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熙明

上海熙明

發布時間:2021-07-05 23:03:51

⑴ 京劇四大須生都是誰

四大須生分為前四大須生和後四大須,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須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1、余叔岩

余叔岩,男,京劇老生。湖北省羅田縣人,生於北京。譜名第祺,字小雲,官名叔巌,巌與岩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

餘三勝之孫,余紫雲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對譚(鑫培)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2、言菊朋

言菊朋(1890-1942),晚清至民國時期京劇老生名角,大學士松筠玄孫。原名錫,本姓瑪拉特氏。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職。

因酷愛京劇,業余參加清音雅集、春陽友會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經常觀摩譚鑫培演出,並從陳彥衡學「譚派」戲,又向紅豆館主、錢金福、王長林等請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礎。

1923年,在梅蘭芳、陳彥衡等鼓勵下,正式參加戲班。以演《汾河灣》、《戰太平》、《定軍山》、《桑園寄子》、《法場換子》等著名。

3、高慶奎

高慶奎(1890—1942),原名振山(鎮山),號子君。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京劇高派老生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一。

高慶奎原籍山西榆次,生於北京。其父高四保(士傑)為清末京劇著名丑角演員。20世紀30年代,高慶奎與余叔岩、馬連良被譽為老生「三大賢」。

4、馬連良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於北京,字溫如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父馬西園與著名京劇演員譚小培熟識,三叔馬崑山在上海唱戲,受家庭的熏陶,使馬連良從小熱愛京劇藝術。

8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26歲自行組班,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馬派」表演風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紀,他與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並稱前「四大須生」;後三人去世,他又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並稱後「四大須生」。

1933年 馬連良在天津與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們技藝精湛,各具風采,被譽為「南麒北馬」。

5、譚富英

譚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譚派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門第四代嫡傳人,四大須生之一,"新譚派"創立者。

曾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出身於梨園世家。京劇大師譚志道曾孫,譚鑫培之孫,譚小培之子。

6、楊寶森

楊寶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其主要作品有《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定軍山》、《四郎探母》等。其1958年逝世,享年49歲。

7、奚嘯伯

奚嘯伯(1910--1977),字承桓,滿族,1910年出生於北京。京劇老生,後四大須生之一。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興縣。

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須生

⑵ 奚嘯伯先生原先是票友嗎拜託各位了 3Q

奚嘯伯(1910--1977)滿族。出生於北京。京劇老生,後四大須生之一。字承桓,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興縣。奚嘯伯在40年藝術生涯中,以委婉細膩、清新高雅的唱念藝術,氣質文靜、感情深沉的表演才華,深受觀眾的喜愛。 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奚嘯伯自幼喜愛書法繪畫藝術,並對京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四大須生之一言菊朋與奚家素有往來,言的二哥向奚的父親學習繪畫,奚嘯伯也常到言家聽言菊朋調嗓,並於1921年正式拜言菊朋為師,1929年正式下海,改乳名「小白」為「嘯伯」,先搭尚和玉班唱二牌老生,後又搭楊小樓、新艷秋、小翠花、章遏雲、雪艷琴、金友琴、胡碧蘭等班社唱二路老生,1933年應尚小雲之約與其合作,1935年應梅蘭芳之約以二牌老生身份去武漢、香港演出。1937年自挑大樑,並拜李洪春為帶道師,當時合作演出的有李洪春、李德彬、傅德威、趙德鈺等人,後又邀侯玉蘭、高盛麟、裘盛戎等加盟。1940年到上海演出,報紙稱「奚嘯伯吐字是遒而不濁,行腔是新而不俗,戲路是大而不伏,作風是勁而不火,集諸子百家大成,而樹一幟」。解放後,奚嘯伯曾擔任北京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京劇團副團長等職,同時還熱心於現代戲的實踐和創作。 奚嘯伯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歷史、文學、書法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舞台表演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文靜深沉、委婉細膩,世稱奚派。奚派風格著重體現在「唱」上,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趕板奪字」、 「唱戲唱氣口」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系統規則的一套學問。他的嗓音音量並不大,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著名戲曲學家徐慕雲先生,形容奚嘯伯的演唱有「洞簫之美」。 代表劇目有《范進中舉》、《白帝城》、《失空斬》、《楊家將》、《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計》、《上天台》、《擊鼓罵曹》、《法門寺》、《白蟒台》、《蘇武牧羊》、《二堂舍子》、《紅鬃烈馬》、《二進宮》、《烏盆記》、《三娘教子》、《白毛女》、《霓虹燈下的哨兵》、《奇襲白虎團》等。奚派傳人有:歐陽中石、孟筱伯、李伯培、楊志剛、張建國等。 奚嘯伯生於1910年,自幼酷愛京劇。8歲時從手搖留聲機學會《硃砂痣》、《探母》,11歲那年,他參加了一次聚會,即席清唱《斬黃袍》,博得在場的言菊朋的贊許,遂正式拜言為師。奚嘯伯與京劇有不解之緣,在小學、中學期間,堅持學劇,文戲請老生名賈呂正一指點,武戲向楊派(楊小樓)名票於冷華求教。平時則在放學後悄悄跑到票房學藝,有時則去姑父關醉禪家串門學劇。每日清晨必到後門(地安門)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點滴時間耗腿。 奚嘯伯高中畢業後在故宮博物院當錄士,抄寫白折,熟讀史書,習練書法,積獲酬金,奉獻老師。他還常和票友秦古樂、樊子期等人票演,下海後改乳名「小白」為「嘯伯」,意為愛唱的人,以志夙願實現。 奚嘯伯下海後,廣泛接觸教授、學者、畫家,以增長知識。他先後搭過尚和玉、楊小樓、尚小雲的班,梅蘭芳於1935年提攜他進入「承華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寶蓮燈》、《三娘教子》、《打漁殺家》等劇。此外,他還與尚小雲合作《御碑亭》,與程硯秋合作《法門寺》,與荀慧生合作《胭脂虎》。在與「四大名旦」合作的過程中,奚嘯伯深受薰陶,在藝術上頗獲裨益。他喜愛靠把戲,曾對摯友說:「《定軍山》我一輩子不唱也得會。」他真的學會了,並與徐元珊試演,他飾老黃忠,一個轉身上馬、甩髯、倒蹉步,使同仁咋舌不已。 此後他組班,與金少山、張君秋、侯玉蘭、張曼君合作。他不止一次地對人說:「論嗓子我不如譚富英,論扮相我不如馬連良」。但他不甘拜下風,勇於探索,終於積累了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等科學發聲方法,把「衣七」、「人辰」轍升華到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不幸的是,10年內亂中,奚嘯伯因受迫害而半身不遂,於1977年12月10日病逝。

