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豐老公是誰,就是2015年上海的王豐,從蕪湖戶口篡改成上海居住證的,從英國留學回家、騙了兩個女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中狀元時期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國時期)23人;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其中本籍2人、祖籍休寧縣寄籍外縣的15人,此外還出過兩位武狀元不在本文論列),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其次是歙縣為6人(其中本籍3人、祖籍歙縣寄籍外縣的3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
01.吳潛(1196-1262),字毅夫,號履齋,祖籍休寧縣城,寄籍宣州寧國縣,宋寧宗嘉定(1217)丁丑科狀元。吳潛一生任職繁多,兩次為相。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寶祐四年(1256)晉封崇國公。不久被召入朝,再次陳述「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採納,拜特進左丞相,晉封慶國公。景定三年(1262),吳潛暴病而亡。有文獻說,他是被賈似道的黨徒借宴會之機毒死的。德佑元年(1275),賈似道勢敗,吳潛被追封原職,特贈少師。
02. 戴衢亨(1755-1811),字蓮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縣),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戴衢亨出身書香門第,刻苦好學,博覽詩文,但考了近30年仍未中秀才,他的詩文朋友捐錢給他買了頂「秀才」帽子。乾隆四十一年,跳過縣考,直接去州府參加選拔舉人的鄉試中舉。乾隆巡幸天津時召試,欽取一等,授內閣中書。第二年,連闖會試、殿試兩關,連中二元,被欽點為狀元。戴衢亨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鄉親們在祠堂大擺宴席慶賀。醉意惺忪的戴衢亨提筆揮就一聯為:「三十年間,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亦無名,人眼不開天眼開;八十日里,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又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戴衢亨為官不依附權臣和珅,在乾隆年間屢遭貶抑,遲遲不能升遷,官職低微,僅為侍讀學士。曾拜著名文學家、考據學家段玉裁為師。因才智出眾,嘉慶二年(1707)命運開始轉機,以侍讀學士加三品卿銜,並因主張政府應節約開支、不加賦稅而得到嘉慶帝的寵信。嘉慶三年,加恩軍機大臣。嘉慶十五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十六年四月,卒於京。
03. 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號芝軒,祖籍歙縣,後以經商遷移浙江,再移居江蘇吳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狀元。潘世恩參加童試時,終日坐不離席,吳縣令李昶亭出對上聯:「範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對出:「韓昌黎百世之師」。李縣令又出橫批「青雲直上」,潘世恩又對上「朱紱方來」。李縣令驚詫不已。潘世恩中狀元後,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潘世恩一生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為官,先後為吏部、禮部、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為人處事端正,善始善終。道光宣宗皇帝對他寵遇特隆,特許他紫禁城乘轎,入宮派太監扶持,每逢大壽賜御書壽聯。
04.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晚號澹靜老人,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己末科狀元。孫家鼐在殿試試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誤寫成「書」字,十個閱卷大臣都未能看出來,竟擬為一甲第一名,疊在頭一本進呈,道光皇帝欽定,照原次序發下,金殿傳臚(唱名),孫家鼐中了狀元。事後發現這個別字,閱卷大臣聯名請求處分。道光皇帝想到已經自己欽定,既已發榜,就不予追究。於是就留下了「瞎眼皇帝、別字狀元」的話柄,一時傳為笑談。實際上孫家鼐是很有才華的。