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纏論裡面的級別怎麼看或者有沒有自己創造的看期貨股票走勢級別的方法
要明白級別,必須對走勢的自同構性結構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這個自同構性結構,總結成一內句話,就容是走勢終完美。那麼這個自同構性結構的最小結構單位必須要先定義好,它可以是1分鍾的線段,可以是30分鍾的筆,也可以是某周期圖上的一個走勢類型,定義好它之後,高級別走勢,再高一級別走勢等等,都可以用中樞的定義遞歸出來。剩下的問題就可以完美解決,關鍵是,哪個級別是適合你的?
熟練之後,一張圖,一眼就能看明白次級別,本級別,高級別走勢,厲害點的,看5個級別都沒有問題,再厲害點的,1分鍾圖都能看到年線級別走勢。哪需要那麼麻煩?
『貳』 什麼是企業經營績效
企業經營績效(PerformanceofEnterprise) 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企業經營效益水平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運營水平、償債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經營者業績主要通過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來體現。 企業經營績效與融資結構關系 長期以來,很多人將國有企業不良的經營績效歸因於國有企業融資結構的缺陷。即在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中,債權資本的比重過高,而股權資本的比重不足,表現為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然而,不論是從理論或實踐的多個角度或層面分析,融資結構惡化都不是導致企業不良績效的因素,亦即在我國當前的宏微觀制度安排下,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並不是其經營績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反而是其必致的結果。本文擬從五個不同角度對二者關系進行再考察。 一、從企業實際負擔的負債成本考察 通常 ,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實際負債成本可表示為公式 C=k(r-i)+w(k) k為企業的負債額 r為銀行貸款的名義利率 i為通貨膨脹率 w(k)為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付出的超過名義利率的成本(實際可表述為尋租成本 )。 由於國有企業與銀行的產權同構性,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政府對融資過程的介入使企業為獲得貸款而付出的額外成本極為低廉,因而,w(k)在這里可忽略不計。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多數年份里,國有企業所承擔的債務名義利率均低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通常在二、三個百分點左右),即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實際利率為負值。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通過借款行為從金融渠道獲得了補貼k(i-r),盡管補貼的形式是隱性的。而借款愈多,補貼也愈多。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愈高,企業的收益也就愈高,企業績效也就更好而不是更壞,那麼,稱利息支出為利息負擔也就很不恰當。因而,具有較高資產負債率的企業並不會因為借款而背負沉重壓力。 二、從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使用成本比較考察 從理論上講,債權人和股東對資本有不同的收益要求,其依據是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具有不同的風險。由於股權資本承擔的風險高於債權資本,股東所要求的回報必須包含風險報酬。況且,在會計中,企業支付的債務利息是可以計入成本而免繳企業所得稅的,而股息支出和稅前凈利潤則不行,因而企業使用的債權資本成本實際上應低於企業的股權資本成本。因而,毋庸置疑,企業只要在滿足注冊要求和應付破產風險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經營環境,確定合適的股權資本量即可。因為股權資本比率愈高,企業為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也愈高,較低的資產負債比率會降低企業的收益而不是相反。人們之所以認為降低資產負債率有提高企業績效的奇效,乃在於他們對國有企業使用股權資本不支付任何成本的事先設定,盡管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其原因在於國家融資體制長時間來給國有企業造成一種幻覺並使其養成一種習慣:即股權資本可以不花任何代價地使用。其實,國家作為獨立的投資主體,與其他主體一樣,應具有收益的要求權。只不過通常在企業經營績效較差的情形下,企業和國家的隱性契約使國家得不到股權資本的收益罷了。三、從部分具有合規融資結構的企業績效考察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證券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部分國有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較大程度改變了企業的融資結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明顯下降。