⑶ 誰能告訴我《康熙王朝》八王爺是誰演的~~最好是有圖片~謝謝了!!!!

康熙王朝好象沒有八王爺?會不會是雍正王朝啊

王繪春 ·飾演· 允禩(八阿哥胤禩)
參考網址
http://www.open.sd-china.com/fanchuan/07-03/05.htm
戲里戲外王繪春激情畫卷見證
《康熙王朝》全部演員表、主創名單、主題曲(有圖)
陳道明 ·飾演· 康熙
高蘭村 ·飾演· 明珠
李建群 ·飾演· 容妃
廖京生 ·飾演· 李光地
安亞平 ·飾演· 魏東亭
劉大印 ·飾演· 鄭經
曹永祥 ·飾演· 吳三桂
侯永生 ·飾演· 施琅
朱藝丹 ·飾演· 索尼
張光正 ·飾演· 蘇克沙哈
李如平 ·飾演· 班布爾善
馬小矛 ·飾演· 吳應熊
萬中良 ·飾演· 胤礽
高亮 ·飾演· 伍次友
崔岱 ·飾演· 王輔臣
宮雪花 ·飾演· 慧妃
朱晏 ·飾演· 佟妃
李晨濤 ·飾演· 赫舍里
張晶晶 ·飾演· 紅玉
陳斌 ·飾演· 陳廷敬
陳偉辰 ·飾演· 少年康熙
胡珊珊 ·飾演· 少年蘇麻
薛嚴 ·飾演· 小毛子
劉魁 ·飾演· 吳良輔
李小雷 ·飾演· 行森
趙景文 ·飾演· 葛禮
任超 ·飾演· 馮西范
斯琴高娃 ·飾演· 孝庄
薛中銳 ·飾演· 索額圖
茹萍 ·飾演· 蘇麻喇姑
天鴿 ·飾演· 蘭齊兒
李洪濤 ·飾演· 葛爾丹
蘆勇 ·飾演· 楊起隆
蘇廷石 ·飾演· 姚啟聖
劉均 ·飾演· 順治
姚長安 ·飾演· 鰲拜
宋來運 ·飾演· 遏必隆
劉毓濱 ·飾演· 朱國治
高天昊 ·飾演· 胤?brvbar;
李明 ·飾演· 周培公
郝鐵男 ·飾演· 圖海
趙凱 ·飾演· 王吉貞
博宏 ·飾演· 鄂妃
王也天 ·飾演· 寶日龍梅
湯加麗 ·飾演· 紫雲
白楊 ·飾演· 張廷玉
李楠 ·飾演· 青年康熙
劉挺 ·飾演· 少年東亭
馬捷 ·飾演· 黃敬
佟小虎 ·飾演· 李德全
陳大中 ·飾演· 魏承謨
周琪 ·飾演· 濟世
關德俊 ·飾演· 鄭泰
章蘇國 ·飾演· 劉國軒