皇帝廷試時,命他以大清王朝興盛寫一副對聯,他揮筆立就:「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乾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維羲皇堯舜;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月明星辰。」藏頭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號,自然天成。皇帝擊節稱道:「絕妙」,即欽點狀元。孫家鼐歷任內閣學士、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禮、吏三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退休後又拜東閣大學士、轉體仁閣、武英殿大學士。設立京師大學堂時任第一任管學大臣。孫家鼐贊同變法,主張「國家欲富強,首先要開辦學堂」、「開民智」、「通下情」,因為他堅持科舉不停則學校不興之議,新政皆廢,獨留大學堂。孫家鼐盡忠為國,不謀私利,嚴於利己,家教甚嚴。宣統元年卒後,贈太傅,謚「文正」,賜「太傅第」。
05.李群(805-?),合肥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甲辰科狀元。李群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同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均頗有文名,為宰相李宗閔所知。李宗閔曾傳言,「如主考,廬山四友當以到京先後次序取中。」後果是李宗閔主考。李群年方18歲,獨自一人離山。到京應考時,還是遲到了,考試已開始,貢院已鎖門。他情急地捶門請求入院應試。李群容貌秀美,氣質不凡,竟使主司為之動容,便放其入考,終一舉奪魁。
06.伍喬(?-966),廬江人,南唐保大十六年亦即中興元年(958)戊午科狀元。伍喬自幼勤奮好學,曾游學廬山,入廬山國學,苦研六經,尤善《周易》。山下有一僧人,夜夢有人指天上大星說:「此伍喬星也」。僧人本不認識伍喬。天一亮,僧人上廬山國學尋訪,真見到伍喬,然後鼓勵伍喬進取功名。伍喬以進京趕考費用匱乏相告,才有了僧人傾囊相助,山中眾中捐資,助伍喬赴金陵應試,得中第一的事發生。南唐元宗李璟將其所作《畫八卦賦》及《霽後望鍾山詩》刻於石上,以為永式。
07.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和縣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狀元。張孝祥16歲中舉。紹興二十四年會試後,主考官魏師遜等為逢迎秦檜,而擬一甲第一名為秦檜之孫秦塤,張孝祥第二。幸虧是高宗趙構慧眼識珠,復閱對策時認為秦塤文章盡是其祖父秦檜說過的套話,而另有張孝祥一卷,不但「議論雅正,詞翰爽美」,且寫得一手遒勁的顏體字,大加贊揚,遂定於首選,將秦塤降為第三。張孝祥是中唐著名詩人張籍的後人,南宋著名文學家,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的愛國詞人。不幸於乾道五年(1170)泛舟蕪湖時中暑身亡,年僅38歲。孝宗聞之,大有用人不盡之嘆。
08.周震炎(1231-?),字名光,當塗縣人,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己末科狀元。周震炎相貌英俊,應試時正值理宗為公主物色駙馬。考官丁大全為諂媚理宗,欲從新科進士中挑選一人,看中了周震炎,並於會試前私下告知試題,使周震炎得中會試第一,被欽點狀元。沒想到,公主見周震炎年近30,心中不悅,事遂被廢。
09.邢寬(?-1454),字用大,無為縣人,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狀元。會試為第七名,廷試時初擬孫曰恭為一甲第一名,成祖覺得豎行的「曰恭」二字像個「暴」字,心中不悅。因為他一向倡言為政應克己寬仁,豈能容「暴」。遂將孫曰恭名字刪掉,孫曰恭因名字不好應是狀元而未得。成祖又於別卷中見有「邢寬」之名,甚喜,便道「孫暴不如刑寬」,遂定邢寬第一,用朱筆親書於邢寬之名於榜首。邢寬因名字好而得到寵遇。明朝開科取士至此,江北學子名列第一者還只有邢寬一人。
10.沈懋學(1539-1596),字君典,號少林,宣城縣人,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丁丑科狀元。沈懋學少負俠氣,慷慨而有大志,曾多次往來於邊寨,每縱論時事,人多奇之。廷對策試卷中有「處其始必厚其終,循其名當責其實」兩名話。當時的神宗,勵精圖治,看了沈懋學的試卷後對輔臣說:「此二語即可作狀元」。遂親擢沈懋學為狀元。
11.劉若宰(?-?),字蔭平,一作潁平,號退齋,懷寧縣人,祖籍潛山縣,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狀元。思宗剛登大任,親閱廷試進呈試卷看中劉若宰。據傳劉若宰相貌醜陋,思宗即降旨將呈上的36份試卷的名簽裝入金瓶中,用金箸夾之,一連三次夾中劉若宰,遂定狀元。人們說是「天幸乃爾」。
