,數年前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輕易地以1000萬元的超高價出手。」
這是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茁為美加凈品牌的復興早就琢磨好的一套說辭。他的這一舉例正是為了回應業內復興老品牌與創立新品牌的爭議。他對CBN記者歷數過上海家化為了提升美加凈所做的諸多努力,例如反復推敲美加凈的市場定位等創立於1962年的美加凈,是身兼創造中國化妝品市場第一支定型摩絲、第一支防曬霜、第一支定型護手霜等無數光榮的民族品牌。1990年,美加凈進入巔峰期,以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無可爭議地成為行業的第一品牌,年增長率高達兩位數。美加凈香波的市場份額也接近20%,銷售收入為3億多元。
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外嫁風潮」中,美加凈1990年與庄臣合資,至此該商標被束之高閣。
被收購後的第一年,美加凈的業績就一瀉千里,慘不忍睹,驟降至600萬元。到1994年上海家化忍痛買回美加凈時,這一品牌風光不再。在上海家化的等待和猶豫中,又經歷了將近10年的徘徊期。
但上海家化面臨的還不只是這個問題,美加凈存在一個品牌4家不同企業共用的隱患:上海白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洗衣粉類產品、上海牙膏廠有限公司生產牙膏類產品、上海制皂有限公司生產香皂類產品,上海家化負責美加凈化妝品的生產。每一個企業只能生產特定的美加凈產品,不能跨類運作。
雖有諸多不利,但上海家化立志於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把既有的品牌維護好,改變「一條腿長(六神)一條腿短(美加凈)」的不利局面。
按照該集團內部人士對CBN記者的解釋,從經營方面考慮,「復興」美加凈眼下看來最為務實,除去佔有絕對份額的護手霜,美加凈最適合用來攻入面霜領域的大眾市場,前景可觀。
尋求市場「盲點」
上海商業信息中心之前發布的「關於上海品牌的調查」報告顯示:對於眾多的上海本土老品牌,不同年代的上海人有著不同的偏好,且呈階段性差異。諸如上世紀40年代出生者最難忘是光明牌;到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受訪者這兒,每每提及的變成上海牌手錶;而到了「80後」 的口中,永久牌自行車以及美加凈仍最獲青睞。
而仍「健在」 的上海品牌中,約六成受訪者表示仍在使用中華牙膏、光明、美加凈、三槍等品牌。
假設穴位找准,王茁相信市場仍存在機會。
「美加凈現在包含兩個主要的板塊:護手霜和面霜。其中,護手霜的銷售實現了全國的戰略部署,面霜則在國內部分區域,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發展態勢良好,這說明其在『下沉性』上優勢明顯。」知情人士對記者分析說。
「十多年來,塑造美加凈品牌的失誤,我有責任。」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過。
葛文耀對於曾經「外嫁」過的美加凈感情極為深厚,而他的團隊也為此付出很多。
從上海家化復興美加凈的策略來看,除了在資源上予以傾斜,在內外環境上提升美加凈復興有理的信心,上海家化的領導層則始終告誡自己從前些年對美加凈的閑置經歷中痛定思痛。王茁就花費多年用以摸索美加凈的發展之路。
王茁曾感慨美加凈品牌在價值主張上的無力——因為寶潔等跨國企業在功能訴求上過於強勢。
所以現在看來,美加凈更要追求差異化發展,強調回歸本原。其中的核心,信心為首要因素,其次就是明確的價值主張。
「老品牌並非等於老化了的品牌。」對於復興美加凈這個上海老品牌,王茁信心十足。
在上海家化,美加凈的品牌經理8年內換了6個。
前面一個品牌經理還在推「青春無皺」系列產品,希望強調「保養皮膚」的概念,強調「專業」;下一個品牌經理就立刻轉向充滿活力的美加凈「CQ凝水活膚」系列,強調活力和高科技。這就是不適合品牌發展的「品牌經理制度」造成的惡果。在12年的時間里,美加凈的品牌經理主要是做產品開發協調工作,奔波於消費者、科研、采購、生產、銷售部門之間,做業務的協調和文書的准備,根本沒有精力再投入到「戰略」上。而實際上,消費者需求、競爭態勢和營銷策略這些「品牌規劃」層面的工作,才是品牌經理真正應該做的。
「品牌要素變來變去,6個品牌經理的個性都鮮明地體現在產品策略上。」王茁總結說。每個品牌經理到任都會「挖一口井」,6個品牌經理挖了6口井,卻沒有一口挖深的。不僅品牌要素把握不住,每個品牌經理還要重新換一個廣告公司;重新選定不同風格的模特。
最終,美加凈的品牌定位越來越模糊,造成品牌的極不嚴肅性。「我們太輕易地放棄不該放棄的東西,而去做一些不是創新的創新。」