演員: 陳道明 斯琴高娃 高蘭村 薛中銳 李建群 廖京生 安亞平 劉大印 蘇廷石 高天昊 萬中良 李明 茹萍 天鴿 李洪濤 蘆勇 曹永祥 侯永生 劉均 朱藝丹 姚長安 張光正 宋來運 李如平 劉毓濱 馬小矛 高亮 郝鐵男 崔岱 趙凱 宮雪花 博宏 朱晏 王也天 李晨濤 湯加麗 張晶晶 白楊 陳斌 李楠 陳偉辰 劉挺 胡珊珊 馬捷 薛嚴 佟小虎 劉魁 陳大中 李小雷 周琪 趙景文 關德俊 任超 章蘇國 等
導演: 陳家林 劉大印 執行導演: 陳衛國 劉建魁 李明
總監制: 葉志康 監制: 陳海 趙學梅 李進軍
總製片: 劉大印 製片主任: 劉印剛 應麗娟
出品人: 蔡永瑞 劉大印 編劇: 朱蘇進 胡建新
原著: 二月河 攝影/像: 粟栗
剪輯: 焦春玲 音樂: 陳受謙
美術(設計): 路奇 服裝(設計): 李建群
化妝(設計): 紀偉華 楊樹棟 總策劃: 劉大印
主題曲作詞: 張俊以 樊孝斌 主題曲作曲: 浮克
主題曲演唱: 韓磊 騰格爾 總顧問: 朱詠雷 鄭全剛
照明(設計): 莫德凱
出品地: 大陸 出品時間: 2001年
彩色/黑白: 彩色 作品原創語言: 國語
出品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攝制公司: 上海求索影視製片公司 上海黃河影視有限公司
集數: 50

1 《雍正王朝》完整演員表和主創名單及片頭曲
唐國強 ·飾演· 雍正(四阿哥胤禛)
焦晃 ·飾演· 康熙
杜雨露 ·飾演· 張廷玉
蔡鴻翔 ·飾演· 隆科多
李穎 ·飾演· 喬引娣
趙毅 ·飾演· 李衛
王安秋 ·飾演· 阿蘭
徐敏 ·飾演· 胤礽(太子)
廖丙炎 ·飾演· 佟國維
施建嵐 ·飾演· 太後烏雅氏
徐祖民 ·飾演· 允禵(十四阿哥胤禎)
苗海忠 ·飾演· 允禟(九阿哥胤禟)
賈兆冀 ·飾演· 孫嘉誠
胡榮華 ·飾演· 圖里琛
壯麗 ·飾演· 那拉氏(四福晉)
賈致剛 ·飾演· 弘歷
靳玉華 ·飾演· 都羅
袁世龍 ·飾演· 弘晝
楊殿璽 ·飾演· 勒布
錢學格 ·飾演· 李紱
陳志剛 ·飾演· 秦鳳梧
張元昌 ·飾演· 陸生楠
趙剛 ·飾演· 那大爺
李潭 ·飾演· 常七
李可 ·飾演· 程森
王金山 ·飾演· 汪家奇
閻小明 ·飾演· 伊興阿
曹春萱 ·飾演· 桑成鼎
張日輝 ·飾演· 王文昭
陳鳳桐 ·飾演· 諾敏
蔣國印 ·飾演· 沙本紀
劉勇 ·飾演· 秦順兒
魏德山 ·飾演· 成文運
許東 ·飾演· 鄂倫岱
李曉波 ·飾演· 耿索圖
黃永鑄 ·飾演· 任伯安
趙文亮 ·飾演· 劉八女
駱煥友 ·飾演· 文寶生
武曄 ·飾演· 鄭春華
楊昊飛 ·飾演· 小弘歷
盛才新 ·飾演· 鄧元芳
尼格木圖 ·飾演· 桑佩
魏德山 ·飾演· 任季安
蔣國印 ·飾演· 車銘
張彥春 ·飾演· 胡教頭
王輝 ·飾演· 允祥(十三阿哥胤祥)
王繪春 ·飾演· 允禩(八阿哥胤禩)
李定保 ·飾演· 鄔思道
杜志國 ·飾演· 年羹堯
常林 ·飾演· 年秋月
賀生偉 ·飾演· 田文鏡
陳昱 ·飾演· 蘇舜卿
張彥春 ·飾演· 胤禔(大阿哥)
武日華 ·飾演· 鄭春華
夏和平 ·飾演· 允祉(三阿哥胤祉)
任寶成 ·飾演· 馬齊
劉魁 ·飾演· 允餓(十阿哥胤餓)
楊洪濤 ·飾演· 李德全
張丹丹 ·飾演· 翠兒
萬弘傑 ·飾演· 劉墨林
鄭建民 ·飾演· 曾靜
姜光宇 ·飾演· 弘時
陳大中 ·飾演· 誠諾
李德旗 ·飾演· 永信
何金龍 ·飾演· 謝濟世
張洪英 ·飾演· 張熙
黃湘陽 ·飾演· 張五哥
黨永德 ·飾演· 閔四
汪麗虹 ·飾演· 劉王氏
劉興斌 ·飾演· 黃倫
李雨農 ·飾演· 阿靈阿
張新科 ·飾演· 穆香阿
侯濤 ·飾演· 阿爾阿松
許東 ·飾演· 尹繼善
解樂軒 ·飾演· 德楞泰
龔航宇 ·飾演· 如月
尼格木圖 ·飾演· 張廷璐
孫萬清 ·飾演· 高勿庸
金風 ·飾演· 揆敘
劉偉 ·飾演· 高福
田松 ·飾演· 黃體仁
趙東柏 ·飾演· 岳鍾麒
劉晉 ·飾演· 喬姐兒
韓熙明 ·飾演· 小弘時
楊惠禮 ·飾演· 何柱兒
李可 ·飾演· 圖倫升
劉傑 ·飾演· 魏東亭
李國立 ·飾演· 李淦
陳子千 ·飾演· 張老漢