12.唐皋(1468-?),字守之,號心庵,歙縣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狀元。唐皋少即家貧,但力學不輟,早年已以文才出名。曾拜訪潯陽太守,獲得一些資助。但在途中見同行朋友手頭拮據,便傾其所有相贈。又前往學政處支取口糧,途中又遇一對窮苦夫婦,丈夫正准備賣妻還債。唐皋頓生憐憫之心,又將自己的口糧全部送給了這對老夫婦。唐皋屢試不中,有好事者編了一首打油詩來譏諷他:「徽州好個唐皋哥,一氣秋闈走十科。經魁解元荷色里,爭奈京城剪綹多。」唐皋聽了也不生氣,在書房牆壁上寫道:「愈讀愈不中,唐皋其命何;愈不中愈讀,命其為唐皋何?」還在一把畫有漁人正在網魚的扇面上題有一首小詩:「一網復一網,終有一網得;笑殺無網人,臨淵空嘆息。」最後一次入京參加會試,連中會元、狀元,時年已46歲。正德十六年(1521),唐皋作為使節出使朝鮮。朝鮮國王欲為難一下這位大明狀元,出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唐皋才思敏捷,即對下聯:「魑魅魎魎,四小鬼各樣肚腸。」唐皋對人生、官場看得透徹,曾作《勸世歌》:「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更有炎涼與煩惱。官里有官做不盡,世上錢多賺不了。官大錢多轉憂多,落得自家頭白早。」
13.戴有祺(?-1711),字丙章,號瓏嚴,祖籍休寧縣,寄居江南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赴京會試,得中貢士;三十年(1691)參加補行殿試,此次辛末科原讀卷大臣初擬定:第一名吳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楊中納。康熙帝認為戴有祺「書法尤嘉」,於是被拔置第一,和張孝祥情況類似。但戴有祺仕途不暢,登第後苦苦20年,未竟其用。他孤傲清高,超然出塵,厭惡官場,回鄉構築草堂而隱居,寄情山水。人稱其為文奇古似柳宗元,詩曠達若陸放翁,書法遒勁如禇遂南。
14.王以銜(1761-1823),字暑冰,號勿庵,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歸安(今吳興縣),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狀元。據說王以銜和他的弟弟王以鋙同時參加會試,分獲前二名。主考官竇光鼐與和珅不和,和珅誣陷竇徇私作弊,致使會試再試,並派有衛士圍觀監查,然一無所獲,但還是將竇光鼐降級,王以鋙被停止殿試。殿試後,王以銜仍然被欽點狀元。乾隆皇帝對朝臣們說:「難道朕也通關節了嗎?」嘉慶年間,王以銜歷任鄉試考官、學政,而後由翰林編修提拔為國子監司業、侍郎,人直南書房、上書房,教皇子讀書,克盡師道,被時人稱為「長者」。
15.吳信中(?-?),字閱甫,號靄人,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清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狀元。先後任河南、廣東、湖北鄉試主考官,入值南書房,翰林院侍讀學士。吳信中幼時被棄,御使吳雲於途中將其拾回收養。狀元及第後,吳雲才向吳信中說明此事。吳信中得知生母還在,不計前嫌,迎來贍養,盡心孝敬,直至養老送終。吳信中養父吳雲於河南彰德府辭官,歸家養病。吳信中也以疾病為由告請長假,回鄉侍奉養父母,而後不復為官,居家至終。吳信中以孝道聞名。
16. 楊寘(1014-1044),字審賢,廬州合肥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本科殿試第一名本是王安石,因考官見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語,而第二、第三名已有官職,故將本列第四名的楊寘考卷作第一名進呈。仁宗臨軒啟封,見名喜動於色,對輔臣道:「楊寘也」,遂擢為第一。楊寘是中國科舉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者之一。其兄楊察以第二名進士及第。楊寘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任潁州通判,因母親病逝,辦理喪事,未及赴任。喪事辦完後,楊寘一病不起,終於撒手人寰,年僅30歲。仁宗特為降旨撫恤。
17.呂溱(1014-1068),字濟叔,祖籍歙縣岩寺,寄籍江蘇揚州,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戊寅科狀元。曾任亳州通判、直集賢院,出知蘄、蕪、舒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後起知池州、江寧府。神宗即位後,知杭州,改知開封府。期間,精識過人,辯訟立斷。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病逝於任上,終年55歲,追贈禮部侍郎。
18. 焦蹈(?-1085),字悅道,廬州無為縣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乙丑科狀元。焦蹈精通經史百家,四次在州郡試中名列第一,然而在省試中卻連連失利。元豐八年,由戶部尚書權知貢舉。參加會試的舉子們都住在貢院,焦蹈亦在其中。四更夜時,貢院火災頓起。然後擇地另考,焦蹈奪魁。神宗剛去世,哲宗剛即位,本科沒有舉行殿試,會元也就成了狀元,焦蹈因此也可以說是名冠「三元」。曾有諺語:「不因南省火,安得狀元焦」。但在不久,自京師傳出:「揭榜六日後,焦蹈死矣。」怎麼死的,無可考。
