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戶制鋼所因何走上造假的不歸之路呢
據報道,神戶制鋼所26日發布了鋁和銅制零部件等篡改質量數據問題相關的安全性驗證結果。神鋼向其交付篡改數據等違規產品的客戶達到525家。神戶制鋼所社長川崎博表示,此次「數據造假」事件發生的范圍遠遠超過他在調查剛開始時的想像。
此次「出事」的鋁材及其部件和銅產品業務,恰恰是被神戶制鋼所視為「救命稻草」的企業盈利支柱。最近幾年,鋁材因汽車、飛機等產業普遍實施輕量化措施而呈現需求大增之勢,為能夠確保這項業務業績不受損傷,該公司的管理層明知數據有問題,卻依然試圖矇混過關。
其次,企業內部治理出現嚴重問題。近年來由於實施多元化戰略——除傳統鋼鐵之外,神戶制鋼所還涉足焊接、鋁銅、機械、工程技術以及電力等領域,由於各業務間關聯性相去甚遠,造成部門間信息溝通、交流不暢,形成內部閉塞隔閡。
再次,研發投入經費不足也造成企業技術進步受阻。利潤下滑加上大規模海外投資,神戶制鋼所研發經費下降,2016年研發經費與銷售額之比僅為1.6%,遠不及日本製造企業4.3%的平均水平。最後,它還要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由古河斯凱與住友輕金屬工業合並成立的日本聯合鋁業公司(UACJ),市場壓力不言而喻。
日本製造怎麼了?
B. 韶關市陽之光鋁箔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公司股本結構:成都陽之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現金4,200萬元人民幣出資,占注冊資本的30%;南北兄弟以現金3,500萬元人民幣出資,占注冊資本的25%;乳源精箔以實物3,500萬元作為資本投入,占注冊資本的25%;韶關電容器以實物和現金出資2,800萬元人民幣,占注冊資本的20%。陽之光鋁箔原注冊資本為14,000萬元,G陽之光(600673)單方向公司增資,增資後公司注冊資本為49,650萬元,增資後的公司股權比例為:G陽之光(600673)合計出資人民幣4615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92.95%;南北兄弟出資人民幣35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7.05%。2010年1月22日披露:股東構成:廣東東陽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55%)、古河斯凱株式會社(25%)、三井物產(香港)有限公司(20%)。
法定代表人:李剛
成立時間:2005-11-07
注冊資本:496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20040000174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
公司地址:韶關市乳源縣開發區
C. 為什麼今年會有如此之多的日本造假事件被爆出來
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以誠信、嚴謹、精細」而著稱,「日本製造」也因此一直成為製造業高品質的代名詞。然而現在,曾經以質量著稱的「日本製造」似乎正在經歷著一場「地震」——神戶制鋼所篡改部分銅、鋁產品的檢驗數據,把產品以次充好地賣給客戶,他們的客戶囊括了汽車、飛機、軍工等多個領域的製造商,更是包含一些世界頂級的企業。與此同時,日本汽車業巨頭日產汽車宣布,暫停本土全部工廠的出貨,並停產一段時間,原因是日產的工廠在進行檢查時有造假行為,讓無資質人員充當質檢員;隨後,因安全氣囊存在隱患而廣受關注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篡改測試數據……
無論是作為日本支柱行業的汽車業,還是曾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家電業,或是建築、鋼鐵等助推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行業,日本製造業部門近年來頻現各類違規、造假丑聞或缺陷問題,遭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質疑。一時間,人們也紛紛在感嘆:「日本製造」開始跌落質量神壇了……
「日本製造」究竟怎麼了
三菱造假、東芝因資不抵債不得不斷臂求生出售快閃記憶體業務、高田因問題氣囊面臨破產的命運,松下、夏普、索尼等企業陷入虧損、變賣身家的泥潭。為什麼曾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神話」的「日本製造」開始紛紛走下「神壇」?