演員: 唐國強 焦晃 王繪春 王輝 杜雨露 李定保 蔡鴻翔 杜志國 李穎 常林 趙毅 賀生偉 王安秋 陳昱 徐敏 廖丙炎 武日華 施建嵐 夏和平 徐祖民 任寶成 苗海忠 劉魁 賈兆冀 楊洪濤 胡榮華 張丹丹 壯麗 萬弘傑 賈致剛 鄭建民 靳玉華 姜光宇 袁世龍 陳大中 楊殿璽 李德旗 錢學格 何金龍 陳志剛 張洪英 張元昌 黃湘陽 趙剛 黨永德 李潭 汪麗虹 劉興斌 王金山 李雨農 閻小明 張新科 曹春萱 侯濤 張日輝 許東 陳鳳桐 解樂軒 蔣國印 龔航宇 劉勇 尼格木圖 孫萬清 金風 李曉波 劉偉 黃永鑄 田松 趙文亮 趙東柏 駱煥友 劉晉 武曄 韓熙明 楊昊飛 楊惠禮 盛才新 李可 劉傑 魏德山 李國立 陳子千 張彥春 等
導演: 胡玫 總監制: 趙化勇 鄭佳明
監制: 羅明 高建民 陳大川 周經 總製片: 劉文武 馮驥 蘇斌
執行製片人: 羅浩 出品人: 楊偉光 劉文武 崔增伏
編劇: 劉和平 羅強烈 原著: 二月河
主攝影/像: 池小寧 攝影/像: 張岳夫 呂方 段正軍 崔衛東
剪輯: 劉淼淼 美術(設計): 秦多 李道初 楊朝暉 趙欣 張愛民 等
錄音: 顧長寧 總策劃: 張子楊 蘇斌
藝術總監/指導: 張黎 主題曲作詞: 梁國華
主題曲作曲: 徐沛東 主題曲演唱: 劉歡
編審: 吳兆龍 顧問: 文選德 洪壽祥 秦光榮 鍾興祥 愛新覺羅·毓垣
照明(設計): 王久貴 等 出品地: 大陸
出品時間: 1997年 彩色/黑白: 彩色
作品原創語言: 國語 攝制公司: 中央電視台影視部 北京同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長沙電視台
集數: 44

⑷ 京劇 四大須生 分別是誰

京劇「四大須生」有三次變化。四大須生」遂成以下四人:

一、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於北京,字溫如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父馬西園與著名京劇演員譚小培熟識,三叔馬崑山在上海唱戲,受家庭的熏陶,使馬連良從小熱愛京劇藝術。

二、譚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譚派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門第四代嫡傳人,四大須生之一,"新譚派"創立者。