19.李黼(1298-1352),字子威,潁州人,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先後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任禮部主事、監察御史,入為國子監丞,宣文閣鑒書博士,升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江州路總官、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等職。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與地方造反將領趙普勝激戰於九江,李黼孤立無援,明知不能克敵,揮劍大呼:「殺我,毋殺百姓!」趙普勝將李黼刺落馬下,李黼與從子俱罵不絕口而死,時年55歲。百姓聞之,哭聲震天。相率具棺槨葬其於江洲城東門外。朝廷追贈李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義,詔立廟江州,賜額「崇烈」。李黼是歷代安徽省狀元中唯一戰死的,也算是死得轟轟烈烈。
20.黃觀(1364-1402),字伯瀾,一字尚賓,直隸貴池縣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末科狀元。黃觀因父親本入贅許家,隨母姓許。黃觀是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時年38歲,授翰林院修撰,乃復黃姓。時燕王朱棣以「靖難」、「清君側」為名起兵,欲奪取建文帝皇位。建文帝命黃觀起草詔書,勸燕王解散軍隊,進京謝罪。黃觀起草的詔書,言詞激烈,還奉命招募軍隊和敦促各地增援皇都南京。朱棣佔領南京,即皇帝位,公布文職罪臣,黃觀名列第六,抄了黃觀的家,將黃觀之妻翁氏和兩個女兒指配給一個馴象的奴隸,妻女不從,投江而死。黃觀在率軍東進中,在江邊為妻女舉行了「招魂」奠儀。在得知建文帝已遜去,燕王派來追捕自己的人已到,謊稱「入賀新朝,禮當預習」,從容地穿好朝服,東向而拜,然後縱身投入羅剎磯的湍流之中,死得悲壯,終年38歲。朱棣聞報,怒火中燒,將黃氏一門男丁殺盡,誅連一百多人。
21.沈坤(1507-1560),字伯載,號十洲,祖籍徽州休寧縣,寄籍太和(一說江蘇山陽,今淮安),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狀元,時年34歲。嘉靖三十五年(1556),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這年秋,奉母靈柩回鄉安葬。因家鄉屢遭倭寇侵犯,沈坤與吳承恩一起招募、訓練鄉兵,保衛家鄉,人稱「狀元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調任北京國子監祭酒,未及上任,被劾奏擅自殺人,關錦衣衛獄。未及辨明,即被折磨而死,時年也只有53歲。
22. 汪繹(1671-1706),字玉綸,號東山,祖籍徽州休寧縣,寄籍江蘇常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狀元。會試後,即回家奔喪,未能參加殿試,未料此科補殿試,竟中狀元。高中之日於馬上口占詩言志:「歸計詎謀千頃竹,浮生只辦十年官」。只授職翰林院修撰,禮部分校、會試同考官,卻遭排擠,僅三年便退隱告歸。康熙四十五年(1706),汪繹年僅35歲,患病不治而亡,時以為詩讖。
23.吳錫齡(?-1776),字純甫,徽州休寧縣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乙末科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還未及轉為下科考官,一年後就患急病辭世,未盡其用,僅以奪魁留載史冊。而同科第二名榜眼汪鏞,因臚唱(殿試後,皇帝召見新進士,按甲第唱名傳呼)未至而罰俸;第三名探花沈清藻,也是授編修後不久因病而亡。此科鼎甲三人均仕途坎坷、命運不幸,在科舉史上也屬罕見。
24.汪如洋(1755-1794),字潤民,號方壑,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錢塘(今杭州),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的狀元,時年25歲。汪如洋祖上顯赫官祿地位已有五世。他的外祖父金甡是乾隆七年(1742)會試、殿試二元及第的狀元。汪如洋的母親是金甡的次女。金甡在汪如洋連中會元、狀元後寄給次女一詩中有「當年會狀憐嬌女,今見教成會狀兒」,說的是汪如洋的母親是狀元(金甡)之女,又是狀元(汪如洋)之母,很是自鳴得意。汪如洋身材修長,體膚白皙,雙目炯炯有神,朝廷官員多羨慕他的偉岸。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入值上書房,山東鄉試主考官,提督雲南學政。汪如洋的祖父汪上堉曾任雲南大理府知府。汪如洋也在雲南學政任上,為適應邊陲實際,改革教育制度,發展雲南文化,起了巨大作用。乾隆五十六年,母喪回家丁母憂。再未到邊疆作官,也沒有在朝中晉職,於乾隆五十九年病逝。汪如洋通籍十五年,享年僅40歲。與汪如洋同科及第的三人中,第二人江德量先歿,次年汪如洋歿,再次年江、汪的先大夫廬恩澤歿,他們三人一同中科舉考試,去世也接踵而至。