雖然葛文耀一直認為上海家化給「美加凈」這個品牌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美加凈依然具有生命力。美加凈的產品銷售量依然從1996年的幾千萬元恢復到1990年的3個億。當時是美加凈銷量的巔峰。但是,這些歷史資產並沒有在上海家化發揚光大。這也是為什麼葛文耀提起「美加凈」便心有愧疚的原因所在。 「現代營銷是『認知之戰』,而非『產品之戰』。如果現在不開始重視企業的無形資產,就會讓美加凈再次錯過發展良機。」
2004年11月17日,央視招標前夜。做客上海電視台《頭腦風暴》節目的葛文耀對著攝像機,毫不客氣地自我檢討。葛文耀是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對「美加凈」運營失敗「懺悔」。
第二天,上海家化第一次出現在央視招標現場,一舉以4700多萬元競標了央視兩個時段廣告。這一舉措在上海本地企業中顯得十分突出。而在此之前,美加凈的「CQ活膚系列」已經開始在央視上展開廣告攻勢。
上海家化內部員工評價說:「這是『老大』(葛文耀)償還美加凈的。」
業內人士都知道:美加凈成了葛文耀的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葛文耀要求上海家化從廣告、營銷、體制等方面對美加凈進行一系列的度身打造,力圖讓美加凈實現從「灰姑娘」向「公主」的轉變。 上海家化聯合股份公司董事長葛文耀不止在一個場合提起過「美加凈之痛」。對他來說,美加凈1990年被庄臣公司收購時候很被動,這和「小護士」有主觀的意願不大一樣。而等到1994年美加凈再次「回歸」上海家化時,1990年在全國佔10%的份額已經成了只有6%不到。美加凈的品牌一時間被作為化妝品品牌塑造失敗的案例。
「美加凈」成為葛文耀的一塊心病。他從2004年開始對上海家化提出要求「回歸日化」。上海家化已經作出決策,將對旗下的幾個葯廠進行出售。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集中資源,做強日化品牌。同時,上海家化旗下的酒店也有相當一部分利潤轉為日化品牌的營銷費用。
「就是鐵了心要把日化品牌做起來。」王茁形容說。在「復興」計劃做出後,上海家化就開始「在自家籃子里扒拉了一陣」,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清妃」是針對年齡層次偏大的消費群,不可能普遍推廣;「佰草集」是非大眾化品牌,個性化發展之路可能更加適合這個品牌;此外,「友誼」品牌太老,很難「激活」。這些品牌都很難承載上海家化打造全國品牌的基本條件。
最終,「美加凈」被精挑細選出來,作為上海家化3年規劃中「最具升值潛力的品牌」。如果以玉蘭油為同類產品
市場份額最高的品牌的話,那麼美加凈可以排到第六、七名的位置。而3年後,上海家化希望將美加凈打造成為前三名,就是要達到大寶的市場地位。
美加凈復興機會存在,這是因為中國消費者還沒有發展到理性消費的層面。分析看來,國內日用化妝品品牌地位都還沒有完全坐穩,護膚品品牌依然可能隨時面臨洗牌——這就是美加凈面臨的發展機遇:當時,玉蘭油還沒有走進任何人的視野,當時更類似於一個大學生品牌。誰也不會想到玉蘭油已經可以支撐起百元以上產品的銷售;也沒有人會想到旁氏會衰落下去。如果沒有聯合利華當年的策略調整,玉蘭油不會有機會發起攻勢,迅速占據「白領」市場。而這些品牌的消費層次都和美加凈有類似之處。
同時,一個不可忽略的市場因素是,中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300多個;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0多個。而美加凈只直接覆蓋了中國100多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加凈在新區域的擴展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在中國本土品牌的發展過程中,護發品牌「舒蕾」的優勢在於終端銷售渠道;「奧妮」洗發香波的優勢在廣告轟炸;納愛斯則是低價加廣告的策略。但是現在看來,由於沒有掌控好「風險控制」,這些曾經輝煌的品牌都從市場的巔峰跌落了下來。上海家化認為,其一直沒有放鬆的「風險控制」主要集中在「資金」、「成本」和「機制」上。上海家化認為其資金十分規范,所有的資金不可能被用來炒期貨之類「擦邊球」的做法;由於對國際原材料的嚴密監控,所以成本上會有控制,不會冒著0.10元、0.20元的低利潤風險打市場;銷售政策不主張經銷商承包制,而是進行嚴格的價格控制,這也是為了避免經銷商因為承包美加凈的銷售,從而「快速致富」,而又極可能產生的「全部歇火」的情況發生。在王茁看來,只要保持這些優勢,再實現品牌營銷的突破,「復興」美加凈的前景十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