曾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出身於梨園世家。京劇大師譚志道曾孫,譚鑫培之孫,譚小培之子。

三、楊寶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身於京劇世家,他的唱功清純雅正、韻 味濃厚,做工穩健老練,代表劇目有《伍子胥》、《擊鼓罵曹》、《洪羊洞》等。

四、奚嘯伯(1910-1977年),自幼愛好京劇,學譚派先生,代表劇有 《白帝城》、《寶蓮燈》、《蘇武牧羊》等,以《馬龍院》最負盛名。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

(4)上海熙明擴展閱讀:

四大須生的變化

四大須生是指京劇第三代的老生演員。隨著時間推移,「四大須生」的說法也有所變化。 20世紀20年代,最初的「四大須生」是指: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簡稱為余、馬、言、高。

後高慶奎因嗓疾,退出舞台,余、言於40年代先後去世譚富英崛起,「四大須生」又演變為:余、馬、言、譚(富英)。至40與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相繼成名,具有全國影響,「四大須生」即為馬、譚、楊、奚,直迄今日。

⑸ 那位大德知道日本密宗

日本密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時間是在唐和五代的時候。所以又稱唐密,以區別後來的藏密。
在唐密創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經典、咒語已逐漸輾轉傳入中國內地,但這些真言密咒多數夾雜於各類經典中還沒有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統一體系,因而只屬雜密、雜咒范圍,與盛唐譯傳的密教典籍所說有所區別。
純正密教正式傳入中國開始於唐玄宗時期。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師先後來到中國弘揚密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三大士」。中間經一行和惠果等的發揚,形成唐密。
唐朝後期,唐武宗下令取締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到沉重打擊,至宋初,雖唐密稍有復興跡象,但僅限於譯經。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唐密開始消逝,因唐密的許多真言、本尊法門和別尊曼陀羅已逐漸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許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課誦,一並被廣泛運用於佛教法事活動至今。因此,有專家稱唐密已成為隱身於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日本密宗又稱東密,指流傳於日本之唐密,因其是大日如來的真實言教,故稱真言宗。開祖為弘法大師空海(公元774-835年),東密完全承襲唐密,同時,東密還十分重視空海大師的思想。雖然密宗衰絕於印度、不顯於中國,卻於日本直傳至今。
還有一種密宗是台密,指的是日本天台宗所傳的密教,有別於真言宗的東密。主要源於天台宗的傳教大師最澄及圓仁、圓珍所傳。
他們都與西藏的密宗有很多區別,主要是各自的體系、觀念、方式都不同,無法詳細說明,建議看看相關的書籍,比這里知道上的幾句話要清楚和准確。
再,密宗是特製與佛法有關的其中的修行流派,而陰陽師則是屬於佛道混雜的民間宗教法術,兩者完全不同。
密宗重新回到中國,是在清末和民初的時候。嚴格說來,不叫日本密宗,而是唐密的迴流。最早赴日學密的是江西的桂伯華。他大約於清末的1906年前後赴日本留學,到民國四年即1915年三月病逝於東京時止,計有十餘年,但其在國內影響甚微。隨後,出家僧中赴日學密的逐漸增多,先後有大勇、持松、顯蔭、純密(曼殊揭諦)、談玄等在東密根本道場高野山學習密法後帶回中國。居士界則有王弘願、顧凈緣、李詡灼、程宅安等。當時的佛教界領袖太虛大師對此十分重視。
大勇法師於於1923年10月回國,僅三、四個月即先後在上海、杭州、武漢等地開灌頂壇十餘次,皈依及學法者達數百人之多。一時,中斷千年之久的唐密,頓顯重興之勢。
持松法師與大勇法師一同東渡,1924年春回國。先於上海傳法,後於是年夏應邀至武漢任洪山寶通寺住持,並開壇傳法,並在寶通寺內建造法界宮、瑜祗堂、五輪塔,購置各種法器,請人繪制諸尊曼陀羅,使洪山寶通寺一時成為唐密重興之根本道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先前有人勸持松法師去台灣,為其婉拒,隨繼續住持靜安寺。1953年,在靜安寺設立唐密道場,恢復在我國失傳已久的唐密。此後,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會長;上海市人民代表。1956年,隨中國佛教代表團赴尼泊爾參加第四屆世界佛教大會。1957年,率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赴柬埔寨參加釋迦牟尼涅般2500年周年紀念慶典。1964年,隨中國宗教代表團出席在日本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並多次出訪尼泊爾、緬甸、日本、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等國。1972年法師自感來日不長,墨書毛主席詩詞、法華碑文、聖教序、蘭亭集序等饋送諸友。11月16日,於入寢定中安然圓寂。法師示寂於上海,而塔於常熟虞山興福寺,並設紀念堂於靜安寺,世壽七十有九,戒臘五十。
持松法師生前結緣灌頂人次眾多,弟子超曄(楊毓華)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得傳法灌頂,並培育指導多名優秀唐密行者,維系唐密法脈。