25.趙文楷(1761-1808),字介山,號逸書,太湖縣人,清嘉慶元年(1796)丙辰科狀元。本科為慶祝嘉慶帝登皇位而特開恩科兼正科。先後授職翰林院修撰、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嘉慶四年六月,奉詔充冊封琉球國王正使,累官至山西雁平道兵備道員、山西按察史。嘉慶十三年,卒於任上,終年47歲。他的兒子趙畇,官至廣東按察使。父子都以按察使終任職。
如前所述的張守祥,終年也只有38歲。
26. 還如戴蘭芬(?-?),字畹香,一字湘浦,祖籍休寧,寄籍天長縣,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狀元。為慶賀道光帝登基而特開的恩科。道光八年,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道光十年,任陝甘學政。道光十三年,升翰林院侍讀,累遷官至侍講學士。不久,患病身亡。本可以有所作為,也是中年凋謝,時人惜之。戴蘭芬擅長詩詞,著有《香祖詩集》、《望明軒詩賦》。
27.舒雅(?-?),字子正,旌德縣人,南唐顯德六年(959)乙末科狀元。舒雅擅長繪畫,工文,與當時著名文人吳淑齊名,以詩詞賦被南唐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呈旨韓熙載所賞識。在韓熙載知貢舉時,被拔為狀元。先後任監丞、太常博士、秘閣校理等官職,累遷任職方員外郎,出任舒州。任滿,上奏獲准主持舒州境內潛山勝跡靈仙觀。晚年尊崇道教,深居觀內,不聞世事,寄情山水,吟詠自樂。70高齡辭世。
28. 邱旭(?-?),字孟陽,宣城人,南唐後主年間此科進士及第僅5人,邱旭被欽點狀元。宋朝建立,得呂蒙正知遇,薦授令錄,復遷京官,長於辭賦。卒於衡州。
29.任亨泰(?-?),字古雍,祖籍休寧縣,寄籍湖北襄陽,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狀元。任亨泰的母親是元代烏古倫氏公主,色目人,妻子為蒙古人。任亨泰的試卷,太宗稱贊「是卷文字,不蔓不支」,欽點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賜其妻國姓朱氏,並特命有司在襄陽建狀元坊,聖旨建坊自任亨泰始。後擢為禮部尚書,曾出使安南。出使歸來,因私買蠻人為仆,被降為御使,後又因思明士官與安南爭奪地界,訟詞牽涉任亨泰,獲罪免官。
30.汪應銓(?-?),字杜林,號梅林,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常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後入值南書房,破格提為庶子,官至左春坊贊善。康熙六十年值會試同考官,將被升轉,因才華顯露,鋒芒太勝,得罪權貴而反遭彈劾罷免。不久辭官離京返歸江南老家,在鍾山書院主講多年,講授經學,在教育上很有聲名,得到地方稱道。後來游歷楚地,應湖北地方邀請,參與編撰湖北省志。善於書法,尤長小楷。著有《閑綠齋文稿》、《容安齋詩集》四卷。
31.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一字檜,號檜門,祖籍休寧縣,寄籍浙江仁和(今杭州),清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狀元。金德瑛的父親原也是個讀書人,後轉而經商。金德瑛奪魁後,授翰林院修撰,在南書房行走。最主要政績在於督辦學政,三次學政,四主鄉試,在選拔、培養人才方面很有貢獻。金德瑛善書法,功詩文;喜歡戲曲,公務余睱,赴梨園以娛;衰邁之年,撥玩絲竹為樂。乾隆二十七年,卒於任上。
32.畢沅(1730-1797),字秋帆,一字湘衡,號弇山,自號靈岩山人,祖籍休寧縣,寄籍江南省鎮洋(今江蘇太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狀元。畢沅少年喪父,全賴母親督促教育。其母張藻是一位著名女詩人。畢沅長大後,師從著名學者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畢沅登第前,已以舉人授內閣中書,在軍機處行走。狀元及第後,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河南、山東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嘉慶四年,和珅被查辦賜死,畢沅獲罪,被褫奪原賜輕車都尉世職,籍沒家產。畢沅仕宦,功名不終。但他博學多能,善書能畫,喜好古玩,其門生下屬投其所好,貢藏有佳品,也有贗品,皆以自賞。畢沅60大壽,有位縣令派家丁送來「古磚」二十方,篆紋斑駁,非秦即漢,畢沅大喜,對家丁說:「我雖通告壽禮一概不收,你家主人能留意此物,決非俗吏,非比尋常之禮,就收下了。回去後代我致謝,過兩天還會寫書信再致謝忱。」家丁趕緊跪下如實說:「我家老爺為給大人慶壽,無物可敬,特此找來工匠,在衙署製造此磚,主人親自監督,從所制的磚中挑最工整的,敬獻給大人。今蒙賞收,家主榮幸之極。」畢沅明知為贗品,也只有無奈一笑作罷。畢沅也好與梨園中有色藝者相狎。為給自己解脫、解嘲,畢沅題詩於文天祥像:「自有文章留正氣,何曾聲妓累忠忱」,並加以解釋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33.黃軒(?-?),字日駕,一字小華,號蔚塍,休寧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以後奉詔入值上書房,山東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四川東道道員,死於任上,加按察使銜。黃軒擅長書法,效法趙孟?#92;。黃軒與他的兄長黃騰達雙雙登科。