「就整個日本製造企業質量體系崩塌的爆發原因而言,可以說既有個體因素也有整體根源問題。」日本製造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經濟產業研究部副教授張玉來認為,個體因素就是不同企業在經營上出現的不同問題,比如神鋼的內因問題有4:近年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為確保訂單和盈利,基層和高管都有作假動力;內部企業治理問題;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技術進步的源動力喪失,比如神鋼近年迅速布局全球格局導致投資規模巨大而研發走弱;來自競爭對手挑戰,在「出事」的鋁材領域,神鋼面對由古河斯凱與住友輕金屬工業聯合組建的「超級航母」UACJ集團。
張玉來指出,「日本製造」出現問題最大原因當然還是來自整體根源問題,這是整個日本製造業質量體系滑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曾經支撐日本製造業不斷改善、技術進步的社會根基已經瓦解。對於「日本製造」的整體根源問題,他也說出了4個方面:企業家精神的頹靡;日本生產方式遭遇挫折;日本的整體基礎研究水平也在不斷下降以及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這也是問題的直接根源所在。首先,近年大批日本企業紛紛轉向歐美經營模式——突出強調股東利益而不是長期經營。過去,企業經營層主要精力在於構築長期經營體制,為此而不斷強調質量管理,特別是執著於日企普遍盛行的一點一滴式的質量改善活動(QC)。但如今,企業管理者更加關注各種短期財務報表,千方百計地追求利潤上升。正如小松原會長坂根正弘所指出,『質量問題已經很少能提交董事會層面討論』,更多『交給了基層質量負責人處理』。其次,近年來日本企業用工體制徹底轉型,瓦解了其質量體系的進步動力和源泉。1995年經團聯提出『新日本式經營』之後,以派遣員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人數迅速增加,目前已逼近全部就業者40%規模。這些員工不再對企業具有強烈歸屬感,對於企業技術進步、產品質量體系以及改善等更是毫無興趣可言。而原來號稱『團塊』一代的熟練技術人員早已大量退休,所以,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出現普遍滑坡。最後,經營者傲慢態度也是問題涌現的原因之一。自恃擁有傳統的質量優勢,日本企業經營者過於自信導致經營戰略以及應對策略失誤。」
「從近幾年曝出質量丑聞的三菱汽車、豐田汽車、高田氣囊、日產汽車、神戶制鋼等企業情況來看,引發質量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高層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出現問題,偏離了顧客導向的基本原則;二是企業管理方式方法無法適應當前的全球化競爭形勢。管理者經營理念出現偏差往往是孤立的、偶然的情況,但企業管理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的問題確是帶有普遍性的,需要認真反思與應對。」知名質量專家、山東大學質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溫德成教授說。
「為什麼日本製造業會出現眾多醜聞呢?這也是本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吳保寧認為背景有3個方面:一方面,企業內部利益驅使,強調創利創收,忘記和忽略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遵紀守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的「可視化管理」推行得不徹底,特別是在基礎的製造程序和工藝上沒有能夠徹底實行標准化作業,形成了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黑匣子」,為內部相互監督和外部監督留下了隱患和障礙,這種問題一定有人意識到,但由於對日本製造的過於自信和自負,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僥幸心理佔了上風,造成了慘痛的後果。另一方面,使用方或下游企業對製造業的基礎或上游企業提出了嚴厲的降低成本的要求,如果雙方不是共同改善,共享成果,對上游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第三方面是對製造業的各種安全、排放、環境、節能和品質等方面的法律上和標准上的管制強化,客觀上提高了製造業的成本。
「日本製造」是否會跌落質量神壇
從三菱汽車油耗造假、東芝公司虛報利潤到高田安全氣囊的安全危害,本是戰後日本的驕傲並賴以生存的製造業,如今卻頻頻作為丑聞主角登場。甚至有人感嘆,「日本製造」已經跌落質量神壇。
「對於神戶鋼鐵所而言,面臨的現實困境將是政府的罰款和相關企業的索賠,以及品牌影響力的嚴重下挫,能否擺脫困境和破產危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這些負面的質量事件無疑將重創令日本引以為傲的製造業信譽,使得『日本製造』國際形象嚴重受挫,引發對『日本製造』普遍性的質量信任危機,最終在宏觀層面上進一步打擊日本的經濟。判斷『日本製造』是否從此將在質量上名譽掃地、一蹶不振,還為時尚早。」蔣家東指出,一方面,就整體而言,支撐「日本製造」質量優勢的工匠精神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隨著日本輿論的關注,日本政府和企業也會進行反思和修正,如果這種反思和修正能夠重新激活日本的質量立國理念,日本反而可能在質量經營上再次發力。
道歉、破產、重組……隨著質量造假事件的出現,事件的「主角」們也在遭受著不同的「命運」。「這種違法違德的丑聞,對整個日本製造業的形象在短期內當然會形成重大打擊,其中受害最大最深的肯定是涉事企業本身。對『日本製造』隨之產生的影響是企業內部的相互監管,用戶方的監管和國家主管機構的監管,在制度的設定和執行上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日趨嚴厲的各種法律和標准方面的管制,是否超前,是否過度,是否可行,將進入一個反思、評價和科學制定的階段。」吳保寧也表示,日本的製造業和德國的製造業一樣,總體水平仍然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不僅是研發本身,還包括企業自律、行業自律和遵紀守法方面;不僅包括大企業,還包括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甚至於家庭式作坊。很多醜聞不是媒體的暴露,而是企業自身的自我揭露,這不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更是行業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驅使。這種自約自律和自我凈化一定決策艱難,代價慘重,但卻是強化體質,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 《中國質量報》