在下述參考書中,記錄了很多所國內與唐密有關的寺廟。

參考資料:佛教基本常識叢書——佛教唐密概述,熙明編輯

又,在歷史上,日本密宗確實也在中國建立過道場,那是伴隨著日本侵華和九一八以後的東北而來的。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⑹ 上海熙明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熙明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5月0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服裝、鞋帽、化妝品、日用百貨、日用品、文具用品、工藝品、寵物用品、寵物飼料、建材、家用電器、五金交電、電子產品、通訊器材、汽車飾品、包裝材料、傢具、勞防用品、酒店設備、鋼材、木材的銷售,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網路科技(不得從事科技中介)等。
法定代表人:張潔
成立時間:2011-05-05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400226486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區曹新公路1388弄8號7幢166室

⑺ Lizzy是什麼意思啊

收藏
705
[圖片]224朴秀英編輯lizzy一般指朴秀英
朴秀英(1992年7月31日-)出生於韓國釜山,韓國女子團體After School的第三期成員,同時為子團體Orange Caramel、分隊After School Blue成員。
快速導航
參演電視劇
音樂作品
中文名
朴秀英
外文名
Lizzy/박수영
別 名
釜山少女
國 籍
韓國
民 族
朝鮮族
星 座
獅子座
血 型
A型
身 高
168cm
體 重
44kg
出生地
釜山
出生日期
1992年7月31日
職 業
歌手,演員
畢業院校
慶熙大學後現代音樂系
經紀公司
Pledis Entertainment
代表作品
《Bang!》《Flashback》《因為你》《初戀》
三圍:
34-24-34
生 肖

所屬組合
After School
目錄1主要作品▪ 參演電視劇▪ 音樂作品▪ 參演MV▪ 綜藝節目▪ 電台節目2榮譽記錄
1主要作品編輯參演電視劇
首播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2013放學後福不福客串----金素恩2013惡靈病棟女病人----夏帆2012媽媽是什麼雅拉朋友姜英善羅文姬;朴美善;朴正學2012兒子們全鳳蘭金景熙明世彬;李成宰;柳秀榮2010我全部的愛朴順德韓政煥孫佳仁;趙權;尹斗俊
音樂作品
顯示方式:專輯列表 | 專輯詳情專輯
專輯名稱發行時間語言試聽專輯詳情6th Maxi Single《첫사랑》2013-06-13韓語《ORANGE CARAMEL》首張日文正規專輯2013-03-13日語《ラムのラブソング》第二張日文單曲2012-12-12日語《Lipstick》DJ Remix2012-10-23韓語《Lipstick》正規一輯2012-09-12韓語《やさしい悪魔》首張日文單曲2012-09-05日語5th Maxi Single《Flashback》2012-06-20韓語2rd Happy Pledis Album《Love Letter》2011-12-18韓語《上海之戀》第二張單曲2011-10-13韓語4th Single Album blue2011-07-20韓語4th Single Album Red2011-07-20韓語1st Album《Virgin》2011-04-28韓語《Bangkok City》首張單曲2011-03-31韓語1st Happy Pledis Album《Happy Pledis》2010-12-24韓語《Aing》第二張迷你專輯2010-11-18韓語《魔法少女》台灣版2010-08-10韓語《Magic Girl》首張迷你專輯2010-06-17韓語3rd Single Album《Bang!》2010-03-25韓語

⑻ 請問現在的滿族人有很多姓「奚」的,其祖姓是什麼

奚嘯伯,京劇表演藝術家,後四大須生之一,生於1910年,卒於1977年,字承桓,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興縣。