34.金榜(1735-1801),字輔之,一字蕊中,晚年自號檠齋,歙縣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狀元。乾隆二十九年,乾隆帝南巡,金榜應召獻詩賦,欽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充軍章京。金榜再入春闈,經禮部會試,再入殿試,一舉奪魁,授翰林院修撰。乾隆四十二年,出任山西鄉試副主考官。次年,任會試同考官。未再有另職。回鄉後,在家養病讀書,遂不復出,徜徉林下,研究經籍,深通經術,尤精於「禮」、「易」二經,著書自娛,以經學家著稱,時人譽為「江南魁俊」。終卒於家,享年67歲。
35. 洪瑩(?-?),字賓華,號鈐庵,歙縣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為慶祝嘉慶帝50壽辰特設的恩科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洪瑩雖高中狀元,但對於仕途淡泊而無所追求。嘉慶十八年,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累官至知府。深感仕途險惡,不久,上疏辭官,退職隱居,潛心學術,專意學問,對五經研究均有撰述,惜其著作多散佚。
36.李振鈞(?-?),字仲衡,號海初,太湖縣人,清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狀元。其父李長森是乾隆四十九年的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李振鈞是繼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之後30年太湖縣的第二位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達八九年,累官至侍郎。
37.汪鳴相(?-?),字朗渠,號珏生,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西彭澤,清道光十二年(1833)狀元,本科為慶祝道光50壽辰而改道光十二年為恩科,正科推遲至這一年。本科的主考官是內閣大學士曹振鏞,歙縣人。
38. 洪鈞(1839-1893),字陶士,號文卿,祖籍歙縣,先世經商而寄籍浙江,到洪鈞時遷至江蘇吳縣(今蘇州),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狀元。洪鈞是我國歷代狀元中唯一擔任過「大使」的狀元。光緒十三年(1887)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成為清末頗有外交才能的著名外交官。他在國外三年,自恃大國之尊嚴,身穿清廷官服,腳穿土布襪,不懂外文,也不肯說外語,堅持每天閱讀從國內帶出去的線裝古書。回國後,任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洪鈞嗜學,對蒙古史頗有研究,著有《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編有《經訓書院文集》十卷。洪鈞娶傅彩雲即名妓賽金花為妾,稱「大使夫人」。洪鈞於光緒十九年病逝,終年54歲。
39.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祖籍休寧縣,寄籍江蘇江寧,清光緒六年(1880)狀元。黃思永年幼喪失雙親,投靠已行過聘的岳父,由岳父培養、教讀、完婚。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後任職禮部,後又考進軍機處。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但他不圖仕途升遷,欲經商辦實業,竟因此被參奏削官。晚清,朝廷設「商部」,黃思永被啟用,充頭等顧問官。黃思永與張謇並稱為「商部兩狀元」。黃思永在北京琉璃廠開工藝局,生產製造景泰藍。八國聯軍於光緒二十六年入侵北京,黃思永拒絕為洋人效力,拒掛外國旗。民國年間,黃思永家境貧困,病逝於上海。
太平天國三年(1853)定都天京,正式開科取士,安徽籍狀元有兩位:
40.武立勛,和縣人,太天天國三年天試狀元,曾任安徽鄉試掌考官;
41.楊朝福,安慶人,太平天國三年翼試狀元,曾任湖北省鄉試的正掌考官。他倆的生卒年、字型大小不詳,也不知所終。
B. 如何復習上海高二地理(試驗本)中專題1-20(提供復習資料)
包你滿意!!!!!!!!