然而,據統計,1994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年終凈資產收益率由1994年的14.46%下降至1997年底的4.85%,而1995年上市的公司年終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的19.22%下降到12.4%,1996年上半年上市的公司當時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1.99%,一年之後下降為11.99%。這就叫人更加難以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沒有得以改善反而惡化,並恰恰是發生在融資結構剛剛得到改善之後。難道資產負債率下降反而會導致企業效率下降?顯然,得出這樣結論也會失之簡單和武斷。我們權且把企業不良績效歸咎於近幾年國家宏觀經濟周期的影響,但即便如此,與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績效表現也並不令人鼓舞。我們深知在中國股票市場上,上市公司從股市籌資的成本是要低於銀行貸款利率的,即上市公司可通過股市廉價地獲取資金,獲得其他企業無法與之比擬的競爭優勢,但兩類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差異也並不明顯。更何況,在公司效益良好才能獲得上市資格的條件下,兩類公司在績效上原本就存在差距。因而,具有合規融資結構的企業績效也不能叫人信服。四、從融資制度的歷史變遷角度考察 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並不高,企業的固定資金和大部分流動資金供應均由財政無償撥付。這一時期,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資金數量極為有限,也鮮有企業債券等債權融資方式,因而,企業的外部融資極少,資產負債率較低,這樣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可謂不理想。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企業通過財政渠道獲得的資金比例日益減少,而相應地通過銀行渠道獲得的資金無論在數量上抑或比例上均大幅上升。值得思考的是,在融資體制變遷的前期,低負債結構的企業利息支出較少,同時,還可通過國家的行政價格機制使其獲得一部分剪刀差收益。然而,即便如此,企業績效仍不理想。因而,才有了後來撥改貸的呼籲,出發點即是應給企業以負債付息的壓力,以此來促進企業績效的改觀。但僅僅在十幾年後,事過境遷,資金無償使用向有償使用的初衷轉變,而要求財政積極注資的帶有體制復歸色彩的呼聲卻日益高漲了。
『叄』 纏論是否屬於事後看都是對的理論,或者說事後諸葛亮,或者說馬後炮理論
纏論,說准確一點,是在趨勢分析理論——江恩理論——波浪理論中斷句造字,對於投資者來說沒有實際的意義。真不想細說,世界很紛雜,別讓一葉遮住了整片陽光。建議投資者,別把精力浪費在沒有營養價值的東西上,站遠一些,多角度看、多思維想、多方面實踐。
只有你的知識豐富了,一切就明了了!當然在你知識未豐富前,一切還是很明了,只是你看不見。
纏論基本原理一: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類型終要完成。
以上原理斷句與波浪理論要點:在上述八個波浪完畢之後,一個循環即告完成,走勢將進入下一個八波浪循環;自然是每個級別的任何走勢都要完成,而且還會循環往復。
纏論走勢分解定理一:任何級別的任何走勢,都可以分解成同級別「盤整」、「下跌」與「上漲」三種走勢類型的連接。
以上是斷句與趨勢分析理論要點:不管任何階段,股票價格的運行均由上漲、下跌、平衡三種趨勢相連而成。
纏論的核心思想:「走勢必完美」。
斷句與波浪理論:艾略特發現不斷變化的股價結構性形態反映了自然和諧之美。
走勢有美,但並非必須完美!走勢中還有合理的走勢,不完美的走勢。結論過於絕對,就偽造了。
纏論中還提到123賣點,江恩的「輪中之輪」,.....................
不想一一說明,沒有貶低的意思,你就啥也別說,一切都明了的在哪裡。
建議你去學透徹投資界的四大主流分析理論後,再了解一些二流的分析理論,纏論屬於末流的東西或者不入流的東西,對學習者沒有多大益處。等你都學習了或者了解了後發現:好多東西均屬於事後看都是對的理論,或者說事後諸葛亮,或者說馬後炮理論。
很少上來,既然看到了,不妨說說一孔之見,希望能幫助到你。
祝你股市好運。
『肆』 股票走勢的結構是什麼
波形結構,同構性
『伍』 做股票 用均線系統的話 多少天的最好呢 具體一點
用均線,首先你要理解均線,均線有兩個意義:趨勢分類和強弱分類。
一般來說趨勢分類的意義更重要。趨勢分類的意義:如果以5均線分類,那麼5均線向上就是趨勢向上,5均線向下就是趨勢向下,站在周期的角度看,日線圖的5均線就是120分鍾圖的10均線,就是60分鍾圖的20均線。同理,日線上的10.20.40.60.120之類的均線不過是更高周期的5均線的下放而已,不難明白,市場經過級別處理都是由5均線組成的,因為這種不同級別的同構性,所以均線才是正確的,只有滿足同構性的東西才能賺錢。
假設一個操作是以日線圖上的5均線為準的,那麼當5均線轉頭向上形成趨勢,那麼在60分鍾上就是20均線轉頭向上,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選擇在60分鍾上股價回調後介入。這種操作說明你是以日線圖為過濾級別,以60分鍾為進出場級別的操作。當然,如果你想在日線上進出場,那麼你就要以4日線圖為過濾級別。操作方法一樣。。。以上只是一種方法,因為市場的多義性,很多時候你想做日線或60分鍾線是做不到的,記住一點,市場不會因為你的主觀想法而改變,但我們卻能改變自已,日線沒有介入點難道2日線圖沒有?難道120分鍾級圖沒有?
注意,雖然從日線到120分鍾是兩倍的周期,按理說均線也要下放兩倍,比如說從5變成10,但因為計算問題,下放的均線會產生誤差,所以往往均線的下放要大於2倍。還有一點,不一定周期的下放只能是兩倍,2-3倍之間都行。
本答案來自於某不知名投資公司的不知名操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