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奚嘯伯自幼喜愛書法繪畫藝術,並對京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四大須生之一言菊朋與奚家素有往來,言的二哥向奚的父親學習繪畫,奚嘯伯也常到言家聽言菊朋調嗓,並於1921年正式拜言菊朋為師,1929年正式下海,改乳名「小白」為「嘯伯」,先搭尚和玉班唱二牌老生,後又搭楊小樓、新艷秋、小翠花、章遏雲、雪艷琴、金友琴、胡碧蘭等班社唱二路老生,1933年應尚小雲之約與其合作,1935年應梅蘭芳之約以二牌老生身份去武漢、香港演出。1937年自挑大樑,並拜李洪春為帶道師,當時合作演出的有李洪春、李德彬、傅德威、趙德鈺等人,後又邀侯玉蘭、高盛麟、裘盛戎等加盟。1940年到上海演出,報紙稱「奚嘯伯吐字是遒而不濁,行腔是新而不俗,戲路是大而不伏,作風是勁而不火,集諸子百家大成,而樹一幟」。解放後,奚嘯伯曾擔任北京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京劇團副團長等職,同時還熱心於現代戲的實踐和創作。

奚嘯伯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歷史、文學、書法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舞台表演氣質脫俗、清新典雅、文靜深沉、委婉細膩,世稱奚派。奚派風格著重體現在「唱」上,他用畢生心血積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則,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唱胡琴、讓胡琴」、「趕板奪字」、「唱戲唱氣口」等等,可以說他的唱是法度嚴謹、系統規則的一套學問。他的嗓音音量並不大,但清晰悅耳,韻味醇厚,著名戲曲學家徐慕雲先生,形容奚嘯伯的演唱有「洞簫之美」。

代表劇目:《范進中舉》、《白帝城》、《失·空·斬》、《楊家將》、《十道本》、《四郎探母》、《空城計》、《上天台》、《擊鼓罵曹》、《法門寺》、《白蟒台》、《蘇武牧羊》、《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門寺》、《紅鬃烈馬》、《二進宮》、《烏盆記》、《三娘教子》、《白毛女》、《霓虹燈下的哨兵》、《奇襲白虎團》等。

奚派傳人有:歐陽中石、孟筱伯、李伯培、楊志剛、張建國等。

⑼ 哪位朋友知道關於穆桂英與楊家將的書啊!術書名

近年出版的三本探源求實書籍:
《正說楊家將》
2010年10月1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書號:9787201066974;作者:高山水
《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家將》
2011年7月1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書號:9787210048084,作者:梅毅;
《楊家將的歷史真相》
2012年2月1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書號:7511711634 9/787511711632;作者:張永廷

以下源自網路:
-----------------------------------------
一、評書書目:
《楊家將》評書書目,除收入《楊家將九代英雄傳》叢書者外,還有十餘種不同版本。尚未出版者還有北方評書《大破洪州》、《楊宗英下山》、《揚再興尋父》;蘇州評話《金槍傳》,揚州評話《楊家將》等書。

現將已經見到的評書書目開列如下:
《楊家將全傳》,王增義口述,劉蘭芳等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人的故事,從楊七郎打擂起,到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止。
《群仙破天門》,張香蘭等口述,李冠雄等整理。從楊宗英下山起,至大破天門陣止,有神話成分。書中有楊宗保、楊宗英、楊宗颻等人物。
《楊宗保征西》,張賀芳口述,耿銀等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寫宋真宗時,楊六郎死後,楊宗保征西,大戰延安府的故事。
《呼楊合兵》,又名《三下南唐》,張賀芳口述,白樹榮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寫宋仁宗時,南唐再次作亂,楊文廣、楊文舉、楊金花及呼延慶等征南唐的故事。
《小五虎演義》,張賀芳口述,方殿整理,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寫宋英宗時,楊懷玉、呼延雲飛、孟通江、焦通海、高英等「五虎小將」征西夏等三國的故事。後部中有羅三娘帶子楊世漢認祖歸宗之事。
《玉面虎出山》,郝艷芳口述,王潤生等整理,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寫楊懷玉化名吳玉,下山救父,刀劈奸臣盤太師的故事。
《大宋三代英雄傳》,王汝昌等編著,黑龍江民族出版社出版。此書為《呼楊合兵》別本,三代英雄為穆桂英、楊文廣、楊懷玉。
《十二寡婦出征》,郝艷霞、王潤生編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寫宋仁宗時,楊門女將征西的故事。書中的十二寡婦是:佘太君、大郎之妻張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平、三郎之妻朱玉梅、四郎之妻林素梅、五郎之妻馬賽英、六郎之妻王蘭英、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周淑榮、楊宗保之妻穆桂英、楊宗英之妻姜翠蘋、楊宗勉之妻焦月娘。
《楊文廣平閔十八洞》,楊瑞仁、林壽龍編寫。本書是根據原小說殘本及大陸、台灣說書藝人口述本整理成書的。寫楊文廣平息閩王藍鳳高叛亂的故事。
《楊排風演義》,張賀芳口述,任聘整理,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寫燒火丫頭楊排風抗遼的故事。
《楊家將後傳》,黃秉剛口述,熙明整理,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寫宋神宗時,楊士瀚打死奸王,化名花昆,二次上山學藝,下山救駕,大戰洪飛龍的故事。
此外,還有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將楊排風》、《小將楊文廣》,江西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楊家小將》等書。