http://www.dl8844.com/type.asp?typeID=16
高一地理會考復習知識結構
http://www.deare.com/bbs/dispbbs.asp?boardid=218&ID=1865
高一地理會考復習練習
http://www.zydl.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190
高一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
http://www.hnfms.com.cn/dili/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35
http://geoe.cn/Article/ziliao/changgui/200508/Article_20050820161639_788.htm
2005年浙江高一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
http://sj.smez.net/Soft_Show.asp?SoftID=46893
浙江省高一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人教版[整理]
http://www.zxxkw.com/Show.asp?SoftID=173380
怎樣學好文科?
高中時我就是學文的,所以對文科的學習有著深切地感悟,有人認為文科比理科輕松,但我認為,真要學好文科,考取個理想的學校,非要下一番功夫不行,文科主要靠記憶和背誦,理科要具有邏輯思維的頭腦才行,文科的同學必須持之以恆,始終如一,如果高一,高二成績很好,高三沒有孤注一擲,奮力拚搏,那最終也不會太理想,特別像歷史、政治、地理,始終都不能鬆懈,特別是考前3個月,一定要主攻這種需要強記的科目,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首先要實事求是地制定出科學地學習計劃,作息制度且要嚴格執行,不能半途而廢,其次要鍛煉身體,飲食要有規律,情緒要樂觀穩定、積極、活躍、大膽地與老師同學交流經驗,按時准確地完成作業,書本一定要吃透,然後做題(資料)提高升華。
歷史要先啃透書本,再做綜合練習題,考前大量記憶,做模擬綜合訓練題,政治也如此,地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提高,我當時地理考了98分(會考),都是在別人玩的時候,而我整天拿著書本,抓住了寶貴的時間,當然要勞逸結合,玩要玩好,學要學好,干什麼都要聚精會神,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不能太漫無目標,生活學習懶散,只要強迫自己堅持下去,形成習慣,習慣就會融入性格,性格就會決定命運。
數學是屬於理科的知識,數學要打好基礎,啃透書本,再輔之以大量的習題,不宜題海戰,關鍵是找題型,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認真對待每次模擬考試,英語的語法單詞句型以及一些小技巧一定要務實,另外,要大聲朗讀,提高口語能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抓住現在的一點一滴,努力拚搏,自信自強你就會贏得輝煌的未來。
語文是一種很抽象的東西,沒有一定的語言環境,確實不易掌握駕馭,但並不是沒有辦法突破。語文,即中文,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之一,是我們的國語,母語,更應該學好。而且,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里,完全可以學好。
語文的學習,不外乎聽、說、讀、寫,這四字真理,不知道你是否靜心體會。語言的考查,即檢測你的識別能力,表能力和交流能力。高考語文的考查一般為三大塊:一是基礎知識,包括字、音、成語、標點、改錯文化常識等;二是閱讀,包括文言文和現代文;三是作文。
語文成績的提高,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竅門之一就是大量的閱讀。因為書本的課文是有限的,她只是提供了一些短小的典型類文,而且現在的語文教學方式也有些值得探討的地方。課本上的東西我覺得只要掌握字詞,語法結構,文化常識即可。課外的閱讀必不可少。瀏覽報紙,如《中國青年報》等增加信息量的積累。雜志,如《中國青年》、《遼寧青年》等。最靡荒昴芏良副久
C. T282 上海到呼和浩特 想從網上買 提前12天購票 , 具體是幾點放票呢 在線等
樓主,我也想再網上買票,他們官網上說第十二天的票下午三點後開始出售,但是我發現不是的,我已經觀察了好幾天了,我今天早上7:30都可以查詢到第十二天的票,按道理是今天下午三點才開始有的,但我查了,已經全部無票了,悲劇啊。我准備明天早上6:00起床在看下,看能不能有票。我是從上海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