二、小說書目:
據元人羅燁在《醉翁談錄》中記述,南宋時已有話本《楊令公》、《五郎出家》及《青面獸楊志》三種。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一書中提到中篇小說《楊六使》。明代中期,產生了長篇小說《北宋志傳》和《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清代有《楊家府》、《兩狼山》、《北宋金槍倒馬傳》、《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楊文廣平南十八洞》等書。解放後又有改寫本《佘賽花》、《金沙灘》、《女將穆桂英》等小說問世。此外,還有一些小說中涉及楊家將及其後代。如《四游記》中,有「大破天門陣」的故事。《說呼全傳》、《萬花樓》、《五虎平南》、《五虎平西》中都有楊文廣。《水滸傳》中的楊志、《說岳全傳》中的楊再興也為楊門後代。《十粒金丹》又名《宋史奇書》,書中有楊門之女。最荒唐的是《小紅袍》一書,寫明代清官海瑞的故事,書中也出現了天波府的楊令婆等人物。

現將有本可查的小說書目,開列如下:
《楊家將演義》,寶文堂書店出版。根據明刊本《北宋志傳》校訂,全書共五十回,描寫了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
《楊家將演義》,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根據明刊本《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校訂。全書共五十八回,描寫了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五代英雄。
《佘賽花》,史果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敘楊繼業、佘賽花成親的故事。
《金沙灘》,史果編寫,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敘楊繼業父子抗遼的故事。
《兩狼山》,史果編寫,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敘楊繼業碰碑、楊七郎被害的故事。
《女將穆桂英》,史果編寫,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敘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
《穆桂英全傳》,柳吟著,山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敘楊宗保、穆桂英及其子楊文廣的故事。

三、鼓書書目:
據《鼓詞選》、《西河大鼓史話》等書記述,中、長篇鼓書《楊家將》書目不下二十種,如《南北宋》、《金沙灘》、《兩狼山》、《金槍傳》、《南北和》、《白馬案》、《天門陣》、《破洪州》、《楊宗英下山》、《呼楊合兵》、《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楊文廣征南》、《楊文廣征西》、《金陵府》、《一門忠烈》、《楊家報仇》等書。
短篇鼓詞中,有關楊家將的曲目也很多,如《楊七郎打擂》、《碰碑》、《楊六郎探母》、《楊八郎探母》、《楊鬧紅要表兵困甘州城》、《楊八姐游春》、《穆柯寨》、《穆桂英接印》、《楊宗保問路》、《楊金花奪印》等曲目。
此外,描寫楊家將故事的二人轉曲目還有:《楊七郎打擂》、《楊八姐游春》、《楊八姐拉馬》、《穆桂英搬兵》(上、下二回)、《穆桂英指路》、《穆桂英招親》、《穆桂英掛帥》、《楊宗保抗令》、《楊鬧紅要表》、《回崗嶺》、《楊家歸西》(上、中、下三回)、《大破天門陣》、《夜探葫蘆峪》等曲目,大多數以寫楊門女將為主。

現將有本可查的書目開列如下:
《金沙灘·潘楊訟》,郝赫整理,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
《楊七郎打擂》,郝艷霞口述,劉琳等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戰黃土坡》,郝艷霞口述,劉琳等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巧擺牤牛陣》,郝艷霞口述,劉琳等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穆桂英下山》,郝艷霞口述,劉琳等整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真假楊排風》,孫景林編著,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希望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上海熙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陝煤融資待遇 瀏覽:391
期貨理財大師下載 瀏覽:351
蘇寧易購理財被套 瀏覽:502
理財欄目錦鯉 瀏覽:836
理財經理個人經驗分享 瀏覽:486
創業板股票怎麼買不了 瀏覽:85
工行保理融資 瀏覽:500
小白理財課程 瀏覽:634
華夏最新理財產品 瀏覽:318
融資租賃大連 瀏覽:908
信託電子書 瀏覽:302
信託要交稅嗎 瀏覽:36
紙質黃金價格走勢根據什麼 瀏覽:534
68加信託 瀏覽:639
人民幣可以直接炒外匯嗎 瀏覽:485
信託行業整頓 瀏覽:711
瀝青期貨暴漲 瀏覽:706
上海先鋒融資租賃 瀏覽:973
自行車信託 瀏覽:340
股權回購信託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